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八福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普救論、預定論、不救論,本質相同

[複製鏈接]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21
 樓主| 八福 發表於 2009-4-4 16:13 | 只看該作者
你舉這些經文,並不能說明預定論的觀點。

隨便舉兩段看看:

3:3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 這句說重生先於信了嗎?


弗:2:4 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
2:5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 這句我也贊同。神的救贖恩典,就是這個。阿們!可是不要忘了,這裡還有 「借著信」 哪。總不能因為這裡沒寫,就特別 「喜愛」 這段吧?

「得救」與「得救」,有細微的差別,一個是神的工作,另一個是人要不要接受這個禮物。我這裡早就有寫過了: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p;page=1#pid4066238
青草地,溪水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2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9-4-4 16:22 | 只看該作者
3:3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 這句說重生先於信了嗎?
不是時間關係,而是邏輯關係。如果不重生,根本就不可能信,因為死人是不會自己信主的。

是借著信,但這信心清清楚楚寫明是由神而來的。你既然喜愛這段,怎麼就弄不明白呢?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23
 樓主| 八福 發表於 2009-4-4 16:26 | 只看該作者
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 上述經文里的講了三件事,得救、恩、信。後面是個「這」,而不是「這些都」,所以並非指代全部這三件事。按著語義,最正確的理解,是說得救這件事。非要把 「信」 也扯進來,只是為了要配合人的理論而已。
青草地,溪水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4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9-4-4 16:53 | 只看該作者
參考某弟兄的文章,得恩典(grace;chariti)是陰性,跟faith(pistews)一樣;而「得救」乃是陽性複數的分詞,而「這」是中性單數。中性單數不能指代前面任何一個詞,所以這個「這」是指代前面整句話,「For by grace are ye saved through faith」即神賜救恩的整體(恩典+得救+信心),因此可以得出信心是神所賜的。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25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5 22:14 | 只看該作者
     3# 八福


    改革宗神學院只是眾多神學院裡為數極少的一種,甚至也不是所有改革宗神學院就接受絕對預定論。絕對預定論在神學中已漸趨式微。可以這樣說,受過神學訓練而接受絕對預定論者其實是少數。

    所以不太明 ...
    gyl 發表於 2009-4-4 08:58

gyl弟兄的這番話不知出於何處?是從教會歷史讀到的?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我記得gyl弟兄是循道會背景的,讓我講一點教會歷史,看和你知道一樣不一樣。

我剛剛教完教會歷史(二):從宗教改革到近代教會。在這裡我不想說太多,只是提醒對預定論有疑問的弟兄姐妹們一件事:就是預定論不是改革宗所發明(或發現)的教義,也不是唯改革宗獨有。這一教義從早期教父開始就一直持守到今日,如奧古斯汀,阿奎拿等,只有宗教改革以後,這一教義才受到一些人的挑戰,在「 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亞米念主義才流行下來。但是預定論一直被主流宗派所持守,比如路德宗,所有的改革宗長老會,絕大部分的美南浸信會等。

改革宗是預定論教義最堅定的支持和捍衛者,因此,人們才誤將改革宗當成預定論的代名詞,其實加爾文在1536年首次發表《基督教要義》的時侯,「預定論」 這一教義根本不在其中,在此期間,一些人開始對預定論不斷提出質疑,因此加爾文才逐漸將此教義表達出來,直到1559年第三版時,預定論才完整的出現在這部不朽的神學著作當中。

歷史上,與「預定論」有關的神學辯論一共有過三次,第一次是奧古斯汀和伯拉糾之間圍繞「罪源論和人類敗壞程度」這一問題的辯論,這是「預定論」與「自由意志論」之間的首次辯論,結果奧古斯汀的預定論被大公教會接受為正統,伯拉糾主義被定為異端。第二次是馬丁路德和伊拉穆斯之間圍繞「自由意志」的辯論,人文主義鬥士伊拉穆斯和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初期曾經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二人因「自由意志論」反目為仇,馬丁路德的《論自由意志的捆綁》是他最著名的神學文獻(可惜至今沒有中文譯本),也是後來他所發現的「因信稱義」這一重大教義的基礎性文獻。因此嚴格的說來,沒有「自由意志的捆綁」,就沒有「因信稱義 」(希望今天當人讀到這四個字時,所理解到的和馬丁路德當年所要表達的不要南轅北轍)。第三次,才是加爾文和亞米念之間圍繞「預定論」和「預知論」的辯論。加爾文早在出版《基督教要義》之前,幾乎對聖經的每一章節都作出過系統性註釋,是當時(也是至今為至)最著名的解經學家,而亞米念在釋經學方面沒有任何建樹,因此,任何人只要「按照正意分解」聖經,都不會找到支持亞米念思想的經文。1618年,在多特會議上,加爾文所持守的預定論再次被認定為符合聖經的正統教義,亞米念的「預知論」受到指責。

