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zhenru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娑婆世界禪宗中膾炙人口的公案--「拈花微笑」

[複製鏈接]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21
 樓主| zhenru 發表於 2012-5-25 18:04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一集 受持三歸之行(三)
正禮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到四個四不壞凈。如果能夠歸依三寶而成就四不壞凈,那一定可以確保這個人永遠能夠不墮三惡道,能夠在三界裡面人天的三善道裡面常常在人天的境界中受樂。如果毀壞了三歸依戒,那就常常會淪墮到三惡道裡面。我們知道三歸依的這個功德有這麼廣大,我們應該一起跟我們的眷屬,一起來佛教的道場受這個三歸依。可是我們要受三歸依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弄清楚,我們想要去受三歸依的這個道場,他們對於佛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法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僧寶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戒法是怎麼說的,我們一定要先把它弄清楚。因為當我們把這些事情弄清楚之後,我們去受三歸依戒之後,就可以獲得廣大的功德。可是如果我們不是先去把它弄清楚——他們所說的佛、他們所說的法、他們所說的僧、他們所說的戒法是如何的——那就盲目的去歸依,那這樣反而是不好。因為有很多假借佛教的名義來欺騙眾生,這個是我們五濁惡世,在這種惡世中修學佛法,最困難的地方,也是辛苦之處。可是既然我們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有這樣子的惡因緣,我們就應該要以我們的智慧,來排除這樣子的惡因緣,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仔細的來分辨。

我們接下來說,我們說的這個三寶——歸依三寶。可是三寶它有分所謂的世間三寶、跟出世間三寶,乃至有所謂的自性三寶(同體三寶)——自性佛寶、自性法寶、自性僧寶,我們要來解說這個部分。所謂的世間三寶是說:譬如我們在寺院裡面,可以看到有佛像、有菩薩形像;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經典——大乘的經典或是二乘的經典、或是其他的論典、或是律典,這個經律論的這些經典就是法寶;佛像呢我們就說它是佛寶,那我們說的菩薩像,乃至有一些是出家眾,這個就屬於僧寶,他是屬於我們說的佛菩薩形像,就是我們說的佛像,或是說僧寶的形像,這個僧寶就是現在依於佛教的戒律所出家的這種出家四眾,他也持守三歸五戒、他也持受他的比丘、比丘尼戒,這樣子的四眾就是僧寶。我們所說的這個世間三寶,就是在講這個佛像啊,經典啊,還有這些出家眾,這個就是世間的三寶。

我們說 釋迦牟尼佛祂是佛寶。可是有人會說:「釋迦牟尼佛不是入滅了嗎?那佛寶不就不見了嗎?」不是這樣子。雖然 釋迦牟尼佛入滅,那是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因緣如此,所以祂就取滅,可是取滅祂並沒有真滅,因為祂現在還在色究竟天宮中說法。可是在人間呢,就有表法的佛像存在,讓眾生可以來景仰 佛陀,所以在世間的三寶裡面的佛寶,就是指的這個佛像。可是我們的心中一定要知道,佛陀祂仍然是存在的,仍然在三界裡面度化眾生,仍然在加持我們。那這個經律論裡面的法寶,現在收藏在所謂的《大正藏》,或其它的不同種類的經典。我們要區別說八識論的這種正確的經典才是法寶,如果夾雜著其它錯誤的經典,夾雜著其它的偽經或是疑偽經,這個就不是法寶。那我們說出家的僧寶,他是怎麼樣呢?他要受這個菩薩戒、比丘戒、還有比丘尼式,能夠正受這些戒法,他才是世間所謂的僧寶。如果有這樣子的僧寶,這些受菩薩戒的菩薩,或是說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示現聲聞的這些菩薩,這些也都是僧寶。所以說出家有四眾,為什麽?因為菩薩有些,他是不受比丘戒、不受比丘尼戒,他是直接受菩薩戒,所以他也有二眾;如果有些人,他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且一定會加受菩薩戒,那他示現出出家相面,出家的相貌,這樣合起來就有四個眾,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世間的僧寶。

