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美酒咖啡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咖啡美酒香醇飄逸

[複製鏈接]

9

主題

5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3
21
 樓主| 美酒咖啡 發表於 2006-7-2 04:52 | 只看該作者

喝咖啡易迷惑的幾個問題

[SIZE="4"]誰說喝了咖啡會失眠?[/SIZE]

其實並不是每種咖啡都會讓人失眠,引起人體亢奮的大多是深度烘焙的咖啡,比如曼特寧。而淺度烘焙的巴西或者摩卡,咖啡因含量很低,一般不會造成失眠。當然,每人體質有差異,也不能一概而論。

大家對咖啡的誤解還不止這一點。比如人們普遍認為的喝咖啡會上火。「關鍵看喝什麼,怎麼喝。夏天喝一些淺度甚至中度烘焙的咖啡,通常是不會上火的。加入點冰塊,甚至有鎮靜、降火的作用。」



[SIZE="4"]真正的冰咖啡[/SIZE]

不是加了冰塊就可以叫做冰咖啡的,真正的冰咖啡只有荷蘭冰咖啡。一份荷蘭冰咖啡因製作複雜,不但要提前預約,售價自然也貴.想嘗試她卻是如此的困難,我們需要約四小時的耐心等待.

荷蘭冰咖啡是最風尚咖啡,它採用冰水萃取咖啡,用冰水經過長時間釀造而成的獨特咖啡風味,讓您品嘗到香味四溢,口感豐潤的原味。

冰咖啡之王,順滑的口感滑入口腔;呈現出不澀不酸,溫和香醇的原味咖啡,四溢的冰香再眉間跳躍,讓你只想吶喊:世間有如此好喝的冰咖啡——爽!



[SIZE="4"]「藍山」真面目[/SIZE]

其實,「藍山咖啡」此藍山非彼藍山,早已是業內心知肚明的秘密。現在市面上所謂的藍山咖啡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藍山精配型。
這裡面的確含有藍山咖啡,但含量非常少.最少的藍山精配大約只有7%左右。

第二種是牙買加咖啡型。並非所有產自牙買加的咖啡都是藍山咖啡。然而,很多咖啡館就會把牙買加的咖啡豆統稱為藍山咖啡。

第三種是藍山式咖啡型。這也是咖啡店最普及的「藍山」品種。不含一粒藍山咖啡豆,而是由幾種相對便宜的咖啡經過烘培而成,口感類似於藍山口味。

第四種就是隨意搭配的假藍山了。咖啡店的老闆認準了你不懂喝咖啡,給你假的你也喝不出來,因此你要藍山,我就把幾種混合起來泡給你喝,只要不難喝,你就認為是「藍山」。

第五種是雲南咖啡豆。有的咖啡店裡用的全部都是雲南咖啡豆,然後店主用隨意搭配法給你調出一杯藍山咖啡。藍山咖啡每公斤的價格在人民幣2000元左右,普通的雲南咖啡豆每公斤卻只有10元錢,最便宜的能低到4塊錢,差價整整500倍。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你也喝不出來。

如何鑒別一杯藍山咖啡?均衡+飽滿+氣質,藍山咖啡的口感是平衡的,不會在酸、苦、澀等方面有所欠缺,或突兀的感覺;有時候拼配的咖啡能接近平衡口感,但是飽滿的口感是無法達到的;喝到一杯完美的藍山咖啡,即使你不懂太多的咖啡知識,也會立即感受到它高貴的迷人氣質,「哦,多麼好的一杯咖啡!」,它會讓你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SIZE="4"]喝速溶咖啡的後遺症[/SIZE]

  「速溶咖啡」不能算咖啡,這是傳統咖啡界普遍認同的看法。因為速溶咖啡不過是工業化的合成品,充其量只能算做咖啡的代用品,而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咖啡。因為傳統咖啡在享用中,從咖啡豆的研磨、煮制、過濾,以及到器具的選用和不同的調配技藝,都是非常講究的。而速溶咖啡只是用水一衝,雖然也有咖啡的味道,但卻失去了咖啡調製中豐厚的技術和精神內容以及厚重的文化氛圍。

尤其讓咖啡界人士惱火的是,速溶咖啡帶來的最直接的後遺症,就是咖啡文化在年輕一代中日漸消退,特別在一些新開闢的、原來沒有飲用咖啡習慣的地區,速溶咖啡從市場到人們的觀念中,都已經佔據了統治地位。比如在中國,人們就只認「速溶咖啡」。

由此我想到我們的茶文化,似乎也在面臨著這樣的挑戰,茶藝、茶道如今都已淪落為戲台上的表演,具有民俗文化傳統的茶館,或者在衰落,或者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而所謂的袋茶和甜膩膩的茶飲料,正逐淅成為社交場合或青年一代的「茶的代用品」。

