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mindfulness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複製鏈接]

69

主題

634

帖子

281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11
21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3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16 13:34 編輯


嗯,是很複雜,窮無極而不得其解,此狂妄故,此自不足故,此不自知故.

老實說,老兄基本是這論壇里第一聰明的,但與萬千星宿之海一比,就如同一塵,,,(換郭沫若再生來此,敝人一樣如此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634

帖子

281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11
22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3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43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 ...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界的雨水是根?

樹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23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14: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4-2-16 14:32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0:40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 ...


止,是作自己的主人,不為外境所動。有吃,無吃,龍蝦,美女都是外境。有吃無吃,自己都如如不動,就是不被外境所左右,就是作自己的主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24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14:24 | 只看該作者
愛自己,才想到要離苦得樂。
自己做到了離苦得樂,也就是證得了,才能告訴還在苦海里的眾生如何離苦得樂,這也是佛陀的道路。

家園裡討論的寬容,慈愛等,給根結蒂,其目的還是自己內心的安寧。

所謂,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25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14:27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有善根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26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14:31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7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0:59 | 只看該作者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01:31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離見證分還差很遠呢?觀世音的耳根圓通要解六結才可證得,相分只可以說是明晰了,
見分是在眼根轉向時才成立,在禪修中,它有一方法叫「遍地」,禪修中的見分是沒有彼所緣的。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8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1:04 | 只看該作者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00:39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 ...

應該怎樣說呢?不能排斥,只是讓它來無影,去無蹤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9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1:39 | 只看該作者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00:19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 ...

所以佛陀提到佛性只是用恆河水來作譬如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0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2:34 | 只看該作者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01:31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師兄你所提的是在修慧,與禪修之間會有不同,所以說阿羅漢可以證得禪定,但禪修
者未必可以證得阿羅漢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31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00:28 | 只看該作者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19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 ...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味要味如臘,見美女要如見爸,老闆罵要如拉家常。也就是心不動沒反映。如何做到,就提出了止,其內含之一是念佛,這念佛就能把人的自然反映給念掉?這好像是欺人之談。如這樣,不斷地念,就有肚不餓,睜眼不見?那省糧食了,還化什麼緣?是不是欺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2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7 00:43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1:28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 ...

這是因為可能你連最基本佛法中的五蘊中的「想蘊」你也不懂,那我的上下午比喻在
你眼中就如過眼雲煙

佛法是絕對不會欺騙人的!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33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06:49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7 00:43
這是因為可能你連最基本佛法中的五蘊中的「想蘊」你也不懂,那我的上下午比喻在
你眼中就如過眼雲煙

我不說了嗎,對佛只是看過小人書的,也就是門外漢。那你就從最基本的說,就像學幾何,先從點,線,面開i始。概念是一步步來的,是有個規定的。佛講就度人,把人從這岸度到另一岸,另一岸是極樂世界。我看西遊記,迦蘭羅漢在那裡不快樂,幾部真經就要孫捂空出高價。可見羅漢也是見錢眼開的。怎麼極樂之地不快樂?天天見到佛祖,都解決不了,這是不是說像我這樣就不度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4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7 07:13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7:49
我不說了嗎,對佛只是看過小人書的,也就是門外漢。那你就從最基本的說,就像學幾何,先從點,線,面開i ...

學佛最基本的就是由五蘊開始,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因為生命是由這五蘊
組成,我們學佛就是要超越這五蘊,佛度人是從四聖諦開始(苦,集,滅,道)因為
人世間是由苦開始。所以你說阿羅漢見線眼開,他開的是慧眼,錢對於阿羅漢來說只
是一疊紙張而已,因為阿羅漢已經除去了貪念。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5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19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00:28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做不到,不等於別人做不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6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2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2:34
師兄你所提的是在修慧,與禪修之間會有不同,所以說阿羅漢可以證得禪定,但禪修
者未必可以證得阿羅漢 ...

六祖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7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27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0:59
離見證分還差很遠呢?觀世音的耳根圓通要解六結才可證得,相分只可以說是明晰了,
見分是在眼根轉向時才 ...

那是!

因為不清童鞋沒看清自己的心。看清楚了自己的心,也就能分清楚見分,相分,自證分。。。
所以,歸根結蒂,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只不過,是達到沒達到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8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42 | 只看該作者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39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 ...

再:止不排斥緣取.

正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39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45 | 只看該作者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23
六祖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

此是六祖對於坐禪,和禪定的定義。

大定不分內外,在於行住坐卧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89

帖子

388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8
40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47 | 只看該作者
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定力,所以才從打坐,內觀開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