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Blue Iv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秘消失的古國 (續)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47 | 只看該作者
  
  巴人還棄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了冶礦業和手工業。
  巴國的冶礦業,一是開採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藥物或染料,或者提煉水銀。巴人中一個名叫清的寡婦,就世代經營丹砂礦的開採,富可敵國,曾經為秦始皇提供過大量丹砂。二是冶銅。巴國青銅的冶鍊和銅器的製造在當時已達到較高水平。尤其在戰國時期,巴人在青銅合金比例方面已經達到中原先進地區的水平。巴人製造的青銅器風格獨特,器上紋飾與眾不同,民族特色濃郁,製作技術十人熟練。如脊薄刃寬扁徑無格而形似柳葉的巴式劍、圓刃折腰式或月刃式的鋮、平頂帶虎紐的鐓於及錯金裝飾的編鐘等,都是巴青銅器成就的典型代表。
  巴國的疆域,從夏商時代到春秋戰國之際有很大的變遷。夏、商時代,巴族主要活動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龍)為圖騰的支系活動在今洞庭湖一帶。西周初年,巴立國於南土,與楚、鄧、濮為鄰,其活動範圍大致在今陝西東南部的漢水流域到今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地區。戰國時代,巴國入川后,向西、向北發展,其疆域「東至魚復,西至 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長江、烏江流域為腹心,包括今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地區。
  巴國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襲製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國內最大的領主,擁有最高軍政權力,直接統治其中心地區。巴王任用各級貴族為卿大夫,分封於王國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賜給他們作為采邑,命令他們鎮疆土、按職納貢和從軍出征,成為巴王統治各地的支柱。
  巴王是國內最高軍事長官。西周春秋時代,巴國對外作戰,均由巴王親自統率軍隊,各級領主的武裝,也都聽從巴王的統一調遣。巴王還把自己的宗室子弟派往邊境要地,屯駐重兵防守。戰國時代,巴國在軍隊中設置了將軍,在巴王的指揮下,統兵作戰。將軍的設置,表明巴國的軍事系統和行政系統已經分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兵制。
  巴國的政治機構和職表況,史籍記載不詳。目前僅知卿在巴國職官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尤以上卿最為顯赫,卿大夫也是地位顯要的重臣。在對列國事務方面,設有專門負責聘享之禮的「行人」。
  在巴國疆域內,除巴族外 ,還生活著眾多不同族屬的氏族和部族,其中主要有濮、宗、苴、共、奴、儴、夷、蜒 及充、魚、夔、彭、巫等部族,他們有的是土著,有的是遷徙而來。濮,商周以前已有部分居住在川東地區,和宗一樣應是土著。苴,活躍在葭蔭(今廣元)一帶,或與巴有一定關係。共,即庸人後裔,原在 川鄂交界地區。奴,既春秋時代被楚滅亡的盧人後代,本在漢水中游西岸活動。儴,居於溪谷。夷,為執弓之人。蜒,出自南蠻,為水居魚獵的部落。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廩君蠻,原居武落鍾離山(在今恩施,長陽間),是夷水(今清水)流域的最大部落,以水居射獵為事,習乘土舟,使用陶器,崇祀白虎,其社會處於家長奴隸制階段。巴人進入夷水流域時,與之結盟,一同進入川東地區,成為巴國內較有影響的部落。
  殷商中葉,商王武丁的時代,殷商不斷對外用兵,討伐四方部族、方國,以擴大版圖。武丁的妻子婦好就曾率大軍進入沔水(今漢水)一帶,同巴人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巴國最後戰敗,被迫向殷王朝納貢服役。
  殷朝末年,巴人因屢遭殷商的侵擾掠奪,參加了以周為首的反殷集團。在牧野之戰中,巴國士兵為討伐軍前鋒,所有戰士奮勇爭先,歌舞而進,成為武王伐紂的主力部隊之一,對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國國君被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首領稱巴子。巴國與西周王室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春秋時代,巴國與秦、楚、鄧、庸等為鄰。這時,楚國已在南方崛起,巴開始受到楚國的控制,一度與之結成聯盟。但是,把國人顯然不願意受人挾持,雖然表面上承認楚國的宗主國地位,但一有機會便起來反楚。
  不僅與楚國有理不清的恩怨,巴國與相鄰的鄾(yōu)國、鄧國、申國、庸國也都發生過戰爭。
   戰國中葉以後,楚國向巴國大舉進攻,開始了經營西南的事業。楚國不斷向西進逼,巴國步步敗退,接連喪失了今陝南、湘西、川東、黔北的大片領土,長江一線也被迫退守魚復。
  大約公元前四世紀,巴國發生內亂,將軍蔓子許諾割讓三城給楚國,借楚軍平亂。巴國內亂被平定后,楚王派使者要求蔓子兌現承諾。蔓子回答說:「多虧你們楚國的幫助,巴國才得以消弭災禍。楚國的幫助,應該割讓五座城才足以報答。但是,國土豈能割讓呢?為了謝罪,你把我的頭拿去獻給楚王好了,城是一座也不能給的。」於是,蔓子拔劍自刎,將頭留給楚國使。楚王非常感動,厚禮安葬蔓子的頭,巴國人也隆重安葬了蔓子的身軀。
  楚威王時(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國又派將軍庄蹻(ju)領兵循江而上,攻略西南,很快佔領了巴國的軍政中心枳以及江州。在內憂外患的煎熬下,巴國國都不斷遷徙於枳(今涪陵)、平都(今豐都)、江州(今重慶)、墊江(今合川)之間,最後遷都閬中(四川省閬中市)。這時,巴國僅剩下今川東北一隅之地了。
  公元前316年,巴國與古蜀國之間發生矛盾,巴國向北方的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決定趁機滅蜀,遂派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統率大軍南下伐蜀。滅掉蜀國后,秦軍接著進攻巴國,俘獲巴王,把巴國也滅掉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0 | 只看該作者
凄美的神女傳說
  
  
  
