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magicthinkpad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現代金融經濟的眼重看歷史(心得連載)

[複製鏈接]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1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8-11-23 11:48 | 只看該作者
這部連載的文章,觀點很新穎,但是裡面所說的內容並不是全部都對。希望大家能帶著自己的思考來看文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2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8-11-24 21:24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五、 戊戌變法是鬧劇(中)
  
  所有的維新和革命,在近代史之中為了一個國家的資本化,其根本是什麼?中國太敏感沒有人進行細緻的討論,這也是我們比較敏感的話題,但是我們要知道事情的原委,就一定要知道這樣的問題的根本在哪裡。
  西方和日本的改革和革命,均是要打倒貴族階層的,即使是英國沒有廢除貴族的稱號,貴族的特權沒有了,同時老百姓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貴族,包括在英國殖民地的人也是如此,比如李嘉誠就是這樣有了英國爵士的封號的,所以這樣的貴族更多的成為了榮譽稱號了,而法國就是徹底的剝奪了各路貴族的生命了。
  日本也是如此,日本的貴族就是日本的武士階層,他們架空天皇,在天皇取得權力后,當然要打擊他們的權力,這裡的日本的明治維新遠遠不是像中國人理解的改良那麼簡單,它實際上是一場社會性的革命,這革命有天皇的需要,當然也有底層平民的需要,他有非常的特殊性,與中國的很多情況是無法比較的,但是我們很多人就是要做這樣的似是而非的比較。中國當時的情況是皇帝的皇權要依靠這些滿蒙貴族的支持才有皇權的,日本的天皇的皇權來源卻不是要武士階層的支持而是要打擊消弱他們,這是根本的區別,實際上中國這樣要求君主的改良是在要求君主閹割自己的權力來源。
  康梁等人根本不能成為改革的權力支持,他們的公車身份,實際上與後來鬧學潮的學生身份是類似的,他們的政治影響力更像是學潮的學生領袖,這些人是沒有權力基礎的,一朝可以在天上,但隨時可以打到地下。所以學生運動總是轟轟烈烈的,最後要不是不長久,要不是被某些力量所利用,是難於成事卻易於流血的。而年輕的熱血皇帝根本沒有看到他的權力基礎在哪裡,他是在自己削弱自己的權力來源。對於康梁這樣沒有功名也不是從基層逐步實幹發展起來而是依靠皇帝的喜好博取權力的人物,中國的歷史上一貫是以弄臣、妄臣來看待的,這些人一向為主流官僚系統所排斥。中國的皇帝要干成事情,皇權再大也必須有權臣的支持,否則即使是對於沒有民族矛盾皇權更大的明朝,就是萬曆皇帝抗爭了二十年不上朝,也要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最終屈服,而駕馭有術的皇帝,總是利用一個權臣來限制、控制和平衡另外的權臣以保持自己的權威,向光緒這樣走到全體權臣的對立面,即使沒有西太后,其結果也和萬曆皇帝一樣,不但要屈服,而且給國家造成災難。
  中國當時的問題非常複雜,首先就是民族矛盾,民族不平等,清朝自開國以來,滿人在野蠻的血腥屠殺后民族仇恨極大,此時開始統治幾十倍於自己的漢人,一直是滿人在火山口上坐著的不安所籠罩,滿人統治者對於漢人的芥蒂和防範從來沒有放鬆,尤其到了晚清,漢人擔當督撫和掌握兵權以來,這樣的防範更加外松內緊,此時漢人主導變革,無疑讓滿人膽戰心驚。
  中國要進行資本化、近代化的改良,這樣的改良與世界一致,就要在國內進行這樣的平等工作,取消滿漢得民族差異問題,不能再有國內的民族不平等才有可能,否則這樣的改造只能是滿人內部的改造而不涉及漢人,就如西方的資本主義改造不涉及黑奴,然後再是統治者的特權由權力決定改為金錢決定,日本、英國等國的改良和君主立憲,是沒有中國的民族矛盾作為背景的,中國當時的滿漢民族的隔離和區分,不亞於上世紀西方的黑白人的種族隔離的。中國的這樣的變法實際上是要資本主義的改造和馬丁路德金的放棄種族隔離一起完成,這樣的跨度一起干,難度太大了。而西方英國的改革,實際上早就有大憲章的基礎,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對於特權貴族,改革的更多的是習慣,解放了一定的底層人口為貴族集團戰爭奪取更多的東西,相比之下,日本的幅度和困難要大很多。
