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ujiakan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情諭戀亍就暾妗浚12月19日更新)

[複製鏈接]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21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1-12 08:48 | 只看該作者
情諭戀刂牛漢說繒局


1958年6月,我國第一座核反應堆正式建成並投入運轉,幾乎是同時,負責國防科技的聶榮臻元帥就開始考慮中國海軍發展核潛艇的問題了。其後不久,一份由各方面專家起草的報告便上報中央,提出中國應該發展核潛艇。這份報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毛澤東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核潛艇建設從此起步。

根據中央指示,首先成立了以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為組長的四人小組,負責領導核潛艇工程。隨後,海軍和一機部共同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研究室,二機部則組建了反應堆研究室,由海軍裝備部長於笑虹負責協調工作。

中國核潛艇建設事業是從一窮二白起家的。當時,科技人員手中只有2張模糊的美國核潛艇照片,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參考資料。后經批准,海軍相繼組建了702基地、水聲、熱動力等6個研究所。1959年1月,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成立,統一領導這6個研究所。這裡彙集了彭士祿、趙仁愷、夏銅、黃旭華、李毅、孟戈非、連培生等著名科學家。1961年7月,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海軍艦艇研究院,由劉華清任院長。

1962年,前蘇聯從中國撤走了全部原子能專家,加之我國正經受著經濟困難,為了給原子彈讓步,核潛艇工程暫時下馬,但保留了一支50多人的核動力研究班子,繼續從事理論研究和實驗。1965年3月,核潛艇工程再次上馬,並確定了「先研製反潛魚雷核潛艇,再搞導彈核潛艇」的分兩步走的方案,同時任命彭士祿、黃緯祿、趙仁凱、黃旭華為核潛艇總設計師,並要求全國兩千多個廠所院校、上萬名科技人員配合攻關。中國核潛艇進入全速發展階段。據統計,建造第一艘核潛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裝艇設備、儀錶和附件有2600多項、4.6萬多台件;電纜3000多種、總長90餘千米;管材270多種、總長30餘千米。 總投資十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了。

1970年7月17日凌晨2時,我國核潛艇陸上模擬堆開始提升功率,7月30日,試驗達到滿功率,宣告我陸上模擬堆正式建成。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勝利下水,並開始進行設備安裝工作。1971年6月,第一次全艇聯合試驗開始進行,接下來是核潛艇水下啟堆試驗;1971年8月23日,該艇第一次以核動力航行駛向試驗海區,進行檢驗性試航。在先後四個階段的試驗中,該艇先後出海20餘次,試驗項目近200個,累計航程6000多海里。

在核潛艇研究製造基礎上,中央決定研究開發核電站。這個任務就交給了上海。當時上海承擔了三個重大研製任務:其一是研究開發大型民用客機,工程代號708工程;其二是研究大型運載火箭,代號是718工程;其三就是研製核電站,代號是728工程。

到了上海,才知道上海728工程設計隊主要成員來自兩個學校:哈軍工原子工程系的核動力教研室,他們在70年學院分建時就成建制的搬到上海。另一個是北京航空學院的原核飛機教研室。兩個教研室加起來大約30多人,我們來了,又有上海交大的核動力教研室,一共四個教研室。再加上上海從企業、研究所、大專院校抽調的人員,一共近一百餘人。地址在南昌路59號,思南路口上的兩棟小洋樓里。當時設計隊還有工宣隊、軍宣隊進駐。不過對我們都很客氣,口口聲聲叫我們為專家。其中一個工宣隊員是國棉22廠的工人師傅,一口寧波話,自我介紹:阿拉是「光明捏呢」廠的。把我們一些北方來的老師搞得一頭霧水,解釋半天才明白,傳為笑料。

北方來的老師還對上海外灘經過觀察總結,得出精闢結論:上海外灘早晨是老頭老太們的世界,都在那裡早晨鍛煉,打太極拳。中午是外地出差人的世界,夾個公文包,在外灘溜達看風景。晚上是年輕人的世界,一個長椅子上面可以坐三對年輕人,互不干擾,各談各的情,包括做一些小兒不宜的動作。

上海728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是我們的直接領導。辦公室主任是原上海機電二局局長艾丁。一位新四軍老幹部,9級幹部,原華東局饒嗽石的秘書,在新四軍時期和我大舅是同事,所以對我非常照顧。

我們到上海的時候,還剛剛開始方案論證。選什麼堆型都沒有確定下來:氣冷堆?壓水堆?重水堆?我們的任務就是消化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全部是英文原版,縮微膠捲,用縮微膠捲閱讀器讀,非常費眼神。美國的幾個著名核電站的安全分析報告,我們都一一閱讀,消化。

