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onfus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出聖經

[複製鏈接]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21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7-10-5 09: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子竹青青 於 2007-10-5 08:59 發表


原來他們說因為聖經的那些事件,所以有神
現在說因為有神,所以才有聖經的那些事件.

先用那些事件證明有神,再用神來解釋那些事件



對呀。
我那麼好的簽名什麼時候沒了,氣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2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2:27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五、希臘史詩中的耶穌
  長期以來,《聖經》專家們一直以為福音書的作者們主要是按照猶太文士Midrash的傳統,將舊約中的素材改編成新約中的故事。至於為什麼編寫這樣一個簡短的故事卻出現如此之多荒誕不經的內容,他們無法給予滿意的解釋。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克萊蒙神學院教授丹尼斯·麥克唐納(Dennis R. MacDonald)的兩部著作《荷馬史詩與馬可福音》及其續篇《新約是否模仿荷馬》。麥克唐納教授在其著作中用全新的視野和極具說服力的分析,終於解開了這個長期困擾世人的謎團13。

  麥克唐納發現,四福音書中成書最早的<馬可福音>與古希獵的《荷馬史詩》之間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不僅有許多相似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而且對許多細節的描述都有相同的順序。他列舉了大量事實來證明,<馬可福音>完全是在精心重塑《荷馬史詩》中的人物,用於宏揚早期基督教的新觀念。由於二者的許多相似主要反映在所表達的意義和內在邏輯方面,而不是文字表面上的相似;另外,為了讓普通大眾都能閱讀,馬可(暫且當作<馬可福音>的作者)沒有採用玄妙高深的詩體,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散文體;加之故事場景從地中海地區換到了巴勒斯坦地區,並且作者還參插、使用了舊約及其他猶太書卷中的素材,以至於幾千年來人們竟沒能發現<馬可福音>與《荷馬史詩》之間的這種聯繫。

(一)《荷馬史詩》的巨大影響力

  西方文學發源於古希臘,而《荷馬史詩》又在古希臘文學領域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就像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滋潤和啟迪著西方一代代文人學者。古希臘許多著名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庫羅斯、色諾芬、阿里斯托芬、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都曾引用過《荷馬史詩》的內容。《荷馬史詩》的極大影響力,一直延伸到羅馬帝國年代甚至更晚時期,比如羅馬偉大詩人維吉爾就是模仿它,用拉丁文創作了許多著名的羅馬神話。《荷馬》不但是文學作品的楷模,而且是古代人學習希臘語必須使用的教科書,學生們要不斷地練習使用不同的辭彙把《荷馬史詩》改寫成散文,甚至在寫作其他題材的文章時也要模仿《荷馬》。現已公認,馬可主要是用希臘文創作<馬可福音>的,因此他一定像那個時代的其他人一樣,在模仿《荷馬》方面應該有豐富的經驗。

(二)耶穌的原形是奧德修斯和赫克托爾

  《荷馬史詩》是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組成,相傳由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於公元前8世紀。《伊利亞特》敘述的是希臘與特洛伊戰爭最後一年的幾個星期里發生的事。故事開頭,希臘王阿伽門農與希臘第一勇士阿基琉斯因爭搶一名女戰俘而發生激烈爭執,導致阿基琉斯憤然離開戰場,結果希臘人被特洛伊人打得節節敗退。後來,阿基琉斯因自己的至友被殺而重返戰場,並將特洛伊的頭號英雄赫克托爾王子殺死。《奧德賽》是續接《伊利亞特》的劇情。特洛伊戰爭之後,希臘的另一位英雄,伊塔克的國王奧德修斯率領部隊回家,在途中因為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遭遇海難,導致全軍覆沒。奧德修斯憑藉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在漂泊於大海的迷途中逃過了一劫又一劫。他的妻子珀涅羅珀,雖然不知其生死,但仍然想盡辦法拒絕邪惡的貴族們的求婚,苦苦等待著丈夫的歸來。奧德修斯在經歷了十年的漂流歷險之後,裝扮成乞丐回到家鄉,終於與妻兒團聚,並殺死了那些企圖篡位的求婚者。

  麥克唐納分析指出,馬可主要是模仿英雄奧德修斯的故事而創作了耶穌的故事,並讓耶穌顯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強大、更高貴而且經受更大的苦難。下面請看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


耶穌是神的兒子,奧德修斯是希臘主神宙斯的兒子,而且他們都是王又都是木匠。奧德修斯和他的兒子要恢復對伊塔克王國的統治,而耶和華和耶穌是要恢復神在猶太王國的榮耀。
奧德修斯的兒子和耶穌(耶和華的兒子)都是從像鳥一樣的神靈那裡獲得了傳承和權柄,接著就去面對敵人(求婚者和撒但)的挑戰。
奧德修斯和耶穌的活動都遍及山區、荒野、村莊,特別是大海。
二者的隨從都表現得貪婪、膽小、不忠和愚鈍(以便襯托出主人的勇敢、自我節制和智慧),而且最後都沒有經得住考驗而背棄了主人;跟隨奧德修斯的是一批水手,跟隨耶穌的是一幫漁夫。
他們不但要面對想謀殺自己的僭取者(《奧》中的求婚者及<馬可>中的猶太長老和大祭司),還要面對超自然的敵人(《奧》中的女魔瑟西和<馬可>中的撒但及污鬼)。
二者在完成使命前都要求知情者不要透露其真實身份(奧德修斯扮成乞丐回鄉不想暴露其國王身份,耶穌是神的兒子下凡不想暴露其基督身份)。
  麥克唐納還發現,<馬可福音>對耶穌的受難的記敘又是參考了《伊利亞特》中特洛伊王子、超級英雄赫克托爾的故事。比如,他們都死得很慘烈, 死時都大聲叫喊,都有三婦人在遠處為其受難而傷心,死後都有人贖屍(赫克托爾是由其父親贖屍,耶穌則是由一個與他父親同名的人贖屍),二者的身份都被嘲笑(赫克托爾在特洛伊亨有神一樣的地位被阿基琉斯嘲笑,而耶穌因自稱神的兒子及基督也被猶太人和羅馬士兵戲弄和嘲笑)。

  對耶穌死與復活的敘述,馬可又參考了超級英雄阿基琉斯的故事。比如,他們都知道而且經常論及自己將死的命運。阿基琉斯接受命運的安排為自己換來「永久的榮譽」,而耶穌接受命運的安排是為了其他人的「永生」;《荷馬》宣傳的是「人必死」及「不能復活」的悲壯命運,而<馬可>宣傳的則是「人死而復活」的福音。

  一兩處相似會讓人感覺是偶然,四五處相似會讓人稱奇,而連連不斷的相似就讓人無法否認模仿的事實。

(三)其他人物的比較

  耶穌的十二門徒不但在整體上非常像奧德修斯的部下,而且其中的具體人物也有非常相似的。比如,彼得就很像奧德修斯的副手歐律洛克斯:他們都是其他隨員的代言人,都不信其主人對自己將要遭遇危難的預言,都被其主人責罵受了魔鬼的影響,最後又都在自己的主人遭受危難時因膽怯而食言。叛徒猶大又很像奧德修斯的僕人墨蘭提奧斯:兩人都因貪財而出賣自己的主人;墨蘭提奧斯提供武器給奧德修斯的敵人(求婚者),猶大則引領士兵拿著刀棒抓捕耶穌;求婚者們需要墨蘭提奧斯的幫助來識別奧德修斯,猶太長老們則藉助猶大確認耶穌;墨蘭提奧斯的意思是「黑色的人」,而猶大這個名字則顯然是影射「猶太人」。十二門徒中有兩兄弟雅各和約翰,西庇太的兒子,他們的外號叫「雷子」(可3:17),他們曾請求耶穌在他的榮耀里賜給他們坐在其左右(可10:35-37),他們很像《奧德賽》中的狄奧斯庫羅伊兄弟倆,宙斯的兒子,而宙斯正是司掌雷電的神,他的兩個兒子在古代繪畫中通常是坐在其左右。麥克唐納還列舉了許多類似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從客觀和歷史的角度來考查,<馬可福音>中充滿了咄咄怪事及自相矛盾的敘述。比如,巴勒斯坦絕大部分是陸地,然而耶穌及其門徒卻有那麼多海上活動;作者竟然知道耶穌獨處時說話的內容(可14:35-39);耶穌已用各種方式表示自己很快就會被出賣而且極其悲傷地長久禱告,並一再要求門徒們要保持儆醒,然而門徒們卻一個個倒在客西馬尼園子里睡大覺;歷史學家公認彼拉多對待猶太人非常殘忍無情,他卻破例答應釋放猶太人的重犯;耶穌死後,突然冒出一個抹大拉的馬利亞以及一個亞利馬太的約瑟,而這個約瑟既大膽又輕易地從彼拉多處贖得了耶穌的屍體,等等。然而根據麥克唐納的分析,以上這些現象都可在《荷馬史詩》中找到答案。

--------------------------------------------------------------------------------

參考文獻:
13. MacDonald, Dennis R. The Homeric Epics and the Gospel of Mar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Does the New Testament Imitate Homer?: Four Cases fro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3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2:3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六、保羅是否見過耶穌
  一定有人會反駁說,耶穌不可能是馬可根據《荷馬》編造的人物,因為比<馬可福音>更早的新約書卷的作者如使徒保羅就曾見過耶穌。然而,保羅所提到的所有耶穌顯身事件都像他自己所經歷到的一樣--只是見到耶穌的幻影而已(徒9:3-8)。他說耶穌曾向500多兄弟顯現,這顯然不足為信,因為他自己都不在其中,又沒有指名道姓給出任何證人,所有福音書也都沒有提及此事。他說耶穌先顯現給彼得看,然後再顯現給「十二」使徒看,說明他不知道猶大此時已死(林前15:5),那麼他到底知道耶穌多少事呢?

(一)保羅和其他早期作者的集體沉默

  保羅是公認的最早的一批新約書卷的作者,其作品包括:<帖撒羅尼迦前書>、<歌林多前書>、<歌林多后書>、<腓立比書>、<加拉太書>、<羅馬書>及<腓利門書>等,他的這些書卷大約完成於公元50年左右。其他比福音書寫作年代早的新約書卷還有<雅各書>、<希伯來書>、<猶大書>等。著名《聖經》學者耳歐· 多爾替(Earl Doherty)經過長期研究后發現,所有這些早期的作品,非但沒有提供更多的有關耶穌的生平事迹,就連福音書中的那些事件都不曾提及 14。它們除了不斷地重複「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的罪死了又復活了」等簡單說教之外,對傳說的拿撒勒人耶穌的具體情況卻一概不知:他們從來沒有提及耶穌的父母(約瑟和馬利亞)、施洗者約翰、彼拉多等重要人物,也不曾提及耶穌所傳授的任何教訓或所行的任何神跡。

  有學者辯解說,早期的基督徒對耶穌的人間生平不感興趣,然而這種說法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如果這些早期作者像福音書的作者們一樣,認為不久前還活著的一個叫耶穌的拿撒勒人是神的兒子基督,那麼他們也一定會千方百計來證明這是真的,因為猶太人信奉的是唯一神,要讓他們相信一個凡人是神的兒子是很艱難的。雖然那時的羅馬人及其他外邦人信奉的是多神異教,但是要讓他們相信一個不久前還走在巴勒斯坦大地上的人是神的兒子,也非易事,同樣需要充分的證據,比如拿出像「處女生子」 、「五餅二魚」及「三小時遍地黑暗」等故事來說服早期的民眾。

(二)保羅和其他早期作者思想中的耶穌

  在保羅及其他早期作者的思想中,耶穌是神與先知之間的橋樑和使者(來3:1),神通過屬靈的耶穌(聖靈)給像保羅這樣的先知啟示真理並傳達福音的奧秘(加1:11-12)。「耶穌的話」或「主的吩咐」都是在天上或在心裡直接向保羅他們傳達的,而不是耶穌向十二門徒傳授后再轉達給保羅他們的(加1:12;15-16)。

  保羅所傳的福音是古時神借眾先知在舊約中所應許的(羅1:2),並認為摩西及以賽亞等先知早就已經在傳主耶穌的福音(羅10:1-11:5)。雖然這些福音也是要人信奉耶穌為主,相信他從死里復活(羅10:9),但這些並不是保羅從不久前所發生的事件中得出的結論,而是他從摩西的教訓中推演出來的抽象說教。保羅的推演也基本上是些主觀臆斷,比如,羅馬10:6-11很明顯是在引伸舊約申命記30,但申命記30卻與耶穌沒有任何切實的聯繫。