  但是這些改良均符合主流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而這些改良如果威脅了統治者的政權,同時還威脅了統治民族的生存,可以想見的是這樣的改良變法到了後來是根本走不下去的,中國人如果都有了平等的權利,是不會容忍有滿族的皇帝的,而滿人失去統治,那些不勞動不工作的寄生生活的滿人也是無法生存的,因此這些極其深入地深層次的矛盾,在戊戌變法中還沒有來得及直接的顯現,但是對於當時的有識之士,身處其中理解當時的社會應當比我們現在要深入得多,應當可以看到這樣的結果,這就是滿族和漢族的你死我活,其結果是革命不是改良,所以他們要一起聚集在太後身邊,表示再如此下去要亡國的,反而是這些變法者的政治經驗根本沒有,只看到問題的皮毛,就事論事,就變法論變法。
  戊戌變法變成了皇帝與其權力基礎的對抗地軌道上,就一定要失控了,走到這樣的失控的地步,再不進行干涉就一定是走向內亂而不可收拾。此時就一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來統一這樣的局面,中國在各個西方列強和日本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是絕對不能內亂的,穩定是頭等的大事,中國一旦內亂就將國之不國了。而控制局面的平衡術也是高超的,利用被幽禁的皇帝與包團兒的保守派達到了平衡,維持了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的歷史經驗也被後世所借鑒,讓你退出但是不批鬥。
  中國的民族融合,在於民國后的五族共和政策,在於當時的執政者的寬容態度,中國歷史上的退位之君沒有好死的,而且蘇聯都屠殺了沙皇的嬰兒,但是中國後來的稱帝者卻沒有屠殺退位君主家族,連退位皇帝都活了下來,成功地做到了各個民族的在民國時期的和睦。
  沒有權力基礎為背景,就沒有改良的基礎,在沒有這樣的基礎上的改良,最後一定是走向瘋狂,而這樣的瘋狂的背後,已經不是改良的初衷和目標,並且會演變到徹底的政治鬥爭的流血軌道上來,一旦打急眼了,就什麼也顧不得了,其危害將是長久的,下面我們會再講其後的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70

帖子

24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8
23
閑聊 發表於 2008-11-26 06:16 | 只看該作者
對於歷史問題,仁見仁智。但多思無疑是一種好的研究方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4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5 12:36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六、 戊戌變法是鬧劇(下)
  
  這樣的結果,上升到整個滿人的利益和民族利益上,就沒有改良的道路可以走了,沒有支持的改良者就會不顧一切的找他們的支持,會有瘋狂的想法。讓袁世凱的勤王,理由就危言聳聽,慈禧如果當時就是要廢黜光緒皇帝,那麼在袁世凱告密后,光緒就更應當廢黜了,但是實際情況是慈禧只是幽禁了他,慈禧做這樣的事情非常有分寸,尺度拿捏得非常準確,由此看來,當初找袁世凱說要廢黜皇帝的說法,本身就是有太多的主觀臆測的成分。
  最近剛剛證實了光緒皇帝死於謀殺,本人認為這不是慈禧所為,因為慈禧想讓他死,早就可以殺死他了,而且慈禧對於光緒是有感情的,這樣的感情在庚子逃難的時候還改善了,更多的應當是慈禧身邊還活著的人,在慈禧死後肯定沒有好日子,在慈禧咽氣的時候殺死光緒,罪責推到慈禧死無對證,也沒有人敢查,是最好的時機,慈禧活著的時候慈禧不幹,光緒掌權后就沒有機會了,慈禧咽氣不發喪的時候干此事是最好的時機,而為什麼讓光緒死,光緒的變法會影響整個滿族的利益才應當是最根本,滿族高層是一致的。
  還要說一點的就是戊戌變法發展到後來,他們居然在沒有國內足夠支持的情況下,把發展支持者的眼光放到了國外,找到了剛剛讓國家蒙羞的日本為後盾,想到了請伊藤博文為顧問,提出了很多親日的舉措,這些是讓國內各個階層根本無法接受的,而且日本圖謀中國不止,狼子野心路人皆知,根本不能夠予以依靠,變法者這樣的舉動說明他們已經徹底的喪失了理智,已經是為了鬥爭而鬥爭了,不是當初的為了中國的富強了,這樣就會讓更多的人走到他們的對立面上來,這樣依靠外強來解決國內問題的做法,不論開始的動機是什麼,都是引狼入室,就如後來的很多變革者找到了美國一樣的,就像是如果我們現在的經濟政策都依據美國專家的指點,我們死都不知道怎樣死的。這樣依靠外國,其後就一定會淪落為他們的傀儡,不論你是否願意,最後一定是身不由己,後來的汪精衛、傅儀等人都是這樣走上漢奸之路的。
  這裡變法者引用了秦國利用客卿而強大的歷史典故,但是懂得的人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在戰國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人心歸向,客卿均希望滯留秦國,各國人口也流向秦國,而晚清是國家疲弱,各國均想圖之,這些請來的外來人物,其心是朝向自己的本國的,尤其是對於日本大和民族這樣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盛行的民族,這樣的用人二者是有本質的不同沒有可比性的。如果這樣的情況一定要以現代類比的話,也就是美國可能,美國的移民性使很多到達美國的人把美國當作自己的國家,原因就是美國雖然問題多多,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最發達和文化最先進的國家。
