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習討論---學佛的吉凶。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7 2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先說吃肉。
小乘人都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也就沒有什麼選擇。
中國佛教以大乘為主,從梁武帝開始提倡吃素食。根據是佛經里「菩薩不食眾生肉」的經文。
我自己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吃肉看你以什麼心態去吃。假如吃的時候對供養你的動物心存感激,感謝它們犧牲生命,我得以生存。我要為自己的家庭,為社會奉獻今生。我要敦倫盡份做個好人,一個利益大眾的人,來報答這些眾生。如果這樣的話,吃吃也無妨。
我在家基本不吃魚、肉。應酬和出差時吃。第一同自己的年齡有關係,喜歡清淡。第二覺得吃肉不利自己的健康。現在的動物都是飼養場出來的。飼料喂大的。飼料添加劑裡面有好些藥物,我賣過醫藥原料,知道一點。能想起來的就有金黴素、土霉素、呋喃唑酮 。飼料里的魚粉里要加阻燃劑、抗氧劑,否則魚粉在儲藏和運輸過程當中會自燃。甚至還有添加激素和避孕藥的。這些東西動物吃下去,一定會殘留在肉里。人吃了肯定會生病。現在癌是常見病同這些添加劑有一定關係。
那麼糧食、青菜、水果就安全嗎? 我們現在是真正的「飲苦食毒」。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大量使用,沒有無污染的食物了。現在的人苦哇!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每個人學佛都有特定的因緣。小乘經典里講的東西,是大乘的基礎,大乘同樣也是講這些東西。「阿彌陀經」里就有37 道品的內容。
首先要認識我們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變化無常。真正接受這個規律,煩惱痛苦就少了一半。不然老祖宗也不會寫一本《易經》弄出88 64 卦,讓人趨吉避凶了。
第二,無我。體會無我有兩個方面。肉體和精神。肉體好體會些,精神上比較難點。真體悟到無我,煩惱的另一半也沒了。
煩惱沒了,寂靜涅磐就自然現前了。

為什麼好些念佛的人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原因就是對無常,無我沒有認識。放不下呀。
大乘講的空,就是人無我,法無我。「空,不空,空不空。」看看這幾個詞,頭就大了。從無常,無我入手是比較容易些。

佛家8400 法門都是修禪定。方法不同而已。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禪定不僅僅是盤腿打坐。這次坐飛機有個體會。旁邊的一個媽媽帶個3-4歲的孩子。這小傢伙一路上3 個多小時又哭又鬧。搞得周圍的人都很煩。如果這時候心能平靜的話,禪定的功夫就看出來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1:25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實際上同我們學其他的知識一樣。學佛只不過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做自己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習慣責備別人,很少反觀自己。學佛主要是反觀自己,檢討自己。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使之合乎人倫和自然規律。
佛教里叫「自恣」。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們,夏天有三個月的時間一起進修。進修結束的前三天,就是自恣。現在的說法是生活會,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

怎麼看,原來的佛教都是教育。現在能見到的影子就是那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8 01:33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1: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多些敬畏,也多些收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2:37 | 只看該作者
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后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說如法學習的利益。一個具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諸天的天神、善神們的尊敬,擁戴和保護。『所向諧偶』,就是說:心之所向、行之所向,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稱心如意而無障礙。『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異的進展。『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此句說一切四王天、八部護法鬼神,敬護其人,同時,也為現前當來的大眾們之所敬仰師法。以上是說現前的利益。
『后必得道』一句,是講以後的究竟果報。『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圓滿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說:像上面所說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學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

以上所講,是佛陀答阿難尊者第一問:『事佛得富貴諧偶者』的一段經文。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3:10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得不善果的原因

(一)不值明師乘戒俱無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

這四句經文,就是第一小段。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這是學佛不如法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楞嚴經上說:『末劫一切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又說:『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熾盛世間,廣行貪淫,殺生食肉,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己得上人法, [言*玄] 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說:『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由此可知,學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師,品學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學,最要緊的,無過於親近善師。
『不見經教』是說不解經義,縱然每天念經,不解如來真實義,也等於是不見經教。解義好比認識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識路,試問究竟怎麼個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說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雖然受戒,而於戒禮、戒法、戒行、戒相、開遮持犯,一無所知,又將從何下手修行證果呢!?