不久,二機部派來了總工程師歐陽予,他正在五七幹校養豬,12道金牌把他召到北京,又急急忙忙趕到上海走馬上任。在歐陽予領導下,728工程的一切論證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接著又從北京二機部第一研究院,四川二機部第二研究院,第九研究院調了一批精兵強將,支援728的研製開發。在這麼一個群體裡面,我發現自己每天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很快熟悉了業務,可以獨立開展研究工作。而且,借著ENGLISH好的優勢,可以和這些老同志比一比。

由於資料都是英文原版,所以懂英文的技術人員佔了很大便宜,可以馬上開展工作。而原來學俄語的同志,就吃了大虧,只能拿本英語課本從ABC開始掃盲。所以我十分感謝1959年上海教育局決定撤消市區的「曉光中學」,把它合併到三林中學來。曉光不但帶來了許多物理化學實驗儀器,而且帶來了十幾個很有學問的老師。我們中學從那個時候,就開出了高質量的英語課。我們這個年級三個班級,有兩個定為英語班。

上海方面為我們準備了很好的生活後勤條件。我們哈爾濱去的十幾個老師都被按排住在威海衛路太陽公寓中,這是解放前永安公司老闆六姨太的公寓,上下三層樓,都是柚木地板,後面有花園假山。客廳有40多平方米大,放了一張乒乓球桌,下班回來可以打乒乓球。我們買了月票,每天要換乘一次車才能到南昌路設計隊辦公室。中午吃飯在南昌路上的「科學會堂」(現在的上海市科技協會會址)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科學講座、學術報告的海報。這在那個時代,別的城市幾乎見不到。後面就是復興公園,一個很有法國味道的小型城市公園。

到73年初,為了加強728研究力量,上海市728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把隊伍搬遷到位在嘉定的中國科學院原子核研究所。這樣,我們有整整一年時間在嘉定郊外的原子核所上班。郊外的空氣很好,秋天時,晚上從辦公室回宿舍路上,都能在水泥路上抓到大閘蟹,拿回宿舍用電爐煮熟,鮮美極了。原子核所所長是萬鈞,一個十分和藹可親的老幹部。

1974年,728設計到了關鍵時刻,由於嘉定離市區太遠,和上海其它研究所、院校、工廠配合很不方便,查詢資料也要跑市區,於是又搬到高安路19號,原華東局大樓。這裡離開淮海中路上海市情報研究所恨近,只要步行不到10分鐘就到。我們幾乎每天要到情報所查詢資料。上海情報所的原版雜誌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在其它城市,那個時代是看不到這麼多的原版雜誌的。

這時,又從武漢請來我國核潛艇動力裝置設計的總工程師彭士祿,中共早期黨員彭湃的兒子,周總理的養子。包括彭士祿手下武漢719所的主要骨幹大將。在高安路19號工作期間,宿舍按排在靖江路上,普希金銅像附近的一個花園洋房裡,後來又搬到永嘉路的一所花園洋房裡。自小生活在上海郊區,不知道上海原來有這麼多的華宅。我想,就是上海市民可能也不是多數人能夠有幸住上這些好房子的。

每個人的成長,和他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再好的天賦,如果終生在大山裡面生活,或者在鄉鎮的小學裡面,也不可能在學術上取得驚人的成就。而和大師們在一起,虛心學習,受益無窮。現在,在我的周圍幾乎彙集了全國所有核動力方面的精英,天天和他們一起討論、論證。耳濡目染,功力大增。到74年我就成了設計隊的年輕骨幹。那年夏天在延安飯店開的728論證會上,由我向全國各地來的專家介紹裝置系統,到會的都是「總」字頭的,不是總工程師,就是總設計師。我的彙報十分成功,真可謂年少得志。

這樣,到了76年,1月8日,周總理去世。接著四五事件,批林批孔,批判鄧小平。政局大亂,不知道以後怎樣變化。還是回哈爾濱單位里去,躲進小樓成一統。於是我在這一年的夏天正式離開上海728工程設計隊,回到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繼續當我的老師。儘管我沒有把秦山核電站工程做完,但是初期的方案論證、擴初設計全程參加了,而且是一個重要輔助系統設計組的負責人,因此回學校后寫教材、講課都很輕鬆。在上海6年,我幾乎讀了幾百萬字(也許還要多)的資料,記了20本100頁的硬面抄筆記,寫了幾十萬字的設計文件、報告和論文,這些都是我參加工作之後頭幾年打下的基礎,為今後的人生旅程作了很好的鋪墊。回學校之後,寫了第一本專著:《船舶核動力裝置原理和設計》,由國防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這也是我國第一本核動力裝置的專著,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在上海728工程工作6年,我新婚的妻子還在瀋陽郊區,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每年她到上海探親一次,我回哈爾濱探親一次,兩地分居,鵲橋相會,很是艱難。我特別感謝她在這6年中對我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面一定會有一個女人,作著默默無聞的貢獻,那麼我的成功的後面,就是我的那位她,默默無聞地支持著我。


