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Unknown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中:群星燦爛-記霍華得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 的華裔研究員

[複製鏈接]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1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10-12 20:24 | 只看該作者

臨床醫學研究員-張佳蕙副教授(Vivian Cheung, M.D.)

http://www.med.upenn.edu/apps/faculty/index.php/g306/p8041

HHMI 剛剛任命了15位臨床醫學研究員(HHMI Patient-Oriented Researchers), 其中有一位華裔兒科醫生, 專工一種疾病: 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 -ataxia telangiectasia, 從遺傳學角度探索發病機制(病人對離子放射過敏).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雖然發病率不高但攜帶者達1%.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微生物學士, 塔夫茨大學(波士頓老牌名校, 大牌如林)醫學博士.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人類遺傳學家和費城兒童醫院兒科醫生. 對於從事醫學研究的人們, 尤其是與人類遺傳學沾邊兒的恐怕對張大夫的名字都不會太生疏. 十年以來, 其在"自然"和"自然遺傳學"等雜誌上發了一系列佳作, 所使用的為目前常規的方法(microarrays), 但立題與切入點都有過人之處, 故開創性論文不斷令人耳目一新. 她的研究組撒大網撈小魚, 對近1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總數大約3萬, 其中15%與胚胎髮育有關. 因為今年的諾獎項目與此相關, 近幾天幾個專業網站及其博客都有高水準的探討: 遺傳學與醫學倫理學等, -過去上帝造人抽根兒肋骨就管用, 如今人造動物千奇百怪, 弄不好就會走火入魔, Gene knock-out)系統定向過篩, 從基因表達水平中尋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患的種族差異), 主要取材於一些家族的3代人. 張大夫的夢想是"建立人類個體遺傳圖譜, 達到準確對症下藥". HHMI 將為15位新研究員的第一任期撥款一億五千萬.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10-14 05:0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2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10-13 21:41 | 只看該作者

專業背景

目前人類基因圖譜已經完成, 張大夫利用其資料庫資料研究人種與疾病形成的關聯. 關於種族形成與人口遷移理論不太統一, 尤其是在主體大眾媒介及一些科普-科幻讀物中, 眾說紛紜. 有些學者立足於300萬年的時間段, 大意就是肯亞高原的五群猴子下得樹來各奔東西. 國人最愛說得是五百年前是一家, 有人以長江劃界分為馬來人(南方人-短小精悍)與蒙古人(北方人-人高馬大). 從國內姓氏來看, 很多較大的姓都有明顯的地域起源, 如最大的李氏源於河北等, 南北方經緯分明. 美國已經完成了很多疾病的遺傳學研究, 如國家醫學圖書館及許多醫學院的網上就有非常實用的疾病分科資料庫, 有關涉病基因與主導文獻一目了然, 用起來非常方便.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10-14 03:4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
43
mindControl 發表於 2007-10-15 11:58 | 只看該作者
Good! Thank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7-11-12 00:05 | 只看該作者

蔡博士(Li-Huei Tsai)

會上遇到了蔡博士, 這位此次應邀作了一次大會報告. 講得是其最近的自然文章所提出的一種假說, 即用分子生物學與藥理學方法部分恢復某型基因轉換小鼠的一些記憶. 認真讀過大作正好最近還向一位麻省總醫院的大牌病理醫生(某研究中心主任, 按輩份算與蔡博士當有師生之誼)請教過同一問題, 遂與蔡教授探討了一些細節. 中午在會議中心門外等一些同行小聚又遇到了這位,  蔡博士做學問特別認真, 再次從不同角度講解了模型的立論. 科學的發展往往源於一些爭論, 幾位近年獲諾獎的大師都提到過科學的發展往往是在不斷地修正甚至推翻自己的假設中完善的. 在連接計算機時大屏幕上顯示出了蔡博士的子女, 忘了問是不是也拉小提琴. 除了HHMI以外, 蔡博士還得到了NIH和一些專業基金會的5項資助. 以其目前的聲勢當選院士應在數年之內(科學院-NAS亦有員坐台, 順便請教了一些歷史、規章及3院之間的關係與協調等).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7-11-12 19:4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0-31 17:57 | 只看該作者

HHMI-2008

今年錢家可是雙喜臨門, 加州三傑除了大獎還當選這個名流薈萃的研究機構(基金會)總裁, 可喜可賀. 還有十位華裔才俊同時金榜題名真乃科教界一大盛事. 各位的專精涵蓋了許多領域,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十八般武藝輪番上陣寫起來露怯在所難免, 所以先從本人略知一二的專業開始, 若有謬誤或膚淺之處敬請諸位指正.
  
