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每周一書] 巴拉克·奧巴馬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05:05 | 只看該作者

第20節:更完善的聯邦(5)

事實上,一些白人群體也懷有類似的憤怒情緒。大多數屬於勞動階層和中產階層的美國白人並不覺得他們作為白種人享受到了什麼特權。他們走過的歷程就是移民走過的歷程--因為對他們而言,沒有人贈與過他們任何東西,他們完全是白手起家。他們一輩子勤懇工作,到頭來卻有很多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工作被輸出到海外,苦幹了一生養老金卻付諸東流。他們深感前途未卜,漸漸與自己的夢想失之交臂;在這個薪酬不見增加的全球競爭時代,機會被視為一種零和遊戲,你的夢想成真就意味著我的夢想破滅。因此,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只能乘校車到城鎮另一頭的學校上學時;當他們聽說,為了糾正不平等現象,一名美國非洲裔得到照顧,獲得一份好工作或被一所好大學錄取,但那一段不平等的歷史根本不是他們的過錯時;當他們對城區犯罪活動的憂慮被說成是某種偏見時;不滿情緒便一天天加深。

  與存在於黑人群體的憤怒情緒一樣,這些不滿情緒往往不會在相互禮遇的場合顯露。但這種不滿對至少一代人的政治結構產生了影響。對於福利政策和平權法案的種種不滿促成了里根聯盟(Reagan Coalition)的形成。為了贏得選舉的勝利,政界人物經常利用人們對犯罪的恐懼心理。談話節目主持人和保守派媒體評論員不惜付出一生的精力批駁對種族主義的不實指控,與此同時卻認為對種族不公正和種族不平等的正當討論只不過是所謂社會規範(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問題或逆向種族主義的表現。

  正如黑人的憤怒情緒往往適得其反,白人的這些不滿情緒也導致注意力的轉移,忽視了中產階層的壓力的真正根源--以內線交易、有漏洞的會計制度和貪圖眼前利益為特徵的公司文化;華盛頓被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操縱的局面;只考慮少數人利益而不顧廣大民眾利益的經濟政策。然而,僅憑主觀願望要求美國白人拋棄不滿情緒,斷言他們受人誤導甚至給他們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但同時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深切憂慮是合情合理的--也加深了種族鴻溝,阻礙了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情況。多年來,我們始終處於種族僵持的局面,難以自拔。與某些人對我提出的批評恰恰相反,不論他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我從來沒有天真到以為單憑一屆選舉,單憑一名候選人參選,就能超越種族差異,更不用說是像我這樣並不完美的候選人了。

  但我執著地表明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植根於我對上帝的信仰和對美國人民的信心--只要齊心協力,我們便能癒合一些歷史遺留的種族傷痕。事實上,若想在完善聯邦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我們無其他選擇。

  對美國非洲裔群體而言,這條道路意味著承受我們的歷史重負,但不做歷史的犧牲品。這意味著繼續堅持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享有公正待遇的要求。但也意味著將我們的具體訴求--要求改善醫療、教育和就業狀況等,同全體美國人民的共同追求相結合--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艱苦奮鬥的白人女性、被解僱的白人男子、忙於養家糊口的外來移民等。這意味著對自己的生活承擔全部責任--要求做父親的盡更多的義務,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子女,讀書給他們聽,讓他們懂得雖然在今後的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難和歧視,但絕不能喪失希望,絕不能消極厭世;必須始終堅信能由自己書寫今後命運的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05:05 | 只看該作者

第21節:更完善的聯邦(6)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典型美國式的--而且的確屬於保守派的--自助觀念也經常在賴特牧師的佈道詞中出現。但我從前的這位牧師往往無法理解的是,依靠自助同時也需要相信社會能夠發生嬗變。

  賴特牧師的佈道詞存在的重大謬誤不在於他談到我們社會的種族主義。問題在於他的話似乎認為我們的社會是靜止的;似乎從未取得任何進展;似乎這個國家--一個使他所屬群體的一名成員有可能競選國家最高公職並促使白人與黑人、拉美裔與亞裔、富人與窮人、年輕人與老年人相互融匯的國家--仍然無可救藥地與悲慘的往事捆綁在一起。但我們了解的情況--我們已看到的情況--是,美國能夠發生嬗變。這是這個國家特有的天賦。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為我們帶來希望--敢於希望的勇氣--爭取我們明天能夠和必須實現的目標。

  在白人社區,改善聯邦國家的道路意味著,需要承認美國非洲裔群體經歷的痛苦不僅僅存在於黑人的心中;歧視的遺風--以及目前發生的各種歧視事件,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明顯--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必須得到解決。不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且需要付諸行動--扶持我們的學校和我們的社區;加強執行民權法,保證我們刑事司法系統公正不倚;為這一代人架起以往歷代人從未獲得的機會的梯子。這要求所有的美國人認識到,你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必以犧牲我的理想為代價;注重黑人、黃種人和白人孩子的健康、福利和教育最終有助於全美國的繁榮。

  最終需要的恰恰是世界上所有偉大宗教所要求的--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我們也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經書告訴我們,讓我們成為我們弟兄的庇護人。讓我們成為我們姐妹的庇護人。讓我們尋求我們相互之間共同的利益,也讓我們的政治生活體現這種精神。

  我們的國家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接受滋生分裂、衝突和消極態度的政治。我們可以僅在發生引人矚目的事件時談論種族問題--正如我們在OJ審判時所做的,或在悲劇發生之後,正如我們在"卡特里娜"(Katrina)颶風災后所做的--或作為晚間新聞的談資。我們可以每天在每一個頻道播放賴特牧師的佈道情景,從現在直到大選繼續評頭論足,並且在競選中只提一個問題,即美國人民是否認為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或同情他那些最激烈的言辭。我們可以猛烈抨擊希拉里(Hillary)一位支持者的某些失言之處,以此證明她在打種族牌,或者我們可以揣測,白人男子是否會在大選期間全體投向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不再考慮他提出的政策。

  我們可以這樣做。

  不過,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可以告訴大家,下次選舉時,我們會談論其他一些枝節性話題。於是就會有下一次,還會有再下一次。結果是一成不變。這是一種選擇。或者,此時此刻,在這次選舉期間,我們可以共同表示:"這次決不再如此。"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衰敗的學校,這樣的學校剝奪了黑人和白人的孩子、亞裔和拉美裔的孩子、印第安人的孩子的前途。這一次,我們希望不再抱消極的態度,不再認為這些孩子不會讀書;不再認為這些外貌與我們不同的孩子是別人的問題。美國的孩子不應該如此,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21世紀的經濟中掉隊。這次決不再如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05:06 | 只看該作者

第22節:更完善的聯邦(7)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在急診室排隊的病人中為什麼都是沒有醫療保險的白人、黑人和拉美裔;他們自身沒有能力戰勝華盛頓的特別利益集團,但如果我們攜手努力,他們就能與之抗衡。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曾經給各種族的男男女女提供體面生活的工廠如今已被關閉,曾經屬於各宗教、各地區和各行各業美國人的住房如今被迫出售。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真正的問題不是與你外貌不同的人會奪走你的工作;而是因為你服務的公司僅為了獲得一份利潤將你的工作轉移到海外。

  這一次我們要談的是,每一種膚色和信仰的男女軍人在同一面令人引以為豪的旗子下共同效力、共同奮戰、共同流血。我們要談的是,如何使他們撤出這場根本不該得到授權而且根本不該進行的戰爭並返回家園。我們要談的是,我們將如何關心他們及其家人,給予他們應得的福利,以此表達我們的愛國熱忱。

  如果我不真誠地相信,這就是廣大美國人民對美國的期望,我就不會競選總統。這個聯邦國家或許永遠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一代又一代人已經證明,情況總能得到改善。今天,每當我對這種可能性感到懷疑或抱態度消極時,給我帶來最大希望的是下一代--年青的一代,他們對變革的態度、信心和開放的胸懷已經使這次選舉具有劃時代意義。

  我今天特別想為各位說一段故事--我曾非常榮幸地在金博士(Dr. King)誕辰之日講述過這一故事,地點是亞特蘭大(Atlanta)金博士主持的"以便以謝"浸禮會(Ebenezer Baptist)教堂。

