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科學的理解肯定是有錯誤的,可是我並沒有確信我的科學觀點是正確的,倒是你很自信有人賣弄。
我在轉貼一個帖子,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唯物論和量子論的矛盾。
據我所知,相對論和量子論最根本的矛盾是出在哲學上.
根據相對論的觀點,物理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實在的.而根據量子論推論的結果是物理世界在我們沒有觀察它之前不存在客觀狀態,存在的只是其表現為某種狀態的概率.
愛因斯坦對量子論導致的不能確定物理世界的客觀狀態的結論非常不滿,儘管他對量子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不相信量子論是正確的,他說"上帝從不執骰子",就是不相信"物理世界是否客觀存在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觀察它"這個與唯物主義哲學觀格格不入的結論,這可能也是我們國家對量子論宣傳不夠的一個深刻原因.
愛因斯坦在批評量子論時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ERP理想實驗,原型不說了,打個比方說:有兩個罪犯搶劫了銀行之後從犯罪現場飛也似地逃命,但他們慌不擇路,兩個人沿著相反的兩個方向逃跑,結果於同一時刻在馬路的兩頭被守候的警察分別抓獲。現在我們來錄取他們的口供,假設警察甲問罪犯A:「你是帶頭的那個嗎?」A的回答無非是「是」,或者「不是」。在馬路另一頭,如果警察乙問罪犯B同一個問題:「你是帶頭的那個嗎?」那麼B的回答必定與A相反,因為大哥只能有1個,不是A帶著B就是B帶著A。兩個警察問的問題在「同一方向」上,知道了A的答案,就等於知道了B的答案,他們的答案,100%地不同,協作率100%。在這點上,無論是經典世界還是量子世界都是一樣的。
但是,回到經典世界里,假如兩個警察問的是不同角度的問題,比如說問A:「你需要自己聘請律師嗎?」問B:「你現在要喝水嗎?」這是兩個彼此無關的問題(在不同的方向上),A可能回答「要」或者「不要」,但這應該對B怎樣回答問題毫無關係,因為B和A理論上已經失去了聯繫,B不可能按照A的行動來斟酌自己的答案。
不過,這只是經典世界里的罪犯,要是我們有兩個「量子罪犯」,那可就不同了。當A決定聘請律師的時候,B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想要喝水,反之亦然!看起來,似乎是A和B之間有一種神奇的心靈感應,使得他們即使面臨不同的質詢時,仍然回答得出奇地一致!量子世界的Bonnie&Clyde,即使他們相隔萬里,仍然合作無間,按照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這是因為在具體地回答問題前,兩個人根本不存在於「實在」之中,而是合為一體,在觀測之前,兩個人(粒子)處在一種「糾纏」(entanglement)的狀態,他們是一個整體,具有一種「不可分離性」.
看上去量子論的結論是非常荒謬的,但是科學要是事實(實驗)來證明,有個著名的貝而不等式可以將理論上的ERP實驗付諸實際,不幸的是現有的實驗都證明量子論是正確的,看起來客觀存在的物理世界可能並不那麼客觀.
在沒有更好的理論前,你能用這些矛盾來攻擊量子理論嗎?矛盾的東西未必就不對,只是沒有合理的解釋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