  這樣倚靠覬覦中華得外敵的行為,與歷史上當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尋求支持,行為的性質區別不大。所以後來的對於戊戌人士的屠殺,很大程度上還有康梁等人的尋求日本支持,失敗后逃往日本使館的庇護,想一下當時與日本剛剛戰後的敵對狀態,以及他們所掌握的大量國家機密情報,在愛國人士的眼裡這與叛變、漢奸、投敵、賣國的區別是不大的,只是後來的成功者也是出身日本的支持,在日本開展革命行動,才大大的淡化了這樣行為的內涵,美化戊戌變法,除了中國人的精神阿Q的需要外,也有權力來源與當初在日本活動的這些人有淵源的統治者的需要。同時當年與戊戌變法人士勢不兩立的滿蒙保守勢力,由於維新者的保皇,而且是保滿人皇帝,他們反而成為了利益一致的盟友,而對於光緒皇帝,由於近代化已經是大勢所趨被現實證明是正確的,他們需要一個高大的皇帝形象來說明他們復辟的合理,似乎只要一點點他們的皇帝也可以一樣的順應歷史潮流,不要看他們是后黨,但是為了滿清的皇權,女人是不會被接受的,反而成為了他們滿清所有對於中華罪孽的替罪者,光緒和戊戌變法成為了他們的一個yy最好的對象,似乎他們也要變法,只要戊戌變法成功就可以了,光緒皇帝成為了滿清「先進性」的代表了,而袁大頭由於他的稱帝,已經成為了各派的公敵了。正是應了那句話: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所以對於戊戌變法後來的變味,反而沒有哪一派勢力會深究了。
  而當時的袁世凱支持變法卻不可能親日,他長期是在對日的第一線,並且成名和發展於對日的軍事和外交行動,他當時的政治資本也是自己與日本的抗爭所積累的,維新人士對於日本的態度是足以讓有頭腦的支持者立場轉變的,當然對於有對日特別經歷又與李鴻章、榮祿等人有特別淵源的袁世凱,這些事態的發展就更足以讓他的立場和觀念發生轉變了,變法有識之士都支持,叛國可就是公敵了。
  而那時的袁世凱還不是後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他還是一個30出頭的人,是有血性的年齡,而維新人士提出的要日本等列強支持的時間也是在袁世凱見皇帝和告密的這幾天內發生的,所以告密不是簡單的像他的政敵醜化成為叛徒那樣的事情,內心信念的改變與貪生求榮的叛變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你有機會看不再播放的《走向共和》電視劇,看裡面梁啟超在袁世凱政府中的行為,就知道這個不簡單的內涵了。
  變法者依持列強的支持,尤其是日本的支持,目標是剝奪現有權力者的權力,已經完全陷入了血腥的權力鬥爭之中,其結果一定是一個報復的過程,這樣的報復也逐步走向了瘋狂,包括攻擊使館,殺害大使等等違反國際外交準則的極端愚蠢的行為,反而授列強以口實,造成了國家的更大的災難,
  任何一次的改革,都是要與權力基礎的根本利益集團的最終利益取向相一致的,否則就是只能通過革命打倒這個利益集團,就如利益集團的絕大多數人還很窮的時候,就一定要反對私有化,因為他們沒有錢,等他們都撈足了以後,就有了私有化的主動要求,所以一定是經濟改革讓他們富起來,然後才有政治的改革,因此晚清要先搞洋務,讓滿洲統治者在洋務運動中先富裕起來,他們才會不站到對立面,才有西化的改革的土壤,這個時間急不得,時機早了就是拔苗助長,一定是適得其反的結果,所以在滿族人還沒有獲得洋務的經濟利益的時候搞戊戌變法,一定是血腥的失敗,李鴻章等人對於這些問題是老謀深算的,戊戌變法實行的政策實際上是十年後都實施了,而康梁等人就有如憤青,欲速則不達,其後的歷史也一再證實這樣的結果。
  所以在戊戌變法當時的激憤的清流與現在的憤青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這樣的變法不僅僅是鬧劇,還會給真實的社會發展開倒車,很多人對於戊戌變法中的統治權、意識形態的問題,沒有被深刻的認識,而把這些問題寫出來,也會有很大的新問題產生,為後來的統治者所不願意,因此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都被簡單化的處理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5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5 12:44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七、 日俄戰爭實際上是各國漁利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恥辱的戰爭之一就是日本與俄國在我們國家領土上所進行的戰爭,中國政府的懦弱沒有能力制止,只有放任這樣的戰爭的進行,給中國領土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災難,我小時候所感覺最強烈的就是魯迅看到了日俄戰爭時中國間諜被殺,國人的冷漠讓他放棄學醫而為民族大聲疾呼。