[c]這就是我參與設計的秦山核電站(浙江. 海鹽)[/c]


【樓主注】對不起,貼漏了「之九:核電站之夢」,在此補上。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22
夢女 發表於 2004-11-12 09:27 | 只看該作者
看完了,終於看完了,心裡很不平靜,透過儲老師的文章看到了很多很多不知道的東西……特別是儲老師每篇文章后的話,很受教誨!
記得最深的是
「考進名牌大學,重要的不是學了多少書本知識,不是專業熱門不熱門、對口不對口。重要的是在名牌大學里,你被熏陶了一種氣質,一種自信,這才是無價之寶,是你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謝謝儲老師!
等待儲老師的下文:)

PS:儲老師的那張穿軍裝的照片很帥氣,呵呵:)))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23
夢女 發表於 2004-11-12 09:31 | 只看該作者
對不起儲老師,移動只有這三種功能:(
移動主題
移動主題並在原論壇做標記
拷貝主題到目的論壇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主題

4351

帖子

133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資深會員(太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333
24
王五 發表於 2004-11-12 09:38 | 只看該作者
儲老師的經歷好令人佩服啊!
穿一身軍裝真是帥呆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25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1-12 10:21 | 只看該作者

附錄一:毛澤東主席給軍工學院的《訓詞》

1953年8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給軍事工程學院頒發《訓詞》,全文如下:

軍事工程學院陳院長和全體教授、助教、學員、工作人員同志們:

當你們開學的時候,我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

在此時機,我並向熱誠幫助我們計劃和創辦這個學院的蘇聯政府、蘇聯顧問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對於我國國防事業具有極重大的意義。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這一切都不能離開複雜的專門的技術。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並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迫切而光榮的任務。

向蘇聯學習,這是我們建軍史上的優良傳統,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工作部門,都應當如此。這點,對於你們這個學院,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和技術知識,學習蘇聯軍事工程建設的豐富經驗,學習蘇聯顧問同志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學習蘇聯顧問同志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在學習上應該是虛心誠懇,不要學到一點就自滿和驕傲。

保持和發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特別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我犧牲的英雄氣概,這在你們的學院,是和全軍一樣,必須充分領會和一刻也不可忘記的。

希望你們團結一致,辦好學院,尊重顧問,努力學習,為完成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給予你們的光榮任務而奮鬥!

主席:毛澤東

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c]《訓詞》影印件[/c]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26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1-12 10:28 | 只看該作者

附錄二:中央領導關心哈軍工

短短17年(1953--1970),軍工就經歷了從創立到分解這一難以讓人接受的過程。但在軍工存在的17年裡,她是我國高等院校中受中央領導視察最多的院校之一。他們的鼓勵和關懷是軍工人永遠向前的動力。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影響之所以深遠,是與黨、國家和軍隊領導的重視、關懷和支持分不開的。

先後來學院視察的黨、國家、軍隊的領導同志有: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陳毅、賀龍、劉伯承、葉劍英、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董必武、彭真、鄧小平、鄧子恢、譚震林、薄一波、羅瑞卿、黃克誠等。

可惜這些照片都鏈接失效,忍痛刪去。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27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1-15 11:09 | 只看該作者

情諭戀刂何業謀嗉

1966年11月,為了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人民日報發了大連紅衛兵步行到北京的消息,中央向全國紅衛兵發出步行串連的倡議。我們班級當時留在學院的人不多,我們這一派只有我和L君、T君三個人。我們對兩派之爭已經厭倦,於是商量循著紅軍長征的道路,從井岡山走到延安。T君家在武漢,我們決定先到武漢,在武漢等候班裡其它同學,然後一起到井岡山出髮長征。

到了武漢,住在漢口航空路T君家中。估計其它同學來武漢還需要幾天,就決定先來個小長征:到洪湖去一次,看看洪湖老根據地。回武漢后,發現其它同學沒有響應我們的號召。正好在長江大橋上看到哈軍工紅色造反團駐武漢聯絡站的毛澤東思想宣傳車,一輛在當時要算比較豪華的「華沙」麵包車,上面裝了兩個高音喇叭。攔住一問,頭兒是二系61級的,武漢人,他見到我們也特別興奮,連忙動員我們留下,和他一起在武漢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就這樣我們中斷了長征計劃,留在了武漢聯絡站。

