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huiridangkon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盧台長心靈法門」的邪教本質及其惡果流毒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1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4 10:13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07:05
!有為法是有漏法,怎麽會[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了?

這就是關於涅槃智的問題了,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可惜你看不懂,而且還會誹謗。索性再說一遍。
如果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即可「見」到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道」——如來。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佛陀就把如何解脫生死輪迴的道理說得清清楚楚了。
  用波浪與水來比喻現象與「道」。凡夫只是見現象——波浪,而見不到一切現象的體性或本質——「道」。如果能夠離了波浪的幻相,就可以見到波浪的本質——水。不是離開波浪才有水,也不是在一切現象之外有個離相的「道」,而是波浪的當體就是水,一切現象的當下就是無相的「道」。執著現象以為真實,則無法見道。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同理如果上面內容理解了,就可以理解真心和妄心,煩惱和菩提等的關係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2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16: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14 17:06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4 10:13
這就是關於涅槃智的問題了,我在前面已經說明了,可惜你看不懂,而且還會誹謗。索性再說一遍。
如果了知 ...



你又來籠罩人!你先已說--[佛教中把證得涅槃稱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涅槃法[不在三界內]?!

Read more: 「盧台長心靈法門」的邪教本質及其惡果流毒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如此邪說証得涅槃法身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三界內]!

你即説我們在三界內不能得証涅槃法身,怎麽現在又開始胡勒[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同理如果上面內容理解了,就可以理解真心和妄心,煩惱和菩提等的關係了]

Read more: 「盧台長心靈法門」的邪教本質及其惡果流毒 - 第3頁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我問你;
[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怎麽[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現象的本質是如來麽?

佛說五蘊十八界皆虛妄不實,現象界皆是虛妄敗壞之法,照你說的如來成敗壞之法了?!不懂怎麽胡謅呢!

先前你說[証得涅槃法身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三界內],而現在你又能証[「見」到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道」——如來。]了,


那就請你依真心和妄心,來闡明八識心王的運作関係.

提醒你;
《佛說法身經》;是法身者。純一無二無漏無為。應當修證諸有為法從無為生。如是真實無凈無染無念無依。離諸方便而與眾生作大依止


《成唯識論述記》卷7:「有為識所變。無為識之體」

有為法是如何從無為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3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4 19:45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16:44
你又來籠罩人!你先已說--[佛教中把證得涅槃稱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涅槃法[不在三界內]?!

Rea ...

我在哪裡說過「我們在三界內不能得証涅槃法身」啊,又在誹謗!

去看佛經吧,你確實探討不了了,而且也暫時理解不了涅槃智,這幾天我不斷地給你說明,無奈你對於這方面的知識理解不上去。佛經也看不懂,有為是法相,無為法是本質。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緣起性空。不知道你學了多長時間,但還是在佛法的外圍,離見道尚遠。建議先從《雜阿含經》學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4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20:16 | 只看該作者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4 19:45
我在哪裡說過「我們在三界內不能得証涅槃法身」啊,又在誹謗!

去看佛經吧,你確實探討不了了,而且也暫 ...


裝摸作樣籠罩人!你先已說--[佛教中把證得涅槃稱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涅槃法[不在三界內]?!

Read more: 「盧台長心靈法門」的邪教本質及其惡果流毒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如此邪說証得涅槃法身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三界內]!

你即説我們在三界內不能得証涅槃法身,怎麽現在又開始胡勒[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同理如果上面內容理解了,就可以理解真心和妄心,煩惱和菩提等的關係了]

Read more: 「盧台長心靈法門」的邪教本質及其惡果流毒 - 第3頁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我問你;
[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怎麽[了知現象虛妄,就可見到一切現象的本質——如來。]現象的本質是如來麽?

佛說五蘊十八界皆虛妄不實,現象界皆是虛妄敗壞之法,照你說的如來成敗壞之法了?!不懂怎麽胡謅呢!

先前你說[証得涅槃法身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三界內],而現在你又能証[「見」到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道」——如來。]了,


那就請你依真心和妄心,來闡明八識心王的運作関係.

提醒你;
《佛說法身經》;是法身者。純一無二無漏無為。應當修證諸有為法從無為生。如是真實無凈無染無念無依。離諸方便而與眾生作大依止


《成唯識論述記》卷7:「有為識所變。無為識之體」

有為法是如何從無為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06: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5-15 06:26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14 20:16

《成唯識論述記》卷7:「有為識所變。無為識之體」

有為法是如何從無為生的?

Re ...


huiridankong 老兄,

你能不能說說這個有為法是如何從無為生的 ?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長成胎兒 ? 是母親有這個造人的能力嗎 ? 母親有能力分裂受精卵細胞而讓它一直成長嗎 ?  還是您自己莫明其妙就會緣起而出生 ? 來,來,詮釋一下您的大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6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5 09: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15 09:29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06:25
huiridankong 老兄,

你能不能說說這個有為法是如何從無為生的 ?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 ...


關於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多次說明了,恕不重複了。那是關於三法印中的第三個法印寂靜涅槃法印的問題。請到此貼的前面去看吧。另外佛法的問題不是你頭腦中的想象,也不能用俗世的事情來想象,兩個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7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10:24 | 只看該作者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5 09:20
關於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多次說明了,恕不重複了。那是關於三法印中的第三個法印寂靜涅槃法印的問題。請到 ...

老兄你前面有提到過我的問題嗎 ? 沒有呀,不用客氣,大家聊聊,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長成胎兒 ? 是母親有這個造人的能力嗎 ? 母親有能力分裂受精卵細胞而讓它一直成長嗎 ?  還是您自己莫明其妙就會緣起而出生 ?』

說說第三個法印寂靜涅槃法印跟這個有什麼關係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48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5 15:46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10:24
老兄你前面有提到過我的問題嗎 ? 沒有呀,不用客氣,大家聊聊,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長 ...


看來你對於十二緣起都不了解啊,還在用世俗的思維理解佛法,那是永遠也不會明白的。

關於「有為法的當下就是如如不動的本來」的問題,前面已經闡述過了多次,還是看不懂,可以去學習《楞嚴經》和《楞伽經》等經典。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如果你連十二緣起都不明白,不知道,那就更不會理解第三個法印了。

奉勸還是依法吧,不要追隨蕭平實邪師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9
zhenru 發表於 2012-5-15 19: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15 19:20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10:24
老兄你前面有提到過我的問題嗎 ? 沒有呀,不用客氣,大家聊聊,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長 ...


師兄;huiridankong他都顛倒至此,你請他開示,他不更可憐麽?
下面就是他的[大見]請看huiridankong的 顛倒邪說的----

[這裡涉及到第一義空的內容。

在《阿含經》中,有一經名為《第一義空經》,其中佛陀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此段經文前部分講的是異時因果的苦諦,即世間任何具體的物質與精神現象,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陰,皆是「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此無故彼有、此滅故彼生的,一切既是無常生滅的,又都是相續不絕的,都是苦法。「凡盛必有衰,以衰為究竟。」(《阿含經》)而於此諸法生滅之中,一切都是業力所致,既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有來有去,也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或「作者」主宰生滅,即所謂的一切現象皆「無我」,此是「空」的含義之一,即俗諦的空義。

此段經文後半部分講的是俱時因果的集諦與滅諦,即世間的一切隨著無明的生而生,隨著無明的滅而滅——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即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於涅槃境界中,離一切相,超越因果法,既無緣起法,也無四聖諦,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這種涅槃的「無我」,是「空」的另一含義,即真諦的空義,又叫第一義空。其中,「俗數」中的「俗」與「數」,二者含義相同,都是指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比如,「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阿含經》)俗數法,就是關於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如何俱時生起與完全滅盡的法則。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悲智著  Read more: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他把 佛在《阿含經》中說的甚深緣起性空之法,給弄得支離破碎,把 佛法篡改成斷滅空的境界!

說什麽[即世間的一切隨著無明的生而生,隨著無明的滅而滅]——如此來説[無明]是萬法之因了,佛說[無明]是種子,只有[心]才能出生萬法.

《成唯識論》卷3云:「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

------聖玄莊菩薩明言;第八識心是成就有情之根本依,能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也叫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也就是說只有第八識心才俱圓成實性,所以,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由此心而生而顯,眾生從因地發心,乃至修成佛地亦皆因此心---第八識.
《密嚴經》云: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
《勝鬘》云:『生死二法,依如來藏。』

《地持經》亦云:『十二因緣,皆依一心。』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1:「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

----所以說;外道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

《大般若經》說:「真如雖生萬法,而真如不生」.-----這才是佛說的[無生]之法.

所以,佛說空性心--如來藏才是第一義空.意在於此.
[哪裏 像huiridankong 胡勒的那樣[無明滅,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即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如他這樣說來,把[無明滅了,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就變成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那是虛妄想像得來的變化后得之法,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常住無生無滅之法.且無明種和心都分不清,還在此誣人誤己!再者;[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這是三界有為法,有諸苦就是有漏,把[有漏]修除了,就變成[無漏]了----簡直是愚痴.
佛說---『涅槃之體是無漏常住之法。]是本來就存在的.

《大般涅槃經》卷21:「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訶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26 十地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這裡 佛開示; 於第一義諦空性-- 自己的真心本識-- 如來藏 的所在 不知不証, ,從而不能現觀法界實相理體的運作真理, 所以,我慢俱足,造作身語意 無明業種 .
[所作業果是行,]--這些煩惱業障之勢力作用。會造作後有之行支,堅固執取我及我所,故而流轉六道不能出離.
[行依止初心是識,]--是說;眾生當此世捨報,意識永遠斷滅,只有常住真心--阿賴耶識心體恆時不滅,由於第七末那識[意根]貪生怕死,処処作主的習性,依止著無覆無記性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去投胎住胎,執取父精母卵,以應酬償業果.所以,初心--根本心是入胎 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與入胎 住胎的第八識如來藏相依共生是受想行識四蘊為[名],佛說受精卵位,[名]--末那識--意根,[色]是色是羯羅藍---受精卵.籍母體攝取四大,長養名色,名色增長,漸漸具足五根,乃有意識。佛又說意識者乃因意根末那識觸五根所現五塵境諸法而有,非於具足五根前能有意識,故受精卵位無意識.