Youxing Jiang  離子通道通透性與選擇性-Ion Channel Gating and Selectivity
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生理學副教授(2003-)-專功蛋白質晶體結構
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jiang.html

北京大學: 化學學士, 1992
耶魯大學: 化學博士(x-線蛋白質晶體結構), 1997
洛克菲勒大學博士后, 1997-2003, 師從 Dr. Roderick MacKinnon, 諾獎大師-HHMI. 七篇論文; 其中六篇第一作者, 4篇自然, 一篇神經元, 一篇普通生理學(偏重數學與生物物理模式, 同類高水準雜誌還有一份, 德國的); 第二作者一篇-自然, 這些論文為其導師獲諾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Dr. Roderick MacKinnon 在獲獎記者訪談和講座中先後五次提及江博士的貢獻, 其中包括兩種通道研究的關鍵環節, 欣賞與栽培溢於言表. 大概因為太太是東方人所以言談話語總透著一股親和力, 夫人姓Lee, 吃不準到底是中國人還是朝鮮人, 李氏為中國第二大姓而在高麗更是望族.

曾獲獎項:  McKnight Scholar Award for Neuroscience
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業公司(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前掌舵人威廉.麥克奈特(1887-1979)創立的基金會之一, 主要支持有前途的新手從事基礎與臨床結合的神經科學項目. 雖然總額僅佔領域內研究基金不足1% , 但是代表了獲獎項目的層次. 1907年20歲的商科畢業生 William L. McKnight 加入公司, 去年營業額244億, 盈利40億, 為教育與研究等捐款4千萬. 擁有7千研發科技人員, 持有專利571項, 美國主要粘合劑與磨料供應商.

'黃河之水天上來', 在一流實驗室弟子學的是思路、精神和手上絕活兒, 同時也要面臨很大的壓力. 選題虛無縹緲亦或高深莫測, 而且能進入這類實驗室的主兒誰都不是省油的燈, 稍有懈怠就會掉隊. 江博士的導師以研究氯離子和鉀離子晶體結構著稱, 而這兩種離子屬於細胞內外的主要成分(內鉀外鈉), 而且翻轉電位(Reverse potentials-內外驅動力趨於動態平衡所以紀錄不到離子流)都在-90毫伏左右(利用電壓鉗-Voltage Clamp方法, 一般人們將電生理所獲數個諾獎工作叫作學科進展三部曲: H-H定理-電壓鉗-斑片鉗)故對維持機體組織的正常機能至關重要.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醫學院與護校課程講到鉀離子平衡的重要性時, 大多會提及表面負電位(Negative Surface change)對腦卒中等多種病理狀態的影響-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害. 在基礎研究中有些實驗模型也用細胞外超量鉀離子誘發一些病理現象(NMDA- 和 L型鉀離子通道導致過量鈣離子內流), 還有就是過量或過快靜脈氯化鉀醫療事故殺人(心臟停跳在舒張期-本人在某基層醫院見過一例).

江博士的七篇妙文從不同角度開創性的探索了離子通道結構及開閉有序的工作機理(The Gating mechanisms), 這是一種純粹鑽牛角尖兒的苦差事, 需要具有非常紮實的理化基本功才能問津, 而且還不容易出論文. 舉個例子(寫這類體裁容易走火入魔-深淺不易掌握, 哪位願意討論悉聽尊便, 本來網上豆腐意在交流, 拋磚引玉為家常便飯), 這種把門兒的電流(Gating currents)紀錄起來難度不小, 而這位的工作從精確的三維細微結構入手, 探索不同亞基蛋白質構像變化與通道開啟的關係, 涉及電壓感測器(細胞膜電壓變化引導通道的開閉)及陽離子篩(選擇性的允許不同離子通過)等一系列難度非常大的問題.