(二)昏憒犯戒無敬詈嫉
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恆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二種因緣。
示有戒名......心意猶豫。是講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憒塞不信』,『憒』是昏憒,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於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為,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於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為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煉,結果總是屬於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於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於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於事理不明,所以『恆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罵詈、惡口,古云: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8 03:43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03:13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得不善果的原因

三)不齋殺生褻瀆經典

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凈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
這一節經文,是說不得善報的第三種原因。
為佛弟子,最要緊的是修平等心、清凈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學,一個月至少也應該修學六天。六齋日,以往是指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這幾天應當修齋,培養清凈光明的心地,做修心養性的工夫。如今,我們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君主時代進入到民主時代,意識型態、生活方式都時時在改變之中,然於身心之修養,每周也應當作一二日齋心的工夫,實在有益於心理健康,延年益壽、福慧增長。

『殺生趣手』,是指由於貪慾、嗔恚、愚痴等煩惱而起心動念,親手殺害眾生。這是佛教絕對禁止的,有很重的罪報,嚴重的破壞了慈悲一切和清凈心。
凡是讀書人,無不愛惜書本,甚至視書籍重於一切。佛弟子敬愛法寶——『佛經』,有重於生命者,因為『佛經』是學佛的依靠,印證知見、修正行為的準則。『不敬佛經』就不是學佛,正如不愛書本,就不是讀書人一樣。將佛經隨便放置在破爛的竹箱里,或者與髒亂不幹凈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說:有客來訪,主人必為安設座席,以表敬意。我們對『佛經』也要有專用的『經櫥』、『書架』,這就是經書的『座席』,恭敬法寶之意。無有書架、經櫥,將經書視同一般書本一樣,隨便放置,是一種不重視道學修證的表現,學佛的人,連經書都不尊重,那還有什麼成就可言呢!

(四)邪信妖巫惡鬼衰耗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這一節經文,是佛說學佛不得善報的第四種因緣。
論語中說:『子之所慎,齋、戰、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開智慧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應當一心調養,與醫護人員合作,以求早日康復。若能以凈信心,念佛菩薩名,有不思議的力量加持,這是屬於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學理依據,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誡,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師』,巫師是專門與鬼神往來打交道的一種人,男曰覡,女曰巫。來為病人治病、占卦問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災,『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報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謂許願、還願而祭祀那些不應該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可見聖哲所見,大致相同。佛弟子對待鬼神的態度,應是敬而遠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曰:『唯願尊神,發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早成佛道,普度眾生。』如是為鬼神說法,是學佛者應當學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時常接近,自然就離遠諸天善砷,不會得到福佑善護。於是取而代之者,則是『妖魅日進,惡鬼屯門』。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國人基本的人格,棄絕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見,自然與邪惡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諧』,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誡而行呢?佛又說:『或從宿行惡道中來。』『宿行』是指過去生中,意思是講:這樣的人,或者是才由惡道轉生人世,因此,還帶有前世惡道的邪見惡習,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習氣力求戒除,善習氣應當培養,關係迷悟、苦樂的果報,不可不留意。『現世罪人』,是佛說此人,縱然是受過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於尚存邪見惡習,多諸惡行,『現世罪人也』。他們有學佛之名,而名實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會承認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說的四點,可見都不是真學佛,因此,現前果報衰耗不諧偶。來世果報則更為可怖!



(五)死後惡報輪轉三塗
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后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這一節經文,是佛陀為我們說不如法的修學,迷信、盲目的修學,所得的報應。
三世因果的事實和理論,佛經中講得極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討,以窮宇宙人生的真相。
今世所作的業因,來生後世,因緣際會,必定現行受報,正是絲毫不爽。如前所說,邪知邪見,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僅是現在果報不好,報終死後,還不免要受地獄——泥犁——的苦報。這都是由於其生前所作的行業,罪在由迷入迷,導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說:『現自衰耗,后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這幾句話,全是講現前及未來世的苦報,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實在是『皆由積惡,其行不善』。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觀其義理,省察身心,誠然,惡不可積,行不可以不善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1-8 09:57 | 只看該作者
人把眼光放遠一點,
就能輕鬆一些.
老人家常這麼說,估計這就是無常的世俗說法吧.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8 1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8 子竹青青 的帖子