由觸共生有受,愛,取,,,,皆因有漏業虛妄分別所作而得,第一義真如法中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所以,佛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初心--根本心是入胎 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而不是 像huiridankong 他胡勒的那樣---把佛法之三乘菩提攔腰砍斷,只唯名無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0
zhenru 發表於 2012-5-16 07:26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先要瞭解緣覺乘,它是攝屬於在三乘菩提當中的定位是什麼?緣覺乘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叫他說叫作辟支佛乘,有的時候叫他是中乘,就是大中小的「中」,就是大乘的佛菩提道,以及中乘的緣覺乘,還有小乘的聲聞乘。一般我們說明時會把緣覺和聲聞會叫作二乘菩提,所以(佛法說)有大乘菩提和二乘菩提!那麼緣覺菩提就屬於中乘的部分,他是透過因緣觀的現前觀察的實證而證得解脫。
在這個時候我們來瞭解緣覺大概有幾種分法:一般來說緣覺,有一種是在無佛之世!就是說佛沒有來到人間來弘法的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人來修習因緣觀;他因為是在無佛之世的時候,透過自己的現前觀察體驗,而實證了因緣觀,所以這種人,有時候我們稱他名字叫作獨覺,或者有的時候叫作辟支佛,或是無師獨覺。這種人有一個特性,他的特性是什麼呢?他是屬於薄塵的,就是說他對於六塵的心性是微薄於六塵;而且他也是薄悲,是對於悲心比較低劣的這一類的人。他另外的心性是什麼呢?他也是無師獨覺的;他不希望拜人為師,而希望說,(未來世中)自己能夠自參自悟,來證得解脫的功德。所以這種人,是在過去親近了無量諸佛,他因為種性的關係,所以說他的誓願就是在無佛之世,來成就了辟支佛,而證得了解脫三界生死,這種就是第一種緣覺乘的人,就是叫作無師獨覺,或者叫作辟支佛。
第二種緣覺乘的人是什麼呢?就是在佛世的時候,由佛教導,於佛座下的聲聞人;而因為透過聲聞菩提的實證,而現前觀察,而證得了聲聞菩提的少分、多分甚至滿分的。那佛又為他們繼續開示因緣法,繼續開示因緣觀;對於因緣觀的法,能夠繼續的來開示更深妙的道理,不只是只有在聲聞菩提的部分(五陰十八界的四聖諦的現觀部分,來做那個現前觀察的實證),而且還要再更深細,更進一步的要從因緣觀的角度,來現前觀察這個現象界的法,是生滅無常,苦、空、無常、無我的,是因為是這樣子。那為什麼佛要這樣施設呢?就是因為原來佛在度眾生的時候,發覺這個世界的眾生,剛開始,需要先讓他們能夠實證於解脫,所以直接告訴他們實證解脫的方法:從聲聞乘的角度來觀察。在大家能夠實證了聲聞菩提的這個結果以後,還要希望他們智慧更能深利,而且能夠透過因緣觀,來更深細的從十八界另外一個層面、現象界另外一個層面,來現前觀察這個現象界,而實證更深細的智慧,所以佛又為了這些聖弟子們,又開示了因緣法。
開示了因緣法以後,同時菩薩也是學習這個因緣觀,因為因緣觀也是共大乘的,等於說成佛也要究竟實證因緣觀的任何的一分法。所以說,在這個因緣法的這個現前觀察,它範圍是非常深廣,而且範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在經典裏時常看到說,阿難有一次(有一個典故大家都知道),阿難是因為觀察了因緣觀(聽聞佛開示了因緣觀以後,觀察了因緣觀),覺得說因緣法非常簡單啊!真是非常簡單!可是佛有制止他說:「止啊,止啊!因緣法是甚深極甚深!」因為什麼?因為因緣法如果能夠究竟的、深入的了知,不只是要觀察現象界,而且還得要證得實相界,才能得到究竟了知,究竟實證因緣法的實際內涵!所以真正能夠通透因緣法的,是諸佛如來!而諸菩薩是隨佛修學,因為也實證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而能夠了知更深細的因緣法;這就是大乘的因緣法,而不共於二乘人的!
所以說,在這個因緣觀的說明之前,我們有看阿含經典裡面,有引用一段佛的開示。佛是怎麼開示呢?我們來看佛怎麼開示。佛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長阿含經》卷12。佛這段(經文的)開示,一般佛教界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這一段佛的開示,到底祂在說什麼呢?佛這段開示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是在說眾生,在說因為落在無明當中的眾生,因為在三界中流轉於生死,所以不停的有因有緣而集了五陰的世間;甚至跟其他眾生共業所成,而集成了器世間。那同樣的道理,雖然是這樣,可是因為眾生還是在無明的範圍之內,所以此世因為不能打破無明,所以繼續了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而有因有緣就有世間集。所以說,這一段佛的開示,其實是很明顯說:是有因有緣,不是只有緣──唯緣無因,或者唯因無緣!一般很多人誤會,以為說:因緣法就是講緣起性空啊!就是一切法空啊!就是只要眾緣和合,諸法就出生了!那眾緣壞滅就諸法壞滅!可是這是一個局部的看法,真正佛所開示是有因有緣,顯然是有因而且有緣!是有因有緣,而集成了所有的世間,不管是五陰世間或器世間。這是針對於無明的凡夫,而在說明了這二句聖教。
那另外二句聖教在說什麼呢?另外二句聖教是說:「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是因為多聞的聖弟子,他能夠如實的了知眾生流轉的現象,知道眾生都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那透過聽聞佛的聖教,而能夠實際的去觀察「有因有緣」而如何去滅這個世間,回歸於如來藏本來寂靜涅槃的這個寂滅的境界。而因為是這樣,所以說我們多聞聖弟子,就是現前觀察能夠實證「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因為是這樣子,而斷了我見,斷了我執,能不取後有、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而未來世的五陰世間,就因此實證而能夠滅掉,就不再輪迴於三界生死!所以說在這個部分,我們前面眾生的部分,就是在說從流轉門的角度來看,因為眾生流轉的生死,所以說這一個前面二句的聖教,是攝屬於流轉門所說的。那後二句呢?就是說多聞聖弟子(佛弟子不共外道的)這一個部分,是攝屬於還滅門的部分,就是還滅於本來寂靜涅槃的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的實證的範圍下,然後成就這二門!
所以說我們探究的因緣法,要從這二門來觀察;而這二門的觀察來說,我們來看流轉門是什麼?流轉門在緣覺乘來講,不管是無師獨覺的辟支佛,或者是在佛座下,因為聽聞因緣法而有從事因緣觀的現前觀察的實證者來說,他們都是現前觀察;觀察什麼呢?觀察於流轉事實的真相,所以說流轉門主要的宗旨目標,是要再確認:確認一個流轉的事實!再做這個確認,而不是在從流轉門的這個部分,就直接來做一還滅的這個現象。所以在流轉門,大家要確定這個宗旨,是在確認一個眾生流轉(因緣)的事實。那在這眾生流轉的事實來說,就必須要談到十因緣法以及十因緣觀,這個我們後面會提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1
zhenru 發表於 2012-5-16 11:22 | 只看該作者
那另外一個部分還滅門是什麼?還滅門的宗旨,就顯然跟流轉門宗旨是有所差異的。還滅門是因為在你確認了流轉的事實以後,你要去探究:眾生會這樣流轉生死,那如何回歸於本來的寂滅涅槃的境界呢?這是一個在還滅門需要強調的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在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確認,說在流轉門和還滅門來說,他們兩個所要實證的內涵和目標是有所差異的。因此來說,在因緣法流轉門和還滅門,他們的內涵和次第,是有不同的差別!因此如果內涵的錯亂,或者次第的顛倒,那就無法實證因緣觀了。所以說在要證得因緣觀之前,先要在流轉門確認十因緣法!
在確認十因緣法,這些修行因緣法的人,他是因為觀察到生活當中的苦,因為觀察到生活當中的苦,而能夠去觀察有這個苦。可是因為他的目的,是探究說這個苦的來源是從哪裡來,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他就發覺說因為有老病死,有生老病死這八苦、這三苦!
因為有這八苦、三苦,而能夠透過這八苦三苦的實際的確認,就會去思惟惟一個道理,說這八苦三苦,或者我們講五陰熾盛這一苦,它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就發覺說,原來有生就有苦!所以他就發覺說:因為是有生的事實,所以就必然而有死的事實產生!他確認了這一點,他就想說:既然是這樣,那我應該要確認生的道理,然後再來研究苦的道理啊!所以說,他就往前推一下,就往前推到從生來發展;從生來發展的話,他就觀察說有生,為什麼會有生呢?因為是有三界有!
那為什麼會有「有」呢?他又一直往前推,就發覺說三界「有」,是因為有取。有愛取,是因為有「有取有愛」,然後呢再往前推。再往前推是因為你有「受」,你有受就是會有「愛」,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會有「有」,有就會有「生」,就會有 「老病死」!那受再往前推是什麼呢?他在觀察這個事實,發現受往前推的事實是什麼呢?是因為有「觸」,有觸!因為是有觸,有觸境界,因為觸境界,所以就會有領受,有了領受你就有愛!所以說他發覺說,我要解決觸的問題才是優先的!那為什麼會有觸呢?是因為我們有六入;有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因為這六入的現象不停的現行,所以說就會有六入!那這六入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有名色,在這裡因為有這個名色的存在;因為有名色的存在,所以說你就會有六入,有六入接下來到最後的老病死苦一定會出生!
好!推到名色以後,他就發覺說:到了名色以後他再怎麼推,(只能)推到入母胎之前,就是那個受精卵啊!好!只剩下這最後的名色,可是這最後的名色推到最後,是沒有辦法再推了啦!透過道理沒有辦法再往前推,為什麼?因為二乘人,他無法實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他只能夠透過推理的道理,知道一定有一個本識(才能出生名色)!這時候佛有開示,所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長阿含》卷10,我們在《阿含經》聖教有提到這一段佛的開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而且佛怎麼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 12。所以說,在緣覺乘的實證來說,要透過先有這個十因緣觀(流轉門十因緣)這個黑品法當中,去現前觀察十因緣;由透過逆觀然後順觀,再確認一個事實,確認什麼?確認有一個(識緣名色的)流轉事實!而這個流轉事實的依止是什麼?就依止這個因果的正理、因果的所依,就是這個本識!所以在阿含聖教裡面講,用什麼名字?用「入胎識」啊、或者取陰俱識、住胎識,這些名字!
所以說因緣觀在這裡的部分,一定要先確認十因緣觀,再由十因緣觀的確認,而於現在世實證了十因緣觀的確認以後,你就知道說,一定有一個本識!雖然緣覺人,他沒有辦法實證本識,可是他心中可以接受,有一個本識!我們在大乘來講,叫作阿賴耶識,如來藏!有這個本識出生於萬法,能夠出生於這十支;透過這樣順觀、逆觀,然後達成十因緣觀,來確認這個法界有這個法界實相心!只是因為他的目標,是來證得解脫而不是成佛!因為他的目標是證得解脫,他只要能夠斷(流轉的)緣就好,不需要從因下手,斷緣就好的話怎麼做呢?那我不須要實證法界實相心,我只要知道說:原來有這個法界實相心,我透過這樣子(推斷出來),我把現象界這個流轉的事實,把它斷滅了就OK了!所以說,聲聞聽聞了這個緣覺的因緣法之後,或者緣覺人他能夠這樣子,他確認了這個因緣觀的這個內涵的部分,他就能夠確認了有一個本識(不滅),再來進入還滅門。
進入還滅門之前,先要確認(本識真的存在不滅)。因為已經確認了這個因果的事實,所以他再從(十二因緣法)三世的流轉,從過去世(無明、行)、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未來世(生、老、死),因為有這三世的流轉,而能夠從三世的十二因緣,來觀察一樣有這(十因緣法)流轉的事實!好了,他觀察了有這個流轉的事實之後,他接下來就要思考,那既然有這個流轉的事實,我該如何的去還滅而證得解脫涅槃究竟寂滅的境界呢?他就要去思考:「那我一樣的道理,我在十因緣觀的順逆觀,甚至三世的十二因緣的順逆觀。」之後,他就知道說,他接下去要從一個對治的方式,來對治這個流轉的現象!
那要對治這個流轉的現象,他得要從哪裡開始呢?他一樣的道理,從現象界去觀察這些生、老、病、死、苦;他因為他觀察到老病死苦以後,同樣的道理他再研究說:「那有這老病死苦,我要滅掉這老病死苦,這是我的目標,我不希望有這些老病死苦繼續的流轉!」那因為不希望有這些老病死苦的繼續流轉,那接下來怎麼做?我們觀察到了說:他要滅掉這個老病死苦,顯然他必須要滅掉它的前一支,滅掉它的前一支是什麼?就是「生」這一支!因為有生,凡有所生必會壞滅;那因為是這樣:「老病死苦是因為有生,那我如果我把生滅掉了,自然而然就可滅掉了老病死苦。」所以他就開始去探究說:「我要如何滅掉這個在三界中出生的那個「生」?」探討了這個在三界中出生的「生」,他要探討之前,他又想:「那這個生從哪裡來?這個生就一樣的,它的前一支是什麼?就是三界「有」!因為是有三界「有」的種子,不停的熏習,所以說就會有三界中的出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生,那我要滅掉這個生之前,當然一樣要這樣子去做!」
所以說緣覺乘他要去現前觀察這個十二因緣,透過這樣逆推而推到說:他滅掉生以後,要怎麼做呢?要滅掉「有」!滅掉「有」要怎麼做?要滅掉那個「取」!要滅掉取該怎麼做?要滅掉「愛」!要滅掉愛該怎麼做?要滅掉「受」!要滅掉受該怎麼做?要滅掉「觸」!滅掉觸以後該怎麼做?他就要先滅掉「六入」的現行!滅掉六入該怎麼做?「我要滅掉「名色」!」他到達要滅掉名色之後,可是他發覺說:「這個名色從此世在入胎的時候,就有這個名色啊!那顯然這個名色,是緣於過去世的識陰的造作!識陰的造作,是因為過去世識陰的不如理造作,而有此世的名色。所以說他要是這樣的話,因為有過去世的這個識陰的造作,而有此世的名色!」
「同樣的,我不希望有後有的話,我該怎麼做呢?我就應該要滅掉此世識陰的造作,而就不會有後有的名色再出生,乃至到最後的老病死苦會產生。」因此他就要去滅除這個識陰的造作。那這個識陰的造作,就是識陰透過身口意行這樣造作。那這些身口意行的造作,那阿羅漢一樣有身口意啊!可是他的身口意是清淨的,因為他沒有無明;所以探究到最後,發覺原來問題的癥結是在於無明!是因為無明的關係,所以才會有識陰的不停的造作。所以滅除無明,是緣覺乘一個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目標!這就是說,緣覺法,他能夠推推到這個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2
zhenru 發表於 2012-5-17 07: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18 17:11 編輯

