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來往加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與主同行一年查經繼續貼 第十八周

[複製鏈接]
21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5 09:59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從禱告經歷神跡 第1日 代下廿九至卅二章

希西家上任不久,北國便亡於亞述,全國被擄至亞述去(王下十七23),這事對希西家影響甚大,但歷代志下作者卻隻字不提。希西家登位之初,百廢待興,民心渙散,為此他首先重開耶和華聖殿之門,修茸聖殿,恢復荒廢已久之敬拜與獻祭,守逾越節,又頒令搗毀偶像及異邦崇拜。靈性之復興被希西家視為當務之急。希西家更再度呼籲百姓誠心謹守十一奉獻之責,因他辦理神殿之事,遵守律法誡命,都是盡心去行,所以神叫他所做的,無不亨通。當神的工作正興起之時,考驗來了,首先是亞述王來攻猶大,進行罵戰,拆毀猶大百姓對神、對希西家的信心,並出言毀謗耶和華神和希西家。後來,希西家又患了絕症。兩次的試驗,希西家都靠著同一武器──禱告安然渡過,並經歷到神的神跡。故此在希西家任內,國富民安,神賜他很多財產。可惜,到晚年時他驕傲起來,向巴比倫使者盡顯宮中及聖殿一切財富,雖然百姓及他後來謙卑悔改,但卻種下了巴比倫要毀壞聖殿之禍根。



希西家熱心事奉主,對神存忠心及敬畏的心,但仍招強橫的亞述入侵。當時亞述帝國之軍力與猶大比較,實是強弱懸殊,比猶大強大的以色列,轉瞬之間已被攻陷。亞述又擅打心理戰,殘酷不仁。在此情形下,希西家並無半句怨言,反作得勝之禱告──把焦點集中在神的榮耀上,為使萬民知道惟耶和華是神。可是禍不單行,他跟著又身患絕症(毒瘡)。一般人或許會問,這麼愛神的人為何有這種病?為何神讓這事發生在他身上?……但希西家也沒有埋怨,卻靠禱告經歷神。

你是否認為愛主、信主者便理所當然地不用經歷苦難?若然,你需校正你的心態;若否,則要作好心理準備,當苦難臨到,專註在神的榮耀上,看他要我們學什麼功課。

金句:馬太福音 七章七至八節
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7: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九1至三十二33 希西家

聖經用了兩個不同的方法,來述說希西家的故事。歷代志作者重寫列王紀時,他把關乎希西家之宗教改革的4節經文( 王下 18:3-6>王下十八3-6),寫成84節( 代下 29>代下二十九至 代下 31>三十一),並把其餘的事迹( 王下 18:7>王下十八7至20:21>二十21)縮減至三分之一的篇幅( 代下 12>代下十二)。這並非只因為他對聖殿有濃厚的興趣。他在第二十八章已暗示了亞述日益接近的威脅;亞述衰弱,而烏西雅有機會壯大的日子早已過去,亞述一直在吞併近東的小國,包括以色列,而歷代志作者對希西家頭3章的記載,我們存記在心,就是亞述即將入侵了( 32:1>三十二1)。
亞哈斯在位時,猶大幾乎滅亡,而以色列則已被毀。希西家執政,讓兩國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跟掃羅執政之結束不無相同之處。從『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29:2>二十九2)這句話(不只是一個公式),以致二十九至三十一章整個段落──其中顯出許多跟所羅門之工作相似之處(7>七至<a=9>九章),此處許多地方都叫人想起昔日那段日子。對歷代志作者來說,希西家是自那個黃金時代以來,最偉大的一位大衛家君王。

二十九1-19 潔凈聖殿
作者把約坦與烏西雅比較,又把烏西雅與亞瑪謝比較( 27:2>二十七2, 26:4>二十六4),但希西家則與13代以前的大衛相比(2節),並且從第3節開始,他的工作跟所羅門極相似。這工作大概是在他即位后的『元年正月』起始,而不是在他登基之後立即開始(3、17節),他正式地向所有宗教領袖說話──『利未人』(5節)必已包括祭司,而祭司當然是從利未支派而出──要求他們把亞哈斯在聖殿所作的破壞修補。亞哈斯恐有麻煩,因而轉向別的神,但希西家清楚知道,猶大的困難是不信神,而不信的態度才是這些麻煩的根源;這些麻煩現在已包括耶利米書二十九章18節所談及的憂慮、驚駭與嗤笑(8節),還有北國和南國第一次的被擄(9節)。現在那些忠信的人都在寶座和聖殿中,神的憤怒會轉離(10-11節)。聖殿中所有污穢之物都搬到城東的山谷,準備燒毀(16節; 15:16>十五16)。這工作共需時16天(17節;參下文<a=30:3>三十3之註釋)。

二十九20-36 重新建立聖殿的敬拜
聖殿重開的典禮,以獻祭開始(20-24節)。『贖罪祭』是為潔凈過往的罪,而『燔祭』則為未來的日子獻上。

第21-24節可能指出,贖罪祭是為君王、聖殿和國民(南國)的罪而獻上,但希西家卻把北國也包括在內。作者跟著描述敬拜者的讚美(25-30節),而讚美與獻燔祭同時進行(27節)。其後全會眾把祭物帶來(31-36節)。正如在摩西、大衛和所羅門時期類似的事件,讀者不能忽略其中洋溢著甘心樂意、豐富和喜樂。群眾的行動由希西家領頭;他繼而『傳講』眾先知(包括大衛!)所說的話,而這些話是耶和華的話(25節);這一切最終是源於『神為眾民所預備的』(36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3 | 只看該作者

