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可以悟出點道理的文章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16 10:49 | 只看該作者
講得好!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能理解大德們,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了。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8-16 11:02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17

主題

4041

帖子

13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1373
22
zgb9333 發表於 2007-8-16 10:50 | 只看該作者
#18樓的可見光科學理論,似乎印證了#15樓的眼根、名、相的佛教理論。至少讓我加深了對顏色相同與不同原因的了解。

不知聖經對這些不同有何解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23
柏桐 發表於 2007-8-16 2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 Yzrsg 的帖子

1)原來光線並沒有真正唯一的顏色,所謂顏色只不過是對光線的一個片面的描述。
2)光線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顯現出不同的顏色,每一種顏色都是對光的一種描述。
3)「一」在這裡就是光。(一切顏色離不開光,光能顯現一切顏色。)

1)原來並沒有真正唯一的顏色,所謂顏色只不過是對的一個片面的描述。
2)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顯現出不同的顏色,每一種顏色都是對花光的一種描述。
3)「一」在這裡就是花。(一切顏色離不開花,花能顯現一切顏色。)
1)和2)應該是正確的. 但是3)看上去有疑問.
"一"好象是指光和物體的作用原理. 就是電磁波與物體電子的相互作用.
一切顏色離不開這個"作用","作用"能顯現一切顏色。

依「正知」而見,一切「相」歸於一,一含攝一切「相」,即是「如如」。

人真正要"悟"的是不是"如如"?  如何把一切「相」歸於一,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24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6 21:1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6 21:05 發表

1)原來花並沒有真正唯一的顏色,所謂顏色只不過是對花的一個片面的描述。
2)花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顯現出不同的顏色,每一種顏色都是對花光的一種描述。
3)「一」在這裡就是花。(一切顏色離不開花,花 ...


別把歸於一想成某種形象。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25
柏桐 發表於 2007-8-16 21:2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16 21:15 發表


別把歸於一的一想成某種形象。

"  一"不應是某種形象, 也不應該是"光" 或"花". "一"應該是一種基本規律. 在#2中, 你認為"一"可能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26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6 21: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6 21:25 發表

"  一"不應是某種形象, 也不應該是"光" 或"花". "一"應該是一種基本規律. 在#2中, 你認為"一"可能是什麼?


說到一, 都指的是法性空。

比如, 花是由 XX 分子, 原子,質子。。。。組成。。。。推到最後, 居然是「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27
柏桐 發表於 2007-8-16 22:1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16 21:47 發表


說到一, 都指的是法性空。

比如, 花是由 XX 分子, 原子,質子。。。。組成。。。。推到最後, 居然是「空」


假如任何"相", 最後都推到「空」. 那麼這個「空」還有沒有具體的意義?
就算最後都推到「一空」, 也應該一步一步地推(悟), 不應該空,空,「空」.
佛學是強調"悟", 還是強調"空"? 至少應該"悟空"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28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6 22: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6 22:14 發表


假如任何"相", 最後都推到「空」. 那麼這個「空」還有沒有具體的意義?
就算最後都推到「一空」, 也應該一步一步地推(悟), 不應該空,空,「空」.
佛學是強調"悟", 還是強調"空&q ...


我喜歡用夢境來比喻。

夢中有的山河, 醒來以後就空了。

因此,

以夢中的角度說, 山河大地, 萬物, 都是實實在在的有;
以夢醒的角度說, 山河大地, 萬物, 都是空;

行者的修證過程, 也就是從夢中到夢醒的過程。

醒了, 您就不會因為夢中的張三李四的行為而生氣了吧 -- 呵呵, 很多人會這樣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648

帖子

277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7
29
記憶中的橡皮擦 發表於 2007-8-16 22:30 | 只看該作者
人看到的還是很淺,用電影(Man In Black)裡面的話說:「5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0年前人們認為地是平的。。。。。而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要發生的事情。」
蹣跚學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0
柏桐 發表於 2007-8-16 22:4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16 22:24 發表


我喜歡用夢境來比喻。

夢中有的山河, 醒來以後就空了。

因此,

以夢中的角度說, 山河大地, 萬物, 都是實實在在的有;
以夢醒的角度說, 山河大地, 萬物, 都是空;

行者的修證過程, 也就 ...


