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小魔女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存手冊》英國皇家特種部隊權威教程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1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0:52 | 只看該作者


3 動物類食物


  
    所有的動物都可能成為潛在的食物來源。有些動物,比如蠕蟲和昆蟲類,捕捉時幾乎不需什麼技巧。但多數動物必須通過布置陷阱或直接狩獵才能得到。這要求你最好掌握一些有關動物特徵及生活習性、捕捉方法等方面的知識。
  
  
    對於動物你了解得越多越好,但在野外你還得利用上已知的相關地理歷史知識,幫助自己發現和找到更多的可獵之物。條條大道通羅馬――你必須在失敗與挫折中學習和積累經驗。
  
    必須研究每種動物的特性,了解它們在何處藏身、棲息、食性、何處飲水等細節。必須學會如何最有效地殺死獵物,設置何種陷阱,在何處狩獵等。不要濫殺無辜。要用人類天性的善良來抵禦求生的自私和貪婪。
  
    味道最為鮮美、肉量最足的是那些成年雌性動物。動物越年幼,瘦肉越多。成年雄性動物在發情期前脂肪含量最多(隨種類及所處地區不同會有所差異)。在發情期間它們的脂肪會越來越少,甚至正常富含的骨髓量也減少了。為了安全度過嚴寒的冬季,動物會積累脂肪,在夏季脂肪組織又會逐漸減少。越老的動物脂肪含量越高,肉質也更粗糙。
  
    3、1 尋找獵物
  
    動物的蹤跡幾乎分佈於地球上每一個角落,但時常看見野生動物卻並不那麼容易。學會辨認動物留下的蹤跡,並能從中分辨出是何種動物,將會有助你選擇適當的策略進行狩獵或者布置陷阱。你將知道用何類誘餌最有效,並設置相應的陷阱。
  
    多數哺乳類動物只在早晚時分外出活動。白天只會有大型猛獸烈禽外出奔走。大型草食性動物也需要整天覓食以填充各自的胃口。有些小型動物需要頻繁進食,也會整天不間斷地活動――但是大多數小型哺乳類動物,如兔子,主要在夜間覓食,除非天氣變動時才會改變飲食習性。肉食性動物會在各自的獵物外出活動時捕獲它們。作為求生者,你也應與它們一樣。但是你有更多的機動性,可以通過設置陷阱捕捉到那些甚至根本不曾謀面的獵物。
  
    動物蹤跡
  
    多數動物活動都很有規律,在飲水、覓食和歸巢之間有很規則的路線。留意這些蹤跡信號。在濕地、雪地和鬆軟沙石上動物足跡會更明顯一些,在密林地區還會有其他更明顯的信號。足跡大小基本與動物體型成正比。通過判斷足跡的清晰度及其內含水漬的多少可以精確判斷動物通過的時間。有水滲入或雨水充盈其中嗎?是否已經污漬不清了!足跡越清晰,動物通過的時間越靠近。
  
    清晨,可以留心觀察和檢查地面上動物留下的蹤跡。如果露水或蜘蛛網被碰掉或破壞,動物離去時間離現在可能不會超過幾小時。有些動物,比如兔子,活動半徑不會很大,相應的足跡很可能說明它們就在附近。有些動物會從茂密的矮灌木叢中打開通道。通道大小表明了相關動物的體型大小。沿著足跡延伸的道路兩側嫩枝的破損程度也會提供有關動物的信息。檢查破損樹葉斷面的新舊程度:被踐踏的枝葉是否已經枯萎?破損枝條還支撐著,還有新鮮的綠色嗎?在樹木之間作好記號。動物採食信號和被遺棄植物也是有用的指示。動物糞便也能提供許多相關信息。
  
    啃食信號
  
    樹皮被剝落的方式、啃食后留下的堅果皮殼、部分吃剩下的漿果及嫩枝上的牙痕、肉食性動物吃剩的獵物屍體及獵物巢穴被毀壞的狀況等等都會有助於你判斷生活在附近的動物種類和它們的生活習性。
  
    許多啃食植物嫩莖的鹿類動物會留下相應的牙痕,莖幹樹皮會留下破損的邊痕。兔類啃過的樹皮邊痕則是光滑的。在夏季,被鹿類啃過的樹皮被撕拖成長條形,完全暴露出樹木的木質部――冬季里樹皮附著緊密,只會被啃咬出一塊塊疤痕,這時能見到大量清晰的牙痕。雄鹿常常會用鹿角磨蹭樹榦――在磨破的樹皮與木質部之間留下長條狀的疤痕。
  
    綿羊和山羊也啃食樹皮。它們留下的牙痕通常是斜歪的,而鹿類的牙痕則是垂直的。嚙齒類動物啃咬的痕迹常位於樹莖底部――剝光幼樹的嫩皮通常也是野兔們的傑作。勤不知倦的河狸啃過的部位看起來好像用小手斧砍過似的,有著圓錐形頂部的深痕。
  
    松鼠會爬上樹莖的頂部剝啃幼嫩枝條的樹皮,木屑及樹皮碎片通常會散落到樹榦底下。如果你見到地面上散落的松木屑,很可能樹上就有松鼠落窩的巢穴。但如果同時又有堅果或松子之類散落樹下,則表明這有可能是愛偷食堅果的鳥類乾的。在地面上一堆空果殼附近,很可能有一個嚙齒類動物居住的地洞。
  
    如果仍然生長的樹苗枝頭似乎曾被水平修剪,或者樹木底層枝幹在一定高度被整齊剪去上段嫩枝葉,你可以推測這是喜吃嫩枝的草食性動物如鹿類留下的印記。
  
    排泄物
  
    糞便也是確認動物類別的最好參考物之一。動物體型大小也可從中略見一二,糞便乾燥程度是判斷它們何時從此地經過的指標之一。隨著時間的延長,糞便會變得堅硬,特徵性氣味也逐漸散失――新鮮糞便會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飛動的蒼蠅可以使你注意到附近的動物糞便。
  
    哺乳類:許多哺乳類動物糞便有強烈的遺臭,這是由開口於肛門內側附近的腺體分泌產生的,它們有標記領地、發送性信號等重要功能。
  
    植食類動物,諸如牛、鹿、兔子留下略圓的馬糞狀排泄物。肉食性動物,諸如貓、狐狸等的排泄物為長條形。有些動物,包括獾和熊類,是雜食性動物。掰開一團乾燥的糞便察看是否能找到有關此種動物獵食習性的線索,以便在布置陷阱時選用動物偏好的誘餌。
  
    鳥類:分為肉食類和植食類,通過辨別鳥糞可以區分它們。食穀物的植食類鳥糞便體積較小,多數情況下新鮮鳥糞為液態。肉食類大型猛禽排出丸狀糞便,糞里可能還會有未完全消化的肉類殘渣,如魚、鳥、鼠或嚙齒類小動物等。鬆散的鳥糞表明在一定的地域內可能就有水源,因為小鳥不會飛離水源太遠。但是肉食性鳥類卻不會依水源遠近限制它們的生活區域。地面上富集的鳥糞通常表明周圍會有鳥類的巢穴。鳥類喜歡在枯樹上就餐,那裡有許多蠕蟲可供捕食。
  
    掘出的土堆
  
    有些動物在地上掘洞以尋找昆蟲和蠕蟲類食物。野豬會翻拱大塊的地面。如果明顯有新的潮濕的碎土,很可能不久前就有動物光臨過這裡。大塊泥濘加上動物打滾留下的痕迹通常是豬類動物留下的。松鼠掏挖植物根莖會在地表留下小面積扒痕。
  
    遺臭與氣味
  
    留心傾聽周圍的聲音,注意空氣中遺留的氣味。它們很可能預示著野生動物何時出現。一種動物存在之地很可能會有更多其他種在此生存――有肉食性猛獸存在之處可能也會有相應的捕食對象。許多人忽略了自己的嗅覺功能。有些動物嗅覺非常靈敏,尤其是狐狸。隨時睜大你的雙眼,天氣寒冷時,大型動物的呼氣往往凝結成可以看得見的霧氣,如果你處於有利地形,即便相距較遠也能察覺到。
  
    地洞與獸穴
  
    許多動物通常在遠離水面的高地上打洞做窩。有些種類的動物,比如兔類和松鼠,儘管有狡兔三窟之說,要捕捉它們其實也並非很困難。兔子應急的洞穴很容易被挖開,或者用一段刺蕾枝或帶倒鉤的絲線就可拖塌離地表很近的地洞,把兔子鉤出來。
  
    肉食性動物通常藏身洞穴之中,這在多林地帶很是普遍。洞穴周圍的排泄物或獸跡會暴露出它們的行蹤――同時也表明洞穴已被佔用。儘管有少數動物,比如獾,會有規律地在遠離洞穴之地排便。
  
    3、2 哺乳動物
  
    以下圖示的各類動物足跡中,沒有添上後足部毛皮著地的痕迹。多數圖示的是某類家族中的代表動物。由於種間差異,足印的大小也會變化很大。足跡1代表右前腳,足跡2代表右後腳。
  
    貓科動物
  
    包括家貓和老虎,彼此間體型可能會相差很大,但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分佈於除澳大利亞和南極大陸之外的各大洲,但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大量分佈。它們習慣於夜間活動,躲避人類,頗有幾分神秘色彩。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內你可能會見到萬獸之王――獅子,但很少見到貓科動物。它們全都是你潛在的食物來源――但不可捕殺稀少的大型貓科動物。你可能會遇著已腐爛的被大型貓科動物捕殺后吃剩下的獵物屍體殘骸――但要當心:肉的主人可能就在附近。貓科動物的肉可能會難以消化,要徹底燉悶。但小型動物的鮮肉味道很好,與兔肉差不多。它們的肌腱堅韌有力,是做弓弦的好材料。
  
    陷阱設置:強而有力的彈性陷阱平台或誘餌圈繩套。動物的內臟雜碎可以用作誘餌,其他的誘餌如動物血塊或肉類也可用。貓科動物行動敏捷,很可能會跳出繩套,要提前防止這一點。
  
    足印:行走時腳趾著地,前四趾印大小相當,后一趾印稍大些。行走時腳爪縮回(獵豹例外)。糞便長條形,越靠近尖端越細,但通常它們會自覺地隱蔽好排出的糞便。尿味很濃,刺鼻。
  
    野狗類
  
    狐狸與野狗分佈範圍很廣,從沙漠不毛之地至嚴寒的北極地帶都有分佈。但在紐西蘭島,馬達加斯加以及其他一些島嶼上沒有此類動物。狼類現今絕大多數分佈於北美洲和中北亞的野外。靈敏的嗅覺使得犬科動物極難被跟蹤,但好奇心會趨使它們踏上陷阱。模仿四腳動物爬行會吸引它們――也許是潛在的美味呢。在遠東地區狗肉是美味佳肴,不過吃肉時需要用力咀嚼。處理肉類時要除去肛門腺。
  
    陷阱設置:對付狐狸要安排四腳套陷阱。儘可能不要讓它們嗅出人的氣味。
  
    蹤跡:行走時四肢著地,前足每隻有四趾,而且有四道爪痕――外側兩趾印小於內側的。糞便長條形,至尾端漸細,其中可能還有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如動物毛皮、碎骨或昆蟲外骨骼等。狐狸的糞便臭味刺鼻――但在鬆軟之地它們會主動用沙土掩蓋。
  
    鬣狗類 一種廣泛分佈於東非至印度地區的食腐性動物(不是真正的狗類)。肉中可能有寄生蟲,應徹底沸煮。
  
    麝貓類 分佈於熱帶非洲及亞洲的食腐類動物。按照對付狗類的辦法設置陷阱。烹煮之前應除去肛門腺。
  
    熊類
  
    生活於北美、北歐及亞洲部分地區的一類獨居性猛獸,喜好多林地區(北極熊例外)。體形強健、奔跑迅猛的熊類可能會光顧你的露營地。大多數熊類會爬樹。熊要殺死一個人易如反掌,對它們要避而遠之。如果設置陷阱可以捕捉它們,那將是營養富足的好食物。但是依靠臨時拼湊的簡易武器就想捕獵它們是非常愚蠢的,只會帶來一場悲劇。將熊肉徹底煮熟以防寄生蟲。絕不要食用北極熊的肝臟――它含有足以致命的高濃度的維生素A。
  
    陷阱設置:可選用落石式或彈性四腳套陷阱,但後者必須選用最牢靠的材料――熊能撕碎大多數常見的四腳套。必須儘可能置熊於死地或者使之完全喪失反抗能力――否則受傷的熊對狩獵的人來說是極具威脅性的。
  
    蹤跡:熊掌留下的印跡長約30厘米,寬18厘米,前端有五爪,趾間靠近,爪印清晰。後足印後端漸細,易被誤作人的腳印。熊幾乎可以捕食一切動物,可以追捕獵物,將獵物撕成碎片,也可輕巧地踏翻蟻穴,尋找食物。
  
    水獺類
  
    平時很難見到它們,也很少遇到它們陷入陷阱。主要生活在水邊或沿著河岸的洞穴里,好奇心很強,因此沿著河岸布置彈性四腳套並選用新鮮魚類誘餌可能會捉到它們。
  
    蹤跡:五趾著地,網狀,近乎圓形,長7、5厘米,寬6厘米。在某些地方,常在岩石上,能很有規律地見到它們留下的細長條形糞便,略有魚腥味。
  
    黃鼠狼類
  
    黃鼠狼、貂、白鼬以及臭鼬等都帶有幾分神秘色彩――但在北半球的北部地區,它們在荒野中很可能是求生者重要的食物來源。
  
    當心它們銳利的牙齒。
  
    陷阱設置:彈性四腳套或落石式陷阱。放置一些誘餌,比如鳥蛋或動物內臟等。
  
    蹤跡:不明顯,除非是在鬆軟之地。五趾及五爪相互分得很開。趾上的毛髮會帶來污漬。跳躍式前行,使得前後腳印部分重疊。黃鼠狼的腳印在這一類動物中是最小的。
  
    狼獾
  
    分佈於北半球的北部,體型矮胖結實、類似獾形的食肉目鼬科動物。主要靠覓食動物屍體腐肉為生,但可以無需費勁地拖倒一頭馴鹿。數量很稀少。除非你擁有鋒利的武器,否則別去惹它。
  
    陷阱設置:強力彈性四腳套或誘餌繩套阱――如果在苔原地區你能幸運地弄到合適的誘餌。
  
    蹤跡:足印平均長8厘米,寬7厘米。五趾,前有強有力的爪印,掌上的毛皮會使印跡模糊不清。
  
    獾類
  
    分佈於北美洲、非洲、東歐至印度尼西亞一帶。體型矮胖粗壯,常在夜間活動。嚴冬時會冬眠。在它們經常活動的例行路線上以及它們經常排泄之地設置陷阱。如果被陷阱夾住,被困的獾會變得異常兇猛,別輕易靠近。幼獾肉味與豬肉一樣鮮美。
  
    陷阱設置:選用夾腿套阱,誘餌可隨意擺放。也可用落石阱或誘餌繩套阱,但都必須布置得相當巧妙而且堅固結實。
  
    蹤跡:五趾,前有清晰爪印。有時足印會與小熊相混淆。步長約50厘米。糞便與狗糞類似,但地上會有淺的挖掘痕迹。地表被掏出的樹根以及撕開的蟻穴可能會是獾類動物所為。
  
    臭鼬
  
    分佈於南北美洲。有著一條長而多毛的尾巴,體型與小獾類似。遭遇敵人時會由肛門腺釋放出惡臭的液體以自衛。
  
    猴猿類
  
    所有的熱帶地區幾乎都有分佈,通常群居生活在樹上。即便被小猴咬傷,也會留下一塊疤痕。它們很聰明,難以捕捉――在敵人還沒靠近之前,就會發出警惕的嚎叫――但它們喜歡冒險,富有好奇心,這會對你很有利。肉味相當好。
  
    陷阱設置:活動的或帶有誘餌的尖矛陷阱,四腳套或誘餌繩套阱。誘餌可選用它們愛吃的水果或其他能喚起強烈好奇感的東西。
  
    海豹
  
    一對足跡的中線是腹部拖過的痕迹。圖中箭頭所指為前行方向。見「氣候與地形」章中的「極地地區」。
  
    蝙蝠
  
    分佈於除嚴寒地帶外的所有地區。夜間活動。生活於溫帶的蝙蝠有冬眠現象。食肉性蝙蝠的捕獵對象包括昆蟲、魚類及其他小動物。南美洲產一種吸血蝙蝠,會傳染狂犬病。在有吸血蝙蝠活動的荒野露宿時,全身都應蓋好,以防萬一。以植物果實為生的一類蝙蝠體型更大些,有的種雙翼伸展時寬達1米,生活於熱帶非洲東部至澳大利亞一帶。肉味鮮美,尤其是多肉的植食性蝙蝠。烹燒前應切除翅膀和腿,像處置兔類那樣剝皮,並掏出內臟。
  
    陷阱設置:在飛狐(植食性蝙蝠)覓食的果樹上布網。想辦法驚擾白日里留在巢洞中棲息的蝙蝠,讓它們自投羅網。
  
    蹤跡:群居蝙蝠的巢穴很易發現,通常分佈於大型岩洞里。植食類也常將巢穴築在樹上。
  
    野牛類
  
    牛類常群居生活,而且生存地區必須有水。北美、非洲及南亞地區分佈著北美野牛和其他種野牛。野水牛分佈於歐美,存量極少,受國家保護。澳洲北部野外生活著一些從其他洲引進的水牛。荒野之中有時也能見到走失的家畜牛類,尤其是在非洲地區。
  
    野牛會帶來極大的危險――尤其是離群獨居的狡猾的老公牛。
  
    陷阱設置:只能選用最強硬的四腳套阱、彈簧阱或落石阱。如果僅以捕捉幼仔為目的,倒是可以不必這樣。
  
    蹤跡:兩道清晰深陷的蹄印,前端狹窄,後部大而圓。排泄物類似於常見家畜牛類,是很棒的燃料來源。
  
    野綿羊/野山羊
  
    野綿羊常小群居生活於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的高山草原上。北非很少分佈。另外從阿拉伯地區到中亞高原也能見到它們。相當警覺敏捷,喜歡生活於人類難以到達之地――使得你無法靠近。
  
    歐洲和北非幾乎見不到野山羊,它們主要分佈於亞洲的高原地帶。腳步穩健更甚於野綿羊。肉味很鮮美。
  
    陷阱設置:在其常經過的路上設置四腳套或彈性四腳套阱。在岩石地帶利用自然的障礙有助於設置落石阱,但期望值不可太高。
  
    蹤跡:兩點分開的纖細偶蹄印,綿羊的蹄尖總是外張,有時山羊也是如此,但山羊蹄前端更圓鈍些,不過比其後端還是狹窄。如圖所示,左側是家畜綿羊的蹄印,右側是野生小羚羊的。它們排泄的球狀糞便類似於家畜綿羊。
  
    鹿類/羚羊
  
    鹿類生活於除澳洲大陸以外所有大陸的多林地帶。體型相當,從北部馴鹿到熱帶鹿類體型大小差異至多45厘米左右。羚羊和瞪羚分佈於東非至亞洲印度一帶,體型大小變化不大。有一種*角羚,生活於北美大陸。它們性情溫順、害羞,遠離人類居住之地,過著群居生活。鹿類有著敏銳的聽覺和嗅覺,多數在黎明及傍晚時分外出活動。除非是在荒漠地區,否則絕不會離水源很遠進行活動。鹿肉味美,還可熏燒保存。鹿皮尤其珍貴,鹿角則是相當有用的工具。
  
    鹿角可用來製作武器,用來抵擋其他大型猛獸的攻擊,而且刺或戳都很有威力。
  
    陷阱設置:對付小型動物可用四腳套阱或落石阱,更大型的可用尖刀阱或平台阱。誘餌可選用動物的內臟――好奇心會趨使它們上當。
  
    蹤跡:兩長方形的偶蹄印。馴鹿則是明顯的圓形蹄。如圖所示,上面部分是牡鹿前後蹄印,下面部分是馴鹿的前蹄印。注意馴鹿偶蹄中的肉爪。行走類動物前後蹄相互重疊,奔跑類前後蹄間常有間隔。排泄物長方體形至圓球形不等,通常成堆。溫帶地區,到了冬季它們的糞便會更輕一些,富含更多的纖維質。幼樹莖上有它們留下的擦疤、啃咬留下的傷疤等破損記號。
  
    野豬類
  
    野豬以及其他豬類的體形變化很大。多數種類皮膚上生有刺毛,但都有著豬的體形。長鼻,兩顆獠牙或其他類型的大牙在口部兩側各一顆。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生活於森林地帶――但非洲野疣豬例外,它們更喜歡呆在大草原上。儘管野豬沒有鹿那樣警覺,可是仍難以潛近獵捕,除非是在熱天里它們躺下尋求陰涼時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留意傾聽豬類打鼾聲。育種期的雄豬和護仔的野豬幾乎不需多少外界刺激就會應戰,單個人會很容易被它們擊倒。被獠牙咬中會傷勢嚴重,尤其是經常會傷在靠近大腿的股動脈處,極其危險。豬類肉味鮮美,冬季時節會含有大量脂肪,但肉必須充分煮熟,以防寄生蟲。
  
    陷阱設置:強硬的彈性四腳套、落石阱、尖刀阱,布置在獵物經常出沒的必經之道上。豬類食性很廣,一切易得的食物都可用來作誘餌。
  
    蹤跡:偶蹄印,有點類似於鹿科動物。在鬆軟之地,短邊趾印會與鹿類明顯相區分。幼仔有更多的點蹄。糞便經常不成形,但不會是細長條形,通常都很鬆軟。亂糟糟的地面上有扒露出的樹根,泥濘之地有狹長形的動物打滾后留下的污漬,是它們出沒於此地的最好說明。疣豬類有著體積很大、類似地洞的睡穴。
  
    野駱駝類
  
    廣泛分佈於中北非、東亞至中亞一線的沙漠地區,澳洲也有引種――但要捕捉它們需要極為強固的尖刀阱或者彈射類武器。被激怒的駱駝會有很強的攻擊性,在你的手和臉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留下嚴重的傷痕。
  
    美洲駝類
  
    南美產野生動物,長毛濃厚。包括羊駝和駝馬等許多種。用對付羚羊的陷阱即可捕獲它們。作為半家畜類動物,羊駝或駝馬的出現意味著可能在不遠處即有人煙。
  
    貘類
  
    生活於熱帶美洲以及東南亞原始熱帶叢林中的一類性情害羞的野生動物。有著鬆軟的長鼻,體型近似無毛的野豬。在它們出沒的必經之路上設置四腳套、尖刀阱或落石阱。
  
    兔類
  
    分佈區域極為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地帶到熱帶沙漠和叢林中都有兔類生存。在大多數地區它們會成為陷阱的首位來訪者――北極雪原和遠東地區分佈的長耳大野兔很可能會成為你的救命恩人。兔子多數生活於地洞中,常大群居,生活路線很有規律――這對設置陷阱很有利。幼兔在受到驚嚇時常會靜卧不動,甚至用手就可將它撿起。野灰兔一般不常生活於地洞中,行動路線也趨向無規律。兔類粘液瘤症會導致許多病兔不得不生活於地面上。
  
    陷阱設置:簡單的四腳套阱即可,不過尖刀阱會使獵物離開地面,減少被其他動物偷食的可能。
  
    蹤跡:有毛的腳掌即便在鬆軟的地面也不會提供多少具體線索。但可以利用其後腿長、前腿短的特徵加以辨認。野兔前腳五趾,但最內一趾短小,幾乎不留趾印,後腳細長,只有四趾。奔跑時後腳印會落在前腳印之前。兔類的糞便體積很小,堅硬,圓粒狀。被它們啃咬過的樹皮上會留有兩道明顯的門牙痕。兔子砰然墜落之聲猶如有人在擊打衣墊。
  
    危險![/COLOR]
  
    兔肉綜合症:兔肉是易於獲取的食物,但它缺乏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和維生素。曾有報道,糊塗僧海灣有限公司的捕獵者們儘管有充足的兔肉食用,許多人卻悲慘地死於兔肉綜合症。
  
    人體消化兔肉時需要消耗自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有許多最終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因此必須不斷補充這些營養要素,否則人體就會越來越虛弱,並出現另外一些缺陷綜合症。所食用兔肉越多,身體會變得越糟糕。其實海灣公司的那些捕獵者只需同時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存活下來。如果植物被積雪覆蓋,生存者無意識中僅以易於捕獲的兔肉為食時,這類悲劇經常發生。
  
    兔類粘液瘤症是一類病毒感染性疾病。在病發部位,尤其是頭部,會類似粘液腺發出種種怪味,讓人倒胃口。不過這類疾病不會感染人類。病兔行動遲緩,眼睛往往會瞎。兔皮剝去以後,病兔病灶部位的惟一癥狀是肝部出現白色小點。
  