是什麼原因,使多次被指責被定罪的「自由意志論」和「預知論」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而在歷史上不斷被定為符合聖經的正統教義「預定論」在今天不斷受到責難和質疑呢?我們需要了解教會歷史,至少比那些「反基們」更要了解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今天的教會(宗教改革以後的更正教),每個教會在每一個理念背後幾乎都帶這從宗教改革那段特殊的歷史階段所遺傳下來的DNA,其中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所以,當「更正教」在受到「反基分子」甚至天主教信徒攻擊或質疑的時侯,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有些地方他們可能「反」對了。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公正的面對教會在歷史上所走過的路,看看哪些是符合聖經的,哪些是偏離聖經的。

宗教改革時期,從天主教分離的一共有四大群體:以德國的馬丁路德為代表的路得派、以法國的加爾文為代表的改革宗、英國的聖公會(無真正的代表人物),和從瑞士慈運理演化出來的「重洗派」。

馬丁路德最大的貢獻是打破了羅馬天主教不符合聖經的傳統,發現了因信稱義這一重要教義。但是馬丁路德一生都是在與天主教爭戰中建立新的教會,因此沒有機會建立起一套符合聖經的新的完整的基督教教義。

加爾文則與馬丁路德不同,他幾乎沒有受到天主教的衝擊,因此他能夠化畢生精力在研讀神的話語上,並完全按照聖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基督教信仰體系,這就是「 改革宗神學」,在當時,這一信仰體系代表了幾乎所有宗教改革者的信仰。馬丁路德的接班人墨蘭頓,瑞士的慈運理,蘇格蘭的斯托德,都完全接受這套改革宗神學,只有少數人在聖禮上持不同觀點,這也是到目前為至路德宗和改革宗最主要的差別。

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是為捍衛真道推動宗教改革的,這兩派的教會一脈單傳到如今,在信仰和教會治理上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包括支持預定論)。但是另外兩路人馬則並不是這樣:

英國聖公會是因英國皇帝要離婚而不被教皇批准而憤然宣布脫離天主教、自己成立英國國教聖公會的。他在教義上一塌糊塗,因此聖公會從起初在信仰根基上就「先天不足」,教會頻頻分裂,今天除路德宗和改革宗以外的大部分宗派,都是從聖公會分離出來的,其中包括浸信會和循道會,這是后話。

最後一個群體是「重洗派」,他們是從慈運理的瑞士改革運動中演變出來的,慈運理在與天主教的一次戰爭中身亡,他的改革隊伍,大部分與加爾文的改革宗合為一體,而一小部分走向極端,他們不再是為「歸回聖經」而改革,而是專為推翻天主教而「改革」,反對「嬰孩洗」(天主教從初代教會一直延續下來的聖禮之一),堅持「成人洗」,他們要求所有接受過嬰孩洗的人,全部要「重洗」一次。這是他們最大的「發明」。一些人極端到「畫地為國」,集結軍隊,自稱是「天國」,結果被天主教和路德宗聯合繳滅。但是他們的影響遠遠流暢,成為當今教會不健康DNA的來源之一。

再回過頭來說英國的聖公會,很多人因不滿英皇一統英國教會,宣告獨立,因此出現了新的宗派:公理會(Congregational), 這是所謂「獨立教會」的起源。因者聖公會在教義上的普遍混亂,聖公會象牆頭草一樣飄忽不定,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受到改革宗神學的影響,這群人就是著名的清教徒。在教會治理上,一部分人採用加爾文的長老治會理念,建立起長老會。另一部分人繼續保持獨立形式,並受到重洗派的影響,發展成「浸信會」。因此,從教義上看,長老會和浸信會都是接受改革宗信仰的,只是在教會治理模式上有所不同。

