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有無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複製鏈接]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21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11-5 08:42 | 只看該作者

說法的內容

就這部分的內容而言,法師們講解得太多,無須多言,但有一點,務必點出的,以為證明。那就是經中有言: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若不深思,必於此處匆匆而過;若真學佛者,於此必不能不疑:何故彼鳥唯獨演暢二十五道,獨遺十二聖道而不宣揚?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於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此十二聖道已然圓滿,無須再修,是故彼鳥,不為開演。我們知道,佛經里增一字、減一字,那都已經是在謗法了,更何況這裡已經不是少一字的問題了。而我們深信,身為七佛譯師的鳩摩羅什大士更是不可能謗佛謗法的,那麼,在《阿彌陀經》里沒有出現前十二道品,必是有其深意的了。其深意就是:往生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有修行的。不僅是有修行,而且是有著很好的修行,因為他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都已經不用再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22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11-5 09:02 | 只看該作者

修法的要點

是故經中宣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故,得生彼國」豈虛言哉。善根,即四正勤是;福德,即四如意足是;因緣,即四念處是。四正勤的意思,就是「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總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四如意足的意思,是說四種之禪定也。 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慾望增進; 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 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 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以此四如意足之禪定,進修「四念處」之智慧,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法無我四觀心無常。因為觀自身不凈,穢惡充滿,甚可厭離,進而能知佛身清凈,功德所成,可為希企。因為觀受是苦,故知世間苦樂,實由一心,今修無念,則向佛智,向佛智故,苦樂皆息。因為觀法無我,故離於我執,以離我執故,妄情頓斷,則知彌陀改性德,元自我心。因為觀心無常,則知世間生滅,虛妄遷流,法身寂靜,無來無處,進而得悟往生之理:生則必定生,去則實不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23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11-5 09:21 | 只看該作者

寫作此文的用心

因為時至當代,有大德宣揚:一句彌陀、一本佛經,必能往生。以此而攝受初機,實無不可;以此而為教化,實在害人不淺。西方極樂,佛弟子中幾人誰不想去,實能去者又有幾多?昔日印光大德,因為戰火紛飛,國土多災,故而力倡但持名號,實乃深契時機之因緣。但時至當代,以之為定訓,則實為不可。何以故?因為往生西方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經中明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故真發願往生西方者,實應當廣修善根福德因緣!
因為多方面的緣故,現今佛教多為世人所誤解。這裡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內部的原因。但不必管什麼原因,把握自己的因緣,念佛往生西方是最為緊要的。蕅益大師說:往生之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之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淺。誠哉斯語。然不可不多加思索,何以」往生之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我有信嗎?我有願嗎?相信大多數的學佛人必是肯定回答,我當然信啦,我當然願意往生西方極樂啦。那麼,如此有信有願,我就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里去了嗎?大概仍能作出肯定回答的就為數不多了吧。為什麼?因為你的信,不是真的信,或者說不知道要怎麼樣才算是信;而你的願,也不是蕅益大師所說的那個願。一般凈土學人不能明白佛教凈土與西方基督信仰的區別,也就是在於對佛教里」信「和」願「的了解還不深。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11-5 09:2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24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11-5 09:32 | 只看該作者

真實信願

真實之信(出《彌陀要解》):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凈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凈莊嚴,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凈,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凈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
真實之願:非獨謂我人往生之願,更謂彌陀慈悲之願。我人若欲往生西方,實應發與彌陀相應之願,是為四十八願也。若能發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縱不見彌陀,亦自成彌陀也!是謂真實發願。真有心往生西方凈土者,於此不可不思。
願與天下蓮友共勉!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及與法界,一切有情。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11-5 09:39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25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11-5 1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3樓 metrotown 的帖子

真信佛,決定會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
真信佛,決定往生。釋迦絕沒妄語,彌陀更無虛願。

我輩凡夫,願有實有虛,有實願者,決定能放下身心萬緣,一心念佛,凈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有虛願者,身心牽一卦萬,口誦佛號,心馳境緣。豈不是上騙諸佛菩薩,下騙六道眾生,中間騙自己。如何往生!