當時中央文革支持的武漢「造反派」有「鋼工總」、「鋼二司」,還有「新華工」、「紅三司」,所謂「保守派」就是後來鬧出個「720」事件的「百萬雄師」。外地來武漢的紅衛兵主要有「首都紅衛兵南下造反大隊」、「北航紅旗」、「西軍電紅色造反團」和「哈軍工紅色造反團」。後面三所院校都是隸屬於國防科委,因此經常有聯合行動。我們到武漢不久,三家開了個聯席會議,決定聯合出版一份報紙,宣傳毛澤東思想和中央政策,批判「走資派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報紙名稱為《紅旗報》,同時向湖北省委申請了辦報經費。

關於報紙名稱,有個小小插曲:北航的朋友,因為他們的組織叫「北航紅旗」,所以力主報紙叫《紅旗報》。哈軍工和西軍電的朋友,因為組織名稱是「紅色造反團」,所以主張叫《紅色造反報》。我和L君在這前不久到洪湖根據地時,看到在瞿家灣湘鄂西分局辦的《紅旗報》舊址,因此對北航的意見也沒有反感,關鍵時刻支持了他們一下。最後確定採用北航的方案,定為《紅旗報》。

北航和西軍電的朋友開完會不久就回校去了。這份報紙實際上就是我們一家在辦。由我擔任文字編輯,L君擔任美編。基本上為周刊,每周一份8開4版。印刷地點由湖北省委確定在武昌大東門附近的武昌印刷廠,出版經費由湖北省委直接與印刷廠結算。這樣,我和L君每周組完稿件就要到武昌印刷廠蹲上兩、三天。因為當時都是鉛字印刷,撿字、排版、拼版、校對都十分費時。在那裡我們學會了設計版樣,調整版面,校對(一校、二校、三校,清樣)。我特別佩服廠里的老校對工人,學歷不高,但是所有的錯別字都逃不出他那雙火眼金睛,只要《康熙字典》里有的字,他幾乎都認識,什麼生僻的字都難不倒他。我對他的尊重也贏得了老頭對我的好感,所以就是版面已經拼好,只要我提出還要修改,他們也不嫌其煩的返工重來。

第一期因為頭版有北航同學從北京拿來的中央一個會議關於工廠開展文化大革命最新精神的內部稿,四版副刊又有幾篇活潑的文章,創刊號一發行就受到武漢群眾的歡迎,只用了兩天,一萬份報紙銷售一空。街頭巷尾都在談論我們的《紅旗報》。就這樣我們一直堅持辦到67年的一月底,出版了11期。為當時形勢所迫,我們全體撤回了哈爾濱,《紅旗報》到此壽終正寢。

聯絡站有個武漢同學C君,沒有寫作能力,也不會宣傳組織,於是由他帶著一幫中學生上街賣報,居然幹得很起勁。我和L君對這等雜事本來就不感興趣,有人操心,樂得不管。誰知道到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揭發出來C君在武漢貪污賣報款若干(具體數目不太清楚,因為不是一個系的,也懶得去打聽),真是什麼人都有。

67年4月,我參加了哈軍工紅色造反團北京聯絡站的工作,任務是到各高校收集中央首長講話、各地文革動態材料。天天在北大、清華、北航、地院、礦院…… 轉悠。聯絡站設在西城區靈境衚衕陳賡院長的家中。這是一個兩進四合院,後院住著陳賡院長的遺孀和她的子女,前院原先是哈軍工駐京辦事處,文革中充當了群眾團體北京聯絡站。那裡的軍用電話可真好使,撥了總機號,告訴話務員我們的電話和密碼,全國各地不管軍內軍外的長途電話,一會就能夠接通。所以我們每天向哈爾濱總部報告北京情況,有時為了節省通話時間,把收集到的情報事先用磁帶錄音機錄下,再在長途電話中快放,對方收到錄音后再慢放。

隨著哈爾濱武鬥升級,我們的一顆心總是懸著。6月5日之後,中央召集兩派頭兒到北京談判,總部的主要頭頭都到了北京。負責宣傳的頭要求我們在北京繼續出版《紅色造反報》,我領銜主持報紙編輯出版工作。第一期用四版篇幅刊登了一萬五千字的長篇文章《國際悲歌歌一曲》(我和其他3個「筆杆子」寫了整整4天才「炮製」出來),記述了哈爾濱一月奪權之後造反派的分裂、武鬥升級以及反奪權的經過,總結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完全是模仿「九評」的口氣。為了使版面更加漂亮,我特地到《光明日報》借了大號隸書體鉛字作為報紙頭版大標題。

由於哈軍工紅色造反團在全國是個十分知名的「造反派」組織,奪權之後又喪權,引起了各地「造反派」的高度重視。各地群眾團體的報紙紛紛轉載翻印,少說也有500萬份次。這也許是我有生以來影響最大的一篇文章。然而文章署名是哈軍工紅色造反團,所以我們幾個都站到了幕後。

