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含解脫道次第(中鼎版)空海法師

[複製鏈接]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1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chico 的帖子

想想現實里,佛教的很多東西太容易理解了.

有好多人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多是大病一場.

過去的前呼後擁沒了

過去的鞍前馬後也沒了

貪念多,咋能自在呢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2:09 | 只看該作者
看看這個:

「人」最大的敵人是誰?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個「自己」,你用千軍萬馬就能夠對治得了嗎?在「阿含經」裡面,佛陀也一樣提到,你要戰勝千軍萬馬容易,要成為一個將帥、大將軍,在戰場上縱橫千萬里、所向無敵,這還容易啊!但是這個「自己」,這個最大的敵人,你卻莫可奈何啊!為什麼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在無明遮障的情況之下,在那裡貪、嗔、痴,起惑、造業、受苦,然後不知道,就在那裡一直輪轉。所以,是自己的知見、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框框,把我們束縛住了,讓自己不能夠解脫自在。本來宇宙的存在、實相真理是「無常」,偏偏卻一直要去抓個「常」,跟實相真理一直拉扯、對抗,本來實相真理的存在是「無我」,但是眾生卻偏偏一直在抓「我」,於是跟實相一直在對抗、在拉扯,這都是苦啊!苦啊!因為不明了實相,就會背道而馳。
「背道而馳」就是事實的存在是這樣,但是我們卻一直去一直在跟實相世界對抗,因為有這個「我」、「我所」,「我見」這些,於是形成自己在障礙自己,自己在束縛自己,然後不知道,就是愚痴。修行就是讓我們從「背道而馳」的世界醒過來,去了悟無常、了悟「無我」法印,如果你不了悟,就會產生苦的結果。記得!「苦」是來自於在我們跟「無常」、「無我」法則對抗,「苦諦」不是本來就存在,「苦」不是本來就存在,宇宙存在的實相是「無常」,「無常」是剎那生滅變化流動,「無我」也都是實相,但是我們不了解,然後常常在跟實相對抗,於是產生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2: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2 chico 的帖子

原來看那句情緒皆苦,俺一直不理解是為什麼

後來想明白了

這個情緒不是說我們平時的喜啊樂啊的,而是指我們對事物過分的態度.讓事物牽著我們走了.