世間三寶的這個僧寶,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這個戒法,如果他不持守這個戒法,乃至他破壞了三歸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樣不成為僧寶。所以說一切的戒,譬如說這個僧寶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薩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歸依戒。所以沒有一個僧寶,他是不受三歸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歸依戒跟五戒作為前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一部經叫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說:【(優婆離)問曰:「若不受三歸,得五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八戒不?若不受三歸,得十戒不?若不(受三歸),白羯磨得具戒不?」(世尊)答曰:「一切不得。」】這段經文所說的五戒,就是我們說的殺、盜、淫、妄、酒。所謂的八戒就是指八關齋戒,這是八戒。或者是說十戒,這個十戒指的就是要成為比丘、比丘尼之前,所要受的沙彌戒或是沙彌尼戒,那就是屬於十戒。或者是說白四羯磨得具戒,具戒講的是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意思就是,優波離問 釋尊說:如果要得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聲聞具足戒),是不是可以不受三歸依戒?如果不受三歸依戒的話,這些戒能不能獲得呢?佛陀就回答優波離說:「一切不得」。也就是說,所有持守戒法的人,他一定要先遵守三歸依戒,如果沒有遵守三歸依戒,那他的戒體一定都損壞掉。

很多人對於什麽叫作戒體,他會很多的迷惑。什麽是戒體呢?戒體就在告訴我們:我們知道持守的那個分寸,持守的那個界限,當我們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的時候,當我們知道那個界限、知道那個範圍的時候,我們所知道的那個範圍、那個界限就是一個體,就是我們要持守的那個戒體。所以如果有人去違犯重戒,我們說他的戒體毀壞。為什麽?因為他不遵守自己所界定的那個分寸,不去遵守他自己所約束——跟佛菩薩所誓願要遵守的這個界限。因為界限損壞,所以說他就是非不分、善惡不分;因為是非不分、善惡不分,所以叫作沒有戒體。所以戒體就是要知道,我所要持守的那個範圍,我能夠清楚明白,所以叫做有戒體;如果沒有清楚明白,這個範圍跟內容,那就叫做沒有戒體。所以有戒體、沒戒體就在於:對於所受的這個戒法——應該持守的那個內容——有沒有具體的了知。如果能具體的了知,那就叫做有戒體;如果不能具體的了知,那就叫沒有戒體。所以受持三歸,一樣有三歸依戒的戒體。所以如果我們到任何道場去受戒的時候,都應該要聽聽他所說三歸依戒的內容,如果他說的是正確,我們就知道傳法的人他有戒體。因爲他有戒體,我們聽受了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本身有戒體,因為我們知道,清楚的知道如何持守。可是如果我們去歸依的時候,他不跟我們講應該持守的範圍,這樣的話沒有戒體,沒有戒體就是隨緣的、結緣的歸依而已,這樣的話還沒有真正進入佛門。所以我們都應該清楚的了知三歸依戒的內容,瞭解了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去具足眾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22
 樓主| zhenru 發表於 2012-5-25 18:04 | 只看該作者
簡單說了世間三寶之後,接下來要跟各位介紹「出世間的三寶」。出世間的三寶一樣是佛、法、僧三寶。所謂的佛寶,就跟世間三寶是不一樣。世間三寶是佛像——裱好的佛像,不管是大理石雕的、玉雕的或是土去塑型的,或只是印刷的佛像,那都屬於世間的三寶、表法的三寶中。所謂出世間的三寶是指什麽呢?就是指真正的佛陀、十方的諸佛!佛寶就有分法身佛、報身佛、應化佛(應化身佛)。為什麽佛要這樣來區分呢?因為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瞭解什麽是有情?因為在佛陀的境界來說,可以把這個有情的真正最後所成就的境界,能夠讓眾生瞭解。所以我們要來簡單說明一下佛的三身。

譬如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真心。這個法身是一切眾生也都有,所以 佛陀常常依於自己的法身跟眾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會說:心、佛、眾生是相同的;心、佛、眾生是不二的;心、佛、眾生是一樣的,所以一切眾生跟諸佛都平等的,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依於法身的功德來說。所以一切眾生也都是有法身,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一個真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就是「法身」!