  但是這場戰爭大家關注的比較少,背景是非常複雜的,首先我們要說的是這場戰爭對於中國是得利的,因為中國當時是弱國,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在各國之間保持平衡和中立,從而得到利益,而俄日的爭端,保持了東北在中國的管轄下,否則中國是沒有能力保持東北的主權的,因為當時的東北不是現在的東北,滿清為了不讓漢人染指其發源地,實行的限制漢人出關的政策,同時大量的關外滿人又遷居關內離開了東北,所以在甲午戰爭以前,東北基本上是一個無人區,這樣廣大的地區無人,中國又沒有軍事優勢,根本無法佔有。因此清朝在甲午後放鬆了對於漢人進入東北的限制,東北的人口才迅速增加,但是到日俄戰爭,也才幾百萬人,對於東北的廣袤地區,人口還是太稀少了,中國需要爭取時間進行移民活動,所以能夠利用日本遏制俄國,是非常選擇,而後來日本佔有東北,是在俄國革命勢力在遠東衰退才發生的。
  而對於當時的世界,俄國一直是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在歐洲大陸給很多國家巨大的壓力,世界都希望能夠削弱俄國的實力,在此背景下,日本與俄國的戰爭前,與英國進行了結盟,1902年1月30日和英國締結軍事聯盟,共同在遠東抗衡俄國。當時英國是世界的霸主,但是俄國實際上在挑戰英國的霸權,這樣的挑戰還帶有意識形態上的競爭,是陸上霸權和海洋霸權的競爭,陸地思維和海洋思維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差別,這是在共產主義得勢前世界最大的意識形態的爭奪,這是世界遊戲規則的爭奪!
  我們看一下世界當時的版圖,那個時候美洲還很邊緣化,美國是一次世界大戰發了戰爭財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大發戰爭財,才成為世界的霸主,在歐亞大陸,兩個島國英國和日本分別佔據兩翼,而俄國高高的佔據了北部巨大的領土,俄國的領土戰略縱深一直為各國軍事家所忌憚。
  而在日俄戰爭開始前,俄國剛剛修通了西伯利亞鐵路,改變了俄國東部的交通,在沒有鐵路,沒有汽車的時代,俄國在東亞的陸地交通,需要走半年以上,而且只有半年能夠走,而海上交通,要從波羅的海過來,也是和環球旅行差不多,要四個月以上的時間,所以俄國對於其東部的領土,是控制很薄弱的,基於這樣的背景,俄國才會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但是有了西伯利亞鐵路,問題就大大地不一樣了,不僅僅日本的擴張受到了壓力,連美國的阿拉斯加也是壓力不小的。
  俄國如果在亞洲的得勢,俄國就成為了一個可怕的兩頭鷹的國家,在軍事上就更加主動,在二戰時,蘇聯就是依靠在亞洲的工業區的供應,度過了最危急的時刻,俄國的強大是世界各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日本與俄國的戰爭,實際上是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這些支持的背景是俄國在歐洲的歷史上四處結怨,與大多數國家都有戰爭的歷史導致的,各國對於日本的支持有些是公開的結盟,有些是暗中的幫助,俄國成為公敵了,所以日本才能夠以新興的國家,大敗老牌的歐洲強國。
  而此時的日俄戰爭,也是日本的最好的時機,俄國為了修建西伯利亞鐵路,耗費了大量的國力,鐵路的造價超過軍費,俄國的軍費嚴重不足,軍備處於完全缺乏的狀態,如果此時不打,將來俄國軍隊恢復了元氣,就更加沒有辦法進行戰爭了。
  日俄戰爭的的關鍵在於對馬海戰,對馬海戰日本獲得空前勝利,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俄國的軍備改造不足,日本得到了英國的軍事技術的幫助,更主要的是日本從老牌的海軍強國英國學習了先進的海軍戰術,從而使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太平洋艦隊幾乎被全殲,俄國一夜之間從當時的世界第三的海軍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基本上是海軍實力被清零了。
  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查找了一下雙方的戰果:包括輔助船在內,俄國艦船損失達20多萬噸,12艘戰列艦中,8艘沉沒、4艘被俘,8艘巡洋艦中,3艘沉沒、1艘遇難、3艘被第三國扣留、僅1艘逃回海參崴,俄國海軍官兵陣亡4830人,被俘5917人,另有1862人在中立國被扣留。而取得這一戰果的日本僅付出了3艘魚雷艇沉沒、117名官兵陣亡的微弱代價。
