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haozichao200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獨分子,你能講出別樣的「台灣歷史嗎」

[複製鏈接]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1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滿清對渡台禁令演變時程表
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 依施琅之議,滿清頒布渡台禁令三條(請參閱P11)
一七一九年(康熙五十八年) 依閩浙總督羅覺滿保之議,清廷重申渡台禁令
一七二九年(雍正 七年) 再度重申渡台禁令
一七三二年(雍正十年 ) 廣東巡府鄂爾達奏請准予渡台者攜眷
一七四○年(乾隆五年) 閩浙總督郝玉麟以開禁後弊病叢生,再度禁止。
一七四六年(乾隆十一年) 戶科奏請開攜眷令
一七四八年(乾隆十三年)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請攜眷以一年為限。
一七六○年(乾隆二十五年) 福建巡撫吳士功,奏請開禁但以一年為限。
一七六一年(乾隆二十六年) 閩浙總督楊廷璋,奏請嚴禁渡台及禁攜眷。
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 陝甘總督福康安奏請廢止攜眷禁令。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 依福建巡撫沈葆楨之議,渡台禁令廢止。(離台灣割日僅剩下二十一年)
總計以上,滿清據台二一三年中嚴禁渡台大都在嚴禁令下。也就是滿清據台時期的90%以上都在禁止人民渡台的敵視狀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2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04 | 只看該作者
為貪污所設置的「墾照」

墾照就是對台灣土地開發的許可証。滿清的統治是採用禁止民間從事開發的方式,如果要開發土地就要有許可証,就是「墾照」。在康熙未年,把所謂「墾照」發給特定的人,准許在一定地區內墾殖拓地。
這種能獲得墾照的所謂「特定人」,是有所限制的。他們是:
一. 代表滿清政府權力來台的統治階級官員
二. 統治官員的親朋好友。
三. 滿清的退職文武官員。
四. 荷蘭時代的大小結首、鄭氏屬下的舊文武官員
五. 與滿清官員有勾結者。

他們只要知道何處的土地業已開發完成,即向滿清官員取得該地的墾照,如此取得墾照的人就擁有土地所有權,被稱為「墾首」。墾首是不費絲毫的勞力,而花了血汗的先民就要向有「墾照」的人租土地,繳稅金。如此不合理人民豈有看不出,這就是為貪官所設置的「墾照」制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3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04 | 只看該作者
墾滿清據台之初規劃行政地區並置府縣,它不過是形式上的行政措施而已,幾乎是有名無實。實際上滿清的直接統治權是南從下淡水溪沿邊,北至諸羅的小地區之外,其餘都是滿清行政所不能及的未開地區。
對未開發地區即未隸清國版圖。持有墾照的「墾首」,根本依附在政府公權力之下,但在滿清據台之初,公權力無法到達諸羅,鳳山縣令也不能前往所轄地區視事而寄居於台灣府城,所以當時的墾首無法行使其墾照所俱有的特權。
此時向大自然抗戰的就是不可能持有墾照的台灣本地人。
滿清統台的二百十三年間,並不是國土沒有擴張,國土擴張的條件是等待那個地區開發完成,而後軍隊開進那個地區,並設置衙門進駐官員,擁有墾照的人,此時發了大財,因為他是地主。為土地奉獻辛勤勞力的開拓者,睜眼看軍隊、污官成群而來,抽稅徵穀子。所以大部台灣土地的開發,都是農民的走先,滿清政府的「行政」才跟在後頭,最後,滿清乃實際的把該地區收歸在國土也就是「大清版圖」之內。
台灣開拓者在滿清的制度下,就被套上「盜墾」「私墾」等罪名,強佔了台灣本地人的田園。如此台灣人豈有不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4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05 | 只看該作者
滿清據台時期年表