可是我們知道,我們一個有情是由第八識跟其祂的七轉識,還有色法,這樣子共同成立,共同組合。這樣的話除了法身之外,還可知道事實上還有其它的色法跟心法,這成就了所謂的「報身佛」。報身佛的意思是說,祂依於祂三大無量數劫所修的智慧跟福德所成就的這個報身,這個報身就叫做報身佛。報身佛事實上祂又有分:所謂的「自受用」的報身佛,跟「他受用」的報身佛。所謂的「自受用」的報身佛,是因為佛陀祂的功德十分廣大,所以祂有祂的自己受用的報身,這個是自受用報身。在《華嚴經》裡面描述:釋迦牟尼佛祂的廣大報身是無量無邊的,祂是在蓮花藏世界海中的某一個世界海中,有千瓣的蓮花,祂坐在上面,祂就叫做 毗盧遮那佛。那是祂的廣大報身,我們一般眾生難以見到,即使親眼見到,因為祂太廣大,我們也不知道那是報身。因為太廣大了,我們眼界太小(我們太渺小了),所以 佛陀還會示現出所謂「他受用」的報身。這個所謂「他受用」的報身,就是要來度化眾生的,來度化菩薩,所以色究竟天宮裡面的 佛陀,就是「他受用」的報身佛。所以我們知道報身佛是有兩個:一個是「他受用」,一個是「自受用」。也有其它的宗教說,那個報身佛是個男女交合的「抱」身,那是錯誤的,因為那是錯誤的,是修雙身法的,它不是佛教,它也不是真正佛陀的報身,因為佛陀的報身不是這樣子。

我們說還有「應化身佛」,什麽叫應身呢?就是應於眾生的根器。我們說在色究竟天宮的報身佛,事實上也可以算是應現於諸地菩薩,所以祂教化諸地菩薩在色究竟天宮。可是我們也可以說事實上,應身佛指的就是 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應化有情、來教導大家、來建立佛教、來度化我們在五濁惡世的這些有緣的眾生,所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在印度的 佛陀釋迦牟尼佛,祂就是應身佛。所以祂所示現的身量跟祂所相應的眾生是相類似的,因為只有這樣子,眾生才能夠接觸,才能夠學習,才能夠親近。如果 佛陀都是用祂的法身、用祂的報身來示現,眾生沒辦法去親近祂,沒辦法直接學習的。所以佛陀有時候也依於祂的悲願——祂本來是可以有廣大的受用,可以不受三界輪迴、這種色法的境界的拘束——結果祂願意來到這種五濁惡世,在古代的時候飲食是那麼不好,環境是這麼不好,結果祂還要打著赤腳走這麼多路,來度化眾生,這就是祂的悲願!就好像天人升到天之後,都不願來到人間了,結果偉大的 世尊竟然願意離開祂的自受用境界而來到人間,這就是因為祂的慈悲跟祂的願力!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佛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是超越於諸天的,跟一切的天人祂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應身指的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應化在印度的 釋迦牟尼佛。

所謂的「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說變化的身,也就是說佛陀除了用應身要入胎、出胎、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之外,事實上祂也常常化現化身。化現化身到其它的世界,或是化現化身到其它的天界,乃至化現化身到眾生的夢中、有情中的夢中,所以有些人他會夢見釋迦牟尼佛跟他說法,這就是佛陀的化身。

那我們說佛陀既然有三身,我們說眾生一樣有法身,最後也會跟佛陀一樣,我們現在好像是不一樣?沒有錯!因為我們現在有的是法身,我們的報身跟我們的應身呢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的報身就是我們的業報之身——所以成為人,我們是應於我們自己的業。那我們有沒有化身?我們沒有那個能力,所以我們沒有化身。所以我們的應身跟報身是合在一起的;我們也沒有那樣子的功德力量;所以說一般的眾生有法身——就是他的第八識如來藏;可是也有他的業報身,就是他的七轉識跟他的色身。所以眾生最後要能夠修學,就是希望能夠修學淨土法門,最後能夠邁向成佛之道,最後跟 佛陀一樣,可以成就功德廣大的三種身。

我們接下來跟各位介紹所謂的「法寶——出世間法寶」。出世間法寶就是:四諦、緣生、六度詮旨。前面有說三福凈業裡面的第一個部份:孝養父母、侍奉尊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是屬於世間,因為它還不是解脫,我們現在所說的出世間的法寶,是跟這個不一樣,因為他要談到解脫法。解脫法就是所謂的「四諦緣生」跟「六度詮旨」。為什麽這樣分呢?因為這跟三乘菩提是有關係的。(因為三乘菩提的內容很多,所以我們在這個節目裡面,不能跟詳細跟各位解說,所以只是大約跟大家提示一些重點。如果大家對於四諦緣生跟六詮旨有關於聲聞、緣覺、菩薩的法,有疑惑的話,請各位參考我們三乘菩提所說的內容。)這個四諦緣生的四諦講的是聲聞,緣生就是緣覺法,六度就是菩薩法。關於三乘菩提實際的內容,我們在三乘菩提裡面已經有很多的介紹。所以我們接下來會簡單的跟各位說明,他們之間的一些差異。

