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字文講記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2 08:20 | 只看該作者

鳥官人皇

  五帝的第一個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黃帝的兒子,因為學會了太昊伏羲氏的學問,所以人稱少昊氏。那個時候是太平盛世,有鳳凰飛來,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鳥來命名。比如有鳳鳥官、玄鳥官、青鳥官等等,所以稱他為"鳥官"。

  人皇指的遠古時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為年代太久遠了,講起來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樣。比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雲車,駕著六隻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人皇長著九個腦袋,說起來誰信呢!只能當故事聽。所以歷史上把三皇定為太古時代的伏羲氏、神農氏、還有黃帝, 這是見之於史的"三皇",在殷商的歷史文獻上有文字可考。

  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義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爺,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虧良心、不講天理,天皇就降災給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閻王爺是地皇爺,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講情理,地皇就降病給你,就收你的命。人間的皇帝是皇王爺,掌管人的身,人要是為非作歹、犯上作亂,皇帝就治你的罪,讓你失去人身自由。讓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無非是讓人學好,不要任著性子胡作非為,一旦積重難返,就悔之晚矣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00:25 | 只看該作者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這兩句話說的是黃帝時代。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從黃帝開始,人類的人文文明進程才正式開始了。黃帝姓姬,名軒轅,號有熊氏,在位100年。從黃帝開始中國歷史開始記年,從甲子年開始記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黃帝手下有六個大臣,各有貢獻。
創造文字的是倉頡,倉頡造字;
製作音樂的是伶論,伶倫造樂;
隸首做算數,
大撓造甲子,
岐伯作醫學,
發明衣裳的是胡曹。

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階段,人只是拿樹葉、獸皮往下身一圍就算了。胡曹發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褲子是很晚才出現的。這裡用倉頡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黃帝時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車、曆法、舟車在內的傳統科技成果和發明創造,稱頌了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貢獻。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00:29 | 只看該作者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說的是五帝裡面的最後兩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故人們稱他為虞舜。陶唐指堯帝,他姓伊祁,號放勛,因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東一帶),所以叫他唐堯。
  堯是帝嚳之子,黃帝的玄孫,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住的是茅草屋,門前是土墊的台階,吃粗米飯,穿麻布衣,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
  堯在位七十幾年,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地把君位禪讓給了舜,死時118歲。
  舜是顓頊一脈的子孫,他寬厚待人,孝順父母,慈愛兄弟,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裡掛頭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禪讓給禹,自己死於巡視的路上,終年110歲。舜的兩位夫人娥皇、女瑛聞訊,淚灑君山斑竹,雙雙投江而亡,化為傳說中的湘水之神。
  堯帝和舜帝,他們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風質樸。在位時克勤克儉地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動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轄的國土推讓給賢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辭讓,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與賢人。讓的意思是禪讓,禪讓是把統治權讓與能者。"推位讓國"是連位子帶權力一齊交出來,統統交出,毫無保留。後世的帝王但有一線生機就只讓位子,不交權力,更有甚者連位子也不讓,死了以後再說。所以歷史上能夠真正推位讓國的,只有堯和舜。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00:33 | 只看該作者

