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翡翠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督教和佛教在原罪理論上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

[複製鏈接]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21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5:31 | 只看該作者
我上面可能沒有說的很清楚讓你又有點誤會。。。。

是這樣:「不思善不思惡」是佛教里的空性智慧,而要達到如此境界卻是要通過修菩提心也就是你們說的愛/大愛/博愛。直截了當的說就是,要用無私的大愛/菩提心(無限寬容)來除掉個人有私心的分別心。
基督徒肯定愛,喜樂,平安等正面的情感,佛教徒也這樣啊,不然如何去除我執分別心呢?實際上,分別心就是一種自私心,也是我執的具體表現,處處以我的利益優先,除分別心恰恰要通過愛他人/愛敵人來實現的,愛他人/敵人,就是把個人無限縮小的一個過程,無限縮小了個人就等同除掉了我執。
事實上,有許多佛教徒對空性的理解有失偏頗也在這裡,他們誤認為空就是空,不著邊際的空,卻沒有意識到空性的智慧是要通過無限的無私來完成。

至於基督徒還是佛教徒對社會的貢獻誰大誰小,如果二者沒有很大的差別的話(把時間距離也算上),我認為硬性比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個人的道德水平我認為和信仰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絕對,因為信仰的真諦無非就是無私二字嗎,沒有信仰的人如果做得很無私也一定勝過有信仰的人,從我個人來看,無私的觀念不是個問題,反基也肯定是贊成無私的。如何做到無私才是真正的關鍵。。。

有心行善卻行不出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基督徒說要靠神?可是神是什麼呢?神就是智慧呀!如何獲得大智慧?戒定慧是唯一的道路。有了大智慧才能不犯錯才能做到無私呢。

談到這裡,我不認為我們之間的認識有著多麼大的溝壑,僅僅就是名相的不同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22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5:36 | 只看該作者
說到解經,的確是不能很圓融

不過,若是給我這樣魯笨的人,一下就能全透了,那也太容易了些……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03:32


所以你要開始思考。。。。!
一定不是聖經的問題,不是上帝也不是耶穌有什麼問題,一定是基督徒自己或教會一貫的權威解釋出了問題,誤導了很多很多的人。人們習慣屈從於一種權威,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跟著倒霉。
redbud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嗎?她不是開始思考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23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30 05:45 | 只看該作者
舉個不一定恰當例子,基督徒要看到地的不平,所以要一生向上走;而佛教告訴我們不要看地的高低不同,要看成一樣的,不要有分別。我認為天上的層面先不談,至少在地上的層面上,基督徒的生活無論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比佛教徒更積極的。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03:49


這是誤解。佛教訓練的是如實觀照,是要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慈悲觀,是要在濾清了因為自我的立場和情緒愛好而產生的分別染著之後,看到事實的本來面目,照見一切的緣起。大家都知道佛教是最強調智慧的,怎麼可能要大家把自己打懵灌醉絕智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24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0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2# 翡翠

似乎大多數教會也承認解經無法「全透」吧。這一點上我與他們保持一致。

如果有人、或那個教會說已經把聖經研究透了,全解明了,我倒是要小心一點為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25
問? 發表於 2010-4-30 0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MapleTree

這是個最普通的誤解了。

如果不分善惡,那麼佛教最有名的四句就不成立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要是連善惡美醜香臭全都不知道,那哪來的諸惡莫作,又怎麼眾善奉行?

我要不要繼續講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6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09: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apleTree 於 2010-4-30 21:17 編輯
是這樣:「不思善不思惡」是佛教里的空性智慧,而要達到如此境界卻是要通過修菩提心也就是你們說的愛/大愛/博愛。直截了當的說就是,要用無私的大愛/菩提心(無限寬容)來除掉個人有私心的分別心。
基督徒肯定愛,喜樂,平安等正面的情感,佛教徒也這樣啊,不然如何去除我執分別心呢?實際上,分別心就是一種自私心,也是我執的具體表現,處處以我的利益優先,除分別心恰恰要通過愛他人/愛敵人來實現的,愛他人/敵人,就是把個人無限縮小的一個過程,無限縮小了個人就等同除掉了我執。
事實上,有許多佛教徒對空性的理解有失偏頗也在這裡,他們誤認為空就是空,不著邊際的空,卻沒有意識到空性的智慧是要通過無限的無私來完成。
...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5:31

你說的這些我基本贊成,但問題是你們其他佛教徒未必贊同。從我與很多佛教徒交談來看,絕大多數人認為基督徒們肯定的愛,喜樂,平安等情感是不究竟的表現。佛教徒一般認為愛也是分別心,也是我執的具體表現。如果佛教徒都像你這樣,我看倒是不錯,不過我對你的代表性表示懷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7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05 | 只看該作者
個人的道德水平我認為和信仰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絕對,因為信仰的真諦無非就是無私二字嗎,沒有信仰的人如果做得很無私也一定勝過有信仰的人,從我個人來看,無私的觀念不是個問題,反基也肯定是贊成無私的。如何做到無私才是真正的關鍵。。。
...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5:31

