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Blue Ivy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的文德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3 | 只看該作者
風后和他的指南車


誰都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特別是指南針,至今還是世界航海上廣泛運用的儀器之一。那麼,最原始的指南針--指南車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還得從5000年前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說起。

傳說黃帝和蚩尤作戰三年,進行了72次交鋒,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大戰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敗的時候,請來風伯雨師,呼風喚雨,給黃帝軍隊的進攻造成困難。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瀰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黃帝十分著急,只好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原地不動。並馬上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應龍、常先、大鴻、力牧等大臣都到齊了,唯獨不見風后。有人懷疑風后是不是被蚩尤殺害了。黃帝立即派人四下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仍不見風后的蹤影,黃帝只好親自去找。當黃帝來到戰場上時,只見風后獨自一人在戰車上睡覺。黃帝生氣地說:「什麼時候,你怎麼在這裡睡覺?」風后慢騰騰地坐起來說:「我哪裡是在睡覺,我是正在想辦法。」接著,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對黃帝說:「你看,為什麼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呢?臣聽人說過,伯高在採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我們能不能根據北斗星的原理,製造一種會指方向的東西,有了這種東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黃帝一聽笑著說:「原來你躺在這裡就是想的這個。」黃帝把風后的這個想法告訴眾臣,大家議論了一番,都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後,就由風後設計,大家動手製作。經過幾天幾夜奮戰,終於造出了一個能指引方向的儀器。風后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風后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麼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從此,黃帝的軍隊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霧了。人人勇敢善戰,個個奮勇爭先,終於戰勝了蚩尤,把他一直追到涿鹿之野殺死。

黃帝打通了中原的道路,控制了黃河中游一帶。不久,風后因年邁體弱,經常疾病纏身,黃帝為他尋了很多名醫名葯,都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在他死後,黃帝和大臣們都非常悲痛。

為了不忘風后的功績,黃帝親自為他選了一塊墳地,把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后陵」,意思是,這是風后的陵墓。「風陵」也就是現在陝西東潼關的「風陵渡。」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4 | 只看該作者
帽子和鞋的來歷


一頂帽子,一雙鞋,在現代人看來,是極普通的日用品。可是在遠古時代,人類哪裡懂得穿鞋戴帽,更談不上製作了。黃帝帶領他的群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獲得了不少經驗,有過很多發明創造,解決了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難題,如帽子和鞋的發明就是其中一例。 有一年冬天,黃帝打算舉行一次慶功大會,事前派胡巢和於則兩人進山打獵。胡巢和於則準備好工具,挑選好人員,便兵分兩路進山了。這年冬天,氣候特別嚴寒,這些狩獵的人個個腰纏獸皮,赤腳露頭,每天在山林里和野獸搏鬥,獲得了大量獵物。當他們準備返回的時候,氣候突然變得更加寒冷起來,儘管他們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當不住嚴寒的襲擊。胡巢帶領的50多名打獵的人,一夜之間,就有20多人把耳朵凍掉。於則帶領30多人,有一半人把雙腳 凍爛,無法行動。在一望無際的深山野林里,怎樣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凍傷呢?胡巢正為此著急時,發現眼前的一片樹林里,樹杈上架著不少鳥窩,冬天來臨后,他們又飛到溫暖的地方去了,現在樹杈上的鳥窩都是空的。胡巢隨手拿起一塊石頭,看準樹上的一個鳥窩用力甩去,一下子就把鳥窩打下來了。他拾起來仔細看了看,又用手在鳥窩裡外摸了摸,發現鳥窩雖然是用柴草壘成的,但卻又軟、又綿、又暖。他隨手就給身邊一個凍掉耳朵的人戴在頭上。周圍其他人看到后也紛紛上樹去摘鳥窩,不大工夫,人人頭上都戴上了鳥窩,再也不怕掉耳朵了。