  在此之後,日本也知道自己的資源有限,俄國的領土巨大,長期戰爭沒有好處,因此日本迅速的就見好就收了,於是1905年9月5日,雙方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利益,放棄其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並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把遼東半島租借權轉交給日本,日俄戰爭正式結束。
  這裡對於中國的實際影響就是俄國搶佔的中國領土歸於日本,實際上俄國在我們的條約割讓給俄國的領土外,還強佔了中國不少地方,例如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這些地方的控制權也從俄國手中出來了,同時割讓的庫頁島,在二戰日本戰敗后是給中國還是給蘇聯也是問題,蘇聯革命曾經說過要給中國的,但是中國不敢要,因為在日本手中,中國那時不可能直接得罪日本,但是日本戰敗怎樣?結果是我們的賣國賊為了蘇聯支持打內戰,連起碼的抗爭都沒有就拱手讓給了蘇聯,這是不能讓大眾知道的,所以對於這場對於全球意義深遠的戰爭,卻在中國的歷史上輕描淡寫的帶過了。
  這場戰爭,是人類當時最大的鐵甲艦的戰爭,對於現代海戰,對於制海權的重要又有了重新的認識,海洋霸權取得了對於陸地霸權的徹底勝利,海軍的軍備競賽開始,同時日本控制了庫頁島的南部,也就是控制了黑龍江的出海口和海參崴的不凍港,俄國的遠東航運是依靠西伯利亞的幾條橫向的河流的,這也是俄國的運輸大動脈,這樣日本就有效的遏制了俄國在遠東的發展,在東北亞,日俄達到了平衡,中國得到了在東北大量移民的時間,對於中國也是有好處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6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5 12:56 | 只看該作者
四十八、讀《波茨坦公告》看日本投降的條件
  
  我們說日本是無條件投降,但是真的審視一下歷史,當時的表述是日本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這個無條件裡面還有日本和美國的秘密約定的猜測,但是就算是只有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實際上也就是無條件接受了對方所開出的投降條件,這與無條件投降還是有距離的,這裡我們就仔細的讀一下波茨坦公告,看看這些條件是什麼。
  在這個公告的前面幾條,就是一些心理上的恫嚇條款,讓人讀之振奮,讓日寇心理受到壓力,但是對於實體卻沒有什麼。
  直至第八條,我們看到了對於日本主權的限制,這裡也留有尾巴,什麼是「及吾人決定的其他島嶼」,這一條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日後琉球就被日本佔有,因此才有了釣魚島的主權問題,而實際上整個琉球(即沖繩)都應當是中國的。
  再看第九條,日本的軍人投降后可以返回國內,這也是非常優厚的條件,歷來戰俘的遣返就是一個要條件的事情,很多情況下這些戰俘會被戰勝國扣留做苦力的。
  又看第十條,大家好像覺得沒有什麼,但是這一條承諾給日本的特別多,首先確定了日本國家的主權存在,國家不會被瓜分,同時不奴役日本人,可是大家知道當初我們這怎樣被奴役的嗎?如果像中國鴉片戰爭時的條件,應當是日本的治外法權給戰勝國,也就是中國人在日本犯罪,日本法院無權審判。還有就是保證日本的人權,這是什麼意思?戰勝國還要當好人保護日本國民人權?實際上這也是重大的條件,保證國民人權,就是要保證國民的私有財產,日本戰敗,國家財富損失殆盡,其他的日本公民的財產戰勝國不能掠奪才是真正的條件,日本戰敗日本人不能當亡國奴,想一下日本佔領中國,是怎麼樣搶掠中國人的,就知道這一條的差別了。
  還有第十一條,允許日本基本的必須的工業保留,實際上就已經要不到賠償了,因為日本戰後留下的工業,自己必須的工業還不足那裡有產業作為戰爭賠款呢!同時日本外貿應當允許,背後也有深意,看一下當初是怎樣對待中國的,我們被加上了協定關稅,即我們的外貿要他國定關稅,想一下為什麼我們就不可以把日本的關稅控制起來呢?也就是日本進出口什麼,由我們決定關稅多少,同時關稅由我們與日本分享,並且以關稅賠償戰爭損失。
  而第十二條,有保證了戰勝國的撤軍和日本的國家主權,使日本戰敗后國家還存在不被瓜分。這裡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對於日本沒有什麼租借、也沒有戰勝過的勢力範圍的劃分,而中國當時的戰敗,是被列強強行租借國土,並且劃分了勢力範圍的,而且更進一步,美蘇在雅爾塔會議上,還對於是他們的盟國中國劃分了勢力範圍,為日後中國的內戰埋下種子。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在日本搞租借駐軍、劃分勢力範圍、再掛出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同樣為什麼不能如東西德國、南北朝鮮一樣,給日本來一個南北倭國呢?
