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魯智淺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上)

[複製鏈接]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1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3 09:10 | 只看該作者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這時僑陳那站起來對如來說:現在我是會中年齡最老的,在初受度的大眾之中,獨獨得到『解』的稱名。我是因『客塵』兩個字而成就聖果的。世尊,就像旅途行路的人投宿旅舍,睡過吃過之後就整裝離開往前走去,並不想安住下來,如果視自己為主人安住下來,那就不會再往前走了。這樣來看,不住就叫做客,住就叫做主人,客的含義就是不住。另外,就像清晨陽光初出時煙塵清揚,受光的照射,這些煙塵在空氣中清晰分明,呈現出塵世物質世界的形貌,這時煙塵搖晃流動,而空間是寂然不動的,這樣來看,澄明寂靜叫做『空』,搖動就叫做『塵』,那麼『塵』的含義就可叫做『搖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2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3 09:11 | 只看該作者
佛言如是。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佛言如是。



如來說:說得對。這時候,如來對著眾人合起五輪指又放開,放開又合起,問阿難:你看見了什麼?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的百寶輪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如來問阿難:你看到我的手掌在大眾面前又開又合,是因為我的手掌有開有合呢?還是因為你的觀見有開有合?阿難回答:世尊的寶手在大眾面前有開有合,我看見如來的手在自開自合,並不是因為我的觀見有開有合。如來問:誰是動誰是靜?阿難回答:如來的手在動,我的觀看,也沒有停止不動,那麼,到底誰在動呢?如來說:是這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3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3 09:12 | 只看該作者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泊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於是從如來百寶輪掌中飛出一道寶光在阿難的右面,阿難立刻就轉頭向右面看,又一道寶光射向阿難左面,阿難急忙回頭向左看。如來對阿難說:剛才你的頭為什麼搖動?阿難回答:我看見如來放出寶光在我的左面和右面,我向左向右觀看,所以頭就搖動起來。如來說:阿難,你看寶光時頭就左右搖動,這是你的頭在動呢?還是你的見在動?阿難回答:世尊,這是我的頭在動,而我的觀見,既沒有靜止下來,又哪裡說得上是在搖動呢?如來說:是這樣。於是,如來就對眾人說:如果有人以 『搖動』叫做『塵』,不住叫做『客』,那麼你們看,雖然阿難的頭在搖動,然而觀見本身並不會隨之而搖動,你們再來看我的手雖在開合,然而觀見本身也不會隨著舒捲流動。為什麼你要以搖動的東西為本體,以搖動的東西為實境呢?那麼,從始自終,你的心心念念就隨順著搖動的事物而生生滅滅,從而就遺失了本真心性,行事作為生出顛倒。本心失卻真性,就是認它物為本己,自然逃不脫在此顛倒中流轉,在生死苦海中輪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4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3 09:28 | 只看該作者


[ 本帖最後由 魯智淺 於 2008-1-13 09:3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5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35 | 只看該作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那時候,阿難和大眾們聽聞了佛的教誨,一時身心安穩泰然,意織到自己從久遠以來,就已失卻了本真的心性,從而以幻影為真實,去攀緣在世間器物世界上面,今日聽了如來教誨,開啟了智慧,就如迷失了的嬰兒又回到了慈母的懷抱,他們一起合掌頂禮,祈願如來為眾人顯示身心的真實與虛妄,現示身心的生生滅滅,和不生不滅的二種真實性相。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當時,波斯匿王站起來對如來說:從前,我還沒有領受到如來教誨時,我去見迦旃延和苦修者毗羅胝子,他們都說,人死後一切斷滅就叫做涅槃。雖然我尊奉佛法,但是我現在仍然有疑惑,怎樣才能發物本心,從而證知這個心不生不滅呢?