倍可親

樓主: 待宰的羔羊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請Chico&和而不同

[複製鏈接]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3 | 只看該作者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個誤解。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通常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舉起手來,我們認為我就是這個形體。我們認為我擁有這個形體,這是我的身體。我們認為,形體就是我,我很高。我們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我們對於感受、覺知和行為也會這麼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覺知……但是悉達多了悟到,不論是在身體里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如同火圈的視覺錯幻一般,自我也是虛幻的。它是謬誤的;基本上錯誤,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們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們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的荒謬行為。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

當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他也發現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他特別地深思無明如何創造出「自我」的標準,將它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拚命地去保護它。他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痛苦和傷害。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了解事實,或對事實了解不正確,或認識得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做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這並非有個惡作劇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試圖偷偷摸摸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無明所做的行為,都是冒險。我們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況下行動,就不會有信心。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創造出所有這些有名或無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情緒。

我們自以為可以爬到階梯的頂端,或自以為搭乘的飛機即將順利起飛而且會平安抵達,唯一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但是這不會長久,因為無明的喜樂只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自己而已。當然,因緣會和合,事情會如願發生,但是我們卻把這種成功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把它當做證據,認為事情就該如此,認為我們的假設是有根據的。然而,這樣的假設只不過是餵養誤解的食物。每一次我們做出一個假設----舉例來說,我們認為了解自己的配偶----我們就會象打開傷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時刻,可能會推翻我們假設的無數個狀況之一會突然出現,在那上面灑鹽,使我們退縮哭嚎。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4 | 只看該作者

習氣:自我的盟友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這個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於這個稱作自我的標籤,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難以破除的。

悉達多摧毀魔羅的故事,就是他發現自我是謬誤的象證。我們沒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實存在;魔羅只不過是悉達多的我執。故事中,描述魔羅是個英俊威武、無役不克的戰士,這個比喻相當適切。自我,如同魔羅一般,威力強大且貪得無厭、自我中心且虛偽欺詐、貪求眾人目光、機敏伶俐且愛慕虛榮。我們很難記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獨立存在而且善於改變。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你或許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多麼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說動你戒煙,尤其當你喜歡吸煙這個儀式時;纖長的煙條、熏紅的煙草、繚繞指尖的輕煙。然而,自我習慣並不只是像煙隱那麼簡單。從無法追憶的時候以來,我們就都一直耽溺自我。它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的努力試圖去證實,就是它的存在。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為了要確認它的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會主義的工作,卻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生活。當自我孤獨的時候,它會渴望友誼。它對其所愛的佔有慾,會展現為激情。甚至可能導致侵略。它的假想敵----假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常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象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網中,但它不像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4 | 只看該作者

與自我作戰

在菩提迦耶的戰役之中,魔羅使出各式各樣的武器來攻擊悉達多。他特別祭出一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擁有毀滅的力量:引發慾望之箭、引發心智昏沉遲鈍之箭、引發驕慢之箭、引發衝突之箭、引發自大之箭、旨發盲目迷戀之箭,以及引發喪失覺知之箭等等。我們在佛教經典之中讀到,在每一個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擊敗----他隨時對我們發射各種毒箭。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的麻藥。逐漸地,毀滅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滲透我們全身。

當我們被慾望之箭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隨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中了毒的人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無所不用其極。一個被貪愛擊中的人,可能會認為在街上拉客賣春的河馬性感,而讓枯坐在家中的美人痴等。如同撲火的飛蛾和上鉤的魚一樣,世上無數的人都曾因貪戀食物、聲名、讚譽、金錢、美貌和崇敬,而隨入陷阱之中。

貪愛也可能表現為對權力的慾望。執著於這種貪愛的領導人,對於他們的權力慾望如何地摧毀世界,完全視若無睹。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民族對財富的貪婪,高速公路上早就會充滿著太陽能動力車輛,而不會有飢荒。而此同時,我們又對不正義感到不滿,怪罪於喬治布希等人。我們被貪婪之箭擊中,看不到事實上是自己的慾望----例如擁有廉價的進口電子產品,奢華的悍馬休旅車等便利----在支持著這個正在摧毀世界的戰爭。每天在洛杉磯的尖峰時段,道路上堵滿了成千上萬輛只有一人駕馭的車輛,而共乘車道卻空蕩蕩的。即使是那些抗議「不為石油流血」而示威遊行人,也仰賴進口奇異果,製作他們的水果冰沙。

魔羅的弓箭製造了永無休止的衝突。縱觀歷史,那些被認為超越慾望,作為正直與德行典範的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證實對權力有相同的饑渴。他們用地獄的威脅和天堂的來操控信徒。今天,我們看到政客為了操縱選舉和爭取民調支持,已經到了可能用戰斧飛彈轟炸無辜國家而毫不手軟的地步。只要你贏得選舉,誰在乎你是否贏了戰爭。其他政客假裝神聖地吹棒宗教、讓自己挨槍、製造英雄、假造災難,全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對權力的慾望。

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化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傷害、麻木不仁等。出於男性的驕慢,男人壓抑了過半數人類----女性----的能力和貢獻。在求偶期間,雙方都各自表現出驕慢,不斷地評估對方是否配得上他們,或者他是否配得上對方。豪門貴族為了一段不知是否會長久的婚姻,在為時一天的婚禮中揮霍;而在同一天,同村的人正因為飢餓而奄奄一息。一個觀光客賞給他推旋轉門的門房十美元來炫耀自己,而下一分鐘,卻為了一件五美元的T恤,和努力養家糊口的小販討價還價。

驕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它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許多人都曾經受苦,並且仍在受苦。但是某些人的痛苦卻被歸類為比較「特殊的」痛苦。雖然確切的統計數字無法取得,但是我們可以相當確定歐洲人殖民北美所屠殺的原住民人數,不少於其他有記載的種族絕滅之死亡統計。然而,並沒有一個廣被使用的辭彙,例如「反猶太人」或「大屠殺」來形容這個難以想象的屠殺。

由史達林和盧安達胡圖族人所主導的大屠殺,也沒有辨識的標籤,更不用說精緻的博物館,為了復仇而提出的法律控訴,以及沒完沒了的紀錄片和劇情片。回教徒呼喊著被迫害,卻忘記他們蒙兀王朝的祖先們以傳教之名,證服了大部分亞洲所造成的破壞。他們所帶來的浩劫----曾經為了敬愛不同神祗而建的紀念碑和廟宇被摧毀的眾多遺跡,至今仍然有跡可循。

還有一種歸屬於某個學派或宗教的驕慢。基督徒、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有相信同一個上帝,就某種意義而言,他是兄弟手足。然而,由於這些宗教各自的驕慢,以及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宗教之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至今已經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罹難人數的總和。

種族主義從驕慢的毒箭中溢出。許多亞洲人和非洲人都指控西方的白種人是種族主義者,但是在亞洲,種族主義也同樣地根深蒂固。在西方國家,至少有法律來對抗種族主義,並且會公開地加以譴責。一個新加坡女孩,卻不能帶她比利時籍的丈夫回家會見家人。在馬來西亞,中國裔和印度人士即使已經在當地定居數個世代,也無法取得「土地之子」(也就是馬來人)的身分。許多在日本的第二代韓國人,仍然不能歸化成為日本人。雖然許多白種人領養有色人種的小孩,但是亞洲的富裕家庭領養白種小孩的可能性並不高。許多亞洲人會作何感想。如果這些移民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在當地謀職,從老家進口新娘,世世代代說自己的語言,拒絕使用地主國的語言,還外加支持祖國的宗教極端主義的話,會是什麼狀況。