三十1-12 勸民守逾越節

聖殿重開以後,第一個定期在聖殿舉行的節期是逾越節。列王紀並沒有提及此事。有人認為這是歷代志作者杜撰的,為使他那時的聖殿儀式顯得合理,並可加強他筆下希西家的形象。但這論點毫無根據,而本章跟希西家其餘的事迹完全吻合,因為他嘗試藉節期把南北兩地的民聚集起來。這是神子民的一個新開始,逾越節是最適切不過的時機(5節)。希西家決定在第二個月守節,並不是隨意的決定;不像耶羅波安起初與猶大決裂后,為北國創出另一個宗教那樣糊塗( 王上 12:32-33>王上十二32-33)。眾人都同意希西家的決定,也因著在許多方面,他們都未能在正式的節期準備好守節(3節,29:17>二十九17),所以他們應利用律法的寬限,延遲一個月守逾越節( 民 9:9-11>民九9-11)。這寬限是為禮儀上不潔的人而設的,例如因摸了死屍,或離家太遠──這樣安排,正適合一個遠離了神,又因接觸外邦宗教而不潔的國民。

第6-9節的勸喻,用字很像王向宗教領袖所說的話(29:5-11>二十九5-11)──是向『全以色列』,即以色列和猶大發出的(6節)。歷代志作者強調,迅速的報應有積極作用,如此每個世代都可以有新的開始(8節)。北方以色列人的反應各有不同,但對於所有來聚集的人來說,那一次亦像二十九章36節所說的,是神的恩典把他們帶來的(12節)。

三十13-27 慶祝逾越節
無酵節和逾越節是一起舉行的;無酵節或逾越節,都可用來指這個合併的節期。無論祭司感到慚愧的原因是甚麼(15節),這裡強調的是皇室領導的需要,並提醒我們,在神的安排下,君王和祭司都是不可少的。

第15-20節禮儀的違反(不可能是作者捏造的,參30:1-12>三十1-12之註釋),既無先例,描寫也頗特列,因為當時正值重建聖殿,堅立這群關係重大的國民。但希西家超越了一般常規,好像是另一位所羅門,眼光超越了律法的框框,看見了律例中的精髓,因此他以七章14節那偉大的禱告,為子民祈禱,第27節是這裡的高潮,叫人想起所羅門昔日那偉大的禱告。

第23節額外的7天,使人想起初期的典禮(7:8-10>七8-10),自所羅門的日子至今,現在是首次有從以色列各地而來的代表出席。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3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一1-10 慷慨的捐獻

那應許人富裕,卻不能賜福的假神,最終都被棄絕(1節)。惟有回到真神那裡,才能經曆本章的豐盛和厚恩。希西家在此看見的,是要繼續敬拜神;他已有一個美好的開始。像大衛和所羅門一樣( 代上 23>代上二十三至 代上 26>二十六; 代下 8:12-14>代下八12-14),他派定祭司和利未人的班次,並為他們和聖殿,供應他們所需( 代上 29:3>代上二十九3; 代下 9:10-11>代下九10-11);他又要求眾民分擔聖職人員的薪俸(2-4節)。就像昔日一樣,慷慨的捐獻隨之而來,並且多年沒有稍減。第一個月,聖殿重開了;第二個月,守逾越節;第三個月,開始收割禾稼(七七節),直至第七個月,採摘葡萄(住棚節;5-7節)。希西家祝福以色列人,正如他先前偉大的君王所行的(8節,6:3>六3; 代上 16:2>代上十六2),因為他們慷慨捐獻,眾人也能見證(10節; 代上 29:6-9>代上二十九6-9;比較 出 36:2-7>出三十六2-7)。

三十一11-21 忠心的管理
『供給事奉人員』的原則一旦通過,系西家便轉而處理實際的倉庫存儲(11-13節),分派發放給城裡的人(14-18節)和城郊的人(19節)。行政管理工作看似俗務,卻是屬於『神殿的事』(21節),正如他所辦理的其他事務一樣,小心周全地辦妥。官僚主義很容易成為靈屬生命的敵人,但有些制度妨礙工作流程,另一些制度卻提高效率,兩種組織制度是有分別的。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4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二1-23 亞述的入侵