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這兩句話引出了中國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湯王和武王,他們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個時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迹將在第三部分談,此地只講湯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親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紂囚禁七年,並沒有對商朝採取軍事報復行動。姬昌著易經,攬人才,使他的屬地周,國富兵強,為武王伐紂積累了本錢 。周朝建立以後才被尊封為周文王。
  殷湯說的是成湯,成湯姓子,名履,他討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為他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年號成湯,故此又被稱作商湯。商湯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後的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的後期也稱為殷商。這裡不稱商湯而稱殷湯,有指整個商朝600年歷史的意思。
  "湯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統治,打的旗號都是"弔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問,"弔民"就是安撫、慰問無辜的苦難百姓。伐是討伐,是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一種暴力行為。討伐罪惡的統治者,就是"伐罪"。
  兩句話的完整意思是:
  安慰無辜的百姓,討伐有罪的統治者,領頭的是周武王發和殷成王湯。
  中國文化歷來講究以培養道德來"漸變",以暴力相加的"突變"必引起一段時間的天下大亂,到時候受害最深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對武王只是承認他劃時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這裡 "吊"一字,吊的本義是悼念死者,引申義是安撫活著的人。這個字的甲骨文形義是弓箭。因為遠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蓋,因怕禽獸來吃,所以送喪的親友就要帶弓箭,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30 | 只看該作者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這兩句是對歷史上賢德君主,以王道治國蒞民的描述和寫照。
  "坐朝問道"是秦始皇開始的規矩,在此之前稱立朝,后寫為"蒞朝"。君臣上朝都是站著,沒座位,更沒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漢朝的古人還是席地而坐,以後帶靠背的椅子才從西域傳進來。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平等,君主不過是會議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簡單,站著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哪裡像今天,政務會議一開就好幾天,不但坐著,還得住在星級賓館里,肥吃肥喝。
  從秦始皇開始坐朝問道,君臣都是坐著,共商國事。君坐臣立的規矩,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據傳有一天趙匡胤臨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時才發現椅子沒了,讓太監撤走了。《千字文》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君臣上殿臨朝之禮還是沿用秦漢之制,所以這裡稱為"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這句話語出《書經•武成書》里有一句話"純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掛,把上衣掛起來就叫垂衣。拱手是行個拱手禮,表示不做什麼事、不用花什麼氣力就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書•堯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話。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顯著、鮮明的意思。
  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君主坐朝臨政,與群臣共商國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政績彰明。
  這裡要注意的是,"無為之治"不是什麼都不管、聽之任之,那是不負責任、是失職。無為之治是指,一項政令在還沒有實施之前,就要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和反應都想到,解決方案和防範措施都預先準備好了,出現什麼問題就用對應的解決方案。君主不要沒事找事,政策才不會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諸葛亮治軍、治蜀都能垂拱平章,不就是因為他事先早已準備好錦囊妙計了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31 | 只看該作者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聲字,文義從黍,有眾多、數目很多的意思。愛是愛護、珍惜;育是撫育、養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頭、順從。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數民族,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簡稱。西戎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游牧生活為主。周朝中葉,西戎入侵中原,當時的西戎被稱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歷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後來與漢族融合,定居務農,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
  這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他們都能夠愛護、體恤百姓,
  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地歸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36 | 只看該作者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率賓"等同於"率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 :普天之下,遠近統一,四海的百姓都擁護、歸附於王道的統治。"率賓歸王"一句的語義,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
  這裡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國傳統的政治制度,歷來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別。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統治方法。三王的統治用的是仁義道德,其結果就是無為而治,天下太平,這種政治體制是王道。歷史上描繪這個時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萬民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場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推崇和實行的是霸道,以實力說話,比拳頭。比如當時的齊桓公任用賢相管仲,充分利用齊國的自然資源,曬鹽煉鐵、漁農貿易一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齊桓公曾九次主持召開諸侯大會,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實力強說了算,你不買賬不行。
  歷史上的正統觀念,一種政治制度或者實行王道,以仁義禮治來治國,當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實行霸道,靠實力形成威懾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無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齒的是靠陰謀詭計,篡權竊國。這些人不但仁義禮智信沒有,連真正的實力也沒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蘇秦、張儀等人的詭詐之術。莊子對這些"國君"嗤之以鼻,稱他們為大盜,所謂"竊鉤者盜,竊國者侯"。
  接下來四句話所描繪的,是對當時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讚美。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41 | 只看該作者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唱,
  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地食草。
  聖君的教化啊,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澤啊,遍及萬方的眾生百姓。