1683 施琅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進入台灣。
1683 八月十五日東寧王朝鄭克塽降清時,滿清政府對台灣的佔有並沒有領土的野心,所以產生了對台灣的「留」與「棄」的問題,將此「棄與留」問題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而會議並沒有決定。
1684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將遷延不決有八個月之久的台灣歸屬問題,才決定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設一府三縣。
1684 康熙二十三年滿清佔據台灣後,依施琅之議,即時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其內容含有嚴格規定台灣居民及漢人渡台三禁令。
1686 康熙二十五年 滿清下令「台灣駐防兵丁,三年之中陸續更換」,此即班兵。
1686 墾首施東之子施世榜,利用濁水溪的河水,從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開始建設,一直到三十四年後,才築成大埤圳,灌溉了半線地區八個村莊,共一百小庄,約一萬九千餘甲的田園,稱為「八堡圳」又稱「施厝圳」。
1709 康熙四十八年泉州人陳賴章移殖大佳臘 (台北一帶),就是台北盆地被漢人墾殖的開端。
1714 康熙五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日,共計有三十三天,在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等三人台灣完成了台灣部份的「皇輿全覽圖」。
1716 康熙五五年,平埔族原住民頭目阿穆,指揮當地同族協助漢人開墾台中地方。如此,彰化.台中的平地即在康熙.雍正年間幾乎全被開墾完畢。
1720 康熙五十九年,台灣遭大地震和兇荒一起襲來,人心惶惶,謠言四起,以為亂兆,社會動盪。
1721 朱一貴領導反清大革命。五月一日朱一貴攻下府城,清軍的把總楊泰見大勢所趨,刺殺總兵.歐陽凱而投降朱一貴。
1721 下淡水溪的別派客家人侯觀德、李直三等人,同舉「大清義民」之旗,失去了台灣人的立場,甘願為台奸,並掩護清軍而從背面攻擊朱一貴軍。
1722 康熙六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被五馬分屍裂骸而死,親屬一同罹難,朱一貴享年卅二歲,鄉民傳聞他死後被封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
1725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這種商業組織它所經營的商品更深入農村社會,外銷的增加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等)的增加。
1765 郭錫?在台北地區所築的?公圳於乾隆三十年洪水氾濫,將所設圳道、暗渠等全部沖毀。二十餘年的經營遭此慘痛打擊,乃卒於同年十一月十八日,享年六十一歲。謚曰「寬和先生」,葬於錫口山北之下塔悠。
1776 英國殖民美洲大陸,美國的喬治華盛頓不願受到殖民統治,就起來反抗。
1776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對官員不許攜眷的不合理規定才予以廢止。此時滿清據台業已九十四年矣!
1786 林爽文反清大革命。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林爽文被迫率眾起來抗清暴政,攻入大墩,盡殺此地的文武官員。十一月二十九日旋攻陷彰化縣城,殺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攝縣事劉亭基、都司王宗武、署典史馮啟宗。及文武官員數十人,知縣俞峻,游擊耿世文等亦被殺之。竹塹的王作、王勳(王芬)即響應彰化方面的起義,率眾襲擊清軍,革命義民軍於十二月一日攻佔竹塹街。殺竹塹巡檢張芝馨。起兵僅五日就擴及至竹塹街。
1786 十二月,林爽文在彰化城內,被擁為「盟主」,改元「順天」,創建台灣農民革命政權的獨立王國。以駐竹塹的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勳(王芬)為平海大將軍,劉懷清為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同知。
1786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莊大田起兵響應,大隊人馬在楠梓集結完畢,出兵進攻鳳山縣城,清軍南路營參將瑚圖里(又名胡圖里)率三百兵守北門,見莊大田數千兵馬湧至,清軍一如往常,在胡圖里以下不戰而逃,民軍即時入城殺知縣.湯大紳,典史.史謙等文武官員。林爽文自率兵征伐,旬日之間,連破諸羅(嘉義)、斗六門、南投、貓霧梀等城鎮,席捲彰化、諸羅等大片地區,直迫台南府城。南北二軍,合圍府城。
1786 滿清方面的海防同知楊廷理兼府事,召募在台南府城的本地人,這群受分化後並以為「義勇」為名,替滿清政權修城柵。楊廷理並遣人員渡海向中國滿清告急。
1786 林爽文派偏師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經略當時未全開發的廣大淡水廳(今新竹以北)地帶。攻佔淡水,滿清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平日欺壓百姓,當場臨危無法守城,在十二月十三日敗死在義民之手。
1787 乾隆五十二年春正月福建總督常青聞台灣反清,急調水陸兵赴泉州,居中策應。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金門、銅山之兵二千入鹿耳門,陸路提督任承恩統提標長福、興化之兵二千至鹿港,海壇鎮總兵郝壯猷、副將徐鼎士各以兵至,全都派至台灣欲與林爽文決戰。
1787 九月十七日親滿清粵民三千餘人,豎起「大清」旗號,稱「義民」,向滿清靠攏。並對抗清的莊大田部隊殺去。十月二日莊大田軍以逸待勞,展開一場大截殺,親滿清粵民之義軍十覆其九。
