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春節習俗--廣東廣州
春節,是大家最喜歡的節日,也是很古老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
逛花市花街
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最早廣州的春節習俗逛花街是從明朝就流傳下來。也有來歷,在當時海珠區的南部,芳村區的花地灣,盛產各式各樣的鮮花,漸漸地把鮮花在春節時在市場上大量買賣,後來就流傳了逛花街。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又是怎樣來歷?傳說在古時候,在廣州有一頭兇殘的大獅子,常常竄到人家裡吃人,有一位大英雄聽說了這件事後,決定要殺了那頭獅子,他帶了兩把刀,一刀就把獅子的頭砍了下來,為了紀念殺掉獅子的大英雄,就產生了舞隆舞獅。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封紅包
廣州的春節習俗和外地有許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給小朋友紅包,廣州既給小朋友紅包,也給未婚的人紅包。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廣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髮,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髮同辦喪事聯繫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