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真源湛寂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念佛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1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5 09: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15 09:52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21:28
中阿含經卷第二;
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


真是見識了什麼是邪教徒了,不斷地誹謗,我在哪裡說過「佛是有餘涅槃--阿那含果---小乘三果人的証量.!」?!怎麼如此低下沒有素質啊,除了誹謗還會幹什麼?!不理解也不用亂扣帽子啊
和這種心態的人不能探討什麼佛法了,說什麼也不會懂的。
末學還是遵循律藏吧:默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2
zhenru 發表於 2012-5-15 19:36 | 只看該作者
[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其作者及其信徒huiridangkong   篡改 佛陀正法,誹謗聖義菩薩僧.不懂裝懂,惡意愚弄眾生!

他們竟說-------佛是有餘涅槃--阿那含果---小乘三果人的証量.!

請看huiridangkong邪説[可見,一切煩惱完全滅盡無餘的阿羅漢或佛陀等聖者,即使仍然活著,也叫涅槃,稱為有餘涅槃。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

中阿含經卷第二;
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七九七)

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

------請問佛還有慢麽?佛是有餘涅槃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3
zhenru 發表於 2012-5-16 16:34 | 只看該作者
第1集—三乘菩提的關係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是佛教正覺同修會正覺教團,第一次透過影音節目,跟各位介紹佛教的修證內容,我們這一次製播一系列的節目,希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跟各位介紹「三乘菩提」!因為三乘菩提的內容比較深,而且因為時間也有限,所以希望各位能夠耐心的收看,而且在收看之後能夠仔細的思惟。我們也歡迎各界的朋友,可以跟我們來一起探討佛教的修證內容!

有人可能會問說:佛教不是有談「五乘」嗎?為什麼你們只談「三乘菩提」呢?沒有錯!佛教是有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還有佛菩提乘」,一般宗教或者心靈成長的團體,都有在人間教人家如何改變命運,譬如有些人他的命運非常坎坷,他希望能夠在當世改變命運!也有人在教人升天的方法,因為在人間裏物質非常的缺乏,如果能夠往生到天堂去,那裏的物質非常的豐富,沒有任何的缺乏,這樣就可以過著快樂的生活。可是,不管是改變命運或者是升天,升天雖然是更大的命運的改變,可是不管如何,他們都沒有辦法改變一個最大的命運——這就是流轉於生死之中的命運!因為一切眾生最難逃脫的命運就是流轉於生死之中,如果說我們可以在當世之中,可以解脫於生死流轉,那麼相對於其他改變命運,或者是升天,這種比較簡單的目標,當然一定可以達到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在佛教的修行之中,能夠現世獲得解脫的智慧,那麼相對於其他比較簡單的目標一定可以完成,而且如果說能夠有解脫生死的智慧,那不管是命運是好是壞,或者是在人間,或者是在天上,都不妨礙他的最後解脫。譬如說聲聞人,如果證得初果之後,他七次人天往返,他還是究竟解脫,那表示說,在人間或在天上,不管環境如何都不會影響他最後的解脫的境界!因為是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只要來探討三乘菩提的內容,就足夠來證明「人、天乘」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時間有限,所以在這一次的節目裡面,我們對於人天乘的部份,我們不能跟各位詳細的介紹,我們同修會在各地都有講堂的設立,我們也有設立兩年半的禪淨班的共修,如果說各位菩薩對於人天乘的內容,想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歡迎各位到同修會來一起共修!


除了這個五乘之外,還有一個特別開立的一個法門叫作「淨土法門」,因為時間的限制,我們也沒有辦法在這一系列的節目裡面,跟各位介紹淨土的法門,如果有些人想要瞭解如何能夠求生於諸佛的淨土,我們平實導師有著作一本《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裡面對於想要追求往生諸佛淨土的菩薩來說,這本書裡面有詳細的介紹,關於「信、願、行」這些姿糧,應該如何修集的一些道理!我們也歡迎各位菩薩,如果有心想要求生諸佛淨土的話,可以到我們各地的講堂來免費索取。如果關於這五乘的內容,還有淨土法門的內容,如果各位菩薩想要進一步的瞭解,都歡迎到我們同修會各地的講堂來一起研討!


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三乘菩提的關係」!我們在探討的時候,我們要先來瞭解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而成就佛道。我們首先要想釋迦牟尼佛祂能夠明心見性而成佛,祂所修是五乘裡面的哪一乘呢?答案顯然是很明顯的,就是「佛菩提乘」!也就是說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道的時候,祂所修學的就是「佛菩提乘」。我們也可以在《阿含經》的《大本經》裡面,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說祂之所以能夠成佛,是由過去諸佛一起傳承下來,而且也說到當時毘婆屍菩薩,他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觀察人間的生老病死苦之後,出家修行。所以修「菩薩道」之後而成就佛道,所以很明顯的佛陀祂能夠成佛,就是因為修了「菩薩道」,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當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事實上就已經有了大乘的菩薩的法道。所以說,有人說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了聲聞乘,說了緣覺乘,再說大乘,所以有人認為說:「那一定先有聲聞乘、緣覺乘才有大乘」。事實上,剛好相反!


  釋迦牟尼佛祂成佛之後,觀察在這五濁惡世裡面,如果要成佛的話,因為成佛的目標太高深了,所以要設立前面的這些階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所以佛陀就說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最後才說大乘。所以我們在《阿含經》也可以看到,佛陀如果要度一個人的時候,祂都會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如果這個人能夠接受這個道理的話,佛陀就再跟他解說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最後才會跟他在未來,後面三轉法輪最後才講大乘。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會宣說人乘、天乘,還有聲聞乘、緣覺乘,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為五濁惡世的眾生,鋪陳成佛的階梯。所以才會宣講前面最簡單的,我們可以從這個道理知道,一定是先有佛菩提道,才會有所謂的人乘、天乘、聲聞乘跟緣覺乘。而且有人會認為說,先有聲聞、緣覺,後面才會有大乘啊,這個觀念也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能夠宣說人乘、天乘,能夠宣說聲聞乘、緣覺乘,代表佛菩提乘本身就包含了前面的四乘。如果佛菩提乘沒有包含前面的四乘,那佛陀如何能夠宣說前面四乘的道理呢?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能夠宣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是因為佛菩提乘,全部包含了前面四乘的內容跟它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一定是先有佛菩提乘之後,才會有其他的四個乘,這個是佛陀成佛之後,為了成佛所鋪設的階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4
zhenru 發表於 2012-5-17 07:23 | 只看該作者
也有人說,大乘似乎是在部派佛教之後才興起的啊!那這個意思就是說,大乘成佛的法道是在部派佛教之後才鋪設完的,可是這樣的說法也是有過失。我們想一下,釋迦牟尼佛成佛,竟然說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成佛之道」;然而後面的菩薩還沒有成佛,結果他說菩薩們已經說了成佛之道,這個是不符合道理的。就好比說,有人去了美國回來,結果他沒有說出如何去美國的方法;然而沒有去過美國的人,竟然可以說,他能夠說去美國的方法,這個是不符世間道理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在部派佛教時期之後所興起的大乘(不是從聲聞部派佛教中興起,而是外於聲聞部派佛教的菩薩們所復興的大乘佛教),事實上它不是第一次的興起,那個已經是第二次的大乘佛法的興起。

第一次佛法的興起,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宣講前面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之後,有說這個大乘。當佛陀說了大乘法之後,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興盛!由於修學佛法,最後要成就佛道的目標太高遠,所以有些人他修學了聲聞乘、緣覺乘之後,他的心量沒有廣大,所以說,後來大乘就有點沒落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祂當時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就在大乘的經典裡面,祂就會呵責──呵責這些二乘人。如果說他修學了聲聞乘、緣覺乘之後,他原地踏步而不往成佛之道邁進的話,佛陀還有這些菩薩們就會呵責,說他們叫作「小乘人」,也叫作「焦芽敗種」;也就是說他成佛的芽跟苗都已經焦掉了,都已經敗掉了,這就是對二乘人的呵責。如果說這些修學二乘法的聖人,如果他繼續邁向成佛之道,那麼在大乘裡面就說他們叫作大乘的通教菩薩。也就是說他們所修學的是通於二乘,可是因為他已經心向大乘,所以他就屬於大乘的通教菩薩。那如果說這些菩薩修學了佛菩提乘,已經迴小向大,那麼他後來又實證了明心見性的佛菩提乘,那這些大乘的菩薩就稱為別教的菩薩。因為他的所修所證,已經有別於二乘的聲聞跟緣覺了,我們可以從這個道理可以知道,佛陀對於修學聲聞乘、緣覺乘,然後就停留在原地的這些人,會呵責他,說是小乘人。那我們可以講,如果有些人修學了佛法,他修了人乘跟天乘之後,他就停留在人乘跟天乘的階段,而不往三乘菩提來邁進的話,那這些人比小乘人更應受到呵責,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佛法裡面一定是先有大乘才有其他的四乘。而且我們也可以知道,如果佛陀只要教大家解脫於生死的話,事實上,佛陀祂不需要再講緣覺乘,因為祂只要講聲聞乘,就可以令眾生解脫於生死啊!祂為什麼還要須要講緣覺乘呢?就是因為聲聞乘所修學的智慧,它太狹隘了,而且心量也太小了。所以聲聞菩提修完之後,佛陀還要再跟五比丘,還要跟他們說緣覺法。如果說佛陀只是希望能夠教各位解脫生死的話,祂不需要說緣覺法啊!佛陀還會說緣覺法,就是因為可以幫助眾生,能夠有更好的智慧來了知這個世間,能夠最後邁向成佛之道,所以我們可以從五乘的道理可以瞭解,三乘菩提還有前面的人、天乘,事實上都是佛陀為了要度化眾生,最後成就佛道的一個階梯,所以說一定是先有了佛菩提乘之後,才會有其他的四乘。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一個觀點來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最後入了涅槃,結果祂並沒有把佛位傳給阿羅漢。祂是把這個佛位,預記說未來世會有彌勒菩薩,於未來的增劫的時候成就佛道!這表示說未來等到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把佛位傳給彌勒菩薩。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阿羅漢他們的修證的境界,它是不等於佛陀的,而且是跟佛陀的修證境界差異是非常大的,因為前面的四乘,都只是佛菩提乘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說我們要知道三乘的關係,它們彼此的位階,就是從人乘一直到佛菩提乘,位階是如此。

我們接下來要探討一下,三乘菩提有沒有一個核心呢?沒有錯!三乘菩提它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所講的八識論。也就是說在探討我們有情,每一個生命都有八個識,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識,同樣還有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除了前面這六識之外,還會有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意根,還有第八識,叫作如來藏,或者叫作阿賴耶識!也就是說我們有情,就是具有這八個識,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個識。也就是說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對於這個第七識跟第八識,都不了知,那我們佛法就是要探討這個問題。可能有人也會問,我們不是被這個造物主所創造嗎?事實上,我們可以知道,如果造物主有創造人的話,那很多人有相信其他的宗教,他的造物主應該可以把如何創造有情的這個過程講出來,這樣才是符合道理啊!可是我們通通沒有看到,造物主如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創造生命,所以我們很難相信這個部分,而且也有科學家在研究這個部分,也都沒有辦法來驗證說確實有人,可以來實證這個造物主。可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八個識,通通都可以實證。而且我們所說的三乘菩提,都是符合世間的因果,還有出世間的因果。譬如說我們吃飯一定是自己飽,不會因為我們吃飯,結果別人飽,也不會因為別人吃飯就我們飽了,這就是最基本的因果,我們可以來思考:我們在人間裡面,可能彼此之間都有很多的關係。譬如說,假設是殺人好了,譬如說可能是兩個對方,在晚上作戰,那結果甲方打了一個子彈,把對方殺死掉,結果殺的人他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等,都不能了知對方,乃至他的意識也不了知,他到底殺了誰。那同樣的對方,如果被殺了之後,他也不知道他是被誰殺了,因為他的前六識也都不能了知。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一定要有除了六識之外的其他的心,來讓這個因果能夠成立,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要成就世間的因果,如果只有六個識,還不能成就世間的因果,一定還要有在六個心之外的其他的心,才能夠讓這個因果能夠完全的符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5
zhenru 發表於 2012-5-17 11:41 | 只看該作者
同樣的,我們在修學三乘菩提,所謂出世間的因果的時候,也是要按照這個道理。所以說這個第八識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在修學三乘菩提,我們所要探討的核心。這個第八識,這個如來藏,祂在三乘菩提裡面有種種的名稱。譬如說在聲聞乘裡面,把這個第八識稱為本心、本識、本際,或者是稱為不生法、涅槃、阿賴耶識;那在緣覺乘裡面把祂稱為入胎藏;那在大乘裡面就把祂稱為真心、真如、阿賴耶識、異熟識。譬如說,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心經》,這個心經到底在說哪個心呢?事實上,心經所說的心,就指的是真心,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在所有的三乘經典裡面,都圍繞著這個八個識來說。如果有人說,那八識跟六識有什麼差別呢?因為也有人提出說,佛教所說只有六識,可是還有個差異,就是說如果法界之中確實有八個心,那我們不應該只瞭解前面六個心啊,我們就應該要探討法界裡面,其他的第七識意根,還有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是真的存在?因為如果說這個心真的存在,我們真的就應該把祂實證出來,如果祂不存在,我們也要很肯定的來說祂如何不存在,而且也要能夠符合整個世間,或者整個出世間,它的因果的道理。所以從佛教所談論的八識,我們可以知道,佛教在談論這八個識的時候,是採用實證的方法。關於實證的方法的內容很多,我們在後面的節目,也會跟大家來說明這個實證的方法,我們在下次的節目,就會跟各位來介紹實證佛教的內容。