我們都離不開世俗。多點世俗,比較世俗點就會更輕鬆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00:07 | 只看該作者
1、不達怨尤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
這一段經文是講愚人招尤,文有兩小節,這是前節,說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過。
『愚人』,在佛法中說有五義:(1)沉迷五欲、(2)是非顛倒、(3)喜惡憎善、(4)聞道不解、(5)從惡道中出,叫做『愚人』,總是惡習氣未除。心思昏迷,無正知見,稱為『盲盲』。
『宿行因緣』,是講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如佛經中說:『佛在祇洹說法,有六十初發心菩薩,共到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雨,各問宿世業緣。佛言:汝於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道心減滅。其時有信心檀越,供養二法師,極其欽敬,汝於是時,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說法師過,令彼漸生輕慢,斷其善根;以是因緣,墮於四種地獄中,若千萬歲,后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痴無知,常為人所鄙賤。汝等將來命終之後,於五百歲,正法滅時,尚生惡國惡人之處,為下賤人,被他誹謗,迷失本心,過是五百歲,滅盡一切業障,得生阿彌陀佛國。』讀此文,當知行為果報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學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實無欺,相信三世因果報應。
這一節經文中說:愚痴的人,心無正知,目無正見,兩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惡、利害,當然他是更不會去反省『宿行因緣所之』了。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報應,根本從來』,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這個道理,為什麼不學著「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眼前種種不順心、不稱意的果報,不曉得真正因緣,以為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宿祚』是說過去世所修的福祿。『宿祚無功』就是講前世沒有修福,今世那裡會有福報呢!?現在還不曉得止惡、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責聖咎天』,怪責老天無眼,佛菩薩不靈,對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稱心如意;『世人迷惑,不達乃爾』,這是說世間有一些像這樣迷惑顛倒的人,不通達事理,才做出這樣違悖情理的事情來,豈不可嘆!

2、不達自縛
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
這是後節,說明不達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緣故。
佛說:『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由此可知,我們學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經義理,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經義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猶疑不定,也絕不能生起清凈堅定的自信心。心思行為,當然不如法,所以才『進退失理,違負佛恩』。我們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則得自老師,是以老師是我們的慧命父母,佛是我們的本師,恩同生身父母。為佛弟子,不明經教,不依法行,違背教誡,辜負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時回頭,還來得及;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惜的是,不達之人,『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無返覆』就是執迷不悟,不知懺悔,不肯回頭。『三塗所見』是指貪嗔痴慢、名聞利養,意思是說這些皆是墮落入三惡道的邪惡知見。『綴』是累綴,『縛』是纏縛;意思是講,他沉迷於名利五欲之中,為貪嗔邪見所纏縛累綴,造善惡業因,受禍福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下面三句是——『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識之緣』一句,是指本性無始以來漸染習氣而變為『罪識』,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說的性,就是佛說的本性;孔子說的習,就是佛說的『罪識』。習雖有善、惡,俱有污染、清凈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種子永不壞滅,遇緣一定起現行結果,還得報應。凡夫藏識種子,惡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識。『罪識』在此處是指罪業種子,邪惡習氣。經文講的『種之得本』,本指果報,因此,習氣種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對於邪正、是非、善惡,尤其不可不慎重;因為現前當來,必定是有果報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00:14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實無欺,相信三世因果報應。
這話值得自己反省。對佛言和因果報應基本上是,既信又不信。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9 00:17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00:23 | 只看該作者

1、善惡之喻

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轉復劇矣。
『十惡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給我們認識善惡的標準,旨在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十惡』是將諸惡業歸納為十類,
身之惡有三:殺生、偷盜、邪淫;
口之惡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之惡有三:貪慳、嗔恚、愚痴;是謂之十惡。
十惡乃性德之賊,故稱之為『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惡以殺生為最惡;中國歷史,稱為信史,史冊所載,歷代殺生最重者,果報最顯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約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報應之事皆有徵可考。而佛經所載,尤為詳盡。十惡俱作,果報定在阿鼻,就是無間地獄,苦報無盡。人生苦短,不過數十寒暑,一切儘是過眼雲煙,何苦造諸惡業!佛經中有說鬼鞭屍一案云:『昔外國有人死,魂還有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財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這一段公案,是否真實,姑且不論,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實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廣造諸惡也。
『十善』者,十惡之反面,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慳、不嗔恚、不愚痴;是謂之十善業。
此十種善行,為人世福德,生天資糧,學佛根本之所必備者。佛法中有十善業道經,專門討論此一問題,教人修學。我們依此標準與人為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盡心,世間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舉一個例子,廿五史梁書庾詵傳說:『庾詵,字彥寶,篤學經史,嘗乘舟,載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載三十石;寄載者說,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詵恣其取足。』『鄰人有誣為盜者,詵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詐為其親,代之酬備,鄰人獲免,謝詵。詵曰:吾矜天下無辜,豈期謝也。』『晚年每日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日一遍。后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三八六年),忽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顏色不變,言終而寂,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凈域矣。詔謚貞節處士。』按此傳為念佛往生凈土確有憑證,載在正史中者,中國自晉時慧遠大師首創蓮社,提倡念佛法門以來,歷代依教奉行確有成就者,不知千萬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台北念佛團李濟華居士往生,啟發徐醒民一心專修凈土,就是一個好例子。千萬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錯過大好機緣也。

