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我終於有些頂不住了。這鐵砧精神法,就好像大補的丹藥,關鍵時候使用,立竿見影,效果卓然。可要像吃感冒藥那樣,一日兩到三次,就不大靈了。於是我當眾宣布,拒絕再吃漢堡,哪怕是一口。說什麼也得吃個海鮮,最好是阿拉斯加皇帝蟹,三文魚也湊和了。出來度假,又不是去漢堡店打工。可憐啊,我這幾天,身在曹營心在漢。眼中無海鮮,心中有海鮮,一腔熱血,痴心不改。說著,說著,我的牢騷一發不可收拾,說話也有些語無倫次起來。大家見我有些激動,也受了感染,你一言我一句,開始批判阿拉斯加窮鄉僻壤,鳥不生蛋。我發現同伴們其實跟我多少有同感,只不過我的感覺最水深火熱罷了。於是投票全體一致通過。大夥士氣高昂,按決議在緊接下來的一餐中投入雙倍時間,進行了地毯式搜索。凡是有Sea Food,Food,Sea字樣,包括有F或S開頭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必查之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寧可多開二十里,也絕不放過一個地方。沒想到結局還是這樣的,同伴們精疲力竭地坐在餐桌前話很少地吃東西。我則經過一番長時間To be or not to be的激烈思想鬥爭后,一聲不吭點了個漢堡。
我知道為何沒味兒,但這並不說明我不懂烹調。從十來歲學做飯起我就知道炒好菜的竅
門是用油要寬,火候要合適。大多數中國菜為爆炒,油溫要高,在肉、菜出水之前就要完成,否則就成水煮的了。正是在這嘩嘩炸響、煙汽騰騰、鍋鏟敲擊的交響曲中烹調出的中國菜,不僅滿足了炎黃子孫的美食慾,也使得中國菜肴享譽世界,成為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如果說那已逐漸走向各國的「Made in China」在讓我們感到自豪的同時,還時不時地要為它的質量而尷尬心虛一番,而這正宗的中國菜則絕對讓我們理直氣壯地稱霸天下。
不一會堂倌捧著一瓶細長的酒瓶子回來了,畢恭畢敬地遞過酒瓶讓貝爾納驗明正身。這時,吃法國大餐最重要的一環――品酒儀式就正式開始了。品酒分「望」、「聞」、「嘗」三個主要步驟,所謂「望」,就是請品酒者查看標籤,首先確認酒的牌子、產地、年份就是客人所要求的那一種。經客人點頭之後,堂倌從腰間拿出開塞鑽子,「嘭」的一聲拔出酒瓶上的木塞。然後侍者側身左手背後,右手握住酒瓶,對準客人酒杯,手腕緩緩向內擰,小心翼翼地往酒杯里倒少許。只見貝爾納端起酒杯,輕輕搖動,目不轉睛地察「顏」觀色。高品質的酒,應該是晶瑩勻稱,透徹無瑕。過了「望」關之後,貝爾納把酒杯抬起,微微傾斜,湊到鼻尖前輕輕地抽幾口氣。一般人聞酒只能體會酒的特殊芳香,注意有沒有霉變的酒桶瓶塞味道。經過專業訓練的品酒專家據說還能嗅出酒的成分、性情和生氣。在聞的基礎上,就可以嘗了,這是品酒儀式最關鍵的一步。按貝爾納的說法,品嘗酒的時候切不可一飲而盡,而是把酒含在嘴裡,細細品味酒的結構體魄、酒精含量以及醇厚口感,然後再緩緩咽下,體會酒的芳香在口中存留的時間。只見貝爾納不急於下結論,做沉思狀若干秒,然後轉身抬頭對忐忑不安一直候在一旁的堂倌說:「C』est tres bon(「很好」)。」於是,皆大歡喜。堂倌抽身先為女士斟酒,再回過頭來為男士斟酒。至此眾人舉杯互致「Bon Appetit」(「胃口好」),終於開始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