那我們來總結這個單元的內容,我們這個單元就是跟各位來說明,佛法說所說的內容有五乘,我們這次只跟各位介紹三乘菩提,這個三乘菩提,事實上彼此的關係就是:從「人乘」、「天乘」,然後一直修學到「聲聞乘」、「緣覺乘」,還有「佛菩提乘」,它的關係就是由大乘之中,再分出其他的四乘來作為階梯,然後三乘菩提裡面所談到的核心,就是這八個識,而且這八個識,是涵蓋了世間跟出世間的因果,所以說希望大家能夠跟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八識的內容。我們下一次跟各位介紹「實證的佛教」。

第2集 實證佛教─佛學研究不是佛法實證

   上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三乘菩提的關係」,我們上次也跟各位介紹,在佛法修學要實證八識心,所謂實證這個心,就是說明佛教整個的內涵,所採用的方法就實證的方法。那什麼叫實證的方法呢?也就是要把八個心全部找出來。我們說實證的方法,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也是常常會有的。譬如我們臺灣有一種水果蓮霧名為黑珍珠,它甜度很高,大家都很喜歡;如果有人說,蓮霧這個水果怎麼可能很甜呢?那很簡單,他直接到菜市場去走一遭,去買了來吃,他就知道了,這就是實證的方法。所以我們要討論八個識的話,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也就是我們直接把它找出來,可是當我們在找這些心時,事實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說,如果要實證這八個心,要先相信有這八個心可以來找,所以要皈依三寶,具足福德、慧力、定力,要有這些條件,就好比說,要實證黑珍珠的甜度,那我們總是要有金錢來買它。如果說沒有金錢,因為黑珍珠很珍貴,價格很高,如果有人沒有錢買,就說我沒吃過,它不存在,這樣就不符合道理了。那我們說的八個識裡面的第八識如來藏,好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明珠,所以祂非常的珍貴,我們要實證祂的時候,需要有福德、慧力、定力種種的因緣,具足這個因緣就可以實證。我們不能像有些人,譬如說有些人不相信有細菌,他認為我沒有看到細菌。可是我們知道,要看到細菌,需要顯微鏡。如果想要看遙遠的星空,有沒有星星存在呢?有沒有什麼樣的星座存在呢?那他需要望遠鏡。不可以說自己沒有顯微鏡、望遠鏡,就否認說世界沒有細菌,就否認說遙遠的天空裡面沒有星星,這樣就不符合道理。也就是說,要了解法界實相,就要具備一些工具,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實證法界的實相。所以我們所說實證佛教,就是要運用正確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就是實證的方法。

  那我們聽到人家又會說:「為什麼佛教很強調摧邪顯正呢?正覺同修會也很強調摧邪顯正呢?好像都要把是非對錯,分得很清楚,彼此針鋒相對,難道不能和諧地相處嗎?不能互相包容嗎?」事實上有這樣的意見的人,就是對於實證的佛法有所誤解。就好比說,我們有小孩,把小孩送到學校去學習,我們送小孩去學習時,很害怕他交到壞朋友,學到錯誤的東西。我們自己身為一個生命,我們是一個生命,可是我們對於生命的實相,並不瞭解,我們就應該要來探討,什麼是生命的智慧、知識,我們總不會想,去修學去探討生命實相的內容,結果都是錯誤的,都不符合實相,如果不符合實相,又如何順好解脫呢?要能夠解脫於三界,成就佛道,一定是否符合法界的實相,一定是具有知識性、智慧性,如果沒有智慧、知識,那如何能夠順於解脫,如何能夠成就佛道呢?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開示說,祂自己有六個法,沒有厭足,其中第五個是將護眾生沒有厭足。也就是說,佛陀對於保護眾生不要繼續流轉生死,祂是永遠不會討厭的,也永遠是不會滿足的。佛陀還有第六個沒有厭足的法,就是追求無上正真之道。也就是說,佛陀追求法界的知識、智慧,祂是永遠沒有討厭,也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件事情,某個人持某一個觀點,另外一個人持另外一個觀點,兩個人的意見完全相反,而不能共存。譬如,有沒有第八識存在,這種存在的問題,是彼此相反而不能共容的,對於這樣的事情,佛陀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如果佛陀對於某一個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這種彼此不能共容的意見,佛陀說:「我可以接受,我可以讓兩個意見彼此互相包容、和平相處,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如果佛陀對於這樣的事情可以包容,表示佛陀對於這件事情,還是有無明;如果還有無明,那佛陀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所以說佛陀對於追求無上正真之道,永遠沒有厭足!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為不願意跟任何的邪見和平共處。如果祂去包容邪見,表示祂還有這個邪見,表示祂願意跟無明相處在一起,願意跟它和平相處,願意包容邪見,這樣就沒辦法成為佛陀了。因為佛陀有個稱號叫作正遍知!正遍知的意思是說,對於法界所有的內容,祂是完全了知的。只要有一點點的事情,不能了知,就不能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為對於任何一個邪見,都不能容忍、包容,因為祂不能容忍,不能包容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成就佛道!因為這個道理,佛陀希望每一個眾生成就佛道;佛陀也用這樣的道理,來將護眾生,來保護眾生,讓眾生離開邪見而不要淪墮惡道,讓眾生修學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最後邁向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就是對於一切的內容完全了知,對於法界的實相完全了知;只要有一點點的邪見存在,就不能成就佛道,佛陀就用這個方式將護眾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6
zhenru 發表於 2012-5-18 05:43 | 只看該作者
那我們也有聽到一些人會問說:「同修會的平實導師,好像沒有師承,到底誰來印證他是悟或沒悟呢?」這也是很多人問的問題!我們可以想:什麼印證釋迦牟尼佛成佛呢?事實上,這是同樣的問題!事實上平實導師明心見性,是由什麼印證呢?就是由法界實相來印證!法界到底有沒有八個心?如果有八個心,把八個心實證出來,就是由法界實相來印證。同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就佛道的時候,也有外道質疑:「釋迦牟尼佛!你如何可以說是成就佛道呢?」


在《阿含經》中有一部《梵動經》,《梵動經》裏敍說,在當時古印度有沙門、婆羅門,修學四禪八定,乃至五神通,他們可以看到自己在前一世,再往前推,一直推,可以推到多劫之前,跟很多眾生一起生、一起死,常常聚會在一起;這個沙門、婆羅門,就產生一種邪見,就認為:「我的意識可以跟過去世聯結在一起,也看到我的色身一直都存在!」因為這樣他就產生一種邪見:「我的意識、我的色身是永恆存在的。」他會看到在很多劫裡面,確實是這樣的事實。釋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之後,如何破斥這樣的邪見呢?祂就是把一些外道,幫助某一些人斷了我見,讓他成為阿羅漢;因為他已經先具足四禪八定,所以斷我見就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之後,釋迦牟尼佛就會授記他得第一記。等這位阿羅漢命終時,佛陀授記阿羅漢命終之後,不會在三界中出現。那當時的這些沙門、婆羅門,有四禪八定五神通,他們就去觀察阿羅漢命終之後,是不是在三界六道出現?結果他們觀察之後發現,阿羅漢命終之後,確實在三界找不到!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釋迦牟尼佛所授記的阿羅漢命終之後,確實讓外道沙門、婆羅門,不能在三界中發現那位阿羅漢。因為這樣的事實,當時的沙門、婆羅門,對於釋迦牟尼佛都完全信服,都相信釋迦牟尼佛,確實可以讓眾生解脫於三界六道,不在三界六道之中繼續出生而輪轉於生死。因為這個緣故,佛陀用這個事實來證明,聲聞菩提確實可以讓一切眾生解脫於生死,所以由於法界實相、法界的事實,印證釋迦牟尼佛確實成就佛道。平實導師則是由於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並且幫助弟子也實證如來藏;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並且也幫助弟子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而且符合三乘經典至教量,所以大家共同認定他是真的開悟。


也有人問:「聽說大乘是後來才興起,大乘經典沒有結集史,大乘經典來路不明,不大能夠相信祂的內容。」關於大乘興起的問題,在上個單元已經解釋過,聲聞部派佛教之後的大乘興起,已經是第二次興起。提出這樣問題的人,事實上,他對於如何確定經典的內容,也是不能完全正確的了知。我們讀《阿含經》,在《遊行經》中佛陀說:要確認經典,事實上,也是採用實證的方法。譬如佛陀在《遊行經》說四大教法,第一個教法是說,如果有人說他親自從佛陀那裡聽到教法,最後它就成為一本經,這樣的經典不應該懷疑、譭謗。可是佛陀也說:要跟其他的經典一起來比對它的一致性。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說,他從其他的僧團、多聞長老那裏聽到經典;佛陀說:這樣的經典不應不信、譭謗。這是第二教法,從佛陀親自聽聞的是第一大教法。第三大教法:若有人從很多的比丘、比丘尼那裏,聽聞到一部經,也不應不信、譭謗,可是應該根據其他的經典,一起來驗證有沒有一致性,這是第三大教法。第四大教法,是從某一個比丘聽來的,一樣的道理,也不應不信、譭謗,而是要把它跟其他的經典一起比對。所以佛陀的意思是:所有經典不管是親從佛聞,或是從僧團、多少比丘,或是從一個比丘那聽到,首先要比對經典的一致性。


我們可以知道三乘的阿含經、大乘經,所說都是八識法,是有一致性的(案:詳閱《阿含正義》七輯中的舉證)。可是只有一致性還不夠,佛陀說「當於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四大教法—— 《長阿含經》卷3《遊行經》)也就是說這些經典說的都是八識法,如果說的不是八識法,一定是錯誤,一定不是真正的經典。即使所說的是八識法,也要來驗證它的內容是不是符合法界的實相?是不是一個事實呢?就是要「推其虛實」,而且還要「究其本末」:它所說的內涵是根本法呢?還是一個枝微末節?所以一樣要用法界的實相來驗證,這就是實證的方法。


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一本《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是一部在密教部裏的一部經,它說到:「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就是在講如來的法身,它說如來的法身,猶如胡麻子。什麼叫作胡麻子呢?就是芝麻!說胡麻子重疊無隙,就是如來的法身像芝麻一樣,把它重疊之後都沒有間隙,就稱為佛陀的法身。可是我們知道,如果佛陀的法身,是由這些胡麻子構成的,那胡麻子本身是根本,佛陀的法身反而不是根本?從法界的實相,從一個實證者的眼光來看,法身不是因緣聚合的,若是由像芝麻一般的聚合起來的,那它還是因緣聚合所成立的;將來因緣壞時,還要消散掉,那就變成法身是不堅固的。所以我們從這部「經典」所說的內容,可以來判定這部經典是錯誤的經典。雖然它也說有法身,可是它所說的道理,推其虛實後,可以知道它是虛偽的;究其本末可以知道,它說的是枝微末節、錯誤的。所以一樣要用實證的方法,來驗證經典,知道經典要有一致性,還要跟法界實相來驗證。


那我們就來回答說,為什麼大乘經典不需要結集史呢?因為大乘、二乘所修是不一樣的。雖然大乘跟二乘所修學,都一樣是法界的實相,可是因為大乘、二乘,修學的內容是有點差異的,所以小乘的經典,它需要有結集史,大乘不需要結集史。因為小乘的結集史,已經證明小乘的經典是正確的,證明確實要有第八識,表示法界中就是有八個識。那既然小乘經典已經證明有八個識,那大乘呢?大乘菩薩跟聲聞人不一樣,因為聲聞人沒有實證到第八識;聲聞的阿羅漢,最後把自己滅除掉之後,「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雜阿含經》卷12」,表示他要入無餘涅槃,是要等他命終之後滅盡五陰十八界,他才真正入了無餘涅槃,可是入了無餘涅槃的狀況是如何呢?他還是不知道,還要等到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可是成為不生法時,他沒有存在了,沒有自己存在來驗證這個事實。所以它需要有結集史特別輔助,因為他所證的內容,只是生滅的這些法;所以他要把一切的五陰滅掉之後,最後成為不生法(卻已不能驗證自己已經成就無生),所以二乘法需要有經典來印證,因為它要相信及依止佛的所說。可是大乘不是如此,大乘所證的如來藏,是永恆存在的法,表示祂是過去就已經存在,而且到現在還繼續存在,那以後呢?還是繼續存在。所以大乘所實證的如來藏,祂是現前可以驗證的。也就是說,就好比我們去市場,去作一個買賣,去買個東西,結果是我們馬上買了,他馬上交付了;請問在那種狀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訂立交貨契約嗎?不用嘛!就好比在禪宗裡面,是以心印心啊!是當場之下就已經把真實心交付給對方;既然當場就已經交付給對方,就已經證明確實有真如,確實有如來藏的存在;所以祂根本不需要結集史,就可以來證明大乘經典的正確。因為小乘的經典中,就已經證明有八個識;小乘經典中既然已經說有八個識,而且有結集史可以證明其正確性,所以大乘經典同樣是八識,何必要有重複的結集史呢?大乘因為是實證第八識,也可以現前證實,所以它不需要結集史。


我們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跟各位介紹,實證的方法是整個佛教最核心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是錯誤的方法。我們在下一節,就要跟各位介紹,三界的所有狀況,跟各位介紹「三界和解脫果」的關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47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5-19 10:30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17 16:43
那我們也有聽到一些人會問說:「同修會的平實導師,好像沒有師承,到底誰來印證他是悟或沒悟呢?」這也是很 ...