於則帶領的另一路打獵隊伍,遇到了大風雪。他們光著腳板站在深雪裡,已經凍得麻木,不能繼續前進。於則坐在一棵大樹下,心急如火,他自己兩隻腳也凍得快要失去了知覺。為了活動取暖,於則兩隻腳不停地向一棵大樹上蹬進,蹬呀,蹬呀。不知蹬了多長時間,他感到自己的腳似乎蹬進樹身里,開始,他還不相信,人的腳怎麼能蹬進樹身里呢?但他仔細一看,用手摸了摸 ,原來這棵樹的木質是軟性的。於則靈機一動,馬上動員大家一齊手,把這種軟木樹砍倒,截成二尺長的短節,每人根據自己腳的大小,用刀將木節掏空,再往裡邊塞些乾草,穿在腳上,既鬆軟,又暖和。走起路來雖然有些不便,但畢竟比光著腳在雪裡行走要好多了。不到半天時間,30多名打獵人腳上都穿上了這種用軟木做的木屐。他們再也不怕在冰天雪地里凍壞雙腳了。

當胡巢和於則帶領的兩支打獵隊伍,抬著大批的獵物,勝利回到橋國的時候,黃帝親自帶領臣民遠道迎接。當人們發現打獵回來的人,有的頭戴鳥窩,有的腳穿木屐,腰纏獸皮,顯得格外威武時,連黃帝也覺得很奇怪。胡巢和於則便把他們進山的經過一一向黃帝作了彙報。黃帝聽后,大加讚揚,立即把嫘祖、嫫母、風后、倉頡、常先等大臣召來,決定給胡巢和於則各記一功,又叫倉頡刻字留名。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頭上戴的鳥窩叫帽子,把木屐叫鞋。黃帝對嫘祖說:「我希望橋國臣民在大慶的日子裡,人人頭上都有帽子戴,個個腳上都有鞋穿。」人類穿鞋戴帽也就從這時開始流傳下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4 | 只看該作者
隸首創造算盤的故事


傳說,算盤和算數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至今在農村還流傳著隸首當初算賬時,發明的中國式的「阿拉伯」字母。80歲以上的年老人還會寫、會用。

黃帝統一部落後,先民們整天打魚狩獵,制衣冠 ,造舟車,生產蒸蒸日上。物質越來越多,算帳、管帳成為每家每戶每個人經常碰到的事。開始,只好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辦法,處理日常算帳問題。有一次,狩獵能手於則,交回7隻山羊,保管獵物的石頭只承認交回1隻,於則一查實物,正好還是7隻。為啥只記1隻呢?原來石頭把七聽成1,在草繩上只打了一個結。又有一次,黃帝的孫女黑英替嫘祖領到9張虎皮,石頭在草繩上只打了6個結,短少了3張。所以出出進進的實物數目越來越亂,虛報冒領的事也經常發生。黃帝為此事大為惱火。

有一天,黃帝宮裡的隸首上山采野果,發現一樹熟透的山桃。他爬上樹邊摘邊吃,不知吃了多少,只覺得口流酸水,肚內發脹,再沒敢多吃,跳下樹來,坐在地上休息。

突然發現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一個一個從地上揀起來,一數個,正好20個。他想:這十個桃核好比10張虎皮,另十個好比10隻山羊皮。今後,誰交回多少獵物,就發給他們多少山桃核。誰領走多少獵物,就給誰記幾個山桃核。這樣誰也別想賴帳。隸首回到黃帝宮裡,把他的想法告訴給黃帝。黃帝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就命隸首管理宮裡的一切財物帳目。隸首擔任了黃帝宮裡總「會計」后,他命人採集了各種野果,分開類別。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豬;山桃果代表飛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論哪個狩獵隊捕回什麼獵物,隸首都按不同野果記下帳。