  保羅他們也提到「耶穌由女子所生」、「按肉體是大衛的後代」、「最後的晚餐」及「被釘十字架」等等,但他們所提的這些事情,要麼是指發生在很遙遠的傳說,要麼是些比喻說法,完全沒有像福音書中那樣的詳細描述,而只用片言隻語一帶而過。

(三)保羅的言行否認拿撒勒人耶穌的存在

  保羅極力宣傳人要順從權勢,並為權勢的刑罰辯護(羅13:1-5),這說明他不知道耶穌不久前才死於權勢的迫害;當有人懷疑死人能復活時,保羅只用空洞的邏輯推理來證明(古時的)耶穌一定是死而復活了(林前15:12-22),這又清楚地表明他不知道耶穌不久前才把死去的拿撒路及管會堂的女兒救活的事,也不知道耶穌臨死時很多鬼從墳里復活的神跡,特別是耶穌自己死而復活后與門徒們生活了40天之久的事(徒1:3),等等。

  保羅不但不知道有一個不久前還活著的耶穌,而且經常與福音書中所描述的耶穌背道而馳。耶穌曾特別吩咐十二門徒,「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 (太10:5),而保羅則專門從事向外邦人傳教的事業;耶穌非常強調個人行為對救贖的重要性,但保羅卻說,「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耶穌為了挽救每個人而同罪人及稅吏一同吃飯,而保羅卻警告信徒不可與惡人一起吃飯(林前5:11);耶穌處處驅鬼、治病及行神跡,而保羅卻看不起行大能及治病(林前12:28)。

  保羅主要是生活於外邦人中間,他說自己曾去過耶路撒冷兩次,有一次還與彼得等一起住了15天。然而,保羅在給信眾的書信中,卻從來沒有提及他是否去瞻仰過耶穌生前的任何遺址或遺物,如最後的晚餐使用過的桌子、被釘十字架的刑場、他的墳墓、最後升天的橄欖山等等,也沒有提起彼得向他講述過任何與耶穌在一起的動人故事,比如諸多神跡中的任何一個。

  總之,從保羅的以上言行可以合理地推測,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巴勒斯坦並不存在一個不久前去世的拿撒勒人耶穌。

--------------------------------------------------------------------------------

參考文獻: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4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2:3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七、歷史憑據的空白
  在傳說的耶穌死後不久,保羅似乎沒有見過任何耶穌生前的遺址和遺物,那麼後來有沒有人發現耶穌留下的任何憑據呢?沒有。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不正常現象,讓我們在耶穌的歷史性與秦始皇的歷史性之間做個比較。

(一)耶穌與秦始皇

  這本不是一個公平的比較,或者說不是同一個級別的比較,因為一個是宇宙神降世的兒子,另一個只是地球一隅的皇帝。秦始皇在世比耶穌還早約250年,按道理耶穌應該比秦始皇留下更多令人信服的遺址及遺物,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秦始皇為後人留下了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氣勢磅礴的兵馬俑、被燒毀的阿房宮遺址及仍未被正式挖掘的龐大的陵墓。耶穌同樣可以為自已保留十字架及墳墓等,然而他卻什麼也沒有留下。作為宇宙神的兒子,耶穌甚至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更大的物證,如在銀河系中用星星排列成的耶穌的神像、十字架、名言或名字,等等。

  關於秦始皇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其丞相李斯頌揚他的《泰山刻石》,世稱「玉筯篆」,其部分碑文真跡保留至今,完整的碑文也曾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圭臬而拓印相傳。李斯是大書法家,小篆的創世人,小篆也在中國統一后成為標準文字。然而,福音書中的耶穌及十二門徒卻從來不用紙和筆,全憑口頭傳教。關於耶穌的記載,在幾十年後才由福音書的作者們寫在羊皮卷或莎葉紙上,而且原稿很快就遺失了。

  最早、最全面記載秦始皇生平的歷史著作,是中國最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第六卷<秦始皇本紀>。它詳細記載了秦始皇從生到死,跨度幾十年的主要事件。其中許多記載都已得到證實,如在秦陵旁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了有關秦陵勞役的記載,科學家經過長期取樣、探測,也證實了有關秦陵內部結構的描述基本屬實。

  耶穌生活在一個有著豐富歷史記載的年代,而且耶路撒冷及猶太人在當時也是羅馬帝國關注的熱點之一,例如,為了撲滅猶太人的叛亂而發動的猶太戰爭就屬羅馬帝國最大的軍事行動,然而,在公元1世紀官方的或猶太人的歷史文獻中卻沒有任何關於耶穌的記載。英國牛津大學著名神學教授麥葛拉茲(Al ister E. McGrath)在《基督教神學手冊》中說:「從歷史角度講,除了新約中告訴我們的東西,我們幾乎不知道關於耶穌的任何事。」15

  公元40年左右生活在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哲學家菲羅(Philo),在談論當時的一些教派組織時沒有提到耶穌及基督教。死於公元65年的哲學家西尼加(Seneca),被公認是當時羅馬帝國在民族議題方面最偉大的作家,他也沒有為耶穌及基督教運動寫下任何東西。另外,公元80年左右生活於加利利的猶太歷史學家賈斯特斯(Justus)也從末提及耶穌16。

  <死海書卷>的發現曾轟動一時,人們曾期盼它能為耶穌及早期基督教運動提供一些最新證據。經過對其中的「銅書卷」(Copper Scroll)、「社區規章」(Community Rull)、「戰爭書卷」(War Scroll)及「寺廟書卷」(Temple Scroll)等進行分析后,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死海書卷>是一批在第一次猶太起義期間(公元66-70年),為免遭羅馬人的破壞,從耶路撒冷的圖書館轉移出來、埋藏在昆蘭(Qumran)山洞的書卷,而當時的昆蘭社區,是一個與耶路撒冷的猶太社會有著密切聯繫的激進組織,並有專家認為他們就是早期的基督教教會17。這個組織曾有個祭司領袖,被耶路撒冷獲得了正統地位的祭司們所殺害,後來被尊奉為正義導師(TeacherofRighteousness)。但是,這位領袖的名字並不叫耶穌,也沒有任何神性。

  許多傳教士在宣傳舊約的可靠性時,都強調猶太人對待歷史非常客觀誠實,比如對他們的祖先因違背神的旨意而遭受神嚴厲懲罰這樣的事件都如實地記載。據此,如果耶穌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那麼不管他是不是被猶太人迫害而死,猶太人都會如實地記載他的生平事迹,然而現在的以色列政府在介紹猶太人的歷史時卻完全沒提耶穌18。

  猶太著名歷史學家約瑟夫,在其公元93年出版的《猶太古史》第18章中有一段內容提到耶穌,並被許多基督教學者視為有力證詞,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那是一段被後來的基督徒加上去的內容,因為那段文字不但與上下文缺乏聯繫,而且完全像個虔誠的基督徒寫的,而公元3世紀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歐里根告訴我們,約瑟夫是不信耶穌為基督的,因為他曾在《猶太戰爭》一書中聲稱羅馬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為預言中的基督19。

  又有些學者喜歡引用公元50年左右的史學家他勒斯(Thallus)的「證詞」,說他在其著作中表示,把耶穌受難時的遍地黑暗現象稱為「日食」是不合理的。他勒斯的原著早已遺失,這些學者只是根據公元3世紀的基督徒對他勒斯的二手評論而得出的結論,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懷疑,起碼算不了獨立證詞20。

  世界上從來沒有人會懷疑秦始皇的歷史存在,而對耶穌的歷史存在卻爭論不休。如果歷史上沒有真實的秦始皇,中國的統一及接下來的中國歷史就無法解釋;如果歷史上沒有真實的耶穌,這對羅馬帝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公元1-3世紀的歷史卻沒有絲毫影響。

(二)<使徒行傳>是否可靠

  有人說,基督教教會早期的發展史本身就是耶穌歷史性的最好見證,因為有無數的基督徒為傳福音而殉道。他們的主要根據是<使徒行傳>中的記載。然而有大量事實顯示,<使徒行傳>就像四福音書一樣,其客觀真實性存在著大量疑點。專家甚至發現<使徒行傳>有被後人嚴重篡改過的痕迹,比如,在使徒16:7-10中,人稱很唐突地從「保羅他們」變成了「我們」。

1.關於<使徒行傳>的作者

  一般信徒都以為,<使徒行傳>的作者與<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篇。但實際上,在兩書之間存在許多不一致的地方,甚至連<使徒行傳>的開頭與<路加福音>的結尾就銜接不上。比如,在路加24中,從耶穌復活到與門徒們告別升天最多一兩天的時間, 而使徒1:3-12中卻說耶穌復活後向門徒們顯現了40天之久(這與任何福音書的記載都不相符)。

  既使兩書作者是同一人,但由於<路加福音>的作者有抄襲、杜撰及自我矛盾的表現,因此<使徒行傳>的客觀性仍然值得懷疑。事實上,< 使徒行傳>開篇第一句話就不客觀,作者說他在前書中論述了耶穌的一切所行及教訓,然而所有福音書記載的只是耶穌生命最後幾個月的一些事迹。

  又有學者說,這兩本書的作者是使徒保羅的私人醫生。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保羅只不過是個羅馬藉的猶太裔青年,改信基督前就像一個為人跑腿的巡捕房的小頭目,這樣一個年青人怎麼會有、又怎麼需要私人醫生呢?在他後來充滿危險的傳教過程中及在被捕之後,就更不太可能有私人醫生。下面我們將看到,<使徒行傳>中存在著許多與保羅自己的書信完全矛盾的內容,由此亦可斷定其作者不太可能是保羅的私人醫生。

2.關於保羅的記載

  保羅在書信中告訴我們:他在大馬色受神的啟示后就去向外邦人傳教,3年後第一次去耶路撒冷,再過14年,才同巴拿巴及提多一道第二次上耶路撒冷(加1:16-2:1)。然而<使徒行傳>上卻這樣記載:保羅信基督后就積極在大馬色傳教,不久由於大馬色的猶太人要殺他,他就逃往耶路撒冷(第一次上耶路撒冷,徒9:3-30),在後來的幾年之內,他又曾四次上耶路撒冷(徒11:30-21-18)。

  保羅在書信中多次強調自己從一開始就與其他使徒有同等的地位,但在<使徒行傳>中,保羅作為一個後來者,是受耶路撒冷的使徒及長老指派的。另外,保羅從來沒有提及自己有任何大能,而且把行大能看得很輕,然而在<使徒行傳>中,保羅就像耶穌再世,處處行神跡。

  其實,<使徒行傳>關於保羅的記載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關於耶穌在大馬色向保羅顯身的記載,使徒9:7中說,與保羅同行的人聽見了耶穌的聲音,卻看不見其人,然而使徒22:9中又說,與他同行的人看見了耶穌的光,卻沒有聽清他的聲音。

3.關於彼得的記載

  耶穌升天之後,彼得領導的早期教會曾要求信徒把自己所有的田產家業都賣了獻給教會,亞拿尼亞夫妻因為隱瞞了幾份,卻逃不過彼得的火眼金睛,結果被他用神奇的法力先後致死(徒5:1-11)。如果現在的教會也像這第一位教皇(按天主教說法)這般行事,那麼有多少人還敢加入基督教呢?