略談緣覺所知所證

今天我們繼續上週所講的,緣覺菩提的那個概略的說明,今天我們要講到緣覺菩提實證的部分。緣覺菩提實證的部分,我們上次提到說,因為緣覺乘的修法,是透過因緣觀的實證:因為聽聞佛法,或者自己思惟,而現觀因緣觀,而知道有因有緣!因為現證因緣觀這個現前觀察以後,能夠現前觀察而進而斷我見我執,能夠證得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這個就是緣覺觀要注意的部分。那我們上次因為透過流轉門,還有還滅門的這個說明,而知道說,因為緣覺乘須要(先)透過流轉門而去現前觀察十因緣法!因為觀察這十因緣(流轉)的黑品法(才能真修因緣觀)。為什麼(十因緣)叫黑品法呢?因為說它是流轉於三界生死(的真正原因與現象),故是黑品法!而透過觀察十因緣這個黑品法,而成就了這個十因緣的十因緣觀!透過這樣的逆觀,而觀到最後名色以後,就知道(名色不可能無中生有,一定是有一個識出生了名色,所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而確認有一個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在那裏。只是這個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緣覺知道)而沒有實證,只確認說一定是要有這個(本識),才能夠符合法界中所現前觀察這個現象界的(生死流轉)事實;才能夠知道說,原來是因為有這個法界實相心,所以我才有這個流轉的這一個事實能夠具足的成就。
因為這樣子,緣覺乘人就能夠了知,有一個本識常住(出生名色而有生死流轉);而這個本識,祂是一個不生不滅法,衪不是屬於三界法所攝;「既然是這樣子的話,我只要能夠斷除這個三界流轉生死的各個因緣的話,那我就可以解脫於三界生死。」因為我們知道二乘聖人,他的目標不是在成佛。他的目標,乃是為了要解脫於三界生死,因為他要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他對於實證法界實相心,到底需要不需要?他知道說:「我不須要實證法界實相心,我(只要把我見、我執等無明斷除以後)就可以解脫於三界生死!」既然他可以解脫於三界生死,他又因為慈悲心比較薄弱,所以對於跟他有緣的眾生,繼續淪墮在苦海當中,他不願意(留下來繼續受生來)救拔,他只求得自己的了脫生死。所以說,他只要達到這一個目的,他就能夠滿足他的要求,因此說,他知道說:「就算我沒有實證這個本識,我現觀了十因緣觀(確認名色滅了以後不是斷滅空),而沒有實證這個本識的時候,可是我卻可以透過,再進一步能夠斷除這在三界流轉的這些因緣,我就可以入無餘涅槃。」所以說他雖然沒有證得本識,而繼續的(滅除無明仍)不會有恐怖!那這樣子的話,因為是這樣現觀(十因緣觀的順逆觀),而證得了這一個推論所知的(本識常住)這個結論以後,他再透過十二因緣的這個現觀,從流轉門再去再作一次確認,來確認三世的流轉現象(是因為不知道五陰虛妄而無法斷除無明),而知道說,真的是:這個流轉現象真的是大苦,極大苦患!所以說他開始在事實的確認的過程當中,對於這個無明(我們上次講到流轉門,完了以後講到還滅門),因為逆觀十二因緣,從老病死苦,到生、到有乃至到最後,推到最後第一支的無明這一支,他確認「原來我的流轉是這樣子!」
那真正流轉的原因,是因為對於法界事實和流轉的現不了知,(由於無明)而錯計誤會,把十二因緣的某一支(尤其識陰這一支),錯認為常住不變,而執取為真實有;對於五蘊的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因為(不知是)有取有漏,而落入五受陰當中;落入五有受陰當中,所以才會繼續地,不停地流轉生死。就是因為這個無明不除,所以他的流轉現象就不會停止。那透過,因為十二因緣的逆觀,知道:「最後我需要斷除無明這一支,才能夠解決我在三界流轉的這個現象,那好了,我就要從無明下手。可是無明是什麼呢?到底無明是什麼呢?我們看《阿含經》佛的聖教,佛的聖教說:無明就是不知。有的經典是講無明是什麼?無明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隱覆真實,顯現虛妄。」——《分別緣起初勝法門》卷1。
因為對於流轉三界生死,對於你所認為真常不變的這個識陰,你把這個識陰當成真常不變,你所認為的真常不變,當作是真實,可是(卻)是誤計顛倒。因為這樣,就是有無明;因為無明不知而錯計顛倒,而產生了對於生、對於死(的真相不明白)而有猶豫!因為有無明不知,有猶豫有錯計顛倒,所以你的身口意行的造作,就不是如理如法!不是如理如法:因為你在四顛倒的作意中,去造作這身口意行!因為這不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而具足了成就未來世識陰的繼續保有!因為你錯認識陰為真實我啊!所以希望保有祂!因為希望保有祂,那因為這樣而落入後有當中,落入這個雜染當中!有雜染行的當中,你就畢竟會有後有的名色而出生,你未來世必定淪墮三界生死,會有名色出生!有名色出生了,那當然就有六入的現象而發生!有了六入的現象發生,你必然就會有觸境界!因為六入的現象發生,必然會觸境界。那你有觸境界以後,你自然會領受於六塵!領受於六塵時因為無明的關係而不知,又愛味於這些無明的錯計顛倒當中,而這樣子有了愛味!有了愛味當然就有了取著,有了取著,那必然一世又一世的後有的種子就不停地熏習,回到你的如來藏(本識)當中!所以這個因果,就不停的繼續輪轉生死。
所以緣覺聖人,他現前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的)順觀、逆觀;觀察了這個現象以後,他就知道,要從這個無明的方面來下手,因為要從這個根源,就是在斷除這個無明!因為斷除了這個無明,能夠讓「真實」不會被隱覆住,讓虛妄不會顯現出來,然後他所作所行能夠完全於,斷除三界後有種子的執取落入有漏有為有取的這個境界當中。所以說因為無明,而有這一個無明(一念無明的部分),然後有三種行:有身行、口行、意行(或者有人說,有福行、非福行或者不動行),有這個行支出來。因為有這個行支的業行的現行,因為有這個行支的業行出來,那就有對於識陰的認知。
接下來他就要去探究識陰,跟「識支」這一支是什麼?識支就是主要是六識身,還有祂的心所法。對於六識身的認知,看與事實吻不吻合?如果錯認了六識、六識心,而誤會六識心為真實的話,他就具足了我見(而未斷無明)!甚至有的把六識心的心所有法(能見之性乃至能覺能知之性),也誤會為真實的法,就落入在取著當中。那緣覺乘來講,他在還滅門除了要確認六識的虛妄之外,他還要再去觀察什麼?觀察六入的虛妄!六入是哪六入啊?「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復有六法,謂外六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長阿含經》卷8。他還要觀察這六入的現象發生,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因緣所生法,都不是真實常恆不變異,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有了六入的現前觀察,知道這些都是緣生法以後,他再往下一支再去觀察。觀察六種觸:這六種觸,同樣的道理透過眼觸色啊、耳觸聲啊、鼻觸香啊、舌觸味啊、身觸這個觸,還有意觸法;觀察這六個觸也是三和合,而不是真實而有,不是本來常住的。所以也知道這個六個觸也是一樣,這個觸支一樣是緣生法,是生滅無常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3
zhenru 發表於 2012-5-18 17:11 | 只看該作者
那透過觸的觀察,他再繼續往下觀察,觀察受支。觀察了以後,就知道受這一支不離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或者有的人把它細分,把心受的部分再加進來,變成說,於苦受樂受再加上憂、喜,(成為)苦、樂、憂、喜、捨。再加上憂和喜兩個,把苦和樂細分出憂和喜這兩個,變成五受。他會發覺:仔細地現前觀察,這三受或者這五受,是不是常恆不變異?他發覺它一樣是因緣所生法,一樣是緣生法,它一定一樣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那也因為是這樣,也會(由於)因緣而壞滅──透過因緣的喪失而壞滅。所以他也知道,這三受、這五受,也不是真實常恆不變異的:「我執取它,就會成就後有的繼續輪轉。」
那再往下觀察,觀察什麼?觀察愛!觀察有三種愛:欲界愛、色界愛,還有無色界愛。對於這三界的愛、的愛取,甚至對五蘊的愛,對十八界的的愛,(是)因為對於不如實的了知,而有這些愛、有這些取!因為有愛而去品味,而有了愛味!有了愛味。他發覺這個愛也是一樣,不是真實常恆不變的,而是因緣所生法,一樣是因緣所生法,緣滅就壞掉了。
那有愛以後,再去觀察什麼?取!觀察取,觀察四取(愛緣取者,云何為取?謂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是名為取。——《緣起經》卷1),觀察我語取啊,欲取、見取、還有戒禁取,觀察這四取!發覺這四取一樣也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因為是這樣的觀察,所以他能夠確認:「原來我這個取也是造作,也是無常的。因為造作無常那必然是苦,那最後會壞滅歸於空寂!」所以他也同時的確認了這一個取這一支,也是不真實的,也是無常的,而確認了這個無常性、苦性乃至無我性。
好了,那他接下來再繼續怎麼觀察呢?再去觀察,觀察這個取下面那一支,就是「有」!因為有三界有,因為有這個三界有;乃至有的說二十五有、三界有。這三界有的這個法,他去實際的去觀察:這三界有,會在三界中出生,三界有是因為過去世的取著,而執藏在如來藏當中而有現行!因為『有』在三界中現行,就確定有三界有的種子存在,而這個種子存在,也是因為過去世的無明造作而取著的。所以說,他知道這一個有,最後也是會壞滅的!如果沒有「有」的話,那就是很好的。所以他知道說,這個(有)也是因緣所生法,不是該執取的。
接下來他再去觀察什麼?再去觀察生。有生那當然不用講啦,「有」生這個三界的這個出生,一樣的道理,這個出生一樣是(會)壞滅的,一樣是因緣所生法。那既然有生,當然就有老病死苦、憂悲苦惱,這些統統都出來了!這些統統都出來,都不是所可愛樂的,都是不可依靠的!因為是這樣子,他順觀、逆觀在一切法當中:透過十因緣觀,確認了(由)本識如來藏,來成就這一些流轉的現象!而他為了要求解脫,而去順逆觀察,這一個十二支緣起,從還滅門來這樣觀察而斷了我見以後,進而次第能夠斷除了我執!斷除我執以後,能夠證得解脫的這個功德!所以說這就是因緣法在實證的部分,他需要實證的內容──必須以八識論的角度,才能夠現前觀察十因緣觀!