1787 十月,滿清再次調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台灣作戰,更改主將為陝甘總督福康安並給予平台大將軍的封號,十月二十九日,統侍衛巴圖魯一百二十餘員,湘軍 (湖南兵)二千,黔兵(貴州兵)二千,粵西軍(廣西兵)三千,川軍 (四川屯練兵)二千,共有九千大兵,乘戰船數百艘,於十月二十九日登陸鹿港。鎮壓台灣人的革命運動。
1787 十一月初四日,林爽文軍與福安康軍大戰於八卦山。
1787 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起至五十二年十月,滿清所發表的陣亡人數為: 正式官兵計一百四十一員,滿漢兵丁計四千零九十五名。此數字不含在台灣所召的鄉勇,及親滿清義民軍,即非滿清正規軍並無名冊計入。
1787 乾隆五十二年吳沙開始籌劃有計劃的開發宜蘭,首先召集居住於淡水的漢人同伴,先到蛤仔難交界的三貂社為基地,三貂社與蛤仔難(宜蘭)僅一山之隔。
1788 二月初五日,福康安以侍衛烏什哈達(四川番屯)自海進,海蘭察、鄂輝自山行,而自統師至風港,越菁穿林,深入三十里。莊大田悉眾以拒。三軍會攻,自辰至午,這群勇敢的台灣人在全中國最精銳的武力攻擊下,不屈而陣亡有二千餘人,遂被擒,及弟大y、母黃氏等四十餘人。
1788 林爽文於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從容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
1796 嘉慶元年農歷九月十六日,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一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善番語者二十三人,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
1808 吳化等人將業已在宜蘭開拓的人製作住民戶口清冊,攜至台北艋舺呈繳給閩浙總督.方維甸。要求把蛤仔難(宜蘭)編入滿清政府版圖。
1810 嘉慶十五年滿清政府即核准設「噶瑪蘭廳」,廳治設在五圍(今之宜蘭市),將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此時才將宜蘭劃入滿清版圖。
1839 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奉詔嚴禁鴉片。英商不遵守,照樣販賣,因此林則徐搜出英人所藏的鴉片二萬箱並以火燒毀,同時禁止載有鴉片的西洋船隻進出廣東港口。於是英艦砲擊廣東,中英兩國終於起戰端。戰爭由廣東而波及中國的沿海各港口。英軍同時也不忘攻擊台灣的港口。
1841~1842年鴉片戰爭英軍攻台
1842 道光二二年八月,清廷終於和英政府締結「南京條約」。從此條約,滿清被迫割讓香港,開放五港(廣東.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從此滿清放棄了鎖國政策
1843 道光二三年郭光侯在台灣縣.保大里起義抗清。滿清在台灣的政府把地賦從本色(穀納制)改為改折(折銀納殼制)時,貪官以譎詐來剝削本地人所以郭光侯起義抗清。
1851 咸豐元年林恭反清事件此事件與中國的太平天國相為呼應。
1854 美國欲購台灣
1859 五月十八日天主教神父由西班牙所殖民的呂宋馬尼拉聖多明我會(Dominican),派遣桑英士(Fernando Sainz 又名郭德剛神父)和蒲富路神父(Angel Bofurull),和中國修士三人及教友三人,到台灣在打狗登陸。
1860 咸豐十年九月滿清被迫訂下屈辱的天津條約。天津條約中台灣被迫開港。
1860 咸豐十年桑英士神父於建造台灣第一所教堂於打狗(今高雄市前鎮區前金教堂)。他在次年即一八六一年(咸豐十一年),進入阿猴街(屏東)萬巒鄉赤山地區,傳教於當地原住民。
1861 大南澳英德強墾事件
1862 台灣各港口開放,淡水一八六二年.雞籠(一八六三年)。安平(一八六四年).旗後(一八六四年)。
1862 戴春潮反清革命起義,同冶元年戴潮春在彰化縣.四張犁,以天地會改名為八卦會革命起義,響應太平天國,西螺廖談等亦起義響應,至一八六五年方熄。
1862 同治元年三月,滿清兵備道孔昭慈到彰化,竟然殺了八卦會總理洪某人,這種行為引起八卦會的盛怒。戴潮春帶領八卦會眾,舉手一指即攻下彰化,自立為王並以「大元帥」自居,分封林日成、陳弄、洪欉為南王、西王、北王,自為東王,又封大將軍、國師、丞相等官職,設置中央政府各機關,安撫百姓。儼然成為獨立王國。
1867 美船羅美號事件
1867 六月十九日,美國以陸戰隊一百八十一人從鬼什舟登陸,同時從軍艦上開砲,然後進軍。原住民散伏蒼莽巖山之中,以飛標擲石及毒箭鳥槍應戰。美軍在山路崎嶇地理險阻之下,進退維谷,副艦長馬凱基(A.S.Mackenzie )中箭陣亡,大敗而退。
1867 李仙得旋向台灣的滿清官方交涉,閩浙總督.嚴桂乃下令分巡台灣兵備道.吳大廷答曰:「生番之地不隸中國版圖,難用兵究辦」。於是,美國政府認定台灣島非全屬中國,中國所擁有台灣僅限於西部沿岸,琅喬,以及東北部蘇澳等地,其餘東部、及東南部,全為生番居地。由於生番並無官府,且中國亦稱生番乃化外之民,無對象可資交涉。
1867 美船羅美號(The Rover)事件在國際造成一個事實,即是台灣並非全島屬滿清的領土。台灣原住民與美國直接的談判是台灣不屬於中國版圖的俱體事實。
1868 英德墾殖台灣東部大南澳(一八六八年) 這是英國、德國不認為大南澳是屬於滿清國土。
1868 樟腦戰爭
1869 台灣茶不經過廈門,將二千一三一擔(二十一萬三千一百斤)烏龍茶由淡水直接銷售到美國的紐約,大受歡迎,由於是打著Formosa Tea的商標,從此台灣茶的名聲遠播世界之後,外商陸續來台北設立洋行,福建茶商也陸續設立茶行,從事茶葉生意,台灣茶自此興起。從此台灣烏龍茶以「福爾摩薩茶」(Formosa-Tea)著名於世。
1869 同治八年十二月,桑英士神父在萬巒建造教堂,為台灣現存最早的天主教堂。天主教從此逐漸傳播於台灣中北部。
1870 同治九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派來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來台。他在台南等處建立教會共計五十餘處,傳教於南部一帶,並兼設學校(台南長榮高中學校的前身),也由隨同來台的醫師牧師馬雅谷(Dr.J.Maxwell)在台南開設醫院。
1870 在漫長的二百年間一貫將台灣視為敵境的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中葉,眼見歐洲人一步步入侵中國,才發覺到台灣的重要性。所以破天荒的改為獎勵移民。到了一八七○年代距離台灣割日只剩下二十五年,才採用移民獎勵政策,