法會中沒有證到無漏聖位的大眾都願意聆聽如來的教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6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37 | 只看該作者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如來對波斯匿王說:你這身軀如今猶存,那麼,我問你,你這肉質身是像金剛石那樣常存不壞呢?還是會衰變毀壞呢?波斯匿王說:世尊,我這身軀終究會損毀滅絕的呀!如來說:大王啊,你還沒有滅絕,為什麼就知道你會滅絕呢?波斯匱王說:世尊,我這變易衰壞的身軀,雖然現在還沒有毀滅,但是我看到面前一切,都如心念一般此起彼伏,變化不停息,它們像燃燒著的火焰,逐漸成為灰燼,隨即也就熄滅了、毀壞了,從而使我知道這肉身一定會滅絕的。如來說:是這樣,大王。如今你已經到了衰老年齡了,顏容哪襄還能像兒童那樣潤滑呢?波斯匿王回答:世尊,當我還是孩童時,肌膚有多麼潤澤光華,成年之後,血氣有多麼充盈,如今年老血衰,形容枯梏,精神昏沉,皺皮白髮,恐怕已是不久於人世了,哪裡比得上血氣旺盛的時候?如來說:大王,看你的容顏,不像是突然就變的如此衰朽的吧?波斯匿王說:世尊,身軀的變化隱約不顯,我確實感覺不到,但是寒來暑去,就到了如今這個衰頹的年齡了,這是為什麼呢?當我二十歲時,雖然仍舊是少壯年齡,但是已經比我十歲時年長了,到了三十歲,又比二十歲時衰老,現在我六十二歲了,返觀五十歲時,覺得那時候仍然比現在強健的多。世尊,我看到身軀的隱約變化,甚至直到它的毀損破壞,這當中的變化流易不過以十年為一限。如果我再仔細的感知,那它的變化時限豈止是十年、二十年,實際是以年為限的,又豈止是以年為一限,簡直是月月在變,日日在變的。如果我再沉觀細察,這變化簡直就是瞬息之間的事,就是念念剎那之間的事,沒有任何停息的時候,所以,我知道我的身軀終歸要變易以至於滅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7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40 | 只看該作者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如來告訴波斯匿王:你看到了變化,這變化遷移流轉不曾停息,從而起啟發你知道自己終將滅絕。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的身軀正在遷謝變易之時,你身中還有不曾滅絕的東西嗎?波斯匿王合掌對如來說:我實在不知道。如來說:現在我就告訴你不生不滅的道理。大王,你初見恆河時是幾歲?波斯匿王說:在我三歲時,母親帶我去拜謁長命天神耆婆天,經過這條河,那時,我就知道了恆河。如來說:大王,如你所說,二十歲時比十歲時衰老,如此直到六十歲時,你的身體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遷變,那麼,你三歲時看到的恆河,到你十三歲時,它的流水有變化沒有?波斯匿王說:恆河水仍然如我三歲時所見,沒有什麼變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歲了,也沒有什麼變化。如來說:今天你感嘆自己白髮皺皮,認為容顏必定比童年衰老,那麼,你現在對於恆河的認識和你童年時對於恆河的認識有沒有什麼不同?波斯匿王說:沒有不同,世尊。如來又說:大王啊,雖然你的容顏衰皺了,但是你的認知觀見的精微本性並沒有衰皺。衰皺就是遷變,沒有衰皺的就是沒有遷變。遷變的事物會滅絕,那沒有遷變的事物,本來也就沒有生也沒有滅。如此來說,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生死置於那生生滅滅之中,而且還要隨順那些道修行者的妄言,認為這身軀在死後即一切絕滅了呢?聽了如來說法,波斯匿王確切知道身軀死亡,並不是完全歸於寂滅,而是捨棄了現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於是,他與大眾獲得了如此未曾有過的領悟而歡欣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8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42 | 只看該作者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這時候,阿難起座,合掌頂禮,長跪對如來說:世尊,假如我的這個見聞之性,確實是沒有生滅的,那麼,為什麼世尊說我們這些人遣失了真性,從而行為做事都是顛倒的呢?祈願如來恩賜慈悲關懷,為我們洗滌世間的污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這時,只見如來垂下金色手臂,將手指向下指示,然後問阿難:你現在看到了我的母陀羅手,是正還是倒?阿難回答:在世間一切眾生來看,這是倒。但是我不知道哪是正哪是倒。如來對阿難說:如果世間眾生以這樣子為倒,那麼他們以什麼樣子為正呢?阿難回答:如來將手臂豎直,將兜羅綿手向上指向天空,這就叫做正。如來隨即豎直手臂,對阿難說:假如這樣子為正,那麼不過是與剛才的樣子顛倒過來,上下交換而已。