人真的是被自己打敗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2:20 | 只看該作者
眾生常常是在一個趨樂避苦的世界,顯現趨樂避苦的心態,不斷在趨樂,不斷在避苦。「趨」樂就是不斷在抓,就會產生貪;「避苦」就是不斷在抗拒,就會產生嗔。於是不斷在趨樂避苦之中,一直在逃啊!逃啊!逃啊!沒辦法安下來,沒辦法停下來!往往會向心外去求法,去求一些能夠如願以償得到的樂,然後再祈求一些加持,舉辦法會消災,避開自己所不要的這些……。這種情況叫做「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裡面趨啊!避啊!都是沒完沒了的一直在逃啊!在跑啊!在抓啊!在追啊!等到有一天,你能夠透徹了解實相之後,這些幻相都會消失,於是就能夠安住於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不會再去趨樂避苦。因緣現起什麼樣的境界,你會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溶入。
  所以,佛陀就有講到「緣起甚深」,你不了解這些因緣法則,於是不斷在趨樂避苦。當你看到實相之後,就會接受一切,但是這個接受不是無奈的接受。如果是無奈的接受,你心裡面會有一種「忍」,這個「忍」是不正確、不健康的一種修行方法。為什麼「忍」會有很多的負作用?事實上「忍」,內心是一種壓抑,會形成先傷害自己,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因為內心很多的憤恨、憤怒、不平,想發泄出來,但是又壓抑下來,想發泄出來又壓下來……,沒辦法宣洩。於是內心裡面就常常在拉扯拉扯,這樣第一個先傷害的是自己。
  再來,當他壓抑、慢慢的又忍,然後又壓抑,遇到境界又慢慢壓抑,心裡面的力量就像火山,醞釀、醞釀到一個情況,他就會爆發出來,於是就會傷害眾生。所以,修行方面沒有了解實相,才會用「忍」的;當你了解了實相,知道自己的貪、嗔、痴,於是就能夠去消化各種境界。逆境,你一定要去消化、要去接受,這個接受是完全沒有抗拒,不是無奈的。慈悲心要從自己這個「點」開始做起,慈悲是需要從點、線、面擴展。記得!實際在行慈悲,以及我們的修行,一樣都是要從點、線、面開始,「點」就是從自己開始做起,你這個「點」做好了,才能擴展成為「線」;「線」做出來了,才能夠擴展成為「面」;「面」建立了,才能夠進一步擴展到「空間」,亦即慈悲喜舍方面經文有提到從一方,然後擴展到二三四方,擴展到上下四維。「四維」就是擴展到整個虛空、十方法界,但是它一定要從這一點開始,從自己開始做起。
  我們原來是在看別人的臉黑,都在指責別人,看別人不順眼,覺得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也不好……,都是在看到別人的臉黑。現在的修行是如實回來看到自己,修行很重要的關鍵,要能夠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貪、嗔的心態,真正有回來反觀自己。在歷緣對境的時候,隨時都會看到我們貪、嗔的現行。當你遇到一個境界,生起了貪心,你有去看到。當你真正有看到,就是修行上一個很重大的轉折點,原來的心是向外看,解脫法是向內看,因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把最大的敵人找出來,唯有你回來看,才能夠看到最大的敵人,才能夠解脫自在。
  所以,當你有向內在看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痴。當你看到的時候,最初不太敢接受自己,會想說「我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心態?我怎麼會這樣的心態?」因為我們原先把自己的形象包裝得很好,樹立一個形象、一個偶像,今天回來面對自己的時候,哇!會不敢接受啊!但是,如果你逃避,又是在趨樂避苦,這樣就沒辦法真正如實面對自己,沒辦法認識我是誰。如果你逃避,真的又是錯失良機。
  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痴,再來呢?記得!你要先對自己慈悲,慈悲就是要能夠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是慈悲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先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現在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會走上如實之道,才會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寧願真的丑,不要假的美,回來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這樣才會把握當下,才會知道怎麼去扭轉、怎麼去改變、怎麼去凈化。如果不接受自己,你又逃避,就無法扭轉凈化,又錯失掉提升的機會。
  不要說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痴之後,就一直停留在很挫折、指責、沮喪……負面的情緒,這樣又在傷害自己,都不是正確的。我們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嗔、痴之後,第一個慚愧心會先生起,因為我們今天還在造成世間的苦,造成自己的苦、造成家人的苦,因為慚愧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再來就是要給自己慈悲,接受真實的自己,給自己重新再來,就是「歸零」。唯有慈悲接受自己,才能夠「歸零」,如果你逃開、你掩飾,是不可能「歸零」的,又是不斷在趨樂避苦。
  所以,慈悲的第一個點開始,就是先對自己慈悲,面對真實的自己,寧願真的丑、不願假的美,這樣才會有重新「歸零」、脫胎換骨的機會,就是慈悲的具體展現。當你能夠如此展現,就會將心比心。我們原來都是嚴格在批判別人,不容易接納別人,不容易接受別人,或者嚴厲指責別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對別人總是有很多嚴厲的苛責、批判。但是現在呢?當我們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臉黑之後,會看到事實上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的貪、嗔、痴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就會將心比心。當你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才能夠真正包容別人。記得!你真正接受自己,才會將心比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內心裡面的「忍」就會完全消失。
  「忍」是因為你都不知道這些過程、沒有去消化,認為自己很委屈,但是卻要展現出自己是一個修行者,這種「忍」是壓抑、不正確的。當你有這樣的心態,就會將心比心接受自己,然後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的慈悲,才能夠真正從「點」來到「線」,從原來造成家人的痛苦,會明顯改變、身心柔軟,家人也會感覺到你的柔軟、脫胎換骨。所以,慈悲是要從「點」然後「線」,慢慢擴展到「面」,再慢慢擴展到我們在歷緣對境面對一切眾生,再來就是擴展到虛空法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平常就可以實際去體悟、去做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和轉折點就是接受自己,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對別人慈悲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2: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 chico 的帖子