  在古巴國的土地上,流傳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巴國「鹽水神女」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國人當年的生活風貌。
  鹽水女神與巫山神女是相映成輝的,而且巫山也在巴國邊上。因此,在介紹鹽水神女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可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情人,在傳說中,曾經有許多人與巫山神女結下浪漫戀情。
  與巫山神女有過戀情而被傳誦最廣的是楚襄王。文人宋玉曾經把這個老色鬼的那場春夢寫得繪聲繪色,幾乎就是一個現成的《色•戒》。這就是著名的《神女賦》和《高唐賦》。宋玉說,楚襄王在遊覽巫峽美景的時候,做了一個春夢,夢到一個自稱巫山之女的美女跟他翻雲覆雨。文中,巫山神女自稱:「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宋玉用煽情的辭彙地描繪了巫山神女驚世無雙的容貌與氣質:「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被華藻之可好兮,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比,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美女毛嬙和西施在巫山神女面前都黯然失色,神女本人的姿容,怎不令人遐想?。
  有人對巫山神女進行了另一種大膽的推測:巫山在春秋國時期,是巴、楚征戰不休的邊境地帶。後來,楚國強盛起來,軍事上已經處於劣勢的巴國很可能利將巫山美女獻給楚王,以求自保。楚襄王與巫山美女一番纏綿,偶聽美女講述巫山神話,遂引發了一場春夢。
  鹽水神女的傳說與巫山神女的傳說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
  鹽水神女的故事見於「廩(lǐn)君傳說」,是現存資料中關於巴族起源的最古老的傳說。
  「廩君之先,故出巫誕。」根據這個記載,廩君應該是巫山一帶居住在水邊、名為「巫誕」的原始部落中的人。廩君出生時,巫誕部落尚處於在洞穴中居住、以漁獵為生的階段。廩君成為部落首領后,為了改變部落的落後狀況,沿今清江溯流而上,朝祖居之地的方向尋找便於農耕而適合部落繁衍發展的水土肥美之地,到了鹽水北岸。在這裡,他遇到了鹽水神女。兩人意見傾心,像後來的楚王與巫山女神那樣恩愛纏綿。雖然對鹽水神女非常愛戀,但廩君也時刻惦記著自己的部族,沒有改變尋找樂土的志願。因此,許多天以後,廩君打算離開鹽水神女了。
  鹽水神女捨不得讓廩君走。塔對廩君說:「這裡土地遼闊,可以捕魚採鹽,你何不留下來呢?我願意與你結為夫妻,共同生活。」廩君堅決不肯留下來。鹽水神女見不能說服廩君,就晚上來與廩君雙宿雙棲,白天則化為飛蟲召喚所有飛蟲飛上天空,掩蔽陽光,使天地變得一片陰暗。陰暗之中,廩君辨不清方向,沒辦法帶族人離開。他冥思苦想,最終痛下決心,讓人將一條青綢送給鹽水神女,說:「你披上這條青綢,就表示我們兩情相悅,我就與你同生共死,永不分離。」鹽水神女一位廩君真的回心轉意了,非常高興地披上青綢。廩君站在山上,對著青綢所在射去一箭,將鹽水神女射死於陽石之下。鹽水神女死了,蟲子都飛走了,天空亮了,廩君帶著族人走出來,抵達樂土。巫誕成為巴人,廩君則成了巴人的王,巴人都臣服於他。在廩君的帶領下,巴人這個族群繁衍壯大,由巫山往長江上游發展,進而建立了東迄今鄂西南、西至今宜賓、南有黔中、北接漢中的巴國。
  「廩君傳說」是巴人滿懷對其祖先的敬仰之情傳述的故事。「廩君」,意思是「帶領族人從事農耕並獲得谷豐倉滿、使族人擺脫凍餓之苦而種類繁興的君長」,是巴人對其祖先的尊稱,就像華夏族尊稱教民農耕的祖先為「神農氏」一樣。廩君傳說不是一個專門敘述廩君與鹽水神女的纏綿愛情的故事,而是讚美廩君為了巴族的發展,不惜射殺戀人以求脫身,終於尋找到適宜民族發展的新居地。
  儘管如此,鹽水神女在傳說中的下場令人同情但鹽水神女對廩君一見鍾情、苦心強留、至死不渝的故事也非常生動感人。
  上古的神話傳說往往是歷史的影子。如果結合當時的情況來推測,鹽水神女應是一氏族的女性首領。她召來遮蔽陽光、阻止廩君離去的蟲群的傳說,實際上可能是對其招來與其氏族世代相親的氏族首領挽留廩君的藝術加工。鹽水神女死後,巴族獲得發展,並佔有了這個部落的居住地,其族人及與其相親的氏族也融入巴族。鹽水女神阻礙廩君而被射殺,巴人卻對其並不憎惡,就可以作為支持這個推測的證明。
  鹽水神女和巫山神女的故事有許多相通之處。兩位神女都是巫山之中的女神」;她們都愛上了外來的君長;她們都是自薦枕席,晚上來。白天走……這些相通之處證明,兩個神女故事有著一定了關聯
  鹽水神女與巫山神女故事,反映了巴文化的繁榮和輝煌,也是巴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歷史貢獻。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1 | 只看該作者
巴國大事記
  
  
  殷商中葉,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率大軍征討巴國。巴國戰敗,向殷王朝納貢服役。
  殷朝末年,巴國加入周為首的反殷集團。在牧野之戰中,巴軍擔任前鋒,成為武王伐紂的主力部隊之一,對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國國君被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首領稱巴子。
  大約公元前四世紀,巴國發生內亂,將軍蔓子借楚軍平亂,並自刎以謝違背割讓城池承諾之罪。
  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將庄蹻領兵佔領了巴國的枳以及江州,巴國國都不斷遷徙,最後遷都閬中,在四川東北一隅之地苟延殘喘。
  公元前316年,古蜀國進攻巴國。巴國向秦國求救。秦軍南下滅掉蜀國后,順勢滅亡了巴國。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若隱若現的歷史——奄國
  
  
  
   它確實存在,卻沒有人說得清它的來龍去脈;它曾經非常強大,在歷史上卻沒有多少記載。這時一個叫做奄國的古國。不知道何年何月,人們才能揭去它的面紗。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2 | 只看該作者
 淹城與奄國
  