1872 同治十一年加拿大長老教會派馬偕 George Lesile Mackay至台灣。他以滬尾街(芝蘭三堡)為根據地,主要是在北部傳教,同時,獲得加拿大領事館的協助和駐台外商的資助,附設醫院,邀請領事館專任醫師林格(Dr.Ringer)等人協助治療。
1873 同治十二年,明治六年三月,日本特派外務卿.副島種臣為全權大使,外務大丞.柳原前光為副使,搭龍驤艦赴北京。會見滿清軍機大臣吏部尚書.董旬及吏部尚書毛昶熙,為牡丹社事件開始交涉。毛昶熙答之曰:「生番皆化外,猶如貴國之蝦夷,不服王化,萬國之野蠻人大部如此」。柳原再曰:「生番殺人,貴國拾而不治,故我國將出師問罪,唯番域與貴國府治犬牙接壤,若未告貴國起役,萬一波及貴轄,端受猜疑,慮為此兩國傷和,所以予先奉告」。毛昶熙答曰:「生番既屬我國化外,問罪不問罪,由貴國裁奪」。
1874 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同冶十三年,明治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日軍從瑯喬灣(車城灣,今之射寮村)登陸,枋寮巡檢王懋功,千總郭占熬雖派兵在瑯喬,見到日軍登陸,也沒有阻止,任日軍毫髮無傷大搖大擺上岸。此後,日軍三千六百餘人六月二日分三路開始進攻台灣南部的牡丹社。
1874 同治十三年依福建巡撫沈葆楨之議,渡台禁令廢止。(離台灣割日僅剩下二十一年)
1875 光緒元年,噶瑪蘭的地名才改為「宜蘭」。
1875 光緒元年台灣兵備道.夏獻綸及台灣總兵張其光合銜公怖「招墾章程二十條」,獎勵中國本土移民來台從事墾殖事業,此將實施近二百年的封山.禁墾政策撤廢,並設置「撫墾局」於大科崁,擬以獎勵東部的移民與開拓。
1875 光緒元年噶瑪蘭的地名改為「宜蘭」。
1875 光緒元年雞籠改名為基隆。
1875 設置台北府,一八七八年台北知府陳星募得二十餘萬,充為工程費,取士林的山石作為建築材料。一八七九年開始興建台北府城。 至一八八二年工程全部完成。
1876 同治六年,英人約翰.杜益度(John Dodd)在台北名人李春生的協助下,收買茶葉試銷澳門,極博聲譽,於是,乃開設「茶館」於台北艋胛街,著手精製,此為台灣的「烏龍茶」(Oolong-Tea)之開端。
1876 西班牙恫嚇事件
1880 俄國的恐嚇
1880 基督教長老會在台南設立神學校,此為今日的台南神學院。
1884 劉銘傳於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七月十五日(舊曆閏五月二十八日)抵台督辦軍務。他入台時先抵達基隆,於是就先到基隆砲台逗留數日,經過詳細考察海防,於舊曆五月三十日始台北城。
1884~1885 法軍攻台
1884 六月十六日法軍出兵進攻雞籠,敗回。七月三日,法軍突襲馬尾造船廠,七月六日清廷乃向法國宣戰。
1884 七月二十二日,法海將.李士卑斯 (Lespes率軍艦維拉爾號(Willars),分隊進犯雞籠.滬尾。
1885 光緒十一年三月三日,法軍因曠持日久,且士兵多為疫病而斃,終於收兵自退而去。法軍強大的武力應該是足以戰勝,但是天不幫助,法軍駐台日久,染病者日多,折損戰力甚大。孤拔或鑒於本島之難以佔領,乃乘旗艦拜亞德號(Bayard),率四艦南下,改攻澎湖,於三月二十九日在澎湖風櫃尾半島的時裡澳登陸,佔據媽宮城及砲台。三十一日即完全佔領,擬作久據之計,備修建軍港。
1885 在台北大稻埕的六館街(今之永昌街)開設「西學堂」,教育英語、法文、地理、歷史、數學理科、測量繪圖、等新學問。
1885 法軍的士兵在澎湖也是同樣,水土不服,多罹病災,死亡者日多,勢難久守,同年六月九日「清法條約」成立,七月二十五日法軍開始撤兵。孤拔在清法和議剛成立之二日後,死於停泊在澎湖媽宮的拜亞德艦上,據聞被葬於其法國鄉里。
1885 基督教長老會在台南創設中學,一八八七年並成立女學校,這就是以後的長榮中學。
1886 台灣設立「電報總局」由怡和洋行承建基隆經滬尾、台北、台南、安平;安平到澎湖;滬尾到福州間的電報線。
1886 在大稻埕建昌街(今之延平北路.民生西路的十字路口),設立「電報學堂」。
1887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台灣獨立成為一省,設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1887 台灣建設了全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這條鐵路以大稻埕(今延平北路)為中心,計劃從基隆建到台南。先從大稻埕到松山的鐵路在兩年後完工通車。台北至基隆段,全長三十二公里,其中穿越獅球嶺的隧道全長五百七十三公尺,工程頗為艱巨,當時的火車頭叫「騰雲一號」,這架臺灣第一個火車頭目前陳列在台北新公園裡。
1887 臺北府電燈出現,同時在主要街道裝設路燈。
1888 在台北所設立郵政總局
1888 在台北新建考棚,改革考場的弊病。
1890 發現金沙河,光緒十五年劉銘傳在台灣建築台北與基隆間的鐵路,在架設八堵車站之橋,建橋工人入水造基礎,發現河床中有閃閃發亮的金沙。這個發現地點,在八堵橋稍下游之七堵橋,也就是位於今日七堵變電所前橫跨基隆河之「昭和橋」(大華橋)下。
1891 五月三十日劉銘傳正式收到諭令,交接。六月四日歸去,結束六年在台歲月。
1891 光緒十六年基隆河之淘洗區域,由七堵、八堵逐漸溯溪而上,抵達到三貂山麓,終於小粗坑溪與大粗坑溪; 後發現九份山之金礦頭,即小金瓜一帶。
1892 光緒十七年九月,基隆河上每日的採金淘洗人數達三千人。
1893 光緒十九年在九份山發現金之石英脈。其突出於山峰上之小金瓜石巖即為金礦之露頭處。而以露頭為中心,形成前多條河流之放射性地形。大粗坑溪與小粗坑溪,由約金瓜之西面發源,將山水匯流進基隆河,成為砂金之來源。
1894 光緒二十年六月底,金寶泉之包?到期,滿清官員台灣巡撫邵友濂見金瓜石金礦之發現,即迅速將採礦權收回,重設金砂局。
1895 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 三月二十日,在日本的馬關(今之下關)春帆樓清日兩國為甲午戰爭的談判。
1895 五月二十八日日軍在台灣澳底登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5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haozichao2002 的帖子