報紙陸續在北京出版了3期,由於經費等原因轉到武漢出版。我們還是依靠武昌印刷廠,利用原有人脈和辦《紅旗報》的剩餘經費,又出版了幾期。我就北京、武漢兩邊跑。當時參加編輯出版發行的只有3、4個同學。我們既要組稿、編輯、校對,又要籌劃新聞紙,在大熱天蹬三輪車運送紙張、報紙。報紙印出后,要千方百計送到哈爾濱,我的同伴們象過去地下工作者一樣,絞凈腦汁把報紙運到了對立派控制的城市中。

到8月份,談判結束,兩派準備大聯合,商定報紙停刊。我的總編任務宣告結束。

1979年我調到學院教務處工作。我的任務就是編輯《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不久,學院準備籌備出版《學報》。學院領導又來找我,要求我兼任《學報》編輯。看來文化革命中的編輯生涯已經在學院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反正是季刊,三個月出一期。按照我的工作效率,這是綽綽有餘的。因此在之後的4年中,我既是教務處高等教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又是學院兩個主要刊物的責任編輯。

在高校,學報編輯的身份有點特殊。其一,作為學報編輯,可以直接和《學報》編委會正副主任、編委聯繫。而主任是副院長,副主任是教務長,編委一般都是教授、系主任。不久,我和他們都非常熟悉了。兒時「談笑有鴻儒」的夢想終於成真。其二,說是責任編輯,但是知道內情的都曉得,生殺大權就在我手中。難得開一次編委會,編委們不可能把稿件一篇一篇都看過,全是由我介紹文章好壞、評審意見。我只要語氣上稍微傾斜一下,文章登不登就八九不離十了。而文章能不能發表,對於一些中年教師特別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職稱評審,而職稱又和分房、提薪相關。不知不覺之中,我成了學院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當然,從良心出發,我還沒有刻意刁難過什麼人,往往是對事不對人,只要文章好,我儘可能的加以推薦。通過編輯《學報》,我對學院各系的專業情況增加了了解,什麼艦艇設計、動力裝置、水聲設備、艦艦導彈、船舶導航等等,對我來說都不再陌生。

到83年,學院籌備院慶30周年,編輯畫冊和紀念冊的任務又不可避免的落到了我身上。由當時的院辦主任牽頭,我作為他的助手,又配了兩個攝影師,足足忙了3個月,終於把畫冊和紀念冊編印了出來。欄目、版面、照片以及文字說明的安排,既要滿足領導的要求,又要有創意,同時各系和各個領域又要有適當平衡,可謂煞費心機。畫冊為保證印刷質量,決定委託香港《文匯報》社下屬彩印廠印製。為此,我和院辦主任在畫冊定稿后,專程跑了一次深圳,在深圳與香港《文匯報》社的社長、彩印廠廠長接頭,落實印刷出版事項。到9月1日,院慶30周年大會上,這兩本書居然成了十分搶手的禮品。

後來我發現,我的這點本事,實際上都是中學時候喜歡舞文弄墨無師自通的。學生會搞個什麼黑板報比賽,和幾個要好同學一起,總要標新立異的得個一等獎什麼。閑著沒事,就聯絡幾個人編個油印刊物,文學的,數理化的都有。由此我總覺得,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加上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對於走向社會後能否成功至關重要。文革期間兩次擔任報紙實際上的主編,對於我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無異是很大的鍛煉。多年的編輯生涯,使我對字體、字型大小、版面、字數、單位、常見錯別字……都特別敏感,幾乎形成了一種職業習慣。當了4年《學報》編輯,就知道了學術論文發表的訣竅,到寧波后利用我這一本事,也確實幫了不少年輕人的忙,讓他們儘早在學術刊物上面發表文章,儘早獲得高級職稱(或者通過研究生答辯)。

至此,我的人生經歷,幾乎覆蓋了各個領域:學生、軍人、農民和工人(在五七幹校時)、教師、工程師、醫生、編輯、導演、公司經理、黨政幹部 ……。不同的時期,成功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繽紛多彩。以後怎麼辦?當一個養老金領取者吧,安度晚年,寫點回憶錄,在我居住的地球上留下幾個腳印。再做點善事,積點德。如果有輪迴,那麼來生爭取再做個好人。呵呵~~~


[c]由我主編的哈船院校慶30周年紀念畫冊封面
燙金校名為聶榮臻元帥所題
[/c]


[c]畫冊中的照片:軍工體育館[/c]




[c]畫冊中的照片:艦艇工程系船舶水池實驗室[/c]


[c]畫冊中的照片:船舶動力工程系蒸汽動力實驗室
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c]


[c]畫冊中的照片:由我的同事主持研製的深潛救生艇[/c]