希西家『為現今的機會』而得到君王的位分( 斯 4:14>斯四14),有兩個意義。就本國而言,這是南北兩國更新的大好時機。就國際情勢來看,亞述已兵臨城下,而列王紀下十八章17節至十九章36節的戰役(在此把另一場攻擊簡化成另一次的攻擊),使猶大面亡國的威脅。這種威脅是本章的主題,按著二十九至三十一章的宗教改革來看:列王紀說這是發生在希西家第十四年( 王下 18:13>王下十八13),歷代志則說這是在希西家作了『虔誠的事以後』(1節)。
希西家頑強地抗敵(2-8節)。列王紀下十八章14節所指出的,並非希西家畏懼西拿基立,而是拖延時間,好進行第1至8節的防禦工作。耶路撒冷中有人認為,這樣做會取代了信靠神的信心( 賽 22:8-11>賽二十二8-11),但希西家認為,這只是表達出他的信靠。西拿基立所說的話(9-15節)顯出他對自己的敵人所知甚少,因為他認為那是羞辱耶和華的事,但其實是順服祂(12節)。真正羞辱神的是亞述人(16-19節,使人想起 詩 2:2>詩二2),他們叫神的子民相信,神現在必不會為自己的名而爭辯。因此,那毀滅的使者(比較 代上 21:15>代上二十一15; 出 12:12>出十二12)以不可知的災難來答覆第20節的禱告;這事迹與亞拿基立被殺,都記載在世俗的歷史中。請注意在每位君王治下,好與壞的報應怎樣發生,又怎樣記下。希西家的祝福──圍攻得解脫──是他14年前開始之改革所得的回報;而亞拿基立的懲罰和被殺,是在他圍攻猶大后第二十年才發生的。歷代志把整件事縮短了,用了神的認許──以色列的平安(22節)與希西家的尊大(23節)──來結束這故事。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4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二24-33 希西家執政的結束

本段的事迹可能與剛敘述的事件同時發生,而不是隨後才發生:『那時希西家病得要死……』。像上一部分一樣,這幅自所羅門以來最偉大之君王的圖畫,應可警告我們,不要把賞與罰的道理過分簡化。聖經沒有說他的病是由於他犯罪(24節上);另一方面,禱告帶來醫治,並有『兆頭』顯示醫治的臨到(24節下;經文假設我們知道王下二十1-11的事迹)。驕傲帶來了『憤怒』(25節),也許這是指上述的入侵;謙卑反令入侵者撤退──但後來的另一次入侵卻是成功的(26節)。希西家的偉大正像所羅門一樣(27-29節)。那著名的引水道──把源源不絕的泉水引入城內,就是『西羅亞泉水』──適切地象徵了希西家取用神的資源;他父親亞哈斯因不願意信靠神,拒絕建這水道(30節; 賽 8:6>賽八6)。但他仍通不過考驗,後來的事就發生在巴比倫大使到來的時候;巴比倫大使表面上是對他領受的那『兆頭』(那個天文現象)感到興趣,大概也說出了兩國聯盟的可能性(31節; 王下 20:12-19>王下二十12-19)。然而,他的碑文仍顯出他是卓越、偉大和良善的人。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6 11:06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巴比倫的戰俘 第2日 代下卅三至卅六章

瑪拿西是猶大在位時間最長,但也是最惡毒的君王。他崇拜巴力,重陷全國於不義,結果他遭神審判,藉亞述的入侵把他擄到亞述。直到他自卑悔改,神才讓他恢復自由。他返國后的確改變了,毀壞偶像,恢復對神敬拜,重建與神的關係。然而,他兒子亞捫犯的罪比他更大,結果被臣僕所殺,立約西亞作王。約西亞在位時,國家已破壞不堪。他決意重建百姓的信仰,破除偶像,修茸聖殿。在重獲律法書後,他吩咐恢復宗教教育,將律法向百姓宣讀。除此之外,又恢復節期、獻祭及事奉。正當國務日隆之際,他在政治上行錯了一著。埃及要與巴比倫作戰,他竟帶軍出迎,輕忽了神的旨意,結果戰死沙場。然而,猶大舉國為他唱哀歌,耶利米也為他寫了哀歌。他的逝世,也註定了猶大之命運,跟著他的四個君王,無一是賢君,且受制於埃及和巴比倫。最後猶大亦被巴比倫所亡。作者在總結時,說出亡國主因,是應驗耶利米預言,又因他們沒有守安息年之律例,所以神要擄他們到巴比倫七十年之久,讓土地休息。最後記述古列王(波斯)下詔准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乃為證實先知預言絕不會落空!



 

巴比倫亡亞述,侵吞了大片土地后,又席捲猶大、小亞細亞及沿海地區,將一切財寶俘擄帶返本國建巴比倫大城,雄踞幼發拉底河上,高牆與濠溝使巴比倫固若金湯,內牆厚21尺,外牆厚達12尺,尚有一百座高塔和銅門守護城市……想不到一夜之間,她已淪陷在波斯手中,城被拆毀,人用她的磚到別處建房子,哀哉!

我們見到歷代王朝之興衰時,有何感想?我們要建立些什麼?我們的指望在那裡?若是屬世東西,我們肯定會失望。詩人說「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詩卅九7)你等什麼?發財?升級?名成利就?望子成龍?還是建立有永恆價值的東西?