  一位名叫阿什利·巴亞(Ashley Baia)的23歲白人年輕女子為我們組織南卡羅來納州弗洛倫斯市(Florence, North Carolina)的競選活動。自這次競選開始以來,她始終在這個以美國非洲裔為主的社區組織活動。有一天她參加了一場圓桌討論會,大家輪流講述自己的情況以及他們為什麼來參加討論會。

  阿什利說,她9歲那年,母親得了癌症,有幾天沒有上班,為此遭到解僱,也失去了醫療保險。她們不得不申請破產。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幫助母親,阿什利決定必須做些什麼。

  她知道,食品是她們生活開支最大的項目之一。阿什利設法讓母親相信,她實在最喜歡和最想吃的是芥末調味三明治。因為,這是最省錢的吃法。

  她這樣維持了一年,直到她母親情況好轉;她向參加圓桌討論會的人說,她參加我們競選工作,原因是能夠為美國其他數百萬也願意並且也需要幫助自己父母的兒童提供一些幫助。

  現在的阿什利或許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有人曾對她說,她母親遇到這些問題,其根源是依靠福利生活但懶惰不願工作的黑人,或者是非法進入美國的拉美裔。然而,她沒有另做選擇。她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反對不公正現象。

  總之,阿什利說完自己的往事後,逐個問在座的人,他們為什麼支持這次競選。大家的經歷和理由都不盡相同。許多人都談到具體問題。最後,輪到一位老年黑人,老人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阿什利問他為什麼來參加討論會。他沒有提出任何具體問題。他沒有談醫療保健或經濟問題。他沒有提教育,也沒有提伊拉克戰爭。他沒有說他來到這裡是因為巴拉克·奧巴馬。他只向在座的人說:"我因阿什利而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05:06 | 只看該作者

第23節:更完善的聯邦(8)

"我因阿什利而來"。就此話本身而言,這名白人女孩與這位老年黑人一瞬間的相互認同並不足以說明問題,不足以為病者提供醫療照顧,不足以為失業者提供工作,也不足以為我們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

  但這是我們的起點。我們的聯邦國家可以從此日益強盛。自一批愛國者在費城簽署這份文件以來,無數世代的人們在這221年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這是走向完美的起點。

  英文原文

  Remarks of Senator Barack Obama: 'A More Perfect Union'

  Philadelphia, PA

  March 18, 2008

  "We the people,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Two hundred and twenty one years ago, in a hall that still stands across the street, a group of men gathered and, with these simple words, launched America's improbable experiment in democracy. Farmers and scholars; statesmen and patriots who had traveled across an ocean to escape tyranny and persecution finally made real their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t a Philadelphia convention that lasted through the spring of 1787.

  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 It was stained by this nation's original sin of slavery, a question that divided the colonies and brought the convention to a stalemate until the founders chose to allow the slave trade to continue for at least twenty more years, and to leave any final resoluti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course, the answer to the slavery question was already embedded within our Constitution - a Constitution that had at is very core the ideal of equal citizenship under the law; a Constitution that promised its people liberty, and justice, and a union that could be and should be perfected over time.

  And yet words on a parchment would not be enough to deliver slaves from bondage, or provide men and women of every color and creed their ful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at would be needed were Americans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who were willing to do their part - through protests and struggle, on the streets and in the courts, through a civil war and civil disobedience and always at great risk - to narrow that gap between the promise of our ideals and the reality of their time.

  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th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 - 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a march for a more just, more equal, more free, 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 I chose to run for the presidency at this moment in history because I believe deeply that we cannot solve the challenges of our time unless we solve them together - unless we perfect our union by understanding that we may have different stories, but we hold common hopes; that we may not look the same and we may not have come from the same place, but we all want to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and our grandchildren.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39 | 只看該作者

第33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1)

競 選 伊 始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舊州議會大廈前聚集了約有一萬五千人之眾。之所以要選在議會大廈舉行集會,是因為這裡曾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雖然大樓經重建改造,已與當年大相徑庭,但就在這裡,亞伯拉罕·林肯於1958年發表了其著名的演說《分裂之家》,並大膽提出:"我相信這個半奴隸制半自由的政府不能長存。"這個演說標誌著他競選美國參議員的開始。作為律師和政治家,林肯在議會大廈度過了很多的日日夜夜。1837年他還以州議員的身份參加了伊利諾伊州議會的遷址工作,將議會從萬達利亞遷至斯普林菲爾德。在1860年競選總統期間,林肯曾在這裡多次召開過會議。遇刺后,他的遺體就曾停放在大廈眾議院廳之中。

  然而在2007年2月10日的這一天,人們在零下11攝氏度的嚴寒中,翹首企盼另一個重要歷史性時刻的到來。來自伊利諾伊州的45歲年輕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在眾人歡呼和掌聲中走上台來,講到:"就在舊州議會大廈前,林肯曾號召自我分裂的議會團結起來,現在這裡依然有我們共同的希望和夢想,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我正式宣布將參加美國總統競選。"

  奧巴馬繼續將自己的競選與當年的林肯密切相連。他說:"大家來到這裡,是因為相信可以成就一個偉大的國家,可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追逐理想,為力求實現一個更加偉大團結的合眾國而做出自己的貢獻。"他還講到自己在競選中所持的重要政治立場:"就在此時此刻,讓我們大聲宣布,在新任總統第一任期結束時,美國將擁有最廣泛的醫療保障制度。"

  奧巴馬此番參加總統競選並不出人意料,但民眾對他的熱情卻是空前高漲,這表明,僅僅幾年的公眾生活已把奧巴馬和選民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選擇州議會大樓作為宣言地點,對奧巴馬個人而言也是意義非同尋常,因為十年前他就是在斯普林菲爾德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2004年入選參議員之前,他就一直在伊利諾伊州議會供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39 | 只看該作者

第34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2)

 "我承認,宣布參選有些狂妄,有些魯莽……"

  聽到這裡,人群齊聲大喊:"一點兒不。"

  --奧巴馬2004年首次當選聯邦參議員。作為華盛頓政治圈的"新面孔",奧巴馬在演講中坦率表示,自己的從政經驗嫩了一點。

  奧巴馬在演說中稱自己在國家政治方面相對而言缺乏經驗,但繼而將這種不足稱為是自己的某種優勢。"我知道自己參加總統競選有些自以為是,有些冒失魯莽,"他說,"我知道自己並未花過很多時間認真學習華盛頓政治家的工作方式。但我在那裡已工作很久,所以深知華盛頓現有的工作方式必須要改變。"

  奧巴馬希望通過演說鼓舞支持者響應號召來致力於服務社會。"在這次競選中,我們的目的是要重新強調公民的意義,"他講到,"讓我們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爭取競選的成功。"在演說中,他認為政治家可以分成兩個陣營,一類是老政治家,這其中包括他很多競選對手在內,而另一類就是包括自己在內的所謂"新生代"的年輕政治家。並表示,現在該是新生代的政治家報效祖國的時候了。

  奧巴馬談良知

  在巴拉克·奧巴馬的暢銷自傳《我父親的夢想--種族和繼承》結尾,他寫道,美國法律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大的背景,從中我們了解到這個民族一直在與其良知進行著辯論:

  我們的社區是什麼,這個社區究竟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實現自由?我們能盡的義務有哪些?如何把權力變成正義,把情感轉化為愛?在法律書里我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像布朗訴教育局案這類的案例中,為了私利和貪慾而放棄良知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在美國的法律中,當聽到來自各層面的聲音和意見,我又深受鼓舞,深信只要我們仍然敢於提出這些問題,那麼把我們維繫在一起的良知最終還是會佔上風。

  聚集在舊州議會大廈前的很多人對奧巴馬的背景以及他在參議院的投票記錄都一無所知。他們來聽這場演說也並非因為贊同奧巴馬所在的政黨,或是他在重大問題上的政治立場,抑或是他對於國家的個人眼光和見解。大家來到這裡僅僅是因為奧巴馬代表著他們渴望的一切--讓這個曾違背民意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國家政治能有所改變,相信這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在未來會更加美好,還希望能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領袖。他們來到這裡就是因為奧巴馬所說的那種"無畏的希望"。