  眾所周知,猶太人對基督教一直是很抗拒的,迄至今日基督徒占以色列人口的比例也只有2.1%21。社會學及宗教比較學專家羅尼·斯達克(Rodney Stark)博士,在他獲得普利策獎提名的《基督教的興起》一書中,根據大量事實及歷史資料充分論證,在公元70年左右基督徒的總人數不會超過3 000,到公元1世紀末時才大約7 530人22。然而使徒2:1-41上卻記載,彼得藉著聖靈的幫助,一天就讓大約3 000人受了洗(主要是猶太人)。

4.關於使徒受迫害的記載

  在<使徒行傳>中,保羅在剛開始傳教時,遇到危險總是設法逃脫,而在傳教的後期,他明知回耶路撒冷有危險卻要自投羅網,頗似耶穌「為了被捕而被捕」的重演。彼得及保羅都有被捕后靠天使或神跡從牢中出逃的經歷,其中神還多次叫保羅不要懼怕,說會與他同在,然而神後來卻不明不白地不再保護他們了。

  司提反在殉難之前向大祭司及眾人發表長篇演說(徒7),作者說他當時已被聖靈充滿,可是司提反卻犯了一大堆的錯誤:他說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共 400年,而出埃及記12:40說以色列人在埃及呆了430年;他說雅各全家共75人進埃及,而創世記46:27及出埃及記1:5上說雅各全家只有70人;他說雅各死後埋在示劍,創世紀50:13卻說雅各埋在麥比拉,等等。

  根據歷史學家泰西塔斯(Tacitus)的記載,在公元64年,羅馬皇帝尼祿(Nero)曾利用羅馬廣場大火迫害基督徒。於是很多學者紛紛把此記載作為早期基督徒殉道的有力證據。然而在此後的幾個世紀里,連教會都沒有關於此事的任何記載。泰西塔斯的記載最多只能說明當時有基督徒遭受迫害,是因火災而受到牽連,而不是直接因信仰而殉道。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世界各地確實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不同的信仰和主義拋頭顱灑熱血,可是,他們的壯舉是否就一定代表他們的信仰是真理呢?

--------------------------------------------------------------------------------

參考文獻: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15.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 2nd E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147.

16. 同14, 199-213頁.

17. Baigent, Michael and Leigh, Richard. The Dead Sea Scrolls Deception. London: Jonathan Cape, 1991. 138-150.

18.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pril 15, 2006. http://www.israel-mfa.gov.il.

19. 同14。

20. 同14。

21. 同18。

22. Stark, Rodney.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185.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5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2:4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  耶穌真假之謎

--------------------------------------------------------------------------------

八、耶穌神話的形成
  基督教基本上是希臘文明與猶太文明碰撞結合的產物。希臘的神話及宗教,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犬儒主義及斯多葛主義的說教等都曾對猶太人的傳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猶太人面對希臘文明的衝擊,就像鴉片戰爭后中國人面對突然襲來的西方文明一樣,有人極力抗拒和排斥,也有人主張學習和吸收。於是有精英開始試著把希臘文明與猶太文明結合起來,比如他們引進了柏拉圖的「理念」(Logos)。柏拉圖的「理念」是哲學家洞察真理的橋樑或媒介,猶太人因而創造出一個先知與神溝通的中介-- 「神的兒子」。起初這個中介像「理念」一樣只是個抽象概念,或稱「聖靈」,他只在天上向先知們傳遞神的話語。那些像保羅一樣的精英自稱是先知,並把從希臘文明中學來的新東西用來教訓大眾,聲稱是來自「聖靈」的啟示。同時,他們又在猶太人自己的經書中吃力地為「神的兒子」或「聖靈」尋找根據。他們可能在一些「非正典」的經書中發現了一個名叫耶穌的大祭司,說他在很久以前死後復活升天了,於是很自然地將這個升了天的大祭司與「神的兒子」或「聖靈」聯繫起來。比如,希伯來書7:1-28就暗示,耶穌是亞伯拉罕時期的撒冷王麥基洗德,既是「神的兒子」又是神指派的「永久大祭司」。那時耶穌的地位與神還差得很遠,把他作為「聖子」與「聖靈」「聖父」合稱為「三位一體」是後來在第一次大公會議上才人為確立的教義。

  由於保羅說自己不比十二使徒最大的小,只是在他們之後遇見耶穌(準確地說應該是耶穌的幻影),所以十二使徒所屬的教派與保羅當時對耶穌的認識差不多,都認為耶穌在古代某個時候死而復活了,並向大眾聲稱耶穌現在在天上以「聖靈」的身份向他們傳達神的話語或下凡附在他們身體內給他們啟示。這樣一種信仰,當時在猶太人中會有一定吸引力,所以發展得還算順利。保羅由於其外籍人的特殊身份,積極主張對外邦人寬容和開放,並取得了很大成功。

  十二使徒死後,他們的追隨者為了與保羅派競爭,自然也想給信徒們提供某些實惠。由於沒有人確切知道耶穌是什麼時候的人(有的說是亞伯拉罕時的大祭司,有的又說是大衛的後代),於是他們就編造了一個不久前的拿撒勒人是耶穌,宣傳他在生前曾行種種神跡和治病救人,並承諾信奉他的人,除了可像他一樣升天獲得永生之外,也會像他一樣在現世行種種大能。他們很自然地把原來在天上的或附在十二使徒身體中的耶穌宣傳為一個真人並親自給十二使徒傳教,而且開始改稱使徒為門徒(使徒原只是天上「聖靈」的信使,門徒則成了人間耶穌的追隨者)。

  這個始作俑者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他所編故事的題材主要來源於《荷馬史詩》及其他希臘神話、猶太人經書中的故事及預言、或某個不久前被羅馬人釘十字架的真實人物的受難情形(此受害者的名字都不一定叫耶穌,比如<死海書卷>中提到的那個昆蘭社區的領袖)。這個可能的真實人物的一些受審或受難情形只佔<馬可福音>內容的很小部分,卻造成耶穌是真人的假象,並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迷惑作用。簡單地說,就像10%的真實內容給90%的虛構內容披上了合理外衣一樣。

  另有不少學者認為,各福音書中根本沒有任何真人真事。他們認為,先是馬可根據希臘文學及傳說、猶太經文及一個純粹虛構的受審受難情節,把耶穌描述為一個人間楷模,但由於其故事情節太不真實,於是就有很多人在<馬可福音>的基礎上編寫自己的福音書,其中很多版本甚至把耶穌描述得完全像個真實的俗人,以至於後來都遭到教會的封殺。

  基督教創立之後幾個世紀的羅馬帝國,到處瀰漫著無知和迷信,沒有多少人識字,書貴得像黃金,能接觸書本的人基本上是些貴族。社會上到處流傳著鬼和神的故事,而且很少有人會懷疑。例如,那時如果遇到「月食」現象,全城的人就會一起敲打臉盆或吹嗽叭,喧鬧震天,因為他們認為「月食」是由於巫婆念魔咒導致月亮下沉,利用喧鬧聲可以干擾巫婆念咒23。因此,福音書中許多被鬼纏身的故事及其他神跡能被當時的人接受就不足為奇了。

  但「拿撒勒人耶穌」的故事在猶太社會卻沒有多少市場,因為一直信仰一神教的猶太人,很難接受神在現世會有兒子,而且神的兒子最後連自己都不能保護,而被活活釘死在十字架上。猶太人長期盼望的基督,其實是個人間英雄,他要在死之前成就舉世偉業--他要讓所有以色列人獲得自由並重返家園,還要成為全人類的領袖,並讓天下人都獲得和平並信奉猶太教24。基督教所宣傳的基督耶穌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期盼,加之被指責迫害耶穌,所以猶太人從一開始就很抗拒基督教。但基督教在保羅派與十二門徒派整合后慢慢在外邦人中傳開,正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

  羅馬政府雖不喜歡,有時甚至迫害早期基督徒,但並不十分重視他們(不認為他們是大的威脅),所以基督教在早期還是可以較自由地傳播,但並沒有像有些學者所宣稱的那樣增長得非常迅速。學術界普遍認為,基督教的迅速發展與壯大主要是由於幾個世紀后君士坦丁大帝的作為。當時異教勢力正在衰退,但依然十分強大,為了消除異教徒的抵觸,君士坦丁及後來的教會把異教的許多儀式及傳統引進了基督教,如把星期日定為公假日和主日,等等。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君士坦丁採納基督教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因為基督教為當時災難與疲憊的羅馬世界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慰藉。」25

--------------------------------------------------------------------------------

參考文獻:
23. Carrier, Richard C.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Lunar and Solar Eclipse.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ar. 15, 200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Nov. 25, 2006. http://www.columbia.edu/~rcc20/ma.pdf.

24. Messiah Truth Project.「A Jewish Messiah」 Messiah Truth. April 15, 2006. http://www.messiahtruth.com/response.html.

25.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281.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6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2:5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無法兌現的預言

--------------------------------------------------------------------------------

  耶穌曾對門徒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里。」(太16:27-28)可是,耶穌不但在門徒們活著時沒有第二次降臨人間,而且兩千年快過去了,這個審判日還是沒有來臨。這個預言顯然是失敗了,那麼《聖經》中其它的預言又如何呢?
  有人聲稱,《聖經》中有成百上千個關於個人、民族、地方及國家的預言在跨度上千年的歷史中應驗不爽。其實不用上千個,而只要一個上千年的預言確確實實地應驗了,那震撼力也是無法抗拒的。很多人本來已被《聖經》中數不清的可疑內容搞得心灰意冷,卻由於聽信了這種宣傳,從而又對《聖經》產生了敬畏之心。


一、判斷預言是否應驗的原則
  我們要討論的預言當然不是指一般的預言,而是特指《聖經》中的神通過先知向人類傳達的關於未來事件的描述和預告。我們在前面已遇到許多不真實的和失敗的預言,概括起來它們有如下一些特點:無中生有、誇大事實、斷章取義、張冠李戴、含糊不清、自我否定、自我實現、缺乏證據,等等。可見,要判斷一個預言是否真實或是否真正兌現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必須要有一些明確的判斷標準和原則。長期從事神話研究的蒂姆·卡拿漢(Tim C allahan)先生在《聖經預言:失敗還是應驗》一書中總結出四原則,我覺得非常縝密,茲介紹如下1:

原則1.預言必須要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一個嚴肅的預言,不應該口說無憑或含糊不清,而必須要有明了準確的文字記載。算命先生及占卜師等都是採用一些隱晦難懂的方式來向人們表達所預測的事,他們對預測中的人物、地點、時間及活動都沒有具體明確的表達,以便他們事後左右逢源地解釋所發生的事。比如,目前在社會上流傳甚廣的唐代預言書《推背圖》就屬此類。書中的「圖」、「讖語」、「頌曰」都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這就為註釋家金聖嘆提供了極大的想象與發揮空間,所以他解說中的許多「應驗」確實會讓一些人驚嘆不已、拍案叫絕。《聖經》中的許多預言其實就屬於這種含糊不清型。

  這條原則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某一預言連這個基本原則都不符合,就不必再用其他原則對它進行檢驗了。

原則2.預言必須超出預言者當代人的智力極限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一個預言是真正來自超自然的神靈,而不是產生於預言者自已的臆測,也不是預言者根據自已的經驗和知識而得出的先見之明呢?簡單的識別辦法,就是看此預言是否明顯超越了預言者當代人的智力極限。比如,如果我現在預言人類會在100年之內登陸火星,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奇,但如果摩西當年就預言人類會在公元20世紀登上月球,那就只能是神靈給他的啟示了。

  傳說毛澤東一生中成功地預見了幾十個國內、國際重大事件,比如他在1938年5月曾預言抗日戰爭要打七八年,後來就真的是八年抗戰。就算這些傳說屬實,那也是他根據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所做出的客觀判斷,仍屬於人類智力範圍內的事。然而,如果毛澤東當時具體預見到日本在哪年、哪月、哪日投降,甚至是誰在投降書上簽字,那麼除了神靈的幫助,就不可能有別的解釋了。《聖經》中有過這麼詳盡而神奇的預言嗎?沒有。

原則3.預言不能由預言者自己或其追隨者來實現

  這一原則很好理解,比如,如果我預言兩年後的今天中午,我會在上海某個飯店與某個朋友一起吃飯,雖然描述的事件很具體,但基本上是在我本人可控制的範圍之內,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預言。耶穌曾預言在世界末日來到之前福音要傳遍整個世界(太24:14),就算將來有一天福音真的傳遍了整個世界,那也不能算是神奇的預言,因為那完全可能是耶穌的追隨者(基督徒)刻意追求的結果;同樣,穆罕默德曾預言伊斯蘭教終將戰勝世上所有其他宗教(Surah61:9),就算最後是那樣,也同樣稱不上神奇的預言,因為那也可能是穆罕默德的追隨者(穆斯林)不惜一切奮鬥的結果。

原則4.預言的實現要有獨立可靠的證據

  如果預言是在我們當代實現的,那就很好確定其真假;如果聲稱在過去某個時候兌現了,那聲稱者就應該提供確實可靠的證據,如遺址、遺物、獨立可靠的歷史記載等。在現代法庭上,陪審團及法官對當事人的親戚、朋友或利益相關者所提供的證詞是會打折扣的。同樣,對待某個宗教所聲稱的事實,我們也應該盡量根據這個宗教以外所提供的獨立證據來判斷其真偽。可是,許多傳教士所聲稱的預言都是靠新約來證明舊約,或靠某一福音書來證明另一福音書 ,這怎麼能信服於人呢?