金句:歷代志下卅三章十二至十三節
33:12 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
33:13 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06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三1-20 瑪拿西

列王紀下二十一章1至9節指出瑪拿西的所有缺點,而歷代志作者所附加的,只是突顯了這些缺點。瑪拿西與其父形成強烈的對比,像在他們以前的約坦和亞哈斯一樣:好王,跟著是壞王;其後,是十分好的王與十分壞的王。但歷代志作者所繪畫的圖畫有點不同。他加插了瑪拿西悔改的故事,因而改變了上述的模式;他所描述的,並不是整個邪惡的統治之後長期的惡果,而是指出瑪拿西前半那邪惡的統治后可見的即時結果。而在瑪拿西的一生中,他看見了另一個模式,就是亞哈斯之後有希西家,這模式也從較早期──掃羅之後有大衛,和較後期──被擄之後有復興──反映出來。

三十三1-9 瑪拿西的罪
瑪拿西這樣長的任期 ── 比烏西雅還要長 ── 一般被視為神賜福的象徵。但瑪拿西一點也沒有減少行惡,正如列王紀所記載,跟他的任期似乎極不吻合。難怪歷代志作者在列王紀下二十一章11至18節之上,在此處加上第11至20節。但他首先描繪出瑪拿西比他祖父亞哈斯更壞,他行巫術,又觀兆占星,而先前關閉了的聖殿,現在都被褻瀆了(比較 申 18:9-13>申十八9-13)。無疑這些做法不單因為他的剛強,並且被視為求達到政治目的──鞏固瑪拿西的地位──的宗教手段。他沒有從歷史學到,這樣的做法正是失去領土的原因(2、8節);他這種自毀的愚行,比迦南人更甚(9節)。

三十三10-20 瑪拿西的悔改
列王紀說,瑪拿西的罪惡甚大,長遠來說使猶大和耶路撒冷難逃被毀的命運,這事發生在他死後50年( 王下 23:26-27>王下二十三26-27, 王下 24:3-4>二十四3-4)。歷代志作者對即時的後果更感興趣,因而把高潮放在瑪拿西不聽神的警戒(10節),馬上引來第11節的羞辱。這顯然是預先表明了巴比倫帝國崛起后,會把許多以色列人擄去多年。在瑪拿西執政期間,長期被迫認亞述為大君,因為學者指出許多不同的史實,說他可能越了界線而受到亞述的懲罰。
他悔改后的改革,是蒙祝福的印證(14-17節)。他的『禱告』(18-19節;比較13節)現已失傳;次經中的《瑪拿西的祈禱》是一份後期的作品。新約中一段密切相關的經文,是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一章15至16節,描述神憐憫罪人中之罪魁。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08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三21-25 亞們

在歷代志中,這段關於亞們作王的記載是最短的,幾乎只是前一段的附錄。此處只是描述亞們把瑪拿西晚年所行的善事破壞了,而他兒子約西亞的任務,是把亞們在位期間所行的惡事更正;在列王紀中,亞們只是在瑪拿西的惡事上再行惡,而約西亞則要針對這兩代君王所行的惡,撥亂歸正。對於第24節的謀反,我們缺乏資料,而第25節的『國民』是指甚麼人,也不能確定。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09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四1至三十五27 約西亞

約西亞的記載,篇幅與列王紀相若( 王下 22:1>王下二十二1至 王下 23:30>二十三30),但重點卻有所不同,雖然兩卷書同樣視他為十分偉大的人物。在列王紀中,他的改革全都與『律法書』的發現有關;他在著名的逾越節慶典只是略略地提及,但他卻被描繪為猶大國中最偉大的君主,並且是猶大國歷史的高峰( 王下 23:25>王下二十三25)。對歷代志作者來說,希西家是更重要的君王,自他以後,猶大國運一直走向下坡。同時,他不能給約西亞『遵著耶和華律法……而行的善事』(35:26>三十五26)太高度的讚揚,而這些事遠早於在聖殿中尋得律法書已開始。
三十四章1至8節所提供的日期(約西亞第八、十二、十八年),引起了疑問:列王紀與歷代志對於約西亞的改革何時開始,是否有不同的意見?對於哪一卷書是按年代記述,哪一卷書是綱要式的記述,解經者各持己見。無論如何,故事的背景是亞述處於衰落期,使約西亞有更大的行動自由,也消除了猶大所承受的壓力(無論是好是壞;希西家所享受到『全以色列』的團結,是約西亞所不能見的),並且導致一些主要勢力再度結盟,因此埃及和巴比倫不久便成了他們必須考慮的勢力(35:20-21>三十五20-21,36:5-6>三十六5-6)。

三十四1-13 改革者約西亞
歷代志作者,在兩方面補充了列王紀下二十二章1至7節的記載:約西亞在重修聖殿前,已顯出敬虔,一旦開始修殿後,所使用的方法也甚徹底。就是希西家也沒有因這種不偏左右的敬虔而受稱讚(2節)。『尚且年幼』無疑是指他在20歲之前個人對神的尋求(『到了第十二年』,3節)。他早期的改革是影響深遠的(4-7節);北部以色列的亞述君王在別的戰線受攻擊,但不能阻止約西亞權力向北擴展(6節)。歷代志作者一貫地視工人和樂師作利未人,在神的殿里事奉(9-13節)。