忌妒是魔羅的另一支箭。它是最強大的失敗者情緒之一。它毫無理性,而且製造荒誕的故事來讓你分心。它會在最出其不意的時刻突襲,甚至可能在你欣賞交響樂的時候。雖然你從來未曾想過做個大提琴家,甚至從未摸過大提琴,但是你可能對那個無辜、素未謀面的大提琴演奏家開始嫉妒起來。只因為她的才華洋溢,就足夠讓你的心中毒。

世界上多數人都嫉妒美國。許多宗教和政治狂熱人士揶揄批語美國,稱美國人是「魔鬼同路人」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會為了尚未到手的綠卡而卑躬屈膝,否則就是早已經擁有一張。出於純粹的忌妒,而且常常是受到媒體的誘導,社會上大眾幾乎總是批判任何成功的人或事,不論他是在金融、體能或學術上的成功。一些新聞記者聲稱是在捍衛劣勢和弱勢的人們,但是常常不敢指出一些「劣勢族群」其實是狂熱分子。這些新聞記者拒絕揭露任何弊端和罪行,而極少數直言的,卻要冒著被誣衊為極端主義的風險。

魔羅想要爭取更多追隨者,因而聰明地鼓吹自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行使自由,他不一定會喜歡。基本上,我們只想要讓自己,而不想讓他人擁有自由。難怪,我們真的行使所有的自由,就不會被邀請去參加任何派對了。

這個所謂的自由和民主,只不過是魔羅另一個控制的工具而已。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7 | 只看該作者

那麼愛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的----愛、喜悅、創意的啟發、虔誠、狂喜、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情緒呢?我們也認為在詩詞、歌謠和藝術上,情緒是必要的。我們對於痛苦的定義不確定而且相當有限。悉達多於痛苦所下的定義卻是更廣泛,但也更具體、更清晰。

某些種類的痛苦,例如嗔恨、忌妒和頭痛,具有明顯的負面性質,而其他的一些痛苦而比較幽微。對於悉達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一些痛苦。舉例來說,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是它不會憑空獨立地出現。它得依賴某個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的愛最少需要依賴一個對象,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就常受束縛了。而其他許多隱藏的狀況更是數不清。因此,為了憂鬱的童年而責怪父母,或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責,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我們無法察覺許多隱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緣。

有一個不容易翻譯的佛教諺語,大致上可以這麼說:一切朗旺(rangwang)都是快樂的,而一切賢旺(shenwang)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指「力量」、「權利」或資格。而「賢」指「他人」。廣義而言,快樂的定義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權利、安逸,沒有障礙,沒有束縛。這意指有選擇的自由或不選擇的自由。能安然地積極活躍,或安然地從容悠閑。

有些事情我們能做,而將世界扭轉成於己有利,例如,服用維他命讓自己變得強壯,或喝一杯咖啡來提神。然而我們無法讓世界保持靜止不動,好讓另一個海嘯不會發生。我們無法阻止鴿子去撞擊擋風玻璃,也無法控制高速公路上的其他駕馭者。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是在努力讓其他人高興,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舒適。和一個老是發脾氣的人生活在一起,不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無法讓另一個人的情緒永遠保持昂揚。我們可以嘗試,甚至有時候會成功,但是這樣的操控需要大量的維修和保養。只在戀愛初期說一次「我愛你」是不夠的。你必須要做正確的事情----送花,關懷一直到最後。只要你一次沒做到,你所建構的一切都可能會分崩離析。而有時候,即使你關懷備至,你的對象可能會誤解,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受,也可能完全不接受。一個年輕男子期待著和他的夢中情人共享一頓燭光晚餐,想象那個夜晚將如何開展,他將如何贏得她的芳心;但是,那只是他的想象,他的猜測。不論有沒有依據,都只是一個猜測而已。基本上,我們無法永遠百分百準備妥當。因此,我們的障礙和對手只需要做百分之一的準備,就能夠造成所有的傷害。

我們或許會認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不是活在貧民窟中,或在盧安達被屠殺。如果這種態度來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擁有的事物,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珍惜是悉達多會認為可取的。但是,我們鮮少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時有一種永不休止的嘮叨,想要從生活中獲得更多,而這種不滿足就導致了痛苦。

悉達多的解答是----培養對情緒的覺察。如果情緒正在起的時候,你能夠有所覺察,即使只是一點點,不能夠限制它們的活動;它們變成象有監護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監視著,魔羅的力量就會減弱。悉達多沒有被毒箭所傷,因為他覺察到這些只不過是幻相。同樣的,我們自己強大的情緒,也可以變成象花瓣一般地不具殺傷力。當天女接近悉達多的時候,他清楚地了解,她們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們失去了誘惑力,無法動他一絲一毫。同樣的,只要了解我們所欲求的對象事實上是和合而成的現象,就能破除誘惑的魔咒。

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當你有了覺知----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懸崖上行走不再那麼恐怖,事實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8 | 只看該作者
下面開始第三章

水啊,真大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8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一切是空

悉達多證悟不久,他的話語,我們所稱的「法」(Dharma),開始深入印度各階層的生活。它超越了種姓制度,吸引了大眾,不分貧富。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原是一位殘酷的戰將及暴君,曾經為了鞏固政權,不眨眼地殺害他最親近的親人。然而,甚至連阿育王,最終都在法中找到真理,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並且被認為是在佛教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護持者之一。

由於眾多如阿育王一般的護持者,佛法得以持續興盛,跨出印度疆界,傳播四方。在西元第一世紀左右,距菩提迦耶一千多公里,在西藏的一個叫恰格叉的小村落,另外一位具有非凡潛能的凡人出生了。他的童年境遇悲慘,於是這們迷惑的年輕人學會了巫術。為了報仇,他殺害了數十位親戚及鄰居。事發后他逃亡,遇上了一位叫馬爾巴的農人。馬爾巴是偉大的佛法老師兼大翻譯師,教授了他現象的本然以及生活的方式,如同悉達多所曾教導的一般。這位年輕人被轉化了。他就是密勒日巴,西藏最有名的瑜珈聖者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歌詠和生平故事仍然啟發許許多多的人。他的智慧遺產,歷經老師和弟子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不曾間斷。

密勒日巴教導我們:悉達多話語不像我們為了消遣或尋求刺激而翻閱的其它哲學論述,讀完就放回書架。佛法事實上是可以實踐、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上的。密勒日巴的第一代弟子中,有位聰慧的學者,叫瑞瓊巴。雖然密勒日巴勸他:修學並重比光是研讀書籍來得重要,瑞瓊巴還是前往了印度,到當時偉大的佛教哲學學院,立志要接受正統的教法。事實上瑞瓊巴也追隨了許多印度大學者及聖者,並且勤奮學習。多年之後,當他回到西藏,老上師密勒日巴來到一陣空曠的平地迎接他。他們相互問候,正在那兒討論瑞瓊巴的研習時,忽然一陣狂猛的冰雹自天而降,曠野中無處可躲,密勒日巴瞧見地上不遠處有一個氂牛角,巴上就躲到裡面去了----牛角沒有變大,而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在牛角內,密勒日巴吟唱了一首歌,讓瑞瓊巴知道在牛角中,空間還大得很……如果這位弟子了悟空性的話。

你也許會認為密勒日巴的氂牛角只是個童話故事。或者,如果你是容易輕信的那種人,可能會認為那是西藏瑜珈士所表演的一種法術。但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往下讀就會知道。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49 | 只看該作者