『朋友』是五倫之一,志同道合,患難相助,成就世間功業。然於念佛一心,明心見性,成佛作祖,世間厚友則無力相助,必須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學,才能滿願,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間的『厚友』,我們必須敬重學習。不然且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聰明多聞,在工夫方面,他總以為:『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他沒有想到,佛對他說:『他人吃飯,己不能飽。』雖與佛陀為至親骨肉,也不能相代,幫不上忙。佛教絕對不迷信,我們一定要覺悟,修行證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們遠離十惡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認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惡念少而善意濃;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的話,那自然會『安神得道』,安神是說現前身心安穩,無憂怖、無煩惱。得道是指身後,往生佛國,成佛作祖。這『皆』是『從』斷惡修『善』而『生』的真實果報。佛語真實,朋友,你何樂而不為呢!?

『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戰爭,戰爭起因於嗔恚仇恨。水喻為貪愛,貪慾不足,為一切禍災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三毒煩惱,是有消滅戰禍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們得到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說:『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薩『授與』你的。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諸惡皆作,眾善不行的話;那麼,苦報必然是轉復加重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1-9 00:41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00:44 | 只看該作者
庾詵,字彥寶,非常喜歡研讀經史。
  有一天,他坐船運載了一百五十石米。有人托寄他三十石米,到了岸邊以後,托寄的人說:「你只有三十石,那一百五十石都是我的米!」
  庾詵隨便他拿,直到對方滿足為止。
  有一位鄰居被人誣告為強盜,庾詵拿書去抵押,借了二萬文錢,叫人假裝是對方的親戚,而幫他贖罪。
  當鄰居來致謝時,庾詵說:「我憐愍天下無辜的人,那裡是希望別人的道謝呢?」
  他曾遇到一位道人,自稱是「願公」,呼叫庾詵是「上行先生」,而且還拿香給庾。
  庾詵臨命終時,說:「願公又來了,我的色身不能長久住在這裡,而不改變!」
  說完話,他便像睡著一般地逝世了。整個屋子都聽到空中唱言:「上行先生已經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了!」
  (《梁書》處士傳、《五戒吉凶正史事證選》第二十五頁)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1
34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7-11-9 02:1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11-9 00:14 發表
學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實無欺,相信三世因果報應。
這話值得自己反省。對佛言和因果報應基本上是,既信又不信。



我對因果報應能信,佛言沒聽多少,等聽了還要看對不對才信呀,不是說要思考嗎?不思考就信叫盲信吧?

知道你的意思,先信再驗證,我盡量哦。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02: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人間的盒子 的帖子

我的觀點是信因果就行了,我勸人信因果報應,從不勸人信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23:54 | 只看該作者

2、因果不爽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這一節經文,是論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訴阿難說:善惡報應,追逼於人,如影之不離,絕無逃避之理。『諦信』意為『正智信』;『不迷』指不為邪說物慾所迷。經云:『過去祇園精舍附近有一貧賢者,每日至精舍掃地,至心不倦。有一長者游觀大澤中,見有數十間七寶舍,問人得知是貧賢者掃佛舍,福應生此。長者心喜,找到貧賢者,以五百金買得。貧賢者得金,廣設供養布施眾生,佛為說法,即得道跡。』這是說明善惡必有報,佛語真誠,決不欺人。以上將佛陀教我們破除迷執、辨善惡、明果報一段經文講完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9 23:59 | 只看該作者

