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goodoctor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50年不變的中國獃子」看中國和美國的教育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21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6-11 05:4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8-6-11 04:17 發表
現在的學生未來到底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呢?美國的一位老師所做的這段影片在翻成中文之 后或許會給大家一個可能的方向:


請參看美國學者的意見: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 ... &extra=page%3D1

是兩篇文章, 不是一篇.

[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08-6-11 05:51 編輯 ]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2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6: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1樓 小辣辣 的帖子

I am  獃子, but what is your point her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3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6:3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pekinese 於 2008-6-10 10:03 發表
沒又看到, AMERICA-EDUCATED 或 EU-EDUCATED 有創造性 思維 !!!
i am working with engineers worldwide, including
Australia, EU, Japan & KOREAN...also Chinese in China, HK, Taiwan, singapore;


then who made all of these things you are using now including the internet? Japanese or Korean?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4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7:56 | 只看該作者

美國教育vs中國教育

孟津
今年8月8號《華爾街日報》有一篇題目為「Not By Geeks Alone」的文章(見附件)。這篇文章是針對美國國會通過的一個法案「The America Competes Act」而寫的。這個法案的基本內容是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增強美國學校中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 "STEM" subjects)的投入,以期保持自己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因為美國人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的教育已經落後於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

但《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認為這個法案走偏了。文章主張美國教育不應當和亞洲國家重技術的教育相攀比,而忘記了美國教育中重人文學科才是美國保持世界科技領先的根基所在。文章說:「what makes Americans competitive on a shrinking, globalizing planet isn』t out-gunning Asians at technical skills. Rather, it』s our people』s creativity, energy, ambition and problem-solving prowess」。文章認為,美國之所以能生產Steve Jobs, Bill Gates 以及其他大批的商業巨星, 是因為美國有包括文學,藝術,音樂,歷史的「well rounded」 教育。比如文章里說:「History and literature also impart to their students healthy skepticism and doubt, the ability to question, to ask both "why?" and "why not?"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 readiness to challenge authority, push back against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make one's own way despite pressure to conform. (How will that be viewed in China?)」。

文章意識到「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把美國學校變成培養應試技術工廠的危險邊緣,在那裡除了一些基本科目的考試分數外,其它一切都不重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這樣的學校:它不僅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在全球生產力中具有競爭力和表現優異的人,同時要成為我們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參與者。」

讀完這篇文章,有幾點想法:

1)美國的教育已經感受到亞洲國家在科技教育上的競爭,希望通過立法的方式補強自己的弱點。

2)文章的作者曾是美國聯邦負責教育的官員,他們能夠提出上面關於中國教育的問題,可見他們對中國教育體制本質性的了解。中國的教育官員有同樣對中國和其它國家教育體系優缺點的了解嗎?

3)美國教育中重人文學科的確是明顯的。而上面這篇文章希望能保持這種傳統。而中國的教育體制卻繼續在為考試工廠式的教育輸送原料,不斷生產考試機器。

4)科學上的創新是一個很響亮的口號,中國的科學的確需要創新,否則永遠都只有跟在別人後面。但創新需要有孕育它的文化土壤。這種文化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具有挑戰權威,挑戰傳統理論,獨立思考等特質。如果學生必須去死記硬背各種公式概念,並按標準答案答題,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已經失去了一個科學家的基本素質,而是被塑造成了手藝不錯的匠人。給他一張圖紙,他能打造出漂亮的器物。但他有那張圖紙和產生圖紙的思想嗎?

5)中國的歷史和文學和美國的歷史和文學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但我們的文、史教會了學生去挑戰權威,懷疑既有的觀點了嗎?教會了學生們科學只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個方面,它必須和其它文化層面相關聯這樣的觀念了嗎?