    小嚙齒類
  
    動物王國中數量最大的類群,有時也是最易捕獲的一類。大多數種類體型太小,陷阱不大適用。不同種類的足印不易區分。其中老鼠隨處可見,分佈範圍極廣。籠阱可能會誘使它們陷入其中,也有可能落入為捕捉其他動物而設置的落石阱中。老鼠攜帶許多疾病原,在去除內臟時要小心,不要把它們弄破了。鼠肉應徹底燒熟。除了為生存者提供肉食來源外,鼠類並不受歡迎。如果它們貿然侵犯你的帳篷,要毫不客氣地捕捉。
  
    天竺鼠:在它們生活的安第斯地區,可用水果或蔬菜葉作誘餌引誘它們。肉味美極了。
  
    水豬:在熱帶南美部分地區的窪地中生活,體型大的與小綿羊差不多。以家庭為單位群居,水陸兩棲生活。如果它們逃離的水路被切斷,會驚慌失措很容易落入預先設置的陷阱中。瘦肉鮮嫩,味道鮮美。
  
    豪豬類
  
    分佈於美洲、非洲及熱帶亞洲,種類繁多。有些種會爬樹。地面生活種一般行動蠢笨,因此可以很容易追尋誘捕它們。當心被豪豬刺戳傷。
  
    河狸類
  
    體形矮胖,常在河堤上築穴,水陸兩棲生活。長著多鱗槳狀尾巴。分佈於北美及北部非洲。沿著溪流的日常奔走路線很有規律,便於設置陷阱。肉很鮮美,尤其是尾部。
  
    陷阱設置:在河狸經常出沒的水面上拉上強硬的羅網或繩套阱線。在其經常奔走的地面路線上設置尖刀阱或落石阱。
  
    蹤跡:五趾著地,趾前有爪,但經常地面上只能見到四爪印記,后趾網狀圓形。留意堤壩邊的洞穴、靠近水邊的地面上散落著曾被嚼碎的樹苗殘渣、樹皮碎屑等。
  
    刺蝟
  
    性情害羞,主要於夜間活動,分佈於歐洲、非洲東部至印度尼西亞一帶。它們白天呆在十分隱蔽的巢窩中,在溫帶地區有冬眠現象。爬行速度很慢,很容易就可追上。有時你也會很容易抓獲到曲成一團的刺蝟。逮的時候要小心。刺蝟常染有寄生蟲,肉應徹底煮熟,味道十分鮮美。皮毛很容易連同殼刺一起剝去。
  
    陷阱設置:尖刀阱一般用不上。可以布置落石阱――刺蝟喜歡嗅碰奇異的障礙物。
  
    蹤跡:五趾印,有長爪,通常只會見四爪。
  
    松鼠類
  
    松鼠和草原犬鼠分佈於除澳洲和南北極地區以外的世界各地。在比較寒冷的冬季會冬眠。性情警覺,敏捷,大多數日夜活動,以堅果、漿果、嫩莖為食,有些種類也吃鳥蛋。搜索樹洞里的松鼠巢穴可能會發現其幼仔――當心它們用來防衛的尖銳牙齒。在地面生活的種類居住於地洞里,經常大群生活。多數種類肉味鮮美。
  
    陷阱設置:設置小型四腳套阱,選擇合適的誘餌,比如劈開的水果或鳥蛋等。捕獵樹松鼠,可選用一端5厘米直徑的環形四腳套,斜靠在它們經常出沒的樹枝上――作為活動路線的捷徑,它們會不斷地上當。
  
    蹤跡:前足四趾細長,趾前有爪,後足五趾。喜歡啃咬樹皮,偷食堅果和樹下的球形落果。在樹枝之間可能會發現它們用細樹枝搭成的巢窩。
  
    大袋鼠類
  
    包括一些其他相關種,分佈僅限於澳洲、塔斯馬尼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當心,它們的前腳富有攻擊力。有些種類已適應爬樹。奔跑時速度很快,難以追上。多數在夜間活動,有些以洞穴為家。平原袋鼠有時會出現於遠離水源的地區。
  
    袋鼠肉相當不錯,可惜捕捉它們並不容易。
  
    陷阱設置:選用落石阱或者四腳套阱――不過選定合適的設置位置卻讓人頭痛。可以用水果、樹葉或樹根作誘餌引誘樹袋鼠從樹上下來。
  
    蹤跡:只會見到後足兩腳印,與大兔子的腳印有點近似,只是因為它們的前腿並不常用於支撐體重,所以難以見到前腳印。
  
    負鼠
  
    分佈於美國南部至南美洲一帶。體型小,夜間活動型的食腐類動物。在澳洲大陸有體型相似但親緣關係很遠的相關種。善於爬樹。負鼠餡餅是一道傳統美國菜。
  
    陷阱設置:誘餌可選用多汁的水果或者蛋類。它們常愛管閑事。
  
    袋熊
  
    性情老實,體型似獾,分佈於澳大利亞桉樹叢林及其他乾燥地帶。塔斯馬尼亞地區也能見到。常在夜間活動覓食。陷阱可以類比獾類設置。
  
    浣熊類
  
    體型似貓,尾巴粗條狀,密生濃毛。在北美廣泛分佈。喜歡靠近水邊的樹林。北歐有引進種。愛管閑事,習慣於夜生活。夜間出沒於樹林或岩洞中搜捕青蛙、昆蟲、軟體動物和其他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它們也以植物果類為食。熱帶拉丁美洲的食蟹浣熊類是它們的近親種。
  
    陷阱設置:選用帶誘餌的四腳套阱。
  
    蹤跡:五長趾,趾前有清晰爪印;前足印小而圓,後足印大,為長方形。
  
    3、3 爬行動物
  
    鱷魚類
  
    大部分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有分佈。體長1、3米以下的小鱷魚可能會成為你的獵物。更大的就要避而遠之了――它們外被堅韌的盔甲,有些種,比如分佈於印尼海域的河口鱷類,體型相當龐大,性情兇惡狡猾,在已知它們出沒的流域要小心防備。因為它們很善於偽裝,能靜息於水中很長時間,等待毫無防備的獵物進入它們的攻擊範圍。它們的尾巴能夠發揮巨大的剪切威力,兇狠程度不亞於它的利齒。鱷魚尾部肉味鮮美。
  
    陷阱設置:可用外包誘餌的三角木,被吞咽后它能卡住鱷魚的喉嚨。可以直接將三角木漂浮在水中捕釣鱷魚幼仔,也可用線串起。猛擊兩眼之間部位可以殺死它們。
  
    蜥蜴
  
    蜥蜴體表有著許多珠狀凸腺,外形奇異,性情溫和,不過毒腺能分泌毒液(見「健康」章末的「危險動物」)。所有的蜥蜴肉都可以食用。大多數蜥蜴生性膽怯,有些美洲大蜥蜴和巨蜥在受到攻擊時會咬人,它們有著強有力的利爪。不要與巨型柯猛都蜥龍過意不去(體長達2米),它們僅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地區。
  
    捕捉時儘可能去抓蜥蜴的尾巴。小蜥蜴可能會爬得很快,有時它們會落入陷坑中,也許你會在你的日光蒸餾器中發現它們。捕捉大蜥蜴需要設置適當的陷阱。
  
    鱉魚類
  
    這類爬行動物肉味都很鮮美,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水或淡水湖中,產卵時會上岸。也有些種是陸棲生活的,其中匣鱉甚至不會進入水中交配。在遠海也會遇到海龜,那可真是求生者意外的收穫。在水中可用網或拖鉤捕捉,在岸上只需用棍棒挑翻它們使之背部朝下就行了――但要隨時阻止它們翻身,也要防止被它們的利齒咬中。重擊頭部即可殺死它們。沿腹部剖開,扔掉內臟,切除頭頸部(有些種類頸部會有毒囊)。鱉肉應徹底沸煮,非常有營養。鱉血營養更為豐富。雌鱉腹腔里的卵也可食用。烏龜頸部很長,能回過頭來――你必須學會穩住它。除去內臟后也可以燒烤,但必須將外盔殼撕開。
  
    蹤跡:雌鱉或雌龜都要上岸產卵,在沙灘上會留下爬過的痕迹,一直延伸到鱉蛋的埋藏地。但你可能必須深挖才能得到它們。煮熟后可以保存好幾天。
  
    兩棲動物
  
    從迷你樹蛙到非洲巨蟾,所有的青蛙肉都可食用。非洲巨蟾腿肉味道與雞腿差不多。但有些種皮下有毒腺,烹燒之前必須剝皮。它們喜歡夜間活動,可以根據蛙鳴聲判斷它們所處的方位,一般總是在水邊。用強光使之目眩――電筒或火把也行――然後用棍棒擊中它們。白天可用外包誘餌的魚鉤垂釣青蛙。大青蛙腿肉尤其鮮美,與雞肉不相上下。蟾蜍體皮有著令人討厭的瘤腺,在遠離水邊的地面也時有發現,但它們的肉味很糟,又有劇毒皮膚腺,所以別去吃。
  
    蠑螈和水蜥在水中或近水區域生活,可用同樣的方法捕捉,肉味還可以。
  
    蛇類
  
    克服自己的恐懼,你必須熟悉蛇類的生活習性。蛇肉鮮嫩如同牛排!但不要輕易動手,首先你必須保證自身的安全。
  
    巨蟒長達10米,分佈於非洲、亞洲及澳洲大陸。類似南美水蟒的王蛇體型也很大。這兩類性情都較溫和膽怯,即便體積巨大,要吞咽一個成年人還是很困難的。蛇類容易捕捉――但過於粗壯的巨蟒還是避開為好,它們雖無毒腺,鋒利的耙齒仍會把你咬成重傷。如果你能撬開它們的下顎,會比拖動它們的身體安全許多。
  
    蛇的隱蔽能力特彆強,輕微的動蕩也會引起它們警覺地迅速逃離。在熱帶叢林中穿行許多天你可能也見不著它們,儘管有時它們就在你身旁。
  
    打蛇要打頭部七寸。先用丫棍*住頭後部,用另一重物猛擊頭背部。對付樹上棲息的蛇可先用棍棒將它們擊落到地上,以防萬一。
  
    全身捲曲、頭部隱蔽的蛇很麻煩。用丫棍夾住最粗的一圈蛇身,用另一根長棍將其全身撥動,找出頭來。
  
    絕不要用手撿起蛇身,或者過分靠近它們,除非你確信它們已經死了。有些種類,包括許多毒蛇,會很讓人信服地假死。
  
    3、4 鳥類
  
    所有鳥類的肉都可以食用,但有些肉味鮮美,有些則令人難以恭維。鳥類分佈於世界各地――大海、荒漠、高山和極地――但並不總是易於捕捉。常成為捕獵對象的野雞、松雞、鷓鴣、鵪鶉、野鴨、野鵝等都是美味佳肴――但它們都很機敏,多數善於隱蔽。鳥肉需用文火燉悶才會松嫩可口,同時也可殺死寄生蟲。海鳥可在處理乾淨後用油煎,味道與魚肉一樣鮮美。
  
    陷阱設置:易落入圈套的常見鳥類有鷹、隼以及食腐性鳥類如兀鷹等;易暴露蹤跡的常見鳥類有野雞和海鷗等。
  
    鳥籠阱、落石阱、彈性四腳套都可用來捕鳥。放在樹枝之間帶有誘餌的繩套可能會捕捉到在此棲息的鳥兒。在森林地區可把陷阱設置在空曠地帶或河岸上。水果、漿果或肉類都可作誘餌。多數鳥的體重都很輕,所以陷阱要布置得很精巧。
  
    也可用線拴著誘餌鉤或卡喉針誘捕它們。
  
    小鳥會輕易上當,被誘餌所吸引;但在附近偽裝一個貓頭鷹造型效果會更好。好奇的小鳥會不斷來攻擊它――甚至外型很酷的造型也照樣管用。
  
    蹤跡 除具躞趾鳥類外,大多數鳥類的足印都很相似,通常只能提供有關鳥兒大小的信息,少數特殊種類會有例外。然而,在沙漠或雪地之中,鳥類的足跡對於找到它們的隱蔽之處會很有幫助。鳥鳴及飛行中的鳥類有助於你發現它們的行蹤。警叫聲能引出其他鳥兒。相當多的糞便意味著此處可能是它們夜間棲息之地。
  
    秋季換羽 到了秋季鳥類會全身換羽,有段時間無法飛行,或僅能短距離滑行。有些種,尤其是野鴨、野鵝和其他常見的野鳥在這時很容易捕捉。如果不是在水面上,你很可能直接追上捉住它們。
  
    鳥巢 地上鳥巢中的鳥蛋很容易撿到――許多鳥巢里會有一小堆鳥蛋。小心靠近――潛爬而不是大踏步――用石塊砸或棍棒打,很可能會捉到巢中的野鳥。
  
    有些種類,比如海鷗,會誓死固守自己的巢穴。如果單人闖入群集的鳥巢群中,很可能會受到攻擊。
  
    洞穴巢 海燕等一些鳥類在洞穴中作巢,它們的巢通常位於人跡罕至的海崖峭壁及島嶼上。它們白天整天在海上覓食,夜間回歸洞中棲息。
  
    不會飛行的鳥:鴕鳥(非洲)、三趾鴕鳥(南美洲)和食火雞(澳洲)。它們體型巨大,不會飛行。對付它們也得小心――尤其是鴕鳥,被它踢中會使你骨折。這些鳥兒種類和數量都相當稀少――但鳥蛋很大,也很易貯存。蛋殼是有用的容器。
  
    3、5 昆蟲類
  
    昆蟲是野外求生者能獲取的最可靠的動物性食物資源。儘管體型小,但它們分佈廣、數量眾多,能保證你採集到飽餐一頓的數量。
  
    同重量的昆蟲比蔬菜所提供的營養要高得多。昆蟲體內也富含脂肪、蛋白質以及疏水性化合物,它們也許會成為救命之物,尤其是幼蟲――肥厚多汁的蠐螬。你會很快克服那種噁心和欲嘔吐的不快――要記住有些人還把它們看作上等佳肴呢。一定要把它們看作當然的食物,然後才會自覺地食用。
  
    採集:最有利用價值的是白蟻、甲蟲、蚱蜢、蝗蟲、蟋蟀、蜜蜂、毛蟲以及各類水生昆蟲等。
  
    多數昆蟲在天氣炎熱時不活動,不過雨後會外出采覓雨水和濕氣。在樹縫、角落和各種隱蔽陰暗的濕地可以找到它們。蟻巢附近常會顯現易於辨認的特徵性鬆土。
  
    甲蟲的蠐螬長三對小腿,體色蒼白,體型多變,小至剛孵化的極微的幼蟲,大至長15、5厘米的多汁「香腸」。在樹皮和殘枝上都能找到它們。
  
    採集那些鮮活的種類,棄去已死或病弱者。氣味刺鼻難聞者或者手撿時刺激皮膚有不適反應的一切幼蟲都不要。
  
    搜尋昆蟲時要小心,它們的棲身之所常是一些不受歡迎生物的隱身之處,比如蠍子和毒蜘蛛,或者體型更大的毒蛇。
  
    警告:[/COLOR]不要收集那些以棄物腐肉或動物糞便為食的蠐螬――它們很可能會使你染上疾病。
  
    牢記:顏色鮮艷的昆蟲――包括它們的幼蟲――通常是有毒的。那些纖細無異味的種類可以用作魚餌。
  
    當心:大甲蟲有著強有力的口器,撿起它們時要小心。
  
    多數昆蟲可以弄凈生吃,這樣可能更有營養,但經過烹燒之後,味道會更美。沸煮是最安全的,可以徹底殺滅細菌和寄生蟲,但如果沒有合適的容器在手,烤著吃會更方便些――只需把你的晚餐放在曬燙的岩石或火邊烤一烤就可以了。
  
    食用前要除去大型昆蟲諸如蝗蟲、蚱蜢和蟋蟀的小腿及翅膀。腿毛會刺激甚至阻塞你的消化道。某些種類幼蟲的纖毛會引起皮疹。如果你要吃帶毛的幼蟲,可以通過榨壓擠出肉質內含物――別吃它的外皮。甲蟲裝甲式的外殼也要去掉。
  
    諸如螞蟻、白蟻類的小昆蟲可以先搗碎成糊狀,通過烹燒或烤乾製成精粉,可用來作食品添加劑,也能貯存保質。對於不習慣於食蟲的人們來說,蟲粉也許更易接受,尤其是製成湯或與其他食物混合后食用。
  
    白蟻
  
    分佈於全球氣候溫暖地帶。白蟻富含營養且味道不錯。多數種僅食植物,但大白蟻有尖利的口器,可以咬食任意物品。用嫩枝插入蟻穴,輕搖慢攪,白蟻會咬住嫩枝,被你牽出來。但用這種方式你不可能收集到許多。
  
    白飛蟻和白螞蟻在雷雨交加的日子裡長出翅膀,大量落於樹葉和嫩枝上,便於收集。
  
    在食用之前除去大白蟻的翅膀。可以沸煮或油煎,但生吃會更有營養。蟻卵營養價值也很高。
  
    採集:白蟻群能壘起很大的土堆,常高達幾英尺。充滿孔狀通道的蟻巢里四通八達,分隔成無數小室。儘管堅如岩石,用石塊或木棒還是能將之搗碎成土塊,放入水中,白蟻會被迫爬出來。這樣的蟻巢土塊放入火堆中會燒烤出芳香氣味,可以驅走蚊蟲。也可以悶熏,用來保存火種。
  
    蜜蜂與黃蜂
  
    蛹、幼蟲和成年蜂都可以食用。蜜蜂還能提供蜂蜜,這是自然界上好的饋贈――易於消化且極富營養。可惜不易採集,蜜蜂會誓死守護蜂巢。
  
    白天工蜂飛離巢房外出覓食,但夜間都聚在巢中,這時有利於捕捉。用野草製成火把,燃著靠近蜂巢,使巢內充滿濃煙,再封堵巢房出口,就可以殺死它們,很安全地取得蜂蜜,外加一頓美餐。除去蜜蜂的腿和翅膀以及尾刺。沸煮或油炸后食用,可以改善口味。
  
    蜂蜜可從蜂巢內抽取,即便蜂蜜變干發硬,也能貯存好幾年。飲用蜂蜜會立即增強體力。由於它能極快地被人體吸收,所以蜂蜜是精疲力竭時最有效的恢復劑。蜂房能食用,其中的蜂蠟是很好的防水材料。緩緩熔化后可製成蠟燭。
  
    在有些地區,蜜蜂體內含累集的植物毒素,會使得直接食用變得有點冒險。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蜂類僅依賴單一種類植物存活的地區,例如杜鵑花分佈密集的喜瑪拉雅山區。特徵性氣味會提供某種線索,若有疑問,可用鑒別食用植物的方法與程序辨別它們。
  
    黃蜂比蜜蜂更具有危險性。不過它們屬於另一種群,而且不產蜜。收集與食用方法與蜜蜂類似,但更要小心。有時你還能遇到無蜂巢的蜂群。
  
    蜂巢位置:黃蜂的巢穴常位於樹枝上,外形類似一隻足球,也有的呈圓錐形,進出口在基部。蜜蜂的蜂巢多數位於中空樹洞或懸於岩石之上。
  
    大黃蜂
  
    屬於黃蜂家族的一種。如果你在成年蜂沒發覺之前先找到它們的巢穴,就有食物了――幼蜂和蛹都極富營養。要當心,大黃蜂會誓死保衛自己的巢房。它們腹刺鋒銳,刺在你沒遮掩的皮膚上,引起的劇痛刻骨銘心。除非你已經陷入絕望――事實上有大黃蜂出沒之地食物一般都很匱乏――否則還是先找一找有無更安全的可食物。
  
    大黃蜂有兩大類群:白天活動型和夜間活動型。白天活動型可用捕捉蜜蜂的方式夜間捕殺,夜間活動型在白天也許可以捕殺,但被它們蜇中則非常不幸,所以最好還是別惹它。
  
    螞蟻
  
    螞蟻能迅速收集殘餘廢料,你也可尋跡找到它們或者它們的巢穴。當心,大多數螞蟻口器都有蜇刺,被大型叢林蟻咬中會劇痛至少24小時。可以捕捉那些小型螞蟻。
  
    有些螞蟻,例如飛蝗種,膨脹的腹部充滿瓊漿玉液,被稱為蜜蟻或糖蟻,肉味也不錯。
  
    警告:被有些螞蟻咬中猶如被蕁麻刺扎過一般,有些種能噴射蟻酸。必須烹煮至少六分鐘方能去除毒性,這樣食用就很安全了。
  
    蝗蟲類
  
    所有蝗蟲都有肥厚的身體和強健的肉腿。有些種體長達15厘米。某些地區中分佈眾多。
  
    用多葉樹枝或衣物拍打捕捉,除去翅膀、觸角和腿刺,洗凈后就可以生吃或者油炸了。油炸既可以殺死可能存在的寄生蟲,而且味道會更加鮮美。
  
    水生昆蟲
  
    淡水中會有水甲蟲、蜉蝣、石蟲、球蟲及其他一些水生昆蟲的成幼蟲生活,可以收集食用。
  
    用一襯衫或其他較能透水的衣物立入水中作「網」,如有必要可用木棍支撐。從水的上游開始攪動,這會使水流帶起水底的浮遊昆蟲向下游的「網」上奔去。如果你不想下水,可以用棍棒攪動水面,也會有收穫。
  
    最好將從水中收集到的昆蟲徹底沸煮,以免去水源曾受到寄生蟲之類污染所帶來的危害。
  
    3、6 蝸牛/蠕蟲類
  
    蝸牛、蛞蝓、蠕蟲以及體型類似的軟體小生物也不應該受到忽視。許多美食家把蝸牛肉稱作佳肴,大多數人願意吃水生軟體動物,例如*#、蚌、章魚等。蠕蟲肉似乎有點令人討厭――但是你可能看到鳥類是如何喜歡這類美食的吧。只有鮮活的水陸生蝸牛以及其他種軟體動物才值得捕捉收集。但是有幾類軟體動物本身具有毒性,會給食用者帶來危險。另有些種儘管自身原本無毒,體內可能也累集了許多對食用者有害的毒素。所以食用前需要將毒素清除乾淨。
  
    蝸牛類
  
    生活在淡水、鹹水甚至於荒漠地帶。在非洲有長達20厘米的巨型蝸牛。蝸牛體內富含營養蛋白和礦物質。避免採集那些外殼色彩艷麗的種類――它們可能會有毒。海蝸牛,尤其是在熱帶水域,喜歡玩些花樣,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別去碰它們。例如,太平洋及菲律賓海域中生活著一種錐貝,具有能分泌劇毒液的毒刺。有些種甚至能夠置人於死地。活著的蝸牛被餓上幾天,或者僅餵食一些無毒綠葉,可以將體內的毒素排泄乾淨。在沸煮之前將蝸牛放入鹽水中可以促使其吐凈內臟中的臟物,沸煮10分鐘,加一些藥草作輔料,肉味會更加鮮美。
  
    假如殼口沒有張開,冬眠的蝸牛也能食用。
  
    蛞蝓
  
    蛞蝓無殼,外形類似蝸牛。捕捉及烹煮方法也與蝸牛類似。
  
    蠕蟲類
  
    富含高比例的營養蛋白成分,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也很易於收集。食用前先餓上它們幾天,或擠榨蠕蟲身體以排出它們體內的廢物。可以曬乾或風乾――一種方法是將它們晾在曬燙的岩石上曬乾揉成粉。若必需,食用時可混入一些其他食物,這樣也許更易於被食用者接受。晾乾后也可以保存一段日子。
  
    3、7 危險性
  
    疾病傳染源
  
    蚊子、扁蟲和另一些昆蟲攜帶有大量病原菌,食物或水中會有許多寄生蟲或者它們的卵。大量的水傳染疾病甚至比動物的攻擊更可怕。
  
    對付危險的策略
  
    直接被動物攻擊的幾率可能還是較少的,但與大型猛獸相遇還是比較危險。避開它們。其實相遇之時,它們也會同樣感到吃驚。必須很好地自我控制,否則你可能會無意中喚醒動物的攻擊意識。
  
    與猛獸突然間正面相遇――你很可能會倒吸一口冷氣。但記住,要緩緩後撤,口中念念有詞。多數情況下猛獸也會同樣後退的。不要突然間移動,記住動物能感覺到你心存的恐懼――許多忘記這一點的獵手因此葬送了生命。竭盡全力保持平靜。
  
    許多接受挑戰的猛獸是由於你堵住了它的退路,那麼就主動讓開吧。
  
    如果猛獸成心要和你過意不去,而你又沒被嚇傻,逃跑時選擇「之」字形路線――猛獸攻擊時取直線,它們的視野也狹窄得可憐。
  
    經驗豐富的肉食性猛獸,如獅子和老虎,對於運動中的物體有著極敏感的視覺,儘管它們對色彩的分辨能力很差,而且難以分清靜止不動的物體。如果你沒被發現,那還不如乘機潛伏不動。
  