似夢似醒, 隨心隨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31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6 22:5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6 22:47 發表


似夢似醒, 隨心隨緣.


夢中人很難測度清醒時候的樣子, 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夢中的山河大地, 人物, 眾生是「平等」, 是「一體」。

因此, 那個道成肉身的覺者, 入其夢中, 告訴夢中人事實真相, 並傳授夢醒的方法, 名為佛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2
柏桐 發表於 2007-8-16 23:1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16 22:55 發表


夢中人很難測度清醒時候的樣子, 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夢中的山河大地, 人物, 眾生是「平等」, 是「一體」。

因此, 那個道成肉身的覺者, 入其夢中, 告訴夢中人事實真相, 並傳授夢醒的方法, 名為佛法。

夢人夢讀醒夢法, 夢醒也得等天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33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6 23:4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6 23:16 發表

夢人夢讀醒夢法, 夢醒也得等天明.


這個因人而異。 有人當下就醒, 有人天亮也不會醒。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4
柏桐 發表於 2007-8-17 0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3 真源湛寂 的帖子

夜深夢醒仍無明,
似睡非睡待天明;
眾生皆睡我獨醒?
萬人痛罵神經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8-17 00:24 | 只看該作者
有個故事: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經念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凈有個覺性,「知即無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見斯即涅盤」,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就懂進去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36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07-8-17 00:28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8-17 00:05 發表
夜深夢醒仍無明,
似睡非睡待天明;
眾生皆睡我獨醒?
萬人痛罵神經病!.



呵呵, 醒了就沒有什麼夜了

醒了就山河大地一起消落。

轉一個夢醒的例子:

原文出於南懷瑾老師的 「如何修正佛法」

現在我們先研究一下雪岩欽禪師公案。
  雪岩欽的名字,在續指月錄上是仰山欽。雪岩、仰山都是廟子的名字。
  這段文字很淺顯,有些人從淺顯的文字得到好處,有些人從高深的文字得到好處,因為程度不同之故。普通講時,不能單為某人講,已看懂的人不妨在這裡學學耐心,也是行門之一。由高明回到謙下是功德,不過,高明的人離不開淺顯,千萬不要有一個觀念,認為自己高明,要把這個觀念拿掉了,才好成道。
  「師普說雲,山僧五歲出家,在上人侍下(上人指師父),聽與賓客交談,便知有遮(這)事,便信得及。」書中的小字乃石成金批語。
  「便學坐禪。一生愚鈍,吃盡萬千辛苦,十六歲為僧。」受戒以後才正式為僧。受戒是指受了比丘戒。
  「十八歲行腳,銳志要出來究明此事,在雙林鐵橛遠和尚會下,打十方(嚴格的打七),從朝至暮,只在僧堂中(一天到晚,只有打坐、行香。),不出戶庭,縱入眾寮至后架(即廁所),袖手當胸,徐來徐往,更不左右顧(隨時都守戒),目前所視,不過三尺,洞下尊宿(曹洞宗下面的老前輩),要教人看狗子無佛性話(元朝當時的曹洞宗),只於雜識雜念起時,向鼻尖上輕輕舉一個無字,才見念息,又卻一時放下著,只么默默而坐,待他純熟,久久自契。」
  曹洞宗到了元朝時候,參這個話頭為法門。當時早在七八十年前,大慧杲就罵這是默照邪禪,後世走這種錯誤路子的很多。
  「洞下門戶功夫綿密困人,動是十年、二十年不得到手,所以難於嗣續。」
  曹洞宗就是這樣做的,門下功夫綿綿密密,只要有妄念來,用話頭給他一裹,裹到沒有話頭時,一下放下,空的境界,一定就定很久。學曹洞宗的人往往十年、二十年,一點影子都沒有,功夫是有,但沒有開悟,所以後來曹洞宗的法門就斷了,真的懂曹洞修法的人很少。
  「我當時忽於念頭起處,打一個返觀,於返觀處遮一念子,當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動不搖。」
  雪岩欽當時用功的方法是,念頭一起,馬上迴轉來找念頭,一返觀,當下這一念就空了,沒有念頭了,心境中清清楚楚,乾乾淨淨,一點雜念也不動,也不搖。
  「坐一日只如彈指頃,都不聞鐘鼓之聲,過了午齋放參,都不知得。」以前的人都是這樣用功,現在人難了。
  「長老聞我坐得好,下僧堂來看,曾在法座上讚揚。」這時只十八歲。「十九去靈隱掛褡」,到杭州靈隱寺去掛褡。「見善妙峰,妙峰死,石田繼席。」石田繼承當方丈。「穎東叟在客司」很有名的禪宗穎東叟和尚,當時他在做知客。「我在知客寮,見處州來書記。」處州來了一個和尚當書記,就是現在的秘書長。說:「道欽兄,你遮功夫是死水,不濟得事,動靜二相未免打作兩橛。」光是盤腿打坐叫作禪,動就不行,那動與靜就分成兩頭了。
  古人經同參道友這麼一提,一身是汗。我當年參禪,也認為自己了不起。有一回道友問:人家都說你悟了,你是不是做到醒夢一如?我不做聲,自己心裡有數,不一樣的,於是自己再來,等醒與夢一如時,又碰到一個年輕和尚問我: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你知道嗎?又被問住了,又重新來過。所以人家一提,良馬見鞭影而馳,哪像大家被善知識打一棒都不知道。雪岩欽這時被善知識打了一棒,他知道嚴重。
  「我被他說得著,真箇是才於坐處便有遮境界現前,才下地行與拈匙放箸處又都不見了。」
  他說,對呀!我打坐就很清凈,這個境界才有,只要兩腿一放下來,或者拿著湯匙喝湯,拿著筷子吃飯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沒了。不對呀!處州年輕和尚是比他高明,又接著對他說了:
  「參禪須是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須是疑公案始得,他雖不甚做功夫,他自不庵會下來(不庵和尚),不庵是松源之子,(不庵和尚是禪宗中很有名的,又是臨濟宗松源老和尚的子孫。)說話終是端正。」他說的一定是正路,不會錯。他就信了。照現在的人,一定想,我打坐比你好,你還不打坐,算老幾!「我當下便改話頭,提個乾屎橛,一味東疑西疑,橫看豎看,因改遮話頭,前面生涯都打亂了也。」這些都是元、明的口語、白話,「雖是封了被,脅不沾席,從朝至暮,行處坐處,只是昏沉散亂,膠膠擾擾,要一霎時凈潔也不能得。」
  有些人以為不倒褡,光打坐不睡覺就是道了。元明開始,這些怪花樣多得很,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參話頭、用功夫,可是人搞得昏頭昏腦的,要不然就是散亂、煩惱得很。
  「聞天目和尚久侍松源,是松源嫡子,必得松源說話,移單過凈慈掛褡。」天目和尚是有名的大禪師,正好住持凈慈寺,於是雪岩欽就跑到凈慈去掛褡。「懷香詣方丈請益」,禪宗規矩,拿三根香請侍者通報見老和尚。「大殿九拜」,這裡頭有規矩的,話聽得對了,點燃三根香叩頭;聽得不合意,光拿著香,不叩頭,表示不同意。「他問我:如何做功夫。遂與從頭直說一遍。他道:你豈不見臨濟三度問黃檗佛法的大意,三遭痛棒,末後向大愚脅下築三拳。道: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汝但恁么看。」他向天目老和尚報告了自己做功夫經過,老和尚說了臨濟求道悟、道經過。又云:「混源住此山時,我做[上斬下足]到,入室他舉話雲,現成公案,未入門來,與你三十棒了也。但恁么看。」他說混源老和尚到這裡做住持時,我剛剛到,有人進他房間問佛法時,他說:現成公案,你來問什麼?該打,還沒進門來,就該給你三十棒,你要在這些地方看。