  這裡我們應當知道戰敗賠款不怕,最怕的是不平等的條約使主權受到限制,這才是最難以改變的大山,中國的從鴉片戰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被宰割了100年才取消的,因為二戰中國加入英法美陣營而使英法美等國取消,而德意日是戰敗國,自然也就取消了,但是對於日本的戰敗,這些東西都沒有,條件高得驚人!如果有治外法權、協定關稅等這些條件約束日本,日本哪有今天鹹魚翻身的機會。所以日本的投降不但是有條件投降,而且投降條件高得驚人,只是日本「無條件」的接受了我們提出的誘人的投降條件。想一下中國的近代史的戰敗,也就是局部戰爭的失利,根本沒有到達國家投降的地步,結果中國的賠款和不平等條約是怎樣的,就可以知道給日本的這樣的投降條件,比當初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條件要高出很多的,僅僅從這個方面去想,就可以知道波茨坦公告給日本的條件有多高。
  而按照這樣的條件,中國的戰爭賠償實際上是要不到了,因為日本必須的工業要保留,日本人民不奴役不得掠奪,那麼日本政府是能夠破產的,所以國共採取了一致的做法,就是違反波茨坦公告,將大量日本的個人和企業的在華財產予以掠奪,而放棄要求日本賠償。日本在上海、天津租界,在一戰從德國得到的膠州灣,在東北有大量的企業,這些企業在中國工業中佔有巨大的份額,同時還有大量的日本移民,攜帶了大量個人財產,這些工業在日本投降時,這些地方都沒有受到多少戰火的破壞,遠遠比日本本土的工業和資產多,因為日本本土早就被轟炸和原子彈破壞光了。我們對於這些財產基本上是按照日偽產全部沒收了,而日本移民回國時基本是只有自己的衣物帶回了日本。因此日本的右翼就揚言說日本戰爭實際上已經賠款了,中國放棄對日戰爭索賠,日本一點也不感激,而我們的領導人也只能是阿Q地說我們的為了與日本人民的友誼了。
  
  下篇我再分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7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5 12:59 | 只看該作者
附錄波茨坦公告原文以供參考。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波茨坦會議上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稱《波茨坦公告》。
  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同意對日本發表公告,促其立即投降,公告原文如次:
   1945年8月14日,日皇向議會宣布接波茨坦公告,頒投降詔書。
     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公告:
     (一)余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軍部隊,業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在集中對待日本之星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係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佔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4

主題

2382

帖子

680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0
28
 樓主| magicthinkpad 發表於 2009-1-5 13:06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九、 讀《波茨坦公告》看日本投降的條件(下)

  很多的年輕人會認為是美國出賣中國的利益給日本,但是這是以當今的中美日的國際關係為基礎思考的,但是當時的三國關係是不同的,美國就是為了不讓日本佔領中國掐斷日本的供應線,迫使日本偷襲珍珠港,而這樣的條件,美國有機會肯定也要對日的租界、治外法權等等權利,有了這些,現在美國在日本的美軍基地就不會老讓日本擠兌。