    大叫和誇張的騷動可能會嚇跑肉食性動物。
  
    朝大樹跑去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動物追到面前,你可能會在被逼無奈之時爬上樹冠,而且不得不呆上一段時間。別碰巧選中多刺的樹木。驚慌失措可能會使你受到更大的傷害,那可就極其痛苦了。[/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2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06 | 只看該作者
[CENTER]


4 陷阱及其布置
[/CENTER][/SIZE]
  
    對付大多數野生小型動物,設置陷阱比追逐狩獵要有效得多。即便獵槍已瞄上一隻小動物,可是由於體型過小,很難一擊便中。布置陷阱反而更容易一些,同時可省出時間搜尋其他食物。
  
  
    人們設計了許多複雜的陷阱,真可謂煞費苦心。這些陷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構建。對於求生者,需要的是相對容易記牢和構建的簡單實用型陷阱。但是,由於每種動物都有各自獨特的習性,許多有針對性的獨特陷阱類型還得掌握。如果某種陷阱不適用,再試試其他的――這是一個不斷從失敗和錯誤中獲取新經驗的過程。
  
    求生者必須超越博愛主義而優先考慮自身保命。不幸的是,某些很簡便的陷阱就會給動物帶來相當大的磨難。某類為捕獲特定類型動物而設置的快速致死型陷阱,比如勒死型,要是碰巧套住了其他種類動物的翼或肢腿,可能會使它們痛苦好幾個小時。定時查看是必須的,否則會無端延長獵物的痛苦,也增加了被其他肉食性動物偷食的可能。也有可能獵物在經過長時間痛苦的掙扎嘗試后重新獲得自由――動物本能地咬斷一翼或肢,或用其他自我傷殘法成功地逃離陷阱。
  
    仔細研究動物身體特徵及生活習性可以使你避免許多錯誤。誘餌和設置位點的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要不斷嘗試,要耐心等待,給陷阱以時間。獵物初次遇到新鮮事物會很狐疑,慢慢便會逐漸接受――這時也就更容易上當了。
  
    即便是在行走途中,設置一些簡便的過夜陷阱也可能會有收穫。如果準備在某地露營較長時間,那麼就可以很好地策劃和設置了。陷阱設置得越是適當,數量越多,成功的幾率也越高。
  
    儘可能設置大範圍且能控制的陷阱線,早晚各檢查一次,收集獵物后重新布置好。必要時要加以修復,重複不起作用的可以移往別處。為了提高效率,設置陷阱時必須考慮有足夠的反應靈敏性,使得「彈無虛發」。一次成功可能是好幾次失敗的結果――沒必要因此而失望。如果陷阱雖沒被觸動,誘餌卻已不見,這可能是由於誘餌沒放准位置,或者是由於觸動機制不靈,重新設置時這兩方面都應考慮。
  
    在進行規律性查看過程中,你可以同時巡查該地區,留意各種蛛絲馬跡,擴充或修正已有的有關周圍環境的知識。同時也可搜集植物及其他有用資源,使以後採集時心理有所準備。
  
    誘餌會有助於引誘獵物,在求生環境下食物可能已很短缺,但考慮到會有獵物上鉤,小小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它會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4、1 地點選擇
  
    查找獵物的蹤跡,奔跑時留下的足印可能是它們從巢穴至飲水或進食處經過的路線。沿著這條路線找到任何自然形成的隘道――動物必須經過的位置――設置落石阱。獵物穿過障礙物之下的通道,也是布置陷阱的好地方。
  
    陷阱設置別太靠近獵物的巢穴,這裡常是它們靜伏聆聽及嗅探氣息之地,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引起狐疑,從而靜伏不動,或改變行走路線。也不要把陷阱設置在動物飲水之處,這裡它也會很警覺,稍有異常就會引起注意。
  
    如果將陷阱設置在動物自然通過之地,也許它們會避開並改變行動路線。但在驚慌失措時,動物會慌不擇路,本能地選擇最短的捷徑逃跑,這常是那些很明顯也很粗劣的陷阱也能時常成功的原因。受到驚嚇的兔子很容易就會落入陷阱。
  
    4、2 陷阱的設置
  
    設置簡單的陷阱需要繩子或金屬線。金屬線可以很容易保持繩索的張開狀態。救生馬口鐵罐上的金屬線就足夠理想了。更複雜的裝備也不過增添一把利刃而已――用來加工必需的木塊。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木材要選擇彈性強而且堅韌耐用的。不要選擇枯死樹木。榛木易於彎曲,富有彈性且很有力量,是很理想的首選材料。
  
    4、3 陷阱的類型
  
    陷阱設計師們會列出以下材料:軋刀,扼繩,吊架,纏網,落石,圈套等。利用彈性幼樹設計的吊架可以把上當獵物吊在空中。幼樹越高,承受力越強,就越有效。有些陷阱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
  
    設置規則
  
    設置陷阱時,請遵循以下規則:
  
    1、不要破壞原來的環境、不要踩踏獵物留下的足跡。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應在遠離動物行走路線的地方完成。儘可能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2、隱蔽你的蹤跡。構建和處理陷阱時別在周圍留下明顯的人的痕迹――諸如足印等,如果有條件,最好帶上手套,以免留下汗跡和氣味。利用榛木布置陷阱,而不要選擇與背景反差大、有特殊氣味的松木。每種樹木都有特定的氣味,獵物對之會很敏感――動物的嗅覺通常比人要靈敏許多。儘管動物怕火,但它們一般熟悉煙味,將繩套在篝火上熏一下會掩蓋人的氣味。
  
    3、巧妙偽裝。用泥巴掩好木樁的橫截面。放在地表的繩索要加以掩飾,越自然越好,和環境越協調越好。
  
    4、保持陷阱強勁有效。上了圈套的動物會拚命掙扎,為了逃命,它們會爆發出很大的力量和潛能,陷阱本身的缺陷必然會導致失敗。
  
    4、3、1 繩套阱
  
    繩套是最簡單的一種,任何救生寶盒裡都應備有布置圈套用的金屬線。應選擇不鏽鋼材料的金屬線,一端有眼,以便另一端從中穿過。可以緊緊拴在樹樁、岩石或樹上。繩套是個活結,可以套住小動物的喉嚨或大動物的腿。
  
    繩子、線、金屬纜線都可以用來臨時製作繩套。布置陷阱時要考慮到獵物的類別。例如兔類喜歡坐在較高草地上,四處觀察,對周圍環境感到滿意時會跳躍式向前奔跑。把繩套放在障礙物前方一定位置上,正好與它們一次跳躍的距離相吻合。如果繩套過分靠近障礙物,兔子會將之沖離。
  
    金屬線繩套可以直接用兩根細樹丫支撐,使活動繩套保持張開狀態。
  
    簡單繩套的使用
  
    可以捕捉兔類及其他小動物。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放大至適當的比例,以對付較大型動物,如狐狸和獾等。
  
    □繩圈寬度應有一拳。
  
    □高度離地面約四指寬。
  
    □距離動物奔跑路線上的障礙物一掌。
  
    □檢查是否拴牢在樹樁上,如果需要,可用樹丫支撐住繩套。
  
    4、3、1、1 繃緊的繩套阱
  
    用彈性幼樹繃緊繩套,可以把獵物彈離地面並吊起,這會大大提高捕獵效率。
  
    這種方法一方面剝奪了動物掙脫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其他肉食性動物偷食的可能。
  
    彈性繩套阱
  
    獵物被繩套套住後會扳動機關,幼樹彈起,將獵物吊離地面。適用於捕獵兔類和狐狸,也可以套住反方向來的獵物。布置在動物足跡沿線的自然隘口比較理想。
  
    先構建鉤形扳機(a),鉤在(b)的缺口上。將(b)豎立釘牢。(a)上端拴在彈性幼樹頂端,使之繃緊彎曲。如下圖。
  
    誘餌彈性繩套阱
  
    機理同彈性繩套,但增設了誘餌。繩圈躺放在地上,誘餌懸在上面。獵物叼起誘餌的同時也會觸動機關。
  
    適用於捕獲中等體型的動物,如狐狸等。這類繩套阱應設在開闊地帶,誘餌容易被發現。首選之地為森林中的小塊空曠地。
  
    支撐誘餌的右邊樹樁只應稍稍插入地面,因為它必須與上了圈套的獵物一起被彈離地面。
  
    誘餌彈性腿套阱
  
    用天然*枝或兩根樹枝綁成*狀人字形,豎立在地面上,從被彎曲的彈性樹頭引下的線拴在短棍上端,繩套末端附著在短棍中央,短棍另一端與一端系有誘餌的樹枝相接觸,利用人字形*枝與它們之間的摩擦力使整個裝置處於平衡狀態。繩套躺放於誘餌正下方的地面上。這類腿套阱適用於較大型獵物,比如鹿、熊和虎等。對於草食性動物鹿來說,動物血或臭腺可以喚起好奇心。
  
    短棍上端壓在*枝上,下端壓在綁有誘餌的樹枝上,利用拉力與壓力的平衡,整個系統得以穩定。
  
    彈性壓迫阱
  
    繩套臂(b)一端架在支持臂(a)上,另一端依賴吊繩與(c)樁側向相連。當獵物鑽入圈套時,繩套臂(b)一端從支持臂(a)上脫落,從而帶動(c)樁上的繩索開關。適用於捕捉小型動物,如兔類。可設置在獵物經常奔跑經過的路線上。
  
    注意繩索開關是如何穩定住繩套臂(b)一端的。繩套開關線左端應靠近臂(b)的末端。
  
    鞦韆彈性繩套阱
  
    這種設置可以同時控制空曠地帶相鄰的兩條蹤跡線。橫臂上攜帶兩個活動繩套,被吊線向上吊起,同時被束縛在樹樁的「V」字形槽口上,以維持平衡。
  
    一旦動物上了繩套,會拚命掙扎,肯定會使橫臂掙脫開,彈力會把獵物吊起在幼樹枝頭。
  
    滾軸彈性繩套阱
  
    繩套臂橫架在兩支持臂前側面的圓槽上。上拉的繩索扳機線最好稍向後傾,以維持平衡。獵獲對象是兔子和狐狸類。中套動物在掙扎中將繩套臂從支持臂上掙離,在彎曲幼樹的反向彈力下,被吊離地面。
  
    在長形水平棒上設置平行的多繩套,可以控制更寬的路面,提高陷阱的效率。適用於動物足跡分佈較寬的路面。
  
    4、3、1、2 平台陷阱
  
    適用於捕捉較大型動物,如鹿、熊或老虎等。它們體重相對較大,地面上會留有凹陷的足跡。平台阱兩邊各設置一個繩套。當動物踏上平台向下陷時,扳機臂從平衡臂上脫離,拉動繩套,動物前腿會被牢牢套住,進而被吊離地面。(a)圖機理與之類似,但使用更大的繩套,沒利用平台,而是通過動物踩脫平衡臂來直接帶動扳機,繩套緊緊扣住小型動物的頸部。
  
    4、3、1、3 誘餌釋放阱
  
    兩根*狀木樁釘在地上,水平臂與垂直誘餌臂在同一側與凹槽相互連接,誘餌臂上端被彈線拉起,維持平衡。繩套末端也系在誘餌臂上。可布置在森林中小塊空曠草地上,捕獲一些小型肉食性動物或野豬等。
  
    平衡臂橫截面呈四棱形,從而卡在有凹槽的垂直誘餌臂上,以維持平衡。
  
    4、3、1、4 雙面四套阱
  
    豎直木樁釘牢在地面上,水平橫臂卡在它的中部槽口上維持平衡,兩端各有一份誘餌。四繩套直接系在彈線上,彈線下部末端系著小棒,小棒兩端卡在豎直臂與誘餌臂的小型斜槽上構成正三角形結構,以維持平衡。這種設置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捕獲相反方向奔來的獵物。在森林空曠地帶可以對付小型肉食性動物。
  
    4、3、1、5 雙彈性阱
  
    兩根彈木下端分別釘牢在地面上,另一端繃緊,相互鉤住以維持平衡。垂直誘餌臂上端系在彈木上,雙面四根繩套也分別系在兩根彈木上。留心彈木上端掛鉤是如何設計的。繩套金屬線必須有相當的強度,才能維持適當的環形。獵物咬中誘餌時,帶動掛鉤脫離,彈木帶動繩套將獵物吊離地面。
  
    4、3、1、6 肘節誘餌釋放阱
  
    水平誘餌臂一端插在矮木樁凹口上,另一端與豎直繩套臂連成肘節。繩套躺放在誘餌下方的地面上。還有一根水平臂兩端卡在*樁上,中間被系在繩套臂上端的彈線卡住,以維持平衡。動物拖動誘餌臂時觸動連鎖機關,彈線釋放,帶動繩套將動物吊離地面。
  
    從繃緊的幼枝頂端拉下的彈線拴在繩套臂上端,同時夾住水平橫臂以維持平衡。誘餌臂與繩套臂連成肘狀,從而穩定住繩套臂。
  
    4、3、2 落石阱
  
    理論依據――當獵物撲向誘餌時,觸動機關,一塊重物落下砸中獵物。捕獵對象包括野豬、狐狸和獾類。更大型落石阱可對付體型更大的動物,比如熊等。
  
    警告:[/COLOR]大型落石阱對人類也很危險,設計時必須考慮這一點。偶然情況下,沒有獵物觸動機關,落石也有可能會釋放。即便求生時情況緊急,也要確保每個成員都知道落石阱的確切位置。在求生演習時必須警告成員遠離落石阱所在地,演習結束后一定要拆除這類落石阱。
  
    單憑個人力量無法設置大型落石阱。落石阱應設在動物奔跑的路徑上,自己要與下落重物保持一段安全距離,否則是很冒險的。平衡至關重要――很可能你不會一次成功。
  
    肘節絆放落石阱
  
    機械裝置與肘節繩套阱類似――用釋放棒撐住肘節棒的一端,以維持平衡。肘節另一端系著長線,利用樹丫作為定滑輪,長線另一端負起重物。絆線一端系在釋放棒中部,另一端穿過重物正下方地面后,系在一固定點上。葡萄藤可用作絆線。
  
    可用一根*樁改變絆線的受力方向。
  
    平衡木落石阱
  
    *狀棒兩端削尖,保證觸動靈敏。分*的一支水平位於重物的下方,前端有適當的誘餌。豎直*上端支撐著橫木以維持重物的平衡。重物既可是重的岩石,也可用圓木。動物撲向誘餌時,帶動*狀棒,破壞了平衡,重物會在瞬間坍塌下來,砸向獵物。
  
    誘餌棒位於落石阱正下方。
  
    方形面釋放阱
  
    扳機接觸處,負重的水平棒與具水平分*的垂直棒之間接觸面是方形的。垂直棒下端削尖,儘可能減小與地面的接觸面,提高落石阱的靈敏性。
  
    肘節誘餌釋放阱
  
    一根支柱撐起一塊岩石或一捆圓木,支柱中部架在固定在地面的*樁上,以維持平衡;另一端斜撐在地面上。繩索一端系在扳機棒上,另一端穿過*樁系在支柱的下端。誘餌棒一端支在扳機棒上,另一端支住圓木。動物撲向重物下的誘餌時,牽動誘餌棒,扳機棒失去平衡釋放,重物隨之迅速砸下。
  
    *樁首先要垂直釘在地面上。
  
    奪命落石阱
  
    先固定三根小木樁,兩根平行固定在樹榦底部,另一根固定在跨過動物蹤跡的另一方向地面上。繩索一端吊起重物,跨過樹丫沿樹榦向下,經底部木樁(用一水平扳機棒夾住,維持平衡),再沿水平方向橫拉,通過地面系在第三根小木樁上。繩索要足夠長,以保證扳機棒觸動滑落時,重物能瞬時砸向地面。
  
    「4」字形奪命落石阱
  
    看上去似乎有點複雜,其實好記易學,而且效率很高。大小可以任意設計。水平誘餌棒通過凹形切口平衡在豎直固定棒上,鎖棒尖端斜撐在誘餌棒斜槽上,中部支撐在豎直棒頂端,上部撐起重物,位於誘餌上方。
  
    注意各交*部位切口的削法。鎖棒下端削尖,以便迅速釋放。
  
    4、3、3 尖刀樁阱
  
    警告:這類阱尤其適用於捕獵野豬和鹿類――但它們對人自身也構成極大的威脅。設置樁阱時自己不要正面面對尖刀。每個探險隊成員都應了解尖刀阱的確切位置及其危險性。做好可引起他人注意的標識。只有在緊急求生境況下才可以設置尖刀阱,且要有很好的控制方法。
  
    尖刀樁落阱
  
    機理類同於奪命落石阱,可用石塊增加落木重量,而且落木上綁有尖刀樁,猛擊加上猛刺,功能合一,效果更佳。
  
    彈性尖刀阱
  
    具有相當威脅性的奪命阱,能有效對付野豬。彈性樹榦上端綁牢在大樹上,下端綁有尖樁。在肘棒(a)作用下使之保持彎曲狀態。動物絆上扳機線后,圓環被拉開脫離,尖刀樁在樹榦彈力作用下迅猛刺向獵物。
  
    水平尖樁阱
  
    類似彈性尖刀阱,不過在繃緊的豎直彈性樹榦前端垂直綁牢尖刀樁,水平彈性樹榦的另一端綁在固定於地面的四根短木樁上。路的兩旁各有一根固定木樁,其中的一根在頂部綁緊一根水平短棒,在肘棒及相應的線環共同作用下,維持繃緊的彈性樹榦的平衡。從另一根長木樁上牽出的絆繩,通過一圓形套環套在水平短棒和肘棒上,組成陷阱的扳機。
  
    確保尖樁牢固地垂直捆在彈性樹榦上,否則很難刺入動物體內,而很可能會歪向一旁。
  
    尖樁的高度應視獵物的大小而定,角度也要考慮。
  
    彈性樹榦下端應緊緊綁牢在短木樁上。
  
    切記:正是由於尖刀樁阱如此具有威脅性,繩索和繩結都必須足夠牢靠,以保證已繃緊的彈性樹榦的穩定性。輕易別靠近尖樁阱。在陷阱設置區域行動要格外小心。
  
    誘餌彈性尖樁阱
  
    用懸掛誘餌的絆線帶動拉環,進而釋放扳機棒,尖樁在彎曲繃緊的彈性樹榦帶動下,急速扎向獵物。為了增加有效性,可在彈性樹榦相應位置平行綁牢幾個尖樁。
  
    棲木尖樁阱
  
    捕獵猴類很有效。類似於誘餌彈性尖樁阱,但是用一根樹枝替代誘餌來帶動整個扳機開關。如果安全拉環套在樹榦上,必須保證接觸面比較光滑,便於被觸動。
  
    弓阱
  
    警告:[/COLOR]別把弓阱設置在別人可能無意中闖入的範圍內――它會成為潛伏的殺手。
  
    用適當的彈木製成一張簡單的弓,架在固定於地面上的*樁上,箭搭在繃緊的弦上,與絆繩相連的肘節棒頂住上端卡在箭尾側向下凹槽上的扳機棒上,使張開的弓箭維持平衡。用三根相距較遠,固定在地面上的短木樁改變絆繩的受力方向,獵物觸動絆繩時正好位於箭頭所指的方位。這類阱適合捕獵迎面奔來的大型猛獸或者從絆繩側面靠近的動物(箭會正好射中奔至中前方的獵物)。
  
    a:箭尾有弦口,還有用來卡住扳機棒的側下方凹口。系著絆繩的肘節棒前端頂在扳機棒下端,後端頂在固定於地面的矮木樁上。
  
    b:另一類可供選擇的扳機系統:扳機棒中部的方形凹槽卡在固定於地面的方形木樁上。扳機棒前端的水平凹槽用於平衡緊繃著的弓弦的彈力。再用與前類似的方法改變絆繩的受力方向。
  
    坑式誘餌套索阱
  
    挖坑會擾亂環境並留下持久的印記,這會引起部分動物的警覺。但另一方面,有些動物的好奇心會超過它們的判斷力,進而會前來試探。狐狸、豬、野貓和獾都會刨坑打洞,這類坑會吸引它們的注意力。當伸長脖子嗅聞時,過了尖樁口就無法再縮回去了。如果用爪,也會落入圈套之中。
  
    4、3、4 鳥阱
  
    羅網
  
    把網布置在鳥兒經常出沒的樹間是捕鳥的簡易方法。如果沒有羅網,可以用十字形交*繩,系在鳥兒飛行經過的樹間,鳥兒也可能會誤撞上它們。
  
    粘鳥膠
  
    用粘鳥膠可以有效地捕捉小鳥。冬青葉與富含澱粉的穀物混合后加水沸煮至粘糊狀,冷卻后即可成為很不錯的粘膠。塗在樹枝或其他鳥兒棲息之處,可以粘住飛落在上面的小鳥。
  
    懸式繩套
  
    在溪流靠近水面的上方懸掛一條長繩,上面平行懸上一系列繩套,最好設置在蘆葦和小灌木叢中。
  
    誘餌鉤
  
    鳥鉤埋在水果或其他食物中,是捕鳥的有效方法。鉤子會被鳥兒誤食入喉中。
  
    繩套棍
  
    將直徑1、25―2、5厘米的繩套相鄰系在長棍或樹枝上,馬鬃毛在這裡可以加以利用,或選用其他比較堅韌的材料。棍條可放在隘口或鳥兒易去之地,繩套面朝上。鳥兒落下時會被糾纏套住。抓住一隻鳥后先別急著撤去,它會引來其他鳥兒,不多時候就會有更多的鳥兒落在上面。
  
    「4」字形鳥阱
  
    機制方法見「4」字形落石阱。可用枝條系成金字塔型鳥籠,用斜棒支撐在誘餌的上方。捕捉小鳥時,也可以用更短的時間製備更簡易卻也實用的鳥籠:先將所有的棍棒按設計的要求架好,然後取兩根與底部等長的棍條放在頂部,用繩子將它們與底部棍條一起捆紮好,使得中間排列的棍條都能處於相應的位置。大型鳥類會輕易毀壞這類鳥籠,對付它們必須把每根相鄰棍條都緊緊扎牢。
  
    可以嘗試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製備鳥籠。你也可選用一隻大小適當的盒或罐子。用一根連結有絆線的長棍撐起鳥籠的一邊,你握住絆線的另一端,在一段距離之外隱蔽起來。當鳥兒進入鳥籠下方時,你可以迅速牽動絆繩,拉倒長棍,鳥籠會迅速落下。在鳥籠四周及其下方撒少量誘餌。這類鳥籠在鳥群很多的地方效果最好。
  
    羅網釋放阱
  
    將鳥網躺放在地面上,網的四角用長線系在同一彈性樹榦頂部,另一根綳直線連結著扳機棒與彈性樹榦頂端,以維持系統的平衡。誘餌平台一端抵在固定矮木樁上,另一端抵住扳機棒下沿,整個扳機觸動系統要相當敏感,一隻小鳥的重量就應可以帶動它釋放。
  
    在網上及誘餌平台上撒放誘餌,會招來小鳥的光臨。當鳥兒棲落在誘餌平台上時,觸動扳機,在繃緊樹榦的反彈力作用下,整個網部四角收起,將小鳥困在網中。[/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3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14 | 只看該作者



5 狩 獵
[/SIZE]
  
    首先得學會觀察和辨認獵物蹤跡;必須具備有關狩獵對象生活習性及其特徵的基本知識。這樣會有助於求生者因地制宜地選擇適當的狩獵位置。
  
    在狩獵過程中應儘可能保持安靜,規律性屏息,輕緩地移動,這樣可以避免動作過大
  ,有助於減少各種人為的聲響。急促而突然的移動會引起動物的警覺、留心嗅聞和傾聽。狩獵時應該逆風,至少不應該完全順風。
  
    黎明時分,多數獵物都會出動,是狩獵的理想時機。傍晚時動物也會出動,但光線會迅速變弱,你必須相當熟悉地形,並且了解如何回歸宿營地。這如果是在你熟悉之地當然不會有問題,尤其是月明星稀,晴空朗照的夜晚。
  
    在黑幕降臨之前,如果狩獵活動已經開始一小時有餘,那麼眼睛會逐漸習慣依次減弱的光亮,夜視能力也會加強――儘管動物的夜視能力很可能會比你更強。
  
    白天盡量在清晨時上山尋狩,中午時回歸營地。這樣,清晨上山時,動物的足跡會更易於找到及辨別,因為視線的落點更靠近上坡的地面。白天里暖氣流會逐漸上升,各種氣息向上方擴散,因此在下山回歸時,你會先嗅聞到動物的氣息。而且經過半日尋狩的勞累,下山也只消耗較少的能量,此時你會感到步態輕鬆。
  
