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huiridangkon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複製鏈接]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41
zhenru 發表於 2012-5-18 07:10 | 只看該作者
有個僧人去參訪牛頭慧忠國師,他就問:「哪個是佛心?」忠國師曰:「牆壁瓦礫是。」僧又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忠國師曰:「它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有位大法師解釋這公案說:「從禪悟者的立場認識佛心,不從理論解釋,而從內心與外境統一的觀點來說明,所以說:就是牆壁、破磚、瓦礫。」但是我們說:這樣的解釋,與禪根本不相干。那麼,這知識又於書中解釋說:「從禪師來看,不只有情的眾生具備佛的智慧和福德,乃至於動、植、礦物,一切現象,無不與佛同體,這就是內外統一的體驗。」我們說:這還是與禪不相干。

    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僧人問:「哪個是佛心?」忠國師曰:「牆壁瓦礫就是。」忠國師的本意是要這個僧人去看牆壁瓦礫,當他去觀看的時候,如果有功夫,知見如果正確,他心地細膩地去觀照,便可以覺悟到佛心、真如,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一切無情都有佛心,也不能夠說一切的動物、植物、礦物都與佛同體;因為植物是無情,沒有心性;礦物一向只有物性。可是,這個僧人懵懵懂懂,聽到忠國師說:「牆壁瓦礫是。」他就跟這位知識一樣,以為無情也有佛心,也有佛性。他就講:「無情既有心性,它懂不懂得說法呢?」忠國師知道這個僧人沒辦法悟,也不跟他說破,索性就落草入水為他打葛藤,就說:「它熾然說法,無有間歇。」意思是說—這牆壁瓦礫時時都在說法,從來不曾休息。忠國師這個葛藤啊,千百年來,絆倒了多少大知識,隨他語路上轉去了。

    諸位大德!無情哪來的心性呢?「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是從修禪的有情眾生,他親自證悟的佛心顯現的現量證量而講的。因為,當他悟了的時候,他發覺:其實不只有情在說法,無情也在說法。但是,不能因為證悟的人講「無情也能說法」,所以,沒悟的人就誤以為無情也有佛心佛性。無情從來只有物性,不曾有心性。所以,五祖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就跟他講了一首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只有有情才可能來下種。所以,因地發心到果地成佛,必須是有情。那麼無情既然沒有心性,如何來投胎下種呢?它如何能夠在三界之中,不停地出生?所以說:「無性亦無生。」牆壁、瓦礫,本來就沒有佛心佛性。但是,有功夫的人,加上正確的知見以後,當他轉頭去觀看牆壁瓦礫的那一剎那間,或說當他走到屋外要去看牆壁瓦礫的那一剎那間,如果一念相應了,他就可以覺知到自己的真如、佛心、法身。所以,忠國師講牆壁瓦礫就是。

    無情雖然一向不曾言語,那我們參禪的人,如果轉身眼見無情的時候,一念相應就覺察到了佛心,就看見一切無情熾然說法,不曾間斷。黃龍慧南禪師云:「生緣處處」,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想要覺悟到佛心,想要悟入無情說法的境界,切莫落入身心統一、內外統一的定境,這個是修定的一念不生的功夫,與禪不相干。

    我們參禪必須是要看住話頭,起個疑情,一念相續不斷,然後在動中觀照,才容易相應。我們如果心裡面老是記掛著哪一尊佛,那就不離內外能所,這個時候,內外諸佛都不是佛,都是妄心妄識所作,不離神識。只有心中無佛,時時刻刻住在疑情之中的人,才能悟入。悟入之後,也沒有一個佛可得,這才是「見佛」。

    我們欲明佛心,欲見此佛,需有定力及正確的參禪知見。如果我們有真的知識來協助,因緣時節到來之時,譬如擊石火、譬如閃電光,眼光一瞥,一剎那間,便悟無情說法,得覺佛心。這時候,就知道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無別。我們每天和無情在一起,如果沒有這一些無情,我們還能參禪嗎?