  掀起波瀾

  2004年7月27日巴拉克·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大會上做了題為《無畏的希望》的演講,這讓他生平第一次走入公眾的視線。為了讓選民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凱利,奧巴馬做了上述基調演說,並且向公眾講起了自己的身世。他講道,自己的父親曾在肯亞一個小村莊里放羊,後來依靠獎學金到美國留學。祖父過去一直在別人家裡當傭人和廚子。還有外祖父是在珍珠港事件后應徵入伍,並效力於巴頓將軍麾下的部隊。他還說起了自己的母親,她出生在堪薩斯州,為謀求更好的生計,一家人舉家搬到美國西部。

  "在林肯呼籲結束分裂、團結一致的舊議會大廈前,希望和夢想仍在延續,正因為如此,我今天站在你們面前,宣布競選美國總統。"

  --奧巴馬激情洋溢地說

  "我今天能站在這裡,"奧巴馬告訴觀眾,"要深深感謝我所繼承的這些不同的文化和傳統,我意識到父母的夢想正在我的女兒身上傳遞和繼續。站在這裡,我知道自己的經歷充其量不過是眾多美國故事中的一點一滴;我知道,應該感激那些在我之前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們;我更知道,這世上除美國之外,再沒有什麼地方能讓我的故事成為可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0 | 只看該作者

第35節:第一章 競 選 伊 始(3)

他的演說高潮迭起,異彩紛呈。會上他提出反對通過競選標語或者宣傳廣告來把選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美國人沒有所謂自由和保守之分,世間只存在一個美利堅合眾國。更沒有所謂美國白人黑人之分,拉丁裔和亞裔之分,有的只是美利堅合眾國一國的國民。"

  "他們說這永遠不會發生,

  他們說我好高騖遠,

  他們說這個國家陷入分裂,團結只是幻想……

  但是在這個1月的晚上,

  在這個決定歷史的時刻,

  我們做到了。"

  --政壇"新手"奧巴馬的勝利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被媒體評價為以"新鮮感"成功打敗希拉里的"經驗談"。他在艾奧瓦州的初選中獲勝慶祝晚會上如是說。

  在他滔滔不絕的幾小時演說過程中,人們已經開始竊竊私語,紛紛認為奧巴馬完全有能力參加總統競選。三個月之後,他不負眾望,以70%的選票當選美國參議員。僅僅兩年半之後,在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他站在公眾面前鄭重宣布他將競選美國總統。

  奧巴馬並不是第一個競選美國總統的非裔候選人。他的2008總統選舉卻非常引人注目,這是有原因的。儘管奧巴馬政治經驗並不豐富,他卻能在眾多資深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同時,政治經驗的不足也給他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這使他能提出"新生代"政治家的口號,並倡導在國家政治中尋求改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0 | 只看該作者

第36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1)

家 族 淵 源

  說起巴拉克·奧巴馬,要從夏威夷講起。1961年8月4日,小奧巴馬出生在火奴魯魯。母親安·鄧漢姆來自堪薩斯州,而父親卻是一個肯亞的學生,名叫老巴拉克·奧巴馬。小奧巴馬的全名為巴拉克·海珊·奧巴馬就是取自父親。在斯瓦西里語中,巴拉克是"上天福佑"的意思。奧巴馬對父親素來知之甚少,也只有透過這個名字他對父親才能隱約有些了解。在他的自傳《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寫道:"很久以前,我就對自己的童年和那時的故事心懷疑竇。"這種懷疑來自於他童年曲折的經歷和他心中多年未解的疑團。

  "我的父親與我身邊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膚像瀝青一樣黑,我的母親卻像牛奶一樣白--我對這一點印象深刻。"

  --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描述了自己在母親的白種美國中產家庭成長的經歷,它對於自己缺失的黑人父親的信息多來自於家庭故事和照片。在青年時,奧巴馬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很難取得社會認同。他回憶自己當年吸食大麻和古柯鹼,以"將'我是誰'的問題擠出腦袋"。

  在奧巴馬出生的兩年前,夏威夷才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在當時夏威夷的歐胡島上,隨處可見駐地的美國軍隊,就是在這裡,奧巴馬開始蹣跚學步。儘管夏威夷處處體現著美國的"熔爐"特點,但在那個年代,白人婦女和黑人約會都是鳳毛麟角,若能喜結連理,那就幾乎更是天方夜譚了。

  奧巴馬的母親全名為斯坦利·安·鄧漢姆,因為她父親一直就盼子心切,所以就給她取了這個男孩子的名字。那時安對於傳統的世俗觀念毫不在意。當她還是夏威夷大學的一名18歲大學生時,就生下了奧巴馬。用奧巴馬自己的話說,母親是個"善於可以發現奇迹,並總能處處使得生活妙趣橫生"的女人。然而,當丈夫將她和兩歲的兒子拋在身後,一意孤行去哈佛研究生院求學時,她快樂的天性遭受到沉重的一擊。

  在那之後,老巴拉克·奧巴馬只回過夏威夷一次。那時,兒子已經10歲。在和家人一起度過短短的一個月之後,老巴拉克又回到了肯亞。而這短短的幾周給奧巴馬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從此,他開始認真思考一些嚴肅的問題,比如他的身世,家族的歷史,還有自己將來要做怎樣的人等等。當然,那是在很多年以後,當奧巴馬置身前往肯亞,開始一點一滴破解父親的身世之謎,並親自試圖去了解那個神秘的肯亞國度時,他才為心中的疑團找到了答案。

  肯亞尋根

  為了尋根,奧巴馬來到了東非的肯亞。奧巴馬知道,他的家族盧奧族在肯亞首屈一指。在父親回夏威夷探家后不久,10歲的奧巴馬就向小夥伴們宣揚,說父親是個王子,在祖父去世后就開始統治整個部落。他還告訴小夥伴父親是個勇士,奧巴馬這個名字就是"噴火的長矛"的意思。

  然而,奧巴馬講的故事僅僅是藉助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憑空編造出來的,當然其中還有些許他對肯亞歷史的一知半解。比如其中"噴火的長矛",實際上原本是屬於肯亞的第一位總統宙姆·肯亞塔的雅號。後來等奧巴馬長大了些,去圖書館查盧奧族的資料,才失望的發現原來現實與他充滿羅曼蒂克的想象相去甚遠--盧奧族的人世代是以養牛為生,在小土屋裡度日,平時也僅僅依靠玉米粉和山藥這類東西果腹。

  儘管對於父親和部落的淵源一無所知,長大成人後的奧巴馬抵達肯亞的第一印象仍感覺像是回到了家,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油然而生。在機場,一名機場工作人員一看到他的姓氏,就向他表示出對於父親的去世而深感難過。奧巴馬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寫道:"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感到一種欣慰,感到這個名字帶給我的社會認同感,這個名字在別人的記憶中承載著整個歷史。"

  在肯亞,奧巴馬和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還有其他的親戚住在一起。在這裡他了解到,與他的身世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宗族根源就在這個位於肯亞西部一個叫仰格歐瑪村的小農場里。奧巴馬的父親和祖父都埋葬在這裡,墓地旁邊的錫制屋頂的房子里至今還住著奧巴馬家族的其他成員。

  "我的父母給我起了個非洲名字,巴拉克,意思是祝福,他們相信在這個寬容的國家,這個名字不會成為通向成功的障礙。"

  --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特意強調了他的非洲血統。奧巴馬本身的經歷就是對"美國夢"最好的註解。作為白人家庭長大的黑人孩子,融合了非裔、亞裔和白人家庭的多元文化背景,奧巴馬複雜的身世是他的魅力之源。奧巴馬是一位學會適應不同世界的實用主義者,他的傳奇經歷使他善於彌合分歧,團結支持者。選戰策略家指出,奧巴馬形象清新,是民主黨近年來少見的"人氣之王",他很容易就能跨越鴻溝,人們喜歡親近他,和他在一起。