抓住空性

悉達多征服了魔羅和他的魔軍,證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純粹只是空性,而我們將某種「真實性」附加或標示於其上而已。人們將世界標示或理解為真實,是來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我們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這個習氣如此地強大,而空性的概念對我們而言又是如此地無趣,因此幾乎沒有人願意去追求如同悉達多的了悟。相反地,我們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見遠處有生氣盎然的綠洲,這綠洲只是熱氣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於絕望、饑渴與期待,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盡了力氣,走到那兒,才知道這是海市蜃樓,於是極度失望。

雖然我們不認為自己這麼絕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過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當我們看見及感受一切都是真實存在時,我們的行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們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實的伴侶關係、安全感、表揚、成功,或只是安詳寧靜。我們甚至能抓到與慾望相似的東西。但就象那位迷失者,當我們依賴外在的實體性時,終究會失望。事物並不如其所顯現-----它們是無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們象悉達多一樣確實地去分析,就會發現諸如形體、時間、空間、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標籤,都很容易被解構。悉達多了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於相對的層次,恰如海市蜃樓一般。他的體悟,終止了期待、失望與痛苦的循環。在證悟的時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了一條深奧、安詳、非極端、清晰、滿願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然而,如果我想表達它,如果我想教給他人,沒有人有能力聽聞了解。因此我將留在林中,安住於此祥和狀態之中。據說,天王因陀羅和梵天聽到了悉達多的計劃,現身懇求他不要退隱林中,請他為眾人說法。他們說,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了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數的人可能會了解,能幫助這些少數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達多尊重他們的請求,於是出發前往瓦勒那西(Varanasi)。在當時,恆河邊上的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見了當初由於他破了誓言,喝了蘇佳達供養的羊奶而離他而去的夥伴們。他們看到了悉達多遠遠走來,就共同決定不理會他,不跟他打召呼,更不用說站起來對他頂禮。他們譏諷說,那個騙徒來了。然而,對一位如悉達多一般了悟空性者,諸如讚譽及批評、尊重及藐視,好與壞的概念全都不重要。這些都是薄弱的註解,因此不需要認為它們是實在的而加以反應。因此悉達多完全不自負、不遲疑、也不驕慢地走近他們。由於他毫無自我意識,步伐如此莊嚴,這五位禪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悉達多於彼時彼地,給了第一個開示,而這些過去的同修,則成為他的首批弟子。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0 | 只看該作者

我們有限的邏輯

悉達多信為教法不易,是千真萬確的。在這個被貪婪、驕慢和物質主義所驅動的世界城,即使只是教導愛、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則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究竟實相。我們被短暫的想法所困,被現實性所囿限。對我們而言,能夠掌握而且即刻有用的東西,才值得我們投下時間和精力。以這種條件看來,佛陀所定義的空性似乎完全無用。我們可能會這麼想----思索現象世界的無常及空性有什麼益處?空性能帶來什麼利益?

以有限的理性,我們對什麼是有道理的,什麼是有意義的,有一套定論----而空性卻超越了這個限制。這似乎是由於人的心智以一種不恰當的邏輯系統在運作,因此縱然同時有著無數其他邏輯系統可供使用,空性還是無法裝進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操作是總以為這一刻之前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假如有人告訴我們整個人類進化就在啜一口咖啡的瞬間發生,我們就無法了解。同樣的,當讀到佛教經典上說地獄的一天等同於五百年,我們會想這些宗教家試圖恐哧我們順服而已。然而,想象和你的摯愛共度一周的假期----時間象彈指般就消逝了。而與流氓強姦犯一同關在牢里一夜,就象度日如年。如此去感受,時間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

有些人可能容許一點點未知進入我們的思維繫統,給予;神通、直覺、鬼魂、靈性伴侶一些空間,但是我們絕大部分依賴黑白分明、有科學基礎的邏輯。有少數所謂的「天才」可能有勇氣或技藝來超越習俗,而只要他們的觀點不是太過分,還可能用藝術家之名得到認同,象達利(Dali)等人。還有一些聞名的瑜珈士,他們故意逾越一點點,因而被尊為「神聖的狂人」。但若你真正超越了能被接受的範圍太遠,如果你完全接納空性,人們很可能認為你不正常,瘋狂及不理性。

然而,悉達多並非不理性,他只是明確地指出一般的、理性的思惟是有限的。我們不能,或不願超越我們自己的舒適區去了解。用昨日、今日、明日這種線性的概念來操作,比如說「時間是相對的」,來得實用得多。我們沒有被設定成這麼想的:我能不改變大小或形狀而進入那氂牛角。我們不能破除大和小的概念;相反的,我們一直被世代傳下來的安全而狹隘的觀點所局限。然而,當這些觀點被審視時,卻都站不住腳。舉例來說,這個世界如此依賴的線性時間觀念,無法說明時間沒有真正的起始也沒有終止的事實。

我們用這種充其量只能說是不準確的理性,將事物度量或標示為真實存在的。在我們認證的過程中,功能、延續性及共識這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認為如果某個事物有功能----舉例來說,你的手似乎有拿著這本書的功能----那麼它一定以一種恆常,究竟、有效的方式存在。一支手的照片就不能有相同的功能,所以我們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手。類似的,如果某個東西似乎有個持續的品質----例如我們昨日見到一座山,而今天它還在那兒----我們確信它是「真的」,而且明天,後天還會在那兒。而當其他人確認他們也見到同樣的東西時,我們就更加確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我們並非隨時隨地都有有意識地在推論、確認、標示事物的真實存在----這是在我真實存在的手中的一本真實存在的書----我們是在潛意識相信這世界確實存在之下來操作,而這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刻的思想及感受。只有在極少的狀況下,當我們照鏡子或看到海市蜃樓時,才認為有些東西只是表象而已。鏡中並無血肉、海市蜃樓中並沒有水。我們「知道」它們不是真的,它們沒有本具存在的本質。這一類的理解,本來可能帶我們更深入,但我們只停留在理性心智所允許的範疇而已。

因此當我們聽到一個人不改變尺寸,就可容入氂牛角中時,我們沒有太多選擇-----我們可以很「理性」,認為這根本不可能而駁斥它;或者我們引用某種對法術的神秘信仰或盲目崇拜而說,當然,密勒日巴是多麼偉大的瑜珈行者,當然他能這麼做,甚至還不只是這些呢。這兩種見解都是扭曲的,因為否認是一種低估,而盲信則是一種高估。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1 | 只看該作者

昨日之河流:接受部分邏輯

經由不停的思索,對於這些慣用的預測、理性化及貼標籤,悉達多清晰地看到了它們的錯誤。當然,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習慣是行得通的----我們的世界似乎是根據這些習慣在運作。當我們人類談到某個東西真正而確實存在時,會說它是確定、非想象、真實、可證明、不改變而且無條件的。當然,某些東西我們說它會改變。花苞開成一朵花,當它在改變時,我們仍然認為它是一朵真實存在的花。這種成長和改變,是我們對花之本性所具有的固定概念中的一部分。如果它變得恆常不變,我們反而會訝異。因此在這個觀點上,我們對改變的預期是不變的。

一條河,水在流,永遠在變,然而我們仍然稱它為河流。如果一年之後我們再度造訪,會認為它是同一條河。但它是如何相同的呢?如果我們單獨挑出一個面向或特性,這相同性就不成立了。水不同了,地球在銀河中轉動的位置也不同了,樹葉已落,新葉又長出來了----剩下的只是一個相似於我們上次見到的河流表象而已。以「表象」作為「真實」的基礎是相當不可靠的。經由簡單的分析,就能顯示出我們一般對所謂真實的基礎,都只是一些模糊的概括和假設。雖然悉達多也使用一般人定義「真實」時所用的字眼----非想象的、確定的、不改變的、無條件的----但他更精確地使用這些字眼,而非概括性的。在他的觀點上,不改變必然意指在所有的方面都不改變,甚至經過徹底的分析后,仍然絕無例外。