誰料,好景不長。各種野果存放時間一長,全都變色腐爛了,一時分不清各種野果顏色,帳目全混亂了。為這事隸首氣的直跺腳。最後,他終於想出一種辦法。他到河灘揀回很多不同顏色的石頭片,分別放進陶瓷盤子里。這下記帳再也不怕變色腐爛了。由於隸首一時高興沒有嚴格保管。有一天,他出外有事,他的孩子引來一群玩童,一見隸首家放著很多盤盤,裡邊放著不同顏色的美麗石片,孩子們覺得好奇,你爭我看一不小心,盤子掉地打碎,石頭片全散了。隸首的帳目又亂了。他一人蹲在地上只得一個個往回拾。隸首妻子花女走過來,用指頭把隸首頭一指說:「好笨蛋哩!你給石片上穿一個眼,用繩子串起來多保險!」聰明人就怕人點竅。隸首頓時茅塞大開,他給每塊不同顏色石片都打上眼,用細繩逐個穿起來。每穿夠十個數或100個數,中間穿一個不同顏色的石片。這樣清算起來就省事多了。隸首自己也經常心中有 數。

從此,宮裡宮外,上上下下,再沒有發生虛報冒領的事了。隨著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獲得的各種獵物、皮張、數字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來記帳目。隸首好像再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了。有一次,他上山尋孩子,發現滿山遍野成熟紅歐粟子。每株上邊只結十顆,全部鮮紅色的,非常好看。他順手摺了幾枝,拿在手裡左看右看;又想利用紅歐粟子作算帳的工具,但又一想,不行,過去已經失敗過。隸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越想越沒主意了。這時,岐伯、風后、力牧三個人上山采草藥,發現隸首手裡幾串紅歐粟子。人坐在地上發獃。風后問隸首在想什麼?隸首扭頭一看,原是三位老臣,趕忙站起來,把剛才記帳,算帳的想法告訴了三位老臣。

風后是指南車創始人之一。他聽了隸首的想法,接過隸首的話說:「我看今後記帳,算帳不再用那麼多的石片。只用100個石片,就可頂十萬八千數。」隸首忙問:「怎麼個頂法?」風后叫隸首把紅歐粟全摘下來,又折回下十根細竹棒,每根棒上穿上十顆,一連穿了十串,一併插在地上。風后說:「比如,今天獵隊交回5隻鹿,你就從竹棒上往上推5顆紅歐粟子。明天再交回6隻鹿,你就再往上推6顆。」隸首說:「那不行!一根棒上只穿十顆,已經推上去5顆,再要往上推6個,那就沒有紅歐粟子可推了。」風后說:「我問你,5個加6個是多少?」隸首說:「當然是11個!」風后說:「對呀!你就該向前進一位。從顆數上看,只有兩個。實際上是11個數。再有,如果獵隊交回九隻鹿,那你怎麼記算?再進一位;9個加11個是多少?當然是20個。從竹棒上的顆數看;只有兩顆紅歐粟子,實際上頂20個數。就是說,每夠十個數,每夠100個數,都要向前進一位。比如,再有獵隊交回80隻鹿,那麼怎麼記演演算法?20加80,整100數,再進位,竹棒子顆數就成為一個紅歐粟子。實際上它頂100個數。」隸首又問:「進位后,怎麼能記得下!」力牧接著說:「這好辦,進位后,應划個記號。比如,十個數後邊划個圈(10);100個數後邊划兩個圈(100);1000個數後邊划三個圈(1000);10000個數後邊划四個圈(10000)。這就叫個、十、百、千、萬。隸首明白了進位道理后,信心百倍增加。回家作了一個大泥盤子,把人們從龜肚子挖出來白色珍珠揀回來,給每顆上邊打成眼。每10顆一穿,穿成100個數的「算盤」。然後在上邊寫清位數;如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從此,記數、算帳再也用不著那麼多的石片了。算盤,中華民族當代「計算機」前身,5000年前就這樣誕生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算盤不斷得到改進,成為今天的「珠算」。特別是民間,當初認字人不多,但是,只要懂得了算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規程,人人都會應用。