我承認(表面)沒有信仰的人也有很多無私的好人。但是我說的不是這個,我說的是反基的具體表現,尤其是極端反基表現出的道德水平下降現象值得擔憂。君不見「出口成臟」,惡語相向的都是那些極端反基。反對善的必然走向惡,這恐怕是必然的。撒旦之所以變為魔鬼就是因為反對神(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8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08 | 只看該作者
有心行善卻行不出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基督徒說要靠神?可是神是什麼呢?神就是智慧呀!如何獲得大智慧?戒定慧是唯一的道路。有了大智慧才能不犯錯才能做到無私呢。
...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5:31

神是智慧不假,但基督徒說要靠神不是指這個。基督徒靠神指的是第一靠神的救贖,第二靠神的帶領。神的救贖使人稱義,神的帶領使人成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9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16 | 只看該作者
這是誤解。佛教訓練的是如實觀照,是要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慈悲觀,是要在濾清了因為自我的立場和情緒愛好而產生的分別染著之後,看到事實的本來面目,照見一切的緣起。大家都知道佛教是最強調智慧的,怎麼可能要大家把自己打懵灌醉絕智呢?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30 05:45

一說兄好,你說的不錯,佛教講智慧。但是我認為佛教講的智慧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明白。而且就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題來說,佛教徒的確也可以看到地是不平的(智慧的結果),但是佛教要求人不要有分別心,也就是說你雖然看到了不平,但仍然要認為是平的。這個就是人生觀的層面了,也就是我說的,佛教徒的人生不積極。基督徒則不然,基督徒看到了地不平,就要脫離低處向高處走(成聖的路),是積極的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0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MapleTree

這是個最普通的誤解了。

如果不分善惡,那麼佛教最有名的四句就不成立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要是連善惡美醜香臭全都不知道,那哪來的諸惡莫作,又怎麼眾善奉行?

我要不要繼續講呢?
問? 發表於 2010-4-30 08:04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據我了解是佛教的最低層次的東西,追求這一層次的人不會究竟,所以從現實來看,這兩句基本上是個擺設。退一步來說,這些東西只是對個人的約束,並沒有社會的集體的約束。我的感覺,佛教從大眾角度來看,是求平安,發財和利益的。從高級層次上來說是個人修行的。天上的不談,在地上與基督信仰最大的分別是社會功用不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1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30 11:42 | 只看該作者
一說兄好,你說的不錯,佛教講智慧。但是我認為佛教講的智慧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明白。而且就我們現在討 ...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16


楓樹兄好!我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我就是指這個是曲解。請相信我,佛教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在這個層次上,我是不會弄錯的。而且如果兄弟隨機找另外一個學佛人也不會跟我說的不同。在世間法上,在現象界里,佛教徒並不傻,當然知道分別抉擇。從來沒有一個宗門教下是訓練人在世間法上日常生活中不用頭腦分別意識的。我前面說的禪定三昧的修行中去除分別念頭的定式,體驗真如法界的般若空性。

打個比方,汽車的排擋包括前進1,2,3,4,5檔,空檔,倒退檔,泊車檔。我們不應該建立錯誤的知見認為前進檔就是比倒退檔更好的,也不應該執著開車就要開前進5檔。沒有哪一個檔比另外一個檔更好。只有在什麼因緣條件下,應該用哪一個檔更恰當。比如爬坡的時候就應該掛1檔。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看到因緣條件的各種因素)性空(沒有固定模式,沒有對立的根本智慧)。

楓樹兄認為基督教更加合適你,佛教不合適你,我都能理解和尊重。但是不需要對一個尚不明白的東西抱一個錯誤的成見而讓自己作為不取它的心裡安慰。也許楓樹兄不屬於此列,但是我確實發現有相當多的基督徒頻繁地出現這個問題。使得我不知道應該繼續給他們解釋呢還是就讓他們安心地堅持他們心中的誤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32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10-4-30 12:11 | 只看該作者
教堂里我是不來呱噪的,不過翡翠發帖還是來舉個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33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10-4-30 12: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翡翠

回復  一說實相


現在是什麼好日子呀,老朋友都來啦!

歡迎歡迎,別來無恙乎? ...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4-29 22:38


這你要感謝我,翡翠俺倆私下討論,我修為欠缺不懂三六九,就建議她來這裡發表真知灼見收集金磚玉瓦的。永生要好好待人家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34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2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3# 在美一方

歡迎歡迎。希望時隔許久,我們可以盡釋前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5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2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翡翠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為一真法界。也就是通常說的「一念不生全體現」。因為這個一真法界是沒有對立的,因此沒有形象的,沒有形象包括沒有任何模式,因此離言絕相,不落語言文字。「吃分別善惡果」就是無明緣行,起心動念。一起分別念頭就掉進頭腦思維的框架了。念頭是有生滅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長久住於任何一個念頭中。肉身也是有生滅的,有生必有死。永生到底是什麼?到此應該有些端倪了吧?一些基督徒在頭腦的思維中想象期待將來的一個永生,這只是一個思想的泡沫。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大分別!分別現在和將來,分別俗和聖,分別丑和美。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29 21:55