我在哥大念書的時候,選了一些美術方面的課程,讀了很多哲學方面的書。這些課程讓我知道十七世紀歐洲繪畫從以聖經內容為主的室內「醬油湯」色轉到室外陽光明媚色彩繽紛的不同現代繪畫風格,而這個轉變是和當時物理學對太陽光分色原理的發現有關。我也學會繪畫中從構圖開始,逐漸進入細節,同時要有能抓住目光的亮點。這何嘗不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道理呢?科學哲學中從Kuhn的科學範式的演替到Popper的科學假說證偽,讓我認識到科研中不能崇拜權威,同時也不能追求完美,因為科學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而不是到達終極真理。同時也體會到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的互存(reciprocal)關係。這些東西不是在我的自然科學課程內學到的,但它們對我做科研的影響以及對科學的認識卻是根本的。這些經歷讓我能體會什麼叫做「well-rounded」的教育。

美國的教育並非一切都好比如它在傳授創造論和進化論爭論中的某些貶低科學的趨勢。中國的教育也非一切都不好,但存在結構性的弱點是明顯的,這是中國科學發展基礎中的一個本質性問題。

教育是國力之本,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原文見下面鏈接: http://www.afa.org/EdOp/edop_8-08-07.asp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8-6-10 16:1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25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6-11 08:0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愛國有理 於 2008-6-10 16:09 發表
你認為你是獃子與暴徒,這倒是恰如其分.但你不要推到中國人身上,因為你不是中國人,甚至你都不能被稱為人.
[quote]儘管心有不甘,卻又不得不承認,美國人說我們是「50年不變的獃子和暴徒」,雖然既缺德又刻薄,但這就像當年有人指出阿Q頭上的癩痢瘡疤一樣,乃實事求是之論,只不過這是個洋魯迅而已


凡是贊同或宣揚這種觀點的人. 就是數典忘祖. 而且也是對中國的無知.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26
小辣辣 發表於 2008-6-11 08:0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goodoctor 於 2008-6-11 06:21 發表
I am  獃子, but what is your point here?


的確不是獃子就是傻子. 到現在你還不知道我的觀點. 真是對牛彈琴了. 可悲.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7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8: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小辣辣 於 2008-6-10 07:40 發表
美國有西方國家最大的華人社會,約有300萬華人,佔了美國人口總數的1%。
從全美範圍來看,華人移民所受教育的水平高於美國成年人口的平均水平,華人移民從事專業工作的人口比例也高於美國白人,華人中高收入家庭的比 ...


同時回答#16的問題

這裡討論的是美國和中國的教育問題,並沒有涉及受過中美兩國混合教育的中國留學生。本人認為這些受過中美兩國教育的學生,棒級了, 取兩種系統的長出,是這個世界上受到最好教育的一群人。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8-6-10 16:4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8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8:1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小辣辣 於 2008-6-10 16:04 發表



凡是贊同或宣揚這種觀點的人. 就是數典忘祖. 而且也是對中國的無知.


如果喊口號也能使國家進步,文革時口號喊的還少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29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1 08:37 | 只看該作者

不知網上愛說髒話的這幾位喜不喜歡相聲?送你們一段: 髒話篇

不良語言, 未成年者慎入!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8-6-10 22:08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96

帖子

217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77
30
leifu 發表於 2008-6-11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31
shanren 發表於 2008-6-11 11:49 | 只看該作者
樓上諸位,只要看看我們周圍所使用的、聽說過的一切先進東西,從電腦、視窗到網際網路,從DNA研究到艾滋病研究,說出幾樣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東西是由在中國的中國人發明創造的,就足以駁倒 Goodoctor。 問題是諸位紅衛兵小將能說出幾樣來?我承認我只能想起搞雜交水稻的袁老先生一個。

各位紅小將拿出些許文革大辯論時尚具備的「擺事實講道理」的功夫來,來給老夫開開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32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6-11 23:42 | 只看該作者
goodoctor同學,一個建議:在你不懂的問題上,最好選擇閉嘴;專註於你懂的那些。

已經和你說過不是一次兩次了,你可以選擇做個"lay theory"的專家,但這麼做的唯一結果就是貽笑大方。lay theory變不成scientific theory
釣魚島是中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33
HelloPitt 發表於 2008-6-12 03:21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乃至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能夠長期保持領先,很大的原因在於人才的吸引上。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寬鬆的科研環境,使得很多不發達國家的人次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就基礎教育而言,美國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決不是完美無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4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2 03:21 | 只看該作者

