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kickbird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山海經的智慧(連載)

[複製鏈接]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21
 樓主| kickbird 發表於 2009-5-3 22:30 | 只看該作者
第二部分 劫後餘生的世界
地理卷雜論
作者:長卿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五藏山經記載的山脈地理,像天書一樣困擾著人們,在這方面,我並沒有太好的見解,只能提出一些問題,留待後來人明查吧。

    一、南山經

    根據動物卷對犀牛的分析,知道南山經在一個寒冷地帶,雖然寒冷,但它並不一定在北方,因為山經記述的年代很接近第四紀冰川期,或者更早,氣候寒冷也說得過去。

    南山首經是一列由西向東的山脈,自西海招搖山至東海箕尾山,共十山,兩千九百五十里!

    南次二經自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至東海漆吳山,共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南次三經自天虞山至南禺山,共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途經渤海)

    仔細比較這三個數字,會發現一個古怪的問題,從西海至東海(南山首經)只有兩千九百五十里;而南次二經由東海出發向西七千二百里卻還沒有到西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推測,西海是一個距離東海很近的內陸湖(當然現在可能消失了),南山首經起於這個內陸湖,而南次二經則離這內陸湖很遠,超過這個內陸湖一直向西延伸直至沙漠。

    二、北山經

    前文說過,《南山經》在北方,那麼《北山經》在南方嗎?似乎看不出這樣的痕迹。北山經三條山脈基本上都是由南向北的,而且跨度非常大。

    北山首經中記載了「潘侯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或曰旄牛」,氂牛是一種生活在寒帶或高原的動物,在熱帶它活不下來。「 小咸山,無草木,冬夏有雪。」冬夏有雪也必然是高原地帶或寒帶,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馬扎羅雪山。「敦薨山,其獸多兕,旄牛。」兕,被認為是一種犀牛,而氂牛和它生活在一起,這在前文已經討論過了。

    也就是說北山首經在『冬夏有雪』、「氂牛」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它記載的不可能是熱帶地區,只可能是從高原地區、或從寒帶地區向南延伸5490里。

    北次二經也是如此,「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姑灌山,無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這兩座相隔千里的山脈都是冬夏有雪,也就是說,北次二經處在非常遼闊的高原上或者緯度跨度非常大的寒帶上。

    其中有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句子,在距離北海300里的地方,有一座洹山,「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樹高百仞,『仞』是一個度量單位,而中國的度量單位極度混亂,不要說無法確定《山經》的成書年代,就算是確定《山經》的成書年代是漢朝,漢朝的度量也是混亂的。周制八尺為一仞,秦漢制六尺為一仞,周朝一尺多長估計還沒定論,商尺一尺等於16。95厘米(根據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一說為16。8cm)。漢尺一般在21。25~23。75厘米,但是漢朝的建築體系非常完整,而主宰這套建築體系的尺度卻是魯班尺,俗稱木工尺,木工尺更是混亂,有的一尺31。1厘米,有的27。77厘米。

    所以說種種原因導致『樹高百仞』根本無法精確估計,而且『樹高百仞』也有可能是觀測者估算的。

    那麼我們就來按照漢制來估算一下,100*6*20=12000厘米=120米。有這麼高的樹嗎?當然有,不過極度稀少,在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紅杉樹現存最高的有112米(在加利福尼亞紅杉國家公園裡),據說還有140米高的,沒考證過。

    《北山經》的作者說謊了嗎?「樹高百仞」!他沒親見過怎麼能想象得出這麼高的樹。《神異經》中也有記載:「東方有樹焉,高八十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長三尺五寸。」從高度來講,《神異經》也沒說謊,但那麼大葉子的樹的確沒見過,沒見過我就敢說它在說謊?

    見過紅杉或它的照片的人,應該對「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有個深刻的理解,那紅杉樹是直聳朝天,從下面仰望的話,根本看不見樹枝,光溜溜的頂著個大帽子。

    不過疑問還是有的,加利福尼亞靠的不是北海是太平洋,而三桑樹卻離北海只有300里。紅杉樹屬於常綠針葉樹,而生存在北海附近的樹卻應該是落葉針葉樹。這說明高大的三桑樹另有物種,不過已經找不到了,但它曾經的存在卻絕不是天方夜譚。

    另有一個小發現,現在還沒有證據證實,權且當作家常,『杉』字怎麼讀?你讀來聽聽,我怕你不小心讀成『三』或『桑』。

    接著來看北次三經,北次三經仍然有冬夏有雪的現象,「空桑山,無草木,冬夏有雪。」這是個孤證,無法證明北次三經在寒帶。但是我們可以暫時繞開這個問題,看看北次三經有多特殊。

    北次三經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奇長無比,「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這是五藏山經中最長的一列山脈。古華里和現在的公里怎麼換算?坦白的說,我不知道。古人的長度基本單位是『尺』,五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漢代一里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約合 498.96米,跟現在差不多。

    仍然用漢制估算吧,12000多里???你知道什麼概念么?如果你手邊有世界地圖的話,用尺子量一下太行山到北冰洋的距離,嚇你一跳,才4500~5000公里之間。難道古人真的走到北冰洋了?那到未必,因為北次三經從太行山出發先向東海前進,為什麼呢?因為北次三經提到了「發鳩之山,有鳥焉,名曰精衛。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這是說發鳩山離東海不會很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4: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