一說兄好,我們的討論是起於你在4樓的帖子,我再轉在這裡。我發表的看法是針對你紅色的文字。從我與很多佛教徒的交流來看,這是普遍的看法,我相信這也正是佛教的教導與我們基督信仰的不同。

基督徒認為世界上存在美和丑,污穢和聖潔;佛教徒不承認,或者說佛教教導你們不要分別。基督徒既然認為存在美和丑,污穢和聖潔的區別,所以要極力擺脫污穢和死亡,向著善(成聖,天堂,神)努力;佛教既然教導不要做區別,就不能對美和丑,污穢和聖潔有分別心。我真誠地相信佛教的初始目的是好的,是想讓佛教徒能夠放平心態,不要論斷。但是其實際效果卻有很多負面效應,我相信當今中國社會對罪惡的麻木現象與佛教的長期影響是分不開的。

我們的教導是對人要愛,對罪惡要恨惡,是要分別的;而你們對罪惡的態度是不要分別,這就是為什麽我說基督徒的人生是積極的,佛教徒的人生是不積極的一個原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36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2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2# 在美一方
歡迎在美,教會始終是對一切人開放的,只要不褻瀆神,不辱罵人,這裡的言論是自由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7
匿名  發表於 2010-4-30 21:59
我說的是反基的具體表現,尤其是極端反基表現出的道德水平下降現象值得擔憂。君不見「出口成臟」,惡語相向的都是那些極端反基。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05


這就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了。請舉實例來。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38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23:05 | 只看該作者
我承認(表面)沒有信仰的人也有很多無私的好人。但是我說的不是這個,我說的是反基的具體表現,尤其是極端反基表現出的道德水平下降現象值得擔憂。君不見 「出口成臟」,惡語相向的都是那些極端反基。反對善的必然走向惡,這恐怕是必然的。撒旦之所以變為魔鬼就是因為反對神(善)。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10:05


下面這段落文章是西藏一個叫希阿榮博堪布的人口述別人幫著記載下來的有關菩提心/愛心的部分內容,你說佛教徒不重視愛心真的是誤解,基督徒佛教徒都很重視愛寬容等東西,他們在這方面也有很多很多的文章論述,你只是沒有看到罷了。。。。
但是要做到這些需要很高超的智慧,愛你的敵人,愛你平時生活里最無法忍受的人,愛你最不喜歡的一種性格的人。。。。我們要學學人家這個西藏堪布的智慧流露,學人家如何愛敵人(愛敵人可不是嘴上說得那麼簡單啊),愛敵人是要先把敵人分析清楚的,當然你不分析也行,問題是絕大多數的人對很多人都有很深的偏見,如果不分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對「敵人」的厭惡,你能說這種厭惡的情緒是愛?基督徒對某些反基很反感,這肯定不是愛吧?公平的說,你反感他們,和他們反感你基督教的性質沒什麼區別,大家都因為自己的原則自己的觀點才這樣嗎,假如拋開觀點的不同,大家就不會這樣了。

節選希阿榮博堪布的人口述:
有悲心自然會遠離嗔恨心,但實踐中某些人的悲心卻有可能引發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時會對殺生者產生強烈的偏見。這時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們很顯然是把自己歸入了代表道德、正義和值得拯救的一邊,而對方則是無藥可救、不值得慈悲的。

人的劃分可沒法這樣簡單。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內心還有執著,就不能避免對人對己的傷害,所以嫌惡那些無明習氣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個人不會因為貼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標籤,就能解脫或不得解脫。解脫超越了這些。慈悲行者堅信一切眾生解脫的潛力,因而不肯捨棄任何眾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39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23:12 | 只看該作者
這你要感謝我,翡翠俺倆私下討論,我修為欠缺不懂三六九,就建議她來這裡發表真知灼見收集金磚玉瓦的。 ...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10-4-30 12:15

你說你啥都不信,我卻以為你一隻腳都進了佛門呢,可見你裝的挺那個的。。。。
我要思考思考「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40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23:42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幾段也很有智慧拿來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拒絕與他人溝通,通常是因為我們覺得那些人不會理解我們。我們排斥他人什麼,實際上正反映出我們排斥自己什麼。如果你覺得別人不會理解你,說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別人。如果你討厭別人貧窮,說明你害怕自己貧窮。如果你排斥別人的淺薄、狹隘、冷漠,說明你不想面對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一些修行人為了訓練這種開放能力,故意要與難打交道的人相處。印度的阿底峽尊者來西藏前,擔心西藏人太和善溫良,自己找不到修心的對境,故而特意把一個脾氣怪戾、總愛挑他毛病的侍者帶在身邊。

發菩提心之後,我們還是會自私、愚昧。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這樣。從生起菩提心到圓滿證悟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言行,以幫助實現願望,這便是行菩提心
願、行菩提心統稱為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行,不斷積累福、慧資糧,我們最終將見到諸法實相,即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證到,而世俗菩提心則是通過儀軌發願、受持,並以六度萬行令其日益增上。初學者的世俗菩提心毫無疑問帶有做作的成份,不過持續的薰習最終能將做作的菩提心轉化為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菩提心平凡樸實到常被人忽視,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為的基礎。有人問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