[c]畫冊中的照片:水聲系老師在南海進行導彈落點檢測試驗[/c]




[c]畫冊中的照片:我居住過的12號樓學員宿舍[/c]


[c]畫冊中的照片:學生的課餘愛好-藝術體操[/c]


[c]為突出學院造船的專業特徵,封底放了一張船舶下水的照片[/c]


【說明】因為是菜鳥數碼翻拍,顯示照片比較模糊,原圖絕對清晰。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28
夢女 發表於 2004-11-16 00:33 | 只看該作者
呵呵,真羨慕儲老師有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儲老師要是再寫回憶錄,記得貼一份到心香來哦,期待中……:)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4-11-16 07:00 | 只看該作者
儲老師,好佩服你哦,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下的全知道!厲害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主題

2678

帖子

687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7
30
woaiweiyan 發表於 2004-11-20 12:16 | 只看該作者
希望我未來的人生經歷也能像儲老師一般豐富多采,耐人回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6

主題

1918

帖子

106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65
31
tusiji 發表於 2004-11-20 16:54 | 只看該作者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你們年輕的時候,經受一些挫折,經歷一些重大變革,對於你們的成長很有好處。以後你們再遭遇更大的挫折、更大的變革時,你就能夠經受住任何考驗,就能處變不驚。

喜歡這句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2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2-1 05:15 | 只看該作者

情諭戀刂唬和А⑼碌南形乓菔攏ㄉ希

在哈爾濱24年,周圍不乏一些有趣的人物,包括我的同學、同事。

S君,天津人,我大學同班同學。俗話說: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就是說天津人的嘴特別能說。上大學時,我們都發現S君在談到中央和軍隊、地方一些領導人時,可以毫不費力的說出某某某原來是第幾野戰軍的,擔任過什麼職務,某某又是那個根據地的,長征時在那個方面軍,惹得我們羨慕不已。後來他告訴我們,原來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學校離家遠,中午在學校吃過午飯沒有事情做,就到報亭買一摞報紙,從第一版看到最後一版。國家大事,經濟形勢,花邊新聞,尋人啟事,卟告簡歷,一個字不漏的都看完。特別是開全國黨代會、人大政協,當選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政協委員的簡歷,都象海綿吸水一樣,吸進了他的大腦。加上過目不忘的驚人記憶力,練就了這麼一副本事,大家都願意和他聊天。

但是人無完人,記憶力好,學習成績也不錯,就是動手能力差。譬如凳子腿掉了,保險絲燒了,他就都一籌莫展。80年代學校公派去美國留學深造,回來時帶了不少家電,電視機,錄像機,冰箱,錄音機……。回哈爾濱開箱通電調試,試一台,燒一台。趕緊把我們找去,問怎麼一回事?看銘牌,看說明書,額定電壓110V。美國電網電壓大多是110伏,回國後接上220V的電源,你說能不燒嗎?後來配了一個調壓器,把220V的電壓降到110V,他越洋帶回來的這些寶貝才能夠派上用途。

Z君,蘇州人,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留日回來的教授,蠶桑專家。讀書時性格頗怪,我們都在學習MZD著作、老三篇,他卻在看恩格斯的《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指導員也無法批評他。平時很少加入我們的聊天隊伍,獨來獨往。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家在宿舍議論形勢,桌子上放了一份報紙,報紙上有副統帥的照片。他老兄突然冒出一句:「現在喊萬歲,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挖祖墳?」那個年代,副統帥權勢炙人,說這樣的話可是大逆不道。果然,到畢業分配時,有人把他這句話揭發出來了。於是推遲分配,交待問題。吃了一些小小的苦頭。

後來當了老師,一改原來正統、孤僻的性格,變得十分活躍。交了許多漂亮高幹子女作朋友,其中包括L總長的女兒。75年MZX號召拉練(就是組織行軍鍛煉)中,把工農兵學員中最惹人注目的某軍政委的女兒「划拉」(東北話:勾搭上的意思)到手,後來居然成了他的第一任夫人。那個女孩子身高170公分,比他高出幾乎10公分,性格開朗活躍,交際極廣,從哪一方面看兩人都不太般配,惹得很多同齡人都憤憤不平。

最出乎意料的是,調到南方工作后,兩人離異,同時保持著正常的朋友關係,時而有來往。不久又找了個新夫人,比他小十幾歲,兄妹都是經銷鋼材的民營企業家。再見到Z君,判若兩人:衣冠楚楚,一身名牌。居然在商言商,生意場上跌打滾爬,儼然在商海中悠然自得。