到了不需忍的境界,人才能有大慈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12:42 | 只看該作者
有的人會擔心說,學佛之人會不會消極悲觀?絕對不會的。這是因為不了解什麼叫做「解脫」。一般人不是樂觀、就是悲觀,但是真正學佛、智慧型而有證果的人,他是什麼樣的人生觀?如實觀。一般人才是樂觀跟悲觀,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他的人生觀是如實觀。有的人認為佛教文字看起來都是「厭」啦!「離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靜」啦!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負面的字句,認為佛教是悲觀,。事實上,是因為沒有了解佛法的深義,一般人是在樂觀跟悲觀裡面趨樂避苦,當他在順境抓得很如意、很順利,就是樂觀的人生;當他處處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觀的人生。但是學佛的人是超越這兩者,他是如實觀。怎麼樣才能夠進入如實觀,超越相對二元對立?等一下會再深入剖析。

不再貼了。你慢慢看吧。讀了1/10 感覺不錯,很有幫助。
睡覺去了。再見!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9-30 1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chico 的帖子

晚安好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23:2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一般人的「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都是成為境界的奴隸,被境界牽著鼻子走。聽到你喜歡聽的,你就想越聽越多,然後你的心就沉溺在「樂受」裡面,尾巴翹得很高,「我慢」又生起了。如果聽到人家批判你,於是覺得很不滿意,會想伸冤、甚至抗拒,嗔恨啦!苦啊!……就是這樣。所以,凡夫就是根、塵接觸之後,成為境界的奴隸。解脫者是你說我好、我知道,但是我不會起「我慢」,也不會被境界捆綁住;你指責我、批評我,說我很不好,我也是笑笑,也不會跟你們起嗔。一個解脫者就是不會成為境界的奴隸,境界一直在流動、一直在流動,過去的一切就是心完全開放,讓它流過、流過,活在每一個當下。境界對他來講,有觸、等於沒有觸,但是他不是沒有覺受,一樣是有正確的明覺。
  (第九章第十二節)「云何為世間?」,什麼叫做「世間」?佛陀就講「六內入處」。佛陀在這幾經裡面就講到什麼叫做「世間」?「六內入處」就是我們的「六根」。「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內入處」。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種「外入處」。我們接受外面的訊息,身體叫做「內身」,透過六種管道接受外面的訊息進來,叫做「六內入處」。外面的「色」透過眼根,然後傳到我們的身體。什麼叫做「世間」?因為你的「六根」接觸「六塵」之後,所產生的苦受、樂受,這裡面有你的貪、嗔染污進去,就叫做你的「世間」。
  可以靜下來思維、消化,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最讓你感覺痛苦的是什麼?去看看是不是裡面其中任何一根跟境界碰觸,被境界束縛住了?前幾天人家罵你、激怒你、攻擊你、批判你,是一個「法塵」,你聽了之後,到現在還悶悶不樂,這是你的「意根」,還被前幾天的「法塵」束縛住了,沒有從那個境界脫離開來,就是成為境界奴隸,於是還在「苦海」裡面。如果能夠一方面了解到世間眾生的心態,然後一方面去了解這些法義之後,你聽過、讓它流走,一方面也體諒眾生,一方面慈悲迴向這個世間,你又有消化,又不是用壓抑、用忍耐的,於是那一陣風、那個境界早就吹過了,它對你無所質礙、沒有阻礙,因此「意根」是清凈的,你是解脫自在的。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9-30 23:21 | 只看該作者
重複了。刪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10-1 01:4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1 07:11 | 只看該作者
跳出塵心
那會多清凈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0-2 02:59 | 只看該作者
禮拜天又看了兩章。作者批評其他人的話就顯得多餘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問題藕益大師「彌陀要解」講的非常清楚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10-2 05:15 | 只看該作者
,所謂的「實相」是透過你的心鏡看出來的世界,當你戴著藍色的眼鏡看這世間,這世間就通通呈現藍色,當你戴著黃色眼鏡在看,這世間就通通成為黃色。你帶著什麼樣的心境在看這世間,在你面前所認出的實相就是這樣,但是你所了解的實相與事實不相符合,你不知道,所謂的「不知道」就是無明遮障。
  如果你有覺察到我們所知所見,與事實有相當的出入,代表你有反觀覺察的能力、有認真在反觀,這時候你的慚愧心才會生起來,才會虛心、才會柔軟心,才會慢慢要來凈化我們的貪、嗔、痴、身、口、意,這是一般眾生。如來呢?他一個沒有貪、嗔、痴的人,他所看出來的線就是一條直線、就是實相,實相是直的線,看出來的就是直的線,因此能夠怎麼樣呢?如同事情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不會去扭曲它、不會去污染它,叫做「如來」,。你只要還有貪、嗔、痴,你的心鏡就會凹凹凸凸;你的心鏡有凹凹凸凸,你對事情的看法,就會去扭曲、污染,沒辦法如同事情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
  當你沒有貪、嗔、痴,你的心是很明、很清,是一面很客觀、很如實的鏡子,因此當事情呈現到你的心,你所看出來的,就能夠如同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這叫做「如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2 08:39 | 只看該作者
我想知道入了禪定究竟是咋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34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2 09: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3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下面轉自網海蓮舟主站
http://pemaosalling.org/whlz/