  而我們看似取勝有如此把握的對日本的最終決戰,為什麼會給日本如此高的條件?而且已經取得絕對優勢的美軍也要提出如此的條件?其中原因要從更高的層面上去考慮,這裡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波茨坦公告是要求日本接受開羅宣言而沒有雅爾塔會議,問題就是從這裡開始。雅爾塔會議極大的犧牲了中國的利益,在中國的國土上美蘇劃分勢力範圍,對於中國人民的說法是美其名曰的說是為了換取蘇聯的對日作戰儘快取得勝利,但實際上對中國東北的領土,老毛子早就垂涎三尺,不請也會自來,所以這樣做得目的更主要的是出讓遠東中國的利益,換取蘇聯在歐洲的利益讓步,比如蘇聯佔領的柏林就讓給了美英一半,東德也比西德小。而在歐洲大陸,在德國放棄西線防守全力抵抗蘇聯的形勢下,還是被蘇軍攻克柏林,就可以知道當時在歐洲戰場上,蘇軍對比美英軍隊所處於的巨大優勢地位。此時的歐洲利益顯然是對於英美更重要和緊迫的,而到了45年,美國已經打垮了日本的海軍,日本的資源供應線被掐斷,日本資源即將耗盡,勝利在望根本不需要蘇聯就可以取得勝利,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讓蘇聯參與不是把勝利果實送人嗎?所以一有機會,美國就與中國和英國搞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儘可能的把蘇聯排斥在外。而對於軸心國在45年初,二戰的戰爭結果已經明朗,德國要的是把國土讓給西方,而日本要的就是在蘇聯和英美中的為戰後利益分配的博弈之間漁利;對於同盟國而言,則是建立戰後的世界新秩序,重新分配世界資源,他們的利益取向差異極大,導致戰後不久,冷戰就開始了。
  我們再看一下當時的戰局,日本的海軍被摧毀,日本的陸軍主力是在中國、東南亞和南洋島嶼,日本的本土只有婦女沒有陸軍,日本這樣的排兵布陣是因為對於日本這樣的島國,只要有強大的海軍,敵人就無法接近國土,保衛國土是不用陸軍的,而由於海軍被徹底摧毀,日軍主力無法調回國內保衛本土,而日本本土沒有戰略縱深,首都就直接在海岸線上,而且是面對太平洋,攻擊不用進入日本海峽,美軍是完全可以直接攻擊日本首都直搗東京的,並且日本主要大城市面對來自海洋的攻擊是無險可守的、本土又是無兵可調的,因此直搗本土的作戰日本基本上是沒有抵抗能力的。但是美軍卻從駐紮重兵和修建嚴密工事孤懸海外的島嶼開始,是啃硬骨頭的打法,付出了慘痛的流血才取勝,就如對於被限制住手腳的敵人,不是直接打敵人的心窩,而是從限制住的手腳開始打。雖然有麥克阿瑟的要從原路打回來的口號,可以看作有賭氣成分,但是畢竟是幾十萬美國人的生命啊!在民主國家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羅斯福、馬歇爾、尼米茲等人,也會那樣賭氣嗎?而且他朝鮮戰爭怎麼就知道從仁川登陸了?軍事是服從政治的,只要政治需要,軍事就要讓路,在戰爭結果即將明確時,構建國際政治格局是遠遠比軍事勝利更加重要的大事,在國際政治掛帥,全球一盤棋的高度去考慮,這些條約和軍事行動的原因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所以麥克阿瑟的原路打回來也就是滿足美國人民的心理需求。
  在歐洲利益格局劃分停當的基礎上,美英也是不願意讓蘇軍染指日本戰場的,所以波茨坦公告開始是沒有蘇聯的。但是日本掌握了把中國所佔領的土地是讓給蘇聯還是讓給美國的主導權,德國滅亡了,但是日本的本土,以及佔領的主要陸地地區都沒有受到攻擊,因此中美不得不提出高昂的投降條件,同時美軍的戰術也是不直接進攻日本本土摧毀日本的最高指揮機構和政府,而是代價巨大的從島嶼逐步進攻,其擔心的也是日本中央權力機構的一旦被摧毀,東亞大陸一定出現巨大的權力真空,在華日軍和偽政權等會為自身生存爭取獨立和直接向蘇聯靠攏,因為他們直接與中美是對手,戰爭中又殺戮累累,投降給直接的對手被報復的可能性很大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時投降中國政府,中國佔有敵占區土地是應當的,肯定不是第一選擇;而投降蘇聯,不但沒有血債,而且把利益交給蘇聯反而可以利益交易獲得保障,蘇聯即使是不能吞併他們的地盤,也會支持他們獨立的,想一下汪精衛在國民黨時就是親蘇派,而溥儀日本投降后首選逃亡蘇聯,就知道事情的發展方向了,而同時中國北方雅爾塔會議約定的蘇聯勢力範圍還有親蘇勢力和蒙古新疆等地的分裂勢力(偽傀儡政府:蒙疆聯合自治政府),這些也會投向蘇聯,如果是這樣的結果對於中美是災難。所以這樣代價巨大的逐個島嶼的爭奪,就是敲山震虎的不斷地給日本的投降施加壓力,而日本的堅持,就是等待蘇聯的勢力進入東北給中美巨大的壓力好再提高條件,如果美蘇能夠爭利打起來,那就更有機會了,軍事就是為政治的討價還價爭取籌碼,所以我們認為條件極高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還是不甘心接受呢。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的想,如果當初直接進攻日本的本土,把日本打急眼了,實際上還到不了日本亡國造成上面說的中國日佔區的權利真空階段,日本就會發生變數,因為那時日本可以選擇的不是接受波茨坦公告,而是選擇接受雅爾塔協定!日本接受了雅爾塔協定怎麼辦?日本把中國的北部全部讓給蘇聯怎麼辦?美英能夠撕毀與蘇聯的雅爾塔協定與蘇聯開戰嗎?所以日本倒向蘇聯這對於美英中就是災難了,而且那時美英有實力與蘇聯開戰嗎?世界的軍事同盟變成了美英與蘇日的對壘,從戰後冷戰時蘇聯獨自與西方世界的抗衡看,此時再加上一個沒有被完全打趴下的日本,不失敗就不錯了,若這樣此時中國成為戰場,中國人民再受戰火塗炭,那是違反中美英的根本利益的。