日本之台灣總督名錄、任期及圖片

第一任 樺山 資紀  海軍大將。子爵 1895.5.21 1896.6
第二任 桂 太郎 陸軍中將。子爵 1896.6.2 1896.10
第三任 乃木 希典 陸軍中將。男爵 1896.10.14 1898.1
第四任 兒玉 源太郎 陸軍中將。男爵 任內赴遼東半島,投入日俄戰爭 1898.2.26-1906.4
第五任 佐久間左馬太 陸軍大將。子爵 1906.4.15 1915.5
第六任 安東貞夫 陸軍大將。男爵 1915.51 – 1916.6
第七任 明石元二郎 陸軍中將 1916.6 – 1917.11
第八任 田 健治郎 寺內內閣閣員男爵 1919.10.31 – 1923.9
第九任 內田嘉吉 貴族院議員 1923.9.6 – 1924.9
第十任 伊澤多喜男 貴族院議員 1924.9.1 – 1926.7
第十一任 上山滿之進 文人 1926.7.16 – 1928.6
第十二任 川村竹治 貴族院議員 1928.6.16 – 1929.7
第十三任 石塚英藏 貴族院議員 1929.7.30 – 1931.1
第十四任 太田政弘 關東廳長官 1931.1.16 – 1932.3
第十五任 南 弘 貴族院議員 1932.3.2 – 1932.5
第十五任 中山 健藏 文部省次官 1932.5.27 – 1936.9
第十五任 小林 躋造 海軍大將 1936.6 – 1940.11
第十五任 長谷川清 海軍大將 1940.12.16 – 1944.12
第十五任 安藤利吉 陸軍大將 1944.45-2.30 – 1945.10


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在台時間僅一年多,在日俄戰爭中統領日人戰勝俄軍,但在戰中二子俱陣亡,作了二首漢詩。
長男乃木勝典歿作:
山川草木轉荒涼 十里腥風新戰場
征馬不進人不語 金州城外立斜陽
次男乃木保典在二○三高地歿作:
爾靈山嶮豈攀難 男兒功名期克艱
鐵血川無山形改 萬人同仰爾靈山
日皇明治出殯當日乃木希典與妻同時切腹自殺。

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明石出生於一八六四年日本九洲福岡的黑田武士世家。明石死於任上一九一九年享年五十六歲。遺言「但願余之屍骨歸葬於台灣之地…願余死後能成為之護國之魂,亦可鎮護我台民。」其母依其遺言將其遺體葬於任職未滿一年的台灣台北,屏棄「落葉歸根」的觀念。下葬在台北市三板橋墓地(今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十四號、十五號公園),戰後二岸一開放台灣各公有地如公園、道路、公用地、墓園就被湧入巨量追求台灣高生活水準的盲流入侵,他們帶來了極多的問題,如帶來原本絕跡的疾病、治安惡化、台灣基層工作機會全失,又緊接著因國共戰爭逃離戰亂的大陸難民,其數量是創下在二十世紀中世界最大的難民潮,全部湧來台灣。在這種情況下明石元二郎的墓地亦被盲流、難民所佔據,並在墓園上生活,如此一佔五十多年至公元二○○○年再改葬三芝鄉福音山。
明石在日俄戰爭時,任職駐俄聖彼得堡的日本武官,從日本參謀本部取得百萬日圓的諜報資金,將其散發給當時與俄國沙皇為敵的社會民主黨、社會革命黨等大小黨派及社會主義的列寧,高舉打倒帝國主義,擾亂了俄國的心臟。如此俄國的革命黨從內部牽制了俄軍,使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獲勝。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對明石的讚譽是: 「明石一人就可匹敵二十萬大軍。」明石可以說是歐洲社會主義的金主。