  「天目和尚遮個說話,自是向上提持」第一等的方法,「我之病痛,自在昏沉散亂處,他發葯不投,我不歡喜。」天目講的是第一等法,可是我的毛病是打起坐來,不是昏沉,就是散亂。「心中未免道,你不曾做功夫,只是伶俐禪。」他心裡的想法,也同我們去看善知識一樣,如果人家的答覆不對我的胃口,就覺得人家沒有功夫,沒有道,如要都合我的胃口,那也不叫道。「尋常請益,末上有一炷香,禮三拜,謂之謝因緣,我遮一炷香不燒了也。」禪堂規矩,一般人來請教,手中拿三支香,如果對了,點三支香,跪下來三拜,謝和尚接引,這是出家人的規矩。雪岩欽光拿著香,又光拿了香回來。「依舊自依我每常坐禪」,他照樣的打坐參禪,不睡覺,席子都不靠一下。「是時漳泉二州有七個兄弟與我結甲坐禪,兩年在凈慈,不展被,脅不沾席。」這七個人都不倒褡,當然,大家賭了咒的,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不敢躺下來。
  「外有個脩上座,也是漳州人,不在此數,只是獨行獨坐,他每日在蒲團上,如一個鐵橛子相似,在地上行時,挺起脊樑,垂兩隻臂,開了兩眼,如個鐵橛子相似,朝朝如是,日日一般。我每日要去親近他,與他說話些子,才見我東邊來,他便西邊去;才見我西邊來,他便東邊去。如是兩年間要親近些子,更不可得。我二年間因不到頭,捱得昏了困了,日里也似夜裡,夜裡也似日里,行時也似坐時,坐時也似行時,只是一個昏沉散亂輥作一團,如一塊爛泥相似,要一須臾凈潔不可得。」可憐得很,這一般人,不得高血壓,還算好呢!整天昏天黑地的,想得一點清凈境界都做不到。表面上看起來,不曉得讓人多恭敬,他自己心裡有數,像一團爛泥一樣。「一日忽自思量,我辦道又不得入手(修道沒有修成),衣裳又破碎也(專在禪堂用功,沒有供養。),皮肉又消爍也,不覺淚流,頓起鄉念,且請假歸鄉,自此一放,都放了也。(這一下回家舒服了,把所有功夫都丟開了。)兩月後再來參假(後世叫銷假),又卻從頭整頓,又卻到得遮一放,十倍精神。」
  這是個關鍵,回家媽媽給他好吃的東西了,這一次回來,打起坐來精神百倍,舒服了。所以要注意營養。「元來欲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你須到中夜爛睡一覺,方有精神。」學道要營養好,休息得夠,才能用功,人家問我閉關做啥!睡覺。一進關房先睡七八天,以後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尤其是夜裡十一點以後一定要睡覺,爛睡一卧,那才會有精神。
  「一日我自在廊廡中東行西行,忽然撞著脩兄,遠看他但覺閑閑地,怡怡然有自得之貌,我方近前去,他卻與我說話,就知其有所得,我卻問他去年要與你說話些個,你只管迴避我,如何?他道:尊兄,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更與你說話在。(真修行,連剪指甲的時間都不肯浪費,哪有時間與你說話。所以你找我,我就躲開了。)他遂問我做處如何?與他從頭說一遍了,末后道:我如今只是被個昏沉散亂打併不去(向他訴苦),他云:有什麼難!自是你不猛烈,須是高著蒲團,豎起脊樑,教他節節相拄,盡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並作一個無字,與么提起,更討什麼昏沉散亂來。」他罵我一頓,是我不下決心,下了決心,把蒲團弄好,挺起背骨,渾身三百六十個骨節,拼了這一條命算了,充其量死掉嘛!要求道,以身殉道嘛!一身上下坐好了以後,萬緣放下,只提一個無字,這樣下去,管它什麼昏沉,什麼散亂,都不管,你一直這樣下去。
  「我便依他說,尋一個厚蒲團,放在單位上,豎起脊樑,教他節節相拄,透頂透底,盡三百六十骨節,一提提起,正是一個與萬人敵相似,提得轉力,轉見又散,到此盡命一提,忽見身心俱忘(來了,身心都不知道了),但見目前如一片銀山鐵壁相似。(眼睛前面一片空,解開了,就是達摩祖師云:「心如牆壁」,空空洞洞,一片白。)自此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清清三晝夜,兩眼不交睫(三天三夜不睡覺)。到第三日午後,自在三門下,如坐而行,忽然又撞見脩兄,他問我:在這裡做什麼?對他道:辦道。他云:你喚什麼作道?遂不能對,(這一問,答不出來了)轉加迷悶,即欲歸堂坐禪,到後門了,又不覺至後堂寮中(這個福建同鄉的這一棒,把他打得很慘),首座問我云:欽兄,你辦道如何?與他說道,我不合問人多了,劃地做不得。(糟糕,我越聽得多,功夫越用不上路,懂得太多了。)他又云:你但大開了眼,看是什麼道理?(這裡說眼睛,當然不是指他的兩隻眼睛,他的眼睛已經可以三天三夜不交睫。)我被提遮一句,又便抽身只要歸堂中坐,方才翻上蒲團,面前豁然一開,如地陷一般,當時呈似人不得,說似人不得,非世間一切相可以喻之。
  這一下,東一棒,西一棒,兩個給他一打,發了狠,跑上禪堂,兩腿一盤,一上座,一剎那間空了,前面如大地平沉,虛空大地都沒有了,那個境界,不是世間任何現象可以比喻的。
  參禪修道,沒有經過這些苦頭,功夫是靠不住的。
  「我當時無著歡喜處,便下地來尋脩兄,他在經案上(在讀經,不是在打坐),才見我來,便合掌道:且喜,且喜(內行人一到了那個境界就知道,沒有到時,自然言不壓眾,貌不驚人,一到時,氣象都變了。)我便與他握手,到門前柳堤上行一轉,俯仰天地間,森羅萬象,眼見耳聞,向來所厭所棄之物,與無明煩惱昏沉散亂,元來儘是自妙明真性中流出。」
