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德。。。。。。至善

[複製鏈接]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21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4 14:18 | 只看該作者
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討論一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Chico已經進行了詳解。但是這句話太概括性了,有一些細枝末節需要釐清一下。「明德」指的是人本性的善還是籠統地指人的本性?相似的問題是人是本性純善的呢還是混合體?如果「明德」指的是人本性中的善,那麽這個「善」是如何定義的?這個定義是否會隨時間、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21:10 | 只看該作者
古人的高明之處,就是讓你自己去悟。1+1=2 的文字,沒有味道。看一遍就沒人看了。如果是1+1=X 的話,讀得人會覺得味道無窮。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會。這樣才會有不亦樂乎的感受。孔老夫子不是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嗎?另外不同心念的人讀,會得到與其心念相應的感悟。

明德一詞來自儒家。意思應該是人性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善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然你明什麼?看儒家的東西必須注意的是:內省。不是向外求。明德不是別人送給你的禮物。是咱們自家的寶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2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2 chico 的帖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22:46 | 只看該作者

補充一點

佛家,道家,包括神家(通指信上帝的宗教)對明德的解釋,都不是儒家明德的本來意思。都是從這些宗教自身的感覺出發,用他們的理論、思維方法得出的解釋。
儒家的明德就如同是清澈透明,無色無臭的水。這些宗教都憑著自家的味覺,品嘗出不同的味道。帶著自家的有色眼鏡,看出不同的顏色。我們沒有必要評論他們對錯,只要明白一點。那僅僅是他們的一家之言,就可以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 chico 的帖子

下行在網上查了查這個開篇.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 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 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物。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後天 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 五經」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26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4 23: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zgb9333 的帖子

過幾天俺去圖書館查查學術性的期刊,看看有沒有相關的學術文章

看不明白的,剛好可以請教你們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28
問? 發表於 2007-8-24 23: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佛教的解釋,明德就是人的真如自性,它本來是光明的,現在蒙上灰塵變暗了。明明德就是擦去灰塵,恢復「明德」本來的光明。「親民」應該做「新民」(朱子說的),就是幫助別人恢復自性光明。

明明德是自覺,新民是覺他,止於至善是覺行圓滿。

其實後來朱子借鑒了很多佛教的東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29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4 2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7 子竹青青 的帖子

要是細看,種類也是五花八門的呢。就以這個 格物 為例吧,按照現代用語就是由唯物和唯心兩個角度來看待她,解釋也就各不相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4 2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因該多看看儒家的解釋。佛教里的解釋,藕益大師的最好。自己愚見,佛家再有新的解釋,也不會超過他老人家的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24 23:41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31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4 2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8 問? 的帖子

朱子借用了佛教,結果就偏離了聖人的原意。他的確為國學做了不少貢獻,但觀點是唯心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32
問? 發表於 2007-8-24 2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1 zgb9333 的帖子

有可能!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聖人的本意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33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8-24 23:46 | 只看該作者
俺慢慢跟著幾位學

謝謝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4
confuse 發表於 2007-8-24 23: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2 問? 的帖子

我覺得要了解聖人的本意,需要了解聖人在講這句話時所設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聖人的話,這句話也才是聖人說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或別的某人說的。大家可同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5
柏桐 發表於 2007-8-25 00:17 | 只看該作者
「至善」的道德境界和準則當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 親民」二綱領的最終發展歸宿。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政治 勢力的干預以及對「人慾」的壓制,中國人學思想的發展沒有走上一 條真正關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 的反差。《大學》所標榜的「至善」完全從政治統治的角度出發的, 從思想上、行為上對封建知識分子進行全面控制。說到底,「至善」 的理想境界只是作為統治者加強對人民統治的一副「上好帖子」、一 劑「良丹妙藥」,其美麗的理論外衣下隱含著限定人的自由發展的實 質內容

這一觀點是否正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5 0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4 confuse 的帖子

完全同意
我們只要明白是自己或別人理解的意思就行了。
聖人的本意,也許當初就是「無量意」。或許聖人就一個意思,我們因為味覺,眼鏡的顏色不同,品嘗出不同味道,看到不同色彩吧。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25 0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5 柏桐 的帖子

我覺得就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而已。有些文化人比較喜歡批評別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8
Yzrsg 發表於 2007-8-25 0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5 柏桐 的帖子

這話相當值得反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9
柏桐 發表於 2007-8-25 0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7 chico 的帖子

理論上的提倡與社會的現實具有極大的反差.

主要是這一句. 聯繫到中國近代史, "三民主義", "共產主義",.. 都應該是止於至善, 精英君子的止於至善. 這些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符合嗎? 現在更少不了精英君子們新一輪的"止於至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40
zgb9333 發表於 2007-8-25 00:5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onfuse 於 2007-8-24 23:59 發表
我覺得要了解聖人的本意,需要了解聖人在講這句話時所設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聖人的話,這句話也才是聖人說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或別的某人說的。大家可同意?



言之有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