你們仔細觀看,就會知道你們的身體,與各位如來具備了戒、定、慧三大德大能的清凈法身比較起來,如來的法身叫做正遍知,即真正覺知一切法,以及覺知的圓明不有分別。而你們的身體呢,則叫做顛倒,即以妄為本,以無常為常的煩惱根本,你們再仔細觀想,你們本來清凈的身軀,被稱做顛倒,這顛倒之處究竟在哪裡?又為什麼要被稱作顛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29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51 | 只看該作者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阿難與眾人一時目瞪口呆,他們看著如來,竟然不知自己身心的顛倒在那裡。如來恩賜慈悲,悲憐眾生,於是發出海潮音,告示法會中各位:我常說,認知外物的心攀緣在世間器物世界之上,這是由心來支使的,而這因心所攀緣的世間種種形質器物,也只是心的現示而已。你們的身和心,原本都是由圓明止寂真智慧心所現示出來的。為什麼說你們遣失了原本屬於自己妙圓妙明心,遺失了你們本來清凈無垢的妙明本體呢?這是因為你們的認識有了迷惑。你們以心的晦暗昏昧為空,就在這晦暗之中,認識心聚集為色質器物,這易毀變礙的形質世界則混雜了種種妄想顛倒,種種妄想顛倒聚集在身內,從而,心就被種種色塵緣物搖蕩激動起來,於是就紛紛趨奔那易壞滯礙的形質器物世界而去,一派昏昧迷惑,擾動不安的樣子。以如此昏昧不安為本真心體那妙圓妙明心就已然迷失了。本心一旦迷失,就只知道這個心只是種種塵緣在易壞之軀中的聚集,哪裡還知道這個物質之軀,以及那些山川、河流、天空、大地,也都是如此妙明本心所現示出來的事物呢?譬如那無邊無際的大海本是澄澈明靜的,可是你們卻全然不知,反而要以為那一小塊臭水窪就是整個大海,然後就依此而說這大海全體都是腐臭的。你們就是這種迷上加迷的人,與我把手顛倒交換一樣,你們也是如此顛倒妄想的人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0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53 | 只看該作者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如來為這些可悲憐的人說法以後,阿難領受到了如來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誨。他垂手哭泣起來,並對如來說:我雖然領承了如來宣示的無上佛法,覺悟到妙明心本來即是圓滿不差別,是常存的心靈境界。然而,我卻是以攀緣之心去認知佛所現示的無上法音,我只是觀瞻仰視,所以,我聽聞佛法,也只是徒然獲取了這個心,並不敢以為我已覺悟到了本元的那個妙明心。祈願如來哀憐,為我們宣示無上佛音,拔除我們迷昧的根柢,引我們歸入無上智慧之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1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4 06:56 | 只看該作者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如來告訴阿難:你們還只是以攀緣之心來聽我宣示佛

法,那麼,我所說法對於你們,仍然只是緣物而已,你們並沒有獲得對於佛法真體的覺知。就像有人向人指示月亮,這人就應當依著這指示去看月亮,如果只以手的指示就以為是月亮,那麼這人不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那手的指示了。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指向月亮的手為月亮,這又不僅是看不到手的指示,這也是不能識別明和暗。為什麼?因為這人以手的指示為月亮的明亮性質,雖然手的指示和月亮的明與暗是孑然分明的,可是這人卻不能了解這些。你也是這樣。如果你以聽我說法的心為你的本心,那麼這個心就是與我所說的法音有分別的心,這個心自此就有了分別性。譬如客人寄宿旅店,住了又走了,不會常住不走,可是旅店的主人卻不會走,因為他是掌持人。心也是這樣,你的真實之心沒有地方可去,哪還說什麼,離開了聽說的聲音這心就沒有了分別性?這哪裡只是聽到聲音使這個心生出分別性,就是其它,比如能分別我的容顏的心,離開了所見容顏,也沒有分別性。離開一切形質世界,就沒有心的分別性,心沒有分別,那麼一切分別都沒有了,既沒有住在形質器物世界,也不是住在空無所有之上。像拘舍離那些外道,並不能明了這個真理。其實離棄一切認知緣物,心就不生分別,而你的心就會返還到本來的地方,這時,你的心就是主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2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0:51 | 只看該作者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阿難說:如果我的心各有返歸的地方,那麼如來宣說那妙明本心時,為什麼又要講這本心原來是無所返還的呢?懇請如來為我宣說。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凈。