第十九任也就是最後一任的台灣總督陸軍大將安藤利吉由於東條英機的上台,而提拔以後備役的安藤利吉為大將並出任台灣軍司令官。在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將原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負責指揮在台灣及沖繩之陸海軍,準備與美軍決戰,司令官是由安藤利吉擔任,因此在十二月發表為第十九任台灣總督。在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他就代表日本政府向聯軍在美國密蘇里艦上簽下降書。後切腹自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6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10 | 只看該作者
先從一八九五至一九一八年共二十二年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統計做一比較。
1. 人口: 由日據當初的二五○萬人、增至一九一七年的三百六十餘萬人,增加四十二.七%,其中日本人十四萬五千餘人。
2. 耕地:一九○五年土地調查的結果是六十四萬餘甲、一九一七年增至七十四萬餘甲、增加十五.六%。
3. 鐵路:縱貫鐵路全線完成、由基隆.新竹間的一百公里增至六百餘公里。
4. 基隆、高雄的第一期築港完成 一九○八年
5. 米: 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米產超過五○○萬石七十五萬公噸。
6. 糖: 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甘蔗種植面積十五萬甲,自一九○六年增至十倍。甘蔗收穫七十億斤,產糖五億七千萬斤(約二十四萬公噸)。
7. 工業生產: 一九一七年總計二千二○○餘萬圓。
8. 對外貿易: 一九一七年共計二億三千餘萬圓、自一八九七年增至七.五倍。
9. 日本企業會社資本: 一九一七年共計一億二千二一○餘萬圓,為一九○二年的一百二十倍。
10. 總督府財政: 歲入是一九一七年共計六千五○○餘萬圓,自一九○四年增至六倍、歲出是四千六○○餘萬圓、增至四.五倍。
日人在台灣的建設:
在運輸、交通方面,鐵路營業線九百○一公里,狹軌的民營鐵路營業線六百七十四公里,專用線二千三百五十二公里。主要港口高雄和基隆,負荷能力為一萬噸級以下船舶五十九艘,標準負荷能力六百二十一萬噸,民用機場有台北、宜蘭、台中、台南(兩個所)、台東、淡水、馬公、高雄等計九處。廣播電台六個所,郵局二百二十四個所,電信局一百九十四個所,電話二萬五千二百○六戶。自來水在主要市街都設有自來水廠,用戶一百五十六萬人。水力發電廠二十六個,火力發電廠九個。 工業全年生產金額已超過農業生產。
1. 自一八九九年(明治三一年)三月開始的縱貫鐵路、土地調查、基隆築港、建設總督府辦公廳(今總統府)等「四大事業」
2. 一九○四年(明治三十七年)三月起改正公債法、整理大租權。
3. 一九○八年開始水利開發、高雄築港、建設台東鐵路等「三大事業」
4. 縱貫鐵路自一八九九年興建至一九○八年完成。另外又築一條海線由竹南沿著西部海岸至彰化追分。因行經平緩之地相對地運輸能力大增。一九二二年十月西部海岸線全線通車。(上圖為大安溪鐵橋)
5. 以地方財政所興建的公路、橋樑、港口、倉庫、電力、電信電話、自來水、住宅、學校、醫院等近代設施遍佈於全台。
6. 清查人籍、地籍,確立近代地權
7. 統一貨幣 在一九一一年四月日本政府才以敕令將日本的金本位貨幣制度完全施行於台灣。
8. 統一度量衡
9. 發展農業 使台灣糖在一九三九年產量到達一百四十萬公噸的天量。米、香蕉、鳳梨等本國所需的台灣特產品,逐漸被日本資本把其企業化。
10. 一九一八年「三井合名株式會社」在新竹開設二千四三四甲的大茶園,「台灣拓植株式會社」設立了一千三一八甲的大茶園、以精製茶葉輸售外國。
11. 電力發展 :自一九一九年明石元二郎發展水力發電開始,以律令建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經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三○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等重大打擊。終於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完成了日月潭發電所及大甲溪發電所,發電量達十億四十四萬KW小時。使台灣大工廠享用世界上最低廉的電費,間接也建立高雄氮肥廠、日本鋁業、台灣電化、台灣瓦斯、台灣化成工業、台灣船渠、台灣國產自動車、南方水泥工業、拓殖株式會社等。形成台灣完整的工業化架構。台灣不僅能發電又有台北的中田、豐原鐵工廠等有原動機、水輪機的製造能力,亦即是可以自己生產發電設備的堅強基礎。
12. 嘉南大圳 :台灣的嘉南平原北起濁水溪南至曾文溪,南北長九十二公里,東西寬三十二公里,原本是貧瘠之地。年平均雨量達二千五百公釐,但絕大部份的雨在夏季的颱風季節,每每水災為患。但其他季節卻連飲用水都有問題。台灣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依據原田技監及八田技師的規劃下建立了烏山頭水庫,堰堤長一二七三公尺,高度五十六公尺,貯水量為一億五千萬噸,滿水面積十三平方公里,在灌溉給水路方面,分為南北兩條幹線,在北幹線與濁水溪幹線間還有一條穿越北港溪河床的暗渠。這些給水路合計總長達一萬公里。這是當時亞洲第一大水壩,世界第三大水壩。一九一九年起工,一九三○年完工、桃園大圳一九二四年起工,一九三○年完工。等大小的埤圳使台灣的耕地面積顯著大增,由原來的四十萬甲變為八十八萬甲。原來的看天田、受鹽害的土地變為良田。增加稻米生產七萬五千公噸。
13. 專賣品的樟腦、菸葉、酒等在官僚資本的控制下,逐一被企業化,而成為台灣重要的生產事業
14. 軍需工業群的建立 :「台灣電化」製造阿母尼亞,「台灣製麻」「台灣崑麻」製麻,「東京芝浦電氣松山工廠」製造電氣、機械,三菱製紙,「日本鋁業高雄工廠」製鋁,「東台灣電力興業」,「東邦金屬精鍊」製造含鎳銑鐵,「高雄製鐵」製造銑鐵,「台灣重工」,「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製造蘇打,「高砂化學工業」,「台灣有機合成」化學,「台灣化學工業」製造硫安,「台灣油脂」製油,「金瓜石礦山」金礦,「大豊炭礦」,「竹東油田」、「凍仔腳油田」採掘石油,「拓洋水產」「台灣畜產興業」從事漁業、畜牧、食品加工、食品冷凍,「台灣肥料」製造化學肥料,「南日本化學」,「南日本製鹽」,「鐘淵曹達工業」,「帝國纖維」,「台灣紡織」,「台灣黃麻」,「台灣水泥」(淺野系),「台灣窒素肥料」製造氮肥,「南海興業」,「台灣護謨」製造橡膠及其他相關的如海運等。
15. 貿易出超額 : 台灣自荷據時期就是以出超的經濟形式出現,在日據時期更是驚人。一九一二年出超額為四百五十萬圓、一九二三年為九千八百四十二萬圓、一九三七年達到一億三千二百六十三萬圓。