江博士出道后再接再勵又出了'細胞'等系列佳作, '電壓依賴'離子通道變異與許多疾病有關, 而且還與G調節蛋白有關的受體(GPCR)通道關係密切, 兩者加在一起就在開發目標中佔了相當比例, 所以在現代藥物開發中舉足輕重. 該校區在這方面已經得過兩次諾貝爾獎, 光合酶晶體結構和G調節蛋白功能與結構.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2 08:4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3 17:46 | 只看該作者

Dr. Zhe Lu

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理學教授
Mechanisms of ion channels and channelopathies-離子通道結構與工作機理, 遺傳性疾病與藥物開發
http://www.med.upenn.edu/camb/faculty/cbp/lu.html

北京醫科大學: 醫學學位, 1986 (received his medical degree from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HHMI網站)
威斯康星大學邁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生理碩士與博士, 1992 (received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in physiology).

哈佛大學博士后, 師從 DR. Roderick MacKinnon. 這位沒有上述其師弟那麼幸運, 他的五篇論文中僅有一篇'自然', 不過就是這篇文章的訓練為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受用終生. 那時DR. MacKinnon也是剛剛起步, 不過不少大師的獲獎工作都是在學術生涯初級或發展階段完成的; 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社會活動不多. 出身於一個普通郵差家庭, 兄弟姐妹七個, 生活之艱難不言而喻(諾獎網站的自傳體文章, 濃墨重彩娓娓道來), 毅然放棄來之不易的醫學生涯轉而從事基礎研究實乃重大的的抉擇, 當時醫學生平均舉債五萬左右, 目前已達十幾萬(JAMA-美國醫學會會刊).

曾獲獎項: 馬奧尼 Fellow (Mahoney Fellow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和國立心肺與血液研究所獨立研究獎(Independent Scientist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IH). 還得再查一下, 可能是研究基金; 過去叫作R29, 授予起步學者, 近年已經逐步融入RO1, -NIH的主要個人基金資助項目.

: 大衛 馬奧尼-David Mahoney-全美最大的棉仔油生產商, 1999收入最高的CEO, 財富曾經撰文介紹, 身為查爾斯達納基金會(Charles Dana Foundation)和埃莉諾勒達納慈善信託基金主持人, 在創建美國健康基金會(American Health Foundation)的過程中對腦研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所以一口氣捐資建了幾個神經科學研究所(賓夕法尼亞、哈佛和哥倫比亞), 自1997年以來共出資三千四百萬支持腦研究.  

出道后連發三篇'自然', 兩篇'科學院院報'(PNAS)論文, 一步一個腳印, 篇篇見功夫. Lu 博士目前的主攻方向為囊腫性纖維化(肺)-cystic fibrosis (CF), 一種遺傳性疾患. 由於氯離子通道異常導致的水鹽轉運失調, 一般情形幼年發病, 由於肺部長期粘液滯留故多併發嚴重的細菌感染. 近年來由於各類新型抗菌素的應用療效有所改觀, 但患者平均壽命仍然小於40歲. 抗菌素不當應用非常普遍, 儘管接連不斷的更新換代(1,2,3, ...), 不過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耐葯菌越來越多, 所以歐美主要臨床期刊(柳葉刀、NEJM 和JAMA)經常予以專題討論. 這種離子通道叫作(CFTR-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Lu 博士發現有些細菌專門侵襲調節與控制CFTR的一些肪類(ceramide-enriched membrane domains), 絕大部分通道都位於細胞膜上而其重要成分就是膽固醇等肪類, 所以在一些病理狀態下, 某些肪類的細微變化牽一髮而動千鈞造成瀑布式的連鎖反應(biochemistry cascade). 這位在一篇論文中開創性的探索了肺囊腫性纖維化與CFTR的關聯, 聰明才智盡在其中, 正好應了一句老話: 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4 22: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8 18:50 | 只看該作者

David C. Chan(陳), M.D., Ph.D, Caltech

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副教授, 線粒體動態-mitochondrial dynamics (分子生物學與疾病)
http://www.its.caltech.edu/~chanlab/

哈佛: 生化學士
哈佛醫學院: 醫學博士, 遺傳學博士

曾獲獎項:  Burroughs Wellcome  生物醫學生涯獎
從英國著名的生物醫學基金 Wellcome Trust 衍生出來的, 年度撥款近3千萬
http://www.bwfund.org/page.php?m ... ID=80&navID=111

埃里森醫學基金會資深學者和線粒體研究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Ellison Medical Foundation Senior Scholar and a Mitochondrial Research Society Young Investigator.
由甲骨文創始者Lawrence J. Ellison和諾獎獲得者 Dr. Joshua Lederberg 創建於90年代, 基金規模不詳, 不過從其架構上看不會小.