有點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8
zhenru 發表於 2012-5-19 10:35 | 只看該作者
第3集 三界六道與解脫果─解脫就是滅盡三界我與我所




上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過,「實證佛教」的實證方法,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紹的,是三界六道跟解脫果的關係。為什麼我們要談三界六道呢?因為三界六道,就是我們一切眾生所生活的世界的面貌。我們要先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到底它是什麼樣子;我們要知道自己在法界裡面的位置,我們就會知道我應該要如何做,我應該要往什麼方向來前進?所以我們要先瞭解三界六道跟解脫果的關係,我們有做一個三界六道跟解脫果的對應關係表:







阿賴耶識






如 來 藏

---阿賴耶識-如來藏---


三界

六道

境業相應

境果相應


無色界

無色界四天

禪定業:捨色身見

四果



三果


色界

色界四禪天

禪定業:離欲界愛


欲界

欲界六天

十善業:忍辱

二果



初果


天阿修羅

十善業:瞋重




(三皈)五戒


畜生

愚癡業重

不解脫


餓鬼

慳吝業重


地獄

五逆十惡業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在這個表裡面,有特別表示它跟如來藏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表裡面,有說明三界六道的境界,跟業所相應的關係,又跟解脫果相應的關係。可是在背後是有一個如來藏,所以大家在看這個表時,千萬不要忘掉:三界六道是世間的因果,實證解脫果是出世間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的因果,背後都是有如來藏的運作,才使得世間、出世間的因果能夠成立。我們所說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可以看到,一般所說的六道,就是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天,這個六道的範圍,事實上,只在欲界裡面;若只談人天乘,一般只說到欲界。可是如果我們要談到解脫,還要把六道裡面的天擴大,來詳細看它的內容;這個時候可以看到天,除了天阿修羅、欲界天之外,事實上還有所謂色界四禪天,也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色界天。那往上還有所謂的無色界天,也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我們說的解脫,就是要從三界六道裡面,最後解脫於全部三界六道輪迴生死。


我們首先來看看三界六道裡面,業是如何相應的?我們就可以知道:做了什麼樣事情,就會跟哪個業道相應,而出生到那個地方去。譬如說第一個最低的地獄,地獄就是造作了五逆十惡的果報。那什麼是五逆十惡呢?就是所謂的第一殺父,第二殺母,第三殺阿羅漢,第四齣佛身血(因為眾生是沒有辦法殺死佛的,因為佛的福德威德非常廣大,所以最多只能夠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和合僧。如果造作了這樣的惡業,他就淪落到地獄裡面。因為父母、阿羅漢、佛、僧團是對眾生恩德最大的,如果有人違犯、觸犯對我們有恩的人,就會淪落一地獄裡面。除了這個之個,還有十惡;如果違犯了嚴重的十惡,也會淪落到地獄裡面。因為如來藏就會依於這個業,幫眾生出生到那個地方去,讓眾生不由自主的就掉到地獄裡面去。


譬如如果造作這個惡業,心非常的暴烈,相應的是火,就會下墮猛火的地獄!如果他是很冷酷的,就會跟寒冰地獄相應,類似這樣子。因為如來藏就會根據眾生的心行,還有這個業行,讓我們出生到相對應的六道裡面去。那往上看,就是餓鬼道眾生,餓鬼道眾生雖然沒有地獄的這些五逆十惡重業,可是因為他的慳吝業很重,所以他就會出生在沒有飲食,然後物質都很惡劣的餓鬼道去。那往上呢,就是畜生道,畜生道有情我們可以看得到,可是牠的業就是很愚笨,愚癡業很重!譬如我們看到貓、狗,我們要教牠一個很簡單的事情,牠都要學很久,乃至有時還學不會;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畜生道的有情是很愚笨的,因為牠的愚癡業很重。像貓、狗算是比較高等的動物,若更低等的這些畜生道有情,牠們的愚癡業是更重,連世間種種的相貌都很難理解。再來就是我們人自己,我們人就是因為有持戒的這個清淨業。譬如我們人都會知道,人跟人之間不應該互相殺害,因為我們就有道德感;不像動物,有時候一個事情,或者一見面,牠們就互相廝殺了,那就是畜生;人是不會互相這樣子,所以因為人有道德感,所以才成為人。如果說天,祂是修了十善業;修了十善業之後,有的人瞋心很重,他就成為天阿修羅;如果他沒有瞋恨心很重,還修忍辱的話,他就成為欲界天的天人。


那跟我們人類關係非常密切的,就是六道的眾生,我們都可以看得到,都可以接觸得到。譬如天人,祂也會跟人間接觸,為什麼?因為天界想要有更多的人,祂們才能夠互相娛樂,所以祂也希望在人間的人可以修十善業,就可以生到天上,跟祂們共相娛樂,就可以成為祂的眷屬;所以祂會來人間幫助眾生,修學十善。另外就是餓鬼道眾生,也會跟人接觸,因為他的物質生活非常的困苦,所以他希望跟人類互相交往,希望人類提供一些飲食給他。所以我們可以稍微分辨一下,天神跟鬼神有什麼不一樣?因為畜生道我們可以眼見,可是鬼神一般很難直接了知,我們可以怎麼樣來判斷呢?如果我們所接觸的,祂教我們好的事情,而且祂不會要求我們提供飲食給祂,我們就可以知道,祂是屬於天人,這個是天神!可是餓鬼道眾生或是鬼神,也會跟人接觸,他也會幫眾生作事,幫我們人類作事,可是做事時,他們會有代價,他會要求我們提供給他什麼樣的飲食呢?提供雞、鴨、牛、羊,這些動物的肉──屍體。如果是天神,祂不會喜歡這種東西,為什麼?因為天的物質、食物都比人間好太多了。首先就要能夠斷除三縛結,所以在解脫果的初果須陀洹(聲聞解脫果:初果須陀洹--斷三縛結,二果斯陀含--薄貪瞋癡,三果阿那含--離欲界愛,四果阿羅漢--斷三界愛),他所要斷除的就是所謂的三縛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9
zhenru 發表於 2012-5-19 10:36 | 只看該作者
那什麼叫作三縛結呢?三縛結就是第一個斷我見、第二個斷戒禁取見、第三個斷疑見,有關於斷三縛結的內容,我們後面有其他的親教師,會為各位來解說,所以今天不說這個部分的內容。我們知道初果人實證斷除三縛結這個解脫業之後,他可以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解脫於生死。接著如果他要修二果,他就要把欲界裡面的愛降伏,然後最後把它斷除;如果降伏大部分的話,就是所謂的二果人,他只要再來一次人間,他就成為斯陀含!如果把欲界愛完全斷除掉之後,他就會發起了初禪;發起了初禪之後,他在未來如果生到色界天,他就不再食用人間的飲食。他對於男女欲也都斷除掉了才能發起初禪,所以他出生之後,如果生到色界天去,他是以禪悅為食,而且是中性身!沒有男女根。


如果說一個人斷我見,又發起了初禪,他就是三果!對於如何斷除欲界愛,如何修學二果、三果?我們後面也有親教師,可以為各位說明,所以我們也不解說這個部分。所以三果人也就叫阿那含!他就不還人間;二果還要來人間一次,三果他就是離欲界愛。我們說還有所謂的四果,四果就是當他證得三果之後,他已經可以邁向解脫,他已經順於解脫。可是要能夠現世解脫,還要往前再邁進,就要實證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就是對於三界的欲愛完全斷除,表示他要把欲界愛斷除,也要把色界愛斷除掉,乃至對無色界的愛也要斷除掉。當他把三界的欲愛完全斷除之後,他就完全解脫於三界境界!


但四果阿羅漢還有分別:慧解脫阿羅漢---時解脫,俱解脫阿羅漢---非時解脫,三明六通大阿羅漢---聲聞極果。譬如說四果裡面,有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就是時解脫,表示他對於解脫入涅槃要依於時間的限制,表示如果他已經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可是他不能馬上解脫於三界流轉的緣,為什麼呢?因為他還沒有具足四禪八定;因他沒有具足四禪八定,所以他沒有辦法把自己馬上捨身掉。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三果或四果,他一定要有禪定的修證,因為他所修證的境界,是相對於色界、無色界而超越欲界的。


所以我們知道修學佛法,是要修學慧、修學定。關於定的部分,我們同修會的平實導師,他有一本《無相念佛》;這本書有一個明確,而且非常容易實現的一個方法,就是無相念佛;這個無相念佛,可以讓我們免除掉影相、聲相、文字相的繫縛。因為這個三個相,非常容易跟鬼神相應,所以很多人修學禪定時,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容易走火入魔。我們導師施設了無相念佛,可以免除影相、聲相、文字相,讓想要修學禪定的人,可以非常安全的修定。所以如果有人想要修學禪定,我們也歡迎各位,到同修會各處的講堂免費來索取這本書。那這個禪定的部分,我們後面的親教師,也會有大概的介紹。我們說慧解脫阿羅漢,他是時解脫,所以對於慧解脫阿羅漢,他還要再繼續往前邁進,他還要繼續再往上修學,這時候他就要把四禪八定,把它完全修證。當他四禪八定完全修證之後,他就可以取證滅盡定,也就是在外道的四禪八定之外,他還要更上一層證得滅盡定。當他證得滅盡定之後,他就具有非時解脫的能力;非時解脫的意思是說,他不再像慧解脫阿羅漢一樣,還要等待時節因緣。俱解脫阿羅漢,可以直接依於他的禪定證量,他可以想要在什麼時候離開生死,他就可以自己作主解脫生死。譬如如果碰到惡劣的環境來臨,慧解脫阿羅漢,他是沒有辦法立刻解脫的,他要忍受惡劣的環境直到捨報!可是俱解脫阿羅漢就可以依於智慧、禪定的證量,可以即時捨壽取得解脫,這就是非時解脫。第三種阿羅漢,也是聲聞解脫果裡面最高的修證,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那什麼叫作三明呢?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那什麼是六通呢?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對於外道,他最多只能修五通,他不能漏盡,什麼叫作漏盡呢?漏就是三界煩惱,如果能夠把三界煩惱完全滅除掉,他就有漏盡通。


三明、六通是有個差別的,為什麼一個叫作天眼明?一個叫作天眼通呢?天眼通,外道也可以修證;外道的沙門、婆羅門,他們修證得神通之後,可以用他的天眼,觀察到法界裡面的現象,可是他不能知道因果!如果能夠知道之間的因果,他就是有「明」,如果沒有能力瞭解其中的因果,只能叫作「通」。譬如如果外道他具有天眼,他如果看到一條魚在河裡面,後來死掉了,結果牠竟然生天。這個外道可能就認為:魚在水裡面命終之後生天,一定是因為牠泡在水裡面。所以他就會施設「水戒」!施設每天一定要泡水多久,就可以解脫、生天,而解脫於人間的繫縛,他會這樣認為。可是這個是錯誤的因果。有天眼明的人,他會看到:魚雖然死後升天,可是那是因為牠的畜生道的業結束了,牠是因為過去的業中還有天福應該受報,所以說牠生天去了!他可以正確的說明,魚死亡後生天,不是因為泡水,是因為過去世的十善業還沒有受報,所以因為因緣成熟後升天。所以明、通的差別在於,一個只看到現象,他不知道背後的因果;如果有明的話,表示他是知道因果,而不會被現象所迷惑。我們可以從這個道理知道,阿羅漢如果修證到三明六通,他對於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他都完全了知,表示他對於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都可以實證,表示他已經實證三界六道的所有境界。所以他就可以完全肯定:他一定可以究竟解脫。


雖然他是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阿羅漢: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雜阿含經》卷12),可是因為他能夠觀見,三界六道裡面的一切境界,所以他把三界六道裡面的一切的貪著、欲愛都滅盡後,他就可以知道:他於未來世一定可以究竟解脫。所以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也是以實證的方法解脫於三界。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到,阿羅漢的所證是有上的!譬如慧解脫,他還是有上的,有俱解脫在他上面,也還有三明六通在他上面。所以我們知道阿羅漢,他是有上的境界,因為即使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還是有上,因為還有佛菩提乘超越於他。所以我們這一節,就跟各位解釋說明到這個地方,下一個階段我們跟各位,介紹「四聖諦」的內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0
zhenru 發表於 2012-5-20 18:38 | 只看該作者
第4集 四聖諦綱要