我們一般人對真實的定義來自於不完整的分析,如果分析帶來了令人舒服的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象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答案,如果它給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就不再深入了。這真的是個三明治嗎?這嘗起來象三明治,因此我吃了。分析就停在此處。一個男孩在尋找伴侶,見到一個女孩,她看起來蠻漂亮的,於是他停止分析,就上前接觸了。失望因而無法避免。悉達多的分析卻持續深入,直到三明治和女孩都只是原子,甚至連原子都無法存在於他的分析中。終究什麼都沒有找到,他於是免除了失望。

悉達多發現,要確定某個東西真實存在的唯一辦法,就是證明它獨立存在,而且不需要詮釋、不能造作或不會改變。對悉達多而言,我們日常生活上一切似乎能作用的機制,不論是身體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穩固、不恆常的部分所聚合而成,因此它們隨時都在改變。我們可以在慣常的世界中了解這個論點。舉例來說,你可以說你在鏡中反射的影像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你站在鏡子前面才行。類似的,事物要真實或獨立地存在,就不能被製作或被創造的,因為這要依賴製造者。

我們看著一個火圈,毫無疑問地能了解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我們能接受,只要所有的部分都一起正常運作,它就真的是一個火圈…..至少在目前是。但是為什麼對手裡拿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書或身體躺著的床,我們就不能這樣想呢?它看起來象本書,其他人也視它為一本書,它的作用是一本書;但當你分析它時,也可能應用這個「在目前是」的原則。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覺受都是「在目前是」。事物目前顯現出存在,我們就是沒有勇氣或意志,如此地看待事物。加上由於我們沒有以部分看待事物的智慧,便將就地視它們為整體。如果孔雀身上的羽毛都被撥光了,它就不再令我們驚嘆了。然而,我們並不熱切地想降服於這種世界觀。這就好像捲曲在床上做好夢,略微地知道自己在做夢,卻不想醒來一樣。或者象是看到美麗的彩虹,怕它消失而不想走近一般。有醒來的勇氣,並且加以檢視,就是佛教徒所說的出離心。與一般的信仰相反,佛教的出離不是自我懲罰或禁慾主義。悉達多願意,而且能夠見到我們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標籤附加在並不真實存在的現象上而已。經由此,他覺醒了。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2 | 只看該作者

佛陀不是被虐待狂

許多對佛陀的教法不甚了解的人,認為佛教是病態的,他們認為佛教徒否定快樂,只想到痛苦。他們設想佛教徒排斥美麗及身體的享受,因為這些是誘惑;佛教徒應該是純凈而節制的。事實上,在悉達多的教法中,並不特別反對美麗和享樂甚於其它的任何概念--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悉達多的一位在家弟子,是一位戰士,名叫文殊師利,以機智和狡黠聞名。文殊師利的弟子中,有位非常用功而且備受尊敬的比丘,以修行「不凈觀」著稱。」不凈觀」是給貪愛重,慾念盛的人所設計的修行。修這個法,要觀想所有的人都是由血管、軟骨、腸子等等所組成的。有一次,文殊師利決定以他的超自然能力來試煉這位勤奮的比丘。他將自己化身為一位美麗的仙女,來到比丘面前誘惑他。一時之間,這位好比丘保持端莊,一點也不動。但文殊師利使出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於是比丘被她迷住了。比丘自己很驚訝,因為多年的禪定修行以來,他曾成功地抗拒了一些當地最美麗的女人。比丘既驚恐,又對自己失望,於是開始逃跑。但仙女文殊一直追逐他,直到他筋疲力盡,倒在地上。當這位誘人的女士靠近時,他想,完了,這美麗的女郎要擁抱我了。他緊閉雙眼等著,但什麼也沒發生。當他終於張開眼睛時,仙女化為碎片,文殊師利笑著出現。想象某人美麗是一個概念,他說道,執著於這個概念就會限制你,將你捆綁成結,而且禁錮你;然而如果你想象某人是醜陋的,那也是一個概念,也會綁住你。

年復一年,我們花大筆金錢來讓自己和環周遭的事物境變得更吸引人。但什麼是美麗?我們會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數以百萬計的人,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卻根據評審團來告訴我們誰是全宇宙最美麗的人。這十位左右的評審團員基本上給了我們美麗的終究定義。當然,每次一定會有人有異議,因為在全宇宙中,他們顯然忽略了新幾內亞的美女,以及在拉長的脖子上帶著環扣,優雅的非洲部落女子們。

如果悉達多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他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一種究竟的美麗。在他的眼裡,帶上后冠的那位不可能是究竟的美人,因為她的美貌依賴於觀賞者。根據悉達多的分析,如果她是真正的美麗,就不會需要選美大會,因為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同意她是究竟的美人。而且如果她是真正美麗的話,就不能有一刻稍微不是那麼美麗。在她打哈欠、打鼾、流口水、蹲馬桶或年老的時候,她都必須是美麗的,她必須永遠美麗。

悉達多不會認為某位候選人比其它的更美或更不美。相反的,他眼裡所有的女人都是非關美麗或醜陋的。他所見的美麗,是在任何一位佳麗所可能被審視的百千萬種觀點之中。在宇宙中的無數觀點中,一定有些人是嫉妒的,有些人視她為愛人、女兒、姊妹、母親、朋友、仇敵。對只鱷魚來說,她是食物,對寄生蟲來說,她是主人。對悉達多而言,這種多樣序列的本身,就是令人驚嘆的美麗。設若某人是真實而究竟美麗的話,就會固定如此而且僅止如此。所有的晚禮服及泳裝、燈光及唇膏,都將沒有必要。也正因如此,我們有選美大會的展現,而且在目前,這些景象是美麗的,如同我們現在已經熟悉的那個和合而無常的火圈一般。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2 | 只看該作者

相對真理:有「某種程度」的存在

在佛教哲學中,一切為心所覺受之事物,在心未覺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它不獨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實存在。但這並不表示它沒有某種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稱這覺受世界為「相對真理」--這是被我們凡夫心度量而且標示的真理。要認定為「究竟」,真理必須非造作而成,它不能是想象的產物,而且必須不依靠詮釋。

雖然悉達多證悟了空性,但空性並不是由他或任何人所製造的。空性不是悉達多獲得天啟的結果,也不是為了讓人們快樂所發展出來的理論。不論悉達多開示與否,空性即是如此。我們甚至不能說它一直都是如此,因為它超越時間,而且不具形式。空性也不應被解釋為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這個相對的世界不存在),因為要否定某個事物,你就要先承認有某個東西可以被否定才行。空性也不會消除我們日常的經驗。悉達多從來沒說過有什麼可以取代我們所覺受的更壯麗、更美好、更純粹或更神聖的東西。他也不是虛無主義者,否定世間存在事物的顯現與功能。他並沒有否定彩虹的顯現,他也不是說根本沒有那杯茶。我們能享受經驗,但僅僅由於能夠經驗某事,並不代表它就是真實存在的。悉達多只是建議我們檢視自己的經驗,而且思惟它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幻相,如同白日夢一般。

如果有人要你展開雙臂飛翔,你會說我不能飛。因為在我們相對世界的經驗中,飛翔實質上是不可能的,就好像躲進氂牛角一樣。但是,假設你在睡眠中夢見自己在空中飛翔,如果在夢中有人說,人類不能飛翔,你會說,可以啊,你看!然後你會飛走。悉達多會同意這兩種情況--當你醒著時,你不能飛;而當你睡著時,你能飛。這道理是在於因緣是否具足;要能飛翔的一個緣,是睡眠。當你沒有它,你就不能飛,有了它,你就能飛。假設你夢見你能飛,而醒來后還繼續相信你能飛,那就麻煩了。你會掉下來,而且會失望。悉達多說,即使在相對世界中醒著,我們還是在無明中沉睡,如同在他出走那夜的宮女一般。恰當的因緣聚合時,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現。但當因緣消散,顯現也就停止。