要有這個次第:要先確認十因緣觀的現前觀察的實證,確認有本識如來藏!(推斷出)這個本識,能夠「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那個本識)」,以後接下來,才有現前進入還滅門的實證。如果沒有十因緣觀(推斷出「名色由識生」)的這個實證的話,那你永遠無法能夠進入還滅門,去斷除我見甚至我執!為什麼呢?因為還是(會繼續)以六識論的識陰為真實我!以識陰為真實我,那就是取著識支了,你就落入無明的錯計顛倒當中(即是無明)!那無明不破,你如何會有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呢?因為你帶著無明的作意,(身口意行)一定是無明的造作。所以說因為有無明的造作,就必然有三種的雜染:有煩惱的雜染,有業的雜染,有生的雜染,因為有這三種雜染的流轉而(不斷)生死。所以說,有的人說:「因緣法很單純、很簡單,就是觀察這十二支緣起。」其實不單純,為什麼?因為有的菩薩他連因緣法的緣生法緣起法,都還沒有分別清楚。
那什麼是緣生法呢?緣生法,剛剛我們提過了很多次,緣生法就是:「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長阿含經》卷 12。因為有因有緣,因為因緣聚集而成,眾緣和合而成,而所成之法,那個所成之法就叫作緣生法。因緣所生之法,它既然是緣生,當然(一定會再)透過緣滅而壞滅,它是屬於無常。既然無常就不離苦性,不離苦性,那它最後會回歸於(壞滅而)空寂!回歸空寂,它也沒有一個主宰的自我,所能夠獨立本來自在而存在的(就成為斷滅空)。所以這個是緣生法,所以很多菩薩把緣生法和緣起法當作一樣,實際上緣起法跟緣生法是不一樣。
緣起法是什麼?緣起法來說,就是說,在於知道有一個本識:因為透過十因緣觀,而確認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個取陰俱識的存在的同時,他知道三界一切的緣生法,都是由這個本識藉眾緣和合而生。尤其主要藉前一支的這個緣因,藉由眾緣的和合而由這個本識而生起;因為由這個本識而生起,故名為緣起。所以緣起法是說,因為本識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因為眾生或諸菩薩修道的過程當中,因為藉緣而生起了一切萬法,而這個叫作緣起法。所以緣生法和緣起法,它當中的內涵,是有很大的差異。因為是這樣有很大的差異,很多人會以為說:緣生法就是緣起法!其實不是這樣。
而且緣起法當中,也是甚深極甚深!菩薩道所證得的緣起法和聲聞道所證緣起法有同有異。菩薩道所證的緣起法、緣生法,這些因緣法當中,不僅對聲聞、緣覺所實證的這個因緣法的內涵,還有次第能夠如實的親證之外,他還要實證於法界實相心如何藉緣而生起五陰等萬法。這個就不是二乘人所能夠了知,所能成就的這個智慧,因此不共二乘。這個智慧乃是現觀於法界實相心,如何藉緣而生起:如何藉緣生起了眾生的五陰世間?如何藉緣生起了三界萬法?透過這樣的,因為在內門中,因為證得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以後,然後透過這樣能夠現前觀察到實相界與現象界的和合運作;能夠確認實相界與現象界當中,因緣和合而生起萬法,這都由法界實相心,藉眾緣而直接、間接、輾轉的出生這一切的萬法。
所以說緣覺菩提的內涵,有共菩薩,也有不共菩薩的。就是說,菩薩所證的緣覺菩提,不只有緣菩提當中的內涵;菩薩所證(緣覺菩提)因緣法,是甚深極甚深,有證得這個因的自性(本識的自性),還有緣的自性,都能夠具足的成就,(證得萬法之因如來藏)如何能夠成就三界萬法。所以說,我們在緣覺菩提的所修、所證、所覺悟的內涵,所修就是因為透過十因緣觀和十二因緣觀,能夠現前的觀察,而確認了這個如來藏藉緣而生起萬法,能夠成就這個萬法。菩薩道也是要修學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因為佛是具足圓滿成就一切萬法,具足成就一切種智,具足成就一切功德(所以菩薩也必須修證緣覺菩提)。
所以說,菩薩雖然面對這些因緣法,知道它是二乘法,可是也能夠實際的去修證這個因緣法,因為這也是成佛所必須要實證的內涵。而菩薩不僅是這樣,因為還要利益眾生──利益於有緣的眾生。菩薩所度的眾生,不是只有菩薩乘,聲聞、緣覺甚至異生凡夫,各種根性都能夠去攝受。所以說菩薩也要學無量的萬法,而知道它的來龍去脈,而不會像二乘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有本識能出生名色而流轉生死,不能證得本識;只知道)說如何的解脫三界生死,解脫一切苦惱,解脫於煩惱的繫縛,解脫於業及障難的遮障。(菩薩)不僅是只有達到目的,而且還有一分的悲心、慈心,能夠了知它當中的如實的義理,而且到最後成佛是究竟的了知。究竟了知如實的這個道理以後,能夠未來三大無量數劫的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能夠利益一切有情,連聲聞種性的菩薩,緣覺種性的菩薩,都能夠去能夠攝受他們。因為能夠如實的了知他所相應的任何一個法,因為是這樣子,所以菩薩雖然講菩薩道,講三乘菩提唯一佛乘的觀點,來訴說整個佛法;羅漢法的過程當中,因緣法它雖然是屬於二乘菩提,可是我們仍然當菩薩的人,仍然要去實證它,而且了知它(的極深內容而)超越於二乘聖人。今天時間到此。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4
zhenru 發表於 2012-5-18 17:13 | 只看該作者
第19集 入胎識不是六識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來探討說明的是:緣覺菩提的簡介。那我們今天將要進入十因緣與十二因緣(與識的關係來說明),我們分成兩個單元來說明這個問題:第1個單元是「十因緣的入胎識不是六識」,第2個單元是「第二個時期的流轉門與還滅門」。我們前兩集裡面,正偉法師已經針對緣覺菩提的修證,做了一個概略性的說明。我們知道緣覺菩提的修證,是透過因緣法的觀行,來斷除我見乃至於斷除我執,來取證緣覺菩提的解脫果。那因緣法的修證應該以什麼為前提呢?因緣法的修證,必須以「入胎識出生名色」為前提,才有辦法建立十二因緣觀。也就是必須以(十因緣法)入胎識這個如來藏出生名色為前提,才有辦法建立十二因緣觀。所以說,入胎識就是兩種因緣法聯結最主要的一個關鍵,入胎識就是關連十因緣與十二因緣最主要的一個關鍵(這是佛演說十二因緣法之前先講十因緣法的關鍵)。
那我們現在就來說明「入胎識不是六識」的這個道理。十因緣中出生名色的這個入胎識、這個如來藏,祂不是六識(不攝在識陰六識中)。那我們來看一下十因緣,十因緣的觀法,當我們開始探究老、死、憂、悲、惱、苦從何而起?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當我們(逆觀)探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發覺老死憂悲惱苦,就是因為有生!是因為有三界「生」,所以會有老死憂悲惱苦。因為有生,有老死憂悲惱苦之前,就是因為有「有」,「有」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從「取」來!取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因為有「愛」!愛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因為有三種「受」!受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有「觸」!觸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有「六入」!就是因為有六入緣於名色,所以才會有六種的入!名色又從什麼地方來呢?名色就是由「識」所出生的。十因緣法探究到這邊,已經沒有辦法再往前推了,這個叫作「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所以在《阿含經》裡面,佛說:「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十二。
佛在這裡說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說:當十因緣法探究到這邊(而知道「名色由識生」)的時候,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能再往前探索了。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識」是什麼識呢?我們再來看一下《阿含經》裏佛怎麼說,佛回答阿難說:「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長阿含經》卷十。所以佛說「緣識有名色」,這個「識」就是入胎識,佛所說的道理就是在這個地方。
那這個(出生名色的)入胎識又是哪一個識呢?這個入胎識是意識嗎?這個入胎識是識陰六識嗎?但是六識中這個意識心,中陰滅後,是沒有辦法到未來世去的!(意識心是被生的名色所攝)祂是依他起性、依他而生的(生滅法),所以祂沒有辦法到未來世去,沒有辦法出生未來世的名色。那麼祂(入胎識)是意根嗎?意根也是屬於名色所攝,雖然意根祂能貫穿三世諸法,但是祂是萬法出生的所依緣,並不是出生萬法的根本因!
那(麼出生名色的識)是虛空嗎?如果是虛空的話,佛說虛空無法,虛空是色邊色,虛空沒有辦法出生名色的!那麼是自然(出生名色)嗎?如果執著自然是出生名色的一個因緣的話,那就落入自然無因生的自然外道論!那麼(名色)是因緣諸法所生的嗎?是因緣法的諸緣所生的嗎?但是十二因緣法的諸緣,它本身一直都是無常法,一直都是無常法就是生滅法,生滅法怎麼有辦法出生名色呢?有的人就認為說:如果這些都不是的話,那應該是大梵天啦!應該是有一個主宰。那是上帝所生的嗎?但是大梵天跟上帝(同樣是名色之身),他們的名色還得靠他們自已的入胎識來生起,他們怎麼有辦法出生別人的名色呢?我們再來看看,這樣子,這個入胎識到底是哪一個識呢?這個入胎識就是輪迴生死的根源,萬法出生的根源,祂叫作本識!又叫作所知依!又叫作本際!
為什麼叫作本識呢?因為所以三界一切萬法,都是從這個根本識所出生的!(祂是萬法的根本所以叫作本識)從本識這個名相,從本識這個名詞,就能夠看出來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從這個根本識所出生,沒有辦法再外於這個本識之外而有另外一個識!如果本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識的話,那就是本識的本識!如果本識的本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識,那就是本識的本識的本識!那這樣子不斷的往前推求的時候,就會落入了「無窮過」,(因緣觀永遠無法觀行完成而無法證道。)所以這個識祂就是本識,就是(佛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本識。這個識又叫作所知依,為什麼叫作所知依?因為祂是所有一切意識心乃至於意根,了知三界六塵萬法的根本依;所有的一切了知心,全部是依於這個如來藏,依於這個入胎識,才有辦法了知三界六塵萬法!那為什麼叫作本際呢?本際的意思,已經很明白的說出了就是(萬法)到這裡為止,際就是界限的意思,就是到這裡為止,沒有辦法再超出這樣的一個法!(若有人說法時)超出這樣的一個法的話,就不是根本識!超出這樣的一個法,就是屬於虛空外道,要不然就是落入意識心了。