上個單元我們已經跟各位介紹,三界六道跟解脫果的關係,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紹聲聞菩提,最主要的修學法門,就是「四聖諦」!四聖諦法門就是第一個叫作「苦聖諦」,第二個叫作「苦集聖諦」,第三個叫作「苦集滅聖諦」,第四個叫作「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四聖諦要稱為「聖諦」呢?這個聖諦的意思是說,這個諦,它的意思就是說,它是法界裡面的「諦實」之理,什麼是諦實之理呢?就是說如果把聖諦的內容,跟法界的事實來驗證,可以驗證出,這個是法界裡面確實的道理;不管你在東方、西方世界,你去驗證這個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驗證,它都一樣成立,所以叫作諦實之理。為什麼它叫作「聖諦」呢?聖諦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諦實之理,它可以讓一般的眾生,超凡脫俗;可以讓一個眾生,讓一個凡夫,從凡夫的狀況,因為修學四聖諦的道理之後,他就可以成為解脫的賢聖;因為它可以讓一切的眾生成為賢聖,所以就叫作聖諦!所以修學四聖諦,就是要讓眾生能夠超凡脫俗,可以成為解脫道裡面的賢聖。


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四聖諦裡面的道理:第一個苦聖諦是說,我們在法界裡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來觀察法界裡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這種苦,它是裏裏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講苦聖諦的時候,就是要從粗糙的來觀察到細微的。所以在苦聖諦裡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也就是說從比較粗糙的,然後觀察到比較細微的。譬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五苦就是諸天苦、人苦、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另外也有一種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歸結為五盛陰苦!如果這種五苦,把第一個生老病死苦,把它拆開來,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成四種苦,再加上後面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這樣加起來,就是八苦!也就是說從原來的三種苦,然後慢慢地愈來愈觀察細緻,最後觀察到它詳細的內容,所以最後就可以把三界裡面的整個狀況,完全用苦聖諦的道理去驗證。


那我們說,什麼叫作苦苦呢?苦苦的意思就是,它確實是苦,如果我們把苦苦的現象,拿來問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同意說這個確實是苦。譬如說生病,所以生病的病苦確實是苦,絕對沒有一個人說,他生病是很快樂的,所以這個就叫苦苦!苦苦確實是非常苦,譬如有人生了病,結果找不到好的醫生,或者是現在的科技,不能解決這樣的疾病;這樣生病的人,他就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痛苦;所以碰到這樣的痛苦時,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所以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這就是苦苦的內容。


另外還有所謂的壞苦,壞苦的意思是,即使人生活在快樂的境界裡面,他最後也會產生苦。譬如在人間裡面,我們說夏天吃霜淇淋好了,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我們吃霜淇淋的時候,覺得非常的清涼,而且很甜美,可以消暑。當我們吃第一個的時候,非常的快樂,可是我們吃第二個就沒有像第一個那麼快樂了,那我們吃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之後,可能吃到最後全身發冷,那個時候,如果還要吃第六個、第七個,可能就會覺得痛苦了。所謂的壞苦就是,它的境界一直在變化,而且它的快樂程度一直在減低,乃至最後它會成為苦,這個就是所謂的壞苦。人間有壞苦,事實上比人間好的諸天,也有它的壞苦!譬如在天界裡面,天人共相娛樂;可是雖然共相娛樂,那個宴會再怎麼美好,最後也要結束,那為什麼要結束呢?因為它也是有壞苦在裡面!為什麼?因為這些天人,相處在一起之後,久了太熟了、膩了,他就要怎麼樣呢?把宴會結束,他要找其他的天人,再繼續共相娛樂,所以這個也是壞苦!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行苦,雖然這個行苦是放在第三,可是在前面的苦苦、壞苦,事實上也有行苦在裡面,只是因為苦的境界太強烈了,所以在苦苦裡面,只說苦苦,不說行苦。在壞苦裡面,也是因為壞苦強烈,所以就不說行苦了。我們說什麼是行苦呢?行苦就是在一切的境界裡面,假設有人修禪定,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發起了輕安境界;在這輕安的境界裡面,他可以發覺輕安一直持續,沒有變化,而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那個境界一直都很美好,他就不覺得有苦,所以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可是事實上在這個境界裡面,它是有行苦的,只是因為它在變壞的時候,太微細了,所以不能發現。可是我們可以知道,它還是有行苦,怎麼說呢?譬如一個人如果他打坐,可是再怎麼好的輕安境界,他終究還要下座去睡覺。為什麼他需要去睡覺呢?因為在他的輕安境界裡面,是有行苦的,表示當他在打坐的時候,當他的意識境界在繼續領受這個輕安快樂的時候,事實上他的意識,是繼續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因為生滅變異,所以意識祂會疲勞,疲勞之後他還是最後要下座,然後去休息、睡覺。所以表示在輕安的喜樂狀況之下,還是有行苦的。我們知道在法界裡面,就是有這三個主要的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來觀察在五苦裡面,六道裡面也都一樣,所以剛剛已經舉了諸天裡面,事實上他也有苦;譬如最後要死亡,那就是死苦,他也有壞苦,我們剛剛已經舉例了。所以在天裡面都有這些苦了,何況其他業道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1
zhenru 發表於 2012-5-20 18:40 | 只看該作者

我們還要繼續看一下,在五苦、八苦裡面,有所謂的愛別離,愛別離苦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一般的愛別離是說,我們跟我們的好朋友、親人雖然非常的恩愛,可是最後總是要分別、別離,然後別離之後就產生了苦,這個是粗糙的苦。在聲聞菩提裡面所說的愛別離苦,是對於我們的五陰產生了貪愛,最後這個貪愛因為不能達到,所以因為分離的關係,也是會產生苦。譬如我們貪什麼呢?我們貪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們貪愛我們的五根,但我們的五根終究還是要跟我們愛別離。譬如我們的眼睛,雖然每個人都很愛護它,因為那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可是當我們年紀慢慢長大了,即使沒有病,慢慢年紀變大之後,開始變老之後,視力也會減退;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有近視,老的時候又有遠視,然後最後終有一天,視力就會變差。當我們的視力變差的時候,那個美好的視力,就跟我們愛別離了。


所以要談到八苦的時候,除了粗糙的苦要觀察之外,還要觀察到比較細緻的,對於跟我們的身心有關的,這種愛別離苦也要觀察。所以當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裡面,有一位阿那律尊者,他因為佛陀呵責他懈怠,所以他努力用功不休不眠,結果眼睛就弄壞了;當這個眼睛、眼根弄壞之後,就跟這個可愛的眼根愛別離,這個也就是苦。我們從三苦、五苦、八苦,就可以觀察到,在三界六道裡面都有這些苦。如果碰到不好的境界,譬如怨憎會就在談:如果這個(身)根不好,結果碰到了,那就是怨憎會,類似這樣。我們這樣觀察之後,最後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三界六道裡面都不離這三苦、五苦、八苦,所以最後結論就是一切皆苦。所以聲聞人就要觀察,在法界裡面,在這三界裡面,沒有一處可樂的,一定都是有苦。


那觀察了苦聖諦之後就要進入說: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苦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苦呢?這就是苦集聖諦所要探討的內容!為什麼會有集呢?事實上是跟如來藏有關係,如來藏就因為眾生的貪著,你喜歡這些五根,祂就幫你幫我們出生了五根。所以聲聞人,也根本上瞭解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會觀察,他會聽從佛的所說,說為什麼我們會有五陰呢?為什麼會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呢?就是因為我們眾生都喜歡這個五陰。譬如我們喜歡「色陰」,喜歡覺得身體是有力氣的,所以喜歡將來再獲得一個有力氣的身體。天人他也貪著他的色陰,譬如他的色陰,因為是天身的關係,所以他可以飛行,所以天人他喜歡這個天身,人類喜歡身體能夠追趕跑跳碰。因為這樣的貪著,所以我們人類想要獲得一個色身,天人想要獲得一個天身;所以如來藏,就依於眾生的這種貪著,就幫眾生出生了色陰,人間就出生人間的色陰,在天就出生天身。


我們對於「受陰」也貪著,譬如每個人都知道生氣,說很討厭生氣,可是既然生氣是一個很令人厭惡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繼續生氣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氣的這個受,不快樂的受也有貪著,這個就是「受受陰」!譬如如果生氣是那麼可厭惡的,而且還傷身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應該一生氣的時候,馬上知道、馬上就停止,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很厭惡的境界。可是為什麼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要一直生氣下去呢?那就是因為我們人,都很貪著不快樂的境界,很貪著這個不快樂的受陰。所以「受陰」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是有時候我們人,就是貪愛這種受陰,所以這是貪著。


那「想陰」呢?想陰我們也很貪著,我們貪著什麼?就是想要吃飯、睡覺、運動、休息、去修學、遊行等等,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所貪愛的想陰。因為有這些想陰,有這些願望,所以如來藏就幫我們出生了五陰,繼續產生想陰,繼續在六道裡面生存,這就是所謂的想陰。


那什麼是「行陰」呢?就是我們可以行來去止,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從一件事情做到另外一件事情,那也是我們在貪著,這些事情的內容跟它的意義,所以聲聞人就觀察這個地方,他要把所有的行陰完全滅除,把身行、口行、意行滅除。所以聲聞人他在修學的時候,不只是要把人間所有的「行」 滅除,乃至要把三界裡面所有的「行」都滅除,乃至要把意識裡面的「行」都滅除,所以最後修證,超越四禪八定的「滅盡定」,因為在「滅盡定」裡面,聲聞人跟死人唯一的差別,就是說聲聞人他還活著,可是死人是死掉了。所以在「滅盡定」裡面,就把身口意行都滅除,可是意根的部分,他還沒有完全的滅除。
那「識陰」呢?識陰也是我們人貪著的,所以說那個就是我們有情最貪著的。譬如說視力,就是因為我們很貪著,所以我們才要繼續獲得眼根;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是,因為它有種種的了別性;因為這種了別性,是我們所貪愛的,這叫作「識受陰」。所以苦集聖諦,就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之後,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因為不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最後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就成為如來藏獨存的境界,那就是叫作「入無餘涅槃」。


這就要探討到「集」如何滅呢?就是談到「苦集滅聖諦」,「苦集滅聖諦」就是要再觀察五陰,觀察五受陰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五陰本身,它的禍患。因為只要有色身存在,有色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禍患。因為有色存在之後,他最後一定要病、老、死。心的部分也是一樣,只要有受、想、行、識,有心存在之後,祂最後總是要壞滅,總是要有苦的產生。所以在「苦集滅聖諦」裡面,就要來探討五陰的過失、憂患,然後最後要把五陰的貪愛完全滅掉。滅掉貪愛之後,這個苦這個五陰,就不再因為五陰的出現,而再有苦了,那就叫作解脫於三界六道。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雖然聲聞人,他把五陰的貪愛滅除,最後讓五陰不再出生了;可是五陰滅除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變成空無,而是一定還要有一個如來藏的存在,使得一切的因果能夠存在,否則解脫就成為斷滅空。譬如初果人能夠證得初果時,最後能夠解脫於生死,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才解脫生死,所以還是要有一個如來藏,作為背後的支撐。


那我們還要說,不是只有「苦集滅聖諦」而已,還要有「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聲聞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可能還沒有辦法成為俱解脫,也不能成為三明六通阿羅漢,這個時候他還要繼續修學,他還要繼續過他的生活,才能夠往上修學;這個時候他就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生活,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說聲聞人,他雖然實證初果以上,可是他還要繼續在人間生活,來讓他後面的道業往前邁進,所以聲聞人他還要依於這個八正道的道理,他要繼續在人間生活,然後隨緣度眾。


那八正道裡面的第一個就是正見,就是要依於前面四聖諦的道理,繼續觀察法界裡面的種種的苦,然後觀察種種的集,然後把這些集完全滅除掉;他就要繼續在生活之中,過他的生活,然後在隨緣度眾之中,把種種苦的貪著完全滅除,滅除掉之後他才能夠完全實證聲聞菩提所有的果證。所以說在苦集滅道聖諦裡面,就是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就是不苦不樂的生活,不會去追求快樂而產生貪著,可是對於苦,他也不拒絕,所以聲聞人也不會憂患,為什麼?因為會他觀察:即使我有障道因緣,這些障道因緣也是不堅固的,它一定是因緣和合,因為因緣和合的關係,這些障道因緣最後也是會壞滅。所以聲聞他在生活之中,他不憂愁,也不會貪著,他最後就可以順於解脫,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


我們這一節跟各位簡介四聖諦的基本內容,就是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也是依出世間的因果而說,所以背後也是有如來藏,讓他的解脫果,可以在一世一世之中可以最後完成。下一次我們就要跟各位介紹「三法印」的部分,歡迎各位繼續收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2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05:36 | 只看該作者
第5集 三法印簡介


上個單元我們簡單介紹過四聖諦,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紹三法印,三法印也叫三三昧、三解脫門。我們先瞭解一下,三法印的「法印」的意思是什麼?法印是佛陀特別施設出來,作為佛法實證的檢驗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討論佛法的話,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用三法印來驗證這個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在談論佛法的時候,不能通過三法印的驗證,那他所說的佛法,就是錯誤的佛法!如果說我們在說佛法的時候,可以經由三法印來印定,那這個佛法的內容就是正確的;所以三法印,就是在為我們建立一個修學佛法的標準。


