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1-4-30 19:16 編輯
 遷入新居
二戰中艱難困苦, 1950年代承諾繁榮與生活改善. 很多家庭收入增加, 購置汽車,買房租房. 政府的住房建設和按揭計劃鼓勵建築商和白人離開市區, 巨大的新建社區提供了經濟適住房-開闊空間, 安全街道和相近的鄰里.
1950年代-市區和郊區: 芝加哥與伊利諾伊州森林公園
龐大的都市圈-二戰後都市的迅速擴張依賴於汽車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造就了郊區地貌與文化使之成為現代美國的主流. 擁有汽車使白人中產與勞工階級家庭得以大量離開市區, 地區和國家交通政策常常鼓勵興建郊區, 使城市加速空洞化. 屆時交通擁擠不堪及快速郊區化危及芝加哥中心商業區的未來, 市政府遂實施了一系列措施開發市中心. 但是事與願違, 反而鼓勵居民與店鋪遷出城市. 森林公園為吸引芝加哥居民的計劃居民區; 交通與生活均離不開汽車,
 路途風光
年輕人爭強好勝, 各種新潮改裝層出不窮. 通常做法為降低頂棚和車身以減少阻力, 車身噴得花里胡哨, 鍍鉻管閃閃發光, 而媒體的追捧更是如火如荼.
-前兩年在一次聚會中與一位年青人的先生侃了一大陣子, 這位從老爹手裡接下了家族生意-專門為軍用越野車製作減震裝置(車身懸掛的重要組建之一, Suspension). 訂貨不足時也作普通吉普車改裝生意; 大輪胎及特殊裝璜等. 這位對機械設計與精加工頗具心得, 不過開改裝車吃罰單是家常便飯.
總體規劃
起於1930年代末, 政治家開始辯論國家半封閉式高速公路系統, 工程師進行了可行性研究. 1956年, 艾森豪威爾總統簽署了聯邦資助高速公路法案. 聯邦政府出資比例達90%-大多來自汽油稅, 其餘由州政府分擔. 國會的原始規劃為41,000英里, 時速70邁, 1972年完工.
近期幾大經濟報刊有些討論, 是否應當仿效歐共體高汽油稅政策. 因為近期油價節節高, 全國油耗下降. 各國的高速公路出口間隔設計大多依流量而定, 去大英博物館貝爾法斯特分館下錯了一個出口, 調頭回來一共繞了20公里. 馬里蘭境內的國家和地方公路都設有地面流量檢測電纜.
 周遊美國
乘火車一度為主要長途旅行方式, 但是二戰後高速公路貫穿全國, 汽車旅行迅即取而代之成為主導方式. 隨之而來的就是沿途小鎮興衰, 自駕游使旅遊業舉足輕重.
 鋪路材料
1985年從佛羅里達傑克遜維爾至洛杉磯的10號州際公路, 混凝土與瀝青路面大約各半, 基於聯邦和州標準, 首期成本, 維修費用和路基底土條件和交通狀況.
 州際公路系統的建成帶來了巨量的長途貨車運輸; 方便, 價廉, 安全. 大型車載量大, 快捷, 業主可以將倉庫和工廠建在土地便宜的郊外靠近公路的地方.繞過鬧市區和狹窄的鄉村公路, 運輸成本降低, 車損減輕.
 擁塞不堪
交通樞紐與大都會發展為20世紀末美國城市建設的特徵, 地方政府在土地資源合理使用上面臨抉擇: 高速公路與郊區通勤, 住宅區與經濟發展用地. 家庭則需均衡住房與上下班交通開支, 開車時間和塞車程度. 汽車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為其發明者和高速公路設計師始料未及.
-幾個月前在交通部統計局網見到一組數據, 作為全美塞車亞軍, 首都地區平均上班途中耗時37分鐘, 單程28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