那這個心入胎識,在《般若經》裡面又稱為:非心心、無心相心!為什麼稱為非心心呢?因為這個心,祂不像六識心,不像意根末那識是有心相的,不像其他的五識是有(了別五塵的)心相的,所以祂是無相心的一個心!祂不像其他的心的這個樣子,所以是不像心的心!而且祂沒有其他的(六識)心的心相,雖然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不去了知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沒有六識、七識、五識的這個心相,所以祂又叫作無心相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5
zhenru 發表於 2012-5-18 17:13 | 只看該作者
那這個心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入胎識也是禪宗所開悟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因為有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才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才能成就眾生流轉的一個事實,造成眾生流轉的一個根源(因此稱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那這個心又有另外一個名稱:入胎識也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當我們眾生,三界六塵萬法在運作的時候,當你的意識心,當你的意根在了知這些法的時候,在生滅不斷的時候,這個如來藏祂本身是自處於不生不滅的境界中!雖然祂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給眾生受用,但是祂本身是不生不滅的。那也就是因為有六識種的流注,有七識種的流注,與這個如來藏和合運作,因為有眾生分段生死未斷的這些種子與如來藏和合運作,(看起好似一心而無二心)所以稱這個識為阿賴耶識!那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心,都是同一個心!雖然不同名字,但是都是能夠出生名色的這個心,都是能夠出生名色的同一個入胎識。這些心雖然不同名,但是同樣都是這個入胎識,只是佛在阿含、在般若經、在三轉法輪的唯識經典裡面,為了方便開導眾生,用不同的名相教育眾生!為了方便引導眾生,所以有不同的名稱。
這個入胎識,祂是根本因,不是緣!祂本身是出生萬法的因,祂不是緣,祂不像名色、六入乃至於生、老、憂悲惱苦,每一支都是緣:每一支都以前因為緣,所以是緣緣相依,不是本因。這個也就是十二因緣裡面,以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每一支其實都是依前因相待為所緣,(所有前因都是緣生法而)不是真正能夠出生萬法的這個入胎識,所以十二因緣必須以入胎識為根本的道理,才有辦法成就十二因緣的觀行(所以佛在十二因緣法之前要先說十因緣法)。
再來我們繼續來觀察一下,十二因緣(識緣名色)的識是哪一個識呢?十二因緣說的識就是六識身。十二因緣說的識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的這一個識,這個識就是過去世的六識身!過去世的六識的業種未斷,以至於如來藏再度的取名色入胎。那我們再列表來比較一下:
10因緣逆推: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入胎識
12因緣逆推: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六識→行→無明
十二因緣與十因緣,從這表上看來差了三支,也就是差了六識,還有差了行、無明。從這邊看來十二因緣與十因緣,十因緣是差了三支,但是表面上看來,它只是差了無明跟行。那眾生在從十因緣裡面,探索這個入胎識,探索出生名色的這個因緣,到這個入胎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時候,就去探究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入胎識的入胎的動力呢?它(再受生的動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入胎識為什麼會再度的(執)取名色,讓眾生因為生出名色而生出了六入,乃至於生出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斷的輪轉?就是因為有過去世的六識身,就是因為有過去世的六識種(執著)未斷。過去世的六識種,是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因為由於過去世的無明支!因為過去世的無明、業種,造作了身口意行,而成就了過去世的六識(諸行)的業種。那這些業種儲存在如來藏裡面,(死後)再度的(執)取名色,才會讓眾生繼續的輪轉生死,繼續的、不斷的在三界裡面受生。那眾生探索到這邊的時候,知道無明、行、還有六識,這個過去世的無明、行、六識就是最主要讓入胎識入胎的動力。所以就想要去滅無明,滅無明就必須要滅行,滅行就必須要滅六識的業種!
可是滅無明、跟滅行、跟滅識,如何滅起呢?過去世的無明跟行還有識,已經過去了,我們要怎麼滅?過去世的無明跟行、識已經過去了,它是儲存在什麼地方呢?它儲存在何處呢?它就是儲存在入胎識──含藏無明業種的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有如來藏這個入胎識,含藏了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所以才會繼續的出生名色!所以當眾生探索到這裡的時候,想要去滅無明,想要滅過去世的行,想要去滅過去的六識,就必須探索如何滅除無明、行、識的道理!這個在下一集我們講到還滅門與流轉門的時候,將會仔細來說明這一部分的問題。所以要滅無明、要滅行、要滅六識的業種,這個就是在消滅入胎識再度入胎的動力!所以我們要滅的就是滅掉入胎識再度入胎的動力,而不是滅本識!所以佛就是先說明了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就是要成就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再來看一下,世尊先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是為什麼呢?世尊為什麼要先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呢?世尊說明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最主要就是要避免眾生落入外道的無因論!因為如果沒有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為建立觀行的一個基本道理的話,當眾生從十二因緣去觀行,從老死憂悲惱苦往前推:生、三界有;一直往前推,推到「為什麼會出生名色?」名色是因為有過去世的識種未斷,過去世的識種是因為有過去世的(識陰造成的)身口業行!過去世的身口業行,是因為有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未斷!繼續往這邊探究的時候,就一直往前推,那請問過去世的這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它儲存在什麼地方?是過去世、過去世的無明(轉到過去世的)嗎?那過去世、過去世的無明是誰出生的呢?那又是過去世、過去世再往前推的過去世的無明所出生的,那就陷入了「無窮過」,就陷入了無窮無止盡(而永遠無法推出根源)的一個過失裡面去了!這個就是因為(否定萬法根本因的)無因論所造成的第一個問題,就陷入了無窮過。
如果因為這樣的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會陷入斷滅論。當眾生沒有辦法確立這個入胎識,沒有辦法確立「入胎識就是出生名色的根本因」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出生名色的根本因,當眾生把過去世的這個無明業種,從名色那邊把它滅掉的時候,把無明、行、識滅了以後,那會成為什麼狀況呢?就會成為斷滅!就變成斷滅了。這個就是在佛世的時候,舍利弗訶斥焰摩迦比丘的一個道理;焰摩迦比丘就是執著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也就是說漏盡阿羅漢,也就是解脫的阿羅漢身壞命終,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這個就是斷滅見!這個就是斷滅論!
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也就是為了要令二乘人於內無有恐怖(二乘人依本際——入胎識不滅之理,(知道死後)入無餘涅槃不落斷滅空)。也就是說,二乘人相信佛說的本際不壞,所以能夠勇於滅除名色、滅除六入(最主要是內六入);勇於把這個六入、名色滅除,而沒有恐懼。因為有本際的依靠,所以當你滅除了名色,滅除了六入了以後,入了無餘涅槃不會成為斷滅空。這個就是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就是要令二乘人於內無有恐怖。
再來,世尊先說十因緣再說十二因緣的道理,就是要讓大乘的行者,於生死無有畏懼;唯有親證如來藏!唯有以如來藏為前提來修行,來入於菩薩道的修行,才有辦法免於生死恐懼的這個道理。也唯有以如來藏出生名色的這個入胎識為依歸,大乘人才可以地地的進修,而不斷除我執,留一分的思惑,生生世世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佛說這個道理,也就是為了要建立還滅門與流轉門!因為必須以十因緣這個入胎識為前提,來建立十二因緣,才有辦法建立真正的、真實緣起的流轉門與十二因緣觀的還滅門,令三乘有學斷盡我見與我執;這個才是十因緣與十二因緣(顯示)這個入胎識不是六識的真正的道理。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謝謝各位的收看!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6
zhenru 發表於 2012-5-19 20:19 | 只看該作者
第20集 流轉門與還滅門


