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問?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41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3 17:56 | 只看該作者
這兩天時間不多,抱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2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4 10:05 | 只看該作者
周末啦,周末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43
魯智淺 發表於 2007-7-14 1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44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5 21:38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上一次,須菩提長老在眾人中起身,讚歎佛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個讚歎有兩個層次:
  第一、世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悠閑自在,這種心態很難得。
  第二、世尊不用言教用身教,這種教學方式高明。

  接下來須菩提長老替大眾問了兩個問題。請看經文: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簡單的說,就是好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陀教育體系裡最高學位的名稱。小乘極果阿羅漢稱正覺,好比學士學位;大乘初住菩薩以上稱正等證覺,好比碩士學士;圓教佛稱無上正等正覺,好比博士學位。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願意學佛,希望在佛陀教育里拿一個最高學位。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半句點明了本經的教學對象——願意學佛的好人。

兩點注意:
  第一、想學佛一定要先做好人。「好人」的標準有五條——仁慈(不殺生)、清廉(不偷盜)、忠貞(不邪淫)、誠實(不妄語)、生活節制(不抽煙不喝酒),這是佛門的根本五戒
  這五條戒,前四條戒是性戒,犯戒本身有過失。最後一條是遮戒,抽煙喝酒本身沒有過失,但煙酒麻痹神經(吸毒更不用說了),使人喪失理性,容易犯前四條戒。所以佛陀專門制定第五條戒來防護前四條,好像在前四戒上加個蓋子,起遮擋保護的作用,因此稱為遮戒。這五條戒律是好人的標準,持戒是學佛的基礎

  第二、僅僅做好人是不夠的。還要懂得生活,要會過日子。現代人講,要把幸福把握在自己手裡。而把握幸福就必須學佛,因為佛教實在講就是生活教育,佛法是最高的生活藝術,做佛就是做最會過日子的人。

====================================================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長老替「願意學佛的好人」問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非常精彩,是本經畫龍點睛的文眼。可以說,整部《金剛經》都沒有超出這兩個問題。

  具體內容,下次討論。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7-15 21:5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5 23:1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問號!!!!

非常的明了與清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46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6 23:56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上次談到須菩提長老在讚歎佛陀之後,替大眾向佛陀請教兩個問題:
    應云何住?
       住是保持的意思。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
    云何降伏其心?
       降伏是調整的意思。如果心態不對了,有了煩惱有了痛苦,怎麼調整?
  這兩個問題一正一反:正面問住(保持),反面問降(調整)。我們稱之為住降二問。

  因為這兩個問題非常非常的關鍵。它是本經的核心,而本經又是般若部經典的精華,般若部經典又是佛陀五十年教學的中心。所以概括地說,住降二問是整個佛教的核心問題

====================================================

  很奇怪,佛教所關心的問題似乎太普通太平常。它一不涉及高深玄妙的宇宙觀。象屈原問天: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二也沒有從宏觀角度指導人生。比如人生的意義啊,為人民服務啊等等。這兩個問題樸素平常之極,就好比桌子上擺了兩盤家常菜,一盤西紅柿炒雞蛋,一盤青椒肉絲。
  可是我們知道。《金剛經》是般若部的經典。這時候,須菩提長老已經跟從佛陀學了大概三十年,他又是所有弟子中佛學素養最高的(解空第一)。為什麼一個深造了三十年的頂級廚師,炒了兩盤家常菜呢?這就有點數論大師問1+1=2的味道了。

  仔細觀察,這兩個問題的特點是直指人當下的心態。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大概幾十年的光陰;每一年有十二月;每個月有大概三十天;每一天十二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鐘;每分鐘六十秒。你能把當下的心態搞定了,這一秒的問題解決了,整個人生幾十年的光景也就會過了。人生幸福的問題也就徹底解決了。
  人的心就象一面鏡子。鏡子髒了,照外面環境就會扭曲變形;鏡子擦亮了,外面環境就照的清清楚楚。所以說,心是根本,環境是枝末。裡面心的問題解決了,外面環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總的來說,這住降二問似小實大,實實在在是宇宙人生一切問題的根本。這裡所說的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可以說是枝末。《金剛經》的住降二問,是根本。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7-17 00:0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47
sumw 發表於 2007-7-17 01:21 | 只看該作者
問? 兄繼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7 09: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6 問? 的帖子


點滴之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49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7-17 11:53 | 只看該作者
果然名師出高徒,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50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7-17 12:05 | 只看該作者
一日一貼,很合我的節拍.
從今日起,決定收攝心神,專心跟著問號老師學習<<金剛經>>.
問題:老師為什麼省略了證信序和發起序呢?
也想聽聽這兩序.
阿彌陀佛
自在隨緣
www.amtb-aus.org;
www.dfg.cn
http://www.pllc.c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51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7 18: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0 vingxliang 的帖子

謝謝各位的鼓勵!

不好意思,證信序和發起序我寫了,不過不小心誤操作給刪掉了。我抽時間重寫一個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52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7-17 2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1 問? 的帖子

不急啦,要老師再辛苦一次,感謝噢.不過或許現在這樣更契初機一些?
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想當初還是遊客身份的時候,我在回復一個帖子時,也是誤操作點錯位置,於是就有了一個標題叫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帖子,然後就騎虎直到今天了, 呵呵..冥冥中真有註定似的.