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如來告訴阿難:當你看我時,你的觀見本身原來是精微明白的,但是你這個觀見並不就是妙精明心本身,而是第二個月,但決不是月的影子。你仔細聽吧!我現在就為你宣示心的無所返還的境界。阿難,這個大講堂門戶向著東方敞開,太陽升空時,講堂就明亮起來,夜間月昏無光,雲遮霧罩,講堂就又昏暗起來,通過門窗間的縫隙可看出去,而對著牆壁房屋則只能看到堵塞,但它們之間的間隔分離處就可以看到外物。虛空之中一無所有,壅塞的大地則一片渾沌,雲氣澄斂時則一派晴明。阿難,在這些變化事物之中,光明當返還到太陽那裡。為什麼呢?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產生光明的本因是太陽,所以讓它返還到那裡。如此,則昏暗當返還給暗月,通明當返還給門窗,堵塞當返還給牆宇,緣塵外物當返還俗間隔分離性,空無返還到虛空,渾濁返還給壅塞大地,晴明當返還給澄斂的雲氣。世間一切事物,都可以這樣一一返還。你所見這八種觀見,應當返還給誰呢?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你將觀見返還給光明,那麼沒有光明時,你就不能看到昏暗,雖然像光明、昏暗這些事物有種種差別,然而你的觀見本身並沒有差別,它們所要返還的地方並不是你這裡。不返還到你這裡的,不是你自己又是誰呢?這就知道了,你的心本來是妙明清凈的,只因你自己迷失了,才喪失了本心,從而淪入流轉,在那生死煩惱之中漂泊沉溺,所以如來叫你為可憐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3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0:56 | 只看該作者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說:雖然我意識得到觀見本身本來就不返還到什麼地方,可是,怎麼能夠知道這就是我的真實本性呢?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凈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如來告訴阿難:我現在問你,你現在沒有達到無漏清凈智慧的果位,領承佛的神力,你的知見智慧巳達到了初禪地步,你已得到了無遮無障的知見本領。可是,阿那律的天眼看那閻浮提,就像看手掌中的庵藦羅果一樣,那些菩薩們,則看得到成百上千無數世界,而那些各方如來佛,則能夠看盡那微塵細土般的清凈國土,他們沒有什麼不能看見,而眾生所見,不過只是分寸之間。阿難,讓我和你一起去看看四天王的宮殿吧!這些遍布所有水裡、陸上、空中的事物,雖然有昏暗、明亮種種形狀,不過也是面前器物世界的種種形質障礙,你應當在這裡區別出自性和它物。現在,譬如我就在你的觀見之中了,我正帶你區別,誰是自性?誰是外物?阿難,窮極你的觀見的源頭,從日月宮那裡觀看,但它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現在到七金山了,你四下仔細觀看,那些各種各樣的光色彩虹,也都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你慢慢再看,那雲騰鳥飛,風動塵起,那些樹木、山川、草芥、人物、牲畜,也都是物而不是你的觀見。阿難,這些遠遠近近的物質,雖然各有各的形質,但都被你的觀見一一看遍,這些事物有種種差別,可是你的觀見本身卻沒有什麼差別。這精微妙明的觀見,就是你那看的本性。如果這個觀見本身是個事物,那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觀見了。如果我們同時看一件事物,就以為這是我的觀見被你看到,那麼,當我閉下眼睛不去看時,你為什麼又看不到我的沒有觀見呢?如果你看到了我沒有觀見,這個沒有觀見自然就不會是你沒有觀見。如果你不能看到我沒有觀見,那觀見也就不是所見的物質的東西。這時,難道觀見本身不就是你的真實本性?另外,當你看見事物的時候,同時物也看到了你。心體與物體就是這樣的關係,兩體間關係雜亂混擾,那你和我以及這世間萬象就不能夠井然安立了。阿難,當你去觀見時,這觀見就是你而不是我。觀見本身遍布觀見的對象,這一切不是你的心體又是誰的呢?為什麼要疑惑你自己的本真心性呢?這恰恰是你有真而不以為真,是你依持自我的執心來我這裡求取真實本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4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1:03 | 只看該作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阿難告訴如來:世尊,如果觀見真性在我這裡而不在其它地方,我和如來一起觀看到四天王的勝藏寶殿,看到他所居住的日月宮,這個觀見周遍盈布在四方廣遠的娑婆國。然後轉回到只園精舍時,只看到這伽藍寶座,清靜堂屋,只看到這房檐和走廊而已。世尊,這個觀見本來是遍觀一切廣大精微世界的,為什麼我進到室內,就只能看到這室內的事物,是這觀見縮小了嗎?或者,是這觀見被牆壁房屋阻隔了嗎?我真不知道這當中的道理,祈願如來垂賜慈悲,為我宣說。