何謂善根福德因緣?於西方凈土法門,真信,實願,篤行。信願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凈土法門本是萬人修萬人去,但現在萬人修,能有一兩人去就不錯了。我們能看到幾個預知時至,瀟灑往生的。大多數人如果能修個人天福報就算不錯了。病卧在床,昏迷不醒,靠別人助念「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我看靠不住哇。

[ 本帖最後由 大熊貓 於 2008-11-5 23:11 編輯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26
翡翠 發表於 2008-11-7 02:27 | 只看該作者
所謂的佛性、真如、先天一炁,其實都是人所本來固有的,本來就能跟道合一的本性。

然而,各種執著污染妄想,使得人偏離了本性,蓋住了本性。

所以,修鍊其實也是很簡單的,就是時時觀照本心,時時打掃,把那種污垢,使用靜坐的功夫,使用心意,一層一層的磨掉;

每天都磨去一點,身心輕鬆一些,每天都逐漸離先天本來面目近了一些,先天炁更加噴薄而出;

逐漸打磨,性命逐漸升華。

無論是靜坐還是日常的性功,都進了一層。

一點一點積累功夫,一點一點打磨,每天的靜坐都能有所提高,功夫有所積累,形成小小的質變。

靜坐定力越深,對性功的修持提高就越有好處,把靜坐的功力透到生活之中的修持。

而生活之中的修持,減少矛盾,擴大心量和智慧,又對靜坐有益。

靜坐、性功相得益彰,修鍊連成一片,性命不分彼此。

心地打掃乾淨,自現先天一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27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11-7 12:30 | 只看該作者

作者:一弘

轉]念佛,你到底「老實」了沒有?

作者:一弘

凈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門以其攝受根基的廣泛、修持方法的簡單易行,受到了廣大信眾的歡迎。在這其中,「老實念佛」是一個目前很流行的口號。經常可以聽到人們說:「你不要管那麼多,老實念佛就行啦!」

在這裡,我想再和大家探討一下關於這「老實」的話題。

什麼是「老實」

以筆者的愚見,所謂的「老實」,就是對某種事物懷有極其強烈的信心,沒有任何疑惑和雜念,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甚至能以性命相托。

「老實」是一種因緣法。就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種種的人事物,有的就喜歡,有的就討厭;有的就相信,有的就懷疑。這些都與宿世的因緣有關,是不能強求的。

就凈土宗而言,一個人聽說了念佛法門,能不能生起堅固的信心,能不能「老實」下來,這也是一種因緣,也是不能強求的。與「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樣,「老實念佛」這句話也說的是一種境界,而並非一種方法。如果把它錯當成一種方法,很可能出問題。

一些道友對念佛法門明明心存疑惑,但卻不敢面對,不敢承認,生怕別人說自己「不老實」,就強迫自己「老實」,結果內心矛盾衝突,很是痛苦。

筆者的一個朋友就因為念佛無法「老實」下來,又不敢找其他出路,非常焦慮,惶惶不可終日,總害怕墮地獄,同時又為自己的「不老實」感到自卑,抬不起頭來,結果鬧出了心臟病。

筆者認為,修學佛法應該要如實,包括如實地面對自己的煩惱和疑惑。如果心存疑惑,卻還要強迫自己「老實」,就如同身體某個部位疼痛了,只是用止痛藥止痛,而不去尋找真正的病因。

「老實」不下來該怎麼辦呢?

「老實」不下來,說明存在障礙。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法就有八萬四千種葯。每個人的障礙不同,對治的方法也不同。

念佛本身也是一種克服障礙的方法,所謂的「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但這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有的人念佛就是念不下去。這時,就應該選擇其它的方法。就好比作戰,當在一條戰線上遇到強大的敵人無法前進時,就應該從其它地方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突破;如果只是一味強攻,只能貽誤戰機,甚至造成慘重傷亡。

也許有人會說:「祖師們不是讓我們『不夾雜』嗎?怎麼能不念佛而選擇其它方法呢?」以筆者的愚見,所謂的「不夾雜」是指對彌陀的信心和求生凈土的願力沒有任何夾雜,而並非指只能念一句「阿彌陀佛」,只能念一部《阿彌陀經》。

凈土宗九祖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記載,曾有一個參禪的人要跟他學習凈土。蕅益大師說:「你不必放棄參禪而改念佛。你只要將參禪的功德迴向凈土就好了。」

可見,無論看經、坐禪、持咒乃至世間善法,點點滴滴的功德經過發願迴向,都可以成為指歸凈土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方向是一致的,怎麼能說是「夾雜」呢?相反,如果雖然只念一句彌陀,但心存疑惑,或者放不下世間活計,貪求神通感應,內心亂糟糟,那能算「不夾雜」嗎?