現代化正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為我們創造了很多簡單化的商品,「速溶咖啡」就是一個。但同時也在簡化我們很多珍貴的文化傳統。我們該怎樣面對未來的世界,這確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2404

帖子

492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92
22
愛和和 發表於 2006-7-2 19:01 | 只看該作者
學到了好的知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5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3
23
 樓主| 美酒咖啡 發表於 2006-9-7 10:07 | 只看該作者

卡布奇諾的秘密

[B][SIZE="6"][COLOR="Red"]卡布奇諾的秘密[/COLOR][/SIZE][/B]

卡布奇諾 是 espresso 飲料中相當受歡迎的一種。在咖啡店人們感覺喊起「卡布基諾」來很上口,而喊 「義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感覺上就遜多了,這或許是 espresso 本身不流行的另一個原因,這裡就來談談卡布奇諾。



流行的卡布奇諾
我們來看流行的卡布奇諾。當你問「專家」時,他就會告訴你,卡布奇諾 就是「三分之一的 espresso,加上三分之一蒸氣加溫的熱牛奶,再放上三分之一的奶泡」。這個流行的卡布奇諾並沒有大錯,但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咖啡店都不是這麼做的!所以很多人用了這種方法弄半天,又用蒸氣機做 espresso,老覺得自己的卡布奇諾比外面的苦,還以為外面都是神.... 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讓我們繼續看咖啡店的卡布奇諾
事實上很多咖啡店並沒有讓 espresso 佔到三分之一的比例!第一,一般大部份的咖啡店,弄出的 espresso 弄得又苦又澀(但要說明說,真正的 espresso 不是這樣的),那怎麼好意思讓人家喝出來呢﹖當然要多加點牛奶擋一下!第二,如果真是弄出「膏膏狀」espresso ,那已夠濃了,可以多放些牛奶,混著咖啡香和牛奶的甜味,會是一杯很棒的卡布奇諾!所以現在有的的咖啡店,一杯 卡布奇諾 中的 espresso 和牛奶(含奶泡)的比例是 1:5 到 1:6,不是流行卡布奇諾的 1:2。



牛奶和奶泡
你喜歡奶泡嗎﹖一直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看,另一種人是喜歡喝.有人覺得卡布奇諾 有奶泡挺美的,可是不知道怎麼喝。把奶泡,咖啡分開喝會覺得奶泡無味,大部份咖啡店的 espresso 又難喝。想混著喝,又有點難。實在不知如何是好。事實上,有奶泡的 卡布奇諾 並不算『錯』,但在義大利,沒有奶泡的 卡布奇諾 並非奇特。事實上,他們大多數的卡布奇諾 是沒有奶泡的。沒有奶泡不是精確的說法,應該說打的奶泡很細緻。做卡布奇諾 時把這綿綿細細的奶泡,慢慢倒入綿綿細細"膏膏狀"的espresso。在最上層咖啡和綿細的牛奶融成一幅美麗的圖樣。當你輕輕吸吮,香濃的咖啡混著柔細的奶泡...



牛奶的溫度
打牛奶要多熱,這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差不多是在華氐 150-175 度左右。測量可以拿支量牛奶的溫度計。要注意要買反應快速的溫度計,有人建議不要用溫度計,用你的手去感覺,當你拿不太住時,就差不多了。在家打牛奶用這種方法並不合適,因為你家用機器打的速度比專業機種慢很多,剛拿不住就放下溫度可能太低,你必需忍一段時間。所以沒有很強的耐熱力,還是用溫度計去量。



在家做卡布奇諾
不管你要做哪種卡布奇諾,上好的 espresso 本身是很重要的。在家裡,至少有兩種方法做奶泡。一個是用espresso 的機器打,另一個是用奶泡杯。我們主要談機器做的奶泡。如果您堅持做流行的卡布奇諾要放很多奶泡在最上層,在打的時候一直把蒸氣噴口放在微微接觸牛奶的部份。你會聽到嘶嘶聲,然後會有很多很多泡沬出現。最後把牛奶倒入咖啡,再把上層奶泡撥入即可。另一個是要打綿細的奶泡,開始也是把蒸氣噴口放在最上層,很慢很慢的把你裝牛奶的奶杯上升,同時調整角度讓牛奶在杯中旋轉。大概在華氐 100 度左右要讓噴頭放至底部,此時主要是加熱牛奶,不再產生奶泡.