  
  在江蘇省常州市南面的武進區,有一座古代堡壘遺址,叫做淹城。淹城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
  關於淹城,有這樣一種說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
  那麼,淹城是什麼來歷呢?
  原來,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
  武王伐紂勝利后,商朝覆滅,紂王自焚,但是,紂王的兒子並沒有死,殷商部落也沒有被滅族。武王為紂王的兒子武庚保留了其祖先的土地,讓他依舊住在朝歌。殷商部落的祖先原是從東夷部落集團分化出來而後加入華夏的,商朝王室與東夷的關係非常密切,而東夷集團此時也仍然有強大的實力。為了杜絕武庚聯合東夷謀反,武王將監視武庚的任務委託給三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史稱「三監」。
  周朝建立后僅僅兩年,武王就去世了,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叔叔周公與召公輔佐。周公輔佐成王,盡心儘力,受到時人的稱道。「三監」見周公聲勢日隆,心生嫉妒,派人四處造謠,說周公有不臣之心。謠言傳到王室,周成王和召公不禁起了疑心。
  此時,武庚覺得這是天賜良機,決心造反了。他找到「三監」,密謀以「為周天子清除企圖謀逆的周公」為口號,聯合向周王室發動進攻。追隨叛亂者的多是夷人,其中就有來自山東曲阜的奄國。
  公元前1104年(周成王元年),周公率領大軍開始討伐叛逆,輕而易舉地殺死管叔鮮,將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周軍旋即飛渡黃河,與武庚展開決戰,朝歌城再次陷落,武庚戰敗逃跑,在北竄途中被擒獲,身首異處。
  失去內應的東夷軍隊不肯投降,困獸猶鬥。周軍對協助叛亂的東夷改變了戰略。在東夷各國里,奄國是實力最強的。周公決定先剪除奄國的羽翼,再消滅奄國。周軍麾師東南,打敗以徐國為首的淮夷各國,然後由南向北繼續進軍,在山東棗莊降服繒國,收服豐國,剪去了奄國的羽翼。此時,周成王派毛叔鄭前來助戰。在兩路大軍的合圍下,奄國人無力抵抗,城破國滅。奄國國君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今江蘇省常州市南面的武進區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城」。古代的「淹」字與「奄」字是通用的,「淹城」之名就這樣流傳下來。
  成王親政幾年後,周公去世。徐國與奄國趁這個機會又密謀聯合反叛。成王徵集大軍進行討伐,並御駕親征。周軍渡過長江,節節勝利。大獲全勝的成王沒有消滅奄國,而是命自己的勁旅在奄國旁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宜國,在今天的儀征地區監視奄國的一舉一動。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2 | 只看該作者
 
  慘遭分屍的奄國公主
  
  
  在淹城外城的西側,南北向排列著三個高大的土墩,當地人稱其為頭墩、肚墩和腳墩。
  那麼,這三個土墩與奄國有什麼關係嗎?它們又為什麼有那樣奇怪的名字呢?
  關於這三個土墩,流傳著一個非常凄慘的故事。
  傳說,奄國國君有一個女兒,人稱百靈公主。百靈公主長得如花似玉,十分美麗,而且心地善良,知書達理,喜歡種桑養蠶,紡紗織布,且能歌善舞,酷愛琴棋書畫,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姑娘,是奄君的掌上明珠。
  在淹城的東北部,還有一個留城,是留國國君的都城。留王之子騙取了奄君的信任,被奄君招為東床駙馬,成了百靈公主的丈夫。有一天,乘奄君外出之機,駙馬盜用百靈公主的名義騙得了後花園的鑰匙,偷走了奄君的護國之寶——白玉龜。奄君回城后,發現白玉龜被盜,大發雷霆。此時,駙馬已經逃回留國,又因為駙馬假借了公主的名義,奄君以為百靈公主是駙馬的幫凶,就把百靈公主處死,並碎屍三段以泄憤,分葬頭、肚、腳三處。事後,奄君弄清了事實的真相,悲痛萬分,後悔莫及。他親自到百靈公主墓前,培土植樹,以示懺悔和懷念。
  這個傳說很凄慘,但是明顯不合事實。第一,古代婚喪嫁娶有一定製度,按照常理,只能是奄國公主嫁到留國,留國王子「倒插門」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留國王子並沒有住在奄國、盜取國寶的機會。第二,即使王子偷走國寶,奄君也沒有理由殺死自己的女兒,即使殺死,也沒有必要分屍。中國歷史上似乎找不到一個將自己的子女分屍的君主。
  關於頭墩、肚墩和腳墩,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據說,留國與奄國兩個國家長年戰爭,最終絕對和好結盟,締結婚姻關係。因此,留國王子奉命帶著許多貴重的禮品到奄國相親。奄國公主與留國王子相互一見傾心,留國王子索性留在奄國與公主談起戀愛。
  在留國王子動身之前,留國國君曾經交給王子兩個錦囊,要求王子到了奄國后,如果相親順利,就打開第一個錦囊,然後按照第一個錦囊吩咐的時間再打開第二個。奄國公主知道了這事,很好奇,就鼓動王子拆開第一個錦囊。其中有一小塊帛條,要求王子想辦法在城頭遍植扁豆藤、狗藜棘,使城牆上開出美麗的花,以見證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並要求在花謝之日打開第二個錦囊。
  留國王子於是讓公主求奄君在城投種植扁豆藤、狗藜棘。在愛女的懇求下,奄君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好,於是就名人按照女兒的要求做。
  扁豆藤、狗藜棘爬遍了城牆,開出了美麗的花。轉眼間,春去秋來,扁豆藤、狗藜棘慢慢乾枯。
  留國王子想起第一個錦囊的囑咐,忙拆開第二個錦囊,同樣有一塊寫著字的帛條,要求王子在扁豆藤、狗藜棘枯萎時立即回國,不得有誤。
  留國王子急忙向奄君辭行。數日後的深夜,一支支火箭飛上城頭,留國對奄國展開偷襲!火箭射到城牆上,幹得幾乎沒有一點水分的扁豆藤、狗藜棘立即燃燒,奄國城牆變成禍害,奄軍你沒辦法在城上防守。人們到這時才明白中了留國的詭計。憤怒的奄國人遷怒於公主,一致要求將公主分屍,否則就不參加戰鬥。奄君雖然心痛,但不得不答應眾人的請求。公主就這樣被分屍了。
  公主死後,奄國人齊心禦敵,卻難以挽回局面。最終,留國大軍殺入奄國,佔領了淹城。
  留國勝利后,將所有奄國人死屍已經被收集到一起,分別填埋進三個大坑中,公主的屍體也在其中。人們不知道公主的屍體埋在哪裡,於是,就把那三個巨大的墳丘稱為頭墩、肚墩和腳墩,作為公主的墳墓一起祭奠。
  或許,這個「版本」的傳說才是歷史的真相。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3 | 只看該作者
 奄國大事記
  
  
  公元前1104年,武庚謀反,奄國參與其中。
  
  
  
  公元前1104年,周公率軍討逆,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除武庚,圍攻奄國。奄國城破國滅,奄君帶殘部逃到江南,築「淹城」。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5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不知有漢」的國度——滇國
  
  
  
  
   璀璨的滇文化,是滇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創造。它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塵埃中沉睡了兩千多年。今天,抹去塵埃的它再次發出奪目的光芒,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9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8 | 只看該作者
 呼之欲出的滇國
  
  
  「夜郎自大」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成語,許多人都知道它的典故。可是,「不知有漢」,夜郎王並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滇王就曾問漢使:「漢孰與我大?」之前,中原不知有滇,滇人不知有漢。兩個在各自勢力範圍內可以說第一強的過度,彼此相鄰卻互不所知,不能不讓人感嘆遠古時代是一個多麼閉塞的時期。
  
  更為令人詫異的是,在漢朝發現滇國之後,沒過多少年,這個古國就消失了,盡在《史記》中留下隻言片語。後代人中,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確定滇國是否存在。
  