所以,算盤在古老中國民間很快廣泛流傳和被應用。儘管西洋人的「電子計算機」已普及世界,但它在中國的「算盤」面前,仍然顯得遜色,並不敢趾高氣揚。因為在國際比賽中,西方電子計算機的速度,仍然沒有超過東方人的算盤。那麼,在我國殷商時代,算盤為什麼又遭到禁止呢?因為自從伏羲氏發明了「八卦」,即宇宙的基本點--太極。周文王被殷紂王押了禁閉,文王閑下沒事,從太極研究起發現太極生兩異,兩異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他又把「八卦」演變出八八【愛春秋,愛中華】卦,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因為八卦處處離不開算數,「算盤」就成為八卦的有力助手。殷商統治者害怕八卦也像算盤那樣迅速流傳民間,曾一度把算盤當作妖魔鬼怪,在全國禁止使用。但算盤這一算帳工具,早已流傳到民間,根深蒂固,並得到了發展,結果起到「禁而未止」的作用。「易經八卦」由於沒有來得及流傳和普及到民間,被當時統治者嚴格控制在宮廷,或者少數有錢有權勢人的手中,使「八卦」這門科學,成為一些人愚弄群民,騙人錢財一種工具。所以,八卦中一些「迷」,至今未被人們解開。有的可能失傳。唯有算盤牢固地扎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4 | 只看該作者
銅鐵的傳說


有一次,黃帝在同蚩尤打仗時失利,黃帝命應龍收兵,退至昆吾山下。當時正是六月天,太陽似火,酷暑難當,士兵個個口乾舌燥,沒有水喝。應龍無法,只得命令部下就地掘井,取水解渴。哪知地下堅如石鐵,掘地七尺,非但沒有見到水,還把許多人的虎口震裂,滿手是血。應龍看到這種情況,立即向黃帝報告。

黃帝是非常虛心的人,不論什麼事,如果他不懂,總要向大臣請教。黃帝派人把伯高叫來,問道:「地中多石丹,碰擊濺火,是何道理?」伯高說:「臣聽人說,每逢石丹,上有沙丹者,下有黃金;上有磁石者,下在有銅銀;上有磷石者,下有鐵錫。以此可識別不同礦藏。」伯高還說:「銅生綉,銀髮黑,千年黃金不變色。昆吾山下,看來沒有水,只有礦藏。」黃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命應龍立即轉移到其它地方,另找水源。

黃帝戰敗蚩尤后,從蚩尤那裡學到了冶鍊技術,就派人到昆吾山採礦。昆吾山的礦藏果然十分豐富,鐵錫樣樣都有,但在當時人們還不會把它們加以區別,只知道冶鍊銅鐵。到了黃帝時代後期,銅鐵的使用代替了各種石器,黃帝軍隊打仗使用的刀、槍、矛、戟、箭、箭等武器,都換成了銅製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具,也都換成了鐵銅製品。鑄造技術也隨之提高,先後鑄造出鼎、釜、爐等器具,據說,那裡還有一個叫金泊的人,有次把一塊鐵板用鐵鎚子打成凹形,放在火上燒肉,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鐵鍋。從此以後,中國的烹任技術也開始出現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4 | 只看該作者
煤炭的傳說


大約在5000年前,人類曾把煤炭作為雕刻煤環、煤鐲、煤項圈等裝飾品的原料,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能夠燃燒。是誰最早發現煤炭的燃燒功能呢?

傳說黃帝有個心愛的孫女,名叫黑英,她經常跟在黃帝身邊,形影不離。黃帝年紀大了,也一時一刻離不開孫女。有一天,黑英給黃帝燒鹿肉,不慎把手腕上戴的煤鐲掉進火堆里。黑英忙用木棒往出刨,誰知火勢很旺,噗的一聲,煤鐲全燒著了。黑英痛心地連喊帶叫,把周圍的人都驚動了。大家都很驚異,煤鐲是黑石頭做的,怎麼一見火就燒著了呢?