加州理工學院雖說是小巧玲瓏但卻名揚四海, 群雄會萃. 位列全球理工科院校前五名而且教師素質一度傲視全美(諾獎/教授人數之比). 這種提法在歐美一直有爭議, 幾個月前'自然'曾經登過一篇科技通訊, 記者同時採訪了德國首善大學的校長和麥普協會的總裁, 兩位知名學者唇槍舌劍闡述了各自的研究管理理念. 校長首先指責協會佔用了有限的國家資源導致大學研究處境艱難, 總裁反唇相譏說是依據國家總體預算協會花錢並不算多, 但是好鋼用在了刀刃上, 投入產出比例遠遠高於院校研究(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重大科技、工業項目及前沿基礎課題, 荷蘭、瑞典、瑞士、比利時等國亦殊途同歸). 協會選點的原則是因人設事; 即在有一流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地方設點, 學科一旦落伍馬上終止撥款. 而德國院校研究資助一度數額有限而且是遍地開花,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近兩年已經有所改觀). 郭老爺子的單口相聲集里有一個段子意思跟這位總裁差不多, '新官上任三把火'里衙役奉令找尋愛佔小便宜的主兒, 費勁九牛二虎之力而不得, 心煩意亂甘等著挨那50大板, 萬般無奈就進了茶館, 見一位拿著芝麻火燒來回抖摟說份量不足, 還隨手拉過來一位, 順手用手指粘著蘸著吐沫在桌上專挑芝麻多的地方瞎比活, 片刻之內風掃殘雲. 當然, 財大氣粗從其它地方挖角有失公允, 不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前面所提德州大學達拉斯醫學中心也有事例, 學校得了HDL與疾病諾獎后本地財神羅斯.畢羅非常高興, 聯合幾位大亨捐款最終造就了該校, 國粹曰: 有錢能使鬼推磨, 而在美國就叫作錢能說話(money talks). 校方用了數百萬啟動經費從德國挖角, 白撿了一個諾獎(麥普的工作)而且還形成了強大的學科優勢(X-衍射化合物三維晶體結構). 這位德國大師非常有意思, 校方慶功記者會上答問時說, 達拉斯什麼都好就是沒有正宗漢堡香腸, 一位記者說3邁之內就有德國店(University Park). 數年過後請他演講, 這位大師一點兒架子都沒有慨然赴約, 晚餐時問了一下感覺如何, 他說來美多年一事無成, 本人點到您對另一個諾獎功不可沒(G-調節蛋白), 這位數分鐘之內沉吟不語若有所思, 其後在教師俱樂部跟俺一直喝到深夜, 特別高興.

香港出生兩歲隨父母赴美, 在紐約和巴爾的摩長大. 陳博士的研究艱澀難懂, 其學校網頁里有一段錄象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他的工作, 聚合與裂變( fusion-fission )對線粒體結構和功能都有影響. 在大多數經典教科書里線粒體被稱作能量工廠; 產生三磷酸腺甘-ATP, 為細胞提供基本能量. 一旦供應鏈失調就要影響眾多基本生物功能導致各種疾病. 比較常見的有周圍神經系統疾病(Charcot-Marie-Tooth, CMT-三位醫生的名字), 主要癥狀為腿足無力、步態失調及感覺缺失. 主要問題出在負責平衡功能的小腦浦肯野細胞(Purkinje cells), 這種細胞個頭大, 單層排列而且樹突(神經細胞負責輸入信息的突起)特別發達, 所以早期神經生理學研究中很多重要發現都集中在這種細胞(紐約大學一位院士的工作, Dr. Llins R). 樹突病因-學習等神經活動耗能不菲, 而線粒體為樹突細微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dendritic spine), 結構變異或能量不足導致學習能力減低, -老年痴呆症的一種假說. 軸突(Axon)病因-大部份神經細胞利用軸突輸出信號, 為了減少輸送過程中的能量損失就要加強屏蔽, 即所謂的電纜效應(Cable property-陳博士的 Cell 文章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詳盡地探討了這個問題), 神經科疾病中有一類癥狀-動作弛緩即與此有關. 一般神經細胞內外的信號強度可以相差數十倍, 如與步態失調和幾型偏頭疼有關的浦肯野細胞, 細胞外基本上紀錄不到顯著的電信號, 而細胞內紀錄卻是充滿活力花樣翻新. 還有就是視神經病變(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視神經萎縮). 還與胚胎髮育、衰老和一些老年病有關. 陳博士的專精就在線粒體結構功能之間的微細調節及其與遺傳性疾病的內在關係, 其工作始於基礎研究但近年發現與眾多疾病有關, 所以引起了廣泛的興趣與重視, 目前共有九個公私機構資助他的工作.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9 20:5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9 20:18 | 只看該作者

