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水野弘元 著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21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0 23:29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0 08:16
北傳的菩薩道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才可成佛;一劫有多久?法句經裡有個譬喻,說有一塊長、寬、高各四十里的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2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0 23:35 | 只看該作者
迦葉說了:「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 照此標準,南傳多數戒律都屬於妄制。迦葉的保守態度為日後部派分裂埋下了禍根。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23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1 00:09 | 只看該作者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0 10:35
迦葉說了:「若佛所不制,不應妄制,若已制,不得有違。」 照此標準,南傳多數戒律都屬於妄制。迦葉的保守態 ...

你的說法makes some sense。實際上,釋尊在世之時,迦葉就有些特立獨行了~~~而在釋尊入滅后,迦葉跑回僧團取得了領導地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4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21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19樓 的帖子

所以第一次結集他只能做監工!,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5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21 06: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信仰平等 19樓 的帖子

其實我對」拈花一笑「的真實感都抱有懷疑!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2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1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23樓 的帖子

佛陀與摩訶迦葉曾交換僧袍,佛陀還曾在說法時分半座相請,要迦葉坐到他的身旁。從這些事來看,摩訶迦葉尊者對佛陀雖執弟子禮,但佛陀並未全然將他當成弟子,他們的關係比較像是朋友。

在巴利佛典裡,摩訶迦葉被稱為 Buddhapatibhaga-savaka,意思就是『與佛等質的弟子』、『像佛陀一樣的佛弟子』。在北傳大乘裡,他被禪宗奉為初祖。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1:30 | 只看該作者
自己主持結集,能不與佛等質嗎?   

都與佛等質了能不排斥意見不合的溫和的阿難嗎? 從部派分裂的歷史來看,僧團內部的人事鬥爭是很激烈的,說到底爭的是闡釋權。誰爭得了闡釋權誰就成了正統。

後世佛教徒信的實際上是佛陀弟子們這些祖師大德而不是佛陀本人,或者說是經過祖師大德闡釋過濾的佛陀。正因為闡釋在作祟,才會有部派分裂。

把南傳佛教等同於佛陀在世時的原始佛教是錯誤的。前者是經過闡釋流變的佛教,後者是原汁原味的佛教。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2:00 | 只看該作者
佛陀既不保守也不激進,秉持中道,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保守的迦葉的結集必然歪曲了佛陀的本意。佛陀小小戒可舍的遺訓被迦葉擅自廢掉就是一個例子。迦葉保守得因噎廢食。在女人出家的問題上迦葉的保守作法也和佛陀的中道作法相悖,倒是阿難深合佛意。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2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2:33 | 只看該作者
不可盲信巴利佛典,因為佛陀說了: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0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22 02: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5-22 03:25 編輯

回復 信仰平等 28樓 的帖子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保守的迦葉的結集必然歪曲了佛陀的本意



第一次結集是由阿難誦經藏,優波離誦出律藏,關健就在迦葉,須然他是主持,但是
他有沒有參與經律內容的修改,歷史似乎沒有交待清楚!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1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2 03:10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1 08:13
回復 jiandao 23樓 的帖子

佛陀與摩訶迦葉曾交換僧袍,佛陀還曾在說法時分半座相請,要迦葉坐到他的身旁。 ...

是啊,釋尊雖未反對所謂「頭陀行」,但事實上「頭陀行」與釋尊的整體教導並不一致,所以迦葉離開僧團獨自修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2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2 03: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1-5-21 15:38 編輯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1 13:00
佛陀既不保守也不激進,秉持中道,因此可以肯定地說保守的迦葉的結集必然歪曲了佛陀的本意。佛陀小小戒可舍 ...


佛陀既不保守也不激進,秉持中道

佛陀小小戒可舍的遺訓被迦葉擅自廢掉,也是事實。

在女人出家的問題上迦葉的保守作法也和佛陀的中道作法相悖,倒是阿難深合佛意。

但是,我不同意「守的迦葉的結集必然歪曲了佛陀的本意」。結集的過程、修行水平較高的人(證果的)都在場共同評議,與迦葉意見並不一致的兩人分別送出經、律,基本可以確保釋尊教誨的精義被相當忠實地記錄下來了。而所謂大乘經典、金剛乘經典,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2 07: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22 07:53 編輯

回復 jiandao 32樓 的帖子

迦葉並未廢掉佛陀的遺訓。有關小小戒可捨,其前提是僧團有共識,然而五百結集的會上,對於何謂小小戒,大家並沒有共識。於是迦葉作出裁決,保留律典的原貌,一體遵行。

至於女人出家,佛陀原本也不同意,後來雖允許女眾出家,卻是有附帶條件的,也就是『八敬法』。

結集經律並不是主持人說了算,所謂迦葉歪曲佛陀本意的說法,那是有心人的造謠罷了。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2 07: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31樓 的帖子

在不違背比丘律的前提下,可以容許頭陀行,但頭陀行並不是悟道的必要條件。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5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8:17 | 只看該作者
是呀,就像結夏安居不是佛教從婆羅門教承襲來的一樣是有心人的造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6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8:24 | 只看該作者
引文: 「在初次結集時,佛陀的很多原初教義在迦葉的權威下被消解或過濾了。迦葉逝世后,阿難繼承了法缽,但此時迦葉的「修正教理」已成正統。」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7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8:38 | 只看該作者
達芬奇應該吃了很多乳製品也是有心人的造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8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8:51 | 只看該作者
「從佛陀滅度,到第一部「阿含經」的出現,大約過了400年左右,這400年左右的時間,都是靠佛弟子的記憶口口相傳,在傳播的過程中又不免會出現遺漏和偏差。佛陀在世時的說法,是對不同的聽眾說示不同的道理。由於所說對象個人理解的不同,佛陀在世時,僧眾之間就存在著對各種問題的不同看法。相傳第一次結集之後,從南方歸來的富樓那就不尊重結集出來的佛經,寧願自己記住直接從佛陀那裡聽來的教導。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39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5-22 09: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信仰平等 於 2011-5-22 09:03 編輯

頭陀行是有違中道的外道。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40
jiandao 發表於 2011-5-22 09:59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21 18:49
回復 jiandao 32樓 的帖子

迦葉並未廢掉佛陀的遺訓。有關小小戒可捨,其前提是僧團有共識,然而五百結集 ...

老兄提醒的對,小小戒很多是因著僧人共居的需要、方便而定的,與悟道、修道未必直接相關。而迦葉作出裁決,保留律典的原貌,一體遵行,從當時釋尊剛剛入滅的現實看,應該說是明智的,即便一些小小戒當舍,以後再說嘛,記錄下來總沒有什麼太大壞處.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