三十四14-33 發現律法書
『律法書』的發現,可能是約西亞敬虔的回報,但這回報並不使他感到舒泰。我們不知道在那個時期,律法書被放置在錯的地方,也不知道這書的確實內容;而多半人認為那是申命記的一部分,其中的第十二、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章跟此處所遵從的律例十分接近。也許所包括的,是聖經中更多的書卷。
約西亞的性格突出了另一個標記(比較第2節),就是他主動地以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21節)。女先知戶勒大的回應(23-28節)是不尋常的,因為書上所宣告的咒詛( 申 27>申二十七至 申 28>二十八;也許還包括 利 26>利二十六),是關乎約西亞時代之前所犯的罪(25節),而懲罰是在他以後才臨到的(28節),約西亞將會『平平安安的歸到墳墓』,意思是他免於經歷耶路撒冷的滅亡,縱然他會在戰場上受傷而死(35:23-24>三十五23-24)。但國家卻不能倖免此災;他的心不像他王的心。『所有的百姓』(30節),從前是用以表示一種共同的意願,現在王要『使』他們願意事奉神(32-33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10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五1-19 慶祝逾越節

對於這件令人注目的事,從前的歷史只以3節經文來記述( 王下 23:21-23>王下二十三21-23)。對約西亞來說,這慶典自然是在他更新以色列與耶和華之間的約后,隨即舉行的( 34:29-32>三十四29-32)。他熱心地要在正確的日子,謹守種種職責(1-4節)。把約櫃放在聖殿中這句奇怪的話(約櫃何時被抬了出來?為何不早些把它放回聖殿中?),可能指刻意地重演會幕或聖殿的落成典禮。歷代志作者可能看希西家為更偉大的君王,但約西亞所獻的牲畜,數量比希西家所獻的更龐大(6-9節),而儀式是追溯至摩西的定例(12節),不單是按大衛的規定(15節);這事件在整個君主政制的歷史里是獨有的(18節)。

三十五20-27 約西亞之死
在列王紀之記載( 王下 23:29-30>王下二十三29-30)以外的另一個附錄,是約西亞在13年後的逝世。他的死是由於他的不順服,但情況卻頗為奇怪。迦基米施是亞述與其埃及聯盟約定集合的地方(20節),他們意圖要抵擋巴比倫日益壯大的勢力。無論約西亞偏袒某一方的做法正確與否,埃及王的話卻被說成是來自神的信息(22節;至於不像是神之代言人所說類似的話,比較36:23>三十六23; 王下 18:25>王下十八25; 約 11:49-52>約十一49-52)。在某程度上,他必定已得到確證,這信息是他應該注意的。他的死得到眾民深深的哀悼。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12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六1-23 末后諸王

歷代志結束時,把列王紀所記載的最後4任君王的事迹,一氣呵成地述說出來。在猶大,約西亞由3個兒子和一個孫兒繼任。此處全以他們在位的名字來稱呼(比較 代上 3:15-16>代上三15-16; 王下 24:17>王下二十四17)。對於約西亞的長子約哈難,聖經沒有提供別的資料。似乎是第四子沙龍首先即位作王,稱為約哈斯,3個月後,他被約西亞的次子以利雅敬/約雅敬所取代,而約雅敬在11年後由他兒子耶哥尼雅/約雅斤繼任;最後是約西亞餘下的兒子,瑪探雅/西底家。這些君王的更替,跟國際舞台的發展有關。亞述正處於末期的衰落,巴比倫急欲加促其衰亡,埃及則希望它殘喘下去。在主前609年的幾個月內,約西亞被殺,約哈斯被擄,約雅敬繼任,這全都由埃及一手促成。但在4年後的迦基米施之戰,埃及給巴比倫打敗了,而巴比倫人又在主前597年,約雅敬死後3個月,把他年幼的兒子約雅斤擄去,並使西底家登位,作為這王國的末代君王,直至西底家也背叛巴比倫而被廢去。
歷代志作者既然把許多的細節刪掉,我們便應留意他仍留下的事迹是甚麼。作者沒有記載這些王的逝世,只是他們逐一從場景中消失,因此,他所記載的是大衛王朝的沒落。他也記載了所羅門聖殿被搶掠,並最後遭破壞。我們於此清楚可見,無論這些事件代表了甚麼長期的懲罰,它們同時也是那最後一段歷史中所犯之罪的即時報應。然而,以色列經歷了這一切,仍然存活,國民和國土也都存在。即使本書以三十六章21節作結,而沒有加上古列容許他們回歸重建的話,末後幾節亦已明明地指出這一點。

三十六1-4 約哈斯
到了約西亞的時候,亞述帝國已支配了近東一帶超過一個世紀。但亞述末后的年日,都要靠賴埃及法老尼哥的支撐,而約西亞就是死在尼哥手上(35:20-24>三十五20-24)。因為某些原因,約西亞的第四子越過了3位兄長(也許約哈難已死),而繼任成為約哈斯王。

第3節中所要求的貢銀,幾乎可以確定是從聖殿的府庫而來(參7、10、18節),而3個月後,尼哥又把約哈斯廢掉,而以其兄長約雅敬取而代之。祭司制度與君主政體都快要結束了。約哈斯被擄至埃及,再次預嘗那將要臨到大規模的流放。

三十六5-8 約雅敬
在約雅敬執政期間,巴比倫取得了埃及地區的控制權( 王下 24:7>王下二十四7)。約雅敬臣服於巴比倫(6節),可能並非他在位末期的事(有人認為第6節有這暗示),他甚至並沒有往巴比倫去,更遑論他在那裡逝世( 王下 24:1>王下二十四1、 王下 24:6>6)。但歷代志作者兩次用了充滿判決意味的字眼──『帶到巴比倫去』,第6節是談及約雅敬;第7節是談及聖殿的財物被擄,以及聖殿和王位的結局,正在逐漸醞釀。