    只要選擇正確的前移方式,動物通常不易察覺到你的行動。如果感覺動物已經瞥見你的身影,應立即屏息不動。它也可能首次見人,好奇心會比恐懼感更甚。保持完全的靜息狀態,直至它們離開或者繼續進食。避開大型猛獸,諸如熊等,除非確實絕望無助,沒法捕獲其他動物,或者當你確信能一次成功將它擊斃時,方可一試,否則你很可能會由狩獵者變成它們的獵物。
  
    在沒被發現之前,要儘可能靠近目標,選准穩固有利的位置,在最佳方位進行瞄準。精確的迎面射擊會十分有效,但除非你靠得很近,動物也靜息不動,否則是很冒險的。動物前膀背側是極好的攻擊點,精確地猛擊會使多數動物倒下。糟糕的射擊會給動物帶來不必要的痛苦,捕獵者也不得不追蹤相當長的距離。
  
    如果一擊便中,應在動物倒下后等上五分鐘,然後再靠近。站在獵物的背面,先觀察一下。如果獵物只是受傷流血,還沒死亡,等五分鐘會使它因失血過多變得虛弱,當你靠近時,它已無力逃走。如果動物受傷后逃走,在追蹤前先耐心等待15分鐘,否則會使它整天奔走。
  
    5、1 武 器
  
    5、1、1 弓和箭
  
    弓和箭是臨時所能製備的最好武器,也很易於製備。只需花上很短時間,你就會在使用它們時成為受益者。
  
    有完全乾燥結實的彈木材料當然更好,沒有時你應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預計在所在地會呆上數月,你就應該貯存一些上等彈木以備用。其他彈木壽命會短一些,你可以多做幾張弓,失去彈性時,再換一張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蘭長弓都由紫杉木製成。在北半球分佈著五種紫杉樹,但每種並不都常見。其他如橡樹、柳樹、山核桃樹、雪松、鐵樹、百榆、檜樹、樺木和鐵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彈木挑選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製作弓柄。一般長約120厘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捨。
  
    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
  
    右手放在腰下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沿棍向前斜舉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為弓柄,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為弓型大小的標準(使用長弓需要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厘米,兩端漸窄,直至1、5厘米。在距離柄尾約1、25厘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后,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製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只可稍稍繃緊――只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繃,提供相當大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干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
  
    一柄製備精良的硬弓會比一個彈性陷阱更有效率,也能更精確地命中目標――但是失去彈性后的弓就不要再用了。再換一張弓。
  
    箭的製備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桿材料,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桿長約60厘米,寬6厘米,應該絕對很直(兩定點間繫緊一根彈繩可作為直尺標準),也應儘可能光滑。箭桿末端應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檢查每根箭桿末端凹槽寬度是否足以容納你的弓弦。
  
    羽箭
  
    為了提高精確度,可以製作羽箭。羽毛是首選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選用――紙、輕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狀的葉子。
  
    a:從頂端開始,撕開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兩端各留有20毫米寬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桿上。
  
    c:將箭桿圓周三等分,繫上相互對稱的三根羽管。
  
    箭頭
  
    箭桿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繫緊在桿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製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桿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箭頭后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干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利用燧石製作武器
  
    燧石是一類有著鈍金屬微光澤的黑色石塊,常見於石灰岩地質層中,敲磨破碎后可以製成箭頭、尖刀樁頭、斧刃和刀類武器。選擇大小適當、光滑片狀的燧石。用另一種硬度更大的石塊不停地敲磨,直至得到你需要的形狀,鏟磨使之形成非常鋒利的刀刃。(見「野外露營」章)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飛出,射向目標。
  
    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皮革護套。
  
    5、1、2 彈弓
  
    簡便的彈弓加上普通的小卵石,就可以成為很受用的武器。一根彈性繩索,中部穿上一小塊彈弓布,兩端固定在弓架上,就可製成一副不錯的彈弓了。皮革是製作彈弓布的首選材料,也可用堅韌的織物替代。彈性繩索既可以是以皮革為原料的條帶,也可用粗纖維搓成繩,但後者必須保證也具有良好的彈性和堅韌度。可用一根彈性繩索將彈弓布穿在中央;也可用兩根等長的彈性繩索牢固系在彈弓布的兩邊。
  
    彈弓技巧
  
    選擇直徑約2厘米的卵石,應儘可能光滑(粗糙卵石也許有更強殺傷力,但運行軌跡不是弧線,不好控制)。
  
    舉起彈弓,瞄準目標,拉緊彈繩,釋放。卵石會以很高的速度沿弧線飛向前方。不斷練習和摸索,直至精確命中目標。
  
    提高精確性,調整射擊距離,你可能還得調整彈弓繩的長度。
  
    用彈弓射鳥時,可以一次同時發射幾顆卵石。
  
    木柄皮彈弓
  
    可能有人稱之為頑童的玩具――可是別忘了古羅馬人曾用同一機理製成巨型石弩作為攻城武器。首先需要選取強度大的*狀樹枝削成木柄,最好同時有一定的柔韌性――榛木樹*是最棒的。還需要一些彈性材料製作彈弓繩。從汽車或自行車內胎上割下的長條就很理想(儘管可能已用舊了,但強度仍超過衣物、布料)。
  
    在彈性橡膠皮條中部仍然穿上一小塊長方形彈弓布,方法同前。選取適當的小石塊作「彈藥」。
  
    5、1、3 波拉弓
  
    愛斯基摩人用來捕鳥的武器。圓形布內包有許多石塊,用長90厘米左右的彈繩打結系住。眾多彈繩另一端被緊緊系在一起,握在手上。向前快速揮臂旋轉。當離心力大於布與彈繩繩結間的摩擦力時,包有石塊的圓形布會迅速脫離彈繩,散開的石塊飛向前方,能夠覆蓋相當大的面積。
  
    南美牧羊人也使用同樣的武器。該武器在戰鬥中也被廣泛運用。
  
    散開的石塊可以擊落飛鳥,或擊中動物的腿、頸部,為捕獵它們提供了機會。
  
    5、1、4 梭槍
  
    長棍在行走時可作拐杖,一端削尖后可變成有用的刺殺或投擲武器。長約1、80米的直棍可製成理想的刺殺梭槍。長約90厘米的直棍可製作更易操作的投擲標槍,長度再縮短一半的直棍可製成投鏢――具有更高的精確性,能投射更遠的距離。
  
    梭槍前端加上各式槍頭,會更有殺傷力。槍頭材料可供選擇的有:鋒利的燧石、馬口鐵或者直接用尖刀綁在梭槍頭部。不過如果你僅有一把刀,就不要如此冒險,這很容易丟失或損壞刀刃。
  
    梭槍投擲器
  
    半片圓木,具光滑溝槽,可用作梭槍投擲器。溝槽后末端是封閉的,是沒貫通的截頭,正是梭槍發射前的著力點。
  
    選擇至少是梭槍兩倍寬度的大樹枝,用來製作投擲器。樹枝上還得有一*柄,可作為向前推動的把手。將大樹枝從中部劈開,中央掏出一光滑溝槽,前末端打通,后末端封閉。必須保證溝槽內面絕對光滑。先實踐幾次,摸索出合適的溝槽長度,能夠滿足投擲標槍以及維持你自身平衡的需要。
  
    將投擲器舉至肩部水平位置,前端瞄準目標,手握把手,急速向前下方推動。梭槍在投擲器推動下急速沖向目標。
  
    5、2 捕 鳥
  
    活動套索
  
    一根長桿,前端有一活動套索,是捕捉棲落在低矮樹枝上的小鳥的有效工具之一。留意鳥類棲息和落巢的地點――鳥類自身會給你許多提示――在充足的夜光下,偷偷地靠近,先用活動套索套住鳥兒,拖緊繩索后,捕住鳥兒。
  
    追捕水鳥
  
    潛入水中,用蘆葦或其他植物偽裝你的頭部,非常小心地靠近水鳥落巢或時常出沒的區域。但要當心鳥類在防衛時是相當兇猛的,尤其是大型猛禽,如野鵝和天鵝等。
  
    某些地區一直沿用著利用葫蘆瓢卡在頭上的做法。葫蘆瓢上一邊留有洞口,可供呼吸和觀察。葫蘆剛好漂出水面,捕獵者隱蔽在水下,可以很容易靠近鳥類棲息地而不被發覺。為了迷惑鳥兒,可以先扔幾隻葫蘆漂在水面上。抓到野禽后,捕獵者可將其在毫無防備之下拖至水下扼死。
  
    坑阱
  
    在鳥類較常覓食的地面上挖一深約90厘米的洞,寬度依據你準備捕捉的對象而定。在洞周圍撒上穀物,越靠近洞口,穀物密度越大。
  
    先將誘餌放在洞的周圍,鳥兒會進一步前進以獲取更多的食物,這時可以沖趕它們,慌亂中它們沒有充分有效地展開雙翅,糊裡糊塗掉入洞內,一時難以掙脫。
  
    捕捉海鷗
  
    將內裹石塊的食物扔向天空,海鷗在張口銜取食物時雙翅展開,吞食了內裹石塊的食物后,體重突然增加,會瞬時跌落下來。很明顯這類技巧只適用於海邊陸地上。準備著,在海鷗跌落地面時趕上殺死它們。
  
    5、3 危險動物
  
    除了自我防衛的需要,動物一般很少攻擊求生者。多數情況下它們會更關心如何避開你。遇到大型動物的機會還是很少的,比如大象、犀牛和河馬,或者那些屬於野生動物保護種的野獸等。別把帳篷搭建在動物飲水的水源邊或者有動物足跡通過的地方。否則,你很可能會被一群大象包圍,或者迎面奔來一頭好奇的美洲獅。
  
    別去招惹猛然間面對的猛獸。在北部森林地區,熊類會經常出沒於耕種地搜尋食物,有時會打翻垃圾罐,也可能直接拜訪你的營地以尋找更易得的食物。用雜訊驅走它們――別試圖捕捉,也別靠近它們。熊要殺死單個人是很容易的,受傷的熊更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所有傷獸或困獸都是相當危險的。一般來說,多數動物遇見人時,第一反應是逃走。如果你堵住了它們的退路,那是逼迫它們應戰。
  
    鱷魚極其兇猛,應與它們保持一段安全距離――要當心是否有一條更大的鱷魚在水下尾隨你們!頭部具角動物在被制服前,可能會用角傷著你。剛剛性成熟的雄鹿在發情期尤其好鬥。不僅僅只有有蹄動物才能給你致命一腳――被鴕鳥踢中也會傷筋動骨,嚴重的甚至會送命。
  
    常有許多關於狼的傳說,其實在野外遇見狼的機會並不多。掠奪成性的故事事實上是誇大其詞了。狼可能會對你感到好奇,從遠處注視著你。但在被一群兇惡的狼群追趕時,你會發現原先帶著一品脫食鹽是多麼的明智。如果你傷得很重,失去自衛能力,狼群很可能會幹掉你。
  
    貪婪的鬣狗也會成群獵食。儘管它們通常懦怯膽小,但作為肉食性動物,它們還是非常厲害的。遇到人類時它們也許會捲起尾巴逃走,只需盡量把它們趕走就可以了,不要輕易攻擊它們。
  
    大型類人猿要想殺死一個人是很容易的――但通常它們只會發出要求你後撤、不要冒犯它們的警告。它們一般很少攻擊人類。你可能常會與小猴狹路相逢,這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它們的牙齒相當厲害。被動物咬傷后應仔細清洗傷口並消毒,否則會易於感染。被有些哺乳動物,包括吸血蝠咬傷會引發破傷風。
  
    一般情況下,蛇類在不被觸動時不會構成大的威脅。應留心檢查衣物、床被和各種裝備,以防各類不速之客――爬行類或各種昆蟲。懂得與它們和平共處是很有必要的。偶然,也會有條蛇或蜈蚣鑽入暖和的被窩。曾有這類不愉快的事發生,有人一覺醒來,發現一隻不受歡迎的來訪者躺在自己的腋窩下或其他私處。記住,它們並非必然要攻擊你――只是貪圖享受罷了。輕輕移開身體,保持平靜,與它們脫離接觸,然後再趕走或殺死它們。[/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4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18 | 只看該作者



6 捆綁獵物

  
    傷獸或落入陷阱的困獸更具有危險性。在靠近之前,仔細觀察獵物是否已經被殺死。
  
    將刀或尖樁綁在長棍前端,刺觸獵物的頸部和主要的骨骼肌。失血會使它們變得虛弱,你可以靠近,並牢牢控制住獵物的頭部。
  
  
    如果有同伴,可將獵物綁牢在粗木條上,兩人抬著走會輕鬆許多。不要把獵物屍體直接放在帳篷里,那樣會引來其他食肉猛獸。
  
    只需將獵物翻轉,四腳朝上,大型動物也會易於拖走。如果是頭部有犄角的動物,應先砍去頭部,否則很難拖行。
  
    先沿軀幹部與粗棍綁牢,再將對應的雙腿捆牢。動物有犄角時,可以交*捆緊犄角兩邊的頭部。
  
    在設置陷阱的路線上宰割獵物,這能吸引其他肉食性動物,你也許會收穫更豐。利用獵物的內臟更換陷阱中的誘餌。只需把處理乾淨的瘦肉帶回營地,這樣也可省去許多力氣。嚴寒氣候條件下,可將剩餘物貯藏備用。
  
    獵物的隱藏
  
    宰割后的生肉應懸掛在肉食性動物夠不著的粗木柱上。還得防範具攀爬能力的肉食動物。如果只是簡單地將肉懸掛在樹上,貓科動物可以很容易地偷食。
  
    在禿鷲以及其他大型食腐性動物分佈地區,貯存物一點不受侵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儘可能在身邊多帶一些。炎熱天氣下,也很難貯存肉類食物。
  
    動物血液含有很多重要的礦物質和營養物質。可以用容器盛放,帶回營地。要蓋好,冷藏,還得防範飛禽及其他偷食者。
  
    警告:食用病變動物有損健康。
  
    仔細檢查獵物屍體上淋巴結是否異常腫大。如果腫大且變色,是病變的癥狀。任何頭部變形或變色的動物都必須經過沸煮後方能食用,比如患有多發性粘液瘤的兔子。在宰割時也得小心。你手部的傷口或傷痕都必須仔細加以包紮。如果獵物攜帶病原菌,很易侵染傷口進入人體內。
  
    6、1 預處理工作
  
    儘可能不浪費獵物的每一部分資源。預處理工作做得好,會提供最大限度的食物來源。你也可以充分利用不能食用的其他部分。從以下四個步驟入手:
  
    □放血:如果肉要貯存,該步驟是必需的。放血后的瘦肉味道更加鮮美。
  
    □剝皮:皮革可製作衣物,也可在建棚時擋風避雨。(豬類不需剝皮,因為其皮下的脂肪層很有價值。鳥類則需拔毛,通常無需剝皮。)
  
    □開膛:除去內臟及雜碎。
  
    □解肉:從關節處切斷,把肉分解成大小合適的條塊,以便於隨後用各種方法烹燒。
  
    6、1、1 放血
  
    別浪費了動物血液,其中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鹽分。這些正是求生者急需的東西。牛血是許多非洲牧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食人族土著通過飲用敵人的鮮血來增加力量、改善健康狀況。動物血可治療因缺乏維生素引起的眩暈症。
  
    將獵物頭朝下懸掛能放出更多的血液。用繩綁住獵物腿部肘關節(注意不是踝部――這樣易滑落),吊在樹丫或自己構建的支架上。地面上放置容器以便收集血液。
  
    需要一些結實的木料來構建支架。支架的兩端相互交*,牢牢捆緊,並固定於地面,支架上架有一橫木,用來懸掛獵物。
  
    割開獵物頸部的主靜脈或頸動脈以便放血。懸掛著的獵物頸靜脈與頸動脈都很明顯,易於找到。切口位於耳後根部,同時要刺斷頸兩側的頸靜脈。也可開口更低一些,在主動脈弓分支前割開,形成「V」字形切口。如果沒有匕首之類的刀,選擇后一種方式較好。還可將頸部及喉嚨斷開,但這樣做可能會同時割斷食道,使得胃部食物倒出來,污染收集的血液。不過如果刀鋒前端不是很鋒利,也只能選擇這種方式了。
  
    對於豬類獵物放血尤其重要。豬肉組織里有高含量的水分和脂肪,血液若留在組織中,會加速新鮮肉的腐壞。
  
    6、1、2 剝皮
  
    在動物體溫尚未降下來之前,剝皮還是很容易的,放完血后即可進行。首先要除去可能會腐敗肉類的味腺。有些鹿類在後腿膝關節稍下部位有味腺。貓科和犬屬動物有肛門腺。同樣的原因,除去雄性動物的睾丸也是明智之舉。緊貼皮下部位開口小心剝皮,按圖示的切割線下刀,關鍵步驟如下:
  
    1、後腿膝關節上部沿環線切開皮膚,留意不要切斷了綁繩。
  
    2、在前腿相應位置也切開環線。
  
    3、沿後腿內側向下切開,至兩腿分*處,小心沿生殖器周圍切一環線。
  
    4、沿腹中線向下切開至頸部。留意刀鋒不要伸入過多,以免切破胃部或其他內臟器官――用手扒開皮膚,插入兩指,刀尖緊貼兩指,刀刃朝外,緩緩向下切開皮膚。
  
    5、沿圖中虛線所示部位切開前腿內側的皮膚。
  
    這種方法可以使你避免刀尖過度內送,切中內臟。手指挑起皮膚,刀刃朝外,緩緩滑動,沿腹中線向下切,直至頸部。
  
    勿需匆忙,別傷著自己。小心別弄壞了完整的獸皮,這會為以後利用時帶來方便。
  
    接下來,將獸皮從後腿部切口開始從鮮肉上撕開。儘可能少用刀。將剝下的獸皮里朝外翻起,再使勁向下拽。
  
    後腿部獸皮剝離后,沿尾部周圍切一環線(生殖器周圍已經切開)。當剝至背部時,可直接用手將皮與肉分開。接下來剝前腿。這樣你即會擁有一塊完整的獸皮。當剝至頸部時,喉部斷口會不停地滴血,將頭部狠狠扭曲,可以阻斷流血。獸皮上粘連的肌肉組織應隨後切除。
  
    一人獨干
  
    懸掛大型獵物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如果僅有自己一人,也可在地上完成剝皮和解肉的過程。為了阻止獵物捲縮,可切下有蹄動物的四足墊在下面。
  
    獵物可以自然躺放。在地面挖個坑,以便放置收集血液的容器。遵循同樣的剖腹程序,然後先由一邊剝至背部脊骨處,展開獸皮后,將獵物翻過來,壓在剝開的獸皮上,再剝完另一半――這樣可以避免鮮肉直接與地面接觸。
  
    小動物剝皮
  
    對兔類和其他小型動物可先從胃部以上切開小口(小心別切破內臟),用手可以很容易將皮膚從肉上撕開。腿與頭部都砍斷棄去。
  
    如果沒有刀,可先折斷獵物後腿,露出裂口后,用斷裂物的銳利邊棱切開獸皮。
  
    6、1、3 開膛
  
    剝皮后的獵物仍懸掛在支架上。剖開膛,除去腸管,將有用的內臟分開。
  
    先向里擠壓腹部,夾住腹中線上一塊肌肉,用刀切一道裂口,可容得下你伸進去兩個指頭。不要直接用刀刺入肉中,這樣會很容易刺破內臟。在手指牽引下,刀尖向外向上將腹部切開直至肛門,向下切直至胸腔。用手阻住內臟外滑。
  
    夾住腹中線上一塊肌肉,用刀切開一道小口,能允許伸入兩指的寬度就可以了。如同剝皮法一樣,在手指牽引下,先向上,再向下,切開腹腔與胸腔(用手背阻止內臟外滑)。
  
    開膛后,讓內臟器官滑落出來,允許其向下懸吊著,這樣可以方便你檢查,除去肝臟和雙腎。
  
    胸腔內臟器外面覆有胸膜,小型獵物的胸膜易被忽視。切開胸膜,取出心臟、肺與氣管。
  
    確認肛門部位已被清除乾淨――白天時間應該能看清(大型動物可用手完成)。
  
    6、1、4 解肉
  
    先沿脊椎骨劈開成左右兩半。各自在第十與第十一肋骨間切成兩截,這樣分出了四大塊。后塊包括排骨肉、腰部肉以及臀部和其他類型的上等肉;前塊多筋,烹燒所需時間較長。
  
    根據獵物類別和烹燒方法的差異,解肉的刀法也各有差異。
  
    1、腰部肉 最鮮嫩的肉――僅佔總體積百分之一,是貯存的首選品。
  
    2、上腰肉 比腰部肉稍稍次之,剝去脂肪后可以貯存。
  
    3、臀上肉 煎炒很適宜,只需稍加烹燒。可切成條形,風乾保存。
  
    4、臀下肉 多為腿上部肌肉,口感相對粗糙,可加以燜燒,或切成小塊沸煮。
  
    5、頂臀肉 後腿前上部肌肉。烹燒方法同臀下肉。
  
    6、最佳臀部肉 後腿外上部肌肉。燒熟后極香。
  
    7、后肋腹肉 腹部肉,適於焙蒸和煨燉。
  
    8、腿肉 口感粗糙,肌腱很多,切成小塊加以煨燉。
  
    9、肋腹肉 腹部肌肉向前的延伸。適於煨燉相當長時間,才會煮爛至口感鮮嫩。
  
    10、胸部肉 烹燒方法同。
  
    11、前腿肉 最好切成小塊煨燉。
  
    12、頸部
  
    13、頸肉 煨燉很不錯。肌腱組織比腿肉少。慢慢烹燒。
  
    14、頸后肉 比較鮮嫩,通常切成塊煨燉。
  
    15~18、肋條肉 適於燒烤,也可慢慢烹燒。
  
    6、1、5 懸掛貯存
  
    內臟雜碎應儘快食用,剩下的肉可以懸掛保存。常溫下可以懸放兩至三天。氣候炎熱時,最好腌制保存,或者直接烹燒成熟肉。
  
    殺死動物后,屍體肌肉中會釋放酸類物質,毀壞肌纖維,使肉變得鬆軟。存放時間越長,肉會越鬆軟變嫩,易切割,口感甚佳――前提是尚未腐壞,同時還能殺死肉中有害寄生菌。必須將鮮肉與各類飛蟲隔開:如果它們在肉上產卵,肉會加速腐壞。
  
    6、2 獵物的內臟
  
    □肝臟 應儘快食用。先除去中央部位的膽囊,體積一般較大,摘去應沒什麼困難,但要小心,別把膽囊弄破了,否則流出的膽汁會污染鮮肉。有病癥狀從肝上也能看出。若肝臟覆有白色病斑或有色斑紋,就不能食用了。若僅一部分發生病變,可以切除,留下完好的部分烹燒。
  
    肝臟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生吃,就不會喪失絲毫營養,但稍稍加以烹燒還是有必要的。
  
    □胃部 非常易於消化,是體弱病殘者的理想食物。除去胃部內容物(也可作「病號飯」),沖洗乾淨后,小火緩緩煨燉。胃部內容物氣味甚差,但重傷病人則可能會因之極易消化而獲救,因為動物已做了破碎消化食物的最主要工作。內容物營養豐富,微微沸煮即易於消化。
  
    在某些地區,豬被屠宰前一段時間只餵食蘋果。豬胃可以與整肉一起烹燒。微妙的蘋果香味浸入肉中。煮熟后取出胃,內容物可作為調味汁。
  
    □腎臟 腎臟營養也很豐富,適於煨燉。可與藥草一起沸煮。腎外圍的脂肪組織(板油)是很有價值的,提煉后可以製作干肉餅。
  
    □脾臟 大型動物脾臟也是不小的器官,但營養價值不大;小動物脾臟就沒必要留用了。最好燒烤。
  
    □肺臟 味道可能不錯,但營養價值也不大。任何呼吸系統不適在肺臟上都會表現出癥狀。帶有黑或白色病斑的肺臟不能吃。健康的肺應是紫紅色、無雜色玷污。它們還可用作魚餌或陷阱用誘餌。
  
    □心臟 心肌組織沒有或僅含少量脂肪。燒烤或者煨燉,其味都很好。
  
    □腸子 長的腸管最好用來作臘腸腸衣。先將腸內壁翻向外,清洗乾淨后,徹底沸煮。將肉和脂肪等比例混合填充進腸衣內,蒸煮熟透。放入沸水中之前先在沸水中加一些冷水使水溫處於沸點稍下――可以防止腸衣脹裂。臘腸營養豐富,熏燒后可以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干腸可製作軟鞭。
  
    □甜麵包 指大型動物胰腺或胸腺器官。有人視為美味佳肴,可以燒烤或煮熟。
  
    □尾巴 剝皮后沸煮,可製成極棒的肉湯。因為其中既有肉,又有膠質。
  
    □蹄肉 屠宰時可以剁下蹄子,但不必扔掉浪費。沸煮后再很好地煨燜。清洗時要仔細除去各類臟物和蹄毛。蹄肉煨燉后可製成富含營養的肉凍。
  
    □頭肉 大型動物頭部肉也很鮮美。面頰肉可製作精美的菜肴。舌頭也很有營養,沸煮使之變軟,食用前剝去外皮。動物腦可以腌制。其餘部分或小型動物的頭肉在食用前都得沸煮后再清洗。
  