我們接下來就探討一下,三法印的內容是什麼?有人曾經說:「「三法印」,這三個字,是在大乘的龍樹菩薩的時候,才有三法印這三個字的名稱。」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這三個字,是在龍樹菩薩的時候提出來。可是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經典來看,我們在可以在聲聞法的律部裡面──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裡面,事實上就有這個記載:「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也就是說,在最原始的律部裡面已經有用到「三法印」這個名稱,所以在聲聞律部裡面,事實上已經早就有三法印的名相存在。如果我們再看一下《阿含經》,我們也可以在《雜阿含經》第八十經裡面,佛陀有說到聖法印,而且有說聖法印可以令修學佛法的人知見清淨。只是在說聖法印的時候,談到內容的時候,佛說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些人就認為佛陀在這裡是說三三昧,沒說三法印。可是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的意思。如果我們用三三昧的內容,我們查閱《阿含經》,我們可以在其他的經典裡面,發現非常多關於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或是「空、無相、無願」,或者「空、無相、無作」,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三法印要稱為三三昧呢?事實上這跟實證有關!也就是說,我們在瞭解的時候,可以說是三法印。可是從實證的眼光來說,當一個人實證三法印之後,他會引申出他的智慧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就要稱為三三昧。例如:如果聲聞人實證三法印,表示他已經證得聲聞初果須陀洹,這個時候表示,他已經實證三法印,已經實證三三昧的一部分,對於三三昧就有基本的瞭解,那時三三昧也稱為三解脫門。那時實證的聲聞人就會發現,原來解脫就要從空,然後邁向無相,最後無願。或者從空三昧,從空的解脫邁向無相、無作,最後他就可以究竟解脫於生死的輪轉。


大乘證悟的菩薩事實上,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如果說一位大乘菩薩,實證了三法印之後,等於說他明心之後,事實上他也同時斷了我見,表示他對於聲聞三三昧也能夠實證,代表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實證之後他也跟聲聞人一樣,可以了知三三昧、三解脫門。可是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所發起的智慧是超越聲聞的;這就是說,三法印為什麼稱為三三昧,就是因為實證的關係。因為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它可以令一個實證者,能夠對於三界的整體實相,能夠發起解脫的正受。而且如果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他還會引申出實相的智慧,引申出般若的智慧,他這個時候所實證的三三昧,他的證量是超越聲聞聖人所實證的三三昧。


有關於聲聞人跟大乘之間三三昧的差異,我們這裡不能詳細說明。可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基本的道理,瞭解三法印的實證,就可以引發出三三昧。那是因為當上個實證者,他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對於法界就產生一種決定性,什麼樣的決定性呢?他對於法界的整個相貌,他能夠有決定性的瞭解,而且會引發出智慧;這樣的瞭解跟智慧,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不可動搖,而且也會引發出他的解脫正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說他有了三昧,也叫作「三摩地」。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三法印事實上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事實上就是三法印,只是因為實證三法印之後,心中產生決定性(與定心所相應),所以稱為三三昧。


我們基本瞭解了三法印為什麼要稱為三三昧,為什麼稱為三解脫門;我們接下來要對三法印,再作比較詳細的瞭解。為了讓大家能夠瞭解三法印的內容,我們要先把三法印分成兩組:我們初步可以觀察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可以觀察到諸行、諸法,它是指很多很多的法,表示它是數量很多的法,我們把這個歸為一類、一組;我們再把涅槃寂靜,因為它不說數量,事實上它指的是有一個法。所以在三法印裡面,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組,一組就是諸行、諸法,這一類是生滅法。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清涼、真實、常住不變,所以它不是生滅法,它是不生不滅法。


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三法印就是在敍說:在法界裡面有兩種法,這兩種法是截然不同的,一類就叫作生滅法,一類就叫作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法就是涅槃,事實上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觀察這兩組法印裡面,屬於生滅的這一組,事實上在其他的經典裡面,譬如我們前面講四聖諦,講到苦的聖諦,那個時候我們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皆苦。所以在聲聞法的經典裡面,有時候也會說一切皆苦,而且也會把一切皆苦,作為第四個法印。我們可以知道生滅的法印,事實上它是可以增加的,而且當它增加的數量,是沒有限制的;它也可以減少,它減少到最少的時候,就是把所有的生滅的法印,可以把它全部歸為零也可以。所以生滅的法印,就猶如生滅法一樣,它是可以增也可以減的,這個是三法印裡面屬於生滅的法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3
zhenru 發表於 2012-5-23 05:3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組的法印,就是涅槃法印,是不生不滅法,因為它是不生不滅,表示它是永恆,在法界裡面它是唯一的一類。因為它是唯一的一類,所以它的數量不能增減,就像我們說佛施設三法印,就是印定我們有情的生命,事實上就是一個法印。所以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生滅部分,還有不生滅的地方。這不生不滅的部分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生滅的部分,就是我們的五陰,因為它是可以變動。所以聲聞人跟菩薩所證的三三昧,主要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聲聞人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然後把這些生滅的法滅除掉之後,就說他實證了涅槃,他是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才說他實證涅槃;可是菩薩不是,菩薩實證三法印,他是直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後,他也同時實證生滅法的部分,所以他對於三法印的實證,是比聲聞人更完整的。
我們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有些人想要探討三法印,他就認為三法印裡面,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是不是有一個法印,可以來函蓋其他呢?讓三法印能夠更簡潔,或是作一個總綱領呢?所以有人就認為,是不是可以用諸行無常,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者用諸法無我,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是用涅槃寂靜,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如果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無常、無我,來含攝整個三法印,事實上它會產生錯誤!譬如如果用諸行無常,來含攝其他法印,這樣對於諸法無我,它是可以符合,因為它們都是一類的生滅法;可是用無常的法印來含攝涅槃的法印,它就產生困難,為什麼?因為涅槃它是不生不滅,是常!它是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用無常來含攝三法印,會產生錯誤!
也有人想要有用無我法的法印,來含攝三法印,事實上這也會產生錯誤,什麼樣的錯誤呢?因為我們說「我」,這個「我」的意涵就是說,對於自我能夠有主宰的能力。如果有一個法,能夠有自我主宰能力的這種能力,才可以說它是我!可是我們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確實是無我。可是涅槃寂靜的涅槃,因為它有法性,它有因果律則的這個法性,而這個法性它是堅固不壞的,所以它對於三界裡面的一切,它是有主宰性的。因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輪轉,乃至想要解脫出離生死,或想要成佛,事實上他都受如來藏的法性的限制。所以如果有人想要解脫生死,或者想要最後成就佛道,他一定要依於如來藏的法性,要順於如來藏的法性,他才能夠解脫,他才能夠成佛!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如來藏本身,祂才是法界的主宰!所以如果用無我法,要來含攝三法印,對於如來藏的部分,或者涅槃的部分,它就不能產生適用。所以用無常、無我含攝三法印,它會產生錯誤。
那我們用涅槃寂靜,可以含攝所有的法嗎?所有的法印嗎?我們就來探討,探討什麼叫三三昧的內容?我們要說三三昧的內容時,我們要跟前面一樣,要把它分為兩組來作對應。我們如何分三三昧呢?就把它分成空對應涅槃,把無相、無願或者無相、無作,對應諸行無常的生滅的部分,現在就是說,對於涅槃怎麼可以說成空呢?這是在理解三法印、三三昧、三解脫門裡面,一個關鍵的地方!因為有些人說,聲聞法是講「無常故空」,所以他認為:「三三昧的空三昧,就是無常故空,既然是無常故空,所以我把一切法都觀空之後,我就實證了空三昧!」可是這樣子會有一個問題,譬如斷滅見的外道,當他觀察蘊處界的時候,他觀察這些法最後確實是無常故空,最後會滅盡;他認為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三三昧裡面的無相、無願,也都是要把相、願都滅盡,這樣的話,三三昧不就變成全部是空無?全部是無常?全部都滅盡嗎?這樣跟斷滅外道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說空三昧是這樣的解釋的話,是無常故空的話,那表示斷見外道,就已經是佛法中實證的聖者了!可是顯然斷見外道,並不是佛法中的賢聖。
那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空三昧呢?這個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跟四聖諦的滅諦有關,我們前面說滅諦,滅諦事實上就在談空三昧,所以聲聞人他用滅諦來理解空三昧。那緣覺呢?他也可以實證三三昧,也可以實證空三昧。他如何理解呢?他是用十因緣來觀察,因為緣覺的部分,我們後面還有親教師,會為各位說明,所以我們不以緣覺法來跟各位說明;也就是不以入胎識的眼光,來跟各位說明。
那我們用滅諦的道理,跟各位說明空三昧的道理!空三昧事實上就在講滅諦,我們上次有說滅諦,並不是把一切法滅掉之後就是空無,可是為什麼滅諦叫作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就要說,我們任何一個法,如果要討論到它自己本體時,我們如何來說它呢?涅槃它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如果從滅諦的道理,我們說涅槃就好比是一個容器,因為涅槃可以容受五陰;當我們要說涅槃的本際,我們要說到這個容器的時候,我們要說容器的本身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我們要用空來解釋!我舉一例子:譬如我們用杯子來裝霜淇淋,結果把它裝得非常滿,滿到外面來,我們就只看到霜淇淋,而沒有看到那個杯子,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麼是杯子的本體呢?什麼是這個容器的本體呢?那很簡單,我們就應該要把霜淇淋,把它吃完洗乾淨,把它滅盡,當我把霜淇淋全部都吃完,把它滅盡之後,我就看到那個杯子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到涅槃的本體,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說(顯示)一個容器的本體的時候,那一定是說它是空的狀態,表示說它不能去包含、去承載其他的東西;因為如果承載的時候,有時候就看不到了。所以滅諦的道理,所說的滅諦,事實上它講的就是要實證涅槃。涅槃是什麼呢?它是個容器!就是要把五陰都滅盡之後,把涅槃這個容器顯示給大眾看,所以這個涅槃的容器,一定是空的狀態!可是這個空不是連杯子都空,所以在小乘的阿含經裡面,有一部叫作《小空經》,《小空經》裡面就說了這個道理,說把五陰都滅掉,可是並不是一切都無;就好比一個容器空,一個村莊裡面的人都沒有了,可是並不是沒有村莊。所以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涅槃叫作空呢?就是為了要說明涅槃祂是個容器,祂容受五陰!就好比我們指示一個人說,這是某某人,當我們指示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指示他的五陰;可是這個人能夠存在,不是單獨的五陰存在,因為他背後,還有一個如來藏(空性)存在,所以當我們要指示說,這個人是某某人的時候,事實上在說什麼?是說這個人!
有時候聲聞人會說,某某人是無常、是空,這個時候他是同時講兩件事情,講他的五陰是生滅的,可是同時也在說,他背後有個如來藏常住,這才是符合三三昧的道理!我們把三法印裡面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見、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我們綜合起來看,為什麼能夠有諸行無常呢?為什麼可以有諸法無我呢?也就是說,在諸行、諸法存在的當下,為什麼他可以存在呢?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涅槃,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容器──就是如來藏,由於有了這個如來藏,所以才使得諸法、諸行,能夠在世間一直生滅不已;一直滅了之後又能出生,出生了滅,滅了又出生!所以當我們在說涅槃的時候,我們在說有三法印,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時,事實上我們都不能忽略掉,它們這二個法是同時都並存的。所以談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指示,它背後有一個涅槃、空,來容受!所以當我們說到含攝,用一個印來含攝其他的話,就要用涅槃(寂靜)這個法印,來含攝其他的兩個印。當我們用涅槃印,含攝其他兩個印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作大乘的一實相印!所以我們要綜合三法印,也可以用一個大乘的,唯一實相印來含攝!以上我們就簡單的,跟各位介紹法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4
zhenru 發表於 2012-5-24 16:17 | 只看該作者
第6集 聲聞菩提之總相