三十六9-10 約雅斤
約雅斤執政的事迹,此處縮略至比前兩位君王更短。巴比倫王『差遣人』到他那裡,似乎是由於他背叛巴比倫,並且因為巴比倫王親自來到( 王下 24:10-12>王下二十四10-12)。對歷代志作者來說,唯一重要的事,也是聖殿的財物,並坐在寶座上的那位被擄『到巴比倫去』。

三十六11-21 西底家
西底家執政的記載,併入了王國沒落的故事中。作者指出了他的罪(12節),但這也是國民的罪(14節);此時暗示了約西亞的改革並沒有實質的果效,而最後令人無法忍受的打擊,是眾民拒絕聆聽和信靠神的話語(16節)。用七章14節那常提起的話來說,他們是不自卑(12節),不迴轉(13節),而終於得不到醫治(『無法可救了』16節)。經文強調這一切都是出於神(15-17節),而祂所作的,是把所羅門聖殿中剩下的,和大衛國度里的所有人,都『帶到巴比倫去』(18、20節)。『除了國中極貧窮的人以外,沒有剩下的』( 王下 24:14>王下二十四14),但歷代志作者所展示的圖畫,是一片已渺無人跡的土地。

然而,第20-21節指出,神有意存留在巴比倫的余民作其子民,祂的土地也會存留,而土地的荒涼,實際上只是它過了安息年很久了,並且這些事件只是確證,而沒有違背祂的話( 耶 25:11>耶二十五11)。

三十六22-23 後記
這兩節經文是以斯拉記開始的經文,加插在這裡(不知道是誰寫下的),不是要把兩段歷史連繫起來。事實上,歷代志的信息沒有這兩節也是完整的,因為前兩節經文已說出復興的應許。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7 10:13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重建聖殿使命 第3日 拉一至三章

本書開首記以色列民被擄的期限屆滿,神的管教嚴中有慈,他記念自己之約言(耶廿九10),到「時候滿足」,便感動波斯王古列降旨,釋放以色列民,讓他們自由歸回本國(一章上)。神不但感動古列,也激動被擄之民心,使他們甘心獻上禮物,籌備一曠古盛大之歸回(一章中)。神更再感動古列,使他們把從耶路撒冷聖殿擄回來之器皿也一併交還,讓他們帶回耶路撒冷,放回原處(一章下)。在首章可見神記念他的聖言、他的聖民及他的聖具。神興起集體歸回的人,若與剩下的人數相比則是小巫與大巫之別,因大部分猶太人已習慣在外邦生活,由寄居至久居,樂而忘返,不作歸回的打算。今次歸回的只有四萬九千八百九十七人,他們在官長所羅巴伯及祭司耶書亞率領下浩蕩榮歸(二章上)。在此處作者詳述歸回者之名單與族譜,因這與產權、身分及供職有關。產權指擁有產業之權利,身分指真以色列人,供職指利未人之後裔(二62)。經過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回到家園,想他們見到城垣倒塌,田園荒蕪,滿目凄涼,百廢待興之景況,諒必悲從中來,不勝傷感。但因神的感動與帶領,萬心歸一(三1),人人皆儘力(三8),先把聖殿之祭壇建成(三2),再把聖殿之根基立定(三10),當時歡樂讚美與感激而悲哭之聲音混和,這種悲喜交集之聲響澈入雲,是直達神寶座前之交響樂(三章)。(引用自馬有藻,《舊約概論》修訂版,中國信徒佈道會,1991,頁140-141)



神藉耶利米預言,因以色列人違背神的律例典章,逾490年之久(自主前1076年入主迦南,直至主前586年亡國),沒有守安息年之約,所以神要他們補償(70年x7=490年),將他們擄至巴比倫七十年。及至時候滿足了,他又藉外邦君王古列之手,將他們釋放回國,並將一切從耶路撒冷擄去之物奉還,可見神絕不健忘,他是絲毫不苟的。

為什麼首次回歸之猶太人只有寥寥四萬九千多人?他們已習慣了外邦的舒適生活,不想回國吃苦了,連神給他們之應許地也不留戀。我們是否也如此,屬世享受將我們的心奪去,連永恆的、神的國度之事工也「無暇」參與?