  這時就知道楞嚴經上所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一切都是妙明真心中自然所流出。菩提、煩惱平等平等,一定要到這時,才談得上「煩惱即菩提」,平常煩惱就是煩惱,說煩惱是菩提是騙人的。
  這是雪岩欽禪師自己向弟子所說,當年的修行經過。這一段老老實實的,太好了,所以趕印出來,以法供養大眾,這就是行願,大家自應珍惜。
  「自此目前露倮倮地,靜悄悄地,半月余日動相不生。」半個月都在這個境界中不動。等於明朝憨山大師因參肇論中所言的不遷論,旋嵐偃岳之旨,然後開悟的。一天夜裡自己小便急了,起來屙尿,一屙小便,凄一聲,那當兒,他悟了,悟到什麼呢?肇論中肇法師講: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旋嵐即是颱風,同這個道理一樣,這就是已經到達動相不生的境界。注意要在這裡參,動相不生,難道是靜相嗎?這中間還有問題的。
  「可惜許不遇大眼目大手段尊宿為我打併。(真可惜,當時沒有遇到大善知識,在這個境界上給我「攵一丫」一下,打破了,就大悟了,只好說自己運氣不好。)不合向這裡一坐坐住。(不應該在這境界上,一定就定下去了。)謂之見地不脫,(到了這裡是有點消息,善知識在這當兒一點就透了,誰叫他逃避善知識,善知識對他又奈何?自以為這時是道,把死老鼠當寶貝用,那有什麼辦法呢!自己把自己害了,一坐坐住了,見地不脫。)礙正知見。(這裡要注意,以後沒有善知識在旁邊,這本書就是善知識,這個時候,只守著靜相,就是法華經上說的: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就是這個道理。學密宗、學道教、學禪的,很多人到達這個境界,活活在這裡埋掉,況且我們還達不到這裡。道欽禪師這時候才後悔,可是他到底是一代大師,了不起。)每於中夜睡著,無夢無想無聞無見之地,又卻打作兩橛(這個境界是好,睡著了就沒有了,醒來一用功,又有了,這不是兩橛嗎?無夢無想主人公又何在?這個境界怎麼沒有了呢?),古人有寤寐一如之語,又卻透不得(他說古人醒與睡都一樣,我卻做不到,睡是睡,醒來就有這境界。),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之說(這是禪宗三祖信心銘上的四句話),又都錯會了也。(他說,我把這四句話的道理,拿來做功夫,硬撐著不睡覺,又把古人祖師的話解釋錯了。)凡古人公案有義路可以咬嚼者,則理會得下,(對於古人公案,有道理解釋得通的,我統統懂。)無義路如銀山鐵壁者,又卻都會不得。(指月錄、景德傳燈錄等翻開來看,沒有道理的那些公案話,一點都不懂,怎麼叫做悟道呢!他這是大智慧,所以自己先警覺到了。他說:悟了道應該無所不通,怎麼這些又不懂呢?)雖在無准先師會下許多年,每遇他開示,舉主人公,便可以打個孛(註:左足右孛)跳,莫教舉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更無你下口處。有時在法座,東說西說,又並無一語打著我心下事。(他說,我當時在無準會下參禪很多年,每遇到他舉主人公公案時,好像懂得。老和尚說:你懂得這個便是越進一步——打個孛(註:左足右孛)跳。你雖然懂了這個理,可是祖師(衲僧)們,佛祖的真正厲害處,你還是懂不了,悟不了。有時老和尚在法座上東說西說,沒有一句話可以打到我的心裡頭去。)又將佛經與古語從頭檢尋,(沒有辦法,只好來找法本、佛經。)亦無一句可以解我此病,(都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現在有些人很會答,無夢無想那個時候就在無夢無想中,哪有那麼簡單!那時主人公找不到就不行,不算悟。)如是礙在胸中者僅十年。」這一個問題參在心中,解決不了,人家還是專修的,專在那裡參這個事,又過了十年,一直哽在心中。
   「後來因與忠石樑過浙東,天目兩山作住(兩人在天目山住下來)。一日佛殿前行閑,自東思西忖,忽然抬眸見一株古柏,觸著向來所得境界,和底一時颺下,礙膺之物,撲然而散,如暗室中出在白日之下,走一轉相似。」這一下,他是悟了。這個問題參了十年,跟一個同參道友到天目山掛褡,一天,在佛殿前走著,忽然眼睛抬起一看,看到一株柏樹,一下悟了,從前在心中解決不了的,一時放下,胸口中悶悶的突然打開了,好像在黑暗的房間中悶了十年,忽然開了門,看到天空一樣,這個就是他的悟境。
  「自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方始得見徑山老人立地處。(才看到杭州徑山的這位師父,真悟了道的,迴轉來看徑山老人才知道。)正好三十拄杖何也,若是大力量大根器底人,哪裡有許多曲折。(他說,他太笨了,參了三十年才悟道,假如是大根器的人,哪有這樣的苦頭吃!)德山見龍潭於吹滅紙燭處,(德山和尚見龍潭,龍潭和尚晚上拿一根蠟燭,口一吹,他就悟了,多快!)便道: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德山悟道講的話)。自此拈一條白棒,掀天掀地,哪裡有你近傍處!(德山悟了以後,拿一根棒子打人,哪裡有你近身處!)水潦和尚被馬祖一踏,便道:百千法門,無量妙義,盡向一毛頭上識得根源。高亭見德山招手,便乃橫趨,你輩後生晚進若欲咨參個事,步趨個事,須是有這個標格,具這個氣概始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主題