  在肯亞,奧巴馬了解到祖父海珊·歐尼仰柯出生於1895年。那一年,英國開始在肯亞大興土木--印度洋上的莫巴薩市到維多利亞湖東岸修建的鐵路長近千公里。奧巴馬的繼祖母告訴他,當年他的祖父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率先和來到當地的白人交往。後來他開始熱衷於西式服裝,甚至學會用英語識文斷字。他為英國人幹活,被派到坦干伊喀,後來又去了納羅比。因為非洲人不允許乘坐境內火車,奧巴馬的祖父只好徒步前進,兩周后才最終到達納羅比,一路上不但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而且還得應對猛獸的侵擾,他曾成功地對付過豹子、蛇甚至水牛的瘋狂進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0 | 只看該作者

第37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2)

歐尼仰柯的工作是給那些有錢的英國人作僕人,不僅負責膳食安排,而且還看家護院。他辛辛苦苦攢了些積蓄,買了地和牛,搭建了小土屋,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左鄰右舍卻和他西化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他堅持讓客人要先脫掉鞋子或洗乾淨腳才可以進屋。他要坐在蚊帳里,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手拿刀叉用餐。奧巴馬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們講,他們把祖父叫作"怪老頭",因為他總是強迫大家坐在桌旁吃飯,還要把食物盛在瓷器里。如果有誰不小心說錯話或是用錯刀叉,那就避免不了被祖父用小棍一頓抽打。他總是洗澡,衣服也要天天都換洗。依照穆斯林的習俗,歐尼仰柯娶了好幾位妻子。他的第一個妻子阿庫姆就是老巴拉克的母親。

  二戰期間,歐尼仰柯給一個英國上校作廚子,離開家整整三年。在50歲時,他決定不再為英國人效勞,應該落葉歸根,解甲歸田,回去干種地的老本行。後來他賣了牛,一心一意的種起了莊稼和草藥。

  歐尼仰柯對他的妻子們非打即罵,毫不客氣,妻子阿庫姆實在忍無可忍,最後丟下了兒女離家出走。奧巴馬聽別人說他父親小時候也曾離家出走嘗試著去找媽媽。他和妹妹趁著一天深夜偷偷溜出家門,徒步走了整整兩個星期,沿路乞討,夜晚就在野地里挨過,後來得濟於一位婦女的收留,不但給他們吃的東西,還把他們送回了家。

  很多人都記得奧巴馬的父親當年是個淘氣、頑皮又聰明的男孩。他的父親教他學會字母和數字,所以學校的課程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很少上課,只是自學課本,然後在考試前幾天去參加小測驗,結果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

  追求獨立

  老巴拉克十幾歲的時候,全肯亞正在盛行獨立運動,這個十幾歲的男孩為此心潮澎湃,鬥志昂揚。而他的父親因為曾經親眼目睹了英國軍隊的裝備精良,對反英運動獲勝不報任何希望。儘管如此,歐尼仰柯仍被誤認為是革命運動的支持者,被送到隔離營關了整整六個月。等到他最終得以重返家園時,虛弱的病體再也沒能完全康復。

  在父親身陷囫圇之際,老巴拉克正在8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中學。他被精英教會學校錄取,但是很快就麻煩纏身。因偷偷帶女學生回宿舍,還從附近農場偷吃東西,他最後被學校開除了學籍。

  歐尼仰柯獲悉兒子被開除后暴跳如雷。他認為只有當孩子自食其力能養活自己時,才會真正懂得教育的重大意義,於是生生把兒子送到了肯亞海岸邊的摩巴薩,讓他在那裡自謀生計。老巴拉克在那沒呆多久,就在納羅比找了份鐵路售票員的穩定工作。在那裡,他開始參加一些政治集會。18歲時他和第一個妻子凱西婭喜結良緣,並很快就生有一子一女。後來老巴拉克因為參加革命活動也曾身陷囫圇。重獲自由后,他決心專心掙錢養家。他發現自己的朋友們都背井離鄉,離開肯亞去烏干達或者倫敦求學深造,等他們再回來時就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老巴拉克和兩個在納羅比教書的美國女子成為朋友,她們不但借書給他看,還鼓勵他繼續求學。有了她們的支持,他開始向美國的幾所大學申請獎學金。夏威夷大學積極給予了回應。於是老巴拉克背井離鄉,踏上了去火奴魯魯的旅途。在此之前,他對夏威夷其實一無所知。

  1959年,23歲的老巴拉克成了夏威夷大學的第一個非洲籍學生,在那裡他主修經濟學。大學期間他協助組織了國際學生聯合會,並擔任了第一任主席。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就在大學的俄語課上,他與安·鄧漢姆不期而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1 | 只看該作者

第38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3)

堪薩斯女孩

  斯坦利·安·鄧漢姆,也就是後來奧巴馬的母親安,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火奴魯魯。他們全家於1959年舉家搬遷,從堪薩斯州來到了火奴魯魯,和老巴拉克恰好是同一年來到這裡。

  在奧巴馬宣布競選總統之際,《紐約時報》撰文稱,家譜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他母親的祖上曾是奴隸主。在肯塔基州內爾森郡1850年人口統計記錄中,家譜學家發現奧巴馬的曾曾曾曾外祖父喬治·華盛頓·奧沃奧曾有兩個奴隸。而他的曾曾曾曾曾外祖母瑪麗·杜沃爾也有過兩個奴隸。記錄顯示,奧巴馬和南部邦聯黨主席傑斐遜·戴維斯之間還存在著較遠的親緣關係,而家族的另一位祖先有著在內戰期間為美國北方聯邦軍做出過貢獻的光榮歷史。

  "不。人民並不指望政府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他們能感到,深入骨髓的感到,只要我們稍微改變一下政策優先權,美國每一個孩子都能有機會獲得好的生活,機會能向每個人敞開。他們知道我們能做得更好。他們希望這樣的選擇。"

  --在談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老兵,並且是羅斯福新政中聯邦房屋管理(FHA)和退伍軍人法(GI Bill)的受益人時,奧巴馬說到。

  奧巴馬和外祖父斯坦利以及外祖母馬德琳·鄧漢姆一起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事有湊巧,這重蹈了外祖父斯坦利的覆轍。因為父親的悄然離去和母親的自殺,斯坦利的大部分童年時光也是和自己的外祖父母在一起度過的,並在外祖父母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奧巴馬的外祖父母都是在堪薩斯州的小鎮里長大的,斯坦利生活在埃爾多拉多小鎮,而馬德琳則是在奧古斯塔。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馬德琳的父親在煉油廠工作,而母親是學校里的教員。

  母親自殺后,斯坦利發現了她的屍體,那時他不過8歲大。斯坦利15歲時因為違反校規校紀,被學校勒令退學。接下來的三年裡,他靠打零工維持生計,還坐著火車遊歷了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亞。最後他在堪薩斯州的衛奇塔落了腳,此時他的外祖父母也搬到這個小鎮上來安享晚年。在這裡,他邂逅了舉家遷到此地的馬德琳。

  馬德琳的父母對斯坦利的斑斑劣跡早就有所耳聞,於是千方百計阻止女兒與這個壞男孩的交往。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不久,兩個年輕人私定終身,並且為愛私奔離開了家。戰爭爆發后,斯坦利應徵入伍。奧巴馬的母親安就在部隊的軍事基地呱呱墜地,那時安的母親是打鉚機操作工,而父親遠在法國,在巴頓將軍麾下的部隊里服役。

  戰爭的炮火硝煙散去后,斯坦利帶全家來到加利福尼亞。憑藉退伍軍人教育基金的資助,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學重拾課本,不過好景不長,很快他就帶著全家重返堪薩斯州,之後不久又去了得克薩斯州,最後到西雅圖才總算定居了下來,在這裡奧巴馬的母親安完成了高中學業。

  奧巴馬在自傳中寫道,在得克薩斯州全家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種族歧視。那時外祖父斯坦利是個傢具推銷員,同行告訴他,黑人顧客和西班牙裔顧客只能在正常營業結束之後才能光顧本店,而且,就算他們買了傢具,也要自行解決運輸問題,對這類人本店概不負責送貨。外祖母馬德琳在銀行工作,同事也曾告誡她,對於黑人看門人,不要用先生這類尊稱。