悉達多將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驗視如一場夢,他發現我們的習性執著於此夢幻般相對世界的顯現,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慮的無盡循環之中。我們深沉於睡眠之中,如同桑蠶在繭中冬眠。依據我們的投射、想象、期待、恐懼和迷惑,編織出一個現實。我們的繭變得非常堅實而綿密。我們的想象對自己來說是如此地真實,因而困在繭中,無法脫身。然而,只要了解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想象,就能讓自己解脫。

要從這睡夢中醒來必然有無數的辦法。甚至像Peyote仙人掌或美斯卡靈(一種致幻劑)都可能讓我們對「真實」的虛幻層面有一點模糊的概念。然而藥物無法讓我們全然覺醒,其它原因不說,至少因為這種覺醒要依靠外在元素,一旦致幻劑的藥效消失,經驗也就消失了。假設你正在做一個噩夢,這時只要閃過一個念頭,了解自己是在做夢,你就會醒來。而這一閃的火花可能來自夢中。當你在夢中做某些不尋常的事情時,就可能受衝擊而了解到你是在睡夢之中。Peyote仙人掌和美斯卡靈或可藉由顯現心識和想象的力量,而觸發短暫的了悟。藥物造成的迷幻會讓我們暫時地認識到幻相可以如此真實而可信的。然而使用這種藥物是不恰當的,因為它們只能提供不真實的經驗,而且還會傷害身體。相反的,我們應該立志達到全然又究竟的覺醒,不依靠外物。了悟來自內在對我們才有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象和貪著中覺醒。修心和禪定是處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悉達多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3 | 只看該作者

「是你的執著困住了你」

悉達多完全了解,在這個相對世界中,你可以泡杯烏龍茶來喝----他不會說這兒沒有茶,或說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說什麼,那麼,他會提醒我們,茶並非如其所現;舉例說,茶是在熱水中枯卷的葉片。然而,某些茶痴對茶葉迷得過火,配製特殊的混合,創造出類似的「鐵觀音」這種名字,而且一小攝賣到千元之多。對這些人來說,它不只是水中的葉子而已。這也是為何在悉達多教法一千五百年後,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繼承者,對他的學生那洛巴說,不是顯現(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現(外相)的執著困住了你。

從前有一位美貌的女尼叫烏帕拉。有個男子深深地愛戀她,到處跟隨她。他的追求令她很不舒服,想要躲開,這男子卻鍥而不捨。終於有一天,她走到這男子跟前,面對著他,他嚇了一跳。他結巴地說,他愛戀她的眼睛。她毫不猶豫地就把眼睛挖了出來給他。驚嚇之中,他了解到我們是多麼容易陷入且迷惑於和合的部分。當他從驚嚇和恐懼中恢復過來,成了她的弟子。

另外一個日本佛教傳說中,有兩位禪宗和尚正準備過河。一位年輕女人請求他們背她過這湍急的水流。這兩個和尚都受過重戒,不可碰觸異性,但其中年長的一位毫不遲疑地將她背了起來下水。抵達彼岸后,他把女子放下,也不交談就走了。幾個時辰后,年輕的和尚忍不住問道,我們不是比丘嗎?為何你背那位女子過河呢?年長的和尚答道,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她呢?

在短暫清明的時刻,我們或許可以了解抽象概念的空性;譬如美和丑,這些本來就是見仁見智。但對於非抽象的事物,比如需要修理的車子、要付的賬單、威脅健康的高血壓、支持我們又需要我們支持的家人等等,就很難了解它們的空性了。我們不願或不能視這些為幻相,是絕對可以了解的。但是,執迷於頂級時裝、高級餐飲、名流地位、精英俱樂部會員等這種奢華時,就相當可笑了。許多人縱容自己在每個房間都裝電視,或者將擁有二百支鞋子視為必需。在亮麗的服飾店裡,購買一雙Nike球鞋或Giorgio Armani西裝的願望,已經是遠遠超過維生素需求的本能了。甚至有人在店裡搶購手提包而打起來。商品包裝和市場研究的和合現象是如此地精密算計,使我們變成追求標籤的傻瓜,接受一些完全和材料價值無關的荒唐價碼。甚至從政治的角度上看,我們也完全忘記了童工的問題。由於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因此對一位注意形象、酷愛 Louis Vuitton的人,很難讓她了解對這真皮手提包的迷戀是無自性的,更不用說讓她了解這手提包本身無自性。由於大眾文化的不斷強化,資產階級身分和標籤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心中變得更堅實,也把我們的世界變得更不真實。

除了搜括者和市場天才們的操縱之外,我們還被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政治制度,「個人權利」這種抽象概念,以及「生存權」、「反墮胎」或「死亡權」等道德立場所推擠拉扯。政治世界中,充滿了這種標籤,而真正領袖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人類有過各種不同的領導人,他們都各有所長,然而人們仍然受苦。也許有一些不錯的政治人物存在,但是為了贏得選舉,他們必須將自己標記為支持同性戀人權或反同性戀人權,即使他們對這些議題並無強烈的感覺。我們常會發現自己不自願地附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以便在這個所謂民主的世界中與人共處。

很久以前,在一個嚴重乾旱的國家,有個備受尊敬的占卜者預言七日之後終將下雨。他的預言實現了,大家都非常高興。他又預言了會有珍寶之雨到來,預言又再度成真。大家都變得又高興又富裕。他的下一個預言說七日後會再下雨,一場詛咒的雨,任何人喝了這雨水的人就會發瘋。於是國王下令儲存大量的凈水,以免喝到這受詛咒的雨水。但他的子民們沒有儲水的設施。當雨下來后,人們都喝了水而瘋狂了。剩下國王一人是「正常」的,但他卻無法治理瘋狂的子民。無計可施之下,他最後只好也喝下了詛咒的水。為了要統治他們,他必須分享他們的迷惑。

如同環球小姐選美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做、所想的任何事物,都有是基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共同邏輯系統。我們非常強調共識。如果大多數人同意某件事物是真實的,通常它就變成正當有效的。當我們看著一個小池塘,我們人類認為它只是個池塘,但對池裡的魚兒來說,這是它們的宇宙。如果我們採取民主的立場,那麼水中族群一定會贏,歷為它們比我們這些觀池塘者為數多得多。多數決不見得永遠都對。糟糕的大賣座影片可以賺得大量的利潤,而一部獨立製作的優秀影片卻只有少數人觀賞。而且由於我們依賴群體思考,這世界通常是被最短視而腐敗的統治者所治理;民主制度只是訴諸於最小公約數而已。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4 | 只看該作者

實相:不是寓言,不是魔術,不會致命

對於我們這種心智被實用主義所制約的人,了解空性是困難的;因此密勒日巴躲進氂牛角,幾乎總是被說成只是寓言而已。它放不進我們的小腦袋裡,就好像大海放不入井裡一般。從前,井底住了一支蛙。有一天,它遇見一支海邊來的蛙。海蛙說了一大堆海洋的趣事,並且誇耀海洋有多大,但是井蛙不相信。它認為自己的井是世界上最大、最美妙的水體,因為它沒有參考點、沒有經驗、沒有理由不這樣想。於是海蛙帶了井蛙去看海。當井蛙見到海之巨大時,心臟病發作而死。