    □骨 所有獵物骨骼都應該沸煮熬湯。骨肉湯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也可用來製作各種有用的工具。
  
    6、2、1 體型較大獵物的處理
  
    請遵循以下指示,依次進行:
  
    1、沿背脊線把肉剖成兩半,刀口應對準椎骨的中央線。
  
    2、剁下後腿,盡量沿關節接合面下刀。
  
    3、剁下前腿,沿肩胛骨線切開。
  
    4、沿頸圈剁下頭部。
  
    5、割下肋條骨下的鬆軟垂肉。
  
    6、沿肋骨切開,你可以得到排骨了。
  
    7、裡脊肉是位於背面里側的一條瘦肉,肉味最為鮮美,也適於保存。
  
    豬類動物的處理
  
    別企圖剝皮。先開膛,後放在篝火餘燼尚熱的地面上,颳去豬毛。先用熱水燙泡會有助於拔毛,水溫也毋需過熱,可用手試一試溫度。水溫過高反而使毛孔收縮,毛髮更難於拔除。
  
    豬肉會引來各種寄生者:蜱、虱和蠅等,因此要徹底烹燒。沸煮也可以。
  
    6、2、2 小型動物的處理
  
    基本步驟參照大型動物的處理,也都要開膛剖肚。
  
    6、2、3 爬行類動物的處理
  
    必須去除所有內臟,因為其內臟中可能帶有沙門氏菌。在烹燒前可以不必剝皮。大蟒蛇可以剁成許多段,最好在這之前先剝皮,蛇皮也很有用。蛇類的處理:應在頭部毒囊後方剁去蛇頭,從頸部撕開,肩胛骨里朝外翻,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內臟,避免在剖膛時刺破它們。稍微傾斜一點懸掛,剝皮會很容易。
  
    6、2、4 鳥類的處理
  
    鳥類的處理方法基本類似其他動物――儘管通常需要拔毛,卻不需要剝皮。按以下順序依次進行:
  
    放血
  
    扯斷鳥類細長頸部可以直接殺死它們。然後切開喉部,頭朝下懸掛以便放血。也可以直接切斷位於舌根下部的主神經和主動脈,鳥兒會很快死亡,放血也很容易。儘可能別捕食那些食腐性鳥類――它們很可能攜帶大量蜱、虱和寄生蟲,以及各種易於引起感染的病原菌。
  
    拔毛
  
    在鳥體尚有餘溫時,直接拔毛很容易。先用熱水燙一下,使毛管鬆軟,但這種方法不適用於海鳥和水鳥――燙毛之後毛管會收縮得更緊。羽毛可用來製作箭羽,也可作絕緣體。從胸部開始拔毛。直接剝去皮膚也許更省事――但你會浪費許多營養物質。
  
    掏膛
  
    在鳥類腹部開口,用手掏出所有的內臟器官。保留心臟和肝腎。剁去鳥頭和鳥腳。
  
    烹燒
  
    食腐性鳥類必須徹底沸煮,以免鳥肉攜帶任何病原菌。幼鳥燒烤肉味會更香。[/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5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24 | 只看該作者
7 魚類及捕魚方法
[/SIZE]
  
    魚類是有價值的食品資源,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脂類。所有的淡水魚都可以食用,但也有些熱帶魚類具有危險性,如電鰻等。捕魚需要技巧,根據魚類的覓食及生活習性,利用下面介紹的簡單實用的方法,捕魚並不難。
  
  
    從狹窄的溝渠到彎彎的海灣,魚類都能生存。它們不同種之間食性習慣差異很大。不同種類在不同水層、不同時間裡覓食。有些魚類捕食其他魚類,有些種捕食水生昆蟲,有些種吃草。但只要你選取合適的魚餌,它們都會被吸引過來。
  
    如果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漁人,當然可以運用你嫻熟的技巧,尤其是在有充裕時間的情況下,捕魚本身也會給你帶來許多樂趣。但如果是因生存的迫切需要而捕魚,那麼各種運動類的釣魚技巧並非是最適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包括夜間垂釣線和刺網捕魚等。
  
    釣魚地點
  
    選擇魚兒最易找到食物的風平浪靜的水域。應該考慮到氣溫變化的影響。
  
    氣溫高,水密度大,魚類喜歡深水池中的陰涼水域。炎熱天氣下,湖中的魚會返回到陰涼的深水區。
  
    氣溫較低,應選擇有日光照射的淺水區。當河水仍在緩緩流動時,選擇相對靜止的水域――例如河的外灣處,或者選擇較小的支流。
  
    魚兒喜歡游弋於岸邊的蔽蔭處、岩石水草邊以及沒入水中的楊柳林中。
  
    釣魚的時機
  
    常用的方法是將魚鉤魚線投入水中過夜,凌晨之前檢查。有些魚類會在月明之夜覓食。如果有跡象表明暴風雨正在逼近,可在其來臨之前垂釣。暴雨過後,河中覓食的魚兒會很少。
  
    魚兒上鉤的信號
  
    如魚兒跳出水面,或者在魚頭露出的水面上魚線經常性間斷地被帶動、水面產生漣漪等等,都是魚兒上鉤的信號。在許多小魚雲集的水域,較大型肉食性魚類出現時,會引起小魚的騷動。
  
    光的折射
  
    水與空氣的折射率不同。水裡的魚兒可以看到水面之外稍偏低角度範圍內的人或物――它們能見的範圍可能比你認為的要多許多。釣魚時選擇坐卧式比站立式要好得多,這樣你可能就會在魚的視野之外了。檢查時從側面靠近魚桿,盡量不要使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垂釣的水面上。
  
    7、1 魚鉤
  
    魚鉤與魚線是常用的必備釣魚工具(儘管其他一些方法也有效),它們已經準備在你的救生寶盒裡了。魚鉤也可用金屬絲、骨、木塊、別針一類材料臨時製作。
  
    大鉤只會釣著大魚,小鉤則既能釣大魚,也能釣小魚。魚線尾端應穿上浮標和下垂物,既能保證魚鉤沒入水中,也能確保水面上漂浮一段魚線,以便有效地顯示魚兒上鉤的情況。
  
    釣竿不一定非得有,尤其是在深水區垂釣時,手線就很有效,不過有了釣竿把上鉤的魚弄上岸時會更方便。
  
    各種材料臨時製作的魚鉤見下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別針鉤、荊棘鉤、多重荊棘鉤、釘鉤、骨鉤和木鉤。
  
    7、2 浮標與下垂物
  
    在魚線前端穿上浮標,可以方便岸上觀察,確保魚兒上鉤後有明顯的信號傳送到垂釣者眼中。浮標在線上的相對位置還可以控制魚鉤下沉的深度。
  
    在魚線浮標與魚鉤之間穿上小型下垂物,以保證魚線前末端能沉入水中,或者避免有浪時輕易湧出水面。設計時還得考慮水下的魚鉤有相對搖擺的自由度。在救生寶盒中有一些裂開的小彈丸,沿著裂縫夾住魚線,壓緊固定。
  
    在深水區垂釣時,將魚鉤線稍加延長,末端繫上重物,這樣既能保證浮標漂在水面上,又可使魚鉤沉入較深的水層,而且可以更自由地擺動。
  
    7、3 非彎形魚鉤
  
    魚鉤不一定必須有弧形彎曲。垂釣鰻鱺和貓魚時,只需在魚線末端把作誘餌的蠕蟲系成球狀即可。這類動物不會咬,只是吞食食物,同時把魚線也吞入胃中。一旦魚兒吞下誘餌,就得趕快把它們拽上岸。
  
    也可用直木針系在魚線末尾,豎直包埋在一小塊脂肪中,魚兒吞下誘餌后,木針會卡住魚喉。
  
    7、4 魚 餌
  
    魚餌的選擇要因地制宜,根據魚類生活水域的環境而定,可以是懸掛在水域上方的漿果,也可以是水域周圍生活的昆蟲。肉食性魚類也會吞食肉塊、生魚片、螞蟻以及各種昆蟲做成的魚餌。
  
    一旦你捕了一條魚,應該檢查一下魚胃中的食物糜,推測這類魚的飲食習慣。可以不斷嘗試不同的魚餌,直至找到最有效的一種。
  
    地面餌
  
    分佈於垂釣區域周圍的餌料會吸引該水域的魚類。有種極棒的方法――在垂釣水域上方懸掛白蟻或螞蟻,當它們掉入水中時,魚兒會相互爭食。魚鉤上穿有同樣的餌料,肯定很容易成功。落入水中的合適餌料一般都可招來魚兒,但最好與魚鉤上的餌料相同或近似。
  
    魚鉤裝飾物
  
    可以招引好奇心強的魚兒注意。嘗試用硬幣、棉球、小片馬口鐵、紐扣等等――任何能閃爍反光的小玩意來喚起魚兒的好奇心。可製成螺旋槳式,穿在一段金屬線上,拋入水面,隨著波浪涌動,它們會閃爍發亮。在線的末端繫上魚鉤。
  
    人工誘餌
  
    可選用色彩鮮亮的衣料作材料,也可選擇羽毛或光亮金屬。形狀類同於真實的誘餌。系在魚鉤上端的羽毛會促進搖擺。用小木塊雕刻成小魚狀,塗上顏色(如果用接合式木塊組合,可以搖擺得更加自然)。盡量讓誘餌在水中擺動,看上去活靈活現。榛木有鬆軟的木髓部,易於在中央穿孔,做成接合式,可以自由擺動。
  
    活餌
  
    蠕蟲、蛆、昆蟲和小魚都可用作活餌。盡量用餌包住整個魚鉤。活的小魚或蝗蟲穿在魚鉤上,會在水下痛苦地扭動,引來更多的魚兒。這類誘餌也易於捕捉。
  
    7、5 夜間垂釣線
  
    主線一端繫上重物,沉入水底,另一端系在岸邊固定的木樁上。主線上系有許多平行的支線,支線末端系有穿上餌料的魚鉤。可用蠕蟲作餌料。這種方法可以捕捉在不同水層覓食的魚類。夜間可以不去管它,清晨檢查有無魚兒上鉤。
  
    白天也可放置在那裡,但是每隔一段時間要及時換餌料――即使你什麼也沒釣著,因為只有活蠕蟲才會不斷扭動,更有吸引力。
  
    7、6 漂浮板
  
    在魚線夠不著、遠離岸邊的水域中釣魚――例如,在湖泊中,魚兒常在湖中央覓食――可利用有著活動航向舵的漂浮板。舵的上端水平繫緊一根短棒,兩端繫上長線,這樣在岸上你也可以控制方向。漂浮板上系有許多釣線,線末端系牢穿有餌料的魚鉤。風向適宜時放入湖中。在漂浮板下面還需連有龍骨木,保證它不會翻轉過去。漂浮板上鑽好兩隻平行鉚眼(水下木棒遇水會膨脹,榫合更緊),釘上木棒,木棒上系好一塊平衡石――過大的龍骨會與舵板相衝突。
  
    漂浮板擺動過大表明有魚上鉤。
  
    7、7 多重魚鉤
  
    多重魚鉤可以鉤住魚體任何部分。當魚兒四處遊盪,可就是不吞餌時,多重魚鉤會是捕魚的好方法。主線下端繫上根狀多重支線,支線末端繫上魚鉤。在主線距離水面20厘米處懸掛輕便閃亮的物體。當魚兒被亮光吸引游近時,被攪動的水流會帶動眾多的魚鉤,動蕩不定的眾多魚鉤有可能鉤住魚體。
  
    7、8 魚 籠
  
    魚籠可以有多種類型,基本原理相同――一端迎著水流為進口,魚兒可以自由游進,不過會失去游出的自由。
  
    在狹窄的溪流中,迎著水流建一個木質或由岩石壘成的死胡同,讓魚兒自由游進,卻無法掉轉游出。箭頭指明水流方向。
  
    瓶狀魚籠
  
    塑料瓶可用來製作效果很好的魚籠,捕捉小魚。在瓶頸部與瓶筒之間的接合處切開,上半部掉轉瓶口,插入瓶筒之中。小魚能從瓶口游進瓶筒,卻出不去。可在瓶筒里裝上誘餌引誘它們。
  
    可以用中空的木籠製成類似的瓶式魚籠,捕捉大魚。向內傾斜的網路骨架作進口,籠底端封閉。
  
    柳條魚籠
  
    選擇幼枝柳條或其他柔韌的枝條――燒燙的竹條也很易彎曲――製成魚兒有進無出的魚籠。柳條魚籠可以讓流水自由通過,而且取材自然,像是蘆叢或溪底的廢墟。
  
    用柳條編織筒式魚籠是很方便的。魚籠入口迎著水流,放置在溪流之中。
  
    開口最初相當寬,魚兒易於從開口處游進籠中,而入口末尾的交*柳條阻止魚兒逃離。
  
    簍籠利用一環形木板供柳條插入,固定成形。不過沒有木板也能製成魚籠。籠內懸吊餌料可以引來鰻魚、小龍蝦及其他生物。
  
    7、9 魚 套
  
    大型魚類,如狗魚,躺在水草之中,可用活動魚套捕捉。長棍上捆有許多硬線製成的小孔,或者直接用打通關節的竹桿穿過長線,線的末端是活動繩套。輕輕從魚尾部套上繩套,迅速猛拉,可以系住魚身,把魚拖上岸。
  
    7、10 鰻鱺袋
  
    將新鮮的動物內臟殘餘系在麻袋或布袋中(塑料袋不行),袋內還應放入一些稻草桿、蔬菜或蕨類。用長線系住布袋,線上可系有重物以確保布袋能夠下沉。如果水中有鰻鱺,會鑽入袋中偷食餌料,當你收起布袋時,它們還纏在袋內雜物中。
  
    7、11 築 堤
  
    在溪流之中築堤,使溪水流向一邊,用石塊在壩下游建一小型狹窄的水池。逆水而上的魚兒會停留在池中。也可用攔網捕捉上游游下來的魚。
  
    7、12 刺 網
  
    編織魚網,網眼間隔約4厘米。上網沿加有漂標,下網沿系有重物,將網橫攔在河上,可以捕魚。這種刺網會很快把一大片水域中的魚兒不分大小一律捕光,如果你預期在該地長期呆下去,就不要用這類網。在非求生境地下,也不應使用刺網,免得魚兒被趕凈殺絕。如果刺網的上下沿兩端都被緊緊固定在河岸邊,就不需要用浮標和重物了。
  
    刺網兩邊都可以系在岸上,通過浮標和重物維持網形展開(圖a)。如果刺網位置與水流方向呈一定角度(圖b),就不大可能會阻住上游而來的漂浮物。
  
    7、13 其他技巧
  
    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法用,或都不成功,請接著嘗試以下方法。
  
    用手捕魚
  
    這是一種原始的捕魚法,需要有耐心。在相當狹窄的溪流兩岸水草間,常有魚兒棲息,這種方法還是有效的。俯卧在岸邊,雙手緩緩插入水中,逐漸適應水溫,儘可能接近岸邊水底,輕輕移動手指,直至你摸出棲息的魚兒。手輕輕沿魚腹移動,直至你抓牢魚鰓(魚兒在覓食時常逆著水流遊動),把它拖上岸。
  
    誘迫法捕魚
  
    夜間用火把或手電筒的光亮照在水面上會引來魚兒,這時再撒網捕捉。河床邊放置明晃晃的反光鏡或其他反光材料,也可以反射陽光或月光至水面上。
  
    *刺或射擊
  
    警告:如果你有火器和充足的彈藥,不妨試一試用來捕魚,但絕不要將槍管伸入水中,否則很可能發生槍管爆炸。
  
    如果槍管伸入水中,水會封住槍口,開槍后后坐力會猛地擊向你。這不僅僅是危險,而且很可能會致人死命。一定要確保槍管離開水面。
  
    長棍前端削尖,可製成魚槍,若削有倒鉤,效果更好。可以用多槍頭,這樣可以覆蓋更大範圍。
  
    確保水中沒有自己的倒影,或者倒影不在魚兒所處的水域。瞄準魚體稍下方的位置,因為還得考慮水的折射對視覺的影響。
  
    如果你是訓練有素的射手,弓箭也可用來捕魚(木製箭桿的浮力會將獵物帶上水面)。死魚最後也會漂浮在水面上。
  
    混水摸魚
  
    洪水退後,留下彼此分隔的小水池,其中常滯留有魚。用棍棒攪動池底的稀泥,如果水底有魚,會向較清水面遊動,你可以直接把它們舀上來。
  
    炸藥炸魚
  
    水中爆破會殺死該水域附近的魚兒。爆炸釋放的混和氣體及衝擊波會使更遠處的魚浮上水面。
  
    7、14 毒 魚
  
    有許多地方的漁民利用當地植物毒殺或麻醉水中的游魚。魚兒失去知覺會浮上水面,很易於捕捉。該法適於深水池中捕魚。築堤圍成小池,以便養魚。此外,在任何靜水水域這種方法都適用。
  
    有些植物可使魚兒頭昏眼花,昏迷不醒。多數植物所起的作用是吸收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中溶氧量降低,魚兒不得不浮上水面。
  
    一般將植物撕碎,扔進靜水中就可以了。但結果可能會有戲劇性變化,魚兒不會昏迷太久――水中溶氧量會很快恢復。在溫暖水域,這種方法的效果來得更快,所以常應用於熱帶地區。
  
    如果該法應用於封閉池水中,可能會一次性清除池中所有的魚類資源,斷了以後的食物來源。當河流或海岸邊的水池重新向主流水域開放時,又會有魚兒游進來。
  
    海貝殼、蝸牛殼或珊瑚在高溫下煅燒,可以產生生石灰,撒入水中可以毒魚,對人的消化系統則無害。
  
    警告: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魚看上去似乎是易得的肉食,但是很可能攜有病原菌。如果時間長,就更不宜食用了。當然,如果是捕魚者將魚殺死,浮上水面,直接撈上來應該是安全的。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有毒植物,它們通常只對冷血動物才有毒害,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就可以隨意食用。有些人吃了它們也是很危險的,尤其是生食。可以利用它們來毒魚,而不是你自己――吃魚應該無妨。許多植物都有類似功能,以下幾種相當有效,在分佈地區也很常見。
  
    魚藤屬植物
  
    魚藤分佈於東南亞至澳大利亞一帶,木質藤本,小葉心形對生,花和種莢均為紫紅色,根可研磨成粉末,撒在水中,很快就會有昏迷的魚兒浮上水面。(圖a)
  
    Barringtonias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及波利維亞,常生長於海邊。將石榴形果莢里的種子碾碎后撒入水中。(圖b)
  
    沙漠薔薇屬植物
  
    Adenium(圖c)分佈於熱帶南非及阿拉伯部分地區。灌木,有時為小喬木,厚革質葉,紫紅色筒狀花簇生,毒魚效果最好。莖與根磨碎后流出毒性很強的汁液。
  
    皂角樹
  
    野生種分佈於西北美洲乾燥開闊的灌木叢林中,具狹長革質葉,白色星形花(圖d)。鱗狀根磨碎后,撒入池水中。
  
    山羊根
  
    芸香屬植物山羊根(圖e)分佈於北美曠野,體表具微絨毛,狹長小葉對生,種莢長而扁平。磨碎莖幹或者毒性很強的根都可用來毒魚。
  
    7、15 極地捕魚
  
    在終年封凍的極地地區,魚可能是最易得到的食物。即便是夏季,在冰窟中釣魚也比在有流水的冰面捕魚安全,後者冰面常會坍塌。
  
    下面描述的技巧同樣適用於冬季結冰的湖面。冰層必須足夠厚,以承受你的體重,但又不要過於堅固,否則你無法破開冰洞。
  
    首先得在冰面上破洞。如果手頭有冰鋸,破洞是很容易的。如果沒有,就得冒所站冰面可能會破裂的危險。操作時要小心。
  
    鉤線
  
    與通常方法相同。穿好餌料。你可能需要用重物垂住魚線,使魚鉤位於一定深度的水層中。
  
    別只鑿一個冰洞,這樣你無法施展冰上垂釣技巧――最好構建多重釣魚點。你還需要掌握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了解魚兒何時上鉤。用小塊衣物或紙片製成三角旗――最好色彩鮮艷,便於與冰雪區分――系在一根輕木棍上,將該棍垂直捆綁在另一根木棍中部,後者應比冰洞直徑至少長30%,以便橫架在冰洞上。將魚線系在旗棍下端,使得魚線位於冰洞中央。
  
    魚吞餌后,十字形交*棍會被拖動,上面的三角旗會左右搖擺。保持注意力,很快就會有動靜,及時發現才可以有效地捕到上鉤的魚兒。否則扭動掙扎的魚兒很快就會成為游弋在附近水域中的海豹的美餐。
  
    冰網
  
    魚類雖不會冬眠,但當冬季氣溫下降時,它們體內的代謝速率也隨之變慢,並且很少覓食,所以上鉤的機會並不多。在這時,魚網是你的另一種依靠,它會大有用武之地。
  
    將網布置在冰下水中。沿著浮冰邊緣布網,網很可能會被凍結在浮冰上,扯動時會給操作者帶來危險。可先在冰面上每間隔80厘米打一個直徑約40厘米的冰洞。網底沿系有重物,網上沿每隔80厘米懸有一根吊線。準備一系列長度大於冰洞直徑的木棍,以便系住網吊線。
  
    先將網一端的吊線系在邊洞木棍的中央部位,從邊洞將網放入水中。用另一根帶鉤的長棍(可以臨時準備)從第二個冰洞伸入水中,鉤出網上的第二根吊線;用同樣的方法,把吊線系在橫擔於冰洞的木棒上,使整個魚網懸掛完畢。
  
    如果冰層足夠薄,可將所有吊線都穿在鉤棍上,然後將網從第一洞放入水中,第一根吊線系牢在第一根橫棍上;小心握住吊線,使鉤棍穿過下一個冰洞,將第二根吊線拴在第二根橫棍上。依次將吊線拴在相應橫棍上,直至整個魚網全部展開。
  
    需要檢查魚網是否有收穫時,可用鉤棍拖起魚網。
  
    在極地區域,如果不按時檢查,最終你會發現網上的魚全都成了海豹的美餐。
  
    7、16 魚的清洗與處理
  
    幾乎全部淡水魚種都可食用。長度小於5厘米的可以整條煮食,毋需處理。大魚必須剖膛清洗。鰻魚和鯰魚表皮光滑,其他魚類需要去鱗。鯰魚有軟的骨架,大多數其他魚類有許多魚刺。
  
    放血
  
    魚被捉上來后,應儘快切開喉嚨,放掉魚血併除去魚鰓。
  
    剖膛
  
    沿腹部肛門至魚頭喉嚨切口處的連線切開魚腹,除去所有的內臟――可以用來作垂釣用的誘餌。要保留魚卵,其營養十分豐富。這樣處理后的魚肉可以保存更長時間。
  
    去鱗
  
    並非必須去鱗。可以直接帶鱗沸煮。不過有時間最好還是除去魚鱗。從尾部開始,用刀颳去魚鱗。
  
    剝皮
  
    魚皮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可以食用。食物相當充裕時,可以棄去不要。鰻魚或鯰魚去皮時,可用細棍穿過魚頭,架在*樁上,從頭部後端切開皮膚,直接用手撕至魚尾。[/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6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2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 露營與帳篷


  
  1 庇身所與帳篷搭建
  
    庇身所可以遮擋日光、防風避雨,並保持一定的室溫。睡眠充足和休息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構建庇身所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作為飛機失事或輪船遇難后的倖存者,機械殘骸也許能提供庇身之所,或者提供建造庇身之所的原材料。如果飛機或輪船正在燃燒,油箱有可能會爆炸,請暫時不要靠近。
  
  
    作為突發事件的倖存者,身邊可能沒有野外生存所必需的裝備。霧中迷失方向,或者黑夜即將來臨、繼續前行已很不安全,精疲力竭,或者已經受傷無法前移,你都不得不停下來,尋找天然庇身場所過夜。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形勢,你也得尋找能夠防風避雨和保溫的場所,以便耐心等待。如果山風使得庇身之地變得不再安全,可沿同一等高線的山坡尋找,也許很快就能解決問題。如果一時找不到能夠庇身的山洞或岩縫,也可以找一天然凹坑,四周加高加固(尤其是處於迎風口處)。
  
    如果天還沒完全變黑,你也並非因傷無法行動,周圍也無不可逾越的懸崖峭壁,你可在附近尋找更理想的地點。長期居住的庇身所應該建在安全可靠、有利於實現自己目標的地方。
  
    何處搭建帳篷
  
    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
  
    熱空氣密度小於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台,那裡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乾燥一些。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幹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伍失之交臂。
  