注意,低脂牛奶不易起泡,而全脂牛奶又會掩蓋咖啡的味道,因此推薦使用半脫脂牛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5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3
24
 樓主| 美酒咖啡 發表於 2007-1-7 08:38 | 只看該作者
咖啡術語



是香氣、酸度、與醇度的整體印象,可以用來形容對比咖啡的整體感覺。

Acidity【酸度】
是所有生長在高原的咖啡所具有的酸辛、強烈的特質。此處所指的酸辛與苦味或發酸(sour)不同,也無關酸鹼值,而是促使咖啡發揮提振心神、與滌清味覺等功能的一種清新、活潑的特質。

Body【醇度】
是調理完成的咖啡飲用后的,在舌頭對咖啡留有的口感。醇度的變化可分為清淡如水到淡薄、中等、高等、脂狀,甚至某些印尼的咖啡如糖漿般濃稠。

Aroma【氣味】
Aroma是指調理完成後,咖啡所散發出來的氣息與香味。Bouquet是比較不常用的字,專指研磨咖啡粉的味道。Aroma通常具有特異性,並且是綜合性。用來形容氣味(Aroma)的詞包括:焦糖味、碳烤味、巧克力味、果香味、草味、麥芽味、濃郁、豐富、香辛等。

Bitter【苦味】
苦是一種基本味覺,感覺區分佈在舌根部分。深色烘焙法的苦味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但最常見的苦味發生原因,是咖啡粉用量過多,而水太少。苦味並不是發酸(sour)的同意字。

Bland【清淡】
生長在低地的咖啡,口感通常相當清淡、無味。咖啡粉份量不足、而水太多的咖啡,也會造成同樣的清淡效果。

Briny【鹹味】
咖啡沖泡后,若是加熱過度,將會產生一種含鹽的味道。有部分咖啡店的咖啡屬於這種味道。

Earthy【泥土的芳香】
通常用來形容辛香而具有泥土氣息的印尼咖啡。但這些所指的泥味並非指咖啡豆沾上泥土的味道。某些商業用咖啡會以廉價的咖啡混合,其中所含的泥味可能會變的臟髒的,這顯然是因為將咖啡豆鋪在地上進行乾燥、粗操的加工技術所造成的。

Exotic【獨特性】
形容咖啡具有獨樹一格的芳香與特殊氣息,如花卉、水果、香料般的甜美特質。東非與印尼所產的咖啡,通常具有這種特性。

Mellow【芳醇】
是對低至中酸度、平衡性佳的咖啡所形容的形容詞。

Mild【溫和】
表示某種咖啡具有調和、細緻的風味。生長於高原的拉丁美洲高級咖啡,通常被形容為質地溫和。此外、它也是一種咖啡界的術語,用來指所有除了巴西生產的高原咖啡。

Soft【柔潤】
形容如印尼咖啡般的低酸度咖啡;亦可以形容為芳醇或香甜。

Sour【發酸】
一種感覺區主要位於舌頭后側的味覺,是淺色烘焙咖啡的特點。

Spicy【香辛】
指一種令人聯想到某種特定香料的風味或氣味。某種印尼所產的高原咖啡(尤其是陳年咖啡),蘊含小荳蔻般香甜的氣味。

Strong【濃烈】
就技術上而言,形容的是各種味覺優缺點的多寡,或指特定的調理成品中,咖啡與水的相對比例。就通俗的用法而言,濃烈形容的是深色烘焙咖啡強烈的風味。此外,它也誤導人們產生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錯覺。事實上,咖啡因含量高的是罐裝的清淡咖啡,因為其中含有較多的低因咖啡。

Sweet【香甜】
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形容詞,本質上幾乎像是水果味,與酒味也有關。生長於哥斯大黎加高原的咖啡通常具有辛烈的風味。

Wild【狂野】
形容咖啡具有極端的口味特性。一般人若是無法接受的話,會稱之為古怪,但也可能是吸引的特色,看個人喜好了。

Winy【葡萄酒味】
形容一種令人聯想到葡萄酒般的迷人風味。水果般的酸度與滑潤的醇度,所營造出來的對比特殊風味。肯亞咖啡便是含有葡萄酒風味的最佳典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5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3
25
 樓主| 美酒咖啡 發表於 2007-6-17 13:04 | 只看該作者

令人驚艷的一杯咖啡-在BMW?

---------有BMW車的朋友注意了!!!

咖啡迷的我下意識的尋找一杯所謂趨近完美的咖啡
咖啡館那麼多家,還沒喝到真正滿意的

那天,一朋友說他中午要去BMW維修保養
因為BMW有附免費餐點,問我要不要一起去吃頓免費的好料
這種好事,當然要去啦^0^

雖是免費簡餐但不草率,相當好吃美味
飯後還可以點免費飲料
咖啡,是我和朋友的共同選擇
朋友點美式(有沒搞錯?品味?)
我詢問是否有意式的,答案是當然有,點餐小姐立刻很高興的轉身走了
咦?怎沒問我要哪種意式的?
我原本想點的是拿鐵啦,這下子端上桌的應該是一杯Espresso
但是不好意思換