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在這一節經文里,『佛無二言』一句,的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嚀囑咐,唯恐我們又錯過了這一次的大好機緣。『無二言』誠至極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難值』是講佛陀出生於世間,機緣相遇,非常困難。因為,修成佛道,一般說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數字單位,照中國計演演算法,是萬萬為憶,萬憶為兆;而一阿僧祇,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再乘以三,真是龐大的天文數字。從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其次是以本師釋迦世尊為例,佛滅度到今年(民國六九年)依虛雲老和尚據中國計演演算法,應該是三○○七年了。第三,就彌勒佛降生此土,經雲,約為五十六億年後。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滅后,是為八難之一;可見,能遇佛同住的機緣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為什麼我們要求與『佛同世』呢?因為與佛同世,得親見佛陀,聞法契機,易得解脫。我們雖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釋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見聞經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願大家自愛自重,莊敬自強,努力修學,不負佛恩。

『經法難聞』句,先需了解經法的用途。『經』和『論』的作用是修正我們的知見,戒律是修正我們行為的依據。所以,經律論三藏,是學佛唯一的準則。
世尊滅度時,遺言『四依法』:
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經典,如果末世弘法者,無經典依據,即不可依信。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義』指佛所講的道理,語是表達義理的工具,義為主,語為賓,這是叫我們要依據佛所講的道理,而不要執著語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喪失佛陀教化之義了。
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是佛依世俗而說,是方便說;『了義』是依佛親證說,是真實說。因此,佛要我們依了義真實說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說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是叫我們應具備良好的修學態度;『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是『迷執』。佛教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應當以『理智抉擇』來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執。這就是四依法。

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與佛陀同住世間,親聆教益無異了。末世眾生福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說經典功用,現前有拔苦與樂之功,後來有解脫生死之益。經典分親聞佛說及記載流通,親聞者契機深,記載者契機淺。再講就是記載,也不容易,如姚秦時代,法顯十人,唐玄奘大師孤身西求;歷代釋述傳講,流通至今,談何容易!我們尊重經典,就是對佛陀演教暨歷代大師傳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時度此身』。阿難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剛經所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佛為我等授記的一段經文。可見若無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是很難接受佛陀教育的。我們當知自勉。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10 00:02 | 只看該作者

(二)囑宣教法並作福田

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這一段是講『囑宣教法並作福田』,也是問事佛吉凶最後的一段。

『當念報恩』是佛教我們做人應當念念存報恩的心。報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於我呢?第一是父母,於我有養育之恩;第二是師長,於我有教導之恩;第三是國恩,政府有保護人民安和樂利之恩;第四是眾生,一切眾生,有各盡智能,互為依存,創造美滿社會、幸福環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報恩』。
如何報恩?佛教我們,第一要『頒宣法教』,『頒』是頒布,就是普遍傳播的意思,普遍傳播宣揚佛法的教學;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們,人人行解相應,知行合一,做大眾的模範、典型,示現給人民做榜樣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來就是為上報四種恩德,下濟眾生苦難,助佛弘化,潛消禍亂,為眾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種:(一)敬田三寶、(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貧苦。誠敬、孝順、慈悲是萬善之根本。誠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順則由報父母而生,慈悲實由憐憫一切貧苦眾生而生。所以,佛說:佛菩薩、師長、父母、眾生,是我們植福的良田,人沒有不求福的,福向何處求呢?雖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幾個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勤於植福而後才有享受不盡的福報。朋友!你信不信、願不願修福呢!?

請看經文:『後生無憂』,這一句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終,來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樂無憂。第二是道業成就,明心見性,斷惑證真;或是上生佛國,永脫輪迴,究竟無憂,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果報。由此可知,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師範,報恩弘教,為作福田。須知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阿難尊者,就是我們的好榜樣。『阿難受教,奉行普聞』。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誡,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將佛陀講的道理,傳播十方,令一切眾生普聞生信,破迷開悟,叫我們明了,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學佛,才能夠得到富貴諧偶、事事如意。

以上將本經第一大段:『問事佛吉凶』講完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1-10 02:38 | 只看該作者
學佛吉凶的段落轉載完了。
吉,找明師,依教奉行,信因果,修十善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1-12 09:01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佛是神,信不信是個大事。
既然佛是覺悟的人,為什麼不相信自己也要努力覺悟呢。

所以,俺信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09: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