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如來告訴阿難:世間一切事物,不分大小、內外,都是虛妄外塵境象現示在面前,外塵事物有大有小,不要說是觀見本身有大有小。譬如,拿一個方形的器皿來,看的到中間有方形空間。我問你,這個方形器皿中的方形空間,是一個固定方形呢,還是不固定方形?如果是固定方形,那我拿一個圓形器皿安置在它那裡,那個圓形器皿的空間就不應當是圓形的,如果是不固定的方形,那麼在方形器皿之中就不應當有方形空間。你說不知道道理在那裡,這就是道理,怎麼還能說觀見有大有小呢?阿難,如果想要進到無方無圓的狀態,只要拆除器皿的外形,成為一個無形無狀的空體就沒有方形了,不用說,在虛空之中更是沒有方形這個東西可以拆除的。如果像你所問那樣,在室內時,觀見就縮小了,那麼當你仰頭看太陽時,你的觀見不是就有從你這裡到太陽那兒那樣大嗎?如果牆壁房屋能夠阻斷觀見,那麼在牆上穿上一個小孔,那觀見不就連續起來而不被阻斷?可是,這個被連續起來的觀見的痕迹,又在哪裡呢?所以,並無這樣的道理。一切眾生,從久遠的無始無源之中,就將自己迷失為物,將本真心性也迷失了,從此被外物推動著輪轉流蕩,在這當中一會兒觀看到大,一會兒觀看到小。如果能夠反過來,去轉動外物,那就會與如來一樣,身心圓明無差別無滯礙,不動真際安穩清凈,離開一切事物的大小內外等等,能夠在一微細毛塵上面放置十方廣大國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5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1:14 | 只看該作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像這樣的精妙觀見,一定就是我的妙明本性。現在這妙明本性現示在我面前,這精妙觀見就是我的真實本體。那麼,我的身心,又是什麼東西呢?現在,我的身心是分別的,各有實體,而那精明觀見卻是圓明無礙的,又不分別我的身心。如果我的心是一個實體,讓我去看它,那麼我就成了一個觀見,從而我就不是我的身體,這與如來前面對我所說,當我看物時,物也在看我,有什麼不同呢?懇請如來啟發我的迷疑不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只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如來告訴阿難:你說觀見就在你的面前,這並不就是說觀見本身是一個實體。如果觀見作為一個實體在你面前,你確實看到了,那這精妙觀見雖然有所居處的地方,卻並沒有把這地方指示出來。現在,我與你坐在只陀園裡,看那四處是樹林溪流和宮殿講堂,上可見日月,前可見恆河,你正坐在我的座前,用手指點著,表示著。這一切事物,那昏暗的樹林,那明亮的是太陽,那阻隔的是牆壁,那空闊的是天空,如此這般,以至於草木纖毫之物,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它們都有形有貌,都可以指陳出來。如果精神觀見一定就現示在面前,你就應當能用手把它指陳出來,指出哪樣東西就是那個觀見。阿難啊!你應當知道,如果空無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已經現在眼前,那麼什麼又是空無呢?如果事物就是觀見,既然觀見巳經現示出來,那麼什麼又是事物呢?你可以仔細剖析萬事萬物,將那精明觀見的本體指示出來讓我看看,看它是否同種種事物一樣,可以分辨清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6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1:19 | 只看該作者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阿難說:我現在坐在講堂上,往遠可以看見恆河,往上可以看見日月,用手所指示的和以眼所看見的,都是事物,並不是觀見。世尊,正如佛所說,我還只是一個研學很淺的修行者,即使是菩薩的智慧,也不能從萬物萬象之中將精明觀見剖解出來,使其能離開一切物象,獨立而另有自己的體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只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遍見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如來說:的確如此。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並沒有觀見的自體,能夠從物象中剖離出來,另有自身本性。但是,你所指陳的這些物象之中,也並沒有觀見。我告訴你,你與如來同坐在只陀林里,再看這些林園和日月等等不同的物象,肯定你不能從這當中指示出有精明觀見,那麼,你能夠從這些物象之中,指示出哪些不是觀見呢?阿難回答:我看遍了只陀林,仍然不能知道這當中哪些事物不是觀見。為什麼呢?如果樹沒有被看見,為什麼又說看見了樹?如果樹就是觀見本身,那麼什麼才是樹?這樣說來,如果空無不是觀見,又說什麼看見了空無?如果空無就是觀見,那麼什麼又是空無呢?我又想到,仔細剖析辨明這些萬物萬象,它們無一處不是一些精明觀見本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7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1:23 | 只看該作者