等到咖啡端上桌
我一看到我的咖啡,果然是Espresso
驚艷!!
滿滿的琥珀色克麗瑪在我眼前發光!!
難怪點餐小姐那麼高興又有自信的立刻轉身就走
嗅一下,濃郁的香味,還讓朋友聞一下,嘿嘿,
他再聞聞他的美式,立刻開始羨慕起我來
喝下一口,均衡的酸甜苦和滑潤的口感和回甘
(新鮮高級的豆子+完美的萃取...)
我好激動
尋尋覓覓心中一杯完美的咖啡總算喝到
我怎樣都沒想到,這杯咖啡會是在BMW維修保養場喝到,
還是免費的(可以再喝很多杯)
這麼完美的咖啡,卻在外頭咖啡館怎樣也喝不到,
嗚~下次朋友維修是什麼時候啊

後來想想真是好險小姐弄錯了我的意思
若是點拿鐵,我很難發現這其中的完美吧

後來朋友喝完他的美式,又點了一杯意式(哈哈哈)
一端上來,朋友給我看,些許琥珀色的斑紋和淡黃色的泡沫
哈哈我笑了
我那杯比較好,我忍不住說
朋友立刻很激動~~~(他的運氣真的不好)
跑去吧台問,剛剛那杯和這杯是同一個小姐煮的嗎?
小姐誠實回答:不是
一個主管有點緊張問是怎麼了
朋友說明后
立刻為朋友換一杯新的,指定前面那位小姐煮
端上來,果然
又是滿滿的琥珀色在眼前發光
真是高級的BMW服務
為了一杯免費的咖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53

帖子

5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53
26
 樓主| 美酒咖啡 發表於 2009-2-27 15:19 | 只看該作者


咖啡為什麼叫咖啡---摩卡壺為什麼叫摩卡壺

歷史上,摩卡一詞被當做咖啡的昵稱,咖啡就是摩卡.咖啡壺就是摩卡壺.義大利人發明的.

      為什麼咖啡就是摩卡呢?

       十七世紀初,銷售到歐洲的咖啡經由葉門古老的小港口-摩卡港出口,歐洲人(首先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把摩卡港運來的美味咖啡稱作摩卡咖啡,這是摩卡咖啡稱謂的由來。

    但歐洲人進口的咖啡並不是咖啡豆,而是經過沸水或者烘焙之後的成品,這是因為15世紀土耳其人佔領了葉門,為了壟斷咖啡的供應,嚴禁生豆出口,即使出口到歐洲的咖啡也必須武裝押運監督, 只能經由摩卡港出口,土耳其靠這一手段壟斷全球咖啡市場近百年.摩卡咖啡的稱謂也就延續下來了,摩卡在歐洲就成了咖啡的昵稱,可以說,歐洲人開始喝咖啡只知道這東西是從摩卡港運來的,且是加工好了的.沒有現在什麼「藍山」、「肯亞」、「雀巢」咖啡等概念以及衍生出的咖啡文化觀念.

       而且,歐洲人最先通過土耳其人接觸到咖啡,開始是傳入義大利北部,早期的歐洲人都是仿效土耳其人的飲用法.義大利咖啡源自土耳其咖啡,但由於土耳其咖啡製作耗時太長,無法適應快節奏的社會需求,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高效率的咖啡製作方法。一種被稱作「Moka Pot Espresso」的「義大利摩卡壺」應運而生,這也是義大利特濃咖啡的由來。

     十七世紀初,咖啡自葉門的摩卡港出口到歐洲的,那時還沒有「咖啡」這個詞,所以,摩卡就是歐洲人早期對咖啡的稱謂。歷史學家同意咖啡的誕生地為衣索比亞的咖發 ( Kaffa )地區,至於咖啡這個名稱則是源自於阿拉伯語「Qahwah」,即植物飲料的意思。 後來咖啡流傳到世界各地,就採用其來源地「Kaffa」命名,直到十八世紀,隨著英國的對外殖民擴張,咖啡貿易在世界範圍推開,英國人才正式以「coffee」命名咖啡。Coffee一詞明顯帶有殖民擴張的烙印.

       漢語 "咖啡" 采自英文「coffee 」的發音大概也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但是,「咖啡」與「coffee」的發音並不相同,只是音似。因此,我們不能承認漢字「咖啡」的發音取自英文的「coffee」。

     我們可以理解為: 漢字「咖啡」的發音完全取自非洲和咖啡在非洲的發源地,咖啡的發源地是非洲的咖發「Kaffa」地區,採用「咖發」和「非洲」兩個詞的第一個音:咖非。既然是入口的,「非」就採用帶口字旁的「啡」,因此所以叫「咖啡」。以此來確認漢字「咖啡」的來源是準確的。

[ 本帖最後由 美酒咖啡 於 2009-2-27 15:22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