  雲南昆明南部的江川縣李家山,有一片低矮的山丘。就連當地的人也不知道,這片土山竟是一部歷史巨書,它記載著2500年前古滇國的輝煌。
  
  早在20世紀二十年代初,李家山村民就偶爾在山上撿到雨水沖刷出來的青銅器和玉飾。20世紀六十年代初,當地村民修造梯田時,更是挖到一部分中小型墓葬,得到一批青銅器。
  
  考古專家聞訊趕到,進行了初步的發掘工作,兩個月時間內共清理髮掘古墓27座,出土13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大大多是精緻的青銅器及瑪瑙、玉石裝飾品,均屬春秋戰國至東漢初期之間。其中,青銅器文物有1000餘件,價值也最高,有戈、啄、狼牙棒等武器,也有壺、尊、洗、案等生活用品,還有鋤、削、鑿、紡織工具等生產工具以及鼓、葫蘆笙等樂器。當時就有人推測,這些古墓群的主人可能就是《史記》中所記載的滇國人。但是,自從《史記》提到滇國后,就再也沒有一部史書寫道滇國,因此,許多人懷疑司馬遷的記述並不符合史實,認為滇國並不存在。那麼,這裡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滇國所在地呢?僅僅憑當時發掘出來的墓葬和文物,人們還無法斷言這裡就是滇國,也無法斷言滇國確實曾經存在。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曾賜給滇王一枚王印。如果能找到這枚王印,那麼一切謎底就都可以揭開了。那麼,這枚王印真的存在嗎?它又在哪裡呢?
  
  時間到了1954年10月,人們在與江川縣相鄰的晉寧石寨山發現了古遺址和古墓地。次年3月,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首次發掘,出土了100餘件刻鑄有各類人物形象和活動場景的青銅器。儘管當時已知這些青銅器大致是戰國時期到西漢時期的製品,而且上面的人物形象和生產生活場景與內地發現的同期或早期青銅器所表現的內容完全不同,屬於雲南古代民族所有,但並沒有人想到將這些遺物可能會與古滇王國有關。不過,由於這次發掘成果顯著,人們有在1956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第二次考古,發掘了20座古墓。其中,第一座古墓長3.40米,寬2.30米,深2.58米,墓內存放著一具製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隨葬品有金器、銀器和銅器等共計137件,以青銅器最為豐富,有古代記載國之大事的青銅重器,還有各種人物、屋宇、模型、飾物和貯貝器;有代表墓主尊貴身份的編鐘和隨侍銅俑;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劍、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爐、釜、熏爐等,數量眾多,種類複雜,顯示了墓主的富有和顯赫身份。當將要清理到棺底時,突然在隨葬物中閃現出一枚亮錚錚的金印。拂去塵土,只見上面清晰地刻著四個篆字:滇王之印!滇國存在與否之謎終於有了答案——《史記》的記載是正確的,點過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8 | 只看該作者
經過幾十年的沉寂,19世紀末,考古工作再次展開。考古工作者再次清理出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套)。文物中主要器物有銅鼓、銅貯貝器、銅俑、銅編鐘等禮器;銅狼牙棒、銅魚、銅矛等儀仗器和兵器;銅鈴、銅策、金釧、瑪瑙扣飾等裝飾品及生活用具,以及用金、玉、綠松石等製成的各種珠管和扣縫綴在紡織物或毛皮上形成的「珠襦」等,其中的大墓還出土了金簪、金獸飾、金劍鞘等金器。經過專家鑒定證實,這些古墓確實屬滇文化類型。由此,人們可以認定,在古代,確實有滇人在這裡生活。
  
  由於歷史條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雲南一帶自古以來就成為多民族和多種文化的彙集地,滇國青銅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如銅桶、靴形銅斧等可能受到東南亞青銅文化的影響;動物紋扣飾及成套的馬飾,與北方草原文化有密切關係;兵器中的銅戈、矛等,則是依照中原地區製作的;銅鎧甲、有翼虎帶鉤等和中亞、西亞文化有關。廣取博採,兼容並蓄,是古滇文化發達的重要原因。
  
  兩千多年前,古代越系民族中的一支漸漸佔據了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大致包括今昆明市全部,曲靖和玉溪大部,紅河州、楚雄州和文山州的一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個以越系民族為主體的滇民族。
  
  公元前300多年前,中原大地烽煙四起,群雄逐鹿。楚威王為開疆闢地增強國力,與強大的秦國抗衡,派大軍南征,欲將西南夷之地納入楚國的領地。大約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前後,楚國大將庄蹻(jué)奉命率數萬大軍出湘鄂,平定了巴、蜀、黔西地區,到達梁州(今雲南昭通鹽津一帶川滇交界處)。
  
  在梁州,楚軍遭到當地土著猛烈抵抗。土著人憑藉天險牢牢守住山道,來自平原的楚軍將士一籌莫展。庄蹻憑著指揮得當與先進的武器,最終擊敗土著人,直奔滇中殺去。滇池各大小部落則聯合起來,利用山地、森林與楚國正規軍打起了游擊戰。庄蹻穩紮穩打,以武力平定了諸部落的抵抗,在滇池沿岸紮下了堅固的營盤。
  
  幾個月後,庄蹻再次率軍出擊,一舉平定了洱海周圍的昆明部落,而後繼續東征,直打到今曲靖一帶,滇中、滇西、滇東、滇東北數千里之地先後納入庄蹻麾下。收服西南的任務完成了,楚軍準備班師回國。正在此時,庄蹻得到消息:就在幾年前庄蹻率軍橫掃西南的同時,秦軍也隨後而來,曾被庄蹻平定的巴、蜀、黔西等地已被秦軍奪取。
  
  這時的秦國,實力已經凌駕於其他六國之上,庄蹻要想打敗秦軍,殺出一條回國的血路,已經不可能了。無奈之下,他只好率軍返回滇中等待時機。
  
  遠征軍征戰數年,如今又歸途受阻,一時軍心渙散,人心不穩。庄蹻左思右想,只好下令全軍入鄉隨俗,穿上當地民族服裝,遵從當地民族風俗,融入當地社會中做當地百姓。
  
  幾年之後,庄蹻的數萬大軍不再是持矛執戟的戰士,卻變為地道的當地百姓了。他們首次將中原文化大規模地傳至滇中,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冶鍊技術、建築藝術等。
  
  新鮮血液的加入,使滇人的文明發生了質變,滇中地區迅速繁榮起來,勢力不斷擴大,庄蹻眾望所歸地成為滇人部落之王。
  
  這時,秦國一面忙於「掃六合」,一面派軍進攻滇中。以庄蹻為首的滇人部落拚死抵抗,依靠地利、人和大敗秦軍,將秦軍打回巴蜀。從此,滇中歸於平靜。
  
  看到滇人部落日益強盛,庄蹻萌發了建立國家的念頭。憑自己很高的威望,庄蹻與滇池各部聯合,成立了滇國,登上國王寶座。
  
  庄蹻建立的滇國,是滇中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國,勢力範圍北起南盤江,南至紅河,西抵瀾滄江東岸,在歷史上存在了100多年。
  