上個單元我們介紹過「三法印」,這個單元我們要來總結整個聲聞菩提的內容。那我們要總結三乘菩提的內容時,先要看看三乘菩提的總相。有人在修學佛法,或者在研究佛法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聲聞法中的部派佛教有各個部派,每個部派都有不同的說法,所以每個部派都要用每個部派獨特的說法來理解。可是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並不是完全的贊成,因為我們所說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來無生)的實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實相,法界的實相不應該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後說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說不同的聲聞菩提。所以整個聲聞菩提,事實上它是有一個總相的;所以在研究聲聞菩提的時候,不可以說這個部派用什麼,那個部派用什麼,然後每個地方說法不一致,這樣是不符合法界的實相。如果要在正法中修學的話,它有一個屬於法界實相的基本原則,就像我們現在要跟各位解說,聲聞菩提所實證的內涵,就是一切的生滅法!既然它是一切的生滅法,所以凡是所說,都不能離開這個地方。可是要探討一切生滅法時,也不能忽略還有另外一個法,就是不生不滅法;雖然在聲聞菩提他們不實證它,可是所有的聲聞菩提的修學者,都知道除了生滅法之外,還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存在,它就是涅槃、如來藏、本心、本識。
那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聲聞菩提的總相,就是要瞭解生滅法本身的特性。生滅法它有什麼樣的特性呢?譬如我們觀察我們的五陰(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還有識陰),我們看這個色陰,不是只有我們的身體,還有外面的色法;我們觀察這些生滅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什麼樣的原則呢?就是生滅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賴,一定是壽命短的要依賴壽命長的;以壽命長的作為依賴之後,壽命短的生滅法才能夠存在。譬如說,我們說燈光,燈光我們可以切換開關,讓燈光一下生起、一下滅除。那燈光從哪裡出來呢?燈光是從燈泡、燈管出來,所以燈光它出現又滅了,它是生滅法。那燈泡、燈管呢?事實上它們也是生滅法,為什麼呢?因為原來並沒有燈管、燈泡的存在,是因為經過製造之後,才出現這些燈管、燈泡。所以燈管、燈泡也是生滅法,燈光就要依附於壽命比它更長的燈管、燈泡,它才能夠存在;我們說那燈管、燈泡,它要依附於什麼呢?才能夠讓它存在而運作呢?它還要依附於燈座,因為如果沒有燈座,沒有壽命更長的燈座,作為燈泡、燈管的依附,燈管、燈泡它也不能存在而產生運作。我們說那燈座呢?燈座也一樣是生滅法,因為原來也沒有燈座,是因為經過製造之後才有燈座,才可以讓它來作為燈泡、燈管,乃至燈光的依附。那我們說燈座它是生滅法,它要不要依附?它也要依附,它也要依附於譬如說屋頂,因為如果沒有屋頂讓燈座依附,燈管、燈泡也沒辦法運作。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屋頂也是要作為燈座的依附,才可以讓燈座存在、運作。那我們說,屋頂它要不要有個依附呢?也要依附,它要依附於整個房子,要依附於整個建築物,因為整個建築物也是生滅法,因為整個建築物也是生滅法;因為原來沒有房子,是經過建築工人的建築之後,才有房子,所以房子也是生滅法;有了房子這個生滅法,才可以讓屋頂、燈座、燈管、燈光,能夠存在而運作。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生滅法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層、一層、一層的依附,而且一定是壽命短的要依附於長的,然後一直輾轉依附下去,它才能夠存在而運作。我們說房子既然是生滅法,它要依附在哪裡呢?房子要依附在土地,所以土地就是房子的依附。那土地是不是生滅法呢?土地也是生滅法,所以土地有時候是高山,有時候是大海,有時候是平地。我們再看高山、大海、平地,它是依附於什麼呢?還要依附於整個地球。我們說整個地球難道是不生不滅法嗎?還是生滅,因為地球總有一天也是壞滅,地球是後來才出生的。那我們說地球要不要依附呢?也要依附,依附於太陽系,太陽系就作為地球的依附。那我們說整個太陽系,要不要依附呢?還要依附,它依附於銀河系。銀河系是不是生滅呢?它還是生滅,它還要依附於更廣大,壽命更長久的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又是怎麼來的呢?事實上它也是生滅。科學家說宇宙能夠產生,就是因為有一個大爆炸,爆炸之後才有這個宇宙的。那我們要說宇宙之前是什麼呢?沒有人知道。表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是存在什麼法呢?科學家沒有答案!
可是我們從生滅法的依附性,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生滅法,它一定要依附於壽命更長久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總相來看,所有的生滅法,它一定要依附於不生不滅法,它才能夠存在。假設科學家說,宇宙由大爆炸而產生出來,而大爆炸之前是空無一物;那表示說整個宇宙,可以沒有任何的因緣,就直接從「無」中來爆炸,來產生這個世界。如果說是這個樣子,表示一切法,是可以從無中生有。如果可以無中生有,那我們在法界裡面外太空裡面,所有空無的地方,也應該隨時都可以產生大爆炸,來產生另外的宇宙。可是我們從現前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在宇宙的所有的空無之處,我們並不能看到隨時有大爆炸產生,而讓另外一個宇宙來生成,並沒有這樣一個事實。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並不是可以從無出生一切的生滅法(不能無中生有),一定是由於有個不生不滅法,作為一切生滅法的依持,才使得一切的生滅法,它可以存在而能夠運作的;一定是這個道理,才符合法界的實相。
聲聞人他所修學的,就是要把生滅的一切法的範圍,把它確定下來,而且要知道它的邊際。如果有任何的內容、邊際不能確定的話,他有可能會把生滅法,把它當成是不生不滅法。可是如果他把範圍擴大,擴得太大了,他連如來藏─連不生不滅法─也含攝下去的話,又會變成斷滅,他又成為斷滅見;所以修學聲聞菩提,一定要先對於生滅法的範圍,要能夠完全確定!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生滅法,就叫作一切法!為什麼叫作一切法呢?因為世間人所見,就是我所見的所有的事情,那就是我所見,那就是我所見的一切。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所有的生滅法是可見,而且是有相,所以那個範圍就叫作生滅法,也叫作一切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5
zhenru 發表於 2012-5-24 16:18 | 只看該作者
可是不生不滅法,祂不屬於這一類的,因為祂是不生不滅的(能含攝在生滅性的一切法中),所以祂不可以眼見,所以不可眼見的不生不滅法,它不屬於一切法的範圍。這表示世間人在談論一切法時,他只能談論到生滅法的部分,因為他不能含攝到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是屬於大乘賢聖所證。我們也可以說,一切法就是指生滅的部分,而且一切法是不可以函蓋如來藏的,為什麼?因為他們的法性不一樣,祂是不同的分類;祂在法的種類上面,就是完全不同;既然法的種類不同,所以不可以把不生不滅法,歸到生滅法裡面來說祂是屬於一切法。因為法性不同,是不同的種類的緣故。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色陰它一定是生生滅滅的。譬如我們的外色法,外面的色法是這樣子,我們的身體呢?也是一樣。我們的受陰呢?也是起起落落,一下苦、一下樂,一下不苦不樂,換來換去,所以也是生生滅滅。我們的想陰呢?事實上它也是一樣生生滅滅,一下想吃東西,一下想要休息、想要走路遊玩等等,所以也是生生滅滅。那行陰呢?行陰也是從一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從一個時間到另外一個時間,也是生生滅滅。我們的識陰呢?我們的識陰也是一樣,譬如眼識白天可以看東西,可是到了晚上,我們就要休息,要讓祂斷滅。耳識呢?白天我們想要聽聲音,可是到了晚上我們就不希望有聲音,因為我們要睡覺,要把祂斷除掉。所以我們的識陰六識也是生滅,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我們的五陰身心是生生滅滅的,因為它是生生滅滅的,所以這個是生滅的法。它一定要依附於一個不生不滅的法,才可以讓這個生滅的法,讓這個五陰之法,可以在生滅不已之後,還能夠繼續出生,能夠在滅盡之後,在輪迴的時候,當我們命終之後,把五陰都滅除之後,還能夠在未來世再繼續出生;所以表示它(五陰)背後,一定要有一個不生滅法作為它的依持,因為生滅法的特性,就是需要有一個法的依持。
生滅法如何依持呢?它就要依持於不生不滅法的存在,一定是由於有不生不滅法的存在,才可以讓一切的生滅法,可以一直不斷的出生,可以在滅後之後重新出生。可不是從無中而出生,而是要從不生不滅法之中,借用各種因緣而讓它出生,這就是聲聞菩提的總相。如果聲聞人,不能正確的了知生滅的範圍,他一定會落入常見、斷見;只有當他完全把生滅的範圍,跟不生不滅的範圍區別開來,他才能夠實證聲聞菩提。而聲聞人,他只能實證生滅的部分,對於不生不滅他沒有實證。不生不滅的部分,就要由大乘的菩薩來實證,所以大乘菩薩所實證的內容,是超越了聲聞而含攝了聲聞。
如果我們修學聲聞菩提的內涵之後,我們要如何來修道呢?修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出家,第二種就是在家。出家就是剃頭、著染衣,然後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缽,然後遊行人間、乞食,最後把三界的欲愛斷除掉,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種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淨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還是在家的梵行,事實上,他都可以解脫於這個生死流轉,只要他有那個智慧。所以我們可以舉示世尊的開示來作為證明,就是說:
【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世尊!彼生何處?何處受生?彼何所得?」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受第一記。】(《雜阿含經》卷12)。
從這個經文我們可以看到,阿支羅迦葉跟世尊請法之後,就他離去之後,因為要保護小牛,所以就被其他的大牛,用牛角所抵觸死掉。阿支羅迦葉就是在家的居士,阿支羅迦葉命終之後,這些聲聞比丘就向佛陀請示,阿支羅迦葉被牛抵觸而死之後,他是往生到何處?他是往生到哪裡去呢?他有沒有證果呢?因為這是修學聲聞菩提,所有想要實證佛法的人,最關心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就跟這些比丘說:阿支羅迦葉已經般涅槃了,因為他已經知道「法、次法」。所以佛為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什麼是第一記呢?就是聲聞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羅漢果,表示這個阿羅漢已經可以般涅槃了,表示他可以入無餘涅槃了。所以說這段經文就在說,阿支羅迦葉他是在家的修行,可是他一樣可以實證聲聞果,一樣可以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果,所以從這段經文可以證明,在家修行、出家修行,事實上是沒有差別的。因為解脫於三界,或者是成就佛道他所必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在家或出家的表相。
除了在家、出家之外,事實上在佛法的實證裡面,也不分男女,我們也來舉一段經文來證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為如來說無上滅。」】
這段經文說佛陀所說的內容,它是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說,以前在古印度的時候,是有種性差別,也有男女的高下差別;可是在當時,比男人的地位還要低的女人,還是可以實證佛陀所說的所有微妙的法,乃至我們在聲聞的十大弟子裡面,也有看到首陀羅身分的弟子,也可以實證佛法。所以說我們可以知道,在佛法中是不管他的身相,只要他的智慧到達,他一樣可以實證。所以不管出家、在家,不管是男眾、女眾,也不管種族是尊貴的、卑劣的,也不管是老的少的、貧的富的都一樣,都是可以平等的修持,而且可以平等的證得這些果證的。因為佛法所說的就是平等的法,什麼平等的法呢?表示說在一切的眾生裡面,只要他按部就班來修學,他就可以按照這個步驟,來實證佛法的智慧。而佛法的智慧是四眾平等的,也就是說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這四眾來說,都是完全平等而沒有任何差異。
所以不只是聲聞菩提,是四眾平等,乃至緣覺菩提乃至大乘菩提,也都是一樣四眾平等的。因為這樣才是平等法,因為佛法所說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既然說是一切眾生平等,當然它的修證也都是一樣的平等,只是有智慧跟沒有智慧的差別。所以我們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佛法的所有的內容,我們所說的三乘菩提的內容,是一切人都可以來修學;也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來一同來修學,一同來實證。可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來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緣?如何具足我們的慧力、定力,讓因緣成熟而能夠來實證真正的菩提?所以關鍵在於說我們是不是有那個決心,有那個毅力,想要來培植我們的福德,來讓我們的因緣能夠具足成熟!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做的話,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實證佛法,這就是佛法的平等。
那我們總結整個聲聞菩提,就是告訴各位:佛法的實證是在智慧,也在於實證的方法。這些方法,我們在後面還會跟各位介紹「緣覺菩提」,還會跟各位介紹「佛菩提」。下一次由其他的親教師跟各位介紹(聲聞菩提)斷我見的部分,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6
zhenru 發表於 2012-5-25 11:32 | 只看該作者
第7集 我見、煩惱、五陰