    譬如有僧人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石頭希遷大師曰:「問取露柱。」如何是真如法身呢?石頭禪師說:「你到外面去。向那根綁驢子、綁馬用的、釘在地上的木樁問。」有人問如何是佛?雲門文偃大師曰:「乾屎橛。」人家問:「如何是佛法身呢?」他說:「幹掉的大便就是佛。」同樣都是這個意思,一法通,萬法皆通 ; 這一法不通,千百則公案,就是千百則公案;若會了,千百則公案只是一則。所以,我們不要說無情有佛心佛性,禪也無關內外統一。無情如果有佛心佛性,我們每天走路踏腳的時候,大地就要哀嚎。內外統一、身心統一、時空統一,這些是定,非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4
42
洪汝詮 發表於 2012-10-3 06:48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2-23 00:02
回復 huiridangkong 22樓 的帖子

喔,所以你是認為自性有不妥,那麼你對六祖惠能大師的看法如何呢 ? ...

請解釋為何說[緣起性空]是[無因論]? 洪汝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3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4 03: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10-4 03:24 編輯
洪汝詮 發表於 2012-10-3 06:48
請解釋為何說[緣起性空]是[無因論]? 洪汝詮


說來話長, 緣起性空只是現象界的真諦,背後還有非現象界, 否定了非現象界而單說現象界的緣起性空,就落入無因論 :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輪迴,如果沒有輪迴,那麼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這麼多名堂,又是聞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這麼累,只管吃喝玩樂,早死晚死一樣。

第二,既然有輪迴,那麼是什麼在輪迴?這是關鍵中的關鍵了!如果不知道是什麼在輪迴,我們怎麼把握輪迴呢?就象原始人連車都沒見過,而說自己會開車,你相信嗎?

所以,修行的真正開始,必定是從了知什麼東西在輪迴開始的,只有知道什麼在輪迴,才談得上改造命運,保證生生世世修行,保證最終成佛等等。

  這裡就引起兩派爭論來了,反方認為,緣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輪迴的主體,認為如來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說,並沒有如來藏可證可知;正方認為,如來藏就是輪迴的主體,離開如來藏談一切問題都是戲論。下面就兩派觀點是否吻合三轉法輪經典和三法印來作辨證:

初轉法輪之《雜阿含經》卷五:記錄了一個叫焰摩伽的比丘說: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遭到了僧團的一致反對,大家都勸他捨棄邪見,最終,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開導下,這樣改了口:阿羅漢是熄滅了五陰之苦。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熄滅了五陰之後不是更無所有,還有一個東西在,如果說熄滅了五陰就是「更無所有」,這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熄滅了五陰之後還有什麼?經文沒有說,但肯定不是還有「緣起性空」在,因為阿羅漢不受後有,滅的就是緣起性空的現象,如果緣起性空還在,說明阿羅漢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那阿羅漢的實證豈不成了妄語?

二轉法輪之《心經》,心經最短,好說,中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經句,這是對「心」的形容,當然,奉行「緣起性空」者,會說這個「心」是意識,但意識透不過「不生不滅」這一句,正常人都體驗過意識生生滅滅,而且,如果意識不滅,人人都應該有宿命通,可是,絕大多數人,為什麼能記得昨天,不記得前世呢?說明今世的意識不是前世的意識,說「意識不滅」,這是邪見,而且阿羅漢滅掉的五陰——色受想行識裡面,就明確包括了意識,請反方認真重新學習五陰十八界的內涵。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69:「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80f1dc0100jur9.html) - 什麼是佛教的中心思想_六度_新浪博客

真如(如來藏, 實相心, 金剛心的另一個名字,佛經里常用,表示如來藏特性的一個形容詞,有時做名詞用)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這句話明確表示,有一個萬法本源,祂能生諸法,但祂本身是不生的,不生的當然不滅,這句經文,用「緣起性空」怎麼能讀通呢?緣起性空能生諸法?緣起性空不生,所以叫法身?緣起性空不但不能生諸法,反而是諸法生起后你才能觀察到緣起性空,否則你從哪裡知道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依於現象界的無常性和緣生性而總結歸納的一個規律,本身是沒有實體的,比方說女性,這個特性是依於女人體的,如果沒有女人體,就沒有女人的特性可說了,緣起性空,也是依於現象界每樣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的,沒有自性實體而說性空,如果沒有現象界,就談不上緣起性空了,比方說滅了現象界的阿羅漢,你要再談緣起性空就是廢話了,就象你本來沒有兒子,你卻在談論如何為兒子找媳婦,都是廢話。