中美教育比較

北京市社科院 上官子木

美國的高等教育被認為是世界最好的教育,但論及美國的基礎教育,人們的看法則有著較大的分歧。將中國的基礎教育與美國相比,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學多悟少」,而美國的教育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學少悟多」。對此觀點,筆者在數百餘名教育工作者中進行了一項調查,其結果是,72.02%的人表示贊同,23.46%的人表示不同意。另有2.47%的人認為中國的教育的確是打基礎的教育,但學的東西並不多,美國的教育的確是培養創造力的教育,但學的東西並不少。

  中美兩國的教育有著極為不同的傳統,中國的教育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和灌輸,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尊重,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繼承,以及知識體系的構建。相比較,美國則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權威的質疑、批判精神,注重對知識的拓展和創造。這兩種教育表達了對待知識的不同的態度,中國的教育表達的是對知識的靜態接受,美國的教育則表達的是對知識的動態改變。這一「靜」一「動」之間,反映了兩國教育不同的知識觀。

  在進行中美教育比較中,筆者的調查顯示:67.9%的人認為,最理想的教育是將中美兩種教育模式的優勢相融合,使我們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礎又有很高的創造力。對此觀點,有6.58%的人不贊同。另外,有32.92%的人認為,由於這兩種教育模式是基於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背景,所以難以融合;有4.12%的人認為,由於這兩種教育模式在具體操作上有著相矛盾的地方,所以難以融合。

  在中美教育差異中,最明顯的還是教育觀、知識觀的差異。譬如,到底什麼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礎?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認識。以數學為例,我國教育界歷來認為,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是數學的基礎,所以中小學階段不許學生用計算器。然而在美國,基本運算不受重視,計算器在中小學的使用很普遍。美國人認為,計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們又何必勞神費力地用腦算呢,人腦完全可以省下來去做機器做不了的事。我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獨立於計算機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地儲備知識,儘可能快地提取知識,因而中國學生的大腦在這兩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訓練。美國教育的「基礎」是指,大腦在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前提下,放棄發展那些屬於計算機的工作領域所需的能力,只發展那些屬於計算機無法工作的領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閉卷筆試的考試形式下,美國學生比不過中國學生,但是,在可以隨意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現實研究中,中國學生就遠遠比不上美國學生了。顯然,在利用和開發大腦的內在功能上,中國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綜合外界的各種信息以及擴展大腦的功能方面,美國的教育則更勝一籌。

  美國的教育注重廣而博,中國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國的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嚴密、嚴謹精神。從發展創新能力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學生容易偏於自我約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錯而習慣於固守規範。基礎好可以是創新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可以成為束縛和阻礙創造性思維的障礙。嚴謹的特點可以帶來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為跳躍性思維的大敵。

  有人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正在向東方國家學習,開始強調抓基礎,既然人家還要學習我們,那麼我們就應固守原有的教育傳統,沒有必要改進。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美國是在創新有餘而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礎來補不足。我國的情況卻是與美國恰恰相反,我們是基礎有餘而創新不足,因而我國教育的完善必須以抓創新來補不足。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適宜美國今日社會的教育方法或教育體制並不一定適應於中國現在的社會。因此,不同國家的教育比較必須基於社會文化背景的比較。正是由於社會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差異,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教育差異。美國的教育傳統是與美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的,同樣,中國的教育傳統也必然根植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探索出既能適應中國社會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華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難點。總之,我們需要的是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的現代化教育。

http://www.edu.cn/20011105/3008262.shtml

[ 本帖最後由 goodoctor 於 2008-6-11 11: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35
HelloPitt 發表於 2008-6-12 03:24 | 只看該作者
就我所知的一個美國著名的大學研究機構中,由純中國人構成的研究Team都有好幾個。如果沒有龐大的國際部隊,美國的科技水平估計會下降很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6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2 03:25 | 只看該作者

中國讀書太苦了——高中女生眼裡的中美教育差異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1月05日 10:58: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樊未晨

    「跟在美國相比,在中國讀書實在是太苦了。」張弛說。

    張弛是一個15歲的北京少女,今年上高一。與其他同齡人不同,張弛先在北京讀完了小學,初一時,由於爸爸工作的關係到了美國,在美國完成了初中3年的學習后又隨爸爸回到北京讀高中。

    終於盼到元旦放假,緊張了4個月的張弛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美國每天下午2∶45上完課 在中國3個星期才休息一次