在上一次的課程裡面,我們跟大家提到了聲聞解脫道大致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到,聲聞解脫道的另一個至為關鍵的課題,就是斷我見!斷我見不僅是聲聞解脫道裡面一個關鍵,並且也是菩薩修學大乘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那麼首先,要提到斷我見時,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東西叫作我見?我見並不是像坊間有些人說的:我見就是把它定義成我的見解,那麼只要我們沒有成見了之後,就叫作斷我見。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看法!所謂的我見,指的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實體,也就是說把(五陰)我當成恆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這個才叫作我見!
那麼世間人有什麼樣的我見呢?世間人所覺知的我見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關於色身的部分我們可以見到,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往往都會不自覺的說,在外面跟人家發生爭吵的時候,往往都會說「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樣子的情況很顯然是以色身,當作是「我」的重要成分。當然等到我們年長之後,那麼我們知道這個色身,終不免是有老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再會把色身,當作是「我」的真實存在。可是我們常常也會把其他的,我們所經歷的「我」的部分,當作是一個真實常住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會把我們的心理感受,當作是真實的存在,我們會把我們的想像當成真實的存在。諸如此類反應在哪裡呢?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譬如說,我們會說「我們讀書人希望能夠名垂青史」,那麼希望這個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們的思想能夠永久的常住;又譬如說,年輕人常常說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或者是說:「只要能夠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這類型的想法也是一樣。雖然說他們並沒有特別強調,所謂的恆常的存在,不過當我們在訴說那樣子的感受的當下,就已經十足表現出我見,那麼這個是世間的「我見」。那麼我們呢,其實我們也許會覺得詫異:為什麼世間人都知道,最終不免會有老死,那麼為什麼還會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這些層次,把它當作是真實恆常的存在呢?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從小(從我們開始出生),開始受教育開始,就已經不斷的在學習人我之間的分別;並且這個分別,隨著我們受的教育,我們就會越熏習的越厲害。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越熏習的結果,我們的「我見」就越來越深重,越來就越濃厚!
那麼世間人是如此,修行人難道就沒有「我見」嗎?其實修行人,如果沒有走對路的話,那麼修行人的我見,依然是活靈活現的。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關修行的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各位請仔細想一想這句話:離苦得樂是誰在離苦?又是誰在得樂呢?所以我們分析到最後發現說,離苦得樂到最後,仍然脫不出一個「我」的主體;仍然脫離不開,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以之作為一切追求的目的,這個就是說走錯路的修行人!哪怕是這種些微的我見上的錯誤,也會使他以後的修行,產生巨大的偏差。
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見跟世間的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說世間的煩惱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項,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麼財,指的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財富;色的部分,廣義來說,色當然可以說是,相關於色身或者物質的部分,不過一般的講法,我們都把它只說是世間男女欲的部分。名的部分,就是外面的人,對我們所作所為,所加的一個評價,所以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名聲;食,就是吃東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樣,約略可以來總括我們在世間所碰到的煩惱。那麼世間煩惱在這五樣的表現,最主要是說,在這個五項不管是財、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在這五項有所匱乏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產生了煩惱。
那麼世間人往往會覺得說,如果這個煩惱的起源,是因為在這個五項裡面,有所匱乏引起的,那麼我們何不努力工作,努力賺錢,讓它們每一樣都能夠滿足,這樣不就能夠遠離煩惱了嗎?的確,這個看起來,是遠離煩惱的一種方法!可是實際上,這個並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實際上如果我們有按照佛陀的智慧仔細去思量的話,光是按照現世間努力去賺錢,努力去工作,其實並不能夠完全解決這些煩惱的。那麼我們要解決這個煩惱的話,就必須要看看,這個煩惱的根源到底來自何處?我們仔細來看看,不管是財色名食睡,哪一樣匱乏的狀況,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匱乏呢?這個匱乏很顯然的,都是因為有了「我」存在,因為有了「我」,我才會覺得有所匱乏,我才會覺得因為有所匱乏而產生煩惱。所以這些的煩惱其實它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把「我」,當作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我們把「我」當成是在世間生活的時候,一切最基礎的根源,一切的來源!所以說我們才會基於「我」,而產生種種的煩惱。換句話說所有煩惱的根源,其實正是我見,也就是說:我們要斷除煩惱的話,就是要斷我見!
那麼如果我們再深入來說,斷我見只是一個基礎!如果你要解除所有煩惱的話,我們不僅要斷我見,更要斷我執。我見跟我執的差別在哪裡呢?從字面上來看,我見就是一種把我當作一個恆常真實存在的錯誤見解,所以它所牽涉到見解的錯誤,所以當我們如理作意的把這些事情想清楚之後,我們就能夠當下把我見斷除。而我執呢?這個「執」這個字,指的就是執受,就是習慣的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甚至在每一刻的潛意識中,我們都把我當作一個真真實實的存在,這個叫作我執!所以要斷除我執的話,我們就一定要歷緣對境,在每一個歷緣對境的當下,把習氣除掉才能夠斷除我執。除我執需要長時間的工夫,不過我們這裡只講斷我見,那是因為要除我執的話,也仍然是必須要以斷我見作為一個基礎!換句話說,所有修除「我」的錯誤的見解的開始,全部都是從斷我見開始,所以我們這裡,就把焦點集中在斷我見。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如何斷我見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世間的「我」的這個樣貌呢,可以說有各式各樣的樣貌,萬千種的樣貌;所以如果我們要把,所謂的對於「我」的錯誤見解,把它去除的話,那麼循著世間的這種各式各樣的「我」的樣貌,顯然是會讓我們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跟隨佛陀的開示,用五陰去看看我見的狀況,去看看我是如何虛妄不實。那麼佛陀給我們的開示裡面,五陰就是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的解釋狀況可以深、可以淺,我們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先從最淺的部分來跟大家解說。色可以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色身;受就是我們的感受;想就是我們想作什麼,想吃什麼、想作什麼,都是想;行就所謂的審思決斷,當我們決定了什麼事情的時候,這個是所謂的行、行為;識就是了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7
zhenru 發表於 2012-5-25 11:33 | 只看該作者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色的部分很簡單的,就是指的我們的色身;那麼受想行識牽涉到的,都是我們心理的層次;並且受想行根據剛才粗淺的解釋,都是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的範圍。那麼受想行這三個項目,並且是基於「識」的功能,而衍生出來的功能。換句話說,我們要有所領受、有所想像、有所決斷、有所行為的時候,背後必然有我們對於環境,對於當前的境的一個「了知」的作用在,所以說受想行這三個項目,其實都是奠基於識的基礎上面。
那麼我們以早上起來的過程,跟大家再進一步看看五陰的狀況;比方說我們早上剛從熟睡中蘇醒的時候,這個時候五陰到底這個狀況是如何呢?首先大家可以想像到,當我們熟睡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因為熟睡就死去了,我們還一樣活著,所以這個色陰呢,在我們熟睡的時候,還是一樣正常的運作;並且當我們從沉睡中蘇醒的時候,我們開始第一個覺知呢,應該就是覺知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各式的這個躺著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可能會覺知到,色身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比方說棉被裡面的溫度,現在這個外面到底天光照進來了多少等等;那麼有了這些感受之後,我們也許,我們會想說(像今天這個天氣這麼冷),也許我們想多賴在床上,多賴一、兩分鐘;可是我們隨後會想起,我們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解決,所以我們不能夠賴床。那麼這些部分,我們就開始有想─許多的想─這個作用會現起。那當我們把這些個層次,想清楚了之後,我們就決定,最後決定要起床了,所以我們就掀開棉被,坐起來起身開始著裝等等,這些就是所謂行的部分。我們在受想行的過程中,對於環境的了知,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這個就是用早上起床的過程,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五陰的依序現起的狀況。
那麼我們可以跟大家講,無論是根據現量的經驗,或者是依據佛的聖典開示,我們說世間人所經歷的「我」,不多不少就是這個五陰!這個五陰,其實我們如果深入來看的話,剛才我們所講的,財色名食睡這些個煩惱,其實也都可以完全用五陰來去描述。比方說,我們說一般人希望能夠青春永駐;甚至在歷史上有許多帝王的陵墓,在帝王的陵墓裡面,我們看到這些歷代的帝王,用盡各種的方法來維持他的色身,像木乃伊之類的;那麼這樣子,很顯然就是對五陰的色陰有所執著。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部分,比方說名的部分,這個煩惱是我們在乎別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很顯然,關於別人對我們行為的評價,這個部分,到我們的感受來講,就是受的部分;受的部分,我們領受了、領納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並且我們進一步會依照這個評價,會來想像這個人,到底對我好或者對我不好;於此,我們會因此而引生了各式各樣的想像,會使得煩惱好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的湧來。所以像這樣的層次裡面,我們可以說,關於名的這個部分的煩惱,其實也是因為我們執著了五陰中的受想行陰。當然,我們一再的強調,受想行陰的基礎是識陰;所以當我們說,執著受想行陰的時候,當然也表示執著識陰,所以是執著受想行識四陰。
那麼這個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說,五陰可以完全來描述世間的我,五陰也可以用來完全的描述世間的我見,乃至於我見所引生的各式各樣的煩惱。所以我們如果要斷煩惱,我們就要斷我見;要斷我見,就要從如何去觀行五陰的虛妄不實來下手,這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善巧方便,讓我們從五陰下手,可以說是一個最直接,最了當的辦法。
並且我們要跟大家講斷我見,我們底下講的斷我見,以及如何觀行五陰,一一陰都是虛妄不實的這些觀行,並不是意味著斷我見之後,什麼東西都沒有。那我們在這點上面,必須要先跟大家分辨清楚。我們說,世間人對於「我」這方面的想像,要不是落於常見,就是落在斷見裡面。常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我見,也就是把五陰我當作一個恆常真實的存在。斷見就是認為三世之間,沒有什麼特別的聯繫,也沒有因果可說;人一旦這輩子死了之後,就是灰飛煙滅,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就是斷見。這類型的看法,自古以來都會有這樣的看法。比方說有些人覺得說,人都是自然出生的,也都是自然死亡;那麼死亡之後一切都沒有,這是自然論者。那麼又譬如說唯物論者,他認為人一旦是四大組成之後,形成了人之後,那麼盡其一生,等到四大再分離的時候,就一切都沒有了;這是唯物論的看法,這一些看法都是屬於我們講的斷見的範圍。
當然我們可以說斷見的本身,其實是非常經不起考驗,怎麼說呢?詳細的這個部分,我們沒有辦法細說,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用幾個理由,很簡單跟大家交代斷見的不合理之處。首先我們說斷見,斷見,如果三世之間,沒有任何聯繫的話,那麼古往今來有這麼多的人,包括佛教在內,也包括非佛教在內的人,都曾經有辦法,能夠看到自己的前世;這些古往今來所留下來的例證裡面,並且有很多是古德、先聖大德所留下來的例證;那麼這些先聖大德,都以妄語、都以說謊話,當作是一個大戒。這些人,說實在的,你若是要把這些人一一都打成說「這些人都是說妄語」,那實在是很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眼見而已。再過來,我們如果從修行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之所以會願意修行,那是因為三世有所聯結,我們在這一世做的全部的功夫,將來都是功不唐捐,有一天都會有那個果實可以收成,這樣子修行才有它的意義存在。如果說一切都是斷滅的話,那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如果說一切都是斷滅的話,世間所有的倫理道德,也都失去基礎,也都會至此崩壞!所以說從這個種種方面來看,我們說斷見的論者,其實是經不起考驗的。
修行人約略聽過佛的開示,約略知道說常見不可取;經過自己仔細的思惟之後,也知道斷見應該是不對的。可是走錯路的修行人(我們說走錯路,就是沒有依照佛陀的開示,正確的去找尋修行道路的這些修行人),他們面對關於三世聯繫問題的時候,必然會存有下列疑問:第一個,三世既然有所聯繫的話,那麼(死後)就不能夠完全是灰飛煙滅;第二個,三世之間如果有因果存在的話,既然因果昭昭不爽的話,那可能就有某一種的,所謂的「業果報系統」,能夠自然的幫我們做因果酬報的工作。那可是呢,走錯路的修行人,不肯依照佛陀開示的方式,正確去了悟這一切的時候,往往因為剛才對於三世因果,不能斷滅的這個部分呢,有這個前提存在,所以都會想辦法去想像,有什麼樣特別的「我」(常住不壞)?比方說把這個意識的部分,又再切割出來變成「細意識」,或者再切成「極細意識」,其實講來講去還是落在識陰的執著裡面。或者呢,又另外再去創新發明所謂的「業果報系統」,這個其實大大違背了佛所說的(真正的業果報系統如來藏心)。佛所說的法,一一都必須是要能夠親證的法,如果說這個業果報系統,只是我們自己妄想出來的一個系統,從來都不能夠親證的話,那麼這樣子,就絕對不是佛所開示的法門!所以修行人,走錯路的修行人,當他面對斷見不合理之處的時候,很顯然地就會衍生出各式各樣,巧立名目各式各樣的「我」出來;其實這樣子仍然是倒回來,又回頭落在常見裡面。也就是對於五陰中的色受想行識,對這個五陰中任何一陰加以執著。
各位聽完今天的課之後,各位可以回去仔細檢視一下,凡是在外面聽到有所謂「真我」的時候,請各位務必用我們剛才講五陰的狀況,仔細去檢視:他到底是落在色陰、受陰、想陰、行陰還是識陰裡面?那如果他落在任何一個陰裡面的話,那就表示這個部分不是佛陀所開示的正道,他是完完全全落在我見裡面。所以我們跟各位講這些,就是要跟大家提醒:我們底下所講的斷我見的內容,它的前提必須是不能斷滅;因為斷滅的話,一切都沒有意義,並且斷滅見反而會使得我們陷入到另外一個形式的我見裡面,所以它的前提不能是斷滅。那麼只有在不可以斷滅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夠真正的契符到佛陀所說的斷我見的真正意義,並且從此之後,也才能夠踏上正道,甚至我們到最後,在修學大乘的時候,碰到了大乘法的「空」義的時候,也不會把「空」當成是頑空,當成是灰飛煙滅,一切都沒有實質的意義的存在。這一點必須要跟大家交代清楚。下一次我們會跟大家交代,關於色受想行陰的內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8
zhenru 發表於 2012-5-26 13:17 | 只看該作者
第8集 色、受、想、行陰