三轉法輪之《楞伽經》卷一: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

下面再從三法印來談,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高度概括了現象界與實相界,有為法與無為法的特性,前兩印正是印定現象界與有為法的,就是緣起性空的內涵,其實因為現象是無窮的,這類法印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意(當然是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增減,比方可以說「諸受皆苦、諸法緣生」等等,但「涅槃寂靜」是實相界法印,無法增減,吻合《心經》開示,因為實相只是一個,真相只有一個,如果弄到兩個以上的真理,基本上就成神經病了。

綜上所述,認定「緣起性空」就是真理的人,基本上對世界本源的探索沒有興趣,反而覺得探索世界本源者,是常見論,但如果世界沒有本源,萬法就沒有基礎了,一切真的空了,絕對空了,一切修行也將唐捐其功,我們不用談那些高深的問題,你只要問問自己:你是誰生的?是你父母生的?還是緣起性空生的?無論你的回答是父母還是緣起性空,都將令你自己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唉,「無因唯緣論」,「心只有六個論」害死人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2 11:15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4 03:07
說來話長, 緣起性空只是現象界的真諦,背後還有非現象界, 否定了非現象界而單說現象界的緣起性空,就落入無 ...

緣起性空是佛說,怎麼就成了無因論?
在無相里也就無緣起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17 06:45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2 11:15
緣起性空是佛說,怎麼就成了無因論?
在無相里也就無緣起法了

誤會佛法全面性的人,只會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會用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認為一切法
緣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說的空性,把空性當成法性是空無,不能了知空性與空相之真實
義理; 而「空性」是說真心的法相是「空」,但卻有真實的體性,其性可用,它有作
用, 所以稱為(空性). 如是「空性」為常住不滅,是一切眾生的真實依止,是可用之法。
如是常住可用之法,經由參禪而找到祂,就會生起解脫及法界實相的智慧,
這樣實證才有意義。

「空相」是指空性所出生的蘊處界諸法,都是緣起緣滅,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無常變
異,終歸壞滅,無有真實不壞之自性,故又名緣起性空。而『意識』,就是這個體性。

而「空相」(緣起性空)僅是蘊處界諸法之一種現象而己,這種現象終歸於無,是生滅
法,並無實體,是不可用之法;依於緣起性空所建立之涅槃有如空中樓閣,根本無法建
立,純是想像之法;想像之法純屬妄想,無「實」可取。如是「空性」與「空相」二者
之義涵有如天壤之別。

而空性,其實就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如來藏,用如來藏的文詞,也只是在顯示有這麼一
個非現象界的「作用」存在。而這個「作用」非常深奧,也是大乘禪宗証悟的標地,由
悟后了知它的作用與種種功能,就叫悟後起修。

因此,如果把緣起性空背後的「真實」斬斷了而單說「緣起性空」, 就成了無因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6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7 16:55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17 06:45
誤會佛法全面性的人,只會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會用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認為一切法
緣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說 ...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不過是加在涅槃上的一個虛設罷了,不要弄得神乎其神的。萬法的當下就是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阿含經


在《阿含經》中,佛陀與弟子間也有很多與此段經文類似的問答。比如:佛陀與阿羅陀之間有如是問答:「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是如來耶?』『否,大德!不然。』『以認識受……想……行……識是如來耶?』『否,大德!不然。』『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有如來耶?』『否,大德!不然。』『認識於色之外有如來否?』『否,大德!不然。』『以認識受……於受之外……以認識想……於想之外……以認識行……於行之外……以認識識……於識之外有如來耶?』『否,大德!不然。』『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認識此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否?』『否,大德!不然。』」(《阿含經》)
  再比如,佛陀與焰摩迦之間有如是問答:「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耶?』『友!不也。』『見如來是受……想……行……識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於色中有如來耶?』『友!不也。』『見離色有如來耶?』『友!不也。』『受中……離受……想中……離想……行中……離行……識中……離識有如來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受、想、行、識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友!不也。』」(《阿含經》)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是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生滅之法了,或者五陰就是不變的「我」了;
  五陰里沒有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相對之法,也就是有內外與方所的具體事物了,或者五陰里就有一個不變的「我」了;
  五陰外沒有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相對之法,如來就是有內外與方所的具體事物了,五陰外也就有一個不變的「我」了。有的人會想當然地以為,在萬法之外有一個絕對的「道」或「如來」,然而,如果在事物之外有一個絕對的本體,這個本體也就是相對的了,即相對於具體的現象而存在的。所以,不是在具體的現象之外,而是這個事物的當下就是絕對的本體;
  如來不是五陰,否則,如來就成了生滅之法或者「有」了;
  如來又具足一切五陰,否則,如來就成了斷滅之法或者「無」了。
  也就是說,如來,既具足一切性、相,又非一切性、相。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7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0-17 20:10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7 03:55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不過是加在涅槃上的一個虛設罷了,不要弄得神乎其神的。萬法的當下就是涅槃。
閻浮車問 ...