台灣企業在海外
在一九三○年代末期,隨著日軍南洋的腳步,台灣的企業也在海外快速地發展。其中有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廣東、汕頭、香港、馬尼拉、及碧瑤等地設立支社,進行電力開發。菲律賓的馬尼拉電氣會社、國營電力會社、碧瑤市營電氣會社等八家委託台電經營。
台灣銀行在一九○○年在廈門設立分行後,又陸續在香港、福州、汕頭、廣東、上海、九江及漢口設立。到了大正年間在新加坡、泗水、三寶壟、巴達維亞(雅加達)開設分行。並積極參加在中國的貸款、投資。
日據時期台灣人口、壽命及教育
一九○○年台灣人口為二百八十四萬,一九○六年三百○五萬人(不含原住民),在一九四三年人口為六百四十九萬人。其中自然增加人口數三百三十三萬人,亦即是四十三年間人口自然增加近1.2倍。每五年人口自然增加率由五%大幅提高至十五%。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人被遣返日人數計平民三十二萬、軍人十五萬七千人合計四十八萬人。在戰爭結束前後台灣人損失約三十萬人(青年人服日本軍役在海外陣亡及盟軍轟炸台灣),故這時期台灣人口一下子減少了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從東南亞、菲律賓、澳洲、香港、太平洋諸島、韓國、印度、夏威夷、琉球、越南及西伯利亞返台的台灣人計有四萬餘人。

台北醫校的設立對台灣人的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校即為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在日據時期培養了一千八百八十八位醫師。
一九二○年以前台灣的粗出生率每年約在千分之四十左右,一九二六年以後生到千分之四十五左右,但粗死亡率在一九二○年以前約在千分之三十左右,但在一九二一年以後的粗死亡率猛降為千分之二十左右,由此可知台灣的醫護及公共衛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所以人口自然增加率從十九世紀的千分之三,急速增加為千分之二十五左右。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在一九○六年男性為二十八、女性為二十九;一九四○年時提高為男四十一、女四十六;相較中國人在一九四二年男性三十四歲,女性三十八歲;日本人在一九三六年時男性四十七歲,女性五十歲。由此可清楚觀出從滿清到日據,台灣這個社會生活品質的提升。
乃木總督在一八九七年五月命令在島內的十八處地方設立醫院,置於地方官的管理之下,進行診療。在七月聘請英國人Burton William Kinninmoond為台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技師,負責台北等地地上、地下水道的設計與施工。
為了防止法定的傳染病如霍亂、傷寒、天花、赤痢、猩紅熱、白喉、腦膜炎等以各種防疫措施,並在各街、庄都安排定期預防接種,同時也公佈防遏效果。同時對畜牲也進行牛疫、豬瘟、狂犬病之撲滅,也公佈發生地、畜獸類、病名屬發生數、斃死數、撲殺數、現存數等資料,以防止蔓延。加上嚴密海港檢查,防止外地疫病傳入。
一九○三年日本在台灣舉行一次比較詳細的戶口調查,這次調查可分別出漳泉客家以及其他漢語系的統計數字如下:
使用泉州語系者 一百一十萬人
使用客語系者 五十萬人
使用其他漢語者 四萬人
日本在台灣五十年間共成立了一千零一百○九所小學,四十四所中學,一百十七所職業學校,師範學校三所,盲啞及各種學校四所,高等學校,帝國大學預科各一所,以及帝國大學一所。台灣教育普及率(相對於總人口數) 在一九三○年為十二.三%,一九三七年為三十七.八%,一九四四年為七十一.一%。在學齡兒童的就學率上達到九十二.五%。 一九四五年台灣人正就讀小學人數為八十七萬人,亦是近八十%的男性曾受過小學教育,這個數字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起來也豪不遜色,這個數字是造成後來台灣經濟奇蹟的最基本因素。
日語的推行
一九四○年時期,台灣總督府為日語的推行在台已建立「國語普及網」。故台灣人懂日語的在一九四二年的統計為五十八%,其統計數字是日語公學校學生有七十九萬人、公學校畢業有七十三萬人、日語普及設施學生數七十三萬人,日語普及設施結業生一百萬人合計三百三十八萬人,佔當時台灣人人口數六百二十五萬人之五十八%。 這個數字業已達日人要求的「國語普及十年計畫」的預期目標。這個數字間接地表達台灣人的識字率遠遠超過絕大都數的國家,也是今後台灣人進入工業化所擁有的必備條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主題