    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小溪在暴雨之後幾分鐘內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送求救信號,易於被救援者發現。
  
    抬頭察看周圍有無蜂巢,有無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會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使你看清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件。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你不會希望正在覓食的野獸成為你的客人,還有可能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你辛苦營建的帳篷。但是可以將帳篷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迹的地方。
  
    不適宜搭建帳蓬的地方
  
    1、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
  
    2、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
  
    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
  
    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之路。
  
    1、1 庇身所的類型
  
    這取決於當地的自然條件、原材料取捨的難易以及計劃中何時使用等等。若僅作臨時用,只需拼湊庇身之所即可。如果你準備在庇身所里生活一段時間,同時等待救援,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範圍內構建一個長期的庇身居所。
  
    對於準備親自跋涉、尋求出路的求生者來說,可在途經地修搭臨時的庇身帳篷。如果庇身帳篷足夠輕便,而且有跡象表明沿途向前可能會沒有適宜的搭建材料,我們甚至可以將它隨身攜帶。
  
    如有病人或傷員,應修建永久性的居留所,作為恢復健康前的休養場所。如果天氣持續惡劣,永久性的居所也是需要的,在等待的日子裡,你可以收集裝備和食物。
  
    臨時庇身所
  
    如果缺少搭建材料,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利用懸崖下的突出物、斜坡等天然有利因素。如果身處大片的開闊地帶,可以背著風坐下休息,在背後堆集各種物品防風。
  
    簡陋庇身所
  
    高大喬木的大樹枝有時會被狂風折斷,但仍牢靠地連在樹榦上。利用它們可搭建簡陋的庇身所。但是要檢驗樹榦與樹枝的連接處是否足夠牢固,以免瞬時落下時砸傷自己。用一些細枝編進大樹枝上,可以增強防風效果。針葉樹會比闊葉樹更有效,只需較少的編織就會達到理想效果。
  
    將折斷的大樹枝綁在樹木的樹榦分杈上,可以產生類似效果(圖a)。
  
    樹根庇身所
  
    倒地樹木伸展的根冠及其固著的泥土是很好的搭建材料――如果角度恰好合適的話,可以起到防風的效果。根冠空隙處可以進一步編織或填埋加工。這類庇身所為進一步用其他材料搭建更精緻牢固的住所提供了基礎。
  
    利用天然凹坑
  
    淺坑也會有部分擋風效果,並且使得你進一步搭建庇身所時會省許多力氣。但必須採取措施,讓附近的流水改道。如果凹坑位於斜坡上,這就更為重要了。否則下雨時你會發現自己生活在小水池裡。
  
    為了防雨保暖,坑頂要加以遮蔽。先在坑四周橫向搭建一排結實的棒狀樹枝,在其上中部縱向放置一根圓木,枝條、小棍的一端搭在圓木上。使得棒狀樹枝相互擠緊讓雨水順著一邊流淌。還可用泥巴、細枝和樹葉加強防雨效果。
  
    利用倒地的樹榦
  
    如果倒地樹榦的方向恰好與風向垂直,那麼可以利用它來防風,可以在背風處挖一凹坑,坑上可以搭建棚頂。
  
    排水與通風
  
    在棚的四周挖好排水溝可以使棚內保持乾燥。對於簡易的庇身棚,只要不是完全封死,通風應該沒問題。
  
    利用石塊的庇身棚
  
    如果棚里體積較大,不僅僅能躺下,還能坐起,甚至在棚內活動,那無疑會舒適許多。所以要在坑的四周壘起石塊以增加棚高,用泥炭、樹葉和泥填充石塊間的縫隙。加上頂蓋后,即便大雨傾盆,也可以有乾地居留了。
  
    利用小樹苗的庇身棚
  
    尋找兩排合適的樹苗,除去彼此間的障礙物,將對應的樹苗上部綁在一起,構成帳篷的支架,蓋上篷布,用石塊或圓木壓住底邊,帳篷就搭成了。
  
    也可以用易彎曲的枝條插在地上替代樹苗的功能。
  
    如果沒有帳篷布,選擇較矮的小樹苗,用枝條把它們編織在一起,並用泥炭和蕨類加固。
  
    庇身棚所用的覆蓋物
  
    防水雨披、地膜、塑料布或帆布等都可以用作庇身棚頂的覆蓋物。圖a主要利用自然條件,圖b搭建成背風的三角形帳篷。如果覆蓋物足夠長,可如圖c那樣,將多餘部分沿下坡的方向折向內面,這樣可以避免地表水流進棚內。在棚中躺下休息的地面上,一定要鋪上乾燥的野草或蕨類,以免受潮。
  
    只要傾角比較大,編織緊密的帆布即可擋住絕大部分雨水,儘管並非絕對不滲水。將大小相差無幾的帳篷套在一起,效果會更好(圖d)。注意:在去除帳篷頂上的積水時,不要觸及帆布內表面。
  
    圓錐形帳篷
  
    一種著名的印第安人帳篷,別的種族也曾使用。將三根或更多的圓桿一端綁在一起,形成圓錐頂點,是最快最簡單的搭建法。圓桿另一端斜插入地面中固定。可用獸皮、白樺樹皮或防雨布覆蓋。
  
    圓桿間夾角增大,帳篷內的面積即會相應增加,不過帳篷排水會略加困難。
  
    傘形帳篷
  
    把降落傘中央部分懸吊,傘緣固定於地面即可。
  
    降落傘及其類似物可以直接覆蓋在圓錐形支架上。但將傘頂懸吊於樹下、傘緣釘牢於地面可能會更簡便。如果材料防水性不是很好,可適當增加傾斜程度。帳篷出口要用雙層防水材料,上部綁緊。
  
    防風牆與屏風
  
    用兩根粗棒夾住一排橫木,綁緊,豎起即成一面防風牆。設法堵塞橫木間的縫隙。活動木牆也可作為庇身棚出口的防護門,或用來反射篝火的熱量。另外,還可用來築壩引水。
  
    為使防風木牆更加結實,可增加豎直夾棒的間距,使對立兩根木棒間夾住雙排橫木,橫木間填充一層泥土,呈三明治形。
  
    覆蓋物
  
    彈性樹苗、枝條、野草、長樹葉都可用來編織籬笆及其類似物,用於護牆和遮蓋棚頂。葉片過大時,可以適當切割以便編織得更加緊密。先用硬度大的材料作骨架,加以編織和填充。可以在原位上直接編織,也可先編織成塊板狀,再安排至適當的位置。綁牢主要交結點,然後逐漸編上一些較為柔軟的材料。
  
    如果沒有繩索,可先將作為骨架的硬棒插在地上(間隙不要過大),再編織上樹枝,最後用泥和野草填充縫隙。
  
    如果適用且結實的樹枝太少,可利用藤莖編織。大型樹葉,無論是成束垂下還是串連在藤莖上,都可相互重疊,如同建房用的房瓦,可以擋風避雨。
  
    長草按束編織,不斷摻加草葉使其延長,可製成很不錯的草席。
  
    以60厘米為長度標準,環割白樺樹樹皮,剝離待用(圖a)。棍棒或藤條成對設置在架上,彼此距離很近(圖b)。樺樹皮上端夾在排棍中間,下端搭在排棍上(圖c)。
  
    半開放式庇身棚
  
    如果不是搭建可抗暴風雨的長久居留場所,而且也無堅固之物可供利用,可以搭建簡便的構架,上面覆蓋野草。
  
    在樹與樹之間或樹與立柱之間搭上一根橫木。根據風向,在橫木與地面之間呈45°角搭上簡便構架。用木棍加固成一面邊牆(圖a),在背風處生火,用板或活動木牆使熱量反射到避身棚里(圖b),可以保暖。
  
    1、2 在熱帶地區搭建庇身棚
  
    身處熱帶雨林之中,地下常很潮濕,而且很可能會有各種昆蟲、吸血蟲或其他令人討厭的蟲類使勁往身上爬,這時你最好搭建高出地面的躺床。相應地,你也許願意把庇身棚建得更高一些。
  
    海拔太高的地區夜晚也會較冷,此時保持乾燥爽潔比防風更重要。大篷棕櫚、香蕉樹或其他大型葉片可用來遮蓋棚頂或牆壁,效果很好。
  
    1、2、1 葉片
  
    Atap  即所謂「耐心藤」――等一會才能用的藤。儘管葉前端有倒刺,給利用時增加了難度,它的作用仍很大。具圖a結構的植物複葉越大越理想,單葉片寬度越大越好用。
  
    在複葉尖端沿葉脈切開小口,由此把葉片撕成兩半(b)。注意:如果從葉片後部切口,很可能無法撕至葉前端。
  
    半片葉子層層交疊,固定在支架上,用作棚頂時可以疊得密一些,用作護牆時可相對稀疏一些(c)。如果感覺效果還不理想,可以將複葉編織后再用。
  
    另一種方法――不把複葉分開,直接將葉片沿脈中線對摺后編織(d)。從一端開始,止於另一端――如果經過練習,這並不難完成。
  
    葉緣三淺裂葉片
  
    如果找不到葉緣三淺裂葉片,也可人為加以切割(圖e)。這種葉片不需任何固定即可搭在支架上(圖f)。
  
    大型葉片
  
    可以如圖g所示直接跨棍編織。這樣只需較少的大型葉片就可搭好庇身棚的棚頂及四壁。
  
    長而寬的葉片
  
    可以用藤條穿過,直接固定於棍上(圖h)。
  
    棕櫚葉及其他長柄葉
  
    可將長葉柄繞過棍后壓住另一葉片的葉柄,自身遊離端也被類似結構固定(圖i)。注意使葉片交*重疊,以遮住空隙。
  
    1、2、2 竹子
  
    竹子是具有細長直莖的木質化草本植物。作為建築材料,竹子有著廣泛用途,例如作為支撐材料,製作地板、房頂和竹牆等。
  
    一種原產亞洲的竹類高可達30米,直徑30厘米。印度與中國都盛產竹子。竹類通常生長於平原和山坡上的潮濕地帶。非洲和澳洲也有原始種竹類,美國南部地區也有兩種分佈。
  
    將竹桿豎直劈成兩半,打通竹節,安置在棚頂上,雨天里可以收集雨水,也可用作導水槽。劈開的竹片也可相互鎖定,形成很有效的防水系統。
  
    將竹片剖成長條展平,可用作平坦的牆壁、地板及物品架等。竹節上每隔1、25厘米處垂直節面剖一刀,展平成竹片,可作很好的建築材料。
  
    警告:砍伐竹類時要小心。作為叢生種,許多竹桿常互相糾纏在一起,被彎曲繃緊的竹桿會產生相當大的張力。如果貿然砍伐,可能會引起竹桿爆裂,露出鋒利尖銳的斷面。
  
    竹類裂斷面有著與刮鬍刀同樣鋒利的刃口,千萬要小心。竹桿底部外苞葉上有蜇人的絨毛,會嚴重蜇傷皮膚。
  
    1、3 在北極地區搭建庇身棚
  
    天然的凹坑或洞穴在極地地區可以成為簡易的庇身所。如果攜帶有露營裝備,你可以搭好帳篷,在周圍堆上儘可能多的鬆軟積雪來加強保暖效果。嚴寒氣候下,很難用堅實的雪塊作材料,因為你首先要有切割雪塊的工具,或把雪塊壘成適當的形狀。鐵杴與雪鋸在極地探險中是必備的工具。
  
    雪坑和岩坑很易辨認。如果被大雪掩蓋,針葉林中、樹木枝條下是否有坑洞,就不那麼容易辨別了。中等體型的樹木樹榦四周可能會有空隙(圖a),某棵大樹的某個枝條下也可能有個坑洞(圖b)。在背風處的枝條下面用硬物挖一挖,確認是否有坑洞。
  
    鬆軟的雪團也可用來組建防風牆。用工具把雪團切成條塊,壘在一起就可以了(圖c)。這是最省力的方法之一。
  
    將塑料布或雨披的下端用雪塊壓穩在地面上,上端壓在搭好的雪牆上,周圍用雪塊封住,就可形成庇身棚了。
  
    製作雪塊
  
    雪鋸、鐵鍬和小刀是切割緊密凍合的雪塊必不可少的工具。雪塊強度若能輕鬆支撐成人體重,而且也能被尖銳之物刺穿,就比較理想了。
  
    體積為45×50立方厘米,厚度為10~20厘米的雪塊搬運方便,並且可以提供很好的隔熱效果,同時允許部分光線透過。
  
    1、3、1 雪溝
  
    因地制宜地利用雪溝搭建庇身棚,要比在平地上全用雪塊壘建快得多。不過它只能供單人短期使用,例如在行進途中。
  
    在雪地上標出睡袋的大小(含頭部位置),沿標線向下挖出約60厘米深的溝,溝邊上部切出15×15平方厘米的雪塊,在切出位置上放置雪塊(圖a),溝兩邊雪塊相互依靠支撐,形成頂篷。
  
    裝備及其他物品放在溝下面,睡袋靠物品支撐,不直接與雪地接觸。
  
    迎風的溝口要用雪塊填實。背風溝口安置可移動雪塊,方便進出(圖b),或將出口封住,再在雪下挖一通道作為出入口(圖c)。若所在地點在緩坡上,冷空氣很難進入庇身棚,棚內會更暖和。
  
    1、3、2 雪洞
  
    先在雪地上挖開孔,裡面擴展成一個舒適的雪洞。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的道理,雪洞內分成三層:上一層生火,中央層睡覺和放置用具,下一層僅容納冷空氣。頂篷上開口,可便於通風,讓篝火散發的煙霧能散出去。
  
    用可移動的雪塊堵住洞口,作門。為了防止凍融,雪塊與洞口不必吻合太好。雪塊位置也應盡量與洞內接近,這樣即便凍合,也易於分開。
  
    洞內表面可以修得光滑一些,這樣即便有冷凝水形成,也會隨壁滑下,而不會滴落下來弄濕裝備。洞內沿外周應開鑿水溝以便及時排走水分。
  
    1、3、3 雪房
  
    依格魯――愛斯基摩人的圓頂屋
  
    搭建一座「依格魯」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居住效果很好。數百年來,愛斯基摩人一直生活在雪房中,這足以證明這一點。首先要挖好進出口通道,至少得能讓人爬進去,出口還必須位於背風處。
  
    在地面上劃出直徑4米的圓,開始建房前踩實圓內的雪,在圓的外周擺上一圈雪塊,這時即可開始修建如同圖的坑道式進出口,或進一步建成圖樣式的進出口。在第一圈雪塊上再加一層雪塊,其中心對應著下層雪塊間的縫隙,如此相互交錯,一層層疊加,直至形成半圓形頂。在靠近底部和頂部的上下兩端各鑽一個通風孔。底部通風孔不能過低,以防積雪堆積,把通風孔堵住。通風孔也應背風而建。用雪堵住雪塊間的裂隙。雪房內壁要打磨光滑,防止凝結水直接滴落。
  
    螺旋式建房法
  
    先擺好底層一圈雪塊,雪塊上表面為螺旋式升高。第一圈雪塊的形狀也應是向內向下傾斜。第一圈雪塊建得很好,再擺放上一層雪塊就會相當平穩,這樣一層層擺上去,每一層都向內傾斜,也許直到最後幾塊才會需要額外的支撐。
  
    第一圈雪塊上表面修平會對下步壘加很有利。上表面也應緩緩向中央傾斜。
  
    最後一塊雪塊必須削得恰到好處,這對於「依格魯」整體穩定很重要。假如最後一塊空間太小,可以留作通風口。
  
    「依格魯」房內布置
  
    休息睡眠處要高出地面,既可墊高睡覺之地,也可挖低周圍地面。較低處冷空氣較多,可以貯存食物及用品。
  
    地面上挖一坑道作為進出口。如果一天沒完工,出口也還沒挖,可從圓房尚未封閉的頂部爬出來。
  
    搭建一座庇身棚
  
    庇身棚的類型取決於某種材料是否易得、身邊擁有何類工具及搭建的目的與用途(防風、保暖、避雨雪,還是防蚊蟲等等)。
  
    你準備在此地呆多久?行進途中,雪洞及天然洞穴就很不錯,不必搭建永久性庇身棚。
  
    避身棚的大小取決於露營人數的多少。
  
    搭建庇身棚需要時間和精力,這是值得投入的。但要勞逸結合,防止過累流汗。
  
    所有庇身所都必須經常通風,以防一氧化碳累積,同時也可趕走濕氣。因此需要兩個通風孔,一個接近頂端,一個接近底部。如果庇身所是由雪塊壘成的,應經常檢查通風孔是否被冰雪堵住。
  
    要經常清掃出入口坑道內的積雪,以防堵塞。
  
    避身棚越小,相對就越暖和。不過棚內氣溫還是較低的,必須能很快適應。
  
    傘形雪房
  
    如果船隻擱淺於北極冰海之中,冰岸上又無足夠雪塊可供建造「依格魯」,這時傘形雪房是適宜的選擇。建築材料仍是雪塊,還有在大塊冰相互擠壓時在其邊緣形成的大小適當的冰塊。
  
    在冰面上划個圓圈,邊緣處壘起一米高的牆,要留有缺口以供出入――因為在冰上無法如同在雪地那樣從地面上掏洞了。圓中心部位可以挖低一些,以容納冷空氣。
  
    在圓心處可用雪塊、冰塊立起直柱,比四周牆高1~1、5米。將降落傘或雨披蓋在柱子與牆上,用冰塊壓緊固定。
  
    注意事項
  
    □這類雪房的傘形屋頂上容易積雪,所以應該經常清除,否則積雪的重量會破壞庇身所的結構。
  
    □生火時,首先要保證通風良好。地點應靠近房外側,而不是靠近柱子的中央部位,這樣可以確保房子的安全。
  
    將降落傘的牽引繩系在較遠處的冰塊上。或在冰上打孔,繩子穿孔后系牢。
  
    無論外界溫度多低,雪房的室溫不會低於零下10℃,只需點上一支蠟燭,就可使室溫升高4℃。愛斯基摩人傳統的取暖方法是點燃浸在一碗油脂里的燈芯。在體積大的庇身棚里,用木材取火會使室溫升高。沒有木材時也可用其他燃料或油料替代。
  
    生活在雪屋中
  
    儲備足夠的木材或液體燃料,以備天氣不好時使用。
  
    進入帳篷前應撣去鞋帽及衣物上的雪花,別把它們帶入帳篷。
  
    進出口處應有明顯標記,易於找到。
  
    雪屋內應存有鐵鍬和其他工具,以備必要時進行自救(把自己從屋中挖出來)。
  
    在房內滴水處抹上一把雪,可以使滴水停止。
  
    儘可能放鬆自己以保持體能。
  
    集體居住的人們應該分工協作,比如有人負責燒火,有人負責檢查通風孔、收集燃料、打獵、準備食物等等。
  
    要記住,在寒冷條件下,你需要更多的食物。
  
    1、4 長期庇身所
  
    由於路途遙遠、氣候不好、缺少裝備或身體狀況欠佳等原因,你放棄繼續探尋出路或者由於繼續前行過於危險的時候,你都應該搭建能較長期居留、安全舒適的長期庇身所。儘可能選擇使自己方便的地方。在這裡,你應儘可能發送信號,引來救援人員,並且要重新裝備自己,使得有朝一日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寒冷季節里,首先需要的是能保持溫暖的小環境。長期庇身棚應能應付季節性氣候變化和晝夜間的溫差。
  
    1、4、1 山洞作為庇身所
  
    即便很窄很淺的洞穴,也可能成為很好的臨時避難所。大山洞可改造成舒適可靠的家。地球上有許多地方的人們還是願意生活在山洞裡。有的山洞具有所有現代居家所需的功能!位於山谷較高處的山洞比較乾燥,即便洞上面有水流過,並能滲入洞內也一樣。洞內氣候受外界影響不是很大。改建工作量並不很大。通常需要做的是:修建一出入口屏障,形式可以是籬笆、山石或圓木等等。
  
    山洞內也許很涼,也許居住著野獸,所以進洞時要小心。將大量枯乾松樹枝條堆在洞口前,生起篝火,可把野獸嚇跑。
  
    如果洞口迎著風,需建雙層擋風屏障,相互間有重疊,同時還起到門的作用。
  
    在距離洞口較遠的地方生火,煙會升到洞頂,最後從洞口與屏風間預留的煙道散發出去,洞內中下層無煙。但是如果是敞口山洞,煙就不容易散去,而且會被風吹進山洞。
  
    有時,洞內會有活水源,這在比較深的山洞中更常見。水源既可能來自地下河,也可能是洞頂岩石上滲出的水分。
  
    警告:檢查是否會有石塊墜落的可能,包括洞里洞外。你可能已對身處庇身棚徹底失望了,如果再被落石困在洞中,豈不更糟。
  
    1、4、2 輕便結構的庇身棚
  
    根據前述的斜靠結構,你可以進一步發揮――屋頂角度更小,幾乎沒有前牆,或者可以修建豎直牆壁,房頂的屋檐可以提供額外的蔽護,晴天防日晒,雨天防水淋。房子四周要挖溝,以便排走積水。
  
    如果有竹子或其他很棒的材料,可以搭建牢固的支架。在熱帶氣候下,墊高棚內的地板,使之遠離潮濕的地面,免受地上小生物的侵擾。
  
    炎熱氣候下,需要加固房頂,阻止日晒雨淋。
  
    1、4、3 燈芯草原料建築物
  
    如果沒有樹木以及竹子一類建築材料,可將燈芯草或其他較硬的植物莖幹成捆紮成柱狀――位於伊拉克境內的馬爾什阿拉伯人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將蘆葦用丁香結紮成粗長的幾捆,選出其中最長的蘆葦,其末端要間隔開,這樣聚攏成捆時便不會顯出薄弱處來。其底部要平齊,頂部成一錐形。蘆葦要多備一些,儘可能更長、更細。
  
    將粗厚的蘆葦束在居所較長的一面平行豎直放置。在地面掘坑,把蘆葦束末端放進去豎起,再將較細的蘆葦橫放在上面。
  
    將蘆葦束頂端向下彎曲,使它們之間交相迭蓋,然後捆紮起來,添加更多細的蘆葦束橫擔在平行的柱狀蘆葦束上,一直到拱形的頂部。
  
    在這個框架上用細一點的蘆葦束交錯編織,直到可以完好庇護。也可將樹葉或蘆葦間隔編織其上。
  
    1、4、4 土坯房
  
    在木料缺乏或者沒有工具建造小木屋時,另一種可行的方法就是建造土坯房。將草皮切割成長約45厘米,寬約15厘米的塊狀,像壘磚塊一樣將它們壘築成牆,相互間要砌合嚴密,側面牆頂要有一定傾斜度,以使屋頂自然傾斜――屋頂要用圓木料或其他硬實的材料支撐,傾斜度越大防雨效果越好。圓木的長度決定房屋的框架大小,屋頂上用草土泥或青草覆蓋。
  
    如果草土泥數量有限,難以尋找,房子可建得低矮些,有足夠的空間坐下即可,能站立的地方不必太大。房門對著生火的一側敞開。
  
    如果時間和材料充裕齊全,用土坯可建成高大的棚屋。這對於門框和屋頂材料要求更高,要相當結實。室內可建上爐灶和煙囪,但是使用的是草泥坯時,為防止爐膛和煙囪自身起火,可在其內壁塗上一層粘土。
  
    屋子敞開面或門戶(a)要避開風向,小泥房可把火生於室外,在門戶對面建一個反射器,使熱量反射至室內。
  
    即便屋的一側敞開,一個短的彎轉側面(b)會使四角更為穩固。屋角砌合採用類似砌磚結構的方式,以使其更加堅固牢靠。
  
    1、4、5 圓木結構小屋
  
    按比例繪製小木屋建築圖,在此之上可擴大或增加額外的房間。能找到的圓木大小決定了牆的長度,正方形或矩形屋頂堅實穩固,也最為方便,長約2、5米的正方形是一個理想的尺寸。如有幸能夠使用已伐倒的樹木,你可以將它們捆綁起來,再將它們之間的空隙塞滿,但將它們互相對接、形成犄角效果更好,凸出的末梢不可去除,這是屋架支撐力量所在。
  
    依照房屋形狀放好第一層圓木。
  
    把圓木頂端相互契合對接,再砍伐其他圓木整齊嵌進其頂部。
  
    由於圓木兩端粗細不均、略成圓錐體,所以頭尾間要交錯放置。
  
    底層屋架確定之後,在房屋背風側要留出一定空間建成門戶,可以用砍伐剩下的圓木安放在門的兩側,門洞留成方形,正好安放一個門框。不必費力添加窗戶,一個門洞足夠通風了。
  
    房屋前部要高於後端,使房頂有一坡度,前排、後排的最後一根木料應當適當伸出,長於牆壁,以便更好支撐屋頂。在架於屋頂的木樑上刻出凹痕,使其他木樑可契合堆放。從前至後放上屋椽,屋椽要伸到木房牆外。
  