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你讓他一天到晚只念一句彌陀,就很容易產生疲厭,修行不可能有進步,甚至會退失對佛法的信心。

有些人可能會說:「佛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話你也敢不信?」然而筆者檢索了《大正藏》,只是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中找到了這種說法,並沒有在佛經中找到這句話。

而且「念佛」本身的定義非常廣泛:觀想念佛也是念佛,實相念佛也是念佛;念佛的功德也是念佛,念佛的法身也是念佛;南傳佛教中念「Buddha Buddha……」也是念佛,禪宗中的傳佛心印也是念佛,密教中的本尊相應也是念佛;念釋迦佛也是念佛,念藥師佛也是念佛。佛佛道同,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任何一尊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並不僅僅指持名念阿彌陀佛。

當然,「一句彌陀念到底」的方法對於一部分人有效,但如果把這種適合一部分人的方法說成是適合所有人的方法,甚至說成是末法時代惟一的解脫方法,那就如同把一個適合少數人的藥方強加給全世界的病人,必定是要流毒天下的。

善知識、菩提心和深入經論

有一些道友,持名念佛念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內心的煩惱卻依舊熾盛,信願心依舊薄弱。這時,就應該如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重新考慮修行的方法。

在這裡,善知識的指引很重要。我們是業障凡夫,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基本上就是在盲修瞎練。善知識能夠觀察我們的根基,為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再加上傳承的加持力,長時間正聞熏習,努力用功,障礙是一定可以破除的。

再談一談菩提心的問題。

對彌陀生起信心,是一件看似平常但卻非常微妙的事情,因為這裡蘊含著與彌陀的感應道交。彌陀的凈土是廣大無邊的功德莊嚴,是果;我們要有同樣廣大無邊的菩提心作為因,才能與彌陀感應,否則因果就不相符了。因此,要想對彌陀生起信心而老實念佛,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非常重要。

也許有人會說:「那些愚夫愚婦,也沒有見他們發菩提心,他們也信願念佛往生了。五逆十惡乃至畜生都能往生,他們也沒有發菩提心啊!」

看事情不能只看這一生,菩薩道上暫時忘失菩提心是很常見的事情。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宿世沒有發過大菩提心呢?否則他們怎麼會有那麼殊勝的因緣?

所以,對凈土尚未生起信心的道友可以不妨先從發菩提心入手。菩提心圓滿了,對凈土的信心也許就能如泉水般自然湧現。

學習經論也很重要。

既然一句彌陀可以融攝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也可以融攝一句彌陀。念佛人為何要排斥經論呢?如果不學習經論,就無法看清自己內心的相貌,明明是起了煩惱,卻會當成是功德。如果不學習經論,就不能樹立正確的知見,而正知見是真實信心的來源。僅僅建立在宗教感情基礎上的「信心」,能堅固嗎?念佛能真「老實」嗎?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是蓮池大師晚年時留下的話(有待考證),但是你看看蓮池大師他一生學習了多少經論!人家吃了七個饅頭飽了,我們前六個不吃,只吃「第七個」,能飽嗎?

切莫偏激

一些道友在探討問題時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抓住一兩句祖師的話作為大棒到處打,動不動就是「某某祖師這麼說……某某祖師那麼說……你敢反駁?!」

首先,祖師畢竟不是佛陀,說的話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而且,任何一個祖師都處在他的時代,他的話是針對當時眾生根性的,甚至僅僅是針對某一個弟子的。所以,對於祖師的語錄,我們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拿來作為尚方寶劍。

曾經有一位祖師給一個弟子開示,弟子用筆記錄下來想要流通。祖師發現后,嚴厲地呵斥了他並責令其燒掉。祖師說:「我給你的開示,對於你是甘露,對於後世眾生可能就是毒藥!」

凈土宗的祖師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開示,其中有一些就是矯枉過正的方便語,如果執著於此,很可能走向偏激。就比如「釋迦所以興出世,惟說彌陀本願海」 這句話,有人就狹隘地理解為釋尊出世只為說一個念佛法門,這就很偏激,而且在客觀上會產生貶低其他法門的作用。難道非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建立對凈土的信心嗎?