丹揚-Yang Dan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神經科學教授-視覺神經生物學
http://www.hhmi.org/news/dan_bio.html

北京大學: 物理學士(89屆)
哥倫比亞大學: 神經生物學博士

曾獲獎項: 貝克曼青年科學家獎

'賈不假, 白玉為堂金作馬', 這句是賈雨村從政護官符, 其實作學問與做官的哲學相差並不太遠, 每個領域裡風雲人物大多出自幾大家門下. 近年開會湊熱鬧參加過幾位大師的學術祝壽和隱退告別聚會, 幾個領域無一例外都是數代同堂. 最有意思的是幾年前為哥倫比亞的 Dr. Eric Kandel 祝壽, 一位年青中國學子竟然拿祖師爺開涮, 不過這位諾獎大師泰然自若大智若愚, 而且也挺愛侃. 言歸正傳, 這位是浦穆明教授(兼職中科院上海腦神經研究所所長)的弟子和長期合作者, N-S-C(自然-科學-細胞)一大把, 要想點評就咱這兩把刷子還是省省吧, 華人之中能在專業上與浦穆明叫板的恐怕是鳳毛麟角, 而且這位處世低調為人謙和, 想磕也是徒勞無益. 台灣學者之中但凡學問做得好的普通話大多講得不錯, 可能多為40年代末隨政府遷台的軍、公、教人員(中央日報常規用詞)之後.

出身於京城一位核物理學者家庭, 自幼從老爹習數學. 上小學時即開始參加數學競賽, 曾經蟬聯兩屆北京市中學生數學競賽冠軍. 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競爭之慘烈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很難體會, 出國前在急診室深夜當值, 一行人風風火火送來了一個男孩兒; 北京市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的尖子, 因為得了第二名老師和家長大失所望, 言語不慎導致其服用了過量安眠藥. 因為要寫病例和制定搶救措施, 所以和該校教導主任、數學教研組組長和家長了解了很多細節, 其父母大哭失聲, 場面慘不忍睹.

丹博士的工作涉及了近十幾年神經生物學的一個熱點: 突觸傳遞的基本原理-學習與記憶, 其中涉及了好幾位大師和十幾位院士的工作. 到底是突觸前神經遞質分泌還是突觸后細胞內遊離鈣離子升高觸發的一系列生化連鎖反應提高了神經細胞的相對持久興奮性, 孰重孰輕, 眾說紛紜.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11 19:5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9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11 20:22 | 只看該作者

對不住, 又過編輯時限了

華裔學者中突觸前學派的代表性人物為錢永佑博士(Richard Tsien, 美國科學院院士, 斯坦福), 其一篇'自然'文章就建立了一種工作假說-模型(幾種鈣離子通道電流的定量分析), 他家老弟專功鈣離子檢測工具大概也與其影響分不開, 兩位早期有些合作文章, 一位提供工具另一位測試功能, 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還有一位是近年掘起的後起之秀; NIH的吳翎剛博士, 出身上海二醫大, 從作學生起先後跟了幾位大家, 哪位感興趣前兩期的'神經元'鈣離子生物醫學專輯中有他的老闆的大作-Dr.s Erwin Neher and Bert Sakmann-兩位德國諾獎大師; 在正規德國文化中要叫作教授博士否則就顯得特別沒有禮貌. 見過一位系主任訓斥學生, 因為阿貓阿狗都可以是博士而正教授/系主任只有一位. 他的工作主要是利用細微的電容瞬時變化來監測囊泡(vihicle-神經遞質的包袱皮兒)釋放的機率與數量, 跟錢博士的熒光監測方法雖然原理不同, 但結果相差不是太大. 前年的神經科學年會上(SFN-過兩天在DC開會)專門為這位設了一個研討會, 挑戰業內前輩(加州的一位院士, 學科經典學說的創立者), 記得題目為'Kiss and run', 學問做到這個份兒上一定是其樂無窮. 華裔中突觸後學派叫得上名的大有人在, 幾位從歐美先後回國的幹得也是有生有色(上海、昆明、廣州等). 近年兩種學說逐漸融合, 丹揚的工作就是一個例證,  她的工作主要是從貓的視覺皮質入手, 結合電生理紀錄與計算機模擬來探索一些基本問題, 並在一些志願者身上驗證. 其發現見諸歐美主要媒體后(BBC、美國主要電視系統, 甚至U-tube)反應非常強烈.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12 19:5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0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13 19:16 | 只看該作者

Christopher J. Chang, Ph.D.