在上一次的課程裡面,我們跟大家解說了我見,解說了煩惱,解說了五陰的大致的內容。在今天的課程裡面,我們要繼續跟大家來分析,五陰的色受想行這四個陰,到底這四個陰,我們應該要如何觀行它是虛妄不實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色陰的部分,我們在上次簡單的跟大家說,色陰其實就是我們的色身。如果我們更細一步來看,其實色陰就是我們四大所成的一切,都叫作色陰,那這個四大就是:「謂地界,水、火、風界」——《中阿含經》卷7。地,指的就是堅硬的堅性,包含我們的骨骼、牙齒、內臟,這個都算是地所指涉的範圍;水的部分,就是濕的部分,包含我們的血液,這個就是水性的部分;火性呢,就是所謂的暖,這個包含我們身體的溫度,包含讓我們身體運行的能量,都叫作火的範圍;風的部分,就是動的部分,包含像我們的呼吸,就是風的屬性。所以換句話說,凡是地水火風,任何一個性質所指涉的範圍,我們都叫它做色陰。
那麼且不說這些地水火風的這些細目,如果我們看我們的色身,那麼世間的一般人不免會質疑,我們的色身不是很真實的存在嗎?怎麼說色陰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這樣來說:世間的人都知道色身,終究不免老、不免會死。所以你如果把這個問題,去問世間的任何一個人說:「色身是不是恆常存在的?」那麼相信沒有人會直接回答說「它們是恆常存在的」。可是大家儘管都認知到色身老死的事實,可是為什麼不能夠在當下觀見,色身它具有不實的特性呢?這個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說色身終必有老死固然沒有錯,可是這個老死的變異,並不是在死前的一剎那,就突然成就了。實際上老死的變異,是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經分分秒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是我們的心識,沒有辦法去覺知而已。但是從理上面來看,我們至少應該能夠信服,在我們生活的當下,這個色身就已經不斷的在歷經變化了。換句話說,從這個方面來看,不管是從時間的長遠性來看,色身會有老死;從時間的短暫性來看,色身會在所變遷。那麼從這些方面來看的話,我們應該能夠現出色身本身,確實它是一個無常的存在,無常是一個觀點。
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我們說色身,我們要維護這個色身的話,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才能夠維繫它的健康存在。所以說色身的健康,需要由我們根據營養的狀況,去攝取各種營養,所以我們需要有攝取營養的因緣;有這些因緣存在之後,這個色身才能夠維繫健康。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色身的存在也是需要在當下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必須要沒有其他的意外狀況的發生,才能夠保證這個色身,是繼續安全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從色身當下的健康,或是存在來看,色身的本身,都是有許多的因緣成分,而促使它能夠以現在的狀況存在。並且如果我們再細看,色身的整個的運行狀況,其實在色身的內部,都有許許多多的地水火風屬性的這些因素在運行著,組合起來之後才形成我們所得知的色身的狀況。這些個因素,包含我們剛剛講的維繫營養,包含我們剛剛講的安全存在等等的這些因素;如果有任何因素產生變化的話,這個色身絕對沒有辦法,能夠健康甚至能夠安然的存在。所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也不是一個實實然然的存在。那麼不管從無常,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呢,都不會是一個恆久真實的存在。這樣說來的話,把色身當作是一個恆久不壞的東西,並且執著著,並且因此而產生煩惱的話,那你還真是愚不可及了。
那看完色身的狀況之後,我們接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說要斷除對色陰的執著,並不是要教大家不顧這個色身,這個必須要聲明在先!因為色身是我們修行的道器。我們所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對色身有所執著,或者是有不當的執著。但是呢,我們仍然應該要盡力維繫色身的健康,讓我們能夠好好的修行。在色陰的部分,我們要引《金剛經》的有名的一個句子,來當作一個小小的註腳,這個《金剛經》的名句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那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呢,很顯然的已經把我們剛才講的,所有跟色陰相關的地水火一切的相,都已經包含在裡面了;《金剛經》石破天驚的告訴我們:所有我們所認知的這些相,全部都是虛妄。所以,以此來說,我們可以看看,凡是所謂的號稱說「身中的「能量」可以長久的存在」,或者是號稱說「我們身體裡面在打坐的時候,中脈會現起什麼樣的「光點」」;那麼所謂的能量,所謂的中脈光點,一切都是「相」,一切都不外乎是色陰的變相而已!那麼所以說這些的狀況,都應該是一個虛妄的狀況,我們不應該予以執著;我們就用《金剛經》這一句話,當作色陰虛妄不實這個部分的一個小小的註腳。
講完色陰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受陰。受是什麼?受就是我們對環境的領納、領受的意思!並且受可以分成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雜阿含經》卷12。雖然說這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個分類也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粗略;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世間所經歷的一切受,都不出於這三個受的範圍。並且這三個受還有一個特性在,也就是說,當我們有苦受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沒有樂受的;當我們有樂受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不苦不樂受跟苦受的。有些人也許會說:「我們有許多的受,其實都是苦樂相雜的。」那是因為他的心思還非常的粗糙。如果說我們再定下心來,細細去體會的話,可以再發現每一個當下,這三個受必然是,只有其中一個受存在著。那這個受呢,可以說我們在世間裡面,我們經常會有許多的狀況,會有這些受的存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9
zhenru 發表於 2012-5-26 13:17 | 只看該作者
這些受何以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可以說,比方說,我們說吃飯,我們舉吃飯當作一個例子;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我們要吃飯的這個時候,我們吃著的時候,餓肚子吃的時候有樂受;當我們逐漸、逐漸吃的時候,逐漸吃得覺得飽足的時候,或許這個樂受,就已經變成比較淡漠了;那麼等到一旦我們已經飽了,我們還要硬撐繼續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變成苦受了;所以從樂受、不苦不樂受到苦受,會有這樣的轉圈存在。同樣的,如果我們看看受傷的狀況,如果我們受傷的時候,這個時候因為傷口所帶來的感受,顯然就是一個苦受;當我們正在痊癒中的時候,這個苦受就會逐漸轉淡了;乃至於說我們痊癒之後,我們可以繼續的追趕跑跳碰,這個狀況我們又回復樂受了。以這些狀況來看,受的本身它不斷的在變換;不斷的在隨著我們跟外界環境的接觸,而有所變換。所以說「受」從現量的境界來看,它確實是無常的。
並且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受的狀況,我們說要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前提必須是我們前面有境現起,然後我們接觸了這個境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所感受。所以受要能夠現起,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現前之境,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有感受的主體存在。那麼我們說,現前的這個境的本身,其實就如我們剛才舉的吃飯,或者受傷的例子一樣。現前的境,實際上是不斷的在變化,它是無常的;受既然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存在,並且組成受的因緣的本身,也都是無常的話,我們幾乎就可以斷定說,受的本身必然也是無常,必然也是變遷無常的。所以從無常的觀點,從因緣和合的觀點,我們都可以結論說,受的本身,它不是一個恆常真實的存在;所以既然如此的話,我們當然沒有必要,再去執著著受的本身,執著著為了要追尋這個樂受,而衍生出來很多很多的煩惱。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要說「受」,我們剛剛一開始曾經跟大家說,我們在解脫五陰的時候,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都用最粗淺的方式來跟大家解釋,受這個部分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在這個大乘的唯識學裡面講的這個受,還有更細微的受。比方說意根五遍行,意根五遍行心所法裡面,就有所謂的境界受;這個境界受,就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樣粗略的感受。這個境界受是很細微、很細微的,境界受也只有在修習禪定,一直到滅盡定的狀況,才能夠把五遍行心所法裡面的這個受(境界受這個心所法),把它給滅去。所以這個部分詳細的部分,我們沒有辦法在這裡多講;各位菩薩假如有機會、有緣的話,希望大家能夠來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裡面去修習,我們會在禪淨班裡面,會講到這一部分的內容。這就是有關受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看「想」的部分,想的部分還是一樣,我們從最粗略的講起。「想」我們可以說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們想作什麼!比方說我們想吃飯,想要散散步,想要作什麼事情,這個都是我們講「想」的這個範圍。那麼想這個部分呢,為什麼想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存在呢?我們仔細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想吃飯」來講,我們說我們餓的時候,我們會想吃飯;一旦我們吃飽了,我們就不想吃飯了,所以吃飯這個狀況,會隨著飽足的狀況,讓我們從想然後改變到不想。同樣的,走路也是如此;我們想散步的時候,等到我們走累了,我們就不想走了。說話呢,當我們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說,可是等到我們說累了,或者時機不對的時候不想說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變成不想了。所以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體驗,我們可以發現到,我們想作什麼這個想呢,的的確確跟著我們應對不同的環境的時候,會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從想,到不想;從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確實是變遷無常的。
並且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解析它,從這個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適當的境現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對著這個環境也好,事物也好,讓我們有了感受之後,我們才會現起想!所以想這個層次呢,它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現起。我們前面在受的部分,已經跟大家分析過了:現前的環境呢,是會有所變化的。既然現前的環境是會有所變化,以至於感受會有所變化,自然而然的隨著這個境、隨這個受,然後接下來想的這個部分,也當然會有所變化有所變遷的,所以想不是一個恆常獨立的存在。想是因為有現前的境,導致於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所法之後,我們才會有想;所以想是因緣和合所成,它是緣生法。並且構成這個想的因素,本身也是無常的,所以想本身也是無常變遷;然後我們從此就可以歸結想的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同樣的,跟受一樣,想的部分剛才我們是用最粗淺的方式,跟大家來解析,其實「想」還有更細微的想。我們在《阿含經》裡面,佛的開示裡面,佛就曾經說:「想亦是知。」——《阿含經》。是對環境的了知,對當前這個境跟塵的了知,也就是所謂微細的想。那麼這個想呢,微細到說我們平常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直接予於掌握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這個心思,有一定細的心思之後,才能夠予以掌握的。這個就回應到說一般學佛人,對於所謂的「無想定」的誤解;一般人往往覺得說,把這個無想定想像成只要沒有妄想,就能夠進入無想定。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因為無想定的這個狀況,是要從三禪、四禪之後,在四禪的時候,我們已經息脈俱斷了,再從四禪中把覺知心給滅了之後,才進入無想定。像那樣深入禪定的功夫,完全不是所謂的沒有語言妄想能夠函蓋的。所以各位菩薩!在看這方面的內容時候,一定要牢記住我們講的「想」的範圍:有不同的範圍,有不同的層次。千萬不要把語言妄想這麼粗淺的層次,套在無想定那樣微細的想的層次裡面。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行陰──行的部分。我們說行,我們針對環境,我們所下的審思決斷叫作行!行的部分,我們一般來講,又把它分成三樣,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那麼身行跟口行,所謂的「動身」跟「發語」,身行跟口行這兩個部分,因為牽涉到我們要有身體的動作,以及發語來講,我們需要有嘴巴、有舌頭,配合說出話來。所以身行跟口行這兩部分,顯然就跟色陰有絕大的相依性;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色陰,然後我們才能成就身行跟口行。所以身行跟口行,當然不會是一個恆常真實的存在。
接下來意行,我們剛剛說,意行是所謂的決斷──決定要作什麼。那麼我們可以來看看,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這個吃飯的例子,當我們決定說我們要,比方說我們決定要夾哪一塊菜的時候,當我們完成夾菜的這個動作之後,接下來我們就會作下一個決定,所以從這一盤的決定,到下一盤的決定;乃至於到最後呢,我們決定放下碗筷,然後說我們吃飽了。可以見到這些的決定,都會一個接一個不斷的變化,所以我們從日常經驗來看,我們其實可以看見意行的部分,是隨著我們的意念變化,不斷的在改變;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常,意行的無常。甚至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因為意行的本身,是基於我們對於環境所現起的各式各樣的狀況,所必須作的一種審思決斷,所以這個部分的決斷,既然跟環境有所關係的話,當然這個意行的本身,就會跟著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所以總結來說行陰的部分,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這三個行不僅在現觀上面它們都是無常;並且我們在分析的裡面,也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緣所生法。並且產生了這些行陰的這個緣呢,本身也都是具足無常的特性,所以,以此來說,行陰的本身自然而然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當然「行陰」的部分,我們除了說剛才講得很粗淺的說決斷,說我們要夾菜等等那樣粗淺的決斷之外,行陰還有微細的行陰存在。比方說我們說身行的部分,最細微的身行部分,莫過於說我們的生命現象的存在,我們的呼吸等等,像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細的身行。意行的部分那更是如此,因為意行的部分,除了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決斷之外,甚至我們的任何的起心動念,也都是在意行的範圍裡面。所以說這些行的部分,當我們談到行的部分,仍然是會有境界的不同,會有粗淺的不同;所以說,我們至此,我們跟大家已經分析了色受想行這四個陰;我們跟大家分析這四個陰是如何虛妄不實,希望大家能夠按照這個方式,回去之後能夠仔細去觀行;並且特別特別叮嚀大家:一定要注意到,我們在某一個境界觀行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個其他的更微細的東西,把我們觀行的東西,任意套用在更微細的境界裡面。我們修行沒有到那個境界的話,不適宜用我們現在的所知所覺的粗淺的部分,直接套用、直接解釋!當然這個部分,就非常依賴要由善知識的教導;所以這是希望大家,如果有緣的話,希望大家能夠到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來修習,在這裡我們會跟大家詳細的解釋。
那麼色受想行這四個陰,介紹完了時候,接下來應該要介紹這個識陰的部分。那麼識陰的部分,我們在剩下來的時間,我們簡單來講。識陰呢,識就是了知!所以說識是構成受想行陰的一個基礎。由於它的內容比較深廣,所以我們把識陰的詳細部分,留在下一次講。但是我們要跟大家說,識陰其實是會跟著色受想行這四陰的增長而有所增長;也就是說,我們在色受想行這四個陰,任何的一個行進,任何的一個了知,任何的一個境界的覺知,這個覺知都會增長到識陰;所以才會有所謂的識陰,是所謂的「四識住」的狀況。也就是說,識陰是在色陰住、在受想行陰住,在這裡先跟大家說明。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交代識陰的詳細狀況。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9: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