  奧巴馬還寫到,母親11歲時曾和黑人小女孩一起玩耍,卻引起軒然大波,結果其他小孩群起而攻之。這些孩子一直跟著她們倆到家門口,還衝她們扔石子,還是安的母親到家后才把這些鬧事的孩子趕走。安的父親斯坦利跑到學校校長那裡反映情況,又找到這些滋事孩子的家長們說明事情的真相,結果得到的答覆如出一轍,這些人無一例外都告訴他應該教會女兒不要再和黑人孩子玩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2 | 只看該作者

第39節:第二章 家 族 淵 源(4)

"如果我們現在選擇逃避,我們只是後退到各自的角落,我們將永遠無法一起面對挑戰,解決問題。""憤怒是真實的,是強有力的,要憑主觀願望使之消失,及對其作出譴責但不了解其根源,只會令不同種族之間的誤解造成的裂痕擴大。"

  --奧巴馬評說美國的種族問題很複雜,他指出,黑人的憤怒是過去種族隔離政策的產品,五十年前,歧視黑人被合法化,到現在黑人與白人之間還是貧富懸殊。

  後來斯坦利告訴孫子奧巴馬,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們最後才離開了得克薩斯州。而奧巴馬的外祖母則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全家人搬到西雅圖去完全是因為斯坦利在那裡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在西雅圖,奧巴馬的母親安向幾所大學提出入學申請,最後被芝加哥大學錄取,可她父親卻一意孤行,執意不許她去,理由是安年齡尚小,還不適合自己獨立生活。相反,全家又舉家搬到夏威夷,在這裡,安在這裡上了大學,並邂逅了一個名叫老巴拉克的活躍分子。

  母親

  在《無畏的希望》一書中,奧巴馬生動刻畫了母親的善良,她對貧窮和不公正的憤慨,還有她對於生命和大自然所創造的奇迹的深刻領悟:

  只有在回首往事時,我才更清醒地意識到她的精神對我的影響到底有多麼深遠和巨大--我的童年缺少父愛,是靠母親的信念才能不斷前行,在我青少年時代,屢屢遭遇艱難坎坷,是母親的信念激勵我勇往直前,並且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做出最終的選擇。而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雄心壯志應該得益於父親--那是源自我所了解的父親跌宕起伏的人生,來自自幼對父愛難以名狀的渴望,以及我對他的一切怨恨和不滿。但正是母親恆久不變的信念--堅信人性本善,並堅信生命雖短,但意義永存,所有這些都在為我躊躇滿志的人生之路指明著方向。

  草率組建家庭

  奧巴馬接下來又寫到,父母從訂婚到結婚的詳細過程他都一無所知,而對於他們短暫的婚姻生活他也是無從知曉。"他們從未有過真正的婚姻登記,"他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寫道,"他們有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結婚見證儀式。現在回首往事,整件事情似乎不堪一擊,危機四伏。也許這也正是外祖父母期待的結局。經過考驗,一切最終會水落石出,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們要做的只是對這樁婚姻三緘其口,既不過激反對,也不棒打鴛鴦。"

  事實上,老巴拉克的確曾寫信給肯亞的家人,並介紹了他新婚的妻子。他的父親回信對這件事表示關注,並且在信中充滿了疑慮,一個白人妻子能心甘情願地回到肯亞,和其他妻子兒女共同伺奉丈夫嗎?

  奧巴馬的母親後來告訴他,儘管父母一直強烈反對,而且為她日後到肯亞的安全問題憂心忡忡,她那時還是計劃要和丈夫一起回到肯亞生活。然而,當老巴拉克從夏威夷大學畢業后,他又獲得兩項獎學金。一是紐約新學院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其中不僅包括學習期間的所有食宿費用,而且還幫助提供在校工作機會,此外還全額負擔學生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費用。另一項獎學金來自哈佛大學,除了包括學費之外,再無其他。

  老巴拉克選擇了去哈佛求學。"我怎能將最好的教育機會拒之門外呢?"他問妻子,儘管這將意味著不得不把妻兒拋在身後,他也在所不惜。在波士頓完成學業后,老巴拉克回到肯亞。其間,他只回過夏威夷一次。那時兒子已經十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5 | 只看該作者

第40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1)

別 樣 童 年

  奧巴馬的童年時代是在火奴魯魯和母親還有外祖父母一起度過的。母親安最終和奧巴馬的父親分道揚鑣,結束了這場名不符實的婚姻。之後不久,她偶遇了在夏威夷大學讀書的另一名外國學生--羅洛·索托洛,他來自印度尼西亞,他的名字在夏威夷語中是"瘋狂"的意思,這讓奧巴馬外祖父捧腹不已。

  在《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在奧巴馬的筆下,索托洛是個很有耐心而且彬彬有禮的人:"他個子不高,棕色皮膚,相貌英俊,長著濃密的黑髮,看起來既像印尼人,又像墨西哥人或是薩摩亞人。他網球打得很棒,笑容總是恰到好處,性格沉著冷靜。"奧巴馬四歲時,母親第一次把索托洛帶回家,介紹給兒子和父母雙親,接下來的兩年裡,索托洛總是耐心有加地陪安的父親下棋,或者和奧巴馬玩耍嬉戲。最後,當奧巴馬六歲時,母親和索托洛水到渠成訂了婚。

  "在美國,權力是無聲的,但是在印尼那樣的地方,權力是毫無偽裝、赤裸裸的,永遠處於記憶中最新鮮的地方。權力將他(繼父)放在高處的位置上,卻又把他拉下來,就在他決定要逃跑的前一夜,權力就是這樣運作,你無力改變,只能服從其規則,一旦你了解這些規則就會覺得其實關於權力的道理很簡單。"

  --在印尼的時候,奧巴馬的母親改嫁給一個當地人,這個印尼繼父曾被捲入一場政變陰謀,然後被流放到新幾內亞的原始森林裡。從繼父身上奧巴馬體會到權力的"叢林原則",他在自傳里這樣寫道。

  不久,索托洛就離開了夏威夷。起初奧巴馬還覺得莫名其妙,後來他才明白這是因為他的護照被撤銷,而他本人則被召回印度尼西亞國內服兵役。安把一切打理妥當,一心想帶著兒子去和他團聚。每當母親埋頭整理各種所需文件時(機票、護照、簽證等),外祖父就會在地圖上找出印尼的位置,指給奧巴馬看,然後擔心他會不會在那裡遇到老虎、猩猩或是獵取人頭的野蠻人等等。奧巴馬的外祖母把電話打到了美國國務院,了解印尼政局是否穩定。當時是1967年,就在兩年前,印尼剛發生了軍事政變,不僅引發了暴亂,還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千人大屠殺。官方的回復還是讓外祖母感到些許寬慰,她開始準備大號的旅行箱,裡面裝滿了飲料沖劑、奶粉、沙丁魚罐頭,甚至還有一盒盒的糖果。

  蘇哈托將軍

  在奧巴馬遠赴印尼的兩年前,印尼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政變。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蘇哈托將軍領導軍隊武裝奪權,就此開始了對印尼長達30多年的統治。

  1967年3月,蘇哈托登上總統寶座,並自稱是農夫之子,還宣稱曾參加過反對荷蘭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在蘇哈托的領導下,印尼一躍成為石油生產國,石油的稅收使得印尼實現大踏步的發展。蘇哈托積極尋求與西方國家之

  間發展合作關係,同時吸引巨額的西方資金來印尼投資。奧巴馬的繼父親身經歷了這段歷史變遷,他先是在軍隊服役,之後又在一家石油公司供職。

  儘管經濟持續增長,印尼人民卻仍遭受著蘇哈托的獨裁統治。蘇哈托政府野蠻鎮壓一切反對力量,而且當時貪污腐敗成風,只有少數特權階級才能真正受益於迅猛增長的經濟。

  1988年5月21日,當政府要員紛紛棄他而去,雅加達街頭充斥著遊行示威的學生時,蘇哈托被迫引咎辭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5 | 只看該作者

第41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2)

母親和他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抵達印尼,中途還在日本作了短暫停留,奧巴馬至今記著他在渡輪上吃綠茶冰激凌時的情景,而母親就坐在身旁拿著單詞卡片一心一意地學習著丈夫國家的語言。再後來,當他們終於踏上了印尼的土地,6歲的奧巴馬突然發現等著他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在這裡無論是繼父還是其他人,他們說的話自己根本一竅不通。