'我一直都對事物的複雜性很感興趣, 上大學的初衷是作一名工程師, 結果陰錯陽差成為化學家. 因為一直對大腦著迷-自然界最複雜和美麗的系統, 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  -克里斯托弗.張

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化學助理教授-金屬離子(銅)與神經生物學
加州理工學院: 學士(無機化學)、碩士
麻省理工: 化學博士, 師從 Dr. Dan Nocera, -可更新能源化學(renewable energy chemistry)
麻省理工: 博士后訓練, 師從 Dr. Steve Lippard, 開發金屬鋅細胞微量探測器
(鋅與大腦神經活動關係非常密切, 大概是70年代初一篇自然論文中(賓夕法尼亞, Dr. Crawford)描述了其精確區域性分佈, 發現在負責記憶的海馬濃度較高, 90年代初另一位著名神經生理學家(自然-倫敦大學, Dr. Smart, 記得第一作者是中國學生)發現這種離子可以提高細胞的興奮性).

曾獲獎項: 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傑出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MIT Technology Review TR35-2008, 35歲以下, -33歲), 貝克曼青年科學家獎, 斯隆獎, 戴維和露西爾帕卡德獎, 美國化學學會有機青年科學家.

近年張實驗室有兩項重要工作; 其一為利用獨創的微量探測器發現象鈉、鈣、鉀等離子一樣, 細胞內銅離子也隨著神經細胞的每次動作電位而浮動. 銅離子與疾病的關係錯綜複雜涉及面比較廣, 在國家醫學圖書館網隨便搜一下(PubMed: 銅與疾病), 論文洋洋洒洒達7千多篇. 研究金屬等離子與疾病的關係難度不小, 因其進出機體均幾無規律可尋; 源於食水而各類結合與排泄機制又變化多端(遺傳等眾多因素). 其二為過氧化氫; 今年'化學與工程新聞'曾經專題報道過他的開創性工作-微量過氧化氫熒光探針(probe-熒光硼化合物), 在經典藥理學教科書中過氧化氫為一種強氧化劑, 一般用於簡單的創面清洗等, 可以在藥房買到(櫃檯葯-非處方).   
http://pubs.acs.org/cen/news/86/i30/8630notw6.html

除了經典的自由基反應(free radical, 潛在的破壞細胞生理功能)理論以外, 張教授認為過氧化氫還可能作為一種信息通道產生其它效應('Sserve as a signaling agent,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nitric oxide, in brain cell signaling').

其實作研究就象破解八卦陣, 表面上是撲溯迷離, 細細縷來還是能夠找到蛛絲馬跡. 前兩天一位UCSF的諾獎大師Dr. Stanley B. Prusiner(1997-醫學, Prion Disease)在一次演講中說: '醫學研究就象以頭撞牆, 是一種智利與毅力的挑戰, 頭破血流在所難免', 不過這位特別謙虛, 說本人純粹是幸運.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 ... tes/1997/index.html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15 17:3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1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8-11-15 18:45 | 只看該作者

Jue Chen, Ph.D. (陳珏?)

普渡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結構生物-X射線結晶學(麥芽糖轉運器-maltose ABC transporter)
http://chen.bio.purdue.edu/index.html

俄亥俄州立大學: 化學學士
哈佛大學: 生物化學博士-1998, 師從 Dr. Don Wiley, HHMI 研究員
哈佛大學: 博士后訓練(X射線結晶學), 師從 Dr. Don Wiley
貝勒醫學院: 博士后, 師從 Dr. Florante Quiocho, HHMI 研究員
曾獲獎項: Pew 學者獎(Pew Scholar Award)

因為普渡的強項主要在分析化學、工程和計算機等, 所以過去對這所學校了解不是太多, 正好藉機學習一下. 用了近3個小時粗略的評估了該校生物有關院系(常規科技標準). 在校刊上有一篇專業人員寫的陳教授當選專題報道, 水準相當高, 借幾段一用. 因為是印第安納州和學校的第一位HHMI研究員, 校方相當重視.
http://news.uns.purdue.edu/x/2008a/080529ChenHHMI.html

昨天跟一位HHMI自身研究基地首批聘任研究員討教了一下其組織結構, 看來與德國馬普協會非常近似. 基地總裁在網上寫了一篇就職陳述, 重申了HHMI的基本原則,  對人不對研究項目, 延攬到一流人才成果就能上檔次, 而且每個課題組都要做到小巧玲瓏僱員僅限6人, 而共用大型儀器應有盡有. 王曉東的北京生物醫學研究所理念也是殊途同歸.