7228

帖子

16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天下風雲出我輩,搗搗漿糊歲月摧

Rank: 4

積分
1691
37
王劍 發表於 2007-8-17 01:11 | 只看該作者
名可名,非常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2

帖子

9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0
38
Yzrsg 發表於 2007-8-17 0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柏桐

我把「一」說成是光,如果不好理解,那把它說成是「光+眼=相(顏色)」的規律,是不是就能統一理解了?

一切相歸於一,這裡一說成是規律沒有問題,透過這個規律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相」的存在都是相對的(需要依靠眼等條件),從而否定「相」的絕對真實性,這也就是空性如的認識。
一統攝一切相,這裡要說的是千差萬別的「相」各個都不與規律相違背,因此還要承認「相」存在的相對真實性,這也就是不空性如的認識。


一切顏色離不開這個"作用","作用"能顯現一切顏色
我認為你說的非常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39
柏桐 發表於 2007-8-17 02:2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真源湛寂 於 2007-8-17 00:28 發表



呵呵, 醒了就沒有什麼夜了

醒了就山河大地一起消落。

轉一個夢醒的例子:

原文出於南懷瑾老師的 「如何修正佛法」


說黑夜不黑, 白日不白. 不就黑白不分了嗎? 所以要醒, 也只能做,不能說.   
多謝指教和ZT. 還是覺得不應追求" 空",  而因追求"悟". "悟" 一切「相」歸於一. 儘管最後自然達到"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40
柏桐 發表於 2007-8-17 0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Yzrsg 的帖子

那就給你出個難題,
這園子里的各位各"相", 如果請你"一切相歸於一", 是什麼"一"? (玩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