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WILLIAMLYL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敬供chico大德參考,關於【不相在】

[複製鏈接]
21
匿名  發表於 2010-8-1 13:46
我用大德稱呼chico兄,是尊稱的意思,沒你講的那麼複雜,兄想太多3了.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7-18 01:09



    就是,名號而已,以你的修為,不必當真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chico 發表於 2010-8-2 04: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1# Guest from 209.89.85.x
我沒有任何修為,學佛的大門都沒入。起心動念除了是非人我,就是貪嗔痴慢。
在論壇轉載的東西,都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 名號雖假,我這樣的凡夫沒有一刻不把它不當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5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23
平等 發表於 2010-8-2 1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Guest from 209.89.85.x
我沒有任何修為,學佛的大門都沒入。起心動念除了是非人我,就是貪嗔痴慢。 ...
chico 發表於 2010-8-2 04:04



    現在別當真就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24
bkc22 發表於 2012-3-26 17:27 | 只看該作者
有一位朋友問我:「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什麼意思呢?阿含經主要是證人無我,這三句話對應一個什麼樣的修行理路呢?」

答:首先,「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來自阿含經,

原文來自: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佛告羅睺羅。善哉。善哉。能問如來。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耶

羅睺羅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

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讓我們對一對相應部:

第十二 遠離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爾時,尊者羅喉羅來詣世尊處。詣已,禮敬世尊,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尊者
羅喉羅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何見?對此有識身及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態,心依遠
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解脫耶?』
四 『羅喉羅!任何之色』』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
或勝、或遠、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
實以正慧而見,則無取著解脫。
對於五蘊,亦復如是。
五 任何之受……
六 任何之想……
七 任何之行……
八 任何之識--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
近、或遠--一切之識,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實以正慧
而見,則為無取著解脫。
九 羅喉羅!如是知,如是見,則於此有識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狀態,我所之狀
態,依遠離慢心,超越慢,得寂靜善解脫。』
此頌曰:
眼色以及識 乃至於觸受
想思並至愛 界蘊等為十


——————

以上兩篇經文都是佛陀對羅喉羅開示,前者來自阿含經,後者來自南傳相應部,

這兩篇的相似度很大,可以說是同一篇經文,

前者通過北傳,並被早期中土取經人士翻譯而成。後者是印度早期被巴利語系出家人代代相承使用背誦方式流傳下來,到現在還能找到巴利語系的版本,而且還有英文版以及中文版。

所以,我們會發現阿含經以及相應部對這一句話一定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以下這一句:

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阿含經)

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相應部)

————

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由於以上兩篇都是來自不同源流,而且都是相似度很高的經文,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

異我,可以理解為「我之外的東西」, 

那麼,「不異我」可以理解為「不是我之外的東西」,

所以,相應部的的對比,也就是「我所」,這個所,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也就是可以出現在我們四周圍的東西。

但是,阿含經就把這些「我所/我們四周圍的東西」詮釋為「異我/我之外的東西」。

接下來,「不相在」,

這個「相」,就是代表之前的兩者互相什麼的,也就是針對「我和我之外的東西」,

我這個推論也可以從相應部里的:我之我 作為對比,

什麼才是我之我呢?這個「我之」,也許就是我的。由於相應部的次序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那麼,「我之我」也就「我所和我」。

如此對照,我們看看阿含經的三個組合也很吻合相應部。

——————

也許你們還不能接受,那麼再看看另一片阿含經,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谷-禾+卵]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痴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這一篇阿含經,有一個重要的「結尾」也就是這一句「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

這一句結尾也就是重複佛陀在上半段所提到的「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佛陀的結尾還是重複了「彼一切非我.非我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25
bkc22 發表於 2012-3-26 17:28 | 只看該作者
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阿含經)

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相應部)

————

我繼續對「不相在」做進一步探討,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色受想行識,都是「『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那麼,白話說就是「一切色受想行識,都是「『這些都不是我所有的,這些也不是我、這些也不是我所有的以及我共同合起來的。」

第三個其實就是聯合了前面兩者共同建立的,就好像紅豆加水變成紅豆水,三者都是不同的形式。

不過佛陀在結論的時候還是注重前面兩者也就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

——————

不知道你們會否問問自己,佛陀為何說了「一切不是我」為何還要補充說:「一切不是我所」,然後再補充說:「一切都不是我所和我合起來的混合體」?

我覺得,如果人們只聽到佛陀說「一切不是我」,那麼他們就會找漏洞說:這個「一切」只是對著五蘊而說,然後會認為離開這個五蘊,還會有另一個真我來擁有這些五蘊。

那麼,佛陀也許知道這些人會如此做,接下來,他補充,這一切都不是我所,如此一來,以上的人知道后,也許繼續說:「這一切,是我和我之外的聯合體,或者說色是從本我現出來的。」

對此,佛陀也許知道這些人的狡辯,就補充了第三個「不相在,或者說非我之我」也就是針對這些人會把「色和我是個混合而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7: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