然而了悟不必是致命的。我們不需要象井蛙一般,面對空性驚嚇而亡。如果海蛙能夠有稍微多點的慈悲心和善巧,也許它可以做一個更好的嚮導,井蛙也不至於嚇死,也許它還會移居到海邊也說不定。而我們也不需要有超自然的天賦才能了解空性。這和教育以及願意觀察事物所有的部分以及隱藏的因緣有關。有了這種洞見,我們就會象布景設計師或攝影助理在看電影。專業者能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看見攝影機如何布置,以及其他觀眾們不知道的電影技巧,因此對他們而言,這幻相被拆解了。但專業者在看電影的時候,還是可以盡情享受。這就是悉達多超然的幽默。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4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5 | 只看該作者

領帶與情緒的圈套"

「蛇與繩索」是佛教說明空性的經典例子。假設有一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的房間,看見一條蛇蜷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被一條不真實存在的蛇給嚇死。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所說的輪迴(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磐(nirvana)--解脫與自由。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一個謬誤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如果她誠實的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那兒。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製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祛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贈送或與人共享。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

當姬兒見到傑克嚇呆時,她有一些選擇。她可以直接地指出這兒並沒有蛇,或者她也可以用善巧方便,將「蛇」引出這個房間。但是假如傑克已經驚嚇到無法分辨蛇和領帶,即使開了燈,而姬兒不善巧的話,她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她拿了領帶在傑克面前搖晃,他可能心臟病發作而死。但如果姬兒夠善巧,知道傑克被迷惑了,她可以說,是的,我看到蛇了,然後小心地將領帶取出房間,讓傑克暫時感到安全。也許過了一會兒,當他稍事放鬆后,再溫柔地帶他去了解事實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蛇。

如果傑克根本就沒有進去這個房間,如果根本就沒發生過誤解,那麼整個看見或沒看見蛇的景象就毫無意義了。然而因為他看見了一條蛇,陷於此景象之中;而且由於他被恐懼所癱瘓,就想要有逃離的方法。悉達多的教法就是這種解脫的方式,而他的開示就叫做「法」。「法」有時被稱為一條「神聖」的道路,然而嚴格而說,在佛教中並不存在神性。一條道路就是一個方法或工具,帶領我們從一處到達另一處;在此,「法」就是帶領我們走出無明,抵達無無明的道路。我們用「神聖」或「崇高」的字眼來形容,是因為法的智慧能讓我們從恐懼和痛苦中解脫,而這一般而言,是神的角色。

我們的日常經驗充滿了不確定性,偶爾的歡樂、焦慮,以及似蛇一般纏卷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期待、恐懼、野心,以及普遍的歇斯底里創造了黑暗和陰影,因而讓這條蛇的幻相更加生動。如同膽小鬼傑克般,我們在黑暗房間的各個角落搜尋解答。悉達多教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我們這些膽小鬼,了解我們的痛苦和妄想都只是基於幻相而來的。

雖然悉達多不能以揮揮魔杖或某種神力來抹去痛苦,但在開燈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善巧的。他提供了許多道路和方法來發現真相。事實上,在佛教中有成千上萬的道路可循。為何不把它們簡化成一種方法呢?正如不同的疾病需要有不同的藥方一樣,對不同的習氣、文化及態度,不同的方法是必要的。走那一條路,需要看弟子的心態以及上師所具有的善巧而定。悉達多沒有一開始就用空性來驚嚇大家,反而以一般的方式,諸如禪定以及行為規範--做正確的事、勿盜竊、勿妄言等來教導眾多的弟子。根據弟子的本性,他定下了不同程度的出離及苦行,從削髮到不食肉等等。對一開始無法聽聞或了解空性的人,以及天性適合苦修的人而言,這些狀似宗教性的嚴格道路很有效。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6 | 只看該作者

佛陀的教法:佛法作為安慰劑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範和善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一開始就了解究竟的實相。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想了解地獄只是你自己嗔恨的覺受這種概念都非常困難了,更不用說空性的概念。佛陀不想讓傑克陷在個人的「地獄」中,但因為傑克是個笨蛋,又不能告訴他去處理自己的覺受和嗔恨心。因此為了他好,佛陀開示了有一個外在的地獄,為了避免淪落該處而被丟在熔漿中煮熟,傑克必須停止縱容自己不善的負面行為和情緒。這類的教職工法在佛教的文化環境中非常普遍;我們常在寺院牆上看到地獄形象的壁畫,其中有燃燒的肉體和恐怖而嚴凍的深淵。這些圖像,根據弟子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或象證的方式去了解。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獄的源頭,亦即我們的痛苦,來自於自己的覺受。他們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審判之日或審判者。當密勒日巴現身於氂牛角中時,瑞瓊巴正邁向成為偉大上師之途。他具足了極大的證量在智力上了解空性,而且也有足夠的了悟,能看見密勒日巴在氂牛角內,但他的證悟還不足夠讓他與上師同處於牛角之中,佛陀的最終目標是讓傑克了解,如同這些上等的弟子們,除了他自己的嗔恨和無明之外,並沒有地獄道。由於暫時減少了負面的行為,傑克因而能夠轉向,免於糾結於更多的覺受、疑懼和妄想之中。

*                     *                  *                  *

業(Karma)這個字幾乎和佛教成了同義字。通常它被理解為一種道德系統的報應----惡業與善業。然而,業只是一種因果的法則,不應該與道德或倫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內,沒有任何人對何為負面的、何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標桿。任何促使我們遠離「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這種真理的動機或行為,都可能導致負面的後果,或惡業。任何帶領我們趨近「一切情緒皆苦」這種真理的行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結果,或善業。終究而言,不是要佛陀來審判,只有你自己明了行為背後的動機。

*                       *                    *                       *

在於弟子須菩提討論時,悉達多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四百年之後,偉大的印度教學者龍樹呼應了這句話。在他聞名的佛教哲學論述中,他花了整個章節來「解析佛陀」,他的結論是:究竟上,並無外在存在的佛陀。甚至到今天,我們都常聽到佛教徒這麼說:若在路上見到佛,殺掉他(見佛殺佛)。這當然是一種象徵比喻,他們當然不會殺掉佛。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佛並非一位為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外在救世主。但從另一方面說,曾有名叫悉達多的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被稱為喬達摩佛陀。他曾赤足托缽走在摩揭陀國的街上。這位佛陀曾開示教法,照料病患,甚至到伽毗羅衛國探訪家人,佛教徒對這位肉身佛陀存在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而不是現今的克羅埃西亞並無急議,是由於多少世紀以來,他一直是啟發我們的泉源。他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一系列後續傳承具格師徒的起始者。就是如此而已。然而,對一位認識的精神追尋者,啟發即是一切。

悉達多用了許多善巧的方法來啟發大家。有一天,一位比丘見到喬達摩佛陀的袍子上有個破洞,就要幫他縫補,但佛陀拒絕了,還是穿著這件破袍子行走乞食。當他走向一位窮途潦倒的婦人所住的破屋時,比丘們都很困惑,因為她完全沒有食物可以供養。這位婦人見到了佛陀的破袍子,就以所剩的一點線頭要幫佛陀縫補。悉達多同意了,並說她的功德會令她在下一世投生為天界之女王。聽了這個故事,許多人都受啟發而行布施。

在另一個故事中,悉達多提醒一位屠夫,殺生會導致惡業。但屠夫答道,我只會這一行,這是我的生計啊。悉達多就告訴這位屠夫至少發願在每天日落後,日出前不要殺生。他並不是給這位屠夫在白天殺生的通行證,而是引導他漸漸減少惡行。這些都是佛陀以善巧方便教導佛法的一些例子。他並不是說因為這位可憐的老太婆補了他的袍子,她就可以上天堂,好像他是神一般。而是由於她自己的布施造成的善報。