  鳳凰、麒麟和龍是歷史上記載的珍禽善獸,只有在仁義道德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歷史上的太平盛世時期,不少朝代都出現過,但從沒有見過這些善獸。後人說它們是傳說中的動物,自然界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福薄,見不到。史書上記載,孔子誕生之時出現了麒麟,孔子69歲做《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捕獲了一隻怪獸,因不識是何物,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嘆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時啊"!所以五經裡面稱《春秋》為《麟經》。
  鳳凰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有點像大熊貓,要吃竹筍。鳳凰中雄性的叫鳳,雌性的叫凰,古有三鳳求凰的典故。白駒是小白馬,古代用白駒為典的很多,莊子也有白駒過隙的典故。為什麼用白駒,用黑駒不行嗎?白駒在此代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動物,空中是飛龍,水中是游龍,在陸地上就不是龍的形象。傳說中的龍上岸以後,就地一滾變成白龍馬。《三國》里趙子龍騎的是閃電白龍駒,《西遊記》里唐僧騎的白龍馬不也是東海小龍王變的嗎?
  "白駒食場"一句也是引經,《詩經•小雅•白駒》里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的詩句。
  這裡的鳴鳳與白駒,代表了那個以道德仁義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蓋的意思。
  化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相靠背之形,本義是變化、改變的意思。人都有醫學常識,吃多吃少並不重要,要緊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則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會健康。同理,人讀書學習不在多,而在於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沒化,充其量是個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才是讀書的目的,否則讀書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氣躁,就"輸"了。
  "賴及萬方"的賴字,是幸蒙、依賴的意思。萬方不僅僅指人,泛指一切眾生。例如歷史上有商湯"解網更祝"的故事。成湯有一天出遊,看見郊外的獵人四面布網,還向天祈禱說:"天上地下、四面八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網中"。
  成湯見此,感嘆人心貪婪、手段殘酷。特命解除三面獵網,只留一面,並改祝禱詞說:"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向上的往上飛,不願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 。所以這裡才說"賴及萬方",連禽獸也享受到王道統治的恩澤。"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講起,一直講到上古、太古和遠古的歷史。說到中國的歷史,不免又要多說幾句。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真正認可的沒有幾個。教科書上講的中國歷史也是改來改去,自己對自己根本就沒有信心。由一萬二千年變成五千年、三千年、兩千五百年、二千年,越來越短。還認為:美國才兩百年的歷史,我們說兩千年,不少了。
  中國傳統文化里歷來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無法理解文,就會歪曲文義,張冠李戴。中國的歷史從伏羲氏算起,理直氣壯的回答一萬兩千年是不錯的。從黃帝開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曆法、衣冠、音樂、醫學都出現了,所以黃帝是人文初祖。從周公開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國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國文化的大成,刪詩書定禮儀,作《春秋》。孔子根據當時能看到的、確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就是《春秋》。從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無欺,絕不摻假。黃帝至今是五千年,神農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萬兩千年。再往前推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母系氏族的女媧氏,樹上搭窩的有巢氏,再到遠古時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氏了。
  諸位如有興趣,不妨可以讀讀《鑒略》。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兒童啟蒙歷史課本,不過現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46 | 只看該作者

千字文講記 (二)

  第一部分講了天文地理、氣象物候、人類社會的出現和中國最早的政治制度。接下來的第二部分就落實到人,因為天地人是三才,人頂天立地,是世間最重要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們這一生的頭等大事。不會做人就不會做事,因為事在人為,做人是根本。但是我們對人的本質是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人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叉開腿側立的人的形象,人字的兩撇,就代表了人的雙重屬性。首先人是動物的一種,在生物學分類裡面被定義為:脊索動物綱、脊椎動物目、猴科、猿屬、人種。既是動物的人,就有動物的屬性,就受遺傳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本質是自私的,要儘可能多的佔有一切資源,無休止地複製自己,所以是「自私的基因」。其次,人是社會的人,有天賦的人性和天德,願意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
  認識到人有雙重屬性,就會發現人有雙重需求: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和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就是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論」。要求每一個人都做到「無私無欲」就不現實,因為人首先是動物的人,人的基本需求必須首先解決。孔子在《禮記》上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這是人的動物屬性,不解決就談不到其他。老子也說過要「寡慾」,減少一點慾望,無欲的是神就不是人了。
  人的生存需求滿足之後,就要升華一層,脫離開獸性,做一個社會的人。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盡責,人就能升華到聖賢的境界,就是道家標榜的「真人」。不顧人的動物屬性,片面強調人的社會價值,就會造成人的虛偽,外表道貌岸然,內里男盜女娼。只滿足人的動物性需求,忽視人的社會屬性,人就墮落為禽獸,寡廉鮮恥、無所不為。
  如何能夠正視人的兩種屬性,不迴避、不妥協、不自欺,真正做到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升華自己的內心,是我們在這一講中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3 23:50 | 只看該作者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這兩句話,是針對我們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屬性來說的。「身發」在此處,指代我們的肉身。人的生命體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物質的「四大」, 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這是印度哲學的概念。古印度人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類物質構成的。我們中國人則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 。嚴格說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並不是指四種物質,構成這個世界的何止這四種物質!四大的本義是說,構成這個世界的物質有四種基本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這和經典物理學說的一樣,物質有氣體、固體、液體三種形式。固態用地來代表,液態用水來代表,氣態用風來代表。至於火則代表物質有溫度,無論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溫度,或高或低,溫度是物質屬性的一個參數。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這是天賦與人的天性。這裡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無法抗拒的力量,這種支配力量被稱為天。常是恆常、永遠存在、不能改變的意思。