  公元前109年(西漢元豐二年),漢武帝劉徹為打通從四川到西域的「蜀身毒道」,發兵進攻滇國。滇王舉國歸附,漢武帝正式承認滇國,並賜刻有「滇王之印」字樣的王印一枚。至此,滇國納入漢朝版圖。
  
  西漢末年,漢族人大量移民雲南,郡縣製得到鞏固,滇王的地方政權被逐步取代。到東漢中葉,滇國已完全銷聲匿跡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9 | 只看該作者
 
  神秘獨特的滇文化
  
  
  
  滇國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而且因崇山峻岭而與中原隔絕,因此養育了獨特的滇文化。
  
  滇國人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這在青銅文化中反映出來。
  
  滇國青銅器,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以豐富多彩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精湛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滇國人樣樣都用青銅製作,而在中原地區,青銅器多隻限於兵器和禮器、樂器。尤其是滇國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很少有藝術的誇張和神秘色彩,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細緻逼真、生動。滇國特有的「貯貝器」,裡面往往盛放貝殼。這種青銅器在我國其他地區都極為罕見。器內貯藏的貝殼,屬「環紋貨貝」,產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是雲南各民族的重要貨幣。使用貯貝器來貯藏貝殼,就是滇人象徵擁有財富的特有習俗。
  
  與中原的國之重器鼎相對應,滇國也有自己的國之重器——銅鼓。滇國銅鼓製作精美,紋飾繁縟(rù):鼓面有太陽紋、暈圈,裝飾翔鷺;鼓身分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裝飾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紋。
  
  銅鼓原本是權力的象徵,是原始部落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在滇人的宗教信仰中,認為凡人可以通過擊鼓與神靈溝通。因此,他們在祭祀中一定要擊鼓。此外,銅鼓還是用於號召部眾進行戰爭、傳信集眾、婚喪喜慶、歌舞娛樂等活動的重要工具。同時,銅鼓又是滇國貴族的重要樂器。
  
   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銅案」是滇國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是天下無雙的國寶。
  
   「牛虎銅案」是滇國當年祭祀時盛放牛羊等祭品的器具,高43厘米,長76厘米,重17公斤,形狀為一頭站立的大牛,四蹄就是案腿,前後腿間有橫樑連接,以橢圓盤口狀牛背作案面。大牛腹下站著一頭一小牛。大牛身後是一頭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胯。大牛頸部肌肉豐滿,兩隻巨角前伸,給人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但其尾部鑄就的猛虎用一種后墜力使案身恢復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更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性。
  
  「牛虎銅案」的最大價值在其藝術風格上。它充分利用對比、反襯、烘托的手法,把牛與虎的神態、動作刻畫得惟妙惟肖,反映了滇人獨特的藝術審美風格。
  
   滇國人在製造青銅器時,已經掌握了合適的銅錫比例,而且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並知道用分范合鑄的辦法塑造人物、動物及壯觀的場面,制范工藝及澆鑄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圖騰崇拜在滇文化中表現得非常強烈。圖騰通常被視為吉祥物,靈物和氏族標誌,是靈物崇拜的一種;而圖騰神則被視為保護神,他們既是氏族、部族、甚至民族的始祖,又是某種地位很高的自然神。它是多神崇拜中的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的混合產物。各個部族、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以祈禱保佑安康、興旺、發展和威懾邪惡的力量。
  中原人崇拜龍,契丹人崇拜狼,滇人則崇拜蛇,認為蛇是農耕之神,認為自己是蛇的子孫,並因此逐漸發展和形成了獨特的蛇文化。從蛇圖騰的超人的神力,如祭禮儀式所表現的,到震懾力,如青銅兵器反映的蛇頭紋鉞、蛇形劍鞘,一直普及到生產、生活中的蛇頭銎鏟、蛇頭紋叉和名目繁多的扣飾,以及蛇紋身。他們視蛇為保護神,相信蛇神能保佑他們戰勝敵人和災難,能驅趕邪惡和疾病,達到清吉平安與發展。
  
   璀璨的滇文化,是雲南各民族先民在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創造。它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塵埃中沉睡了兩千多年。今天,抹去塵埃的它再次發出奪目的光芒,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59 | 只看該作者
  
  
  揭秘滇國血祭
  
  
  在古老的滇民族中,有著各種各樣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非常奇怪、殘忍的習俗,其中之一就是流行血祭。
  
  古滇國時期,西南山區各部族間戰事頻繁。他們之間的戰爭卻並非為了攻城略地。而是為了掠奪奴隸、搶劫財物或是降服異族並迫其納貢。
  
  兩千多年前,滇池一帶不僅生活著滇人,還生活著以「昆明」為族名的昆明人——雲南昆明市的名稱正是由此而來。滇族與昆明族之間經常爆發戰爭。滇人當時勢力強盛,但是昆明人也是歷來以強悍和「善盜寇」而著名的,滇人並不總是能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原始民族敬重勇士的思想是樸素的。他們承認昆明人的勇敢,因此非常喜歡用昆明人的熱血來祭祀神明,取悅上蒼。僅僅為了祭祀的目的,滇人也會主動進攻昆明人,掠奪奴隸以及貢品。
  
  相比於更為原始的昆明人,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滇人在戰爭之前往往就進行周密的準備。而且,點國人的軍隊整齊劃一,前排是射手,手中握著弓和從中原地區買進的弩。他們還有騎兵,騎著鞍轡齊備的戰馬。身穿輕甲,左衝右突,速度快,反應靈活。面對裝備精良、戰術先進、準備充分的滇軍,昆明人的勝算是很低的。
  
  反抗者的頭顱會被滇人割下,掛在馬上或者提在手中,而投降者的命運也好不了多少。滇人在勝利后,會展開像狂歡節一樣的劫掠。不僅是牲口圈中的牲畜,有躲在屋子裡的婦女和兒童也會被統統作為財富帶走。然後,部落里還活著的成年昆明男子會被集中到一起,帶回滇人的領地。婦女和兒童會被作為奴隸為滇人紡織和放牧,成年的男性昆明人則會被挑選,被買賣。但是,其中總有健壯勇武的,會被留下來。這樣的戰俘會被滇人用於最神聖的場合用於活祭。
  