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各位來探討〈緣覺菩提的簡介〉,我們繼續要來說明的是,十因緣與十二因緣裡面的流轉門與還滅門。我們上一集說過,因緣法裡面的兩種因緣法,所說的識是不一樣的識。兩種因緣法裡面所說的識支,十因緣法中的識是指入胎識,十二因緣法中的識是指六識。
識: 10因緣法─入胎識─流轉門
12因緣法─六識─還滅門
十因緣裡面的那個「識」是入胎識,祂就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本識;祂是出生(名色等)萬法的根本因,也就是如來藏。如果這個出生萬法的根本因,這個如來藏,把祂滅了以後就變成外道的斷滅見;所以出生萬法的根本因,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這個根本識祂是不能滅的(宇宙中也沒有哪一個法可以滅祂)。這個根本識,這個入胎識,卻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最主要源頭;眾生的一切生死,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從這裡出生的。雖然這個識本身(十因緣: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祂是不生不滅的,但是無妨祂(執)生了名色以後,世世的名色(每一世的名色)緣六入、受、愛、取、有,乃至緣生老死憂悲惱苦,每一世、每一世,在這個如來藏裡面(在這個入胎識裡面),不斷地流轉、不斷地輪迴生死,這個就是流轉門。也就是因為這樣,才能夠成就真實緣起的流轉門的這個事實。
至於十二因緣的這個「識」(十二因緣中六識的這個識),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的這個識,祂是指識陰六識。這個識是因為無明業種,造作的過去的身口意行,而染汙的過去世六識的六識種;當六識種落謝了以後儲存在如來藏裡面,引動了如來藏再度的(執)取名色,引動了如來藏(執)取名色了以後,讓眾生不斷地流轉生死。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的六識,是三乘有學斷我見、斷我執時所要滅除的最主要的對象,這個就是還滅門的道理。也就是說十二因緣裡面的識,是我們因緣法裡面要還滅的最主要的一個對象,而不是還滅入胎識──不是還滅十因緣裡面的入胎識這個根本識。
我們來看一下,說十二因緣法的人很多,我們看了很多在研究十二因緣法的先進,也看了很多學術界的先進在探討十二因緣,但是為什麼都沒有辦法斷除我見?更何況斷除我執呢?甚至連我見跟我執的真實內涵都搞錯了,而以世間法的我所執,以世間法的我所見,來取代佛法所說的我見、我執。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十二因緣法在經典裡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在研究,但是卻沒有辦法了知我見跟我執的內涵,乃至於斷除我見跟我執呢?(字幕:研究十二因緣而無法斷我見的原因:不知十因緣,不知入胎識)最主要的根源,就是不知道有十因緣,更不知道十因緣的這個識是入胎識的這個道理,更何況怎麼會知道入胎識祂是根本識!祂是如來藏!而入胎識、根本識、如來藏(三名一心),祂是不能滅的這一個道理。所以大部分的人,就是因為這樣子的原因,所以一般人對於十二因緣的觀行,都是脫離了十因緣為前提來觀十二因緣!
那一般人如何觀十二因緣呢?一般人都是以十二因緣的順觀為流轉門,也就是以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用這樣子的一個觀法,說這樣子就叫作流轉門。是因為有無明出生了行,行出生了識,不斷地往下探究、探究;就因為有這樣的緣故,所以有生老死憂悲惱苦。再用怎麼樣的觀法來看還滅門呢?就是因為觀察到這樣子的一個道理,所以就說必須透過對於老死憂悲惱苦道理的瞭解,往前推就必須要滅生,滅生就必須要滅三界有,滅三界有再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推到名色、推到識、推到行、推到無明,要把過去世的無明滅掉,說這樣子的逆觀叫作還滅門。
這樣子的一個觀察,會有什麼樣的一個過失呢?這樣子不以十因緣為前提,來談十二因緣觀,會有哪些問題呢?這樣子的觀察,會衍生兩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會落入無因論跟無窮過!也就是因為以無明支為緣起的一個源頭,再往前一直探究、一直探究,就會落入無因論裡面去了,就會落入無窮過,那就會無因唯緣、依因待緣、緣緣相依(違背正確的因緣法)。因為十二因緣的一一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直到老死憂悲惱苦,每一支都是生死的緣,而不是讓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因。所以(誤將)無明為探究的(最後)一個根源,就是依因待緣,是無因唯緣,會落入無因論。那這個無因論,就會導致眾生繼續的往前探究:往前探索這個無明是從什麼地方出生的:這個無明是從過去世的無明出生的!過去世的無明,又從什麼地方出生?就是再從過去世的無明出生!那這樣以無明支為流轉的起因,就會造成無窮過的過失,也就是經中佛說的無窮過的過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7
zhenru 發表於 2012-5-19 20:2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哲學在探討的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那為什麼會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就是因為被無明所籠罩!因為被無明所籠罩,才會有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雞生了蛋、蛋再生雞,到底是哪一個先出生的呢?我們人的出生,是從什麼處所出生的呢?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五陰的呢?往前一直推究、往前一直推究,推究不出一個道理來,就落入了無窮過;也就是落入了套套邏輯裡面,就是哲學所說的Tautology!這個就是因為沒有以十因緣為前提來探索十二因緣,才落入了第一個窘境裡面。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會落入斷滅論!因為如果沒有十因緣的這個入胎識出生名色(而使無明依存著),如果沒有十因緣這個入胎識來出生萬法(而使無明依存著),這個入胎識、這個如來藏出生萬法的這個道理,沒有確立起來的話,那我們請問,當十二因緣還滅回去的時候,一一支還滅回去的時候,還滅了無明,譬如阿羅漢滅了無明、滅了行、滅了識、滅了名色,那會成為什麼狀況?就成為斷滅,就成為什麼東西都沒有的空無。可是佛說不是這個樣子!當阿羅漢、辟支佛滅了無明、滅了行、滅了識,滅了過去生六識的業種,滅了名色,還有本際存在。唯獨本際存在的這個狀況,就叫作無餘涅槃。所以如果不以十因緣為前提來談十二因緣,會落入無因論、無窮過、斷滅論,所以是入胎識(如來藏)成就真實的緣起。當二乘人滅掉名色,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如果沒有入胎識來成就這個事實,(不免)頓成斷滅。所以這個就是上一集裡面,我們所說的焰摩迦比丘所執著的這個邪見: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他受到舍利弗的斥責以後,把這個邪見改過來,才能夠確立有本際這個入胎識,才有辦法往前修,在解脫道上面才有辦法往前進(而證得阿羅漢果),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十因緣的流轉門,它其實是黑品法(十因緣法也是白品法)。那十因緣的流轉門,既然是黑品法,為什麼還是白品法?那什麼叫作黑品(十因緣黑品法:入胎識集藏了過去世的無明業種,造成流轉生死的黑業),黑品法就是因為過去世無明業種造成流轉生死的黑業,所以它叫作黑品。就是因為有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未斷,造成流轉生死,所以造成了黑業,所以就叫作黑品法。那十因緣為什麼叫作黑品法呢?就是因為十因緣的本身,是生命流轉的事實!那流轉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明「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所以墮入了妄執意識心為我,妄執虛空為我,妄執無因唯緣,乃至以無常為常的緣起性空為十因緣的道理。
以無常為常的緣起性空來觀察十二因緣,會有怎麼樣了一個問題?因為十二因緣的一一支,全部都是無常;那無常既然是壞滅法,以無常為常就會墮入了斷滅見。以無常為常的緣起性空,如果不以十因緣的這個入胎識為根本的因緣的話,緣起性空就會墮入了斷滅見。所以離開(十因緣法說的)入胎識來談緣起性空,十二因緣的一一支都是無常法;如果離開了入胎識的這個道理,來觀察十二因緣,就容易墮入了斷滅見。那眾生由於堅固的我見跟邪見,才會落入漫漫長夜的無明窠臼裡面而流轉生死;造成流轉生死的這個黑品法,這個就是十因緣成就黑品法的一個道理。
那為什麼叫作十因緣是白品法呢?(字幕:十因緣的白品法:確立入胎識而尋求解脫出離,來滅除過去世的無明業種。)是眾生探究老死,乃至於名色出生的道理的時候,確立了(十因緣法說的)入胎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而依之觀行,進而尋求出離的道理,這個就是白品法。也就是先確立了入胎識的這個道理以後,而尋求解脫出離,來滅除過去世的無明業種的這個方法,就是白品法。那要滅除過去世這個無明業種,就是必須以十因緣為前提,才有辦法去滅除。那眾生什麼時候才會想到流轉生死輪迴的根源呢?眾生什麼時候才會想會去探究這個問題呢?眾生必須感覺到生命的逼迫性的時候,也就是感覺到生命的苦,才會去想要參究這個問題。
那生命的苦有哪些呢?有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總共有八個苦。那這八個苦裡面,前面的七個苦,都是源自於五陰熾盛苦。因為五陰熾盛本身就是苦,生命的本質本身就是苦!那探究這個苦的道理以後,再去探究苦是從什麼地方來呢?苦就是因為有三界受生來的!就是有欲界生、色界生、無色界生。那生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由三界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那有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由取!取就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那取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因為有愛!愛就是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那愛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就是有受!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因為有這三種受,所以眾生都是欣樂厭苦(而造業)。那受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有六種觸!六種觸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有六入!那六入有內六入、有外六入,那斷除六入的道理,就是還滅門的最主要的一個根源,也就是斷除我見、斷除我執(等無明)最主要的一個關鍵;我們下一集裡面,我們正源老師會針對這一部分(斷除我見、斷除我執無明的部分),作一個詳細的說明,我們這就不再作說明了。那六入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有名色!就是有名色出生了六入,那名色就是色、受、想、行、識。那色受想行識是從什麼地方來?就是由「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根本識而來的。那探究到這裡的時候,發覺到齊識而還這個根本識出生而入於這個名色,取名色入於三界的這個動力,是因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因為過去世的這個無明、業種,引動了這個身口意行,來造作了六識的業種,而造成了入胎識再次取名色的這一個動力。探究到這裡的時候,就會想要滅過去世的無明業種,也就是要滅過去世的六識、還有過去世的行、過去世的無明!
那想要滅過去世的無明業種,但是過去世的無明業種已經過去了啊,要去哪裡找?要怎麼找呢?它是儲存在什麼地方?它就是儲存在入胎識,儲存在阿賴耶識,儲存在本際,儲存在如來藏裡面!那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說我們要還滅的是還滅這個如來藏出生名色的動力!而不是要還滅如來藏本身。因為如來藏入胎識滅掉了以後,必定落入斷滅,所以必須要滅入胎識(再度受生出生五陰)的動力,而不是滅入胎識!滅了入胎識,一定會成為外道的斷滅見!可是入胎識卻是儲存無明業種的地方。入胎識雖然不是我們要滅的一個標的,但祂是儲存我們要滅的業種的一個地方。
那如何滅無明?如何滅行?如何滅識?這個就是屬於斷我見與斷我執的內涵,這個也是留待我們下一集,正源老師會針對緣覺菩提的斷我見與斷我執,來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所以因緣法的一個正確的觀行,是應該要怎麼觀察呢?因緣法的正確的觀行,是像一般人以十二因緣的順觀、十二因緣的逆觀,這樣能夠成就還滅門與流轉門嗎?是以一般人以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乃至於生老死憂悲惱苦這樣的一個觀法,就叫作流轉門嗎?是以十二因緣的逆觀,就是從老死憂悲惱苦往前一直推、推,因為有生,因為有三界有,乃至於一直推,推到了名色是緣於識、識是緣於行、行是緣於無明,這樣子的觀法就叫作還滅門嗎?這樣子的觀法,就是前面所說必定落入無因論,必定落入斷滅見,因為就是沒有十因緣為前提,來說十二因緣。
所以因緣法的正確觀行,必須是以十因緣法流轉門的逆觀為觀行;必須以十因緣流轉門的逆觀,為第一個階段的觀行。也就是從探究老死憂悲惱苦,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從生,從三界生來的;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推到名色緣於識,就是由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入胎識而來!確立了這個入胎識以後,再從識緣名色往下觀;一直往下觀: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受、愛、取、有,這個樣子才成就流轉門的順觀!再依著這樣子的一個道理,確立了入胎識以後,再依老死憂悲惱苦,往前逆觀;逆觀十二因緣,逆觀無明緣行、行緣識,再從這邊從十二因緣順觀下來,完成這數階段的觀行,才是真正的十二因緣法、十因緣法的觀行!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敬祝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8
zhenru 發表於 2012-5-20 16:13 | 只看該作者
第21集 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