黑英的煤鐲被火燒了后,整天哭哭啼啼,因為在那時候,一隻煤鐲就像現在一件金玉首飾那樣貴重。無論大家怎麼安慰,黑英都聽不進去。有一天,黃帝遇見打獵能手胡巢,就問他:「橋國周圍哪裡有黑石頭?」胡巢說:「西龍(今黃陵縣店頭川)的石頭山裡有的是。」黃帝說:「黑英的手鐲被火燒掉后,整天哭鬧,你再去西龍山時,找幾塊黑石頭來託人給她另做一隻煤鐲。

不久,胡巢和於則便進山打獵了。他兩背著弓箭、石球和鐵刀,在山裡轉了一整天,什麼都沒有找到,正往回走時,忽然發現一群野豬在河邊飲水。胡巢和於則忘記了一天的疲勞,一個甩石球,一個放箭、,野豬跑的跑,傷的傷。其中有一頭肥大的野豬受傷后,鑽進一個大石頭縫裡了。胡巢和於則追到石頭縫跟著一看,山縫裡漆黑一團,陰森恐怖。他兩點燃火把,手握鐵刀,慢慢地走進石縫,石縫裡的石頭全是黑的。那頭受傷的野豬,把頭鑽進一個小石洞里,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邊。他兩用刀把受驚的野豬砍死,然後兩人用勁往出拖,哪知野豬洞內的石頭卡住它,怎麼也拖不出來,於則一急之下,舉刀就砍,不料石縫裡的黑石頭比外邊的青石鬆軟,一砍就砍掉了一大塊。於則一口氣砍開小石洞,把野豬拖了出來。這時他兩互相一看,都咧嘴笑了,原來兩人從臉到手、周身上下全變成黑的了。胡巢和於則都覺得奇怪,這山裡的石頭怎麼全是黑色的呢?這時,胡巢突然想起黃帝托他找黑石頭的事,便又轉身走進石縫裡,把於則用刀砍下的碎塊黑石頭全拿出來,從中挑了幾塊大的收起來。這時,天已快黑了,兩人又渴又餓,便坐下休息。胡巢平時食量大,這時很想吃東西。於則說:「這有何難!」說著,便把射死的一頭小豬掛在樹枝上,又撿來一些乾柴禾燒著。

這時,風很大,火焰被吹得東倒西歪,燒不到豬身上,於則就把胡巢從石縫裡拾出來的黑石頭塊壘在火堆周圍擋風。他兩吃肉心切,不住地往火里添柴禾,火堆越添越大,把壘在火堆周圍的黑石頭也燒著了。開始,他兩還未發現,大風一吹,濃煙滾滾,火借風勢,風助火力,霎時,火堆四周的黑石頭全部燃燒起來。一時火光衝天,連掛野豬的樹枝也被燒斷了。胡巢和於則眼看著小豬掉進火堆里,卻無法取出來。火勢越來越猛,而且火堆里不斷發出劈劈叭叭的響聲,他兩一時也弄不清這是什麼響聲,嚇得忘了飢餓,拔腿就往回跑。

黃帝和風后、常先、大鴻等大巨正在議事,胡巢和於則上氣不接下氣地闖了進來,把他兩如何在山裡捕殺野豬,黑石頭如何著火和發出響聲的事講述了遍。黃帝和大巨們聽后,都笑著說:「黑石頭著火,就把你們兩嚇成這個樣子。」黃帝讓他兩 先下去吃飯,第二天再說黑石的事。到了第二天,黃帝把風后,應龍和常先招來,由胡巢和於則引路,去察看黑石頭著火的情形。人們不看則已,一看都驚呆了,原來黑石頭燒過以後,又全變成一堆白灰了。風后蹲下在白灰堆里刨來刨去好像在找尋什麼,過了一陣,風后突然問應龍:「你還記得吧:當年我們攻破冀州時,在蚩尤煉銅鐵的地方,就曾見到過這些黑石頭和白灰堆。」應龍回答說:「是有很多,當時只顧打仗,沒有來得及細問這些黑石頭是幹啥用的。」風後站起來對大家說:「回去吧!」