佛言。如是如是。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如來說:確實如此。在座聽法的大眾,許多是初學修習者,聽到如來這樣說,都茫然不知此話道理何在了,一時之間皆惶惑起來,失卻了素常所奉的修習之道。如來知曉他們的心思正焦慮不安,於是生出憐憫來,他安慰阿難和大眾們說:聰明智慧的人們啊!我之所說真實不虛,本來如此,沒有假話也沒有狂言,不是像末伽黎議論四種不死的那種胡說亂議。你們去沉思諦觀吧,不要再哀怨憂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8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7:22 | 只看該作者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哀憫會中大眾,就從座上站起,頂禮如來,合掌恭敬,對如來說:世尊,大眾們沒有悟解到如來所說這兩種精明觀見皆是色塵空性,其道理在於,是即不是,不是即是的辨證之中。世尊,如果這些形質器物以及一切空性,都是物象,那麼,如果看見了,就應當有可以指出的對象,如果沒有看見,就應當沒有那些所可看見的一切。大眾不知道這個道理的含義,所以驚慌無措,並不是他們的智慧根器浮淺不深。懇請如來發慈悲心,引導大眾明了,這些種種物象和這個精明觀見本來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在這中間,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和大眾:諸天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在他們所住的正等正覺境界里,一切觀見與觀見所緣之對象以及一切所思所想,都像那空無之花,是本來就無花的實體。觀見以及觀見所緣的對象,本來就是那妙明清凈無上智慧的本體,還說什麼既是又不是呢?文殊啊!我問你,你是文殊,是否還有另一個文殊?這是文殊呢,或者不是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文殊說:是這樣,世尊。我是文殊,卻不能說是文殊。為什麼呢?如果因為我是文殊,我才是文殊,那就會有一個非文殊,我才不是文殊,如此,就有了二個文殊,而我現在自然就是文殊,沒有非文殊,這當中實在沒有是和非的區別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如來說,這個無上妙明的觀見,與那些種種空幻器物六塵境象原來也是一樣的,本來都是妙明無上智慧的本真心體,一切妄念生,而成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見能聞種種知覺,這就像那二個月亮,哪個是月,哪個又是非月呢?文殊啊!只有一個真正的月,這中間沒有什麼是月和非月的問題。你觀見的那些種種攀緣於形質世界的所聞所見的事物,叫做妄想,從這當中不會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證。由於如此精明妙覺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對象又沒有指示對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39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7:25 | 只看該作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正如菩薩所說,精明妙覺緣於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沒有生也沒有滅,這與婆羅門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羅所說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種種苦行修者所說十方世界滿布真我的道理,有什麼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為諸菩薩宣說過這樣的道理。那些外道修習者常常說什麼事物自在自為,我們卻說事物有因緣而生,不是他們那等說法。現在,我看這個妙覺本性就是自在自為的,其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好像並不是有因有緣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為的。怎樣開啟,才使我們不致於陷入他們的邪見,而能夠獲致本真心性,獲得妙明覺知的本性呢?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如來告訴阿難:我為你開啟了方便法門,把真實告訴你,你卻仍然沒有悟解,還被什麼自在自為的說法迷惑。