在前面的單元當中,我們已經為大家解說了緣覺菩提的所修所證,以及十因緣、十二因緣。在這個單元當中,我們要為大家說明,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斷緣覺菩提中的無明)。緣覺菩提跟聲聞菩提一樣,都是從佛菩提道當中細分出來的解脫道,它們修學的方向跟目標,都是要斷除我見進而斷除我執,然後證得解脫,出離三界生死。
那什麼是(聲聞菩提所說的)我見?什麼又是我執呢?從字面上來看,我見就是認取三界的五陰或四陰,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陰,就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五陰;無色界的有情沒有色身,所以沒有色陰,但是還有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四陰。「我見」就是去認取這三界當中的五陰或四陰之中,有一個常恆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我執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分為我執跟我所執,我執就是執著前面我見當中,所認取的那個常恆不壞的真實我,然後加以執著不捨,這個就是我執;我所執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對我所有事物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我所執。但是我們如果進一步的去加以細究的話,我見就是執取物質的色身為真實不壞的我,還有執取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的我!這樣的見解,一般人當然在常識上或者說在經驗上能夠知道:物質色身是不可能常恆不壞的,因為都是會壞的、會壞滅的!但是卻會執著這意識覺知心,是能夠橫貫三世,能夠從過去生轉生到今生來,今生捨報之後又會轉生到未來世去,這樣子錯誤地把意識覺知心,認取為三界輪迴的主體識,這個就是我見。
那什麼是我執呢?我執誠如剛剛所說的,就是執取我見所認取的那個常恆不壞的我,執著不捨。我見既然是三界有情,對於五陰或者四陰之中,加以認取為常恆不壞;我執當然就是三界當中,依著(我見)所執取的那個常恆不壞我,在三界境界當中起了貪愛而生起的執著,這樣子執著不捨不肯棄捨,乃至於說有了貪嗔癡慢疑這些的習氣,這都是屬於我執。我所執呢,如果加以細分的話,又可以分為外我所的執著,還有內我所的執著。外我所的執著就是執著我所有的財富,執著我的家庭、我的眷屬,執著我的名聲,乃至於執著在器世間所獲得的享受等等,這個都是屬於外我所的執著。內我所的執著就是指,對於我們六識的見聞覺知性的執著;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對於眼識的能見之性、耳識的能聞之性,乃至於意識的能知之性的那個執著,這個就是內我所的執著。
知道了我見我執的內涵,那為什麼要斷我見、要斷我執、要斷我所執呢?因為如果不斷我見、不斷我執,那麼就沒有辦法斷除對這個身內我所、那個五欲貪愛的執著,會認定領受五欲境界的意識覺知心是不能夠滅除的。執取這樣的見解,(死後)在中陰階段,入胎識如來藏當中就會流注出我見我執的種子,會流注出跟我見我執相應的異熟果的種子;然後中陰的意識覺知心,就會生起了要再不斷地去尋求受生入胎的機會。入胎受生了,當然又會有未來世出生,這樣子就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在三界當中輪迴;而且這樣的輪迴的鎖鏈,就沒有辦法斷除。所以說,要是不能斷除我見、我執的話,就是沒有辦法出離輪迴。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斷了我見,就能夠進一步斷除三縛結,也就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斷了三縛結以後,就取證初果解脫。那麼取證初果解脫的這個修行人,縱使說他是最鈍根的,縱使說他是最懈怠的,最多不過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夠證得出離三界,證得四果解脫。乃至於說這個修行人,他非常地勇猛精進,在斷了我見之後繼續精勤地加修不放逸行,不在種種境界上面去執著,不再認取這個見聞覺知的心為真實不壞的我,這樣子不斷地斷除種種的貪欲執著之後,他能夠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取證四果解脫,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那麼捨報之後,就不會再有中陰身的出現,一生就能夠取證現般涅槃,捨報之後就入了無餘涅槃。這樣來說明為什麼要斷我見、要斷我執,因為是修學解脫道所沒有辦法逃過的修學方法與過程。
知道了要斷我見、斷我執,是修學解脫道所必須的!可是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跟聲聞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還是有所不同。在前面的單元當中,我們已經有其他的親教師,為大家說明了聲聞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是透過四聖諦,也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苦滅道聖諦,這樣一個四聖諦的觀行,來觀行五陰、十八界等蘊處界的這個我其實是無常,是苦、是空、是沒有真實我的;並且以四念處觀,以八正道為實行的方法,來斷除我見跟我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9
zhenru 發表於 2012-5-20 16:13 | 只看該作者
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我執,卻與此不同。它是透過因緣觀,也就是透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十二因緣觀,來還滅斷除我見、斷除我執。所以說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跟聲聞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在方法上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不修學十因緣觀的話(十因緣: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就一定沒有辦法親證十二因緣觀。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當中,佛陀自己說明祂過去在因地,修學緣覺菩提的情形,就是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然後依著十因緣觀,去觀察、去逆推:這個名色它是如何出生?然後就會了知名色其實是從入胎識所出生的;並且,過了這個入胎識,就別無一法。然後再順觀回來確定無誤,所以祂是先透過十因緣觀,來觀察名色是從入胎識所出生,過了入胎識就別無一法。如果沒有這樣子先透過十因緣觀去做觀察,得到了前面的這個結論的話,直接就去做十二因緣的觀行,那麼做十二因緣還滅門的觀行,結論是要還滅、要滅除名色。但是滅除名色之後,就變成空無一法的斷滅,因為除了名色之外到底有什麼?沒有透過十因緣觀的觀行,不能了知!
所以說如果直接從十二因緣觀去觀行的話,那麼就會像佛世焰摩迦比丘他所認取的見解,他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雜阿含經》卷5!也就是說,阿羅漢最後捨報以後(就是滅了名色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這就變成了斷滅的邪見;那這樣的惡邪見,是所有學佛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當時焰摩迦比丘提出這樣的說法的時候,佛弟子們都反對他,並且要請舍利弗尊者去加以辯證,去糾正他。因為如果「身壞命終更無所有」的話,那麼佛弟子們就沒有辦法心得決定的敢於勇敢去修學十二因緣觀,修學這個還滅門,來斷除名色的出生,因為於心有恐懼啊!所以說佛陀說明這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個經當中,去瞭解到如果不建立八識的觀念,不建立「名色是由(第八識)入胎識所出生,過了入胎識就別無一法」,不能夠這樣建立八識的觀念,僅僅是認知就是只有名色,就是只有六識,那麼只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話,這樣子要修學還滅門十二因緣觀,就會「於外有恐懼」(對於外法五陰的滅盡不存,心生恐懼)。因為沒有一個真實法是常住的,那麼包括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這個外法,跟著我們這個色身壞滅的時候,那就變成空無一法,就變成斷滅,(知道會)變成斷滅,當然心有恐懼!恐懼於這個十二因緣觀修學的結果是空無一法,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說佛陀在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一起宣說的時候,祂就是先以十因緣觀的觀行,來逆順的觀行推知,並且確信名色是由本識入胎識所出生,並且萬法只到這個本識為止,不能夠往前再推知有其他任何一法,就是這樣子建立八識的觀念。建立說除了這個名色已經包括的六識之外,還有能夠出生名色的這個第八識存在。當然第七識這個意根,本來就是在名色所包括的五陰十八界裡面的,是十八界當中的一界,也是包括在名色當中。所以出生名色的這個第八識,祂是名色之外所存在的另一法,祂不會跟著名色而壞滅;縱使說未來世名色不再出生,但是還有第八識存在。所以從十因緣觀去確認名色之外另外有入胎識,並且過了這個入胎識以外,就別無一法存在;這樣子建立八識的觀念,修學緣覺菩提的修行人,他才能夠敢於返過來再回到十二因緣的還滅門當中,再去推究這個名色為什麼會不斷的從入胎識當中出生?這樣子回到十二因緣觀來逆推:既然名色是由入胎識所出生,那麼入胎識為什麼會一世又一世的出生名色呢?那麼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因為有無明!
眾生因為有無明,所以識陰六識這個六識的心行就不能斷絕。那麼讓這個識陰六識的心行不斷絕,一直的在種種境界上面去熏習、去執著之後,捨報了以後到了中陰身,這個入胎識當中就會繼續地流注這樣的執著的見解,流注這樣的種子,以至於中陰當中還是繼續地要去尋求能夠入胎出生的機會。那麼尋求繼續入胎出生的機會,就會讓中陰身相應到有緣父母,然後會去投胎。投胎之後又出生了色身,依著色身然後出生了我們識陰六識漸漸地具足,那麼名色又出現了。有了名色之後,當然就會有六入;然後有六入、有觸、有受、有愛,當然就免不了又會有老病死這憂悲苦惱的存在;這樣子的話,生命流轉的苦就不能夠斷絕。所以這樣子逆順的觀察之後,修學緣覺菩提的修行人,他就知道:要能夠斷除名色的繼續出生,只要名色不再從入胎識當中出生,那麼就能夠免除未來世繼續地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的這些的苦。這樣子斷除,這樣子建立見解之後,因為之前修學十因緣觀已經確知:名色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斷滅!因為還有入胎識繼續存在,那麼他就敢於依十二因緣觀這個還滅門的修學,來斷除繼續有未來世名色出生的這個因緣,那麼還滅門的觀行就成就了!這樣子緣覺菩提的修行人,透過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這樣子去逆順的觀行之後,就能夠斷除未來世名色的出生,然後就能夠(斷了我執)證得解脫,不再於三界當中輪迴生死!這樣子就能夠證得解脫的極果,也就是四果(緣覺)成就,未來世就不再出生,成為了現般涅槃!能夠在捨報之後就進入無餘涅槃,能夠斷了三界的輪迴生死。
所以我們總結上面的說明,就能夠瞭解到緣覺菩提是以十二因緣觀,來斷除我見跟我執的。但是要修學十二因緣觀,卻必須要先以十因緣觀作為修學的前提;必須要先透過十因緣觀的修學,來確定並且接受這八識的觀念!確定名色滅除之後並不是斷滅,還有入胎識!還有入胎識存在所以不是斷滅,這樣子心無恐懼,能夠勇敢地去修學十二因緣觀的這個還滅門(而斷盡我執),斷除了名色的再度的出生。因此從這樣的說明當中,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修學緣覺菩提的人,要建立八識的觀念,要建立「八識俱有」;然後這個入胎識能夠出生名色,過了入胎識就別無一法;這樣子建立八識的觀念之後,才能夠勇敢地去修學十二因緣觀這個還滅門,來斷除名色的出生。這樣子十二因緣修學成就以後,那就能夠成就四果解脫,成為能夠斷離三界生死的解脫的聖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60
zhenru 發表於 2012-5-21 11:31 | 只看該作者
第22集 緣覺法中的「無明」