空性,無論是喇嘛教所修,亦或者是作為佛法中宇宙與人的關係,佛陀已經在楞嚴經
里作了一個結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正如W兄所說他是有體性的-----就
是心體,這個心體在」因「和」緣「之下連結了」貪,嗔,痴,無貪,無嗔,無痴


貪------引起四大之「風」

嗔-------引起四大之「火」


痴------引起四大之「水」

這自然界的災害正是大乘天台所立的理論「依報」

離開這個體性那就是「無因」之外道說法,即使是「空相」在圓覺經里也說:--譬
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8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30 10:2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0-17 20:10
空性,無論是喇嘛教所修,亦或者是作為佛法中宇宙與人的關係,佛陀已經在楞嚴經
里作了一個結論------」 ...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已經變質了,超出了涅槃,虛設的一個。弄得很玄虛,其實在法上根本沒有什麼無上的所謂秘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9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1 21: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1-1 09:48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29 21:23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已經變質了,超出了涅槃,虛設的一個。弄得很玄虛,其實在法上根本沒有什麼無上的所謂秘 ...


你的結論完全是憑空臆想。

在佛學的理論上,涅盤是在修行中把守了最後的一關,但是修行卻有八萬四千種,即
是好比你想飛上天空,你可以坐氣球,你可以坐飛機,也可以坐火箭一樣,

喇嘛教所修的空性完全沒有把佛法變質,原始佛教的緣起,在部派之爭論在於「有」
與「無」的範疇下,而這個「有」與「無」是著重於四大在於器世間的四大,而忽
略了人身的四大,及至於龍樹的中觀只是著重於中道實相觀。而修這個「空性」是
解脫了對於器世間的四大產生厭、離欲、解脫從而產生背舍。

雜阿含經 第十六章「無聞經」

         雜  三二七(二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
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痴無聞凡夫不能
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
所、相在。是故,愚痴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痴無聞凡夫寧於四
大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 ••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
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
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
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法義分享】

◎ 此經請參考前節的法義分享。愚痴無聞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於四大身觀察其
不凈與後患,因而厭患、離欲、背舍。但卻看不到識的成因與後患。由於幻覺而產
生我、我的觀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緊抓著不肯放、不敢放。雖口說無我,但卻
很怕無我。證到三果的阿那含都還舍不掉、突破不了。

◎因此佛陀就明講:如果無法放下抓取,一定要執取的話,寧願抓這個色身,也不
要去抓心意識。兩相比較,色身比心意識還可靠一些。整體色身的生住異滅平均可
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識的生滅卻是日夜時刻,須臾生滅變異。

至於你說的「空性」是「超越涅盤」更加是無稽之談,在原始論藏里的究竟法只有
四種法那就是,心,心所,色,和涅盤,前三個是世間法,最後一種是出世間法,喇嘛修這個空性只是心法與色法的結合,
如何能超越涅盤?

在傳統上藏密的修法是以師傳師,不作外傳,所以定立十四根本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50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1-3 09:27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1 21:34
你的結論完全是憑空臆想。

在佛學的理論上,涅盤是在修行中把守了最後的一關,但是修行卻有八萬四千種, ...

不要為喇嘛教找借口了,所謂的十四根本戒,佛教中根本沒有。是他們自己設立的。與各宗都不相同。至於喇嘛教的空性和佛經中的涅槃也完全不同,原始佛法和沒有什麼男女雙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51
SPZ 發表於 2012-11-9 04: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PZ 於 2012-11-9 04:25 編輯

諸多佛教法師,大德學習 佛陀三乘正法的地方: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佛教正覺同修會洛杉磯講堂地址:

17979 E. Arenth Avenue #B, City of Industry, CA 91748, USA

洛杉磯市東方約16英里(20公里)處華人聚集聖蓋柏谷(San Gabriel Valley)之工業市

電話: (626) 965-2200 & (626) 454-0607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4: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