金句:馬太福音六章廿四節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8 09:44 | 只看該作者

以斯拉記簡介

背景

本書與尼希米記雖為不同的著作,但在最早的希伯來抄本中己將它們合成一卷了,後來也有些版本作如此合併。基督教早期教父俄立根(主後185-253年)將它們分開,稱之為以斯拉一,二書;之後的各譯本就作同樣區分了。
本書中包含很多人名或物件的記錄,也記錄了一些官方的文件或信函,這些應屬於公文一類。又有部分材料是傳記體裁。其中對以斯拉的稱呼有時第用一人稱(如7:27-28;8:1-34;9章),有時用第叄人稱(如7:1-26;10章)。究竟本書作者是以斯拉本人,或另有編者參照以斯拉自傳而編寫,至今不得而知;但本書與歷代志,尼希米記的語氣措辭有許多相似之處,有人猜測它們是出於一位作者(或編者)的手,寫作時間大約在主前440年,即中國戰國初期;而所記載的歷史則發生在波斯統治時代,當時波斯己將巴比倫消滅。

特色重點

以斯拉記在寫作上有一個特點,就是4:8-6:18與7:12-16是用當時波斯通用的亞蘭文寫成,其餘部分是用晚期希伯來文寫成。
以斯拉記記載被擄的猶太人歸回的事迹。1-6章記載所羅巴伯帶領百姓首度歸回建殿,約發生在主前546年;7-10章記載以斯拉帶領百姓再度歸回並振興信仰,約發生在主前466年。兩次歸回的人數雖不多,但意義卻重大。他們延續了神的計劃,使地上重新有敬拜神的會。兩次的歸回,各進行了外在與內在的建設,奠定了以後猶太人信仰的基礎。從此以後,猶太人再沒有拜偶像的情形了。
歸回說明了神的憐憫與信實,大衛的子孫所羅巴伯(見太1:12)作歸回者的領袖,說明了神履行了大衛之約,聖殿的重建,亦說明些餘民仍舊繼承了他們祖先的身分,作為神的百姓。雖然聖殿及其事奉體系不如所羅門時代之壯觀,但它總算是恢復的開始,直到基督--那聖殿和大祭司的實體來到,才達到最高峰。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8 09:45 | 只看該作者

以斯拉記大綱

壹。 首次歸回重建聖殿--------------1:1-6:22
一。 首次的歸回 1:1-11

二。 歸回者名單 2:1-70

叄。 開始建聖殿 3:1-13

四。 建殿受攔阻 4:1-23

五。 復工與完工 4:24-6:22

貳。 再次歸回重振信仰------------ 7:1-10:44

一。 以斯拉歸回過程 7:1-8:36

二。 以斯拉禁止雜婚 9:1-10:44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8 09:48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聖殿重建完成 第4日 拉四至六章

所羅巴伯深知當務之急不是拚命建立軍隊,而是敬拜神。神的焦點不是建築物,乃是人,聖殿乃建立人之工具。所以,他回國后首要任務,是重建敬拜及獻祭(奉獻),他視此為優先,然後才是預備材料重建聖殿。猶太人開始重建聖殿時,困難重重。敵人本想一同參與,卻被拒絕,便散播謠言,破壞重建工程,甚至上告亞達薛西王,說猶太人反叛,結果王下令停工,直至十五年後善待猶太人的大利烏王執政后第二年才恢復重建工程。其間仍有人想破壞工程,幸大利烏尋得古列之詔,命令不得阻延工程。工程終於在大利烏王六年(主前516年)完工,猶太人興奮地舉行獻殿禮,又守逾越節,記念主之救贖。


 
聖殿得以順利重建,有賴於大利烏及古列王的幫助,大利烏王甚至下令國民要供應猶太人獻祭一切所需,不得有誤,好叫他們能為王及王眾子壽命禱告。若有任何人更改命令或阻延工程,皆要處死,若有任何王更改命令,願神將他們滅絕。他的熱誠,勝過很多猶太人。為什麼?肯定在一些先知如但以理之努力下,他們已認識了這位獨一真神。

你有沒有為你的上司祈禱、向他傳福音?有沒有為在位者禱告,使他們可以認識神、又能按神心意治理國家?一位弟兄從前曾與同事爭著奉承上司,又常送厚禮,十年後,他信了主,決定不再這樣做,反而在一個聖誕前,以五塊錢買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以前求神給我一切,叫我可以享受生命,但他卻給了我生命,叫我可享受一切!」又寫了一句說話給上司:「這正是我的經歷,願你也可領略到。」想不到,他上司竟因此問及他的經歷,後來信了主。你又準備怎樣向你的上司傳福音呢?

金句:詩篇二十篇七節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9 10:20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以斯拉帶來奮興 第5日 拉七至十章

第六章與第七章相隔了五十八年之久(六15:主前516年;七1:主前458年),在這段時間,神一直保守回歸及仍在外邦之百姓。從第七章開始,本書作者便以第三者的身分出現。他是大祭司之後裔,是通達神律法之專家,是敏捷的文士。在巴比倫期間他已搜集、審勘、核訂、編纂神的律法。他始創文士學校,更是會堂之創始人。他乃一位以「回到聖經」為口號之「奮興佈道家」。他深知只有聖殿是不足夠的,要復興必須從全國歸主開始。所以他在亞達薛西王的支持下,率1753位同胞返國。要完成那九百哩、盜賊遍布之旅程,以斯拉宣告從禁食禱告開始,求神賜歸途之平安。神果然保守他們平安回到聖地,他們即獻上燔祭。以斯拉抵達后馬上召開奮興佈道大會,重整信仰,重組聖會。他奮興之第一步是自己先認罪禱告。奮興的火焰必先由領袖焚起,才能傳到會眾,以後奮興的火焰才會愈燒愈旺、愈傳愈廣。以斯拉自己認罪后又痛斥妥協、在婚姻上不隨神旨意、與異族不信者通婚的人,這些妥協者甚至包括祭司及利未人。以斯拉要求他們每人都認罪悔改,於是全國立時復興起來。



為什麼神那麼重視他子民的婚姻?靈性強如所羅門,當與不信者結合后,也受影響而跌倒。「二人不同心,豈能同行?」除非我們不是屬主的人,除非我們不事奉主,否則我們不能不在婚姻上謹慎,猶太君王大部分因婚姻對神不順從,以致拜偶像離開神。試看,現在多少信徒與不信者結婚後,仍可熱心、忠心事奉?