[ 本帖最後由 vingxliang 於 2007-7-17 22:40 編輯 ]
阿彌陀佛
自在隨緣
www.amtb-aus.org;
www.dfg.cn
http://www.pllc.c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53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7 2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2 vingxliang 的帖子

千萬不要叫我做老師,更不能叫大師。

在佛門裡如果在家人做老師,必須受菩薩戒才行。白衣不能做老師。咱們只是一起學習,我帶頭讀課本。

也許是我多嘴了,順便提一句。在佛門裡稱佛叫大師,稱菩薩叫大士。我們有的時候,會稱那些高僧大德,比如弘一印光等,叫大師。這比較特殊。一般稱同修就可以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54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7-18 1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3 問? 的帖子

好吧,問號學長請繼續,我不多嘴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55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19 00:09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上次談到,須菩提長老:
    第一、讚歎佛陀行不言之教
    第二、代大眾提出住降二問
  且看佛陀如何回答。
====================================================

【佛言:「善哉善哉。】
  前面須菩提長老開口讚歎佛陀,這裡佛陀開口也先讚歎須菩提。可見,師生關係非常和睦親切。

【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首先,佛陀認可不言之教。佛陀說:你所體會的很正確。我的確是把佛法在穿衣吃飯中表演出來,用身體力行對學生潛移默化。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其次,佛陀回答住降二問。答案到底是什麼?我們這裡先留個懸念,下一節細細分析。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7-19 04:5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6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9 2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22 23:13 | 只看該作者
問號人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58
 樓主| 問? 發表於 2007-7-24 22:13 | 只看該作者
------------------------
大家一起學金剛經
------------------------


上面談到了須菩提長老和佛陀第一個回合的問答,它的核心內容就是住降二問

須菩提長老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云何住?:
    住是保持的意思。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
  云何降伏其心?:
    降伏是調整的意思。如果心態不對了,有了煩惱有了痛苦,怎麼調整?

佛陀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諦聽:認真聽。
  應如是住: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
  如是降伏其心:有了煩惱,象「這樣」調整心態,就可以了。
===========================================================================================

  對於住降二問,佛陀的回答很簡單,如是A如是B。「兩個如是」就把人打發了,看起來似乎什麼都沒說。
  實際上呢。這就是禪宗所謂機鋒話。利根的人,一聽就懂,一懂就會,一會就用。一聽就懂,當下即是;一懂就會,馬上就會降伏煩惱;一會就用,立刻就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如果這樣的話,《金剛經》後面的經文全都不用講了。

  如何做到利根呢?關鍵處就在諦聽。什麼是諦聽?把心倒空,不要裝任何妄想雜念,專心去聽。一聽佛講「如是住如是降」,立刻迴光返照,當下的心態就是答案。諸位聽明白了嗎?
  再說清楚一點。當我們「諦聽」的時候,這個心就象面鏡子,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聽外面聲音清清楚楚。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住降二問」的答案。佛陀先提示學生「諦聽」,然後用「如是」教人迴光返照,豈不當下就找到答案了嗎?

  可見,佛陀這裡使用的是現量(直觀體驗)教學而不是比量(邏輯推理)教學。什麼是現量教學?好比有人問什麼是藍色?我們怎麼回答呢?三原色之一,冷色調,也許搬出一厚本《色彩原理》的教科書。而佛只回答兩個字:抬頭。問的人抬頭一看藍天,立刻心領神會。完了,沒事了。這比講一堆玄而又玄的大道理,簡單直接靈活高明的太多。
===========================================================================================

  佛陀的現量教學很高明,可惜只有天資聰慧(利根)的學生才能領悟。而對於普通資質(鈍根)的大多數人,他很難體會佛說「抬頭」的意思。結果要麼在心裡反覆琢磨為什麼抬頭;要麼研究抬頭的角度;要麼在屋裡一抬頭,恩,看見天花板了。
  為了使更多的人受益,須菩提學長懇請佛陀老師再做詳細講解。請看須菩提長老的發言: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須菩提長老懂了。《金剛經講義》解釋「唯」字是「應諾之詞。聲入心通,於如是住降之理,已澈底明了」。
  然而大家不懂。《金剛經講義》解釋「然」字是「然為大眾未能了解,故又請問。」

  願樂欲聞很想聽佛詳細講解:到底什麼是「如是住」?怎麼做到「如是降服」呢?
       「願樂欲」三個字,從低到高,代表三種不同的學習態度
    聞:願意聽。這是好奇的態度。想知道佛陀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
    聞:喜歡聽。這是好學的態度。喜歡研究教義,喜歡探討佛學。
    聞:要求聽。這是實幹的態度。迫切想知道降服煩惱的辦法,好像水開了等米下鍋一樣。

  談到這裡,我們也該誠心反省一下自己的學習態度。是願聞?是樂聞?還是欲聞?應該說這三種態度都是好的,只是跟《金剛經》緣分淺深不同。淺的得益少,深的得益多。

[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07-7-24 23:00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8

帖子

26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5
59
vingxliang 發表於 2007-7-24 22:39 | 只看該作者
當下的心態就是"把心倒空,什麼都不要裝,專心去聽".
如是降伏內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6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24 22:51 | 只看該作者
三個狀態都有

想知道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