你也行會認為這是矛盾的。佛陀自我矛盾,說他不存在,一切皆是空性,然後他又教導了道德和救贖。然而這些方法是必要的,以免嚇走那些尚未準備好,還不能被引介空性的人。他們用了這些方法,因而變得祥和,易於接受真正的教法,這就如同說那裡是有一條蛇。然後把領帶丟到窗外一般。這些無限的方法就是道路。然而,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如同你抵達彼岸時,就得拋棄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6 | 只看該作者

明了的利益:續集

你可能還會想,了解空性的益處是什麼?藉由了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一再的失望。你看穿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創造出來的,也許你還是會被刺激或情緒化、悲傷、氣憤或熱情,但是你會有信心,如同一個看電影的人,可以放下劇情走齣戲院,因為他充分了解到這隻不過是一場電影。你的期待和恐懼至少會稍許淡化,就好像了解那條蛇只不過是條蛇而已。

當我們尚未證得空性,當我們不完全領悟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時,這世界會看起來非常真切、實在而堅固。我們的期待與恐懼也會變得堅實而無法控制。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自己的家庭有堅實的信念,就會對雙親照顧你這件事有深切的期待。對街上的陌生人你不會有這種想法,他沒有這種義務。了解和合現象以及了解空性,能在親情關係中容下一些空間。當你開始了解塑造了你雙親的各種經驗,壓力及情況,你對他們的期待會改變,失望也會減少。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只要稍微了解相互依存的道理,都會有效地軟化我們對兒女的期待,也可能因而讓他們視為是愛。沒有這種了解,我們可能有良善的動機去愛護和照顧兒女,但是我們的期待和要求可能會令他們難以忍受。

相同的,了解空性,你會對社會當中,忽而建構,忽而解構的一切裝飾和信仰失去興趣----諸如政治系統、科技、世界經濟、自由社會、聯合國等。你就會象一個成年人,不再對孩童的遊戲有多大的興趣。這麼多年來,你曾信賴這些機構,而且相信它們成就過去制度之所不能。然而這世界並未變得更安全,更愉快或更安定。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遠離社會。了解空性並非表示你變得漠不關心;事實上,相反的,你生起了一種責任感和慈悲心。如果傑克在那兒吼叫、失態,叫罵每個人不要將蛇放在屋子裡,而你知道這是來自他的迷惑,就會對他產生同情心。其他人可能不這麼容易原諒他,那麼你就可以試著開一點燈。在粗略的層次上而言,你還是會爭取你個人的權益,繼續上班,在體制內活躍於政治。但當情況改變時,不論是對你有利還是不利,你會有備而來。你不會盲目地相信所有的希望和期待會實現,你也就不會被結果所束縛。

可是許多人常常選擇呆在黑暗中,我們無法看出造就日常生活的幻相,是因為沒有勇氣從我們身處的網路之中掙脫出來,我們以為只要持續前進,就已經、或即將會非常舒適。這就好像困在迷宮中走不出來,我們卻不想去發掘其它不同於慣常路徑的方向。我們不願意冒險,因為我們認為會損失太多。我們害怕如果從空性的觀點來看世界。會被社會遺棄,失去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失去朋友、家庭和工作。幻相世界的誘惑起不了作用;它被包裝得如此美好,我們被各種訊息所淹沒,諸如:某種肥皂會令我們擁有天堂般的香氣,南灘節食法有許多神奇,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行的政府系統,維他命如何增加我們的精力等等。我們很少聽到非片面的實話,即使偶爾有之,也是以極小的字體呈現。想象喬治布希,公開宣告說,美國式的民主在貴國實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如同在電影院里的孩童,我們被幻相擄獲了。從這兒開始,衍生了我們的虛榮、野心和不安全感。我們愛上了自己創造的幻相,發展出對自己的外表、財富和成就過度的驕慢。好比戴了面具,卻驕傲地認為面具是真實的你。

從前有五百支猴子,其中一支認為自己很聰明。一天夜裡,這支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它很驕傲地告訴所有其它的猴子們,如果我們到湖裡把月亮撈起來,就會成為拯救月亮的英雄。一開始,其它的猴子不相信,但是當它們親眼見到月亮真的掉在湖裡,就決定去把它救起來。它們爬上樹,一支抓著另一支的尾巴,試著去撈起閃閃發光的月亮。就在最後那支猴子即將撈到月亮時,樹枝斷了,猴子全落入湖中。它們不會游泳,全部在水中掙扎,而月亮的倒影也因為波浪而破碎。我們就象這群猴子一般,渴求名氣與原創力,認為自己善於發現新事物,並且試圖說服同伴們視我們所見,想我們所想,被野心所驅使,想要成為救世主、最聰明的人或最有睿見的人。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小野心,諸如讓一位女性刮目相看;或大野心,諸如登陸火星等。可是一再地,我們總是掉入水中,抓不到任何東西,又不會游泳。

了悟空性的悉達多,對菩提樹下的忘憂草或宮殿里的絲綢坐墊沒有好惡分別。金線織成的坐墊價值較高,完全是由人類的野心和慾望造作而來的。事實上,山中的隱士也許會覺得忘憂草比較柔軟而乾淨,而且最大的好外是坐壞了也不需要擔心。你不需要對它噴葯,以免貓用爪子去抓它。宮廷生活充滿了這類的「珍品」,需要相當多的維修保養。悉達多是屬於比較喜歡草墊的人,因此他不需要常常回家去補充什麼東西。

我們人類認為心胸寬廣是一種美德。要擴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於令我們舒適或習慣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勇氣超越世俗,不被慣常邏輯的界線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們能超越界線,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單純。密勒日巴躲進氂牛角不會比某個人戴上手套還令你訝異。我們所要挑戰的,是對慣常邏輯、文法、字母、數學公式的執著。如果能記得這些習慣的和合本性,我們就能斷除它們。它們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條件完全正確、資訊適時到位的情況,你可能突然發現所有依賴的工具都不是那麼堅實,它們有彈性、可彎曲。你的觀點會改變。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訴你,多年來你厭惡的妻子事實上是財神婆的化身,你從此以後看她的方式都會改變。相同的,如果你在個上好餐館中享用一塊加滿醬汁的可口牛排,津津有味,這時候廚師跑來跟你這事實上是人肉的話,你的經驗會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轉。你的可口概念,變成了嘔吐的概念。

*                     *                      *                    *

當你從夢見五百頭大象的睡眠中醒來時,不會對這些大象怎麼裝得進我你的卧室感到困惑。因為它們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后都不存在。然而,當你正在夢時,它們可是非常真實的。終有一天我們會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事實上沒有什麼大與小、增與減,這些都是相對的。然後我們就會明了,密勒日巴如何進入氂牛角、以及為何阿育王如此的暴君,都會禮敬而降服於此真理之下。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7 | 只看該作者
下面,KKKKKKK


第四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8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涅磐超越概念

根據佛教徒的說法,在他證悟成佛道的這一世之前,悉達多曾有無數世,做為鳥、猴子、大象、國王、王后,而且其中有許多世身為菩薩,其唯一的目標就是征服無明因而得以利益一切眾生。而最終,在他生為印度太子悉達多的這一世,終於在菩提樹下擊敗壞魔王魔羅,抵達彼岸,輪迴的對岸。這個狀態稱作涅磐。證得涅磐后,他在靠近瓦拉那西的鹿野苑初轉法輪,而且終其生在北印度地區持續教法。他的弟子有比丘和比丘尼、國王和武士、娼妓和商人等。整個印度和其它地方許許多多的人,都尊稱他為無上之人。然而他並沒有變為長生不老。經過了長期的教法,他在拘屍那城圓寂了。此時,他更超越了涅磐,而到達稱為究竟(勝涅磐Parinivana)的境界。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8 | 只看該作者

天堂:終極的假期?