出生於湖南長沙, 曾在上海同濟大學學化學, 高年級時轉學到俄亥俄州立大學雅典校區(Athens),她的叔叔是該校數學系教授.

[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8-11-16 21:0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2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3-16 01:41 | 只看該作者

沈康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3-17 17:36 編輯

斯坦福大學助理教授, 生物學-突觸形成及目標選擇的分子機理
We ar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how neurons choose their synaptic partners among contacting cells, how neurons pattern their synaptic connections and how various presynaptic proteins assembly into functional presynaptic terminals. We use both nematode C. elegans and mouse as model organisms to study these questions.

http://www.hhmi.org/news/shen_bio.html

醫學學士: 同濟醫科大學
細胞生物學與神經科學博士: Duke 大學, 師從 Dr. Meyer, T, '科學'、'自然神經科學'、'神經元'各一篇-第一作者
博士后: 加大舊金山校區, 師從Dr. Bargmann, CI, HHMI 研究員; 兩篇'細胞'-第一作者
曾獲獎項: 斯隆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3-17 19:34 | 只看該作者
這位的工作非常有意思, 不過艱澀難懂, 讀了其幾篇近作(2009-Science, Neuron and PNAS)還是不敢貿然動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3-30 00:14 | 只看該作者

突觸形成及目標選擇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3-30 01:38 編輯

突觸傳遞是一種基本的生物活動, 人類及動物藉此完成一些重要的功能, 如思維及運動等. 軸突的主要功能為輸出信息, 而沈博士的工作焦點就在利用簡單的動物模型(線蟲只有200多個神經細胞, 從功能上分為幾類)以及一種獨特的體內單細胞標記技術, 動態觀測一些突觸形成的調控蛋白(促進或抑制), 及其軸突連接目標的選擇和方式. 雖然生物進化變化多端, 但是有許多基本結構與功能卻得以保存, 如最近蘇黎世大學的一篇文章(PLoS ONE. 2009) 就比較了這種線蟲與果蠅蛋白質構成, 儘管兩者起源相距4億年, 但是在研究的一萬多種蛋白質中(佔整體的半數以上)竟然有非常可觀的重合率.

軸突病變與多種疾病相關, 比較常見的有巴金森氏病(PD)、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疾患及多極症等精神性疾患(還有多種工作假說). 近年逐漸引起醫學界注意的非特異性炎性反應也易於波及軸突(PD的一種工作假說; -破壞髓鞘對軸突的保護故而減低神經傳導速度及細胞內外離子梯度, 導致神經軸突變性乃至死亡. 再加上肌肉細胞對細胞內鈣離子的調節能力遠低於神經細胞, 所以極易受損, 哪位對細節感興趣可以讀一下這位作學生和訓練時的論文-調鈣蛋白與突觸傳遞(比較有代表性的工作也來自加州, 加大伯克利的一位院士-Dr. Zucker RS). 目前臨床應用一些放射性方法診斷腦白質(軸突)病變, -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7:07 | 只看該作者

鄭寧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7 20:59 編輯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藥理學副教授
蛋白質泛素化調控真核細胞生物學的分子生物學和結構機理及其與人類疾病的關聯
http://www.hhmi.org/research/investigators/zhengn_bio.html

RESEARCH ABSTRACT SUMMARY:
Ning Zheng studies the 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mechanisms by which protein ubiquitination controls eukaryotic biology and human diseases

復旦大學學士(歷史文物科學保存與分析)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MCD)分子生物物理博士
博士后: 紐約斯隆- 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師從Dr. 尼古拉Pavletich, -HHMI研究員. 兩篇細胞, 自然、科學各一篇, 其中兩篇為第一作者.