    給小木屋選出地勢平坦的空地,或者整理弄平一塊地面。如果需要,可在小山坡上挖坑,但地基必須平坦。
  
    如果工具箱中有軟鋸,可把圓木鋸成合適的尺寸。如果你是飛機或船隻失事後的倖存者的話,可能會在飛機或船隻上發現一柄消防斧。
  
    不必特意去做扇門,在門框上懸掛一條毛毯就可擋風遮光,或者用枝條編織成簾,也會覺得經久耐用。
  
    用泥巴和木頭碎屑將圓木之間的空隙填滿。如果空隙較大,在堆放泥巴之前可放上一些幼嫩樹枝。把雜草和苔蘚混合在一起,用削尖的棍棒擔放在木樑之間。先用一些小樹枝將屋頂覆蓋起來,然後再添加一層泥巴和草皮。
  
    可以使用輕便的材料和泥巴堆放在木材架上,以代替完全用圓木建成的屋頂。如果圓木上的樹皮能像瓦片一樣平展鋪開,就可用來很好地覆蓋屋頂。當泥層軟濕未乾的時候,用柔軟纖細的枝條能進一步加固。
  
    如果沒有積水危險,可在屋內挖掘泥土,以提供填補屋頂空隙所用的泥土,同時也會使屋內的高度增加。
  
    如果在屋頂留下孔洞排煙,可以在小木屋內生火,但不要棄之不管,到時候就撲滅,否則房屋可能燒塌。
  
    如果方便尋找石頭,可以建個煙囪和壁爐――如果建在房屋中心,會保持更多的熱量。石塊堆砌要儘可能緊密,並使用小石塊或泥塊將空隙塞好。[/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7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29 | 只看該作者



[CENTER]2 生 火[/CENTER][/SIZE]
  
    火可以遏制死亡、增添生機。它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而且有更廣泛的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卡散失,這些熱卡可產生熱量,保持體溫,還可以烘乾衣服使人穿著舒適。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還可煅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煮水燒飯,煙霧則可驅走害蟲。對於火要充分利用。
  
    火的這個三角結構值得你牢牢記住:三條邊分別代表空氣、熱量和燃料。如果其中任
  意一邊缺失,三角形構架就會坍塌,火勢也就煙消雲散了。
  
    每次生火,要確保有良好的通風條件、足夠的燃料和必備的熱源。為了燃起一堆大火,溫度須維持在某一點,以使空氣和燃料不斷產生反應。獲得的氧氣越多,火燒得越旺;如向火中鼓風或在其中埋進一根通風管道,火會燒得更旺,達到一定的高溫點時,就會急速燃著燃料;如果通風得到抑制,火勢自然就會減弱。余火也會散發熱量,但是需要的燃料更少。
  
    如果了解了這些道理,就可避免火苗釋放濃烈煙霧。冒煙是由於不充分燃燒引起的,小心一點,在實際操作中就能夠讓煙冒得更少一些。
  
    2、1 點火練習
  
    火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它可以提供熱量、用來防衛、作為信號、將水煮沸、煮熟和保存食物。所以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光知道各種方法是不夠的,在這方面,你必須成為一個專家。
  
    2、1、1 準備工作
  
    首先確定你是否有足夠數量的火種、引火物和燃料,然後準備一個壁爐,以便可使火勢得到控制。點火時不小心可能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引發火災。
  
    壁爐
  
    建造壁爐要小心謹慎。選擇一個安全的地點,尤其在風大的時候,除了發出信號(見「營救」一節)或者在一個臨時的大樹枝下或雪洞里隱蔽取暖外,不要在樹根或樹樁下點火。將周圍2米以內的樹葉、樹枝、苔蘚和枯草清理乾淨,直到地上什麼也沒有。
  
    聖殿火
  
    如果地面潮濕鬆軟或積雪深厚,則需要搭建一個高出地面、懸在空中的平台,這就是所謂的聖殿。
  
    這種爐台由一個高出地面的平台(由剛砍伐的新鮮木材建造)構成。四根木樁豎直,*點上橫擔著木棍,在上面放置一層圓木棍,再覆蓋幾英寸的土或石頭,才可在上面生火。成對角線的兩根最長的直木上橫擔一根木棍,用來懸掛鍋等器皿。
  
    風中生火
  
    如果風力強勁,可以挖一處壕溝生火。也可用以下方式:用岩石塊將火堆圍住,以使熱量散失減慢,保存燃料;岩石上可放置器皿燒煮食物;另外,岩石散發的熱量同樣可以用來取暖;還可以用岩石壘成炕。
  
    警告:火堆邊不可放置潮濕或帶孔隙的岩石或石頭,尤其是曾經浸泡在水中的岩石更要小心――它們在受熱時可能爆炸。也要避免使用板岩和較軟的岩石――通過岩石間彼此猛烈撞擊就可以檢驗出來;一切有裂隙、高度中空或表面易剝落的岩石都不可使用。如果它們含有水分,則膨脹速度更快,極易爆裂,迸濺出危險的碎片。如果你就在火邊,它們可能會把你的眼球崩出來。
  
    火種
  
    火種泛指僅需一點熱量即可點燃的材料。優質火種只需一個火星即可引著。
  
    樺樹皮、乾草、細木屑、鳥絨、蠟紙和衣服上露出的蓬鬆的棉花都是很好的火種,乾燥的真菌可以精研細磨成粉末用作火種,烤焦的棉花和亞麻,昆蟲如樹黃蜂鑽孔打洞留下的粉末,以及粉末狀的鳥類和蝙蝠排泄物,鳥巢里鳥兒落下的一行行排列的羽毛都易於點燃,適合作火種,甚至乾燥的田鼠窩也可以。
  
    無論用什麼作為火種,一定要保持乾燥。隨身攜帶防水容器,將火種收集在裡面。要在平時多注意採集火種。
  
    引火物
  
    引火物是指那些可將燃著的火種火勢增大的木質材料。
  
    最好的引火物是乾燥的小樹枝;質地鬆軟的木柴也不錯,因為它們燃燒迅速。含有松脂的木柴易於燃燒,火光猶如一把剪刀。軟木柴的缺點是容易冒火花,且燃燒過快,這樣,就需要準備更多的主燃料。如果用其本身作為主燃料,很快就會消耗殆盡。
  
    不要直接從地面收集引火物,它們會多少含點水分。可從一株未伐倒的死樹上取材,如其外表潮濕,可以刨去,僅留下乾燥易燃的中心部分。
  
    簡易火杖
  
    將樹皮稍微颳起,狀如毛撣,這樣引火時,燃燒更充分,很快就會使火堆燃起。
  
    燃料
  
    木柴
  
    用乾柴點火;一旦火勢穩定,就可加進較青的柴或曬乾的柴。
  
    一般情況下,木柴越重,釋放熱量越多,這對於枯柴和生柴都適用。將生柴和乾柴混在一塊燃燒會使火勢長久不熄,在晚間這一方法十分管用。
  
    硬柴:例如山核桃木、山毛櫸、櫟樹,燃燒充分,釋放熱量大,並可以持續燃燒很長時間,能夠維持一宿不滅。
  
    軟柴:燃燒過快且易迸出火花,其中雪松、榿木、鐵杉、松樹、栗樹、柳樹濺出的火星相對較少。
  
    記住:潮濕的木柴也有其作用,可以放出煙霧驅趕蒼蠅、蠓、蚊子,並且燃燒持久,使火種不致熄滅。
  
    將需要乾燥的木柴放在火堆上面的支架上。不能離火堆太近,否則會燃著。在火堆的一角放置生柴,在風勢較弱的地方烤乾。其餘的圓木可靠在懸掛器皿的橫木上烤乾。
  
    建一個木棚,天氣潮濕時會十分管用。將木棚建在火堆附近,這樣火的熱量能夠幫助烘乾木材,當然不可太近,以免失火。建上兩個底台,從靠近火源的一邊一批批依次取柴,一批用完,另一批也幹了。
  
    注意保存體力
  
    不要將氣力浪費在劈柴上。把木柴放在一塊岩石上猛擊將其劈開(a)。如果這樣不管用,將其架在火堆上燃燒,從中間燒斷(b),或者如果木柴不長,將其末梢首先投進火中。如果必須把木頭劈開保存燃料,也不需用斧頭。取一把小刀放在木材頂端,刀刃朝下,用石塊敲打刀背也可劈開木材(c)。一旦木材被劈開裂口,在縫隙里塞進一塊木楔,向下用力,就可將木材徹底剖開。但是如果僅有一把小刀,不要冒險損毀它。
  
    星火
  
    將圓木交*放置,當不需要過多熱量時,將圓木分開保存,使仍在冒著火星的餘燼在中心燃燒即可。
  
    如果想使火勢變旺,將圓木重新堆放在一塊。這種點火方式既可以節省燃料,也省得劈柴。
  
    其他燃料
  
    在木材缺乏或沒有木材時,必須尋找別的燃料替代。
  
    □動物糞便
  
    是很好的燃料。在西部荒涼區域,人們使用干野牛糞點火。讓排泄物干透,就能燃起無煙火,可以摻進草、地衣和樹葉。
  
    □泥炭
  
    在乾燥的沼澤地帶可以找到泥炭。踩在腳底的泥炭很鬆軟,富有彈性。它可能會出現在露頭岩礦的邊上,呈黑色,布滿纖維,用小刀易於切割。燃燒泥炭需要良好的通風條件。
  
    將泥炭一塊塊碼放,周圍留出空間,這樣會幹得快,時間不長就可以燃燒。
  
    □煤
  
    煤有時在地表就可找到,如北方凍土地帶的大礦床。
  
    □頁岩
  
    頁岩富含油質,易於燃燒。一些油沙層中也含有油質――燃燒時放出濃濃的煙霧,可很好地發出信號火焰,也會放出充足熱量。
  
    □油
  
    如果你的機械不能繼續發動,而燃料卻安然無恙,可以改燒汽油、防凍劑、水壓液和其他易燃液體,甚至驅蟲劑也是易燃的。
  
    在寒冷地區,在油料凝固前把油排出發動機油槽。如果沒有容器可盛,把油排到地上,然後使用固體油。
  
    輪胎、彈簧墊、橡膠封蓋以及失事之後的許多殘餘物都能燃燒。將不易燃燒的物品浸入油中,可以試著將它們點燃。
  
    往汽油里摻混沙子,在一個容器里(如小火爐)點燃;或者挖一個坑,在坑內點燃。不要徑直朝液體燃料上點火,要做一個燈芯。驅蟲劑同樣如此。
  
    □動物脂肪
  
    做一個燈芯,在利於通風的鍍錫鐵皮罐中點火,形成一個小火爐。當脂肪(有時只能在極地才能找到的燃料)燃起時,往裡面添加一根根骨頭。
  
    用火種或一根蠟燭點燃火苗,在上面放一圈骨頭來支撐油脂或海獸脂。首先少量使用油脂。如果食物並非過剩,燒油脂意味著犧牲有限的食物。海豹脂肪變壞很快,卻是好的燃料。
  
    燃燒油和水
  
    這種混合物在所有火焰中最為炙熱。在裝盛油和水的每個錫罐底部刺一個小孔,塞進一根尖尖的木棍,以控制液體流出(a)。油和水沿著溝槽流進一個金屬盤子,拔出木棍可加大流量,重新堵上可減少流量。平均每2~3滴水混合一滴油。
  
    首先點燃一堆小火,讓盤子變熱。油水混合物加熱后極易揮發,在盤子上把它點著。這種火幾乎能燃燒一切。
  
    2、1、2 點火
  
    為火種建一個底座,再環繞其搭建一個引火物棚屋結構。如風力強勁,將引火物斜靠在背風一面的一根圓木上。先點燃火種,一旦引火物已燃起,添加大一點的木柴,或抱來一捆干樹枝(這些樹枝和木柴粗細相當),將它們首先點燃,放進棚屋內。
  
    火柴
  
    火柴是點火的最便利工具。多攜帶一些標有「非安全」、「可以在任何地方划著」標記的火柴,把它們紮成一捆放在防水容器內,防止它們相互磨擦,意外自燃,另外也可防止火柴自身變潮。
  
    有人喜歡將火柴折開使用,據說這樣可讓一根火柴成功地分成六根,但不要冒險加大浪費――一根比六根更加頂用。
  
    用一隻手指按住折斷的火柴頭,在火柴皮上划著。如果火燒灼手指,儘快處理,使手冷卻――放入涼水、雪中或乾脆對著灼傷處吐口水,用嘴吹一吹。
  
    潮濕的火柴
  
    如果頭髮乾燥並且不油膩,將潮濕的火柴放在頭髮里磨擦一番,頭髮產生的靜電會使它乾燥。
  
    通過在火柴上滴蠟可防止火柴變潮。點火時,可用指甲將蠟層剝除。
  
    划濕火柴時要將火柴頭放在火柴皮上斜劃下去,而不是沿著火柴皮來回刮擦。
  
    切記:無論何時,當你划著一根火柴,首先點燃一隻蠟燭。蠟燭作為火源可以做許多事情――首先是節省大量火柴。用蠟燭點燃火堆,只要火勢一起即把蠟燭熄滅。一隻小蠟燭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卻可以維持很長時間。
  
    無論攜帶多少引火物,儘可能多的火柴都必不可少。所謂耐用火柴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但遲早會不靈,因此也要攜帶普通火柴。就其重量和佔據的空間算算哪種更方便可行。
  
    使用凸鏡
  
    強烈的陽光通過凸鏡聚焦后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日常生活中,強光透過破裂的瓶碴片可使樹葉或牧草變干,繼而引發意外的火災。在你的備用工具箱中,放大鏡或者望遠鏡和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代替凸鏡為你服務。
  
    使火種避開風,將太陽光線聚焦,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點,保持不動;當火種開始冒煙時,用口吹氣助燃。
  
    彈藥粉
  
    如果隨身攜帶武器,可利用彈藥幫助點燃火種。
  
    將彈筒破開,將火藥倒在火種上,然後使用打火石(a);或者僅倒出一半彈藥,向彈藥殼中塞進一塊布(b),像通常一樣,裝上子彈,向地下開火,布就會攜帶火焰噴射而出。將剩下的葯彈放在火種上,大火很快就會燃起。
  
    打火石和打火鐮
  
    可作為打火石的石頭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都能找到。在一塊鋼製的打火鐮上用力敲擊,四濺的火花將會點燃乾燥的火種。一條邊緣帶齒的鋼鋸比普通小刀可產生更多的火星,工具箱中應該備有這種鋸條。如果將鎂片與打火石一起使用,效果更好:鎂片著火點低,燃燒劇烈。
  
    將刀背抵在打火石上敲擊(a),或者在打火石背面橫拉鋼鋸(b),靠近火種好讓火星落在上面。首先從鎂塊上刮磨下鎂片,落在火種上(c),然後用鋸拉出火星。
  
    電池生火
  
    車輛中的電池發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手電筒、收音機中的電池也有同樣的功能。
  
    取兩根長的導線,將其連在電池接線柱(正負極)上;如果沒有電線,可取出兩個扳手或其他金屬工具應急。如果導線長度不夠,可將電池從車中取出。
  
    將兩根導線裸露的末端慢慢接觸。在即將接觸前會迸出火花,必須讓它們落在火種上。一小塊沾了點汽油的布是最好的火種。
  
    火弓
  
    這是一種簡易的生火技巧,但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用一塊堅硬的紡錘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摩擦鑽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可用作火種),而後摩擦處會變熱。松樹、白塞樹、竹子是典型的軟木材;櫟樹、*3木和A木可作硬木材。硬木、軟木都必須乾燥。
  
    在靠近軟木底座末端處挖一小洞,在下面鑿一窩坑,裡面放上火種;制一個規則的紡錘。將一根易彎曲的嫩樹枝彎成弓狀,可取材於榛樹或竹子。弓弦可用獸皮、細繩或皮靴帶子。另外,還需要一塊被鑿空的石塊或木塊,或用一個小壇來穩固紡錘木的頂部,以便向下施以壓力。
  
    將弓弦在紡錘上纏一圈,將紡錘木插入底座小孔中,將穩固的一端握牢,向下輕輕用力,另一隻手來回拉動木弓,這樣紡錘木就旋轉運動。當紡錘要穿透底座軟木時,加快轉動速度;當開始鑽進凹坑時,壓力加大,且用力使弓彎曲,不停用力,直到不能再彎曲為止。
  
    如果一切順利,像煙頭一樣亮熱的紡錘木頂端會直鑽至火種上。輕輕向上吹氣,火舌會迅速騰起。必須保持紡錘垂直,不晃動。曲起一條腿將木板底座踩住,將握紡錘棒的手抵在這條腿上,同時,用另一隻手拉弓,且保持弓來回拉動,均勻有節奏。
  
    手鑽
  
    是火弓點火技巧的一種延伸,在濕度低、雨量少的乾燥區域尤其有用。乾燥使一切火種都變得焦干。
  
    在一塊硬木板的底部鑿一個V字形切痕,用來盛放火種,但仍要留出空間使空氣透進來;在切痕附近鑿一小洞,用一根中空的較柔軟的帶有軟木髓的樹莖作為紡錘。
  
    將紡錘木放在兩手掌間搓動,持續用力使它向下漸漸鑽深。摩擦使紡錘木發熱發紅;輕輕吹氣,點燃火種,在紡錘孔放小撮沙增大摩擦力,加速提升火種的熱度。
  
    在紡錘下方弄一凹坑,如同火弓的方式,也是可行的。
  
    火犁
  
    這種方式也是利用摩擦生熱點火的原理。在一塊軟木底部刨一條直溝,然後用一根矛狀硬木尖端前後「犁」行,這樣首先產生出火種,最後將其點燃。
  
    使用化學物品
  
    一個倖存者的提包中不會有齊全的化學裝備,但是如果有,一些普通的化學品都可當作易燃物使用。下面列出的混合物都可通過岩石碾碎,或者將它們放到我們介紹過的任意一種類型火鑽下來點燃。小心地將它們混到一起,避免接觸到任何金屬品。所有這些化學品混合物都易受潮,必須保持乾燥。
  
    警告:處理這些化學品時要小心謹慎,尤其注意氯酸,它一經碰撞就會燃燒起來,因此避免使其晃動或灑出。你可能知道,灑落在堅硬路面上的除草劑踩上去時就會燃燒,用水撲灑才可將其熄滅。
  
    氯酸鉀和糖按3∶1的比例混合可以劇烈燃燒。也可在上面滴上幾滴硫酸。高錳酸鉀和糖按9∶1的比例混合就沒有如此易燃。溫度是其燃燒時間長短的關鍵因素。添加丙三醇也可點燃。也可將氯酸鈉和糖按3∶1比例混合。
  
    □車輛蓄電池中含有硫酸。
  
    □一些潤喉片中含有氯酸鉀,藥盒上可能會說明使用方法。先碾碎一粒藥片,看是否管用。
  
    □工具箱中應備有高錳酸鉀。
  
    □丙三醇(甘油)是防凍劑的成分。
  
    □氯酸鈉是除草劑的一種主要成分。
  
    2、2 火的不同類型
  
    無論生火的要求多麼迫切,在搜集燃料和準備好火種之後,都必須花番工夫選擇生火地點和火的類型。
  
    2、2、1 取暖用火
  
    在戶外點燃一堆篝火取暖,當然只有迎火的一面可烤暖;生上兩堆火則可以坐在它們中間,不過這樣會耗掉太多燃料,並且不管風向如何,都會處於煙霧包圍中。可以生上一堆火再使用一個反射器。
  
    反射器可加強取暖效果,要將其靠近火堆。反射器不僅可以反射熱量,且有助於煙在熱氣流推動下向上飄散,而不會撲面熏入你的雙眼。用反射器可把熱量導入你休息的房屋內。
  
    如果缺乏經驗,常會將火堆靠在樹樁或岩石處。正確的做法是讓火遠離它們,你坐在中間,這樣岩石可以反射熱量溫暖背部,等於又添加一個反射器。
  
    如果沒有現成的反射器,可臨時簡易製作,多一個反射器會多一份熱量。
  
    2、2、2 蛇形洞火
  
    這種方式可給火苗提供屏蔽,防止風力干擾。做一個合適的通道,一經點燃,可以燒烤任何東西。在岸邊泥質厚實穩固的地方,掘出一個深約45厘米的坑洞,從坑洞上方插進一根木棍,操縱木棍輕微轉動,做成一個小煙囪,將挖出的泥土清理乾淨,將火生在坑洞之中。
  
    這種方式適於燃燒廢棄物,也可用煙火保存魚肉。蛇形坑洞的洞口設在順風向處效果最佳(在有風的條件下)。
  
    2、2、3 育空火爐
  
    用這種方式可以燒煮任何食物,不過建造火爐卻要花費一番工夫,但是值得努力。這種火爐結構可以充分散發熱量,在其頂部可做飯做菜。
  
    挖出一個環形洞,在一側掘出一條約24厘米的坑道通向主洞穴,在主洞外側壘上石塊,建成一個漏斗狀圓筒架於坑道之上。石塊首先向內傾斜,在頂部再敞開,用泥土將石塊之間的縫隙塞住,火苗就得到了良好蔭庇,煙囪本身就是不錯的通風口。
  
    首先在坑道內將火點燃,再將火堆推至煙囪正下方。從煙囪口可以添加燃料,並且通過其開啟、封閉控制燃燒的速度。
  
    這種方式下燃燒幾乎不留灰燼,在需要清除之前可使用相當長的時間。
  
    2、2、4 壕溝火
  
    火堆位於地表之下,可避開強風。挖一個約30厘米×90厘米×30厘米的壕溝,加上一層岩石,將火生在岩石上面,即便火已熄滅,岩石仍然滾燙,是不錯的烤架。
  
    若火勢已盡,在余火上橫放一個烤*,可烤制食物。
  
    2、2、5 流浪者火爐
  
    幾個人可以圍坐在一起享受這種火爐散出的熱量,且其頂部可以燒鍋做飯。製作這種火爐需要一個約五加侖大小的圓鐵桶。
  
    在底部弄些小洞,這樣利於通風,在一側割開一塊鐵皮,約5厘米,通過此孔可添加燃料。
  
    如果僅僅是用來取暖,在頂層擊些洞孔。當然,如不想讓煙從頂部散出,可在一側上部弄些小洞。
  
    將圓桶放在大岩石上,這樣通風更為便利。
  
    自燃
  
    乾草如果堆放嚴實,有時會產生自燃現象。當氣溫高且天氣乾燥時,浸過亞麻油的棉也會自燃,這其中溫度最關鍵:要麼在兩三個小時內突然起火,要麼根本沒事。這不是一種可以信賴的生火方式――更應該意識到自燃的危險性。[/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28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1:30 | 只看該作者



3 烹 飪
[/SIZE]
  
    食物加熱時,會喪失部分營養――熱量越大,營養失去越多――因此所有食物都不應超過它必要的燒煮時間,這樣飯菜也更可口,但如懷疑其可食性,用燒煮來殺菌或殺死寄生蟲或抵消毒性,則另當別論。
  
  
    烹炒蔬菜會使其中的維生素C受破壞,肉食烤煮后則會失去最重要的脂肪,但我們習慣於吃熟食,雖然熟食不見得會提高我們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吃些以前從未嘗試的東西要經受極大考驗,不過一隻蛙、蠐螬或老鼠一旦煮熟后,味道並不太糟糕。
  
    食物經過燒煮不僅更為鮮美可口,令人食慾大增,也會使肉質纖維變軟,使蛋白質更容易被吸收,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殺死可能存在的細菌和寄生蟲。
  
    如果地面草木繁盛,動物就易於攜帶寄生蟲,尤其是豬類常帶有蠕蟲和肝吸蟲,充分燒煮可將其殺死,雖然這樣做喪失了一些營養。某些食物絕不可生食,如蕁麻和其他幾種植物,應該煮熟去除有害物質。
  
    特定的生存環境將決定是否燒煮食物。如果面臨不可生食的情況或者食物雖多但種類有限,則烹炒會使食物更可口。你可以不斷變換烹調花樣。
  
    3、1 烹飪方式
  
    烹飪方式取決於食物材料以及現有的或能創造出的條件。火的類型、器具支撐與烹飪方式都緊密相關。
  
    燒煮時熱量要和緩,用烈火將水煮開,然後使火熄滅,用余火和熱灰燼燉煨食物。
  
    切記:不可以對火棄之不管,持續燃燒會把食物毀掉,一旦已經點燃,要一直有食物在上面煮,除非水供應不足。開水是珍貴的寶物:熱水燙酒令人愜意。你還會發覺開水的其他用處,從給傷口消毒到給家禽拔毛。
  
    不要在火上平放罐壺,一旦翻倒,失去的不僅是水和食,火也將被澆滅。可將器具支在堅硬的岩石上,或將它們懸掛在火堆上。
  
    3、1、1 燉煮
  
    用開水燉食物需要一個容器,罐頭盒和金屬箱都十分理想。做一個手柄將其提起,或者用鍋鉗鉗緊,讓其靠近或離開火苗(參見「有用的器皿」)。鍋上刺穿的洞孔可以通過楔入木塞修補:這些木塞一遇濕就膨脹,從而阻止水分下漏。如果沒有金屬容器,一截粗長的竹子也可盛水燒煮,甚至可用樺樹皮做器皿,當然不能讓火燒乾水分。
  
    用竹筒可以做飯。將竹筒斜架在火苗上,用一根帶*的木棍插在地里支撐竹筒。
  
    儘管燉煨食物確實破壞了食物中一些重要的營養成分,但也保留了天然汁液和所有的脂肪――假如喝下所有的汁液,吃完所有固態食物。堅韌多筋的根莖和肉質變老的獵物燉煨後會變軟,便於食用,也會殺死蠕蟲和肝吸蟲,甚至使已經變質的肉可以食用。
  
    如果飢腸轆轆,事實上沒有腐爛的死動物也可以冒險一試。假如你僅吃肉多的地方,將肉切成2、5厘米大小的方塊,然後用烈火煮上至少30分鐘,先吃一小點,等半個小時,看看有無不良反應――這段時間以至更短的時間,大部分毒質已經會影響到消化系統,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就大膽享用吧!
  