阿難,如果確定有那自在自為,那你應當辨明得到,那自在自為以什麼為自己的體性?可是,你看這妙明覺見之中,那自在自為的東西在哪裡?這個妙明覺見是以明亮為其自在?或是以昏暗為其自在?以空無為其自在?還是以堵塞為其自在?阿難啊!如果以明亮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麼就應當看不到昏暗,如果以空無為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就應看不到堵塞。如果以此而將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認為就是妙明覺見的自在本體,那在所見之物中,觀見本身也就滅絕不存了,還說什麼觀見的精微圓明呢?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詣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說:這個妙明覺見的本體不是自在自為的,現在我以為,它是由因緣而生而存的,我還沒有弄明白,請問如來,怎樣說明是由因緣而生的?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複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如來說:你說到因緣,我再問你,現在你因為有觀看,那觀見本性就現示出來,這個觀見是從明亮而生?從昏暗而生?是從空無而生,還是從堵塞而生?阿難,如果是從明亮而生,那就看不到昏暗,如果是從昏暗而生,那就看不到明亮,如此以至於從空無而生,從堵塞而生,都會是同樣情形。另外,這個觀見是由於攀緣明亮而生的?或是攀緣昏暗而生的?是攀緣於空無而生的?還是由於攀緣堵塞而生的?阿難,如果是攀緣於空無而生,那就會看不到堵塞,如果是攀緣堵塞而生,那就會看到不空無,如此以至於不論是攀緣明亮而生,還是攀緣昏暗而生,都會是同樣的情形。應當知道,這個精微妙明的觀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既不是自在自為也不是不自在自為,沒有是或不是,也沒有有或沒有。離棄一切分別相,就是一切法的本性,為什麼你還耿耿於懷那些世間所議論的名詞概念,從而執著在分別之上呢?這就像是用手去捉摸虛空,只是手的徒勞而已,虛空怎麼能夠被手捉摸得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174

帖子

10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0
40
 樓主| 魯智淺 發表於 2008-1-15 07:27 | 只看該作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阿難對如來說:妙明覺見既不是從因而生,也不是由緣而生,為什麼世尊常常對比丘們宣說,這個覺見具備了四種緣,說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而生?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如來說:我所宣說的那些,只是世間法當中的因緣的相狀,不是從根本上來說的,並不是佛法第一義諦。阿難,我再問你,人們說我能夠觀見,那麼,怎樣才是觀見?怎樣是不見?



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回答:世人因為有了日、月、燈的光,就看見了日、月、燈光的相狀,這就是觀見,如果沒有日、月、燈的光,就不能夠看見。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凈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如來說:阿難,如果沒有明亮,就看不見,但是,看不見時就應當也看不見昏暗,如果能看見黑暗,那只是說看不見明亮而已,哪裡是沒有看見呢?阿難,如果在昏暗時看不到明亮,叫做看不見,那麼,現在在明亮時看不到黑暗的相狀,也應當叫做看不見,這樣兩種情形,都叫做看不見。如果這兩種情形此起彼伏交替出現,並不是你的覺見也在暫時的消滅。所以,應當知道,這兩種情形都叫做看見。但是為什麼說看不見呢?所以阿難,現在你應知道,看見明亮之時,觀見本身並不就是明,看見昏暗時,觀見本身也並不是昏暗,看見空無時,觀見本身並不就是空無,看見堵塞之時,觀見本身就不一定是堵塞,這些道理成立了,你更應當了解,看見了所見之事物時,這個觀見之物並不就是你所能見的見,你的觀見似乎離開了觀見的對象,觀見本身是不可能被自己所觀見的。你們怎麼還在說什麼覺見的自在自為,因緣和合而生這些話呢?你們這些人的智慧只及達聲聞修行者的標準,狹窄而無真知,不能夠真正通達那清凈智慧的境界啊!我希望你們能正確思考善加推究,不要耽擱了修證無上覺性的大事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 20: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