後來英國聖公會全面接受改革宗神學,因此,今日的英國聖公會,與起初完全不一樣,絕大多數接受改革宗信仰。

還沒說到亞米念思想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唉,300多年宗教改革歷史,錯綜複雜的因素,何止幾乎話可以說清楚。

宗教改革引發了天主教和更正教之間引發了長達30年的戰爭(這是反基分子最喜歡的話題,只是很多人並不知其詳)。戰爭使得人們對「教義之爭」非常厭煩,因此出現「敬虔運動」,其中很有名的是馬拉維兄弟會,至今尚存的「阿米氏」族群就是他們敬虔主義時代的產物。敬虔運動給教會帶來很多好的DNA, 如查經班、禱告會等。但是,也同時引入了不健康的DNA, 就是對「教義」普遍的反感和輕視。短期之內似乎看不出影像,百年以後,教會普遍走向衰退,基督教信仰曾一度荒涼。

因此才有「大復興」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最知名的人物就是英國聖公會的約翰衛斯理,其實大復興運動真正的發起人還有持改革宗信仰的威德費,衛斯理是馬拉維兄弟會帶領信主的,在對「教義」冷漠的大環境下,對加爾文教條式的嚴謹教義非常反感,而對「與人友善」的亞米念思想非常推崇,當威德費赴美(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宣教時,他把推動教會大復興的「循道」運動完全交給衛斯理領導,約翰衛斯理在威德費不在的情況下,把他自己組建的「聯合社」和威德費的「循道社」合併成「聯合循道社」,連續多次在公開場合大肆攻擊加爾文的預定論,並修改了亞米念的「預知論」,把改造后的亞米念思想混在大復興運動中推廣出去,影響了當代很多的教會,包括許多浸信會和少數長老會,衛斯理生前一直是聖公會成員,但是他卻制定了嚴格的「聯合循道社章程」並按立傳道人,他過世不久,「聯合循道社 」宣布脫離聖公會,成立「聯合循道會」,即現在的衛理公會宗派。這就是我說的那段「特殊」時代,對中國教會影響甚深的宋尚節牧師,就是衛理公會的會員,因此,華人教會對「預定論」的態度由此可以預料。

衛理公會和長老會都在美國建立各自的教會和神學院,長老會對教會植堂非常謹慎,必須有神學院畢業的牧師加兩位經嚴格考核的治理長老,才能成立一個單獨教會,因此長老會發展的非常緩慢。而衛理公會對牧師和教會植堂的要求非常寬鬆,因此衛理公會很快像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一方面,福音得到了廣傳,另一方面,自由主義和人本信仰在真理不紮實的地方隨時會泛濫成災。

化這麼多時間,非常粗略的把一些主要事件介紹一下,不是為評判誰是誰非,而是希望我們能比較客觀的面對歷史和現實,敢於不斷挑戰自己,不斷回歸聖經真理,這就是改革宗神學的精髓 - 持續不斷的改變自己,持續不斷的回歸聖經。因此,我們可以把前人留下的好DNA承傳下來,傳遞下去,把不好的DNA放棄掉,而不是高舉任何一個人、一個宗派、甚至一種神學傳統。

願神祝福大家。
朽木 發表於 5-4-2009 00:3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主題

1368

帖子

95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0
26
gyl 發表於 2009-4-7 00:13 | 只看該作者
25# 追求永生

沒想到我的幾句話引來木兄這麼一大段關於預定論歷史的回顧。
如果木兄仔細看清楚我那幾句話的前文,就知道我不是在談歷史了。
木兄在跟八褔兄的討論裡,提到你的神學學歷,是你改變到相信絕對預定論的一個關鍵性的經歷。我才回應了我的話。我的意思是現在的美國神學院相信絕對預定論是少數,等等等等。
我的回應跟歷史中的預定論的發展有甚麼直接關係呢?
絕對預定論發展到今天, 我沒有正式統計,我的經歷告訴我,接受的人是少數。假如你有更好的統計,歡迎指正。

當然話得說回來, 一個甚麼論真確與否,自是以聖經為準。 歷史、傳統雖然可做參考,都是其次的, 與神學學歷關連更是少之又少,這才是我那幾句話回答的精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27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4-7 00:17 | 只看該作者
26# gyl

正是!是不是基督徒、是否得救,不在於神學學歷,不在於接受XX論,而在於接受聖經接受耶穌為救主。至於接受以後耶穌救不救你,主權在他不在基督徒個人。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