返回去,風后對黃帝說:「我們煉鐵燒的木柴,火勁不大。蚩尤當年煉鐵,燒的就是這種黑石頭,火焰硬,出鐵快。這個奧秘現在被胡巢和於則發現了。今後煉鐵我們也可以用黑石頭了。」黃帝笑著說:「胡巢和於則立了很多功勞,就是不善於用腦子,如果不是把耳朵凍掉,還不知道把鳥窩當帽子戴。」黃帝的話把大家都逗笑了。因這種黑石頭只有用火才能燒著,所以倉頡給它取名為「煤」。

遠古時代 ,由於生產落後,人們只知道山裡的黑石頭能燒火,卻不知道怎樣開採,只好使用露出地面的露頭煤,所以用得並不普遍。直到元代,人們才懂得開礦採煤,用煤燒爐,這就是我們祖先對煤炭認識的過程。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4 | 只看該作者
「龍涎酒」傳說


龍宴酒是陝西黃陵縣店頭鎮出產的名酒,最早叫「龍涎酒」,傳說是龍的涎水釀成的。

相傳,杜康因霉壞糧食而被貶職,後來釀酒有功,黃帝又恢復了他的原職,讓他繼續當管理糧食的大臣。杜康在釀酒技術上年年都有新改進,酒的質量越來越高。

有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各部落的山洞裡都堆滿了糧食,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這年又是黃帝統一三大部落、建立部落聯盟50年大慶,黃帝舉行盛大宴會,請來了各部落的首領。各個部落也給黃帝帶來許多禮品。宴會開始了,黃帝命杜康給每人敬一碗酒,人們也向黃帝敬酒,然後又相互敬酒。

宴會廳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常。正在這時,一條巨龍突然從天而降,把頭一直伸到宴會廳的大酒罈上,聞來聞去,但壇口太小了,龍嘴怎麼也伸不進去,饞得嘴裡的涎水不斷掉進酒罈里。當時大家都被嚇得目瞪口呆,只有黃帝不慌不忙地走到巨龍跟前,把酒罈里的酒倒進一隻大碗里,然後把酒碗送到巨龍嘴邊,巨龍一飲而盡。等黃帝再倒第二碗酒時,巨龍騰空而起,轉瞬間便飛得無蹤無影了。人們眼看著巨龍離去才鬆了口氣,又回到各自的座位。黃帝又命杜康給大家敬第二輪酒。誰知,杜康剛走到酒罈跟前,還未來得及取酒,一股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差一點把他醉倒。杜康給每人敬過酒後,大家只喝了一口,就覺得渾身舒暢,飄飄欲仙,忙問:「這酒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香了?」杜康心想這一定是巨龍的涎水滴進酒罈所致。據說龍是不輕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龍涎水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因此,他乘人們不注意時,從滴有龍涎水的酒罈里打出一碗酒,倒進另一隻酒罈內,然後讓人把滴有龍涎水這壇酒趕快抬下去。說也奇怪,留下來的這壇酒摻過一碗龍涎水后,味道也變得和剛才抬下去的那壇龍涎水酒一模一樣。人們越喝越想喝,黃帝准許大家開懷暢飲,一大壇酒很快就被飲光了。宴會結束后,杜康派專人保管那壇龍涎水酒,不許任何人動用。當他每次釀出新酒時便給新酒時摻進三滴龍涎水酒。新酒的味道立刻變得濃郁甘醇、漂香醉人了。從此,杜康的「龍涎酒」,名氣越來越大。

傳說杜康有個好朋友叫劉伶,平生最愛喝酒,聽說杜康釀出好酒,就專程前來拜訪。不巧杜康這天正好不在家。劉伶來到杜康釀酒的地方,還未進門,就看見牆上寫有一首詩:

量大一碗醉三年,
量小一盅睡三天;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龍兩盞海底眠。

最後一句:「誰若不信試試看!」

劉伶鼻子一哼,不以為然地說:「好大的口氣!天下誰不知我劉伶的酒量。往東喝垮東海岸,往西喝倒峨嵋山,往南喝過桂林酒,往北吃過蟠桃宴。東西南北吃喝遍,也沒把我醉半天」。進了門,他開口就要一碗酒。小主人說:「這酒只能喝一盅,不能喝一碗,一碗酒會把人醉死的。」本來,劉伶看了牆上詩就惱火,再一聽此話,更是火冒三丈,便氣沖沖地說:「少羅嗦,快打碗酒來!」小主人見來客氣勢洶洶,不敢怠慢,趕快打一碗龍涎酒,雙手遞了過去。劉伶接過酒,只覺得濃香撲鼻,便一飲而盡。哪知碗剛放下,就覺得頭昏目眩,雙腿不聽使喚,撲通一聲,跌 倒在地,已經不省人事了。小主人嚇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正在這時,杜康回來了,見地上躺著醉倒的劉伶,不禁哈哈大笑說:「你小子經常口出狂言,今天卻被我一碗酒醉成這個樣子!」杜康讓人找來四塊木板,臨時給劉伶做了副棺材,把劉伶埋到後院的酒糟堆里。

三年以後,劉伶的妻子打聽出丈夫是喝了杜康的龍涎酒,當場死去的。這天便找上門來向杜康要人。杜康對劉伶的妻子哈哈一笑說:「老嫂子,別發怒。劉兄沒有真死,他是喝醉了。說著掐指一算,劉伶正好是三年前的這一天醉過去的,便把劉伶的妻子領到後院,刨開酒糟堆掀開棺材蓋了一看,只見劉伶紅光滿面,躺在棺材里睡得正香。杜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老兄,該醒來了!老嫂子等了三年,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劉伶睜開雙眼,打了個哈欠,坐了起來。妻子趕快上前把他扶出棺材。杜康在一旁笑著說:「你再不醒來,老嫂子就要和我拚命了!」劉伶不好意思地擺了擺手,就和妻子一同回家去了。從此,「杜康造酒醉劉伶」的故事,就成為後世人的美談。

傳說杜康和劉伶後來都成了酒仙,遠走高飛了。但杜康的釀酒技術和配方卻在河南、山東、陝西一帶流傳下來。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在他《短歌行》一詩中寫道:「概當一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釀酒名氣之大。據說以後各朝代又將杜康的「龍涎灑」封為「龍宴酒」,只有在皇帝舉行國宴的時候才允許動用。現在黃陵縣生產的「龍宴酒」,據說就是根據民間挖掘出來的杜康釀酒的原配方,加上現代的技術釀製而成,它仍然保持了香美甘醇、飲而得神的特色。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0-16 05:25 | 只看該作者
烹調與筷子

彤魚氏是軒轅黃帝第三個妻室,她在黃帝宮裡專管人們的飲食住行,有一年,黃帝宮裡很多人因吃生肉,經常鬧肚子。為這事黃帝手下的名醫岐伯、俞夫想了很多醫治辦法,都未治好。還死了很多人。黃帝為此事經常悶悶不樂。

  有年夏天,黃帝手下的打獵能手於則和彤魚氏一起上山打獵。因天氣熱,他們鑽進了一片茫茫森林。中午天氣突變,一陣狂風過後,緊接著天空劈雷閃電。突然一個炸雷響過,森林起了大火。打獵隊所有男女青年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原始森林積蓄的枯樹又多又厚,一旦被火燃著,整個森林就變成火海,連野獸也逃不脫,打獵隊更不例外。在這緊急關頭,於則由於熟悉地形,突然想起半山腰有個洞穴,他帶領所有打獵隊人員全部鑽進洞穴里。