為建立美滿婚姻,我們必須重視鐵三角的關係──神、自己和配偶。你在擇偶及婚姻上,有沒有考慮神的心意?聖經中有關婚姻的教導(未婚者,請參林后六14;已婚者,參彼前三1-7),有那些是你要立志遵從的?

金句:以斯拉記七章十節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0 10:16 | 只看該作者

第19周 重建城牆之異象與準備 第6、7日 尼一至二章

古時候,城牆與城是共存共榮的,它是保護的屏障,是安全感之關鍵,城牆倒壞則表示盜賊敵人可隨出隨入。以尼希米時代之耶路撒冷為例,聖殿重建后,一批猶太人仍未能安定地過日,他們遭大難與凌辱,敵人因王的命令而不敢搗毀聖殿(參拉六6-12),但卻欺凌毫無防禦的猶太人。尼希米聽到這消息,悲傷多日,在神面前切切禱告逾四月之久,更求神能使用他酒政之崗位及身分,挽救受欺凌的城民。尼希米憂傷而迫切之祈禱得神垂聽,神使波斯王心受感動,恩准他回國,更派遣護衛兵護送他回國。抵達耶城后,尼希米在夜間巡查城牆(免得敵人窺伺),仔細量度並定下日後重建之藍圖。跟著,他便向當地猶太領袖發表了一篇震撼性之講道,認定此事開始已有神恩手的帶領,「天上的神必使我們亨通」,敵人在耶城將無分、無權、無記念。由領袖開始,繼而推動會眾,這是尼希米智慧的策略。

 

從尼希米記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位成功之屬靈領袖的一些質素,

1.他愛他的百姓,願為他們犧牲自己;

2.他重視禱告;

3.他對神有堅定信念,認定他是大能大力、信實、聖潔與慈愛的神;

4.他是有計劃的,凡事按步就班;

5.他曉得推動人去分享他所看見之景象,並投入去完成使命;

6.他凡事以身作則;

7.他有決心,無論有何困難,想辦法克服它!

8.他善於用人,使人對工作有使命感。

遇困難時,人可能會這樣禱告,第一,求神替他解決困難;第二,求神幫助他去解決困難!你的禱告是屬於那一類?神喜悅的禱告,是百分之百有神在其中(信靠他),但也是百分之百有人的參與(忠心做自己分內之事)!

金句:尼希米記一章十節
這都是你的僕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0 10:17 | 只看該作者

尼希米記簡介

背景

以色列人被擄後共有叄次歸回行動,首次由所羅巴伯帶領(約主前546年),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約主前466年),第叄次由尼希米帶領(約主前432年)本書記載尼希米歸回建城牆及其後發生的事,寫作年代約主前430年或稍晚。關於作者,雖書中多次以第一人稱指稱尼希米,但許多學者仍認為可能是以斯拉或其他編者引用尼希米自傳編成。
本書與以斯拉記曾多年被合併為一書,詳見《以斯拉記簡介:背景》。

特色重點

本書1至7章記載尼希米歸回重建城牆,8-13章記載他重建百姓,包含外在與內在的建設,與以斯拉記相同。其中城牆的建造,不只是為家園的保障,也意味著猶太團體的形成,與主權的恢復。在神整個恢復的過程中,又進前了一步。至此猶太人己有了象徵信仰的殿,象徵政權的城,有了百姓,百姓也向神重新立約,唯一沒有恢復的就是君王了。外邦的統治,使外在的宗教活動多少受到限制,卻叫以色列人更看重內心,也更加深對彌賽亞救主的盼望。而彌賽亞來臨的時機漸趨成熟了。

尼希米是神用以恢復以色列的器皿,他撇下高位,與他的百姓一齊建造神的城。在建造過程中,處處可看見他榮美的性情,這是在進行恢復之前己先被神恢復了的。他的降卑與所做的預表了基督,藉著他的工作,使餘民在後來數百年的黑暗時期中仍持守他們的信仰,到彌賽亞來臨。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8-5-10 10:18 | 只看該作者

尼希米記大綱

壹。 重建城牆------------------------1:1-7:73
一。 尼希米歸回 1:1-2:20

1。 緣起與起行 1:1-2:10

2。 勉勵與敵擋 2:11-20

二。 著手建城牆 3:1-6:19

1。 名單 3:1-32

2。 外患 4:1-23

3。 內憂 5:1-19

4。 謀害 6:1-14

5。 建成 6:15-19

叄。 安置歸回者 7:1-73

貳。 重建百姓----------------------8:1-13:31

一。 重新立約 8:1-10:39

二。 安置居民 11:1-36

叄。 行告成禮 12:1-47

四。 重新整頓 13:1-31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