854

帖子

36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8
27
miaugogo 發表於 2007-8-18 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junxu5 的帖子

國民黨政府逃亡台灣後對台灣的統治是高度危害台灣人民的 「殖民統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28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18:38 | 只看該作者
想說明什麼,隔絕了200多年台灣居民就不是中國人了。對滿清的統治內的反抗同樣始起彼服,特別是在清朝統治的開始和結束兩個時段,那內地都搞分裂算了。你每天穿襪子,你的腳與外界隔絕的時間是你身體其它器官的幾倍,長時間處於濕熱、臭哄哄的環境中,你的腳就可以搞分裂、就不是你的腳了?如果你不穿襪子你總要穿內褲,如果你不穿內褲你總要穿衣服,如果你連衣服都不穿。。。。我就服了。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17:03 發表
滿清對渡台禁令演變時程表
總計以上,滿清據台二一三年中嚴禁渡台大都在嚴禁令下。也就是滿清據台時期的90%以上都在禁止人民渡台的敵視狀態中。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29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18: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17:04 發表
為貪污所設置的「墾照」。。。

清王朝對內地剝削手法更多更狠,內地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如果你以這個理由認為台灣可以獨立,那中國早就四分五裂了。歷史歸歷史,幾百年過去了,現在內地、港台為清王朝歌功頌德的電視劇天天放也沒見「花了血汗的先民後代」反感啊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18:50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30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18:4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17:05 發表
滿清據台時期年表


在你的帖子最早的年代是1683年,這之前台灣是什麼?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麻煩你把相關的歷史、朝代找出來。歷史的發展是漸進的,對國家版圖的認同不是一撮而就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清政府對台灣重視不夠是一回事(用你的話說清政府把台灣看作是荒蠻之地),但清政府在台灣設立官府進行治理就已經宣示了對台灣主權的所有。中國南方在歷史上也曾認為是蠻荒之地,但現在還不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你的帖子里加了一段北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意在何為?美國建國后購買了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歷史上曾經是俄國的領土,1867年南北戰爭后,當時的美國國務卿William H. Seward 從俄國人手裡以720萬美元合2分錢一英畝的價格買下了阿拉斯加)那阿拉斯加是否也應該考慮獨立呢?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19:19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31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2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4 miaugogo 的帖子(以及後面的帖子)

從下面的帖子來看滿篇都是對日本統治時期的緬懷之情,加之於在以前帖子中的對清政府憤懣之意,構成了台獨分子要台獨的感情基礎。這麼說吧,你生長在一個窮人家裡,可能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父母可能沒有文化而處事有些粗魯。忽然有一天被拐到一個富人家裡,打了幾巴掌后給你吃穿好一點好讓你給他做奴才。後來窮父母千難萬苦地吧孩子要了回來,可這個吃了幾天「皇糧」當了幾天奴才卻哭著喊著要分家,分家后好卷著鋪蓋繼續去那富戶那裡當奴才!而且還言之鑿鑿:「分家有理!」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20:04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32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20: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iaugogo 於 2007-8-18 17:16 發表
國民黨政府逃亡台灣後對台灣的統治是高度危害台灣人民的 「殖民統治」

國民黨政府逃亡台灣前對中國的統治是極端危害中國人民的 「獨裁統治」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2

帖子

1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3
33
junxu5 發表於 2007-8-18 2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miaugogo 的帖子

下文摘自「中國台灣網」: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公元7世紀隋朝政府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政府對抗,鄭氏家族一度佔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登陸台灣,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后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藉機威逼清政府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政府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政府「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政府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鬥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抵制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日本還徵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后,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中國的統一,不僅是民族復興的標誌,更是兩岸中國人走向全面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383

帖子

16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2
34
 樓主| haozichao2002 發表於 2007-8-18 2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miaugogo 的帖子

施琅這麼做無可厚非,國家的安全性是第一的;清政府的腐敗,酷吏的剝削是另外一回事,非台灣獨有。清政府對台灣棄與留的討論並不代表最終國策,最後還是保留了台灣作為中國的領土(你能把討論中的部分想法作為最終的結論嗎)。在陸權為主的朝代,在不知道「藍色國土」的朝代,施琅這麼做顯示了他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不管後世對施琅的評價如何,對於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施琅功大莫蔫。

[ 本帖最後由 haozichao2002 於 2007-8-18 23:46 編輯 ]
我以我眼看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88

帖子

30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05
35
shtas 發表於 2007-8-21 1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miaugogo 的帖子

我知道為什麼現在大多數台灣人追隨日本要求獨立,是因為在日本奴役台灣其間,所有的台灣婦女都曾被日本人強姦,現大多數台灣人都是日本人雜種,不是中華民族的後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