    在張弛心中,中國和美國教育的不同最直接的反映,是從兩國學生一天的時間表看出來的。

    在美國,張弛每天早上7:20在家門口坐校車,10分鐘后就到學校了,7:45開始上課,11:50中午放學,午飯時間是半個小時,緊接著上下午的課,2:45下課、放學。

    雖然放學了,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會留在學校里,參加各種小組:天文、籃球、棒球、壘球……「這些活動對我們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每年學校所在的區都要舉行各種學校間的比賽,學生們要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準備。」張弛介紹,大概4:30,校車會準時把學生拉回家。「回家后,當然也要花1個多小時完成家庭作業」,但是作業很好完成。

    在中國,張弛可沒有這麼輕鬆了。

    由於要回國參加高考,張弛被送到了一所北京附近河北境內的「高考能校」(封閉學習,高考升學率非常高的學校),從北京出發上了京沈高速還要50多公里。這麼遠的路程,張弛不可能每天回家,學校為了保證學生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規定3個星期回家一次。

    平時,張弛每天要6:00起床,6:45就要上早自習,一天上12節課:上午4節、下午4節,再加上晚自習4節,所有課結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0:30了。一天下來,一點兒玩的時間都沒有,在美國每天都在堅持的畫畫現在也擠不出時間了。這樣的生活,張弛惟一的感覺就是:累。

    在美國每個同學都像個「人物」;在中國的同學每個人被訓練出了固定的解題模式

    除了學習的時間有極大差別外,張弛覺得兩種教育的另一個重大區別表現在課堂上。

    「我們每節課都有自己動手或參與的機會。」張弛介紹,在美國,老師最重視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參與,每節課由學生來參與的時間通常都要超過一半。除了課堂互動外,每門課程經過一個小單元后,都會要求同學進行演講。每個同學都要自己動手準備一份電子幻燈片,用3~5分鐘在所有同學面前講出自己的觀點。

    「我現在也不知道美國的這種教育到底能教會我們什麼,但是我覺得,我身邊的同學個個都是『人物』,對什麼事情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兩句,而且很自信,對什麼事情都不發怵。」

    雖然這是張弛對她的美國同學的評價,但是在與她的交談中,記者也能感覺到她身上的自信。

    「中國的課堂就完全不是這樣了,顯得很沉重。」在張弛眼中,中國的課堂不太有意思,學生參與的機會少了很多,更多的時間是老師講、學生聽。「而且,中國的學生彷彿受過什麼訓練,每次見到一道題后,馬上就能想到解題方法,這些同學的頭腦中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題思路。」這是最讓張弛羨慕的,每當老師布置了題目,幾乎所有同學都能在很短的時間想到「最恰當」的解題思路,並飛快地投入計算,而自己腦中卻還「一片空白」。

    「雖然在美國的幾年時間自己好像落下了很多知識,但是我能感覺到美國的教育更注重人的發展,培養得很全面,但是中國的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好像除了學習好再也沒有別的優點了。」張弛想了想后,概括了她眼中兩國教育的最大不同。

    在美國考試后很輕鬆 在中國考試后不自在

    「每學期結束的時候美國學校也有考試」,張弛介紹,在美國一個學生的成績通常是這樣計算的:平時作業成績佔70%,考試成績佔20%,還有10%是日常課堂實驗和課堂表現的成績。「考試前大家也複習,但沒那麼緊張,畢竟考試成績只佔20%的分量,」張弛說,考試成績出來后,大家的成績分為A、B、C、D、E5個等級,大家重視的是自己成績的等級,而不會關心自己比別人是多了1分還是少了1分,當然也不會有按成績排隊這樣的事情。每個人考完試后都覺得很輕鬆。

    回國以後,學習對於張弛來說不再快樂。身邊的同學們不僅在為分數奮鬥,而且是在為每1分奮鬥。「我發現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樂觀、自信的張弛說到這裡聲音小了下來,她已經領略到了考試的殘酷,雖然張弛的英語毫無懸念地考了第一名,但是「數學和化學考得挺糟糕的,在70個人的班裡排在40多名。」考試成績和排名讓張弛明顯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也讓充滿自信的她感到了不自在。

    美國教育「很素質」但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中國教育「太嚴了」但掌握了很多知識

    美國這種「很素質」的教育,著實讓張弛感到了學習的快樂,但是也讓她感到了煩惱。張弛是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附小上的小學,當時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剛到美國時學習成績也不錯,尤其是數學,但是時間長了,成績慢慢下來了。