  天氣晴朗的初春,對於滇人來說有重要意義。再過不久,就是一年中的播種時節。同時,春天到來,萬物繁衍,滇人的婚配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當祭司們選定日子后,不幸的昆明囚徒會被從牢里拖到一個空場里,綁在柱子上。空場中央立著三個疊放的大銅鼓,象徵著農業之神,鼓面多飾有光芒四射的太陽紋,代表了天,鼓身上刻、鑄的各種場景則代表了人間的生活。這個昆明囚徒將被滇人作為活祭獻給農神。主祭的祭祀是女性,這大概是因為滇人當時剛剛走出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的緣故。主祭者頭髮向後梳理得平整光潔,在額前中分為兩半,在頸后束成銀錠形的髮髻,身穿對襟無領、衣長及膝的長衫,通身珠光寶氣。在她的指使下,囚徒的頭顱被一刀砍下放在祭器中,囚徒的鮮血灑在土地上,在滇人看來將會讓神明肥沃土地。滇人熱切盼望著用敵人的鮮血換取莊稼的茁壯生長。眾所周知,腐敗的動物遺體會讓土壤更肥沃。滇人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單純地認為是人的血肉讓神因喜悅而賜福。
  
  祭祀的儀式完成後,男女就可以在桑林中自由媾(gòu)合,以求陽光普照、萬物繁衍、人丁興旺。
  
  活祭的場面在今人看來那樣殘酷,卻被古代滇人視為理所當然。滇國的能工巧匠們用青銅將活祭的場面鑄造成型,在大量青銅器上作為裝飾。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對那血腥、蠻荒的世代有更多的了解。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0 | 只看該作者
滇國大事記
  
  
  約公元前286年(楚頃襄王十三年),楚將庄蹻(jué)奉命率軍征西南,因被秦軍阻擋歸途而滯留當地。庄蹻下令全軍入鄉隨俗,自己成為滇人部落之王,后又與各部落聯合,建立滇國,成為第一代滇王。
  
  
  公元前109年(西漢元豐二年),漢武帝派兵進攻滇國。滇王歸附,漢武帝賜給滇王一枚刻有「滇王之印」字樣的王印。至此,滇國納入漢朝版圖。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0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章 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它的痕迹——邛都
  
  
  
  
   邛都,滇國北方諸國中的強國。它在歷史上只留下了傳說和稀少的遺址。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古國,我們已經難以知曉。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0 | 只看該作者
 邛都與傳奇
  
  
   對於邛(jiāng)都這個古國,我們知之甚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它存在的證據只憑《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一句話:「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滇國以北,還有數十個小國。這些小國中,邛都國最為強大。以前,許多人會懷疑司馬遷的記述是錯誤的。但隨著滇國、夜郎國存在的證實,人們不能不承認《史記》對歷史的記載是極為嚴謹的。因此,人們也不敢否定邛都國的存在了。
  
  據《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邛都在漢武帝時被西漢征服,設邛都縣。不久,邛都國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澤汪洋,改名為邛池,南方人則稱之為「邛河」。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漢兵自越嶲(guī)水興師討伐,殺死邛都王,將邛都改為越嶲郡。邛都一帶土地平坦,能夠種植水稻。邛都人喜歡遊盪、唱歌。
  「邛都」這個名字的來歷,有人根據《史記》說是因為其地陷為沼澤汪洋而得名的,民間傳說也說,邛都「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為湖,土人謂之『陷河』」。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邛都的得名,顯然早於它變成澤國之時。先有邛都國,后又邛都郡,其後,邛都成為澤國,再往後,邛都人造反被鎮壓,變為越嶲郡。但是,邛都的得名,確實是與其塌陷有關。所謂「邛」,在越人後裔之一的壯族語言中,就是「下陷」的意思。邛都之所以得名,必然與「下陷」有關。地形的變化,是有一定過程的。大概在邛都突然變成澤國之前,當地的地形就比周圍要低。
  
  關於邛都國塌陷為澤國一事,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相傳,邛都國被改為邛都郡后,郡里住著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家裡很窮,沒兒沒女,孤苦無依。但沒多久,寂寞的生活被打破了。不知從哪一天起,每次吃飯的時候,就有一條頭上有角的小蛇出現在老婆婆床下。老婆婆憐愛小蛇,就將飯菜分出一些來喂它。小蛇在老婆婆的餵養下,迅速長大,很快就長到一丈多長。
  
  蛇長大了,胃口也就大了。生活貧困的老婆婆根本不可能滿足蛇要填飽肚子的要求。於是,這條蛇就常常自己尋找食物。當時,邛都人都很窮,誰家也沒有能讓蛇果腹的食物,只有邛都縣令家有一匹高頭大馬,這引起了蛇的注意。趁人不備,蛇一口將駿馬吞進肚子里,然後溜走了。縣令大怒,責令老婆婆把蛇交出來。老婆婆嚇得六神無主,哭著說:「蛇平時都在床底下。」縣令於是命人去床下搜索,並沒有看到蛇的蹤跡;又命人挖地三尺,還是找不到那條蛇。無處撒氣的縣令遷怒老婆婆,將其殺死了。
  
  蛇躲在密林里消化完食物,回到老婆婆家,發現老婆婆被縣令殺死了,立即顯靈,瞪著縣令,大聲責問眾人:「為什麼殺我的母親?!我一定會為母親報仇!」
  
  從此以後,邛都縣的人每天夜裡都能聽到好像打雷颳風一樣的聲音。這種聲音一連持續了四十幾天。之後,邛都人見面時,都會驚訝地指著對方問:「你的頭上怎麼有條魚?」在他們的眼裡,每個人頭上都有一條魚,而他們自己也是這樣。
  
  這天夜裡,就在人們熟睡的時候,邛都縣城與周圍方圓四十里一齊塌陷下去,成為湖泊,邛都人都變成了人形而頭戴官斤的魚,只有老婆婆的房子沒有塌陷,到今天仍舊存在。漁人捕魚時,想要休息、住宿,都會停靠在那裡,住在老婆婆的屋子裡。不管有多大的風浪,只要停在房子旁邊,便會風平浪靜沒有任何危險。風靜水清的時候,人們還能看到水底城牆樓宇的樣子。到了水淺的時候,潛入水下,便可以取得舊木頭,堅硬,光亮,色黑如漆。一些人常把它當作枕頭送人。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2 | 只看該作者
  
  大石墓與它的謎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安寧河谷,有一種少有的奇觀:在淺山之間,聳立著五座用巨石砌成的墳塋。這些墳塋的墓槽寬1~1.5米,長4~10米,四周用大石嵌砌;墓槽上部平鋪5~8塊扁平巨石。
  