  下面我們就根據上面四條原則,來具體分析一些在華人基督徒中廣為流傳的《聖經》預言。

--------------------------------------------------------------------------------

參考文獻:
1. Callahan, Tim. Bible Prophecy: Failure or Fulfillment? Altadena, CA: Millennium Press, 1997.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7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3:0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無法兌現的預言

--------------------------------------------------------------------------------

二、對耶穌的預言
  被引述、宣傳得最多的自然是關於耶穌的預言了。有人聲稱,僅僅關於耶穌之死的預言在舊約中就有333次。神對同一件事為什麼要預言三百多次,而不一次就予以明示呢?實際上,在舊約中我們完全找不到任何關於拿撒勒人耶穌的明確記載,而他們所聲稱的那三百多次預言其實都是一些模稜兩可、隱晦不清或張冠李戴的內容。因此這些預言首先不符合第一條基本原則。

  以賽亞書52-53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對耶穌受難描繪最詳細的預言,但只要細讀這兩章經文便知,它們不可能是關於耶穌的預言:神不會稱與他「三位一體」的「聖子」為僕人;福音書中的耶穌在受難時痛苦地大叫,這裡卻說他不開口;福音書中他死後葬在空墓中,並沒有與罪人或財主同埋;他從末婚娶,哪來的後裔?他從未領兵打仗,怎麼會與強盛的君王均分擄物?又怎麼會制服許多國家的君王?這兩章經文很明顯是在描述一個人間英雄,他將帶領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出逃、並稱雄各國,但他將遭受巨大的苦難。如果要說這是一個預言的話,那麼它的第一句就已經失敗了:它說從此以後未受割禮、不潔凈的必不再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可是後來的歷史卻恰恰相反,耶路撒冷絕大部分時間都被外族佔領,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也沒有完全控制耶路撒冷。

  上面的例子是猶太文士根據舊素材來編寫新故事(Midrash傳統)的又一明證,然而有人卻本末倒置地聲稱:舊約對耶穌的預言描繪得如此生動,比如,對他受難的預言生動得就像先知們站在十字架下進行描述一樣。

  保守的基督教學者唯一用來證實耶穌預言的是基督徒編寫的新約,主要是四福音書。這就像在法庭上自己為自己作證或兒子為父親作證一樣。再說,各福音書中還存在著相互抄襲、相互矛盾、與事實常理不符及篡改等現象。在法庭上,如果當事人或其證人一旦被發現有不實行為,那麼他們的證詞就會大打折扣,或被完全取消,官司也就必輸無疑。由此可見,那三百多個關於耶穌的預言又都不符合第四條原則。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8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3:0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無法兌現的預言

--------------------------------------------------------------------------------

三、推羅城的毀滅
  另一個經常被宣傳的預言,是關於神永遠毀滅推羅城(Tyre)的記載: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使諸王之王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馬匹車輛,馬兵,軍隊,和許多人民從北方來攻擊你推羅。他必用刀劍殺滅屬你城邑的居民,也必造台築壘舉盾牌攻擊你。他必安設撞城錘攻破你的牆垣,用鐵器拆毀你的城樓。因他的馬匹眾多,塵土揚起遮蔽你。他進入你的城門,好像人進入已有破口之城。那時,你的牆垣必因騎馬的和戰車,輜重車的響聲震動。他的馬蹄必踐踏你一切的街道,他必用刀殺戮你的居民。你堅固的柱子(或作柱像)必倒在地上。人必以你的財寶為擄物,以你的貨財為掠物,破壞你的牆垣,拆毀你華美的房屋,將你的石頭,木頭,塵土都拋在水中。我必使你唱歌的聲音止息,人也不再聽見你彈琴的聲音。我必使你成為凈光的磐石,作曬網的地方。你不得再被建造,因為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26:7-14)

  以西結寫此預言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正準備或剛開始攻打推羅,即使是普通百姓對當時將要發生的事也能猜出一二,可是,以西結所預言的生動場面並沒有發生,在經過長達13年的圍攻之後,尼布甲尼撒並沒有征服推羅人。後來,陸上推羅城的居民都攜帶著財寶逃去了島上推羅城,而尼布甲尼撒由於沒有艦隊,只能「望島興嘆」,最後他接受了推羅人象徵性的降服--交出了幾位貴族,就鳴金收兵了2。其實,以西結自己又在後來否定了上面的預言:

  人子阿,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使他的軍兵大大效勞,攻打推羅,以致頭都光禿,肩都磨破。然而他和他的軍兵攻打推羅,並沒有從那裡得什麼酬勞。(結29:18-19)

  推羅城不但沒有被尼布甲尼撒摧毀,而且後來還在希臘人、羅馬人及阿拉伯人的一次次侵佔下保存了下來。

  公元前332年,希臘的亞力山大大帝在與波斯人的戰爭中開始攻戰推羅城這個海岸戰略要地。他同樣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在圍城7個月還沒有結果后,就開始用陸上被棄之城的毀墟填海,築成長堤直達城牆,並終於破城。出於報復,亞力山大摧毀了半個推羅城,並殺死了8千多居民,剩下的3萬多人也被出賣為奴。

  公元前64年,推羅及整個敘利亞被羅馬人攻佔。後來羅馬人在推羅修建了凱旋門(見圖5)及古代最大的競技場。從拜占庭時代保留下來的建築、碑文及墓地可以判斷,那時的推羅又曾擁有過一個黃金時代。


圖5.羅馬人在推羅留下的凱旋門

  後來在公元634年,推羅未經反抗而被伊斯蘭軍隊佔領,並在伊斯蘭的統治下繼續繁榮,向各地出口糖、玻璃和珍珠製品。隨著伊斯蘭統治的衰落,推羅曾在一個臣服於埃及的王朝時獲得了一定的獨立。公元1124年推羅被十字軍攻佔,公元1291又被曼勒克(Mameluke)接管,在16世紀初又迎來了土耳其人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推羅與西頓等被併入一個全新的國家,即如今的黎巴嫩。推羅由於地處中東是非之地,的確是多災多難,在1982年的黎以衝突中,它又險些被以色列摧毀,但上面提到的各歷史時期的建築或文物卻得於倖存。擁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推羅城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3。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推羅城本來已擁有大約十一萬人口,是黎巴嫩的重要漁業、旅遊和港口城鎮,不幸的是,2006年7月又再一次成為以色列為了報復真主黨而進行狂轟亂炸的發泄對象。

  許多人不顧上述歷史與事實,迄今還在宣傳推羅城已不復存在了,說它就像舊約中的預言所描述的那樣,早已變成了一塊供漁夫曬網的凈光磐石。他們舉證說,古推羅城中有個叫「瑞斯蘭(Reselain)」的大泉水如今還在,而且其流量足以供應一個現代化大城市的人口使用,可是,推羅有這麼好的條件卻沒有被重建4。可問題是,在那預言的後面神又說,要把推羅用大水淹沒,葬入陰府,讓人想尋也尋不到(結26:19-21)。既然被葬入陰府,又豈能找到曬網的磐石和泉水呢?

  可見,此預言本身就不能自圓其說,以至於讓一些人左右為難、顧此失彼,因從不可能符合第一條原則和第四條原則(既無法明確定義,又無法確實兌現)。

  另有人稱,現在的推羅城已不是原來的推羅城。同樣,此說法既不符合事實,又與福音書的記載相矛盾。路加6:17上說,有很多從推羅和西頓來的人去聽耶穌講道,這說明推羅城並沒有被徹底摧毀,接著在路加10:13-14中,耶穌說推羅人和西頓人曾遭受巨大災難,這間接說明耶穌時代的推羅就是舊約中所描述的推羅,否則的話,福音書是不是應該給出合理的解釋以消除世人的誤會呢?

--------------------------------------------------------------------------------

參考文獻:
2. Jidejian, Nina. Tyre: Through the Ages. Beirut: Dar el-Mashreq Publishers, 1969. 52-56.

3. 「Address by Mr Federico Mayor,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1998 」 UNESCO. April 8, 2006.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 ... L_SECTION=201.html.

4. 里程:《遊子吟》第二章、第五節。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9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3:16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無法兌現的預言

--------------------------------------------------------------------------------

四、以色列復國
  使很多人觸動最大的預言,恐怕要數以色列人復國的預言。為了分析方便,下面我摘選了在華人基督徒中流傳甚廣的《遊子吟》一書中兩段關於此預言的論述:

  《聖經》關於以色列的預言也是非常奇特的……猶太人沒有聽從摩西的規勸,果然受到神的嚴厲懲罰。神通過先知耶利米說:「我必使他們交出來,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凌辱、笑談、譏諷、咒詛」;「我在怒氣、忿怒和大惱恨中,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日後我必從那裡將他們召聚出來,領他們回到此地,使他們安然居住。」(耶24:9;32:37)歷史準確無誤地印證了這些預言。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公元135年羅馬大帝哈德里安(Hadrian)將猶太地全部充公,並賣給外邦人,從此猶太人流離失所,被驅趕到世界各地,在萬國中拋來拋去。他們沒有國土、沒有政府、沒有軍隊,飽受殺戮、慘害。

  然而,耶利米預言說將來猶太人還會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很多人都以為不可能。猶太人離開本土后,該地相繼為波斯人、阿拉伯人所佔據一千多年之久,早已被視為他們的故鄉。回教興起后,猶太地區成為其勢力範圍。回教徒在耶路撒冷猶太聖殿原址建了兩座清真寺,把耶城當作回教的聖地之一。回教徒與猶太人水火不容。另外,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猶太地區仍是一片荒蕪,不宜居住。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各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壘之勢更加尖銳。在聯合國安理會中,蘇、美總是對著乾的。如果美、英支持以色列復國,蘇聯必加反對。任何一方投反對票,決議就無法通過。無論從哪方面看,猶太人回歸自己本土的希望都是極為渺茫的。然而,事實是,猶太人不僅回歸了,而且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了以色列國,並順利地加入聯合國,成為其第59個成員國!至此,耶利米在兩千多年前傳達的神的預言,完全成為現實5。

  如果讀者不仔細閱讀耶24:9及耶32:37預言的上下文,就很容易被上面兩段《游》文所感動,認為此預言的準確性簡直是不可思議。此預言的作者耶利米被現代《聖經》專家們稱為「心碎」的預言家,他的作品集<耶利米書>被稱為「支離破碎」的書,因為人們很難把他寫的東西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起來。實際上,上面被《游》文引用的兩段耶利米的預言就存在此問題,耶24:9是寫在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之後,而耶32:37卻是寫在尼布甲尼撒圍攻耶路撒冷當時。對待這樣一位前後顛倒、表達紊亂的預言家所作的預言,我們當然應該格外謹慎,下面就讓我們來仔細審閱那兩段預言的上下文。

  從耶利米24全文我們知道,那是尼布甲尼撒已攻破耶路撒冷並將猶大王西底家的兒子及工匠等擄去之後,耶和華對耶利米說的一番話。耶和華用好壞無花果來比喻好壞以色列人,並說他將眷顧那些被擄去的好以色列人,讓他們可以返回家園;對待像猶大王西底家那樣的壞以色列人,他「必使他們交出來,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凌辱、笑談、譏諷、咒詛」,甚至從他所賜給他們和他們的列祖之地滅絕。因此,那些將在萬國中拋來拋去的不是指全部以色列人,而是指部分壞以色列人,並且這部分人是要被滅絕的,他們及其後代是沒機會返回家園的。

  耶利米32講的是尼布甲尼撒正圍攻耶路撒冷時,耶和華向耶利米預告:因猶大王西底家及所有以色列人長期的所作所為激怒了他,他們將被交在巴比倫人的手裡。在這一章節,耶和華並不區別好壞以色列人,而是承諾以後要把所有以色列人都帶回家園,這不但與耶24中的預言不符,而且也與他要把耶路撒冷徹底毀滅的說法自相矛盾(耶32:31)。另外,耶32:37中說要將以色列人趕到各國去,很明顯是指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后馬上就要發生的事,而《游》文作者卻毫無根據地說那是指公元135年羅馬大帝哈德里安讓以色列人流離失所。