  全家人在雅加達安了家,可住的地方更像是鄉村,與奧巴馬所熟悉的火魯奴奴相去甚遠。村民在河裡洗衣洗澡。街上很少見到汽車的蹤影,隨處可見的是人力車。

  "如果我代表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美國人的權力,我能作出謹慎的決定,我將以智慧、清醒的方式處理緊急事件、危機以及美國在世界中遇到的機會。如果美國人民知道白宮裡的總統有一個還住在湖邊茅屋裡的祖母,他那有一半印尼血統的姐姐嫁給了加入加拿大國籍的中國人,那麼他們一定會認為,這個總統對美國的世界角色和人民生活會有更深切理解,這種想法絕對是正確的。"

  --奧巴馬在競選飛機上用磁性、低沉的嗓音說。

  繼父家的條件在周圍還算是比較好的,房子用灰泥和紅瓦建成,周圍更多的是用竹子搭成的小棚屋。這裡不久前才剛通了電,屋裡既沒空調冰箱,也沒有沖水馬桶。

  在奧巴馬的新家前面有棵巨大的芒果樹。他剛到這個新家時,就被從樹旁竄出的猿猴嚇了一跳,這是繼父買來的禮物,特意要送給奧巴馬作為寵物。這裡是大自然的天堂,雞鴨、小狗和小鳥隨處可見,後院里鸚鵡在漫步,在屋后柵欄圍起來的池塘里,還可以看到小鱷魚在自在地遊動。

  迥異人生

  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描述了自己在印尼田園般的童年生活:

  我足足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印尼語,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和神話傳說。我在水痘、濕疹,還有老師的竹鞭下度過了童年。農民、下人和普通官員的孩子成了我的死黨,我們從早到晚結伴在街上亂竄,成群結隊去打零工,一起捉蟋蟀,還有放風箏大比拼。

  他記錄了繼父如何教他拳擊,還講了怎麼學會吃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生的綠辣椒、狗肉、蛇肉和烤蚱蜢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克里斯汀·薩伯格和凱姆·巴克在採訪了印尼那裡奧巴馬以前的熟人之後,記述了這個未來的美國總統別樣的童年,充滿艱辛坎坷又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奧巴馬的印尼名字叫"巴利·索托洛",他是個胖嘟嘟的男孩,因為外表與眾不同,他經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取笑,周圍只有他這麼一個外國孩子,也只有他一個要到新天主教教會學校上學。周圍住的都是巴達維亞人或雅加達的土著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穆斯林。

  "我站在這裡,清楚地意識到我的故事只是大量美國故事中的一個部分,我感激所有賦予我生命的人。我的故事興許也發生在全球的各個地方。"

  --2004年7月,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做"基調演講"時,奧巴馬提到了自己的身世,主動坦白複雜的身世讓許多人與奧巴馬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

  一位和奧巴馬年齡相仿的男子曾是他的鄰居,他回憶說有一次奧巴馬跟著他們走時,被他和夥伴們一起扔進泥塘。據老師回憶,奧巴馬是個安靜的孩子,話不太多,由於初學印尼語,因此,學校的課程對他來說並不輕鬆,絕非易事。他一年級的老師回憶起當初為幫他學印尼語,教他發聲母和母音的情景。那時他性格內向而且容易害羞,坐在教室最後面,那樣子讓人心生憐惜。小學老師也提到了他小時侯就具備很多優秀的品質,長大后這些品質愈發凸顯,比如對弱者和不幸者充滿同情,非常樂於助人。三年級時,奧巴馬寫了一篇作文,寫出了自己長大后的夢想,他說想要成為總統,當然他並未具體指明想當哪個國家的總統,但千真萬確的是,他說想讓所有的人都快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6 | 只看該作者

第42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3)

奧巴馬也寫到在雅加達的幾件事對他的人生起到了深遠影響。他常常被那些上門乞討的殘疾乞丐嚇得半死。在那裡,他第一次懂得乾旱和暴雨給鄰近的農場帶來多麼巨大的影響。 還有就是朋友們有板有眼地給他講驅魔咒語和死去的兄弟姐妹的故事讓他記憶深刻。

  "但我們一直認為,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

  希望不是忽視未來的艱巨任務或橫亘在我們前行道路上的障礙。

  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從拚鬥中退縮。

  希望是我們心中堅守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管遭遇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有勇氣去爭取,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和艱辛,更好的東西就會等待我們。"

  --奧巴馬演講精彩片斷

  那時家裡的經濟狀況入不敷出。奧巴馬的繼父在軍隊里從事地質工作,負責道路和隧洞的勘測工作,收入微薄。母親安很快在美國使館找了份英語教師的工作。後來,繼父換了份好一些的工作,在一家美國石油公司的政府關係辦公室里任職,這樣家境才略有好轉。繼父買了輛小汽車,而在此之前,全家人出行全仰仗一輛摩托車。奧巴馬四年級時,全家人喜遷新居,找了處條件更好的房子。新居附近一直住著外國公司的老闆和外交官,一幢幢房子都是高門大院,馬路寬闊,植被豐富,與從前是天壤之別。在新家,他們終於用上了電視和音響。

  奧巴馬轉學到一家穆斯林學校。當初進入天主教教會學校時,奧巴馬為適應全新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頗下功夫,而這回他再次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適應穆斯林學校全新的生活,而這裡的宗教傳統與先前學校截然不同。

  和以前一樣,奧巴馬還是坐在教室的最後面。一個朋友記得他花大把的時間畫美國的超級英雄,比如蜘蛛俠和蝙蝠俠之類。他在那所學校呆了大概一年時間,然後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幾個朋友想探尋究竟,但也僅僅被告知他搬走了而已。

  重返美利堅

  母親安和繼父的婚姻幾年前就陷入了危機。奧巴馬同母異父的妹妹瑪雅的出生給這對夫婦帶來了暫短的快樂,但奧巴馬在自傳中寫到,常聽到父母拌嘴,理由不外乎母親拒絕參加丈夫的生意派對之類。

  奧巴馬感受更深的是母親對他的態度也從此不同。初到雅加達時,母親總是鼓勵他學習當地語言,儘力融入印尼文化,多花時間和繼父呆在一起。然而,當她的婚姻每況愈下,她開始送兒子去參加美國的函授課程,作為日常學業的補充。凌晨4點,母親準時叫他起床,準備些簡單早餐,然後花三小時教兒子英語。之後,母親上班,他去上學。

  此時的奧巴馬已經懂事,完全理解母親的用心良苦,她既擔憂兒子的健康,又擔心自己的價值觀和所在國度的價值觀會產生衝突。有一次純屬意外,奧巴馬撞到布滿倒刺的鐵柵欄,身體受了傷,天黑后才回到家,胳膊上還劃開個大口子。繼父執意不肯立即送他去醫院,母親情急之下只好去懇求鄰居,連夜開車把他們送到了醫院。

  他們到醫院的時候,整個醫院一片漆黑,母親在走廊里摸索著前進,終於找到兩個醫生,兩人正穿著短褲下棋。至今奧巴馬胳膊上還有個縫了20針的傷疤,那就是那天晚上的留念。

  母親安開始對奧巴馬的生父讚不絕口,說他聰明誠實,而且刻苦努力。她鼓勵奧巴馬應該為有這樣的好父親而感到自豪,還不無羨慕地經常提起羅莎·帕克斯、小馬丁·路德·金,還有其他投身於民權運動的美國英雄人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6 | 只看該作者

第43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4)

奧巴馬與印尼

  奧巴馬經常提到他獨特的家庭背景,母親出生於堪薩斯州,父親來自肯亞,再有就是他在夏威夷度過了孩提時代,青年時代是在芝加哥度過。儘管奧巴馬在印尼生活了四年,他6歲到10歲是在印尼度過,然而當地文化也成為他的一部分,影響著他對於美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看法。

  在《無畏的希望》中,奧巴馬寫了他在孩提時代所了解的印度尼西亞,還提到他既渴望把妻子和女兒們帶到那裡去,心裡又滿是矛盾:

  當我想起印尼,那些回憶就縈繞在腦海揮之不去--赤腳穿過稻田時腳底沾滿泥巴的感覺依舊熟悉;懷念太陽在火山頂後面冉冉升起;彷彿能聽到夜晚禱告的鐘聲悠遠綿長,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木柴燃燒的味道;還有小販站在路旁的小攤旁叫賣水果的情景……我多想帶著妻子米歇爾和孩子去體驗我生活的另一部分,登上普蘭巴南神廟上,敬仰數千年的印度遺跡,或在巴厘島山間的河水裡自在暢遊。但我的這個宏偉計劃總是一拖再拖。我一直都忙於工作,

  想帶孩子出門旅遊更是難上加難。同時,到印尼的想法也讓我憂慮重重,擔心這片土地早已今非昔比,在那裡的所見所聞終會抹殺我童年美好的記憶。

  1971年,10歲的奧巴馬返回夏威夷。母親把他送到了畔拿荷學校,這是歐胡島上的一所貴族私立學校。奧巴馬在那裡插班五年級,一直讀到1979年畢業。在學校里,黑人孩子為數不多,他也是其中之一,其他學生大多數是白人或亞洲人,他們都來自夏威夷的富庶家庭。

   畔拿荷學校

  多虧外祖父母的幫忙,奧巴馬才得以被名校畔拿荷學校錄取。他的外祖父的老闆就畢業於這所學校,就是他幫奧巴馬獲得入學資格。

  奧巴馬第一天上學是外祖父陪他去的。新老師見到他就說她也曾住在肯亞。奧巴馬的老師建議他不要用印尼名字"巴利",還是用原來的肯亞名字"巴拉克"更好聽,還問他所在的肯亞家族屬於哪個部落,這讓奧巴馬窘得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奧巴馬曾寫到自己和新生活格格不入的經歷:

  爺爺和我一起買的衣服一點都跟不上潮流;在雅加達我一直穿著的印尼涼鞋在這兒顯得寒酸不堪。這裡大多數的同學在幼兒園時就互相認識;他們彼此住得不遠,住宅都是複式結構,還有游泳池;同學的父親一同在少年棒球聯盟當教練;母親們則忙著烤餅烤蛋糕的推廣。這裡的人對踢足球、打羽毛球或下棋不感興趣,可我卻對如何把橄欖球投出弧線,或在滑板上保持平衡一竅不通。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勞倫斯·道恩斯寫到,他對奧巴馬在夏威夷不被接受表示充分理解。道恩斯本人在20世紀70年代也曾就讀於夏威夷,據他講,畔拿荷貴族學校早已名聲在外。"對於奧巴馬而言,想融入畔拿荷學校絕非易事。早在教會時代,建校之初,它就是以為少數特權階級辦學為宗旨的。而奧巴馬當時是靠拿獎學金上學的窮學生,而且還不是白人,又身無分文,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每個人都能看上病和看得起病。我在伊利諾伊州就通過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攜手合作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終止所有把工作運往海外的公司的稅收優惠政策,並給美國最值得享受減稅的中產階級減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6 20:47 | 只看該作者

第44節:第三章 別 樣 童 年(5)

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讓農場主、科學家和企業家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國家一勞永逸地擺脫石油的主宰。

  最後,我會是這樣一位總統:我要結束伊拉克戰爭並讓我們的士兵回家;我要恢復我們的道德地位;我知道'9·11'不是騙取選票的借口,而是使美國和世界聯合起來應對21世紀這個世界面臨的共同威脅:恐怖主義和核擴散,全球變暖和貧困,種族屠殺和疾病。"

  --奧巴馬承諾,如果他一年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

  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經歷愈發使得奧巴馬覺得與同學們格格不入。奧巴馬小時候住過的大學附近的大房子已經被外祖父賣掉了,現在一家人搬進了一幢高層公寓樓的兩居室,空間狹小,擁擠不堪。他們也不再帶奧巴馬出去郊遊或者去海邊散步,而是整天呆在狹小的公寓里看書看報,要麼就看電視。

  外祖父當時是壽險推銷員,每天起早貪黑的努力工作,才能勉強度日。外祖母的境遇還稍好些,她是銀行職員,每天清晨要趕6點半的班車到市中心去上班。

  奧巴馬每天步行上學,外祖父下班后就在家等他放學。傍晚時分,兩人一起開車去市中心接外祖母下班。全家人晚上邊看電視邊用晚餐,其樂融融。

  有個當時也在畔拿荷學校就讀的學生告訴《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薩伯格和巴克:"畔拿荷學校確實名副其實,教學質量一流。但在這裡也許會讓人倍感孤獨……黑人學生難免會覺得孤立無援,這一點毋庸置疑。"

  父親的歸來

  幾個月後,外祖父母的家裡,一份電報不期而至,是母親要來夏威夷過聖誕,而且父親也要來探望他。

  奧巴馬對父親的記憶一片空白。只是從家中的些許往事,以及母親偶爾的提及,才對父親略知一二。母親來度假時,才告訴奧巴馬已經給父親去信,把兒子的近況一五一十的予以轉告。母親還說,父親又結婚了,因此現在奧巴馬在肯亞共有六個兄弟姐妹。另外,父親因車禍住院,會在夏威夷接受康復治療。父親的這些情況又被奧巴馬添枝加葉講給同學們聽。

  父親來的那天,老師給奧巴馬放了假,允許他早點回家。當他回到外祖父的公寓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個膚色黝黑的瘦高個男子,他拄著拐杖,走路還有點跛。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奧巴馬是主要發言人之一。他的黨內名聲就是這一炮打響的,光芒簡直蓋過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John Kerry)。他在演講中引用了上述的《獨立宣言》的開篇。

  "嗨,巴利,"他的父親喊著他的小名,"好久沒見你了,見到你真是太好了。"可父親只住了一個月就走了。這段時間裡,他們一起聽非洲音樂,父親還教他跳舞。他們在一起歡度聖誕,互贈禮物,還拍了照片,這是奧巴馬有生以來和父親唯一的一張合影。他倆一起讀書,還一同去聽了爵士音樂會。父親到奧巴馬的學校去和同學們聊天,給他們講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野生動物的奇聞趣事,還有部族部落的奇風異俗,再有就是肯亞人為爭取獨立而浴血奮戰,這些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這之後父親就再一次選擇了離開。這是奧巴馬最後一次見到父親,這一個月的短暫相聚也珍藏著他對父親的所有回憶。在這之後的幾年間,奧巴馬一直都在為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而苦苦掙扎,他想要理解對他產生過諸多影響的各種文化,這其中有的來自肯亞、美國堪薩斯、印度尼西亞,還有的來自夏威夷等等,不一而足。後來,他又在加利福尼亞、紐約和馬薩諸塞等地接受大學教育。從這時起,年輕的奧巴馬開始自稱為非裔美國人,來自芝加哥的非裔美國人。在芝加哥,他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7 03:20 | 只看該作者

肯尼迪式魅力(1)

第一節 "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

  1"改變"(Change)

  在小布希越來越令人厭惡的時候,美國人最渴望的是出現一個討人喜歡的總統,這就使得奧巴馬生逢其時。希拉里試圖費盡心裡地設計政策藍圖,這已經在戰略上低奧巴馬一手,奧巴馬棋高一著,他只關注自己最拿手的事情:招人喜歡,辦法就是銳意改革,奧巴馬提出的口號是"改變"(Change)。在奧巴馬贏得初選的第一個勝利以後,人們發現,他不當選的幾率將繼續下降。至於他當選后選擇什麼政策,他可以等當選后再考慮。

  奧巴馬本人的俊朗形象和一流口才加上美國人對以小布希為領軍人物的新保守主義、新帝國主義的內外交困局面的失望,導致奧巴馬所提倡的"變革"深得人心。關於奧巴馬的各種論調勾起了許多人對往事的回憶,這種回憶是令人陶醉的,其中的感覺混合了對約翰·肯尼迪、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的懷念。