  這種巨石墓,在中國只安寧河谷的攀西才有,可以與「僰(b)人懸棺」相媲美。除米易縣,在安寧河畔的西昌、德昌等地也有這種神秘的巨石墳墓。這種墳墓被稱為大石墓,當地人則稱之為月魯墳。月魯,據說是一位力大無比的天神。他的指甲和毛髮脫落下來時,地上的人們必須建造墳墓埋葬,於是,安寧河谷就到處有這種大石墓保留下來。還有人說,大石墓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為什麼有許多大石墓在當地出現。當地的一些彝族人則稱大石墓為「濮蘇烏烏」,說大石墓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攀西前,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居住的石頭房子。而一些漢族人則將大石墓演繹成了仙人洞,說裡邊住著神仙,人們有什麼危難,只要在大石墓前敬香燒紙,神仙就會走出墓來幫人渡過難關。
  
  這些當然都是神話和傳說,沒有科學依據。隨著考石發掘和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大石墓的神秘面紗才逐漸揭開。
  
  大石墓確實是墳墓的一種特殊造型。這種墳墓,採用天然石塊壘成墓室、墓道,再以平整的大石為頂,所用石塊都非常巨大。在大石墓中不止埋葬一個人或一對夫婦,而是按親緣關係,整個家族或部落男女老少同葬一墓,人人無棺槨,無分隔。同一家族或部落的人很少同時死亡,因此,需要多次開啟墓門將不同時期死去的人放進家族的墓中安葬。隨葬品大多是裝飾品和簡單日用品,時代比較早的大石墓有陶器隨葬品,晚期則有一些金屬製品隨葬。
  
  大石墓採用巨石作材料,而這些巨石都未經人工加工,重的達上萬斤,輕的也有數千斤。即使在今天,如果不藉助機械,也沒辦法挪動這些巨石。那麼。當年建造大石墓的人又是怎樣用這些巨石建造墳墓的呢?原來,他們在墓旁修了一條土做的坡道,再用繩索、滾木、撬棒將巨石通過坡道拖到預定位置。
  
  大石墓的使用時間比較長,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最早是從春秋中期開始,最晚是到西漢末年消失,一直延續了500多年。
  
  那麼,是什麼人建造了這些大石墓呢?通過多年的研究,專家們認定,大石墓墓主就是曾經在《史記》中留下蹤跡,卻不知其來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西漢末年,漢武帝降服邛都國,設置了越嶲郡。後來,邛都人的首領任貴殺死了越嶲太守,自封為邛谷王。漢皇沒有降罪於任貴,反而承認了他自取的封號。這一方面是因為邛都位置偏遠,一方面也是因為邛都的勢力比較大。
  
  當年,邛都人就居住在攀西地區,他們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而位於安寧河谷的西昌在古代就叫做「邛都」,其旁邊還有一個叫邛海的高原淡水湖。這一帶就是邛都人的聚居之地。大石墓中出土的稻穀、稻葉痕迹和銅鐮以及在安寧河谷內發現的幾處大石墓遺址附近的房屋建築遺跡等,都與邛都人「耕田,有邑聚」的記載相吻合。
  
  從大石墓的墓葬形式看,攀西地區所存大石墓有200多座,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計算,入葬的人數在兩萬人左右。
  
  根據《華陽國志》記載,邛都人後來被編成「七部營軍」,駐守在安寧河谷。那時,他們已經放棄了用巨石構築墳墓的習俗。那以後,邛都在文獻中便杳無蹤影了。
  
  大石墓中出土的兵器非常少,而且很小,邛都旁邊的古蜀國、滇國等則都是用大量青銅兵器武裝起來的剽悍民族。那麼,邛都人是如何在安寧河谷安居了四五百年的?邛都人是什麼人種,從何而來?他們最終是徹底滅絕,還是融入另一個民族,或者是演變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蜀、滇的王都有自己高級別的墓葬,為什麼邛都國的王始終與他的同胞長眠在一起?雖然有關大石墓的謎團已經揭開了不少,但在謎底沒有完全揭開之前,對大石墓的探索不會結束,對邛都的尋訪也不會結束。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6 | 只看該作者
邛都國大事記
  
  
  漢武帝時,邛都被西漢征服,設邛都縣。不久,邛都國塌陷,成為沼澤汪洋。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漢兵自越嶲(guī)水興師討伐,殺死邛都王,將邛都改為越嶲郡。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7 | 只看該作者
  第八章 西域的天堂——焉耆國
  
  
  
  它是一個建立在綠洲上的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是漢通西域北道必經之地。那裡土地肥沃,種有稻、粟、麥,兼畜牧;那裡的人有喝葡萄酒的習俗,也熱愛音樂;那裡資源豐富,文化發達,佛教在其國內有著很高的地位和眾多的信徒,佛教藝術也曾繁盛燦爛;那裡盛產胭脂,也盛產良駒,還有魚鹽蒲葦之饒。那就是焉耆國。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9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07 | 只看該作者
  隱藏在「七格星明屋」背後的焉耆國
  
  
   焉耆國,王治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戶四千,口三萬二千一百,勝兵六千人。擊胡侯,卻胡侯、輔國侯、左右將、左右都尉,擊胡左右君、擊胡君各二人,譯長三人。西南至都護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與烏孫接。近海水多魚。
  
  
  焉耆國,西域三十六古國之一,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當年玄奘去印度取經,從高昌國向西出發,第一個到達的就是焉耆國。
  
  玄奘曾經對焉耆國這樣描述說:阿耆尼(即焉耆)國的幅員,東西有600多里,南北400多里。焉耆國的都城叫做員渠城,方圓6里以上,四面有山作為屏障,道路艱險難行,因而易於防守。焉耆國境內泉水溪流交織如帶,水便被引來灌溉田地。那裡四季氣候溫和,舒暢宜人。焉耆人風俗淳樸,互相真摯相處。國境內有寺廟10餘座,僧徒有2000多人。他們研習的是小乘佛法,所有信徒都恪守戒律儀軌,持身清潔,刻苦勤奮。
  
  焉耆國具體位於今天新疆焉耆縣境東,是一個綠洲農耕生活形態的城郭。從焉耆縣向西北大約行走30公里,就會看到一處保存著很多古代遺址的地方,維吾爾族人稱之為「七格星明屋」,意思就是「千間房子」。
  
  「七格星明屋」是由南、北兩個寺院遺址和一個小型的石窟群所組成的。南、北兩個寺院的規模非常大,用「千間房子」來形容當年這裡的佛寺景象,並不為過。這兩座寺院都是由大殿、僧房、佛塔等建築遺跡構成的,建築物的牆是採用土坯間雜葦草的砌築方法,大概是唐朝到元朝期間的建築遺址,但開創的時間至少可以上推到南北朝時代。
  