  整個第二部分,是緊緊圍繞著五常之德展開的。如果真正理解了五常之德,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說《千字文》用字不多,卻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綱要。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4 05:56 | 只看該作者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這句話出自孔子講的《孝經》。《孝經》是儒門十三經之首,歷來讀書的規矩是先讀《孝經》然後才有資格讀《四書》。《孝經》是曾子問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門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釋了一個「孝」字。
  孔子在《孝經》中開篇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我們這個身體是受父母遺傳而來的,是我們的神識藉以居住的房舍,等於是上天和父母借給我們用的,使用完畢以後還要歸還的。所以我們對自己這個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如果能夠所有,誰還願意生老病死呢?向別人借來用的東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壞了就沒有辦法還了,所以這裡才說「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恭」是恭敬、謙遜,「惟」是惟謹、順服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恭惟連用(也作恭維),是個貶義詞,有曲意奉承、討好對方的意思,這與古漢語截然不同。「鞠」和「養」的意思一樣,都是撫育、長養的意思,例如《詩經•小雅•蓼莪篇》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這四句話的意思就是:

  人的身體髮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
  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只有謹慎小心地愛護它,怎麼能輕易地毀傷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4 05:58 | 只看該作者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全球的人口有五十六億,人數雖然眾多,無非只是一男一女而已。人的性別雖有不同,但所具有的五常之德是相同的,都是仁義禮智信。這是人格,做人的資格,離開了五常也就不成其為人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畢竟還是有所不同,表現在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女慕貞潔,男效才良」。對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貞潔」,女子要羨慕、愛慕的是貞與潔,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貞、潔的很多。
  我們開篇就強調,我們要學習和繼承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準確一點說,是先秦的文化。先秦諸子的學說,無論孔孟還是老莊都是精純質樸,綿軟甘醇。秦漢以後的各家都自由發揮,摻糠使水,早已不是諸子的本來面目。特別是唐宋以後,對婦德女道更是歪曲得可以,只貞烈牌坊一項就不知苦害了多少女子。砸鍋的是孔家店的夥計,但壞賬算到了老闆頭上,孔孟真是冤得很。

  「貞」字的本義是正,甲骨文形從卜從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語。上古卜卦,問事之正不正,就曰問貞。後世假借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個人的意志操守堅定不移。《易經》中稱「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
  「潔」是乾淨、沒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貞潔」是說女子應該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內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潔凈的品行。

  貞既為正,那麼只有止於一才能「正」。誰止於一?心念止於一。能止於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貞。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貞了,心裡亂七八糟,一點貞也沒有。同樣,對男子的要求也有兩條,才與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個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應效法德才兼備的賢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
  歷來的規律就是,有才的無德,有德的無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備的人太少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話,寧願有德無才,這樣不但自己一生平安,還可以遺德給子孫,保子孫榮顯。自己吃點苦,但能保證子孫後代超過我們,這有什麼不好呢?相反,如果我們這一生只求才不積德,一定會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結果是天怒人怨,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4 06:04 | 只看該作者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知道了自己的過錯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棄。
「得」與「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兩重含義,
一是從他人之處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別人教會我們的東西,使得我們有所得、有所能,我們不能忘,這也是知恩必報的意思。
二是我們自己於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劉備白帝城託孤,教育兒子阿斗說的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別人的德能不能忘記,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夠忘記。

  「知過必改」這一句話,也是語出《論語》。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動蕩的時候,有四件事是最讓人擔憂的。

第一是人不講品德的修養,也就是不積德;
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實實地做學問;
第三是明明知道應該做的事卻不肯去做;
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點總也改正不了,