一日傍晚, 沉思冥想於計算機前, 家父突然來電(一位退休的生化學家)遂告知剛剛發現但還琢磨不透的結構式, 老爹言道說來聽聽: 一定是磷酸肌醇. 不過這位也沒白忙活, 在一篇'自然'的重頭文章中父子齊名. 自然'全文'(Article-2007), 最難發的就是這類方式. 一般以短文(Letter)居多, 篇幅有限僅僅報個結果, 細節還要發在其它雜誌上, 近年補充材料可以弄個電子附錄. 還有一種特別牛的體裁-背對背雙發, 前幾年頭牌醫學院一位出身清華的主兒發過一回, 當年被校長通報表彰(年終講話)-視為明星.

在個人研究網頁里, 鄭博士將其工作定位於'蛋白質組成結構生物學與信號感知' (Structural Biology of Protein Assembly & Signal Perception).

研究的重點是通過了解真核細胞泛素連接酶(cullin-RING ubiquitin ligases), 這類酶通過控制蛋白質更新率調節生物過程, 如細胞周期, 信號轉導, 轉錄, DNA修復和代謝. 而其功能失調與多種人類疾病有關, 如癌症, 神經系統疾病與病毒感染.
http://depts.washington.edu/zhenglab/research/research.html


本文參考了HHMI 、華盛頓大學、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國家醫學圖書館等網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9:02 | 只看該作者

去年探親拍的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8 18:54 編輯

HHMI的研究大多高深莫測而且艱澀難懂, 調劑一下子再接著寫.

這位的工作涉及生物學的一些基本原理, 藉機學習一下兒. 學海無涯, 有些八稈子打不著的玩意兒不知什麼時候就用上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去國萬里本想大概齊從此與中醫藥再無瓜葛, 可是身在異邦華陀不在, 東方人面孔與姓名就常有機會濫竽充數兒. 近年審過不少植物葯文章、文件, 最離奇的是去年一家知名獵頭機構碾轉送來一份簡歷; 一位申請大公司職位(跳槽). 這位沒有海外學歷但出身國內著名藥學院, 還有幾份天然產品製取與結構的美國專利, 在國內聽葯政局的幾位講過母校特點(南京藥學院、瀋陽藥學院、北醫藥學系等), 網上核對一下子, 一點兒都沒浪費.


巴爾的摩-紐瓦克, 支線噴氣機.  


40座螺旋槳飛機, 乘過幾次18座的, 顛簸起伏噪音難耐特別不舒服, 用怒海孤舟來形容都不為過. 不過巡航高度低(3-5千英尺, 噴氣機1-3萬英尺), 觀光還行. 一般短途國內航線(500邁以內)多用地方承包商的支線飛機, 螺旋槳式燃料費大概節約30-4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9: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6 19:57 編輯


巴爾的摩-費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9:12 | 只看該作者

霧中自由女神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7 21:03 編輯




紐瓦克機場-新澤西, 過河就是紐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9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9: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8 19:19 編輯



紐瓦克-北京
本網有一貼說是南苑機場規劃中軍轉民, 開放初期空運緊張乘過一回北空南苑-白雲線, 飛機不錯-三叉戟或圖系列(俄國貨密閉差點兒意思而且降落動作猛了點兒). 不過在香山機場專機值勤的就是這兩種再加'子爵'式. 以前團市委重要活動借用機場去坐過堂, 特別滋潤. 在調度室附近打乒乓球、撞球、準備GRE, 步話機一響就出去對付一陣子-中小學生練隊. 當時規定, 如果不是陪人出行軟卧和飛機都得縣團級, 俺只能享用硬座.

美國的優秀客機飛行員絕大部分也是軍旅出身, 冷戰結束后民用航空一度繁榮駕駛員供不應求, 只好由一些飛行學校畢業生湊數, 飛行小時一度有所下降. 諸位乘機時如果留意一下, 駕駛員的語言全都非常標準. 去年在一家航空雜誌上讀到過一篇文章-'飛行安全年度報告', 其中就提到了國際航班飛行員交流不暢導致的事故隱患.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年裡根總統開除了大部分訓練有素的空中管治人員(非法罷工), 到現在還沒緩過勁兒來.



伊爾庫茨克-烏蘭巴托

林帥失事的地方, 傳達'九一三事件'時第一次聽說伊爾庫茨克這個城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60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09-5-6 19: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5-6 20:59 編輯


內蒙-山西


一般民航噴氣機(波音737-777)常規巡弋速度400-650邁, 起降大概在100-200邁. 年初開會午餐碰到幾位駕駛員(直升機和小型機), 侃了一大陣子飛行入門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