四禪八定與滅盡定


一、各種禪定的差別: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如果連
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是很困難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
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
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麼,什麼是
禪定呢?

  禪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禪那,意思是靜慮:既
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註不散,稱為「定」;「觀」
既是作種種的觀行。禪定包含「止」和「觀」,「止」(Samatha)和
「觀」(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一個人修任何的禪定,
一定離不了止和觀,不然的話,他修的禪定會偏向外道。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和無。欲界有種種慾望,
且沒有定心;和無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里修禪定,其中一個
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

  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
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再坐禪的過程中,我們可依心態的
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㈠、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做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
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
斜,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
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凈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
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
稱為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
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㈡、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
而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如果靜坐半個
鐘頭、一個鐘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在進
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禪,深入定的
話,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㈢、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
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
后,就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㈣、未來禪:

  進入欲界定后,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
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
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
個坐禪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既是進入未來禪。

  但是,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
這不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裡?若要達到未來禪,必須達到欲界
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
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
定一步一步地進入。

  為什麼第四步驟稱為未來禪呢?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由於此未來
禪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二禪、三
禪、和四禪。

①、初禪: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
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
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
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禪了。

  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后,有很深的定
力,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滿滿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
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
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
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
已舍離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
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稱為
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

  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
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

  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
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

  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
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
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②、二禪: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后,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
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觀」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
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麼,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
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捨棄,因為它也是一種
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起后,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
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凈,
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

  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
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
識,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凈,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

  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
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
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象,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
「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

  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后,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
的平靜。

  ③、三禪: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
種樂;初禪是舍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
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
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

  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后,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
智、樂、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
四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
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舍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
禪樂。

  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④、四禪:

  進入三禪后,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
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
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
中,進入四禪后,心如明鏡不動,清凈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
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里,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這四種定都還在,沒有舍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
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
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裡的神通並不是象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
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

  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凈、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舍掉三禪的樂。

  念清凈: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凈;
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
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盤,但是沒有智慧,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
念」壓住,使它不生;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后,把煩惱心壓制住,的煩
惱還在,所以他死後就生到的無想天。進入無想定后第六識(意念)的心就
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為這就是涅盤。佛弟子都
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因為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
道。

  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舍離。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
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
想非非想處定。

①、空無邊處定: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
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禪中做「
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
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
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
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②、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
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
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
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
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
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
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進入另一
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為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
(註: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
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

③、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
因此想捨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
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
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
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

  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
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
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④、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
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
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
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
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后,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
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為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后,第
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
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為第七識--恆行的心識。

  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
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滅盡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
此想捨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捨棄第七識的恆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
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為我。我們的前六識
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為恆行,依司機
是永恆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
滅盡定,棄除了「我執」。「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
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
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
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
執」,但是當他出定后,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
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后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
入滅盡定。