這是孔子每天都在擔憂的。聖人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悲天憫人,我們今天只有「知過必改」,才能對得起聖賢的教誨。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
  女子要崇尚貞節,做有操守的女人;
  男子要德才兼備,做負責任的男人。
  發現自己的過錯,要儘快地改正;
  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一定不要放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8 09:51 | 只看該作者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罔」和「靡」的詞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勸阻的否定性動詞,相當於別、不要的意思。「靡」字的本義是無、沒有,讀第三聲。這兩句話里強調了兩個不要:第一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當你手指別人的時候,只有一根指頭指別人,三根指頭卻指向自己,到頭來受傷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別人。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聖人造字早就告訴我們,自大念臭,有味兒了。再加一點,就是「臭」,臭不可聞。《易經》里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無凶,那就是「滿招損,謙受益」的謙卦。
  陳摶老祖在《心相篇》里也說,「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喜歡稱讚自己長處的人功名很難有所成就,這對科考時代的讀書人是大忌,因為「滿招損」是天理。喜歡談論別人缺點的人,一生中的障礙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傷害,因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報。「恃」在這裡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強凌弱」的成語。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8 09:54 | 只看該作者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信使可覆」是個倒裝句,為強調「信」字,將其倒裝在及物動詞「使」的前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反覆考驗。「覆」字的本義是翻轉、傾覆的意思,此處的引申義為審察、核實、檢驗。
  「信使可覆」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覆也」。孔子的學生有子說,信與義是一樣的,都是說一個人立定的志向、發過的誓願要經得住檢驗,要能夠兌現。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與「常後悔」交替進行。說過的話、答應別人的事忘了,不兌現。信是五德之一,稱為信德。信主元氣,五行屬土,對應人的脾胃。凡不講信用的人,沒有不傷脾胃、不損元氣的。大地屬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長,是這塊地的地氣沒有了,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孔子說「人無信而不立」,沒有信德的人,永遠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難量」是說,一個人做人處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讓人難以估量才好。俗語說「侯王頜下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心小量窄的結果,必然是嫉賢妒能,這樣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場很不好。唐朝著名的兩大奸臣「口蜜腹劍李林甫」、「笑裡藏刀李義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一個人能否擔當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給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後孤家寡人、形影相弔,這是一定的道理。
  以上四句話的白話譯文,大意是:
  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和短處,
  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大。
  說過的話要兌現,要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為人器量要大,要讓人難以估量。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8 09:56 | 只看該作者

墨悲絲染,詩讚羔羊。

  這兩句話屬於用典,典故出自《墨子》與《詩經》。「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書中有個「墨悲絲染」的故事。話說墨子有一次路過染坊,看到雪白的生絲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顏色。任憑你怎樣漂洗,也無法再將染色絲恢復生絲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不可不慎也」。這個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絲一樣潔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複本性的質樸純潔,已經不可能了。
  「詩」指的是《詩經》,《詩經•風•召南》裡面有「羔羊」一篇,讚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潔白。意思與墨子說的差不多,也是感嘆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樣潔白柔軟。人應該永遠保持這種純善的、沒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這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
  墨子為白絲染色不褪而悲泣,
  《詩經》因有《羔羊》一篇而被傳頌四海。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8 09:57 | 只看該作者