這些偏激的輿論在凈土宗學人中也造成了不良的風氣。

有些道友見到別人修學其它的法門就不歡喜、鄙視,誰學習經論就是「夾雜」,誰探討般若就是「談玄說妙」,似乎只有持名念佛才是正道,才是最有智慧的。我給他們起了一個綽號:「凈土極端主義者」。

目前,許多人都說「你我都是下下根性,只能念佛」,這就很武斷。「根性」是一個非常複雜微妙的問題,不同的法門需要不同的根性。我們要依止善知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只有善知識能夠觀察我們的根性,而我們自己是很難看清的。所以,這種不分青紅皂白貶低自己和別人根性的說法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會讓許多人與自己適合的法門失之交臂。

還有一位道友曾仰著脖子說:「我不是上根利器,我也不會談玄說妙,我只會老實念佛!」詞語上似乎很謙卑,但從他的神情語氣中我能感受到強烈的我慢——「老實念佛」已經成為了一些人標榜自己的另一面傲慢旗幟。

看來,「老實念佛」並沒有那麼簡單,對這四個字的誤解和濫用會斷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

結語

總之,我們依止善知識、發菩提心、深入經論等等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斷疑生信,去除障礙,使得我們能夠真正做到老實念佛。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的「不老實」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450

帖子

10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5
28
那爛陀寺 發表於 2008-11-7 13:16 | 只看該作者
贊一下!感覺如今這個時代,老實念佛成了一些人顢頇佛法的借口,似乎背離了這句話的本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29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11-8 00:27 | 只看該作者
我是不管諸佛菩薩們、祖師們、大德門如何說。這輩子篤定要老老實實念佛了。從不老實,慢慢一步一步到老實。如果錯了,就錯到底吧。即使念到了地獄,也沒什麼可怕的。三惡道本來就是家鄉故土。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30
翡翠 發表於 2008-11-8 02:03 | 只看該作者
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

----------念佛的時候,數這個咚咚,會分心。

念佛講究一心一意,最好不用這些東西。

可以默默的縣一口氣念10 遍,再一口氣念9 邊,再一口氣8 遍,依次遞減。。。然後再重新,10 次,9 次,8。。。。0, 10,9 ,8 。。。。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31
翡翠 發表於 2008-11-8 0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9樓 大熊貓 的帖子

那你要有思想準備,阿彌陀佛接你的時候,你走不走?能不能放下感情,夫妻子女感情?好像一旦猶豫,就會錯失機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0

主題

1965

帖子

68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1
32
大熊貓 發表於 2008-11-8 06: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1樓 翡翠 的帖子

慢慢學著看破、放下,爭取做到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過。(這句話會引起不同的解讀)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3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11-8 11: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翡翠 於 2008-11-8 02:03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為了少打岔,我換了一串108顆的佛珠

----------念佛的時候,數這個咚咚,會分心。

念佛講究一心一意,最好不用這些東西。

可以默默的縣一口氣念10 遍,再一口氣念9 邊,再一口氣8 遍,依次遞減。。。然後再 ...


這也是假一個方便。掐佛珠是一個不錯的攝心方法。其實方法並沒有高下,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特別要緊的是:對峙自己目前的狀態最好的方法。情況變化了或者進步了就要換方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4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11-8 11: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8-11-8 00:27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我是不管諸佛菩薩們、祖師們、大德門如何說。這輩子篤定要老老實實念佛了。從不老實,慢慢一步一步到老實。如果錯了,就錯到底吧。即使念到了地獄,也沒什麼可怕的。三惡道本來就是家鄉故土。


隨喜讚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5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11-8 11:1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翡翠 於 2008-11-8 02:05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那你要有思想準備,阿彌陀佛接你的時候,你走不走?能不能放下感情,夫妻子女感情?好像一旦猶豫,就會錯失機會!


翡翠這句話是很毒辣的!對這裡所有的學佛人念佛人,如果問一句:你真正發願往生西方凈土了嗎?有誰敢舉手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36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08-11-8 11:1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大熊貓 於 2008-11-8 06:06 發表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菩提樹下 -  backchina.com]  
慢慢學著看破、放下,爭取做到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過。(這句話會引起不同的解讀)


在這裡樹下倒不會有人解讀錯,不過什麼叫「慢慢學著」呀?不給老兄面子的說,這不叫發願這叫做安慰自己,給自己找借口留後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