  至於耶和華承諾讓以色列人返回家園,那根本算不得什麼神奇的預言,也沒有特指現代的以色列復國運動,因為它沒有具體交代在什麼時候、在什麼狀況下發生。以色列人的祖先最早被困埃及,後來他們的北朝被亞述人所滅並導致大量以色列人被擄往外邦,在耶利米預言時大部分以色列人又剛被巴比倫人擄去,這些苦難的經歷以及想獲得自由的強烈願望,讓當時的以色列人很自然地會作出類似耶利米所作的預言,正如現在的中國大陸人預言中國一定會統一那樣自然和平常。另外,「被凌辱、笑談、譏諷、咒詛」也是寄人籬下的奴僕自然會受到的待遇。

  事實上,由於波斯人後來打敗了巴比倫人,被擄往巴比倫的以色列人又成了波斯人的奴隸。再後來,經波斯王同意,公元前538年所羅巴伯率第一批以色列人回歸,公元前458年以斯拉率第二批人回歸,又在公元前432年尼希米率最後一批人回歸。如果耶利米能這麼具體而明確地預言以色列人的回歸,那麼就沒有人會懷疑他是從神那裡得來的信息。

  以色列人後來的歷史的確像《游》文所說的那樣,又經歷了種種災難,但誰也不能保證現代復國后的以色列就會永遠擺脫這些災難。那預言說要讓招回家園的以色列人安然居住,而現代以色列在宣布建國的第二天就捲入了與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戰爭中,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仍然生活在與各種伊斯蘭勢力的武裝衝突之中。在隨後的耶32:39-40中,耶和華又說,「我要使他們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們永遠敬畏我,又要與他們立永遠的約,必隨著他們施恩,並不離開他們,且使他們有敬畏我的心,不離開我。」以色列目前只有約2%的人信耶穌基督,這在基督徒看來,肯定稱不上敬畏耶和華,那麼他們為什麼還會得到神的施恩呢?神早已通過耶穌與全人類立了永久的「新約」,為什麼還要與以色列人單獨「立永遠的約」呢?

  所以此預言,由於定義不清不符合第一原則,由於太平常不符合第二原則,又由於得不到證明而不符合第四原則。最後,既使一切都像《游》文聲稱的那樣完全實現了,它仍然不符合第三條原則,因為它是被預言者的追隨者實現的--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當然是耶利米的追隨者,大力支持以色列復國運動的西方基督教力量當然也是耶利米的同道。西方強權,特別是美國,為了扶植自己在中東的利益代言人來制約伊斯蘭勢力,對以色列的復國和重建,從政治、資金及物質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以色列的建國和後來的成功並不像《游》文作者所描述的那樣神乎其神。

  其實,耶和華也曾說過要把埃及和其周圍國家變為無人居住的荒地,要把全埃及的人分散到列國為奴40年,然後又把他們招回來(結29),可是很少有人宣傳此預言,因為它明顯不符合歷史事實。那麼《聖經》中的神耶和華究竟是怎樣一個存在呢?

--------------------------------------------------------------------------------

參考文獻:
5. 里程:《遊子吟》第二章、第五節。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0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5:44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

  有人曾這樣描繪這個世界:「我們生活在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中,在這個宏大的體系中,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月亮、星星及所有巨大的天體都被編織在這個恢弘的系統中,它們遵循著規律,在既定的軌道上沒有絲毫的偏離。同樣,世上萬物,從微小的電子到巨大的星雲,都無一例外地在遵從自身的規律。物質、能量及各種生命都在客觀規律下消長或存亡。人類社會也同樣嚴謹地遵循著自然規律而發展。人的出生、成長和生活都受到一系列生物規律的調控。人按照固定的規律從大自然中吸取養分,每個器官--從最小的細胞到複雜的心臟和大腦都受控於既定的規律,它們協調一致,各行其職以維持生命的存在。總而言之,我們的宇宙是受規律支配的,宇宙萬物都在既定的軌道中運行。」
  很多朋友一定覺得這段話很面熟,基督徒朋友可能會以為這是某本基督教傳道書中的一段話。而實際上,這是伊斯蘭教著名學者貌都底(Maududi)在《認識伊斯蘭》(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中的一段話。他接著說:「這個監控著宇宙萬物,從最小的塵埃到宏大的銀河系,強大而無所不在的規律,就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統治者上帝的律法。因為所有被造物都服從上帝的律法,所以整個宇宙其實都在遵守伊斯蘭宗教,因為伊斯蘭教就是強調對真主、宇宙主宰的服從和降服。」1

  歷史上也有許多基督教神學家利用各種理論來證明神的存在,如聖托馬斯就曾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來證明神的存在,但其方法和結論都受到了其他神學家的嚴厲批評。又有許多現代基督教學者認為,《聖經》是神給人類的特殊啟示,而大自然和客觀規律則是神給人類的普遍啟示,是神創造世界的明證。他們還聲稱,古代的和現代的絕大部分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等最著名科學家,都是信神的。然而他們不通過嚴格的論證就得出結論,那神就是耶和華,那些規律就是耶和華創造和制定的,就像貌都底不通過證明就簡單地聲稱那上帝就是真主,那些規律就是真主的律法一樣。

  毫無疑問,科學家比一般人對客觀規律有更多的認識和感受,因為很多客觀規律都是通過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才被發現和證明的。首先,他們通常對人類本身的理性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認為世間的一切因果關係都取決於客觀規律,別無他因。就是說,他們絕不會認為上帝會因人的祈禱等而打破自然規律,或用神跡來干預和調整自然及人類的進程。另外,他們對探索宇宙的完美性和秩序性又都有著極大的熱情,甚至把這種執著上升為宗教情感。這種對宇宙的宗教情感,被愛因斯坦稱為最高級的信仰。這種信仰有時很難被普通人認識和接受,因為它不存在一種簡單的人格化的神。

  愛因斯坦認為最低水平的宗教是那些從恐懼中產生的原始宗教。原始人對飢餓、野獸、疾病、雷電、洪水及死亡等等的恐懼,使他們渇望能有一種超人力的神靈來保護和幫助自己。高出原始宗教的,是由社會需求產生的道德宗教。因為父母及領袖都是會死的,都是會犯錯誤的,所以人們需要從一個永存的、完美無缺的上帝那裡獲得教導、愛和支持,上帝又可根據每個人的行為對其今生、來世進行公正的賞罰。

  愛因斯坦說:「猶太人的經書令人欣慰地顯示了從原始宗教向道德宗教的發展,而且在新約中這種發展還在繼續。所有文明人的宗教,主要是那些東方人的宗教,都是道德宗教。從恐懼宗教向道德宗教發展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進步。」2 他又說:「在為促進仁善而努力時,宗教的導師們應有器量放棄人格神的教條,也就是放棄那恐懼和期望的來源,這曾讓牧師們獲得了巨大權力。在他們的工作中應該利用那些可以培植人類自身真善美的力量……。」3

  可見在愛因斯坦看來,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屬於還在發展中的比較低層次的宗教。作為一個積極支持以色列復國運動的猶太裔科學家,愛因斯坦沒有理由要有意貶低自己民族的宗教猶太教及由它發展起來的基督教,而完全是出自於那顆為整個人類福祉服務的良心和責任心,就像他在反納粹、反核武器、反資本主義非人性競爭時所表現的客觀公正一樣。

  奧地利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指出,人類的語言連一種特殊的咖啡香味都不能準確描述。那麼它們又如何能夠把像上帝這樣複雜的存在表達清楚呢?可是,古往今來的一批批神學家及傳教士卻堅信《聖經》就有如此大能。幾乎所有基督徒都聲稱自己信仰的神是仁慈的、完美的、萬能的、全知的、無所不在的及自有永有的宇宙唯一神,然而人們從《聖經》上看到的神卻常常是個相反的形象。


一、像人一樣有形有體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亞當(見圖6),這顯然是說神長得和人一樣--人所擁有的一切器官他都有。很多學者稱這只是一種比喻說法,認為這是象徵神賦予人像他一樣的靈性。這種解釋是沒有根據的,因為《聖經》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在證明耶和華有我們一樣的形體和器官,只不過他更像個超人或大力士。


圖6.米開朗基羅名畫《創造亞當》

  大洪水過後,挪亞為耶和華築壇獻祭,耶和華很喜歡聞那馨香之氣(創8:20-21),這說明他有鼻子及嗅覺。耶和華曾與摩西像朋友一樣面對面說話(出33:11),證明他有臉有口舌。

  耶和華和兩位天使有一次在幔利橡樹旁向亞伯拉罕顯現,他們用水洗腳,還吃了亞伯拉罕準備的餅、奶、奶油及又嫩又好的牛犢以增強心力(創18:1-8)。這麼具體的描述很明顯不是比喻,耶和華靠吃東西來增強心力又能象徵什麼呢?似乎只能象徵他不是自有永有的和萬能的。

  耶和華還與雅各通宵摔跤,靠體力竟然勝不了雅各,最後做了個小動作--在雅各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這才打了個平手(創32:24-30)。以色列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雅各與人與神摔跤都得勝了。雅各還給那地方取名叫「毗努伊勒」,「神之面」的意思,以記念他面對面見過神。

  耶和華還像人一樣有兒子,大多數基督徒以為他只有一個兒子耶穌,其實他還有很多兒子(創6:1-4)。新約中經常說耶穌坐在或站在耶和華的右邊,如果耶和華不是一個有限的、具體的人的形象,人們怎麼能認得他?又如何能判斷其左右?

  像人一樣有血有肉,就會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所以他愛(申7:13),他怒(出4:14),他憐憫(詩111:4),他後悔(創6:5-6;出32:14),他甚至欺騙(和合本把「欺騙」翻譯成「勸導」,耶20:7)。這些都是我們渺小的人類才會有的品性。

--------------------------------------------------------------------------------

參考文獻:
1. Maududi, Sayyid Abul A』la. 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 New Delhi: Markazi Maktaba Islami Publishers, 2005. 19-20.

2. Einstein, Albert. Ideas and Opinion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Inc.,1954. 37-38.

3. Einstein, Albert. The Expanded Quatable Einstein. Ed. Alice Calapr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3.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1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6:00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

二、像人一樣偏袒不公
  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宇宙主宰竟會偏袒不公。偏就是不公,不公就是有私,但是包容一切、無所不在的存在是不會有私的。作為宇宙神,他的愛應該像光一樣普照萬物。

  地球在宇宙中就像廣袤沙洲中的一粒沙,《聖經》中的耶和華卻把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先造好地球,再造日月、星辰,所以他首先偏愛地球人。

  其次,他偏愛男人。他自己是男性,有兒子卻沒有妻子和女兒;他先造男人,再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為的是給男人做伴。

  在天下萬民中,耶和華又獨鍾以色列人,把他們看作特殊的選民。耶和華幫助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給他們制定律法,與他們立約,又幫助他們攻城擄地。雖然後來因以色列人違背了他的期望而受到各種懲罰,耶和華卻始終沒有放棄他們,甚至讓自己的兒子降生於以色列人家裡。

  舊約中的耶和華還偏愛許多具體的人物,請看下面一些例子。

  亞當有兩個兒子,該隱種田,亞伯放牧,兩個人都將自己的勞動所獲作為供物獻給耶和華,耶和華卻愛吃葷,看不中該隱的素物,導致該隱因嫉恨而殺死了亞伯(創4:1-8)。

  挪亞有一次酒醉后赤身躺在帳棚里,只因他的兒子含不經意看到了,並告訴了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閃及雅弗,挪亞就求耶和華懲罰含及其後代永遠為其他兩個兒子及後代當奴僕(創9:20-27)。可見,挪亞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但耶和華卻讓他擔當重整人類的重任。

  大衛王在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通姦后,就派烏利亞去最危險的戰場將其謀殺,接著就將拔示巴佔為己有,並生下一子。為此事耶和華不處罰大衛和拔示巴,卻處死他們無辜的兒子,並讓大衛的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當眾姦汙大衛其他無辜的妻子們(撒下11-12)。

  耶和華對自己喜歡的人偏袒有加,但對不喜歡的人,甚至對他偏愛的人所不喜歡的人都會怒不可遏,對他們的打擊報復無不用其極,經常像暴君一樣冷酷無情、殺人如麻,在一次一次屠城或人間大滅絕中連無辜的小孩和動物都不放過,有時還會親自降惡魔到人身上,甚至罰人吃自己兒女的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如下經文:出埃及12:29、利末記26:14-29、民數記31:1-29、申命記20:13-16;28:49-63、約書亞記11:6、士師記9:23、撒母耳記上6:19;15:7-8;16:14、以西結書9:4-6、何西阿書13:15-16,等等。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2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5 16:03 | 只看該作者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

三、像人一樣遭遇失敗
  《聖經》中的神需要經常干預和調整人類事務,如果人類是他設計和創造的產物,這就反映了他的設計和創造是不完美的。

   首先,耶和華造人的計劃就缺乏遠見和愛心。有人說,神為了讓人類享受快樂,而賦予了人類與天使一樣的自由意志,人類祖先卻錯用了它,選擇違背神,結果犯下「原罪」,使得世界變壞,這不是神的錯。然而,全知萬能的神是可以預見到這種結果並避免它發生的,比如他可以不造「禁果」或把「禁果」有效看管起來等。有哪個父親如果明知自己的兒女將犯錯並要遭受巨大的苦難而不去阻止呢?至少他可以在「嚴重的錯誤」剛發生時就給予糾正,比如重新再造一對人或幾對人,這起碼相對於後來的大洪水計劃及耶穌救贖計劃會更簡單、有效和仁慈。再說,世上豈有前人犯罪而後人受罰的道理?亞當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前是「不知羞恥」、「不辨善惡」的,也就是說他們智力未開,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遵守神的教導也是情有可原的。世上有哪個父母會要求新生嬰兒不要尿床,又因他們沒能遵守此規定而重罰和詛咒他們呢?