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這兩句話屬於引經,經文出自《詩經》與《尚書》。《詩經•小雅•車轄》一篇中有詩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說的是賢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嚮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義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賢人是人群的榜樣,做人的標準。戰勝自己為賢,再能成就他人方為聖。
  《尚書》裡面有「惟狂克念作聖,惟聖妄念成狂」一句話。莊子用「野馬」來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頭和思想,這裡的「狂」字就代表了我們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夠剋制住自己狂亂的思想和私心雜念,凡夫就能變成聖人。同理,放縱自己的心念,聖人也會退化為凡夫。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9 23:16 | 只看該作者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這兩句話著重討論了德與名、形與表的兩種關係。「德」與「名」是一對,名是名利的簡稱。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名利的,說不想那是因為沒有條件與機會。人求名利、求好的果報就應該種好的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們反過來,倒果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緣木求魚。「缺德」哪裡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說「德是搖錢樹,信是聚寶盆」。有了德才能童叟無欺,有了信才能貨真價實,這樣做貿易不想發財都不可能。這就是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的:「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由此再進一步要明白道與德的關係。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前面三千字為道經,後面二千字為德經。道為理體,譬如我們出門之前要看地圖,定好方位,然後開車出發,就是德,不去永遠沒有德。明道不行道,永遠不會有德。道與德很難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備。否則就是「有道無德,必定招魔;有德無道,一座空廟」。不積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煉,一定會走火入魔,因為修行沒有資糧。外表道貌岸然,實質浮躁虛飾的人,內里一定是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明道。
  「形」與「表」又是一對,這裡的「形」指的是人的整體形態,身心兩部分都包括在內。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儀錶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體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於心地,整容化妝是沒有用的,起碼不能長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將人變醜為美,歹毒之心會使人面目猙獰。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陳希夷的《心相篇》,其文著重談的就是心與貌的關係。
  為什麼「形端」就能「表正」呢?這就談到諸子百家裡的《管子》。《管子》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談管理學的第一書。現代管理學上自以為是新發現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雛形。管子是齊桓公的首相,他通過發展經濟,幫助齊桓公富國強兵,使齊國一躍成為春秋諸國之首。《管子•心術篇》中說:「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必得」。管子認為,人的身為館舍德如貴賓,館舍不打掃乾淨就不可能留貴賓常駐。為了留住「德」這個貴賓,我們的身體,這個館舍就一定要端正。形體端正了,內心的德建立起來了,儀容儀錶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以上四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
  克伏自己的妄念,才能成為聖人。
  德行建立起來了,聲名自然會樹立;
  心行舉止端莊了,儀錶自然就會端正。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9 23:18 | 只看該作者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這幾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空曠的山谷里聲音會持續不斷,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響應。「虛堂」是空屋子,「習」是接二連三的重複。我們都有「虛堂習聽」的經驗,一間空屋子裡面的回聲很大,在一個角落講話另外的幾個角落裡都能聽到。
  「禍福」兩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文言》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慶」是吉祥、喜慶。「有餘慶」是福澤綿長,這是積善的回報;「有餘秧」是災禍不斷,這是積惡的果報。這兩句話重點討論了善與惡、福與禍的因果關係。善惡是因,福禍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別清楚,千萬不能倒置。
  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老子不是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話嗎?人為什麼會有禍?因為惡積,是小惡的不斷積累。為什麼會有福?因為積善。所以「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善惡的積累過程就是事物的量變階段,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禍福臨頭的質變階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頂上的石頭連小孩子都能撬動,一旦石頭滾下山來,巨漢也擋攔不住。

  有人會問,為什麼前面兩句話,由「空谷傳聲」又突然轉到「善惡禍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來,好像二者之間沒有聯繫,其實前後四句在語義上是緊密相連的。
  「空谷傳聲」傳出的是誰的聲音?「虛堂習聽」聽到的又是誰的聲音?都是發聲者自己發出的聲音。如果不出聲,哪裡會有「傳聲」和「習聽」呢?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招感來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聽到的是自己的迴音一樣。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凸透鏡的放大效應。在山谷中發出的聲音和聽到的聲音不一樣,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個人造的善惡之因很小,但變成果報的時候會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這個宇宙的基本定律,我們就再也不敢起惡念、做壞事了。相反,舉手之勞的小善要多做,因為將來的福報會成倍數地擴大,好像高利率的儲蓄存款一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四句話聯起來,完整的意思就是:
  空曠的山谷里,聲音會持續不斷;
  空蕩的堂屋中,一處發聲各處都會響應。
  災禍是作惡多端的結果,
  福慶是樂善好施的回報。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9 23:20 | 只看該作者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這兩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說「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璧的本義是平而圓、中心有孔的玉環,後世將上等的美玉稱為璧。直徑一尺長的璧是非常寶貴的,古有「和氏之璧,價值連城」的故事。但是這裡卻說「尺璧非寶」,這是與光陰比較而言的。與光陰(時間)相比,一尺長的美玉也不是寶貝,但是片刻時光卻值得珍惜。
  古人為什麼將時間叫做「寸陰」呢?時間可以用尺子計量嗎?古代的計時工具中有一種叫日晷,是石頭製做的上面帶有刻度的盤子,盤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鐵針。日晷盤面上的刻度非常複雜,分為好幾層。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地球自轉的地軸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陰影也長短不一。當夕陽落山的時候,陽光在日晷上的陰影只有一寸長。夕陽落山是瞬間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緊時間寸陰就沒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在競逐、奔走,競字的本義是爭競、角逐和比賽的意思。
  這兩句話的白話文意思是:
  一尺長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
  而即使是片刻時光也值得珍惜。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4: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