  濃煙滾滾,滿山火海,火借風勢,風助火力,火焰一展十幾丈,森林各種樹木被大火燒得不斷發出劈劈啪啪響聲。各種野獸的慘叫聲,藏在洞穴里的打獵隊男女人員,個個聽得渾身打戰,毛骨悚然,好不凄慘。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整個森林變成一片灰燼,滿山散發著一股臭腥味。於則從洞穴口發現洞外不遠一塊大石板上,躺著兩隻野羊,一頭野豬,散發出被火燒焦的肉腥味。由於飢餓,於則想衝出洞外看個究竟,被彤魚氏一把攔住說:「大火才過,小心腳下的火灰的把你燒死。等火完全消失后,再出洞穴。」

  打獵隊男女呆在洞穴里,忍著飢餓,直等到大火徹底熄滅后,才小心翼翼走出洞外。

  由於飢餓,於則首先跑到洞穴外不遠的那塊大石板上,把燒死的野羊用手一提,野羊全身碎爛,他又提起一隻野羊腿,用鼻子聞了聞,除過焦味外,覺得特別油香。他撕下一塊放進嘴裡一吃,覺得比生肉味道好。於則連忙把兩隻野羊的前後腿全部撕下來,拿到彤魚氏面前說:「這是燒死在大石板上的野羊,你嘗一嘗 ,特別好吃,彤魚氏撕了一塊,吃到嘴裡,覺得味道確實不錯。她叫大夥都來嘗嘗。

  吃完后,彤魚氏對大夥說:「這場大火過後,毀了樹林,不知燒死了多少野獸。我們暫且不用去打獵了,分頭上山去找尋被火燒死的獵物。」彤魚氏說完,又把被火燒熟的野羊肉,拿起來看了看,聞了又聞,對打獵隊的男女青年說:「今後凡打回的各種獵物,先不要生吃,都 可以先放在石板上燒烙,等燒熟后再吃。」彤魚氏這次上山打獵,雖然遭受了一次大火災,人類吃熟食卻從此開始了。彤魚氏回到黃帝宮,什麼也不幹,整天帶領身邊所有女子上山挖石板。不幾天,大小石板擺了一大堆。彤魚氏叫把每塊石板都支架起來,從下面用柴禾燒。等到把石板燒熱燒燙后,再把打回來各種獵物肉,用石刀切成簿片,放在燒燙的石板上左右翻動,連烙再炒。開始婦女們都 用手翻動,誰知,石板燒熱后,特別燙手,很多婦女把雙手指頭全都燒爛了。有些石板由於火力過大,有的燒破了,有的燒炸了。彤魚氏並沒灰心。她折了很多竹子,折成短節,用竹子棒棒代替手指翻肉、炒肉。對燒破燒炸的石板,經過細心琢磨,對於易燒破、燒炸的石板一律不用。專門派人上山去挖耐火燒的石板。不多久,所有大小先民點(村落)都採用石板燒肉炒肉吃。

  人們都紛紛議論說:「嫘祖教會了我們養蠶,人人有衣穿。彤魚氏又給我們教會了用石板炒肉吃。方雷氏創造了梳子,教會了我們梳妝打扮。我們只有好好聽從黃帝的話,來報答她們對先民的恩德。」大概這就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採用烹調、烹飪,使用竹棒當筷子的開始吧!

  傳說,黃帝部落的先民們,從吃上熟食肉后,疾病大大減少。軒轅黃帝為彤魚氏、方雷氏各記了一大功,並叫倉頡把這些發明創造記在功勞簿上。歷史進展到今天,世界各國都認為唯獨中國的飯菜好吃,中國的烹調技術很高。科學家也發現用筷子夾取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手腕等30多個關節,50多條肌肉的運動。這對大腦、關節、肌肉的刺激鍛練十分有益。所以,用筷子進食有益於健康。特別是對兒童。這是中華民族一大文明。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18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28
hz0313 發表於 2006-11-4 17: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154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34
29
大魯 發表於 2006-11-6 22:08 | 只看該作者
活了30多歲,才了解這些中國最遠古的文化由來,興奮.以後講給孩子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1-16 23:45 | 只看該作者
祖國的古老文化,要好好傳給下一代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9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9
31
JIAHhLi 發表於 2007-5-10 18:10 | 只看該作者
多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9 0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