  大洪水計劃也是一個失敗的計劃。正如前面所述,耶和華選擇挪亞就是一個錯誤--挪亞為了自己的一點點自尊心竟然在下一代中製造等級和分裂,結果人類後來變得「越來越壞」,以至於耶和華又要用自己的兒子為人類贖罪。這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邏輯上都是講不通的:耶和華不願意輕易饒恕「年幼無知」的人類祖先所犯的「原罪」,或者說他沒有別的辦法讓人類徹底悔過,於是就讓人類殺害他的親兒子耶穌,從而犯下這個更大的新罪,這才願意徹底赦免人類的「原罪」!一個仁慈的神要原諒人類的過錯竟會如此艱難?!

  在《聖經》中,耶和華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讓人們信仰他和服從他,基督徒在此生的最大任務就是多傳他的福音。耶和華完全可以像創世造人一樣用意願或語言來迅速達到此目的,比如,像為計算機重裝操作系統一樣為所有人「洗腦」,起碼他可以讓猶太人先發明造紙術和印刷術,或發明別的既可信可靠又快捷明了的方式來傳播《聖經》,比如以各種文字把《聖經》直接刻在鑽石板面上,然後分發給全世界各地,等等。然而,他卻採用了一種極為原始落後的方式:只在世界偏僻的一角把真理默示給極少數猶太人,用一種極不易懂的文字寫在極不易保存的書卷上。結果,這些書卷在經過無數次的翻譯和轉抄之後,如今已是錯誤百出。

  常有信徒善意地勸人用虔誠的心去讀《聖經》,其實人們需要的是用真誠的心去讀《聖經》,並坦誠地面對這樣一個事實:《聖經》裡面所描述的耶和華並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只不過是古猶太人構想出來的一個很不完美的人格化神。菩薩是人捏出來的,拜菩薩是偶像祟拜;《聖經》是人編出來的,拜《聖經》同樣是偶像崇拜。對一個真正虔誠地信仰上帝的人來說,把《聖經》與上帝的話等同起來,或把《聖經》中的耶和華與上帝等同起來,反倒是在醜化上帝。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3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6 00:40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章  走出《聖經》

--------------------------------------------------------------------------------

  既然《聖經》有這麼多問題,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把它奉為至尊法寶呢?原因之一是,《聖經》也確實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比如「登山寶訓」中就有不少訓條千百年來歷久彌新,至今令世人讚嘆不已。教會和傳教士通常只向信眾展示《聖經》中最精美的部分,並竭力迴避或否認其中存在的問題,這樣自然會打動和感化很多人。其實,他們在以這種方式幫助世人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誤導世人--使人遠離真相而不知。其結果,許多神話在一層層的包裝下似乎變成了事實,就像一張張無形的網把人們的頭腦牢牢地束縛起來,使他們很難再自由客觀地思想。

  《聖經》就好比是某種品牌的蘋果,教會及傳教士有意挑選其中又大又甜的推薦給世人吃,這原本是件有益世人健康的大好事,然而有人卻要做誤導性的「廣告」,聲稱聖經牌蘋果個個又大又甜,吹噓它們個個是神果--不是人工種植的,而是神從天上直接贈送的。因此,小孩子惟有吃這種蘋果才會獲得智慧,一個民族惟有依靠這種蘋果才會變得富強,病人惟有吃這種蘋果才可治癒,窮人惟有吃這種蘋果才能脫貧致富,壞人惟有吃這種蘋果才會改邪歸正,罪人惟有吃這種蘋果方可獲得赦免而進入天堂,等等。有人甚至恐嚇自己的顧客不要吃別的品牌的水果,說它們不但沒有營養而且有毒,於是許多顧客到死都沒嘗過任何其他水果的甜味。每當有人反映吃到了酸的、爛的或假的聖經牌蘋果,他們都一概否認,認為是這些顧客的牙齒、舌頭或眼晴有毛病,甚至連頭腦都有問題。致使很多顧客信以為真,以後再吃到爛蘋果就毫不懷疑地往肚子里吞,直吃到腹瀉,又懷疑是自己的腸胃不好。

  下面就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些諸如此類的「廣告」。


一、理性與原罪
  人類祖先由於身軀弱小,在弱肉強食法則支配下的原始叢林里,生命時時刻刻受到凶禽猛獸的威脅。是理性,讓人類從茹毛飲血、與禽獸為伴的原始狀態中解放出來,並一步步把人類引領至文明的高峰。從理性發展出來的科學,更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識和生存空間。我們沒有猛獸敏銳如炬的眼晴,但望遠鏡卻讓我們捕捉到宇宙極幽深處星體的身影,顯微鏡則讓我們可以洞察極微小粒子的結構和運行規律;我們沒有飛禽的翅膀,但飛機載我們飛越太平洋,飛船讓我們在沒有大氣的外空間遨翔。英國偉大詩人沙士比亞曾在《哈姆雷特》中這樣讚歎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錶!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

  然而, 不少基督徒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極力否定或貶低人類理性。比如自由撰稿人王怡先生,他在布希會風波之後接受多維新聞社記者的採訪,談到自己曾表示不會信基督教,因為放不下對理性的自負。可是,後來的一次意外事故改變了一切。他說:「我在書架上拿最底層的一本書,一下子從梯子上摔下來了。我就躺在地上,起不來。那一刻,我第一次開始禱告。我當時說,神啊,如果你在,那麼就請你證明。因為《聖經》上說,沒有神的許可,一片葉子也掉不下來的。沒有神的許可,我不會從梯子上摔下來。我由此看到一種意義,不是人賦予的意義,而是神給出的意義。我最後唱了教會裡學的讚美詩。書架意味著人的理性,爬上去,意味著人向高處的攀登,尋求。可是,我從上面摔下來的那一刻,我覺得我內心的驕傲,完全沒有了。那時候,人非常軟弱。軟弱使人變空。而人一變空,就能夠接受光,接受來自神的啟示。有過這樣一個改變之後,我再去讀《聖經》,感覺確實不一樣了。以前,我讀舊約,覺得耶和華是個兇殘的主宰,不是一個愛的主宰。基督是愛的化身和愛的象徵。有過那次經歷之後,我對舊約的感受就不一樣了。」1

  不清楚為什麼王怡從書架最底層取書尚要藉助梯子,但他的如下觀點是很清楚的:原來是理性防礙了他接受基督教和《聖經》,而當他內心的驕傲和理性被一跤「摔」掉后,原本兇殘的主宰就變成了愛的主宰,也就是說,是理性把愛的主宰歪曲成了兇殘的主宰。神給人啟示真理似乎十分艱難,就像小偷一樣,要在人軟弱空虛、毫無防備時下手,一旦人恢復了正常的理性,神似乎又會被嚇跑!

  知名基督教作家遠志明先生,曾在其《超脫理性的束縛》一文中批評有些人「將生活完全建立在理性上」,他說:「你可以想象一個人,什麼事都要經過計算,經過推論,經過比較,然後才說出來、做出來;這種人,你怎麼跟他打交道呢?你跟他交往,他卻全是算數,一加一等於二。英國作家狄更斯筆下的萬來硬,用這種公式教育他的孩子:你別信什麼高妙的真理,你就信一加一等於二,人生就是計算。這種人何等可怕!雖然這種人也可能有某種成功,有高的地位,或賺很多錢,但他得不到真誠的愛,也付不出真誠的愛,沒有良知,不講情義,毫無瀟灑……這樣的生命不是又可怕又可憐嗎?」

  作者在文章中毫無根據地把理性與真理、靈性、良知、愛等對立起來,從而把凡講道理、尊重科學與事實的人都看成是只懂算計、沒有良知的可怕之人。按照他的邏輯,一個認「1+1=0」的人或許會比一個認「1+1=2」的人更真誠、更瀟灑,凡像愛因斯坦這樣講理性的科學家雖然很成功,但卻沒有良知,也不懂得什麼是愛,更不可能有崇高的信仰。

  不可否認,理性是有相對局限性,這主要反映在人類探索末知世界或理解、表達無限事物方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已知世界也可以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甚至讓「理性」充當「荒謬」與「邪惡」的替罪羊。甜蘋果不會因理性的局限性而變成酸蘋果,酸蘋果也不會因某人摔了一跤而變成甜蘋果,懂得計算的人不一定都是喜歡算計的人,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在一些情感化環境下(如情不自禁的哭泣、激情忘我的歌舞、神秘莊嚴的儀式等),非理性的從眾心理常常讓人對荒謬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例如,遠志明先生又曾在《徑直登臨我岸》一文中坦言,開始時他對不講起碼常識和邏輯的《聖經》及教徒輕蔑到了極點,真與善的矛盾讓他充滿了形式的荒謬感,然而信徒們活出來的「虔誠、博愛、誠實和善良」最終還是吸引了他。他稱那是一種生活上、生命上的溫馨感,像荒漠中的甘泉,是文明的荒漠中湧出來的生命甘泉。這一切讓他產生了生命的親近感。

  而事實上,在伊斯蘭教、猶太教、及很多其他宗教的信徒之間,也同樣有那種親密無間及互助互愛的大家庭氣氛。如果由於歷史的偶然,一個人正好出生於或移民到阿拉伯文明鼎盛時期的某個穆斯林國家,是否也同樣很容易被他們的生活方式所打動而成為一名穆斯林呢?因而人們在確立信仰時,除了溫馨感和親近感之外,是否還要藉助理性來判斷呢?一個在森林中尋找出路的人,是否只須跟著感覺走,或還須藉助北斗星、指南針等來指明方向呢?

  有些基督教學者之所以要貶低理性,是因為基督教信仰在基本層次上是與科學和理性相衝突的。在最高層次上,基督教信仰上帝,這並不與理性相矛盾,可以說是超越理性的、不證自明的或無法證明的,但這個層次並不代表基督教的實質,伊斯蘭教信真主,佛教信佛,道教和儒教信天,所有宗教在這個層次上都差不多;但在基本層次上,基督教信仰的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人格化神耶和華和他的獨生子耶穌,這才是基督教的本質,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信仰與事實和理性不斷發生激烈衝突。一個先造地球再造太陽的神、一個需要進食以增強心力的神、一個在人間有兩個爺爺的神、一個死而復活后卻要躲躲藏藏的神,等等,這些都不可能再是不證自明的了。歷史上,許多基督教神學理論都打著理性的旗幟,嘗試讓基督教教義系統化和理性化,然而一旦遇到《聖經》中的內容與理性和事實相左,它們或不理不論、或用打了折扣的理性來理論。其結果可想而知,再精緻的包裝也不可能把爛蘋果變成鮮蘋果。於是有人絕望地找來公元3世紀反理性先鋒德爾圖良(Tertullian)的名言「正因為荒謬,所以才相信」,並詭辯道:「對於上帝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問題是,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中存在的許多荒謬說教也是帖著上帝的標籤出現的,那麼是不是因為基督教比它們更荒謬,所以才更可信呢?

