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碼系統數字化-1943-1946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0-3-30 21:24 編輯


數字革命的開始
今天, 數字技術是信息業的核心. 開創性工作始於二戰初期, 其保證政府要員口頭交流的安全保密性. 這個系統叫作SIGSALY.
技術特點
美國加入二戰時並不俱備真正的口語安全能力, 儘管貝爾實驗室的技術儲備已經接近實用, 不過付諸應用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這個系統的首創如下:
實現電話加密
量化語音傳輸
傳輸脈衝編碼調製口語
使用指令性脈碼調製
多層次頻移鍵控
使用衰減介質作為頻移鍵控頻時分復用傳輸方法
參加研製的貝爾團隊具有非凡的技能而且得到許多英美行家的幫助, 其間共申請專利達30多項.
解密碼編製與流通
隨機密鑰材料記錄在大唱片中並隨唱機一起運輸, 從弗吉尼亞阿靈頓大廈站由信使專程護送至各個收發站, 每個磁碟僅僅提供12分鐘加密錄音材料而且每次會議均有專用密鑰, 並予以定期更換. 曾經大量製作密鑰並使用, 用必即時銷毀.

運作
7/15/1943, 在一次國防部和倫敦之間的會議中系統投入使用. 在陸軍通信兵監護下最終布署了12套終端設備, 連接華盛頓特區, 倫敦, 巴黎, 北非, 夏威夷, 關島, 馬尼拉和澳大利亞, 戰後該系統進一步延伸至柏林, 法蘭克福和東京. 在倫敦, 系統的設備置於塞爾弗里奇百貨公司的地下室一隅, 而丘吉爾及幕僚使用的通信設備位於據此一邁以外的戰時指揮所和住宅(俺的舊貼里用過幾張照片, 大概是安全原因, 丘吉爾故居非常普通. 在其隔兩個門的一處舊宅改造的廉價旅館住過幾天, 12磅/天還附帶免費早飯-B&B-床與早餐, 兩個大火燒夾四個炸雞蛋, 跑一天博物館都不餓. 倫敦大概是安格魯撒克遜文化底蘊積澱最厚重的地方, 雖然美國文化充滿挑戰與創新但似乎文化層次略顯不足, 故好幾所大學在英國都有永久性房產供畢業班交流之用. 兒子選交流地點時敝人毫不猶豫就挑了倫敦, 儘管費用不菲但是絕對值得. 不過這幫孩子把公寓造的象是雞窩, 當家的和俺足足耽誤了倆鐘頭的倫敦游, 才將兩套洗手間和廚房收拾出來-3女2男, 5個房間). 系統於1946退出歷史舞台, 共支持了3,000多次秘密會議, 解密於1976.
技術支持
這套複雜的設備需要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操作與維護班子, 陸軍通訊兵805連遂應運而生, 由81名軍官和275名士兵組成, 而且還有未正式在編的婦女陸軍部隊單元和文職女士參與服務-包括許多重要談話的語音編碼(senographic-這個單詞的中譯還不大吃得准, 源於希臘詞'舞台').
副產品
研製這套語音加密系統收穫不小, 為以後的設備數字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生物信息由模擬信號傳遞, 而現代計算機及音像設備又大都是數字的, 所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初到海外勤儉持家, 在教會的商店花了60塊買了一台舊彩電, 當時還用得是模擬信號所以俺這老玩藝雖說其貌不揚, 但是風雨無阻, 信號再不清楚也不耽誤練耳朵. 後來中央電視台衛星節目開播, 奉命定了一套小耳朵, 好象接受器加大鍋一共188塊, 這回清晰度倒是上了一個台階, 可是一有風吹草動設備就罷工, 還得頂風冒雨頻頻搶修. 在生物學基礎研究與醫學臨床實踐中數字信號技術更是舉足輕重, 從樹木花草的汲取營養, 抵抗嚴酷環境, 到動物與人類的舉手投足無一例外. 最近幾個月關於影象醫學檢查質量與成本的關聯討論很多, 數字信號將模擬信號從連續到點-面無限分解, 不管怎麼折騰都會有些損失, 所以在耗資甚巨的設備更新換代中, 通盤成本核算權衡利弊亦非易事. 上個禮拜一位行家給講了CT-MRI的系統比較與更新換代, 讓外行聽起來有點兒騰雲駕霧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