涅磐、證悟、解脫、自由、天堂----這些字眼,許多人喜歡說但少有人花時間去檢視。進入這種狀況,會是什麼樣子?雖然我們可能認為涅磐和天堂大大的不同,可是我們對兩者的特性卻有差不多的想象。天堂/涅磐,是我們經過多年的繳費、做修行功課、做好國民以後,死後所到的地方,在那兒我們會碰到許多老夥伴,因為它是所有「好」的死人聚集之處,而所有不太好的死人都在下方受苦。我們終將有機會解開生命的秘密,完成未了事宜,彌補缺失,也許還能看見自己的過去世。有一群沒有性器官的小嬰兒在空飛來飛去,幫我們燙衣服。我們有滿足一切需求和慾望的居所,坐落於循規蹈矩的涅磐居民社區中。我們永不需要鎖上門窗,可能也不需要有警察存在。如果那兒有政治人物的話,也都誠實可信。一切都恰如我們所希望的;好象極度舒適的退休住宅。或者我們之中有人想象極端純凈的白光、廣大的空間、彩虹和雲霧,在那上面我們安竭於大樂狀態中,行使著神通和全知的能力。我們唯一可能的挂念,是替一些無法同行的親朋好友擔憂而已。

悉達多發現這些死後世界的版本都是幻想。仔細檢視的話,典型的天堂景象並不是那麼吸引人,證悟也好不到那兒去。退休、蜜月、野餐都很令人開心----但如果永遠如此就不好玩了。如果我們夢想的假期延續太長,就會開始想家。完美的生活會變得很無聊。在這個世俗世界中,我們可以看偵探片、驚悚片及色情片。經過一星期辛苦的工作,我們可以在周五夜晚大肆慶祝。我們可以欣賞季節的改變,也可以在電腦里安裝最新版的軟體。我們可以翻開早報,讀到世界上所有發生的悲慘事件,幻想如果能和世界領袖換換位子,我們會怎麼做。雖然許多時候,這些「單純的快樂」,事實上分明就是我們的問題。

相較之下,我們想象的證悟是一種永不改變的無問題區域。我們能夠處理完全沒有困難的狀態嗎?許多我們相信是構成快樂的元素,象是驚奇、成就、娛樂等等,我們都不會再有。饒舌歌手Eminem的歌迷們,肯定會厭倦天堂的豎琴音樂----他們會想聽他充滿髒話的新專輯。如果我們接受書本上證悟的定義,那就無法欣賞懸疑片了;我們全知的能力會毀掉結局所帶來的驚奇。暴力的電視遊戲或賽馬場上的刺激也不會再有,因為我們早就知道哪匹馬會贏。

長生不老是另一個時常被拿來描述證悟或天堂的特質。一旦我們抵達在雲端的新居,就永遠不會再死亡,因此我們毫無選擇只好一直活下去。我們被困住,無處可逃。我們擁有一切夢想所要的,除了一個出口、驚喜、挑戰、滿足以及自由意志,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它了,檢視所有這些狀況,從我們目前的觀點來看,證悟是一個終極的無聊狀態。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不嚴格地檢驗對死後來生的描述;我們寧可讓它模糊一點,只是概略地想象它是一個完美的最終棲息之處。我們所渴望的證悟是永恆類似本尊或高等眾生的身分回來參訪。他們會享有天使豁免權,如同擁有特殊護照的外交官司一般。而且因為豁免權和高位階,他們認為應該如何安排簽證,引領親人們跟著回去。但問題來了,如果這些新移民有自己一套的想法----也許他們想穿某種引人注目的襪子,導致其他天堂眾生側目----天堂會不會在乎?而且如果所有的「好人」都能取得天堂或涅磐的會員卡,那麼以誰的快樂版本為標準呢?

不管我們怎麼定義它,每一位眾生究竟的目標都是要快樂。難怪天堂或證悟的定義中,快樂是必要的部分。一個好的死後來生應該包含終於獲得了我們一直努力想要的東西。一般而言,人們眼中的天堂景象,是活在與目前所處類似的系統里,只是它更精密,而且一切順利得多。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17 15:59 | 只看該作者

快樂不是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都相信,心靈道路究竟的終極成就,只會在這一生結束的時候才能到來。我們被這些不純凈的環境和身體所困住,因此必須死亡,才能完全成功。只有在死後,才能經驗到神性或證悟的狀態。所以在此生中,我們最多所能做的就是準備,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會決定到底是以後是去天堂還是地獄。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沒希望了,他們認為自己天生邪惡、不良善,不配去天堂----他們是駐定要去下界的。相似的,許多佛教徒理性上知道,眾生都和喬達摩佛陀一樣地具有相同的潛能和相同的本性,然而感性上,他們覺得沒有足夠的品德和能力,能獲准進入證悟的金色大門,至少這一輩子不行。

對悉達多而言,究竟的安竭之所,不論是天堂或涅磐,根本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外及中解脫出來。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個真實的地點,那可能就是你現在坐著的地方。對悉達多而言,那是在印度比哈省一棵菩提樹下,墊了一些乾燥忘憂草的平石板上。直到今天,任何人都可到該地參訪。悉達多所說的自由是無條件、不受限制的。靠著個人的勇氣、智慧和精進,可以在此生中證得。沒有任何人不具這種潛能,包括困在地獄道中的眾生都一樣。

悉達多的目標並不是快樂。他的道路並非終究引導到快樂。相反的,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通達痛苦的解脫、妄念和迷惑的解脫。因此涅磐既非快樂也非不快樂----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磐是寂靜。悉達多教導佛法的目的,是要讓傑克這種因為怕蛇而痛苦的人完全解脫。這表示傑克必須從以為自己不再受蛇威脅而得到的慰藉中超越出來才行。他必須了解,從一開始就根本無蛇,只有亞曼尼領帶而已。悉達多的目標是除去傑克的痛苦,然後幫助他了解,從一開始,就沒有本具存在的痛苦之因。

我們可以說,只要了悟真理,就會帶來證悟的成就。根據了解真理的程度,我們能在證悟的階段上進展,這叫做菩薩的證量,如果一個孩童被戲劇的恐怖怪獸所驚嚇,我們可以帶他到後台,去看卸妝后的演員,除去他的恐懼。相似的,如果你能看見一切現象的背後並了悟真理,你就會解脫。即使這位演員只拿掉了面具,恐懼也就相對減少了很多。相同的,如果一個人局部地了悟真理,也就會有相就的程度的解脫。

雕刻家可以從大理石中雕出美麗的女人,但他應該有足夠的了解,不會和他的作品墜入情網。然而,如同希臘神話中匹格梅里安(Pygmalion)愛上了他自己創作的雕像伽拉泰姬(Galatea)一般,我們自己創造出朋友和敵人,卻忘記他們是怎麼來的。由於缺乏專註力,我們自己創造的東西轉化為堅固而真實,而更糾結於其中。當你完全了悟這一切都只是你所創造的,而不只是知識上的了解時,你就自由了。

雖然快樂被認為只是一個概念,佛教典籍仍然使用諸如「大樂」等字眼來描述證悟。涅磐確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就是大樂。像是蛇的例子,能見到迷惑和無明的根源從未存在,那是更好的。當你從夢寐中醒來,會感到如釋重負,但大樂好比從來就根本沒有做過夢。從這個角度看,大樂和快樂不同。悉達多對他的追隨者強調,如果他們真正地想從輪迴中解脫的話,在此生或來生中追尋祥和與快樂是完全無用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4: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