    如果想用其他方法烹調蔬菜,先將蔬菜煮一會,以節省時間。
  
    3、1、2 燒烤
  
    燒肉就是燒烤脂肪,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肉塊串在一根炙*上,在未燒盡的余火上翻轉,或放在一堆熱量足以燒烤食物的烈火附近,不斷翻轉肉塊。燒烤食物的味道相當可口,但有兩個缺陷:如果不在炙*下放一滴盤,大量有價值的脂肪就會喪失。可將盤中油脂均勻塗在烤肉上。另外,用烈火燒烤會使外層熟透,但裡層仍未燒透,有害菌仍然得以存活。相比之下,慢燒較好,而且在外層肉割掉後繼續烤,內層的鮮肉就會得到烤炙。
  
    火苗應稍稍偏離食物,以使小滴盤能盛接有價值的脂肪。
  
    3、1、3 炙烤
  
    這是一種烹制大量食物的快捷途徑,但要有東西支撐食物,如一張金屬網。將其安放在將要燒完的火堆上。這種方式應該只在食物豐富的情況下使用,因為這浪費了絕大部分脂肪。火堆邊的滾燙的岩石也能用作炙烤層。也可將食物用木棍串起,懸於火苗上方。
  
    如果沒有金屬線網,用嫩青的枝條做成一格子網,或者把一根長棍放在帶*的支撐物上以便可以在火上方懸掛食物。將食物纏在棍上,可以在燒烤肉和蔬菜時用木棍作支架,橫放在燃著的余火上,兩側各支一根帶*的木棍。
  
    3、1、4 烘烤
  
    烘烤首先需要一個烤箱,如果有時間,而且能找到材料,這種烹飪方式相當不錯。將肉放在盤上烘烤,流出的脂肪再塗在肉上。對於堅韌、多筋的肉,這種方法相當適用,用穩定的火勢烘烤一段時間,肉就會變得較嫩。這種方法也適於帶根的蔬菜。
  
    如將肉放在罐盒器皿中,再對烘箱加水,就是一種蒸燉方式。
  
    可以用烘箱同時燒制不同的食品。
  
    □金屬烘箱
  
    一個大型食品罐頭盒或帶有鉸鏈蓋的金屬箱可以改製成簡易烘箱,對於軍人,彈藥箱也可改成一個理想的烘箱,如果蓋子上帶有鉸鏈,且上面還有扣環,可以把其當手柄使用。如果沒有罐盒或箱子,則可以用粘土做個圓蓋(像印第安人的屋頂)。留出一個小孔,在烘烤前容易封上。為了加熱,可在裡面點火,烘烤前將火掏出。
  
    將罐頭盒擱在岩石上,岩石下留一洞可點火。在罐頭盒兩側、後面以及頂部用岩石和泥土(粘土更好)塞好,但罐頭盒後面要留出空間,使熱氣和煙可從後面散去。用一根木棍做一煙囪從上面通到罐頭盒後面的空間,然後就可蒸制食物了。
  
    這種方式不會使食物燒煮過度,因而食物營養不會喪失,對於魚和蔬菜很適用,新鮮的嫩菜葉不需燒多少時間。
  
    製作一個簡易蒸汽箱。在一個罐頭盒裡刺些小孔,將它懸吊在較大的罐頭盒內,或者在大罐頭盒底部放個支撐物,確保裡面的小盒高出水面,蓋上大盒蓋子防止蒸汽蒸發,但不要太嚴實,否則密封不透氣,壓力增大會引起爆炸。
  
    竹管也可製成一個理想的蒸汽箱。在竹節處弄一小洞,使水能從洞中流入底部,頂部安一蓋子,也不可過嚴,底部的沸水產生的蒸汽會蒸熟上層放置的食物。
  
    3、1、5 煎燒
  
    如果有脂肪油,且有容器可以煎油,煎燒是變換飲食味道的一種烹調方式。任何金屬都頂用,在有些地方有種大型樹葉,如香蕉樹葉,這種樹葉富含油質,一段時間內不會變干,可以用來在上面煎雞蛋。在冒險將有價值的食物放在上面煎時,要先檢驗一下。不過要注意,只能在余火上煎,不要在燒得正旺的火上煎。
  
    3、1、6 包土燒烤
  
    將食物包在粘土中、放在火上燒烤是種不需炊事器皿的做飯辦法,甚至有炊事器皿時也可使用這種方法,因為,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風味。用粘土將食物糊成球狀,投入火中,熱量穿透粘土,在粘土保護下食物不會燒焦或燃燒。
  
    必須先洗凈動物,清理內臟,但不需其他手續,去掉粘土后,像豬脊骨或魚鱗仍然保存,如果是小鳥,粘土會替你拔毛――不過羽毛可以絕緣,且會防止小鳥燒烤過頭。用此法燒制菜根會將外皮去掉,這樣自然也失去了部分重要的營養物質。
  
    3、1、7 「漢吉」方法
  
    這是另一種在沒有器具情況下的應急手段。在美國海濱野餐會中和傳統的毛利人群以及南太平洋上的一些土著人群之中這種方式相當流行。需要的材料有引火物,圓木,圓形岩石(拳頭大小),石頭質地要堅硬,不可帶孔隙或表層剝落,以免突然爆炸。
  
    挖一個卵形坑,兩邊深約45~60厘米,在洞底放上引火物,在洞坑上方橫放一層圓木材,然後在上方垂直方向再擱置一層圓木,如此交替約五六層,要求上面圓木比下層短一些,上下層之間以及最頂一層的圓木上再放些石頭。
  
    點燃引火物,頃刻圓木將燃著,加熱石塊,最終所有的東西,即石塊和木灰燼都落入坑中,將仍在燃燒的余火和灰燼清除掉。將食物放在滾熱的石塊上,肉置於中間,蔬菜放在邊緣,食物與地面保持距離。在坑裡放些小樹枝,再放上樹葉等,用泥土(可用從坑中挖出的溫熱的泥土)將坑洞掩蓋嚴實。此時這個洞坑猶如一個加壓蒸煮器,一個半小時后將覆蓋物去掉,一頓可口的飯菜已然呈現眼前。
  
    □使用「漢吉」法燒水
  
    如沒有容器,同樣可使用「漢吉」方式。無論用什麼盛水,都不要用塑料製品,但可以是其他防水織物――如果不會融化,都能壓縮收緊,水不會外溢,且能夠放入「漢吉」裝置中;煮開需要一個半小時,織物不會燒通燒壞。
  
    3、2 可用的器具
  
    鉗子
  
    選擇兩根自然彎曲的樹枝,將它們捆綁在一起,讓其末端可自如伸張富有彈性,或者用一根尖銳的木棒撐在捆紮處將兩根樹枝分開。如其中一根的末梢成*狀,可以增強力量,可用它夾住鍋罐、滾燙的岩石和木頭。
  
    懸鍋橫桿
  
    除了在火堆上架起吊鍋燒煮食物,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將器皿懸起。向地下插入一根結實的末梢帶*的木棍,既要靠近火堆,又不可貼近,在上面擔上一根更長的棍子,棍子一端正好置於火的上方,另一端在地表用沉重的岩石壓住,防止它彈起。靠頂端刻一道溝槽,防止器皿滑落,或者為了更加安全,在上面固定一個結實的掛鉤。
  
    擺動式懸置
  
    可由兩根帶*的木棒和一根結實、筆直、插入地表的木柱組成。將兩根木棒捆在一起,讓兩個*狀物保存垂直。這個懸臂裝置可保持一定的高度,推動樹枝兩邊即可使器皿來回擺動。也可用直立木柱控制鍋的高度。
  
    可變掛鉤
  
    既然火和食物間的距離會影響燒煮速度,製成一個可變掛鉤就便於你自如控制。從一棵小樹或灌木上砍下一段帶有許多分杈的樹枝,將分杈剪成10~12厘米長,剝去樹皮――樹皮可能會包藏腐爛物質。
  
    竹杯
  
    在靠近自然節點處砍下一段竹子,將四周刨平,防止有碎片。
  
    湯匙
  
    取一塊稍平的木頭,將其雕成匙狀(用小刀尖),再加工成合適的外形。不可急於求成,否則偶一失手,就將前功盡棄。不可將刀尖對著身體或手的方向。
  
    樺木皮製容器
  
    樺木皮內層物質可製成儲存器或臨時炊具,用來燒煮食物。將其縫上或系扎在一起。一種臨時方法是用劈裂的木棒釘牢頂部周邊。將莖皮環繞捲成四層,可製成錐形杯或一個用來煮食物的容器。
  
    3、3 食物保存
  
    如果食物稀缺或受時節限制,確保儲存安全十分重要。
  
    使食物變質的微生物,如黴菌,在溫暖潮濕的空氣中會滋生繁衍。將食物置於陰涼處,如地窖,或冰於涼水中,都可延緩變質,但這僅是權宜之計,要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必須採用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主要的方法有:曬、熏、醋腌、鹽腌。除非在密封條件下,用糖保存食物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不過比用漿果保存要長一些。酒精可作為很不錯的防腐原料。
  
    切記:當花費一番時間、精力取得珍貴的食物(尤其當食物缺乏時),就需要用同樣的氣力來儲存食物。
  
    儲備的食物不可置於直射的陽光下――此時溫度和潮氣都較大――同時也要避開喜食腐食的小動物。用不透氣、防水的材料將食物紮好,或者將食物放在容器中(如樺木皮製的盒子),蓋好密封。如果同時儲藏數種食物,做好標記,且分開儲藏,以免串味。定期查看是否有問題。
  
    3、3、1 曬(晾)干
  
    風和太陽光可使食物變干,不過,多數時候,將食物架在火上烤乾更為容易。食物失去水分后干縮,體積和重量都變小(輕),營養成分更為集中。當水分含量大於10%,食物會生出黴菌;當水分僅5%或更少時,幾乎不會生霉,也很少生蛆。
  
    豬肉、鵝肉以及其他高脂肪肉類難以保存,最好將脂肪切除,在新鮮肉內塗上食鹽(鹽是很好的乾燥劑),將腌過的肉掛在陰涼通風處。
  
    3、3、2 煙熏致干
  
    煙熏肉類既可以使其脫去水分,又給其添上一層保護衣,猶如在外表塗了一層漆。肉類內部被干化因此不會變質,外面被干封后,防止了細菌侵入。在煙房中或圓錐形煙帳中煙熏的效果很好。
  
    圓錐形煙帳
  
    在地上插入三根木棍,形成一個三角架,將頂部系在一塊,中間搭一平台,平台底下用於生火。
  
    煙房
  
    除煙帳外,一個垂直的方形框架是另一種熏干方式。用橫桿支撐一個煙熏平台,將火生於平台之下,使用方法與圓錐形煙帳相同。這兩種情況下,肉類都應切成精瘦、無脂肪的細條,魚要掏盡內臟、切成片狀,肉塊長度可以隨意,不過應控制在寬約2、5厘米、厚6毫米。
  
    燃起火堆,準備一些青樹葉,最好取材於質地堅硬的樹木,尤其是櫟樹,但冬青和其他有毒的樹葉不可使用。針葉樹富含樹脂,且燃起后火勢很旺。不要用青草葉。一些樹葉會使肉具有一種獨特的風味,西班牙辣椒葉熏制出的熏肉風味獨特。
  
    當火堆中已無火苗,將樹葉堆放在灰燼上,用塊布將框架蓋住,使煙不致散失。如果無合適材料,就備好大樹枝和草皮堆在上面,封上整個框架達18個小時,使煙可以充分作用。
  
    如果錐形帳中余火灰燼又突然竄起火舌,框架可能因此而起火,這種情況可通過在岸邊挖個洞坑建個火堆來避免(參見「蛇形洞火」)。將圓錐形框架樹立在煙囪上方,這樣既能控制火勢,又使煙源源不斷供應。這種煙比地下火堆中直接冒出的煙溫度稍低,食物因此慢慢變干,且被包上一層「外衣」,而不致烤糊。
  
    曬乾肉條
  
    這種方式是通過陽光直接把肉曬乾。這不如煙熏肉那樣保存更好,只應在無法煙熏時使用這一方式。
  
    把肉切成條,像煙熏時一樣,懸在陽光下曬乾,確保不讓動物偷食,距地面約2~3米高。
  
    曬乾肉可能需要兩個星期,這段時間中必須一直保持乾燥,要注意防雨。如必要,將肉條翻轉,使肉皮可以充分曝晒,另外,一開始就不讓蒼蠅挨近,以免其在上面產卵。
  
    曬乾魚
  
    與曬乾肉條方法相同。去除魚頭、魚尾,清理內臟,切開魚肉,去除脊骨,放在陽光曬過的岩石上,在內層切割出條條溝痕,以加速曬乾。不超過7、5厘米的小魚不需掏出內臟。
  
    魚肉也可熏制保存。將肉剖開外翻,洗凈後去掉內臟,不需去掉脊柱骨、頭尾,這樣懸掛更容易一些,可將魚頭一側串起懸掛。
  
    干肉鬆
  
    由干肉條製成的營養濃縮物可以隨身攜帶,易於保存,是很不錯的乾糧,尤其是你認為可以安全可靠地作長途旅行時。干肉餅中富含除維生素C以外的所有重要維生素及礦物質。
  
    原料:一份干肉條加上一份等質量的熟油。把肉切開、搗碎,油脂在火上烤化,但不要煮沸,滾燙的熱油澆在肉末上,攪勻,晾乾,即成干肉鬆。
  
    氣溫較低時,將肉鬆放入防水包中可以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在氣候嚴寒的情況下。
  
    3、3、3 醋腌與鹽腌
  
    野生酸橙和檸檬中富含檸檬酸,提取出來可以用來腌制魚肉。一份水加兩份水果汁,混勻后將肉浸入,至少12小時,再轉移到有蓋、最好不透氣的密閉容器中。必須保證汁液能浸漬所有的肉片。含有較高水分的蔬菜保存很困難,醋腌則很適合它們。如果鹽分比這類水果汁更易弄到,可以先用鹽將它們煮一下,再保存在鹽水溶液中。沸煮會殺滅細菌,鹽水則會使細菌遠離。
  
    檢驗鹽水濃度是否足夠的一種常用方法是,不斷往鹽水溶液里加鹽,攪拌溶解,直至其密度足夠大,可以使一塊土豆漂浮在鹽水溶液中。也可用小塊水果或在無鹽溶液中不會漂浮的蔬菜根莖替代土豆作嘗試(不能用蘋果――它們太容易漂浮了)。另一種腌制方法是,用鹽層層填塞蔬菜(如蠶豆或豌豆),在你需要時可以一層層取用,洗凈鹽漬。
  
    3、3、4 堅果與穀類
  
    晾乾后,只要不回潮,能很好保存。可以把它們放在用火烘烤過的滾燙岩石上不斷翻動,直至完全變干,再放入防潮防水的容器中保存。
  
    3、3、5 水果、真菌和地衣類
  
    完整的水果或漿果能直接弄乾,也可切成片狀,日光、燒烤或熱氣流都能使之變干。真菌類曬乾后也易於保存――尤其是牛肝菌屬類真菌。干水果可以直接食用。乾的真菌可直接加入湯中或煨燉的食物中,也可先用水浸泡幾小時,待其恢復原狀后,再用其他方法烹燒。
  
    地衣可以先用水浸泡過夜,撈出適當煮燒,或待其變干后碾成碎粉,再加水燒煮成濃厚漿狀。經這樣處理的地衣存放在密閉容器中,可以挪出較大的空間存放其他食物。
  
    3、4 燒煮注意事項
  
    肉最好切成塊烹燒。豬肉在氣候炎熱時很容易變質,野外生活的豬類體中常有寄生蠕蟲和肝吸蟲。其他野生動物的肉中也容易寄生蠕蟲類。
  
    過於堅韌的肉可放入檸檬汁中浸泡24小時,這有助於它們變嫩發軟,以適於燉煮。
  
    內臟或下水類
  
    侍弄肝肚時要特別小心。只有肉質緻密結實、無異味、無變色褐白斑及硬塊的,才能食用。先要沸煮,如果你樂意,可以再煎炒。心臟最好半煮半焙燒(先煮后焙燒)。
  
    動物血
  
    可以先盛放在容器中凝聚,要掩蓋好容器口,防止污染。血漿里的水分會逐漸滲出成為清亮的上層。當血塊與水完全分離時,去除水分。血塊可用火燒烤,形成更結實的塊狀物,添加進滾湯或煨燉的食物中。
  
    香腸
  
    腸管里兒外翻,徹底洗凈。管中填塞肉與脂肪的等比例混合物。繫上腸管兩端燒煮,熏燒后保存。
  
    魚類
  
    淡水魚類一般無寄生病菌。煮魚花不了多長時間。魚肉最適於煨燉,也可用樹葉包裹後放入炭火中。繁縷和蟾斗葉屬植物較合適,其樹葉無毒。
  
    鳥肉
  
    可以燒煮。老烏鴉、烏鶇及鸚鵡肉不易烹爛,可直接烤燒。在鳥肉里填充水果和草藥,燒烤后肉味更加鮮美。
  
    爬行類
  
    掏去爬行類動物體腔中的內臟。其皮粗糙堅韌,可以用炭火烤燒,去皮后的肉可以煮燒。有幾種蛇類皮膚上分泌有劇毒的粘液,多數則在頭部有毒腺,因此燒煮前要切除頭部。如果不能確定是否為無毒種,在清洗處理時更要小心。
  
    許多蛙皮有毒腺,在燒煮前要剝皮。可以串在木棍上燒烤。
  
    甲魚類
  
    龜鱉類可以清洗后燒煮,殼會脫落。將肉切碎繼續烹煮,直至更加松嫩可口。
  
    鯊魚肉
  
    燒煮方法不當時,肉味會很差。可切成小塊,先浸在淡水中過夜。連續燒煮並換水,去掉討厭的氨味。
  
    水生貝殼類
  
    因為可能寄生有害寄生蟲,蟹、蝦類煮熟后食用較安全。所有的貝殼類肉質都很易變壞,必須儘快燒熟。可放入沸滾的鹽水中,燒煮10分鐘。
  
    在海濱野餐時準備一些淡菜、蛤肉及諸如此類的食物,無疑非常美妙。先挖個沙坑,點燃篝火,坑外圍上石塊,石塊發熱后再放入坑內;將貝殼類動物放在烤燙的石塊上,覆蓋上青草或海藻,草上覆蓋厚約10厘米的沙層。火坑裡冒出的蒸汽會把軟體動物蒸熟。
  
    昆蟲類
  
    最好燒煮,然後用瓶體把它們碾碎。也可放在熱岩石上烤乾,再碾成粉,添加入肉湯或燉肉中。
  
    蛋類
  
    很適合煮。如果沒有合適的容器,先用一端削尖的木棍或一把鋒利的小刀在蛋的一端刺個小洞,再烤燒。可平放在溫熱的余火堆中慢慢焙燒,這能防止蛋殼爆裂。
  
    富含油分的香蕉葉可用來作煎蛋烤鍋。將其放在火堆上方,將蛋殼打破,蛋清蛋黃盛在葉上,很快就能熟。如果蛋中已出現胚胎,可去掉后焙燒。
  
    綠色蔬菜
  
    清水中洗乾淨,燒煮至恰好脆嫩――經常會被燒煮過頭。確保無毒的植物清蒸食用會更加脆嫩可口。新鮮的萵苣洗凈后可以生食。
  
    根莖類
  
    有些根莖有毒,通過加熱煮燒可以破壞毒素。所以植物根莖作為食物時總應該先煮熟。煮燒也會使堅韌的根莖變得鬆軟。燒烤味道也會很好――但要首先沸煮5分鐘,再撈出放在火堆下掏好的小洞里,用熱炭灰蓋上。
  
    地衣及苔蘚類
  
    在清水中浸泡過夜,加到燉肉湯中。
  
    西米
  
    正宗西米來自於西谷椰子屬植物。西谷椰子屬植物每株平均可產275公斤西米――足夠一個人食用一年。
  
    從根部砍倒西谷椰子樹,修剪清理至倒數第一花莖的下方。將樹榦分成幾部分,沿縱向削砍――這是份並不輕鬆的工作,因為外層樹皮厚達5厘米,而且堅硬如竹片。把樹心搗碎成糊狀,在盛水容器里進一步搓揉,待類似澱粉的糊狀物沉澱下來,可以撈出搓成球狀燒煮。
  
    樹汁
  
    棕櫚的樹汁提煉自開花部分,而非樹榦。選中帶有花頭的粗壯莖幹。在樹冠底部用木棒擦破樹皮,刺激樹汁流出。切去頭部,甘甜的樹汁會從莖幹一端流出――每天約有1、5公升。可以每天擦磨、切割,以刺激樹汁外流。汁液可以生飲或煮燒,冷卻后可製成太妃糖狀――幾乎是純糖糖塊。尼巴棕櫚、可可果及布里棕櫚都適用此法。
  
    穀類和種子
  
    穀物外被種皮,曬乾後有些會自動裂開,可以用木棍或石塊幫助穀類去皮。如果穀物有韌度,可用手搓去種皮。把穀物與種皮混合物盛在平底敞口器具上,迎著微風揚起至空中,穀殼會被風吹走,密度大的種子下落回到器具上。
  
    炒粉
  
    將種子放在用火烤燙的岩石上烘烤。熱氣可以烤乾種子,而不會將之烤焦。干種子很易保存。烤熟的種子冷卻后可以直接食用,或者再加熱后食用。可以與燉肉一起烹燒,也可磨成粉放入熱水中――富有營養,味道也不錯。炒粉干吃不易消化,但可以填飽肚子。
  
    麵粉
  
    沒有合適的磨臼,要想把穀物碾成麵粉還是很費時費力的。可以藉助石塊。尋找一塊岩石,其向上的平面中央應有凹槽,可以盛放穀物。用光滑的石塊加以研磨。
  
    也可在一根管形硬木上鑽洞,用它盛放穀物,用木槌舂搗。
  
    在麵粉里摻和少量水,揉捏可成麵糰,在爐火上烘烤;或者製成長條狀,包裹在一根經過修剪的嫩木莖上,放在炭火上烤燒。還可將麵糰捏成小球,壓平后包在烘熱的乾淨卵石上繼續烤燒。用水沾濕手指,只要行動迅速,就不會被卵石燙著;也可用木棍或鉗子夾起卵石。
  
    麵粉不一定非要由穀物製成。只要富含澱粉,如香蒲的花枝,煮燒后壓碎去皮的根莖,或者無毒的原生植物類都可以浸泡在水中,用木棍或石塊擠壓以析出澱粉。去掉纖維類雜質,倒去水分,留下的澱粉晾乾后,你就有了麵粉。[/COLOR]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主題

2498

帖子

95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57
29
膽小鬼 發表於 2005-3-21 22:17 | 只看該作者
我的天呀!這麼長,沒點耐心,可看不完噢!
哦!能會貼了嗎?
想說什麼來???怎麼想不起來了.....想想啊!!!第一次看完是想說什麼來著呢?

現在讀來感覺.....「衝出亞瑪遜'不是問題了!哈哈...
我總是在行走和停留,我走很長的路了,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下去。 我停留的時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風景適合我的呼吸。 是因為我累了,我需要一次小小的歇息,重溫我的夢想。 夢想並不遠,我總是在努力抵達。 我安靜,安靜的喜歡著,安靜的讀一讀那些美好的心情,讓愛留在靜靜的夜,愛在旅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30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5-3-21 22:21 | 只看該作者
這本書真的滿實用的,有時間去書店逛逛,偶一定得買一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83

帖子

3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33
31
znz609 發表於 2005-3-22 12:30 | 只看該作者
好貼, 頂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3

主題

4440

帖子

159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594
32
一笑而過 發表於 2005-3-22 13:57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