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15 19:20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5-15 10:24 
老兄你前面有提到過我的問題嗎 ? 沒有呀,不用客氣,大家聊聊,
『好像你以前入了胎, 你怎麼能從受精卵成長 ...
師兄;huiridankong他都顛倒至此,你請他開示,他不更可憐麽?
下面就是他的[大見]請看huiridankong的 顛倒邪說的----
[這裡涉及到第一義空的內容。
在《阿含經》中,有一經名為《第一義空經》,其中佛陀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此段經文前部分講的是異時因果的苦諦,即世間任何具體的物質與精神現象,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陰,皆是「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此無故彼有、此滅故彼生的,一切既是無常生滅的,又都是相續不絕的,都是苦法。「凡盛必有衰,以衰為究竟。」(《阿含經》)而於此諸法生滅之中,一切都是業力所致,既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有來有去,也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或「作者」主宰生滅,即所謂的一切現象皆「無我」,此是「空」的含義之一,即俗諦的空義。
此段經文後半部分講的是俱時因果的集諦與滅諦,即世間的一切隨著無明的生而生,隨著無明的滅而滅——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即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於涅槃境界中,離一切相,超越因果法,既無緣起法,也無四聖諦,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這種涅槃的「無我」,是「空」的另一含義,即真諦的空義,又叫第一義空。其中,「俗數」中的「俗」與「數」,二者含義相同,都是指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比如,「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阿含經》)俗數法,就是關於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如何俱時生起與完全滅盡的法則。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悲智著 Read more: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他把 佛在《阿含經》中說的甚深緣起性空之法,給弄得支離破碎,把 佛法篡改成斷滅空的境界!
說什麽[即世間的一切隨著無明的生而生,隨著無明的滅而滅]——如此來説[無明]是萬法之因了,佛說[無明]是種子,只有[心]才能出生萬法.
《成唯識論》卷3云:「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
------聖玄莊菩薩明言;第八識心是成就有情之根本依,能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也叫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也就是說只有第八識心才俱圓成實性,所以,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由此心而生而顯,眾生從因地發心,乃至修成佛地亦皆因此心---第八識.
《密嚴經》云: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
《勝鬘》云:『生死二法,依如來藏。』
《地持經》亦云:『十二因緣,皆依一心。』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1:「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
----所以說;外道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
《大般若經》說:「真如雖生萬法,而真如不生」.-----這才是佛說的[無生]之法.
所以,佛說空性心--如來藏才是第一義空.意在於此.
[哪裏 像huiridankong 胡勒的那樣[無明滅,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即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如他這樣說來,把[無明滅了,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就變成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那是虛妄想像得來的變化后得之法,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常住無生無滅之法.且無明種和心都分不清,還在此誣人誤己!再者;[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這是三界有為法,有諸苦就是有漏,把[有漏]修除了,就變成[無漏]了----簡直是愚痴.
佛說---『涅槃之體是無漏常住之法。]是本來就存在的.
《大般涅槃經》卷21:「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涅槃體本無今有者,則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便謂為無;菩薩摩訶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得見之。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7〈26 十地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這裡 佛開示; 於第一義諦空性-- 自己的真心本識-- 如來藏 的所在 不知不証, ,從而不能現觀法界實相理體的運作真理, 所以,我慢俱足,造作身語意 無明業種 .
[所作業果是行,]--這些煩惱業障之勢力作用。會造作後有之行支,堅固執取我及我所,故而流轉六道不能出離.
[行依止初心是識,]--是說;眾生當此世捨報,意識永遠斷滅,只有常住真心--阿賴耶識心體恆時不滅,由於第七末那識[意根]貪生怕死,処処作主的習性,依止著無覆無記性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去投胎住胎,執取父精母卵,以應酬償業果.所以,初心--根本心是入胎 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與入胎 住胎的第八識如來藏相依共生是受想行識四蘊為[名],佛說受精卵位,[名]--末那識--意根,[色]是色是羯羅藍---受精卵.籍母體攝取四大,長養名色,名色增長,漸漸具足五根,乃有意識。佛又說意識者乃因意根末那識觸五根所現五塵境諸法而有,非於具足五根前能有意識,故受精卵位無意識.
由觸共生有受,愛,取,,,,皆因有漏業虛妄分別所作而得,第一義真如法中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所以,佛說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初心--根本心是入胎 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而不是 像huiridankong 他胡勒的那樣---把佛法之三乘菩提攔腰砍斷,只唯名無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