  至於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綸說可以,
另一些卻說不可以;大乘唯識宗等都認為修菩薩道者絕對不能進入滅盡定,因為
能進入此定者出定后沒有煩惱,過去的「業因」沒有煩惱為「緣」引發,就再也
不來三界受生,不能繼續修集福德因緣,乃至成佛。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
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稱為「無定」。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
分為三界,又稱為九地,既是欲界稱為散地;和無稱為定地,要進入此
二界,必定要依靠禪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
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


二、簡介修習禪定之方法:

  根據南傳的《清凈道論》中共有四十種修習禪定方法,它們是:十遍、十不
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量心)、四無色、一想和一差別。修習禪定應從數息
入手,比較穩當;因為各種禪定的修行適合不同根器的眾生,比如修不凈觀,能
夠破除淫慾,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凈觀到一個時期后,會對身體產生厭惡的
心理,結果想自殺,這種人就不適合修不凈觀。所以修習各種禪定的方法應該根
據個人的煩惱所在而修,並不是人人都能夠修習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兩種禪定
方法,比較適合大多數的眾生,它們是不凈觀與數息觀。

  我們的心很散亂,坐禪時數呼出吸入的氣息,慢慢降服我們的散亂心而進入
定;我們是煩惱重的欲界眾生,要修禪定進入,就要舍離欲界的種種慾望,
而在此中最嚴重的煩惱是色慾,所以我們應該修不凈觀來對治它,所以數息觀與
不凈觀被和稱為二甘露門,它們是要修學禪定的初步。比如說一個人修慈悲觀,
但心散亂,想動想西,這是很難有成就的,所以他應該先修數息觀把散亂的心定
下來;又如一個人的心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應該修慈悲
觀。

  在修學禪定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去參訪有學問得導師以解除疑問,請給予援
助和開導或啟示,親身體驗一段時期,適合我們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適合的
就應該放棄;除非那個教導者有宿命通與他心通,他知道我們過去業的因緣,與
現在貪、瞋、痴心煩惱之所在,能以正確和適合的方法教導我們,這樣修習禪定
就會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這類導師,最好是從數息觀、不凈觀那兒著手,然
后再修四念處。

**********************************************************************
【錄自:吉祥的主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2 09: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那爛陀寺 的帖子



謝謝那寺.
前些天看見一說實相學長說這個禪定.我就試了一下.

坐在那裡想我什麼也不要想啊什麼也不要想啊.
結果,不停的想什麼也不要想了

咋樣才能什麼也不想呢.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36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2 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修習禪定急不得,我覺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看書多積累,首先要有一定的正見作為基礎,禪定中會遇到各種的覺受,正見不足會導致走入歧途,其次,修定一定要有真正的善知識指導才行,還有其他方面的條件,比如每天能否固定抽出一段時間持之以恆等等都很重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2 09:3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6 那爛陀寺 的帖子



謝謝那寺

俺太好奇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38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7-10-2 0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就是啊,對未經歷過的誰能不好奇啊,禪定本身並不是佛門不共的方便,外道也能通過禪定的修行而達到和天人相應,佛門只是藉助禪定能夠削弱能所對立這一方便之處來悟道,否則即使修到九次定,終究不出天人的境界,就像射出去的箭,力道再強最終福報盡了還是會墮落的,所以真正重要的是佛門不共的空性正見,應該多下功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9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10-2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那爛陀寺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8149

帖子

330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02
40
溫和寶 發表於 2007-10-2 1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那爛陀寺 的帖子

一直不知道你的名字的含義和出處,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不是也許,就是孤陋寡聞,佛教的知識我幾乎是零。
我猜了半天,有幾種答案:
1。有個寺廟叫「陀」。------那個破爛的「陀寺」
2。有個寺廟叫「爛陀」。----那個「爛陀寺」
3。有個寺廟叫「那爛陀」------「那爛陀寺」是寺廟名稱
4。有個人名叫「那爛陀寺」-----人名而已,姓那,或複姓那爛。
5。。。。。。。

哪個是正確答案?
至於出處我就更不知道了。
珍愛生命 遠離毒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8: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