  當下世界正流行著一種邏輯:西方文明史就是世界文明史,於是西方信仰(基督教)就代表世界信仰,因為基督教是與理性有衝突的,所以人類的信仰本質上是不可能與理性相調和的。在當代中國,這種邏輯使很多人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優美視而不見。早在兩千多年前,對於人類理性永遠無法把握的鬼和神,偉大思想家孔子就倡導一種非常誠實和務實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對待未知世界,基督教把主觀想象的說成是神聖的和真實的,儒家則採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客觀態度(《論語·為政》);而對待現實世界,基督教在本質上是採取一種消極否定的態度,認為理性帶給人類的只是痛苦和虛無,而儒家則提倡一種積極入世、情理交融的審美人生,行動和理性最終指向「天人合一」。儒家信仰不但不與理性相衝突,而且本身就是生命理性的延伸和展現,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把儒家這種肯定現實生活的世界觀稱之為實用理性(或實踐理性)。其實,在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之後,許多西方精英早就擺脫了信仰不能與理性和平共處的咒語。對於信仰與科學和理性的共生關係,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離開了信仰的科學是跛子;離開了科學的信仰是瞎子。」

  誠然,由於理性的相對局限性,任何信仰和認識都很難十全十美,它們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和完善,許多在過去言之鑿鑿的信條,都因經不起時間的檢驗而被遺棄。現在有多少人還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呢?作為現代人,我們的信仰不應該還停留在古猶太人的水平上。但我們也不能因為人類曾經犯過錯誤或認識有局限,就懷疑和否定一切理性和科學,甚至連地球是球體這樣的基本事實都不敢承認!上個世紀的羅素悖論(集合悖論)曾經引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一時間,原來看似堅固的數學大廈甚至整個人類的理性殿堂似乎都要轟然坍塌。然而,天並沒有因此而塌下來,殺人放火還是要被定罪,人們也沒有因此就拋棄汽車而坐馬車,理性和科學在擺脫了短暫的困頓之後,又以不可阻擋之勢繼續向前邁進。

  夏娃和亞當在偷吃禁果之後變得能辨善惡了,這本是人類理性值得肯定的屬性或值得慶幸的進步,但卻被定性為「原罪」,人類並因此遭到嚴厲的懲罰。這讓我聯想到一個類似的希臘神話:普羅米修士神同情人類的疾苦,冒死為人類從奧林匹斯山盜來象徵智慧、力量與光明的火種,結果遭到主神宙斯殘忍的懲罰--被縛在山頂上讓老鷹啄食。希臘人非常感激普羅米修士神,並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聖火,於是就舉辦奧運會來紀念他,以讓聖火在各城邦間永續傳遞,如今這奧運聖火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人類一旦被文明之火照亮,理性的光芒就將永不熄滅,人類也將永遠告別那蒙昧的黑暗時代。

--------------------------------------------------------------------------------

參考文獻:
1. 多維時報李記者,「指向你的信仰:多維專訪大陸家庭教會成員王怡」 多維新聞網. 2006年6月3日。http://www4./gb/MainNews/Forums/ ... 2_14_21_56_914.html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4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6 00:58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章  走出《聖經》

--------------------------------------------------------------------------------

二、基督教與國家興衰
  大衛·艾克曼在《耶穌在北京》一開篇就向讀者介紹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年青學者,在向18位美國基督徒遊客作演講時說:「有件事我們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西方在全世界這麼成功、如此獨特超群呢?我們從歷史、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作過研究。起初,我們以為是你們有比我們更厲害的大炮;後來,我們以為是你們有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再後來,我們鑽研你們的經濟體系;但最近二十年來,我們終於認識到,你們文化的核心是你們的宗教--基督教,這才是西方強大的真正原因。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基督教倫理基礎使資本主義的出現成為可能,然後又成功地轉化為民主政治。對此我們毫無懷疑。」 2

  這種觀點竟出自一位中國學術權威機構的學者,當然讓美國客人跌破眼鏡。那麼,這種觀點究竟符不符合歷史事實呢?

  事實是,中國人早在太平天國年代就曾經嘗試用基督教救國,結果失敗了。孫中山先生早年就讀的大多數學校是西式的教會學校,並在未成人之前就成為了一名基督徒,後來又曾求學、生活於美國和英國,可算是對西方社會及基督教有深切認識的先行者,但他在發動中國民主革命之後,公開提倡並為之奮鬥終身的卻是三民主義,而並不是基督教。

  歷史上,在沒有基督教或基督教影響微乎其微的中國,卻在世界上獨領風騷至少達一千多年,其間的漢唐盛世,更是空前繁榮和強大。世界體系學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G.弗蘭克(Andre G. Frank)教授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一書中指出:「在公元1800年以前,亞洲在世界經濟中佔據支配地位,而中國又在其中佔有『中心』的位置。」3雖然經濟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是衡量一個社會綜合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而另一方面,基督教在歷史上帶給西方的並不都是福音。基督教於公元380被正式確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可在此之後僅15年,帝國就走向了分裂。在大唐鼎盛時期,西方卻處於教會統治的「黑暗時期」。羅素曾經指出:「到公元1000年左右,西歐已衰落到了極點。」 4接著發生的長達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公元1095-1291年),不僅給地中海以東地區造成災難和浩劫,而且也給西歐人民自身帶來了極其沉重的創傷和苦難,最悲慘的莫過於那上當受害的幾萬兒童十字軍。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史蒂文·南西曼(Steven Runciman)爵士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一書的結尾這樣總結道:「崇高的理想被野蠻與貪婪所踐踏……聖戰只不過是以上帝的名義而發動的長期的不寬容行為,是對聖靈犯下的滔天大罪。」 5

  自新教從天主教分裂出來后,二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和激化,同時又與世俗統治集團間的權力鬥爭糾纏在一起,終於在公元1562年引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一系列宗教戰爭。雖然是以法蘭西內戰為主,但在英國、西班牙、荷蘭及土耳其之間及其內部也發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緊接著,在經過了20年相對太平的日子后,或者說在各種矛盾像暗流一樣再積蓄了20年後,歐洲終於又爆發了更為慘烈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整個歐洲大地戰火連天、屍橫遍野,災荒瘟疫流行,如同人間地獄一般。雖然引起戰爭的原因很多,包括許多政治和經濟的因素,但最大起因是新興的宗教改革勢力繼續向基督教傳統勢力發起的挑戰。

  後來西方之所以能夠超越中國,原因當然很多,但主要是得益於科學理念、人文思想的復甦和傳播以及商業城邦的興起。始於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對教會統治的中世紀文化和思想發起了衝擊,新興資產階級和人文主義者認為,古希臘文化是文明的典範,而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則是文明的倒退,比如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就在其代表作《神曲》中以含蓄的手法批判和揭露了教會的腐敗和黑暗。中國人雖率先發明了指南針並擁有龐大無敵的遠洋船隊,但由於專制保守的皇帝所下的一紙禁海令,就從此在充滿希望的大洋上失去了身影,而歐洲人卻在地球是球體的理論指引下發現了新大陸,並首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環球航行,從而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制高點上。

  有學者認為,是新教倫理促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甚至導致了工業革命。他們的主要論據是德國經濟學家和社會歷史學家韋伯(Max Weber)的理論。然而,他們其實是片面地理解了韋伯的理論。韋伯並不是一個宗教決定論者,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指出:「我們絲毫不想支持這樣一種愚蠢和教條的理論:即認為,資本主義精神只能作為宗教改革運動特別影響的結果而產生;甚至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體系只能產生於宗教改革運動。而在宗教改革運動出現很早以前,資本主義商業組織的一些非常確定的和重要的形式就已經存在了,這個事實本身足以駁斥上述論調。相反,我們只是想確認,在資本主義精神質的形成及在全球量的擴展過程中,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了作用。」 6

  工業革命之前的西方和從前的中國一樣,都是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基督教和儒教都是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產生並為之服務的,因此在東西方傳統價值體系中都不鼓勵經商某利,商人及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都很低下。那麼為什麼資本主義工商業後來能在歐洲漫漫成長壯大,而在中國卻沒有呢?許多學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歐洲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權力相對比較分散,使得獨立的商業城市和公民社會較容易形成和發展,而中國無所不在的大一統政治體制卻嚴重阻礙了這種發展。然而,假設在其它因素和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假設當然不成立,這裡只是為了便於說明問題),如果歐洲人當時信仰的是儒教而不是基督教,那麼為了順應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而進行的改革就會更順利,因為儒教是積極入世的和理性的,這與新興資產階級的追求是一致的,而傳統的基督教卻是消極出世的和非理性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新教倫理中有兩條對資本主義後來的發展貢獻最大:一是,它反對把傳統的僧侶禁慾主義生活方式視為理想,而倡導勞動是人的「天職」,認為賺錢和贏利不但是正當的,而且是為了榮耀上帝;二是,它鼓勵勤勞、節儉和誠信。但很難想象宗教改革的先驅們怎麼能從《聖經》(特別是新約)中引申出這些倫理觀。眾所周知,早期的基督徒大多數是窮人,提倡「越窮越光榮」、「視金錢如糞土」之類的教訓在福音書中比比皆是。比如在馬太6:26中,耶穌就這樣教導門徒:「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他還經常宣傳,審判日很快就會到來,只有那些為了信仰而撇下親人、房屋和田地的人才可獲得赦免。耶穌「死」后,彼得領導的教會甚至號召信徒們把自已的家產全數獻給教會,大家在一起過著無產階級人民公社式的生活。由此可見,新教上述類似「勤勞致富」的倫理觀是與新約中的原始教義完全不一致的。

  有人說,是清教徒的節儉精神讓英國的資產階級獲得了原始資本積累。這既不符合常識,也不符合歷史。世上哪有幾個靠省吃儉用發大財的?歷史上,歐洲的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累,主要是通過「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對殖民地的掠奪、生產方式的變革、金融和貿易的發展以及對私有財產的法律保護等等來實現的。與其說提倡勤勞和節儉是為了積累財富,不如說是資本家們為了榨取更多的利潤而需要造就大批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無產者。至於為什麼是英國而不是其它國家率先實現工業革命,其中有許多特殊原因及偶然因素,比如,英國是個島國,許多新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及戰爭從歐洲大陸各地逃到英國,從而為英國帶去了大量資金、技術和貿易信息,另外英國出產優質羊毛,圈地運動推行得比較早和徹底,並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等有利條件。長期以來,清教倫理對資本主義在英國的興起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被過份誇大,其實清教當時在英國只不過是個受壓制的小教派而已。

  又有學者以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及牛頓等上百名大科學家都是基督徒為例來證明,西方的科學發達是得益於基督教。其實,這是從事物的表面現象出發而得出的本末倒置的結論。大量歷史文獻顯示,啟發和幫助哥白尼、開普勒等獲得偉大發現的,是大量被重新發現的古希臘的哲學和科學著作,這應該感謝文藝復興。比如,最早提出「日心說」的其實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7基督教經過一千幾百年的發展,西方已沒有多少人不是基督徒了,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們都是基督徒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正是一些離經叛道的科學家的發現,才讓後人敢於進一步懷疑《聖經》的權威,從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發現。

  歷史上,天主教利用宗教裁判所對異己進行殘酷迫害,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如眾所知,布魯諾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活活燒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說」死在軟禁之中。而當時新教在壓制異己方面與天主教是一致的,比如馬丁·路德在反對哥白尼時曾這樣說:「這個笨蛋想顛覆整個天文科學,但《聖經》告訴我們,約書亞曾命令太陽站住,而不是地球。」加爾文(Calvin)則先引述詩篇93:1中的話:「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指地球不會運動),然後傲慢地質問:「誰膽敢將哥白尼的權威置於聖靈之上?」8下一節我們還將討論長期以來基督教各派是如何壓制進化論的。