當然,日本不被打到最後關頭,是不會投向老對手蘇聯的,但是兵不厭詐,在國際政治上是絕對理性的,道義、感情等永遠要讓位於利益,日本打到亡種亡國的時候,誰還會管歷史舊怨?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地是日本在二戰期間一直沒有按照其盟國德國希特勒的要求而進攻蘇聯的遠東,為將來倒向蘇聯還留有餘地。因此我們看日本投降前所搞的「舉國玉碎、本土決戰」的動員,絕對不是簡單的垂死掙扎和螳臂擋車,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味道的!日本的政治精英的智慧決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糞土的。所以波茨坦公告前面的洋洋洒洒的恫嚇條款,也就是恫嚇日本老百姓和鼓舞我方士氣而已,美英中三國是絕對不敢把日本往死里逼,讓日本倒向蘇聯的。
  因此在蘇聯出兵后,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迅速敗退,雖然是關東軍被抽調得很厲害實力減弱,找出了很多失敗的理由,但是這樣的潰不成軍也是匪夷所思的,關東軍的敗退,受到壓力最大的不是日本而是中美,為此中美對於日本的天皇等問題似乎又是讓步不少,同時美國也使用原子彈給日本巨大的損失和壓力,因為原子彈的威力使日本看到投向蘇聯后蘇聯沒有核彈,軍事實力格局也發生改變,所以日本這才接受我們的誘降條件而投降,但日本把未爆炸的核彈交給了蘇聯研究,讓蘇聯增加抗衡美英的實力。
  由於日本的投降,蘇聯就沒有繼續進軍的理由,因為中國是蘇聯的盟國,但是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軍是要打到長江邊的,蘇聯進兵長江,滿洲國是否還能是中國的?我們提出這樣高的投降條件,實際上是不得已,但是這樣高的條件,卻被外交辭令包裝得如此好,讓我們的老百姓讀之振奮呢!中國的老百姓什麼時候不是愚民了,中國才有希望!
  而對於戰爭的勝敗如果再想到日本其後的外交的漁利,一系列的事件在國際政治的高度上一併考慮成敗,問題就大大地不同了。
  為了遏制蘇軍進軍,因而投降的程序做得特別快,日本的投降很多細節沒有約定,波茨坦公告只是一個原則框架,並沒有詳細的條約,這樣的倉卒使得日本有機會把其戰爭資源給了中國的反政府勢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而讓中國內戰,日本訓練和裝備的虎狼之師,又縱橫捭闔在長江南北、大河上下和長城內外了,三年的內戰下來中國的國力損失巨大,而日本在利用美蘇冷戰和中國內戰、韓戰的時機,快速發展經濟,二十年後又在經濟和國力上遠遠的壓住了中國,這樣的結果,在軍事是政治的手段,以宏觀和戰略上的大尺度看問題,在政治上中國對於日本的戰爭實際上根本沒有戰勝,給與了日本如此高的條件並且在後來的國際政治中損失慘重,日本的無理行為也沒有能力追究,這次戰爭單單把中日兩國拿出來對比,中國戰後進入內戰和分裂,也沒有得到戰爭賠償,日本卻得以保全國土,沒有賠償和不平等條約,中國名為戰勝國,但是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左右,日本戰敗卻時刻牢牢的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實際上中國是有戰勝之名,無戰勝之實,日本有戰敗之形,卻漁戰勝之利,以至於我們要不斷地要求日本道歉來顯示我們的勝利,心理滿足的味道十足,但是對於到底勝利與否?勝多還是勝少?中國的憤青們怎麼喊是一回事,老百姓怎麼想是一回事,但是中國的精英可不能自欺欺人,要認清我們國際環境的嚴峻。之所以會成為這樣的結果,原因就是中國當時所處於的國際地位,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是沒有發言權的,而日本雖為戰敗,在二戰時期已經成為列強,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了,抗日戰爭只是相對的改善了我們的國際地位,雖然我們的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很虛,很多時候是陪天子讀書,但畢竟我們也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有了聲音,依靠一次戰爭就徹底勝利而改變我們與強鄰的相對國際位置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一定要認清我們是任重道遠,使命艱巨,絕對不能因為一次勝利就認為可以翻身而自大起來,還要解放全世界,夫差可以打敗強楚,卻忘記了勾踐在側卧薪嘗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是我們總不能事後幾十年下來,連一個事後諸葛亮的水平都沒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