    「美國的教育太開放了,管得太鬆了。」張弛介紹,美國的中學里沒有固定的班級,學生是按照自己在開學初的選擇來上課的,因此每節課都是和不同的同學上課,這樣的課程特別需要學生的自我管理,只有那些善於自我管理的學生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大部分學生在這種「沒壓力」的情況下,學習不努力,很多人放學后根本不寫作業,這使得「美國教育的兩極分化非常明顯」。

    在張弛眼中中國的教育「太嚴了」,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有時甚至覺得學生是「在為考試而學習」,但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學校確實教會了學生很多知識,而且這些知識掌握得相當紮實。

    這次從美國回來,張弛特別要求父母給自己選擇一所「嚴」的學校,「我在美國落下的功課太多了,在這種『嚴』的學校才能多學點兒。」張弛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37
HelloPitt 發表於 2008-6-12 03:26 | 只看該作者
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很好地利用了世界的智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主題

4185

帖子

675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53
38
 樓主| goodoctor 發表於 2008-6-12 03:29 | 只看該作者
楊振寧比較中美教育
李家傑
  82歲高齡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近日在北京說:「今天美國的科技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全世界,是不是每個地區都應該拋棄原來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的哲學,向美國這個方向學習呢?這個問題我曾經想過。

  「教育是非常複雜的事。中國內地、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這些國家及地區的教育哲學深受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 ,跟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教育傳統有很大的區別。從中國、韓國、日本到美國讀書的孩子,一般都比美國的同班、同歲的同學根基紮實,大學生、研究院的學生也是這樣。可是所有的美國中學、大學、研究生院老師,以及美國學生,都有同一個印象,就是中國學生不會做研究。中國的中學、大學學生到外國學習,成績都很好,可是國外為什麼會有中國學生不會做研究的印象呢?原因在於中國訓練學生的辦法與美國不同,中國學校教出的學生往往認為,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是前人做過的,怎麼能挑戰從前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哲人所做的貢獻呢?

  「中國學生是開始階段不會做研究,在剛做研究工作時,膽子比較小,不敢向新的方向發展。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工作后,很多中國學生做的成績很好,而且,他們很努力。在美國一個大的國家實驗室,其中的機器通常是24小時運轉,你會發現到半夜12點以後還在繼續工作的,一般都是中國學生。到研究生畢業時,往往是中國學生做得很好。到獲得博士學位時,中國學生並不比外國學生差。」

  楊振寧說:「如果問我,是中國的教育政策好?還是美國的教育政策好?我認為這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任何一個簡單回答都是錯的,因為這關係到千千萬萬所學校、千千萬萬個家庭、千千萬萬個孩子,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回答。包括對中學生、小學生、大學生訓練的方法,是好還是不好,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對多半的學生,我認為中國政策是好的。因為它可以把這些孩子引導到將來能夠發揮他們社會作用的道路上去。要想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到美國看看就知道了。我在美國教過兩年的大學一年級物理課,美國的學校不管是非常好的學校,還是不太成功的學校,大一的學生多半還在晃悠,對於世界是怎麼回事,自己怎麼回事,前途是什麼樣子都沒有想過。這跟美國整個社會結構有關係,教育也佔一部分原因。而在中國,孩子們就成熟多了。可是對於天資特別好的學生,中國的政策就不一定好。」

  稿件來源:《光明日報》6.17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39
HelloPitt 發表於 2008-6-12 03:29 | 只看該作者
不光是數理基礎知識,對於美國之外的歷史和地理,美國學生也很缺乏,除了北京上海說不出幾個大陸的城市,在和美國人談論西藏問題時,大多數美國人都無法說出西藏的確切位置。相對國人對美國的了解程度,美國人差很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1

帖子

1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5
40
HelloPitt 發表於 2008-6-12 03:33 | 只看該作者
如果再有10-20的經濟發展,國家有足夠的能力吸引人才的迴流,甚至是國際人才的流入,中國科技才能真正的步入快車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改革基礎教育制度就能實現的。當然中國的基礎教育也有很多不足,相關的論述很多,就不在這裡多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1: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