  還有不少人把西方發達的民主制度也歸功於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而事實上,基督教在現實教會的組織中以及在未來天國的理想中處處反映的都是等級觀念。天主教教會發展到16世紀時已專制腐敗到極點,因此才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眾所周知,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起源於古希臘與奴隸制並存的城邦民主制,後來發展出英國的君主立憲民主制,再發展到美國的「三權分立」代議民主制,其間經歷了許多不斷完善的複雜過程,與基督教信仰沒有必然聯繫。西方社會如今已越來越世俗化了,但他們的民主制度並沒有因此而倒退。印度的主要人口信奉有種姓等級觀念的印度教,他們同樣可以建立民主制度;而信奉「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伊斯蘭國家,卻反而沒有幾個是推行民主的。我們中國人其實也有「上天最公平」等觀念,而且儒家的「民貴君輕」思想還曾對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先驅們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當時中國的科舉官僚制度也比西方的貴族世襲制度更公平,後來卻因為閉關鎖國、傲慢自大而錯過了向西方學習及自我更新的大好時機。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基督教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具體情況。

  美國最初主要是由那些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建立的,後來又有大批愛爾蘭及義大利的天主教教徒移民到美國,所以美國是一個以基督徒為主要人口的國家。但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潘恩和亞當斯等,就像當時歐洲的許多社會精英一樣,都已從對人格神的崇拜上升到對自然神的信仰,他們在《獨立宣言》中提到的上帝就是自然神。為了保護信仰自由,他們沒有定基督教為國教,而是在憲法中確立了政府、司法與宗教的獨立,為個人追求最大自由發展的美國夢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國後來的成功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比如,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西部大開發,激勵和保護創造發明的完善體系,引進歐洲先進的教育思想和體制等等。當然,一些世俗化和理性化了的清教道德觀也對美國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但就像前面分析過的,它們並不是基督教獨有的,甚至是與傳統的基督教精神相矛盾的。另外在美國,受教育程度越高,信仰人格化神的人所佔比率就越低。比如,《自然》雜誌在1998年向517名美國科學院院士發出問卷調查,結果在收到的大約60%的回信中,只有約7%的人信人格化的神。9目前,美國較為發達的州,即沿海的那些藍色洲,信教人數的比率都相對較低,而中部那些宗教氣氛濃厚的紅色洲都相對比較落後。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西歐的世俗化趨勢正方興未艾,而且信徒們也日益變得開明、自由。在法國、瑞典和荷蘭的一些地區,只有不到10%的人經常去教堂。相反,在東歐和俄羅斯,基督教卻發展較快,部分原因是由於填補共產主義失落後的信仰真空,更主要是因為有宗教成長的好土壤--那就是社會動蕩、變革所帶來的生活不保與失望。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同屬東亞儒家文明圈,如今都已是發達或准發達的國家或地區,而菲律賓、南美洲及非洲許多基督教國家至今仍在為擺脫貧困而奮鬥。現今世界的政治、經濟重心已在逐步從西方向東方漂移,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不可阻擋之勢,這顯然也與基督教關係不大。而在中國大陸的現實是,基督教發展較快的地區大多數集中在貧窮落後的農村。

  分析國家興衰的各種因素極為錯綜複雜,是超出本書範圍的宏大敘述。我在此只是列出一些明顯違反事實的觀念誤區。有位樸實的農民說得好,兔子比烏龜跑得快是因為有四條飛毛腿,而不是那兩隻大耳朵。

  拿破崙曾把舊中國比作沉睡的東方巨獅,其實西方又何嘗不像一頭巨獅,雖然早已蘇醒,雄視闊步,卻仍苦於無法掙脫套在脖子上的沉重鎖鏈。而讓西方巨獅哭笑不得的是,竟有人羨慕他掛著一條神聖而高貴的項鏈。

--------------------------------------------------------------------------------

參考文獻:
2.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3. 5-6.

3. Frank, Andre Gunder Reorient: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5.

4.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398.

5.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480.

6. Webber,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91.

7.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

8. 同[7], 23頁。

9. Larson, Edward J. & Witham, Larry. 「Leading Scientists still reject God.」 Nature. 23 Jan. 1998: 313.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974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35
iamrabbit 發表於 2007-10-6 01:00 | 只看該作者
有沒有pdf版的亞?想收藏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811
36
sousuo 發表於 2007-10-6 01:03 | 只看該作者
同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7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6 01:0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iamrabbit 於 2007-10-6 01:00 發表
有沒有pdf版的亞?想收藏耶

No. But you can go to www.exbible.co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8
 樓主| confuse 發表於 2007-10-6 01:11 | 只看該作者
第七章  走出《聖經》

--------------------------------------------------------------------------------

三、進化論是否是事實
  自從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以來,進化論對基督教信仰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因為它撼動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創造論,因而基督教各派都視其為洪水猛獸,一批又一批保守的基督教學者對其進行著猛烈的抨擊,然而人們發現,他們的抨擊大部分卻是建立在對進化論的歪曲之上。

  對進化論的主要歪曲之一,是說進化論認為生命的起源和進化都是隨機發生的。根據這種說法他們計算出,從無機世界完全靠隨機而形成第一個生命所需DNA分子的概率幾乎為零,由此來證明進化論不成立。而事實上,進化論從不認為生命的形成及任何進化過程是像擲骰子一樣一揮而就的隨機事件,而是強調自然選擇及變異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原子和分子的組合就不是純隨機的,而是與他們的化學特性有關。另外,雖然進化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要解釋第一生命是怎樣起源的,就是說,各種「生命發生說」是否正確與進化論本身是否正確無關,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否正確與基本粒子是怎麼來的無關一樣。

  對進化論的另一大歪曲,是說進化論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通俗表達是:一個封閉的物理系統,一定會從起始狀態向越來越無序的狀態發展。有人因而認為,大自然不可能從原始的渾沌無序的狀態下發展出宇宙中各種秩序井然的事物,如太陽系和人體等精美複雜的系統,從而認為這些系統只能是由神創造的。然而我們知道,太陽系、地球生態系統及人體等都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地球生態系統在不斷地從太陽吸收能量,人體也在不斷地從外界吸收養分用來維持新陳代謝),所以不能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簡單解釋它們的發展規律。在大自然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從無序事物發展成的有序事物,完全不需要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預或創造。比如,四處飄蕩的水蒸氣可以形成各式各樣對稱規矩的雪花晶體,也可形成統一旋轉的龍捲風;四處飛揚的散沙可以形成一波波美麗和諧的沙丘;漂散於空氣、土壤及生物中的二氧化碳溶於水中形成酸性水,這種酸性水再消蝕石灰岩而產生含有碳酸氫鈣的水,這種水在遇熱或壓強突然降低時又會分解出碳酸鈣沉積下來,從而形成千奇百怪的鐘乳石或石筍,等等。那麼,大自然經過幾十億年漫長的演變而一步步形成像生命這樣複雜的事物也是完全可能的。

  進化論正如其它科學一樣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而有些學者卻利用一個半世紀前達爾文初創進化論時的一些局限性來否定整個進化論。比如,1984年中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了5.3億年前的軟軀體化石群,又經過20多年對大量化石的廣泛深入的研究,對曾困惑了達爾文的「寒武紀大爆炸」現象給予了新的解釋,對達爾文倒錐形進化樹模式提出了質疑,並提出了「廣義進化論」理論。這只是對傳統進化論的修正和補充,而有人卻把它說成是進化論的喪鐘。

   再比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指出,由於眼睛的功能和結構十分複雜,說它是靠自然選擇進化來的似乎很荒唐,但緊接著達爾文又用了三頁半的篇幅對眼睛可能發生的進化步驟提出了詳細的假設 10。有的學者卻斷章取義,宣傳連達爾文自己都懷疑進化論的可靠性。又盛傳一位叫霍普(Hope)的女士,見證達爾文在其臨終前的病塌上放棄了自己的進化論,並缽依了基督教。而這一傳說其實早已被達爾文的家屬和歷史學家們否認了,達爾文在他去逝的同年寫的《自傳》中,也很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為什麼不信仰基督教 11。

  進化論自從誕生以來,已被古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及古地質生物學的大量實驗及發現所證實,其理論不但與事實相符,而且根據其理論作出的大量推測也被證實。美國著名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曾經這樣說:「不在進化論的光芒照射下,生物學中的一切理論都將變得蒼白無力。」12

  首先,科學家發現,從像人類一樣複雜的生命到像病毒一樣簡單的生命都擁有一些共同特徵,比如都有DNA遺傳密碼,都要新陳代謝等,這間接證明所有生命都繼承了共同祖先的一些屬性。

  另外,通過形態系統學研究出的進化親緣樹與用分子遺傳學獨立研究出來的進化親緣樹的一致程度,遠遠高於一般的科學統計要求。進化樹上的許多進化路線,如從古猿人到現代人,都有比較完整的化石證據。至於有的路線缺少中間環節的化石,有些是因為地質方面的原因,使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比較困難,另有些尚待發現。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不斷發現新物種化石,如既像爬行動物又像鳥的「始祖鳥」和「中華龍鳥」化石,又如在加拿大北極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發現的,正從魚類向雙棲類轉變的,頭很像鱷魚的古魚類化石,它們無一例外地都在進化樹上找到了其相應位置;然而科學家至今卻沒有發現長著翅膀的「天使」的化石,因為在進化樹上鳥類和人類不直接同源。

  胚胎學研究發現,人和所有脊椎動物在胚胎髮育的早期都很像魚類,人的早期胚胎有鰓變和尾巴,外形和內臟都很像魚類。分子遺傳學發現所有動物都有相同的遺傳機制,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們的胚胎髮育過程都很相似,而且都是從低等動物形態向高等形態發展,就像生物演化的歷史重演,同時也反映了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變化。

  生物進化在比較解剖學上最重要的證據是同源器官(起源同,結構似,形態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讓我們來看一些脊椎動物的前肢:鳥翼、蝙蝠翼、鯨魚鰭、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雖然它們的外形和功能很不同,但它們的結構基本相同--都由肽骨、綜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構成,而且排列組合也非常一致(見圖7)。


圖7.動物的前肢及人的上肢

  這些同源器官很直觀地告訴我們,它們都是從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只是為了適應於不同的生存環境,而使它們的形態和功能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變化。

  創造論的支持者企圖用「同一設計」理論來解釋上面這些現象,但絲毫經不起檢驗。達爾文早在《人的由來》一書中就列舉了人體中許多種無用的或退化的器官,像體毛、智牙、尾骨及闌尾等等13。這些器官最早都是有用的,只是隨著人體的進化才慢慢失去其功用。如果人類是由完美的神按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豈能有這些多餘的器官?

  進化論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它對人類的影響甚至超過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有人真的發現了確鑿的證據可以推翻進化論,不但各權威雜誌會爭相發表,發現者獲得諾貝爾大獎也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科學》、《自然》等科學權威雜誌上,人們卻從來看不到任何創造論的研究成果。在基督徒佔大多數人口的美國,創造論及其變種「智慧設計論」一直在與進化論爭奪公共學校的話語權,卻總是不能撼動進化論。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支持進化論的證據不斷湧現,基督教各派對它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天主教前教皇保羅二世,就曾在1996年的教皇科學院大會上承認進化論不只是假說,聲稱它已在廣泛而獨立的科學領域被研究人員證實和接受,並且特彆強調它不是刻意追求和造假的結果。不過,他接著又用一些抽象的說教來說明只有人的肉體會進化,而人的靈魂是不會進化的,因而進化論並不與基督教信仰相衝突14。然而,大量事實已證明,人的精神和靈魂是與人的肉體及物質世界密不可分的,比如拿現代人與北京猿人作比較,在精神方面二者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6年3月21日報導,世界聖公會領袖英國坎特布雷大主教威廉斯公開反對在學校教授創造論。CNN在同一天的網上民意調查顯示72%的人反對在學校教創造論。又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2006年6月21日報導,包括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及加拿大皇家學會在內的全球67國的最高科學權威機構,聯合簽屬了一項抵制創造論的聲明,特別呼籲家長和學校關注進化論中那些已毫無疑問的事實。

--------------------------------------------------------------------------------

參考文獻:
10.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71. 167-170.

11. Darwin, Charl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Ed. Nora Barlo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58. 72.

12. Dobzhansky, Theodosius.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Evolution. 2nd Ed. Edited by Mark Ridl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0.

13. Darwin, Charles. The Descent of Ma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8. 11-26.

14. Pope John Paul II 「Message on evolution to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Catholic.net. April 16, 2006.http://www.catholic.net/RCC/Periodicals/Inside/01-97/creat2.html.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974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39
iamrabbit 發表於 2007-10-6 0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 confuse 的帖子

收到!
多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4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6 0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 confuse 的帖子

順手牽手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9: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