  在北大寺西北山的南面,大約開鑿了10所石窟,有的與別處的洞窟相同,但有的構造就顯得比較特別,例如有些洞窟的地面當中設置了一個長方形低壇,低壇的後面立著一個大背屏,直通窟頂,環繞著這個低壇。這種洞窟是模仿寺院殿堂所做的作法用的佛壇窟,除在焉耆東邊的敦煌莫高窟晚唐與五代時期大型佛壇窟中有相似的形制,就只有焉耆國才有,別處沒有發現類似的石窟。另外,焉耆佛壇窟頂部還繪有雲朵紋、纏枝花紋、波狀套連的枝蔓圖案、菩薩、化生童子等等,都具有強烈的漢族藝術風格。
  
  公元692年(大周武后長壽元年),武則天把焉耆確立為安西都護府下面的四鎮之一,漢人在焉耆國的活動很頻繁。所以,七格星明屋石窟里的漢族風格,可能就是在那段時期由漢族僧侶傳到這裡來的。七格星明屋石窟里還可以看到龜茲風格的菱形方格紋,這表明,東來西往的佛教僧侶,都在焉耆這個沙漠北道中的重鎮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可惜的是,今天,中國人很難在焉耆國遺址中找到珍貴的文物了。因為,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大盜斯坦因、德國大盜勒科克等人就到過焉耆國遺址,對佛教遺跡進行過調查與發掘,將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運到了國外,收藏在大英博物館、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現在,站在石窟前,我們也只能知道,焉耆國曾經是一個佛國,是個東西文化交流中心。那麼,真實的焉耆國是怎樣的呢?
  
  西漢初時,焉耆國是匈奴的附屬國。公元前60年(西漢神爵二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在焉耆西南的烏壘城駐紮軍隊,監視、保護絲綢之路北道的各國。東漢初年,焉耆被莎車國征服,淪為莎車國的附屬國。公元75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焉耆國又被匈奴的殘餘勢力征服。直到公元91年(東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到達西域,降服龜茲,重設都護府,焉耆等國受匈奴挾持,不肯降服。公元127年(東漢順帝永建二年),漢軍攻入焉耆,焉耆王元孟遣子入東漢為質,表示歸順。三國時期,焉耆國漸漸強大,成為絲路北道的大國。公元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焉耆被北魏軍打敗,北魏在此設鎮管轄。經此一敗,焉耆國勢大衰,不久就又被柔然、高車控制,又被嚈噠(yn dā)破滅。後來,焉耆龍姓王族重新執政,焉耆國才重新振興。
  
  之後,焉耆國又曾先後附屬於西突厥、鐵勒、隋朝。唐朝時,焉耆國與唐朝加強了聯繫,武則天就在焉耆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焉耆成為唐安西都護府下屬四鎮之一。但唐中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對西域的控制力下降,吐蕃趁機攻佔了焉耆。不久,回鶻打敗吐蕃,焉耆歸屬漠北回鶻汗國,國王與回鶻族官吏共同執政。回鶻汗國崩潰后,回鶻人進入焉耆國,成為統治者,焉耆龍姓王朝終結,直到蒙古興起后,焉耆國仍是回鶻人的領地。13世紀末,回鶻人的畏兀兒王國滅亡,焉耆也結束了獨立或半獨立的時代,不復以國的形式存在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9:12 | 只看該作者
  
  
  西域神駒焉耆馬
  
  
  
  說到寶馬良駒,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的大宛國有號稱「天馬」的大宛馬,卻很少有人知道焉耆馬也是久享聲譽的優良馬種。早在漢朝時,焉耆馬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到隋唐時,焉耆年產馬達10萬匹。
  早在漢代,土著焉耆馬就以耐走、輕捷、靈活、平穩等特長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與馳名全國的伊犁馬相媲美,后與中亞馬雜交,特性更加明顯。它體質結構堅實,較蒙古馬緊湊、秀麗,毛色有騮毛、黑毛、粟色海騮等。焉耆馬的身架緊湊適中,馬頭秀麗壯美,馬眼炯炯有神,馬耳長立威風凜凜,鼻孔大有吞千里之勢,嘴鄂寬有嘗百草之福,頸中等長,多為鹿頸,傾斜適度,馬背高長而挺拔,馬胸發育適度。寬深端正,腹形良好,四肢長而壯實,蹄形小而善賓士。體長一般為1.45米左右,體高1.40米左右,胸圍1.7 米左右,體重350公斤以上。騎乘速度1千米為1分23秒,5千米為8分23秒,單馬載重為600千克。焉耆馬特別善走,甚至初生幼駒即行側步,故有「焉耆馬胎走」之美譽。
  
  焉耆馬還有「龍駒」、「海馬」之美稱。關於這兩個名稱,有一段神話傳說。
  
  在焉耆,有一座博斯騰湖,神話中稱之為西海。掌管西海的西海龍王有三個兒子,心地都非常善良。有一年,焉耆地區火神當值,大地久旱,牧草枯萎,人畜都餓死了,西海龍王的三個兒子看著不忍心,背著父親,違反天條,吸貯了西海之水后騰空而起,行雲布雨。驟然之間,天地間風馳雷鳴,瑞雨普降,一晝夜,三位龍子就用甘霖驅除了旱災,拯救了焉耆。儘管三位龍子做了好事,卻冒犯了天條,因此被貶為馬,放逐焉耆。龍王之子所化的神馬,與凡馬代代交配繁衍,焉耆從此遍布神駿。因為這些馬是龍王之子的後代,焉耆人於是就稱之為「龍駒」、「海馬」。
  
  這當然只是神話。事實上,說焉耆馬是「龍駒」,是因為它善於賓士。一匹好的焉耆馬,每天可跑300公里。古時,驛站從新疆往北京傳遞消息,用的是每天1200里的加急傳遞,奏報五六天必須到北京,而皇帝的命令也必須五六天傳到焉耆。當時用的就是幾十匹焉耆馬接替傳遞,保證了奏報、旨意傳遞的時間。因此,焉耆馬聞名天下,被稱為「龍駒」。而且,焉耆馬勇於爬山,善於涉水,走過一遍的路一輩子也忘不掉,就像龍一樣有靈性、聰明。
  
  而之所以稱焉耆馬為「海馬」,是因為焉耆馬善於游泳。如果必要的話,焉耆馬游上二30公里都不成問題,而且能馱著主人一起游,還能馱上主人的行李潛游。焉耆馬游泳的姿勢也十分美麗大方,就象一條龍在水中飛躍,由此人們才稱其為「海馬」。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焉耆馬是善於在博斯騰大冰灘上行走奔跑,拉車載人。冬天的焉耆地區,博斯騰湖會整個封凍。形成的冰灘被當地人稱為大海子冰灘。別的馬在這種冰灘上行走,必定摔倒,寸步難行,而焉耆馬卻能健步如飛,絕不會摔倒,而且還能在冰上賽跑,拉車拉爬犁,拉載幾百斤重車。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1: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