W君,上海人,工程師,上海船校50年代畢業。在教研室里號稱「大迷糊」。他的夫人當時仍在上海工作,一年一次探親假。W君高高興興回上海和家人團聚。那時哈爾濱供應困難,去上海回哈爾濱總要大包小包帶許多食品:大米、鹹肉、糖果、蜜餞、年糕、香油、火腿……。包括給同事捎帶的,一次有十幾、二十個旅行袋。我們的辦法是,這邊找鐵路熟人從工作人員出口進站,提前把超重行李送上車廂,那邊凡是有捎帶行李的老師都到哈爾濱火車站月台接站。

W君和夫人好不容易搞定,20多個旅行袋都拿到卧鋪車廂,佔了一長排行李架。坐下擦汗休息,看從正規檢票口進站的旅客匆匆忙忙在月台上奔跑。誰知道等旅客上車廂,有人告訴他這個卧鋪是來人的,叫他讓開。於是一場爭吵,等把自己的車票拿出證明,被對方抓住死穴:W君的車票是5車廂的,這裡是6車廂。無奈,夫妻兩人只能慢慢把20多個旅行袋,一個接一個移到5車廂。等忙完,火車已經快到南京了。

夫人隨W君一起到哈爾濱休假。假期結束,W為她買了返回上海的車票。到送站那天,到了車上,夫人接受上次教訓,讓他檢查一下車票是否有誤。W君振振有辭,絕對錯不了。看看,3車廂6號下鋪,沒有錯。揮淚相別,苦等鴻雁傳書。等接到夫人來信,信中劈頭劈腦把W君罵一頓。原來車廂號倒是沒有錯,當時乘車日期錯了,9日的車票,他8日就送夫人上車了。等持8日3車廂6號上鋪的旅客上車,可憐的夫人失去了她的卧鋪席位。一直站到瀋陽,車廂列車員才給找到新的席位。

就這麼一個「迷糊」,工作能力組織能力極強。文化大革命中是一派的頭,文革結束后又擔任了學院的總務處長。幾千人的吃喝拉撒睡安排得井井有條,就是自己家中那些事情,總是要出差錯。

【待續】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3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2-1 11:26 | 只看該作者

情諭戀 之二十一:同學、同事的閑聞逸事(插圖)


[C][B]2002年10月,大學同學相聚在杭州[/B][/C]



[C][B]當年瀟灑兵哥哥,現在都成了糟老頭[/B][/C]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4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2-1 11:38 | 只看該作者

情諭戀刂唬和А⑼碌南形乓菔攏ㄏ攏

C君,在教研室中號稱「二迷糊」,也是上海船校畢業,工程師。此人聰明無比,本人學的船舶機械,對電子無師自通。70年代,教研室同事有台黑白電視,出了毛病,拿來找他修理。C君找來無線電雜誌,看了兩個晚上。然後就判斷這台電視機在視頻放大部分的線路上,有隻電容器擊穿了。打開電視機一看,果然如此。

至於作曲、指揮,都是自學成材。文革前,赫魯曉夫下台,趙朴初老先生寫了一首諷刺詩:《某公三哭》,諷刺赫魯曉夫。不到一個星期,他就為詩譜曲,同時製作幻燈片,在學院俱樂部放映電影前播出,引起全校轟動。文革中,他借用歌劇《江姐》中叛徒甫志高的一首曲子,填上詞,改編為諷刺對立面勸降我們的新歌,在校園中廣為流傳。

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物,生活中經常犯極其低級的錯誤。譬如有一天騎自行車從宿舍到校醫院看病。把車在校醫院自行車棚里停好,鎖上。進醫院門診,開處方,拿葯。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待走出醫院,想起要到南崗秋林公司買點紅腸、麵包。於是走到4路無軌電車站,跳上電車直奔南崗。等買好東西再坐電車回校,下車就直接走回宿舍。晚上睡到半夜,突然想起自行車不見了。穿衣起床,打著手電筒,在宿舍車棚、教學樓車棚到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年代,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稱為「三大件」。買一輛自行車,要花一年多的積蓄,而且還要憑票供應,心疼已極,躺床上悶悶不樂。……, 突然想起昨天去醫院看病,會不會把自行車放那裡了?一個鯉魚打滾,起床穿衣,直奔校醫院,哈哈,自行車乖乖的在停車棚里站著。同宿舍的老師第二天就把這個烏龍事件傳遍了校園內。

再如,70年代學校里流行打傢具,幾乎所有老師都買了木材,等乾燥后開工。C君也買了不少板材,什麼紅松,水曲柳的。無聊的時候就用坐標紙設計傢具,今天設計一個寫字檯,明天設計一個五斗櫥,過兩天又設計一個被櫃。每次設計完成,就用鉛筆在木板上面畫線。一天,也是心血來潮,突然想開工了。拿起鋸,按著畫的線鋸下去。等到鋸完,才發現鋸出來的木板,長長短短,根本不能用。大呼「見鬼了,見鬼了」。問同宿舍的老師:你是不是看我剛才在木板上畫線?怎麼按照線條鋸出這樣的鬼東西?等同事起來一看,啞然失笑:每塊木板上,前前後後畫了不知道多少鉛筆線條,這根線是寫字檯的,旁邊那根線是五斗櫥的,這樣鋸出來的木板能長短一致嗎?