在上一個單元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並且舉了《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二百八十七經,佛陀自己說明祂在因地修學緣覺菩提,是先以十因緣觀來逆順的觀行推知,並且確認了名色是由這個本識入胎識入胎所出生!而萬法就只到這個本識為止,不能夠再往前推知有任何一法的存在,這樣子去建立了八識觀念。確認了這個觀念之後,又順觀流轉門,而退回到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這個現象界來,然後就轉到十二因緣觀當中,再度的去逆推:名色為什麼會不斷的從入胎識當中出生?它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無明!因為無明所以六識的心行不斷,不斷的熏習執著,然後會讓未來世的名色,再從入胎識當中出生!這樣子推知之後,然後再順觀回來,檢查沒有錯誤了以後,這樣確定無誤了,就能夠棄捨對自我的執著,捨壽以後,這個入胎識不再出生名色,然後就能夠斷除生死的輪迴。
既然從十二因緣觀的修學,是推知因為無明,所以名色會不斷的從入胎識當中出生,那麼緣覺菩提當中的無明是什麼呢?緣覺菩提中說的無明,就是沒有這個能力去推知,或者不信名色這個五陰是從入胎識所出生的;並且不能夠接受名色都是虛妄的,也不能推知或者不信入胎識祂前面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再出生祂。這樣的說明,其實我們從《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佛陀的聖教開示當中,就能夠得到了印證。在這部經裡面,佛陀說:「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佛陀又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12第 287經。那麼這兩句聖教,剛好就是說明了十二因緣觀裡面所說的那個無明。
以前面的「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來講,不能夠知道名色五陰是入胎識和合眾緣所出生,是虛妄的;那麼他就會去認定意識覺知心為常住法,而不能夠去觀察到意識覺知心,其實是生滅性、是緣生性、是無常性、是苦性的法。這個生滅的意識覺知心(的生滅性),其實我們從實際的生活上,就能夠體會得到;因為意識覺知心在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不作夢了,也就是眠熟了,祂就斷滅了。另外譬如說車禍昏迷了,手術麻醉了,祂就斷滅了,祂是具足無常生滅的法。那這樣子無常生滅的意識覺知心,為什麼可以在每天晚上熟睡斷滅之後,又會在第二天重複不斷的這樣出生呢?(就是夜夜斷滅又朝朝出生)。從這樣的事實,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必定是另外有一個常住的心,才能夠讓夜夜斷滅的意識覺知心,可以每天早上又能夠再復起,並且能夠跟前一天的意識加以聯結而不斷絕。這個是我們從「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這一句聖教就可以推知的一個道理。
那麼至於從後面的這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聖教,我們也可以去了知到:如果還有一法,它是能夠出生本識入胎識這個如來藏;也就是說一切的法,都一定是由它法所出生,那麼在道理上,也必定會產生了出生入胎識的這個法,必定也一定是另外有一個法來出生祂,那麼這樣子因緣法就會流轉不停(不能究竟本末)。因為任何一法,總是由另一個法所出生的,這樣子延續不止流轉不停,那就永無止盡啊!這還滅門的修行就不可能成就。因為永無止盡的往前推嘛!所以從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句聖教,就很清楚的知道名色由入胎識出生,而過了這個入胎識就別無一法(存在);入胎識祂不是另外一個法來出生的,祂是本來而常在的。所以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這樣子簡單的作一個結論就是:緣覺菩提還滅門的十二因緣觀,當中所說的無明,其實就是不信或者是否定了第八識入胎常住嘛!也就是不能夠接受八識論,而堅定的去執著有情眾生就是只有名色,就是只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這樣子去執取這六識論,這個就是緣覺菩提當中所說的無明。
那這樣子解說也可以說明:修學還滅門十二因緣觀,必須要以十因緣觀來推知,並且確認而且接受八識論作為修學的前提。如果沒有這樣子推知作為修學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不透過十因緣觀,去推知到名色是由入胎識這個本識所出生,如果不能夠這樣子推知、去認知,就不可能修學十二因緣還滅門可以成就。必須要透過十因緣觀,這樣子去推知名色是由入胎識所出生,過了本識就別無一法,這樣確認之後,才可以滅除(因緣法中的)我見我執的無明。因為已經知道名色這個五陰,是生滅法、是虛妄法!因為已經確信並且接受滅了五陰、滅了名色之後,不是斷滅!因為還有第八識,還有入胎識恆常存在。這樣子確信之後,就可以次第的斷除執著意識覺知心常恆不壞的我見,並且能夠斷除執著常恆覺知心不壞這個見解而不肯棄捨的我執,那就能夠修學十二因緣,就能夠成就。因為在了知入胎識常住的前提之下,就不再去執著這個識陰六識,不再執著識陰所能夠運行的一切的境界,這樣才能夠使意識、意根,能夠樂於滅盡自己。然後入胎識不再流注我見我執的種子,不再流注造業的種子,不再流注異熟的種子。那麼這些種子不再現行了,中陰身就不會再出生;所以死後就滅盡了五陰、滅盡了十八界的法,不再入胎、不再於三界中受生。從此以後,就永遠沒有來世的五陰再從入胎識當中漸次的出生,那生死的流轉就永遠滅除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05: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