  在慶祝初選的第一場勝利的演講中,底氣大增的奧巴馬更加大聲地呼喊出變革的口號:"你們--民主黨人、共和黨人、無黨派人士--熙熙攘攘地走到一起,自豪地宣稱:我們是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個民族;變革的時刻已經到來。你們還說,華盛頓被冷酷、萎縮和憤怒所淹沒,現在是超越這種政治手段、以相加替代分割的時刻,是在紅州和藍州建立變革聯盟的時刻。……政治說客自以為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比公眾輿論的威力更大,但是他們並不擁有這個政府。政府是我們的,我們正在把它收回。"

  在奧巴馬團隊聲勢浩大的宣傳之下,一股"改變"的氣息瀰漫在美利堅的大地上,連資深的肯尼迪家族的領軍人物,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現任國會參議員的愛德華·肯尼迪斗公開表示,"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I feel change in the air)。

  2008年1月28日,總統大選激戰正酣,在美國政壇舉足輕重的愛德華·肯尼迪宣布支持奧巴馬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愛德華·肯尼迪是先後遇刺身亡的前總統約翰·肯尼迪與前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唯一尚在人世的兄弟。現年76歲的愛德華在美國政壇頗具影響力,是肯尼迪家族的領軍人物。

  當天,愛德華·肯尼迪和肯尼迪總統之女卡羅琳o肯尼迪出席了在華盛頓美國大學校園內舉行的競選集會。愛德華對奧巴馬讚譽有加,"奧巴馬是一位新的國家領袖,為美國帶來截然不同的競選運動。這場競選運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有了奧巴馬,我們就可以告別充斥著歪曲和誤讀的舊式政治,告別種族對立、性別對立、族群對立,乃至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對立。""我嗅到了空氣中的改變。"說這番話的時候,這位一頭銀髮的老民主黨人,看上去同台下20多歲的大學生們一樣興奮。同場亮相的還有肯尼迪家族另一位成員--眾議員帕特里克·肯尼迪。在這次集會上,肯尼迪參議員指出,奧巴馬繼承了他哥哥的遺風。同時,卡羅琳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奧巴馬是唯一能像她父親那樣激勵一整代美國人的政治家:"我從沒遇到過一位能像我父親打動別人那樣打動我的總統。但是這次,我相信這樣的人已經出現了――他不光能打動我,而是能打動新一代美國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7 03:20 | 只看該作者

肯尼迪式魅力(2)

肯尼迪家族本來與柯林頓夫婦有相當不錯的交情,在柯林頓主政時期,愛德華一直是白宮的重要盟友。自2007年10月以來,政界及媒體都相當關注肯尼迪家族會否傾向於支持希拉里。儘管希拉里此前說過,自己沒指望能得到愛德華的支持,但她的助手承認,希拉里陣營原本希望愛德華能始終保持中立。那麼,肯尼迪家族為何最終做出了讓柯林頓夫婦有些尷尬的決定呢?這是因為柯林頓夫婦的做法對愛德華來說似乎"有點過分"。據稱,愛德華曾經要求柯林頓夫婦停止使用攻擊對手的手段,但他們不予理會。而與此同時,奧巴馬則在有些方面讓肯尼迪家族成員產生了共鳴。愛德華回憶說,自己的兄長約翰·肯尼迪當年參選總統時,同樣受到過一些肆意抨擊,但兄長對他說要忍耐。他說:"約翰·肯尼迪說過,這個世界正在改變,舊方法已經行不通了,現在正是需要新一代領袖的時候。種族對種族的舊政治手段已經結束。"顯然,愛德華·肯尼迪參議員對柯林頓夫婦"二打一"(Double team one)的行徑極為不滿,在勸阻無效后,遂決定挺身而出。愛德華·肯尼迪的表態是當時民主黨內對奧巴馬的最有分量的支持。

  而奧巴馬與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幾分神似或許也使得愛德華對奧巴馬青眼有加。奧巴馬和肯尼迪都曾是哈佛大學畢業,都是參議員出身,都因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精彩發言而一夜走紅,也都寫過很暢銷的書。肯尼迪在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畫像》成為了一部歷久不衰的暢銷書,譯成了好幾十種文字,並為他贏得了普利策傳記文學獎;而時隔50年,全面闡述奧巴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的《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則在《紐約時報》排行榜逗留達三個月,甚至於有些選民就是因為看了《無畏的希望》才決定轉投民主黨和奧巴馬的。

  在親和力上奧巴馬也與肯尼迪十分相似。在參議院期間,肯尼迪奔走各地,觸摸民心,並在就任總統后不久便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張。同樣,奧巴馬也以謙遜和親民著稱,他曾長期在芝加哥從事社區服務工作,積攢了大量和基層民眾打交道的經驗,而複雜坎坷的成長經歷,更是讓他對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有著深切認識,他長期旗幟鮮明地為窮人爭取權益,努力推動促進社會公平的法案。

  像肯尼迪一樣,奧巴馬也善於俘虜媒體和年輕人。肯尼迪當年之所以能夠戰勝尼克松,電視的力量功不可沒,奧巴馬的人氣激增也得益於媒體,尤其是網路和電視。年輕網民不僅為奧巴馬聚斂了大量的人氣,網民的小額捐款還為奧巴馬帶來超過希拉里的財氣。卡羅琳·肯尼迪對奧巴馬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源於她的三個十幾歲孩子、也是年輕網民的不斷鼓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11-7 03:20 | 只看該作者

肯尼迪式魅力(3)

另外,奧巴馬與肯尼迪都是總統候選人中的"另類",肯尼迪當年開創的是信奉天主教(美國主流民眾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候選人入主白宮的歷史,而奧巴馬的目標是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

  在精神和信仰層面,奧巴馬與肯尼迪的相似之處是一種開創未來的歷史感。正如雨果·孟斯特堡所言,"將美國人與他的同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既不是種族,也不是傳統,更不是過去的歷史,而是他們共同創造的未來。"換言之,許多人尤其是黑人與年輕人對奧巴馬的支持,也同樣飽含著對未來的一種憧憬,像奧巴馬一樣,他們也相信:夢想可以超越種族和膚色。而夢想,也許就起飛自當下的選擇中。

  奧巴馬連續不斷的勝利也使得大選的氣氛在不斷"改變",2008年2月27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來自喬治亞州的聯邦眾議員約翰·劉易斯宣布,放棄支持希拉里,轉投希拉里對手奧巴馬陣營。劉易斯在俄亥俄州、得克薩斯州兩個大州舉行民主黨預選6天前宣布"倒戈",使希拉里岌岌可危的選情雪上加霜。對此,希拉里當天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說:"決戰時刻,誰支持我們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展示了什麼,我們擁有怎樣的經驗和資質,這才是選民要判斷的事情。"

  美國是個開創奇迹的國家。奧巴馬做總統,對於八年來情緒低落的選民,永遠是難以抗拒的誘惑。奧巴馬一聲"求變",確實無比動人。

  2"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奧巴馬在競選機會中喊出的另一個深得人心的口號是"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

  在正式宣布參選的演講中奧巴馬說:"我們能打造一個更有希望的美國","在林肯呼籲結束分裂、團結一致的老議會前,希望和夢想仍在延續。"

  奧巴馬說:"我們能吸引獨立人士和共和黨選民。柯林頓參議員(希拉里)不能。""我們是未來之希望。""我們能重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個口號在初選中大獲成功。在奧巴馬的競選現場,有不少年輕人像參加搖滾音樂會那樣蜂聚在舞台前,忘情地跟著他喊"是的,我們能"(Yes we can)口號。有年輕人因興奮過頭而在舞台前昏倒。奧巴馬陣營組織了一個醫療義工團隊在集會中隨時待命搶救那些暈厥者。每當有人暈倒,奧巴馬會中斷演說,到昏倒的選民面前參加搶救,等這位選民醒來,全場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這使得奧巴馬的競選集會猶如福音佈道大會。

  藝術家也很快把奧巴馬的競選口號寫成一首歌,歌名就叫《Yes We Can》,整首歌是在奧巴馬的演講基礎上配樂后,再由眾多歌星演繹的,更給這位黑人領袖的演講賦予了新的生命。一位網友說,奧巴馬競選的意義已經不是當選美國總統這麼簡單了,他代表著黑人力量的崛起,代表著美國的中、下層人民,這場戰爭超越了膚色、種族,是一場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較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0: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