L君,50年代大連海校畢業,在70年代的教研室講師里也算個元老級人物。其父與周總理是南開中學同學,私交甚好。L君年輕時隨父親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家中去作客過幾次,叫總理為周伯伯。L君風流倜儻,舉手投足,十足洋派,十分瀟灑。英語一流,一不小心,ENGLISH就脫口而出,而且絕對是標準的牛津音。

L君多才多藝,黑管、雙簧管,都吹得很好。也會打棒球、網球。學院歌詠比賽,他是海軍系方隊的指揮,一招一式,非常專業,堪比小澤征爾。70年代初,我們一起在上海參加秦山核電站設計,一天就我和他在宿舍里,聽收音機。換台時突然聽到一個台在播音樂,馬上興奮起來,示意我安靜,輕輕說:英雄交響曲,貝多芬的。我那時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但是從心底里佩服他。在那個年代,這些洋玩意兒和部隊院校里的革命氣氛格格不入。因此,歷次運動他總是受批判對象。罪名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崇洋媚外。

80年代,學院任命他擔任院圖書館館長。這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到半年,學院圖書館被他整頓得有條不紊。服務也上了一個新台階,深得廣大師生員工讚揚。

Y君,南京人,1.80的大高個。其父是南京師範學院的副教授,與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私誼,他考到哈軍工就是華羅庚推薦的。因此在班上未免流露出捨我其誰的優越感。

Y君學習的用功程度,在班上確實無人可比。第一學期考試四門課程,他是我班唯一獲得全優的學員。文化大革命中期,他是我校炮轟派的領導人之一。在南京的哈軍工紅色造反團聯絡站當過頭,參加了由周總理主持的中央解決江蘇問題的兩派談判。到船舶學院后最早從飛機發動機專業改行搞計算機的,並且到英國拿到了博士學位。回國后就留在四機部(就是後來的電子工業部)406研究所(就是率先把微軟的DOS操作系統漢化推出CCDOS的那個所),擔任了我國32位微型計算機小組的組長(也許是副組長)。

89年初,受406所派遣,到美國參加一個合作項目。不久64事件發生,美國政府允許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無限期滯留美國,後來又都拿到了綠卡,取了一個」埃德加」的洋名。90年代,知道他在一個不小的IT企業中擔任部門經理,算混得不錯了。但是,新世紀初,美國IT產業不景氣,公司裁員,首先拿亞裔員工開刀。用大陸時行的話來說,就是「下崗」了。於是和他夫人一起自己註冊了一家公司,自己當老闆,專門搞系統集成。利用國內406所同事的人脈,由他們在國內幫他拉項目,他負責在美國採購設備,開發軟體,典型的「內外勾結」。

所謂「百步之內,必有芳草」。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周圍,總有一批形形色色的優秀人物,就看你能不能去發現他們,並且平等的和他們交往。我年輕時,年少氣盛,總是感到周圍的任何人都不如自己。因此在中學的品行評語,好幾次出現「驕傲不能團結人」的字樣。隨著閱歷的增加,開始注意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和不同的人共事相處。出現這個轉折,對我來說,受益無窮。多看看別人的長處,多看看自己的短處,你就能夠每天從你周圍的人身上,學到不少有用的東西,包括知識,包括為人。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35
夢女 發表於 2004-12-2 05:45 | 只看該作者
看著照片,有種時光流逝的感慨。

問好儲老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144

帖子

449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9
36
晶瑩琥珀 發表於 2004-12-18 07:58 | 只看該作者
儲老師有這麼豐富的人生閱歷,真讓人羨慕死了,只是我沒有看到穿軍裝的照片呀.
u_u哈哈帖圖u_u唯美帖圖u_u哈哈笑話u_u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7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2-18 23:25 | 只看該作者

[C]2004年7月於新疆於闐
注意我的肚子,是不是該減肥了?[/C]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79

主題

9363

帖子

6182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182
38
 樓主| chujiakang 發表於 2004-12-18 23:35 | 只看該作者

[C]應琥珀的要求,照片在此存放一周[/C]
震驚的70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144

帖子

449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49
39
晶瑩琥珀 發表於 2004-12-19 03:5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儲老師!儲老師穿上軍裝好帥呀.這是我保存的可親網友中的第四張照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40
夢女 發表於 2004-12-19 04:11 | 只看該作者
呵呵,儲老師笑容好燦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1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