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小辣辣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印度歸來才明白印度真的比較可怕

[複製鏈接]

0

主題

16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33
21
fiataaa 發表於 2007-11-9 00:43 | 只看該作者
我正在印度。三年了,印度人精明的厲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33
22
fiataaa 發表於 2007-11-9 00:46 | 只看該作者
繼續,美國人在印度都栽了。請記住安然公司(美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357

帖子

98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84
23
millermin 發表於 2007-11-9 01: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yaka2003 於 2007-11-8 22:56 發表
也許說得損一點,印度是由一億人和九億動物組成的(如有冒范,敬請原諒)。
------------------------------------------------------------------
你在冒犯誰呢!你在污辱你自己吧!


極少數的尖子和大批文芒,極少數大富和數不清的窮人,這是真實的,但是他們缺乏大批大批中等層次的技術工人。這些工人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再複雜的武器還的靠工人的雙手。人力資源需要一個合理的比例,人人都烤研爭博,誰種田呢?而這種中等層次的工人就體現了一個社會中等程度的教育普及程度,這需要長期不斷建設,加班加點是趕不出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2499

帖子

54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1
24
木工 發表於 2007-11-9 0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patric 的帖子

強烈同意。承諾如放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440

帖子

11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7
25
假教徒 發表於 2007-11-9 05:38 | 只看該作者
他們並不笨,但是很自大,另外體味很臭是不爭的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

主題

2757

帖子

103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37
26
格林 發表於 2007-11-9 08:14 | 只看該作者
沒有用的。印度人平均壽命不及中國人長,才三、四十歲看上去就象中國的六、七十歲的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

帖子

4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4
27
奧克蘭之鷹 發表於 2007-11-9 12:27 | 只看該作者
看看懶惰,背後喜歡打小報告的印度人
這樣的民族有前途?
不是光我這樣說,認識一個在海外出生的印度人
他自己都承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

主題

784

帖子

886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5Rank: 5

積分
8864
28
trunkzhao 發表於 2007-11-9 20:43 | 只看該作者
剩下九億赤貧的人,他們如同不存在一樣,他們只消耗極少的國家資源,當然也不為國家作任何貢獻,也許說得損一點,印度是由一億人和九億動物組成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68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29
bwagun 發表於 2007-11-9 21:23 | 只看該作者
說印度的工業基礎比中國好,這一點實在站不住腳,甚至匪夷所思。

所謂工業基礎考慮的是一國的物質生產投資總額,產出總額,工業產品的種類與技術積累,其市場大小包括進出口大小,當然還有一國整體的基礎設施環境(公路,電力等等)。撇開中印之間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因為這一點我認為中印各有優勢。請作者詳細解釋一下,以上幾點印度哪一點超過中國,甚至有所接近?

再談軟性基礎設施,中印之間的確存在巨大差別,但不是巨大優劣。法制環境來講,我不敢妄論,可能印度深受英國的影響,國民的法律意識較強,但是著並不代表印度的法制比中國健全,這是兩碼事。再談治理制度的問題,作者認為印度人比較服從指揮,效率高,這一點實在也是莫名其妙。西方世界在比較中印發展的關鍵爭論就在民主政府與強勢政府孰優孰劣的問題。普遍認為中國的強勢政府以及中國的商業文化強調服從與效率,因而對與經濟起飛的作用更為明顯 (見Wade教授的「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s Industrialization」)。為什麼作者得出相反的結論?可否解釋?

第三個問題,作者提到印度是1億人才,9億廢物。我到是在想,如果印度對此種狀況不做改變,根本不足為中國的競爭者。為什麼?因為不平均是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為什麼胡溫政府一再強調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關注弱勢群體?因為只有把資源分配不均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經濟增長才是可行之道。這一點西方世界早已在20世紀初的幾場經濟危機中得到血的教訓,也是凱恩斯主義能夠立足的重要事實依據。

冷靜看待其他國家的是一中值得鼓勵的態度,但這更需要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30
愛華 發表於 2007-11-10 03:10 | 只看該作者
印度的物資生產和中國的距離不是一點、兩點。而是巨大。

作為第3世界的國家,人民生活的改善主要還是依靠物質生產。只有物質滿足了,人民才會要求精神上的享受。這也是第3世界國家服務業相對比例小的原因。

而印度呢,其服務也居然佔GDP的2/3以上 (中國只有1/3)。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317

帖子

3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77
31
bio-robot 發表於 2007-11-10 04: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小辣辣 於 2007-11-7 08:52 發表
作者:好帥——雅典娜驚嘆 

印度人沒搞過飛機,所以他們的LCA可能需要摸索的東西還很多,不過一旦它們搞出來了,我相信它的質量穩定性可能比老毛子的M29或我們的J10要好。



說得非常好,如果它能有足夠長時間的耐心(比如30年),如果它能有足夠量的資金投入(比如每年200億元),如果它能夠有足夠多人員長時間從事此行業(比如200萬人),如果它能夠有足夠多相關部門為其做配套支持(比如冶金,化工,機械,電子,紡織,醫療及基礎研究),如果它的軍方能夠有足夠多得武器需求(比如每年軍方採購100架),(中國就是這麼乾的)我和全世界所有了解此行業的人都相信------它的美好願望一定能夠實現。當然也有風險,財政破產或國家解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81

主題

2944

帖子

508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081
32
wsun8b 發表於 2007-11-10 08:53 | 只看該作者
"我的一位印度同事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很經典,他說:「印度是十億人的國家,一億人的社會」。印度的社會,的確是由一小部分精英來推動和分享的,剩下九億赤貧的人,他們如同不存在一樣,他們只消耗極少的國家資源,當然也不為國家作任何貢獻,也許說得損一點,印度是由一億人和九億動物組成的(如有冒范,敬請原諒)。如果把它的各種指標乘以10,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其結果可能和大家見到的就不一樣了"
這段話點出問題癥結 印度有朝這方面努力嗎 無疑的中國政府早已開始做了

[ 本帖最後由 wsun8b 於 2007-11-10 08:55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883

帖子

66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4
33
曉曼 發表於 2007-12-6 02:2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帖子比較客觀看待問題。

中國有自己的許多優點,同時,也要自省自己的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多學習,再努力。

正處中國發展時期的國人,努力往往是需要承受超強壓力的。
青春是一場無知的奔忙,總會留下顛沛流離的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