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有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在下個單元再跟各位來解說。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23
 樓主| zhenru 發表於 2012-5-26 13:22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二集 受持三歸依之行(四)
正禮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前面一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了出世間三寶裡面的佛寶。接下來要跟各位介紹「四諦緣生」、「六度詮旨」,這部分就是所謂三乘菩提它主要修學的內涵。

譬如說「四諦」,講的就是聲聞人所修學的四聖諦:也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跟苦滅道聖諦。「苦聖諦」就是說,我們對於我們三界的一切法,事實上它的本質都是生滅,而令人痛苦的。這種痛苦是說,即使我們在快樂的境界裡面,我們想要讓它保持,可是它終究還是要喪失。所以天人他是快樂的境界,可是在這快樂的境界,他有辦法永遠保持嗎?他還是沒有辦法永遠保持,所以他還是要喪失。可是喪失了快樂的境界,本身就是苦。所以一切的境界,事實上在三界裡面,它都是苦。

而這個「集」就是說,為什麽這個苦會集起呢?它所說的道理就在這裡,那為什麽會有集起呢?這是因為貪愛。可是為什麽貪愛,會導致我們輪迴生死呢?所以苦集的道理的背後,事實上就是因為有一個如來藏,祂在含藏我們所有貪愛的業種。因為我們貪愛,所以就繼續輪迴生死,繼續幫我們出生五陰十八界,讓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起起伏伏,然後承受無量的痛苦,這就是苦集。

「苦滅」呢,聲聞人就知道說,這樣子的生死流轉不是究竟,所以他想要獲得一個究竟解脫於生死之苦的這個境界,所以他就要尋求滅苦的方法。所以他要知道苦如何滅呢?就是要把一切生滅的法,都把它滅盡,把三界裡面的貪愛,全部把它斷除,乃至把自己對於自己存在的這種貪愛,也把它斷掉,所以最後就把自己滅盡,而單獨存在於這個無餘涅槃之中。依於這樣子的沒有境界的境界,就說為是聲聞人的究竟解脫。聲聞人還要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在人間修行,一直到他捨壽為止,所以這就是所謂聲聞人所修的四聖諦。可是佛陀在人間示現,不是為了要度大家入無餘涅槃,因為這樣子並不是對眾生最有利的,所以祂還要教緣覺法,最後還要教大乘法。

緣覺法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的智慧再更增上,所以要教緣生法。這緣生法所說的緣生,就是指因緣法,因緣法所說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就說到十二因緣,有十二支因緣在讓眾生從無明一直緣行、行緣識……一直最後到老死憂悲苦惱,然後純大苦聚這個聚集。所以眾生就是在這種輪迴之中不斷地受苦,修了緣覺法之後,他就知道十二支因緣裡面,只要我從中斷除其中的一支,那這十二因緣的環環相扣就被破壞了,最後就還滅了,還滅到最後,十二支因緣的因緣支全部滅盡。可是滅盡的時候,緣覺的辟支佛他還知道滅盡之後,還是有一個入胎識的存在,所以說緣覺他也是知道有第八識存在,只是就他的經驗來說那就叫入胎識,這就是緣覺所修的因緣法。

可是修聲聞跟緣覺,還不足以成佛,也還不是佛陀建立佛教的目的,所以佛陀還要教導「六度詮旨」,也就是教導眾生如何來修六度萬行。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智慧」。那什麽是「布施」呢?布施所要指向的道理是什麽?——「六度詮旨」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修這個六度,祂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麽?事實上它有兩個面向(簡單來說兩個):第一個,這個六度可以讓我們眾生因為修學六度最後邁向成佛,這是第一個意旨。為什麽可以成佛呢?為什麽要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呢?因為要修學這些法,而可以讓我們成佛,它的根本所依就是因為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讓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布施的功德、福德功不唐捐,因為功德、福德都記錄在如來藏裡面,祂都幫我們收藏得好好的,所以成為我們未來世,菩薩的廣大的這種福報跟功德。

「持戒」(持戒的道理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需要持戒?因為如來藏的法性可以讓眾生,當他作善業的時候獲得善的果報,作惡業的時候,就獲得三惡道的果報,所以我們就要持戒。那我們持戒,為什麽我們能夠一直持戒呢?因為也是有這個如來藏幫我們執持了我們持戒的習慣。所以有些人出生之後安分守己,他不會去貪別人的東西,他也不會去侵犯人家,也不會想要過度的縱欲,不會想要修雙身法,為什麽他可以這樣子呢?因為他過去世有修持戒到彼岸的功德,所以他就可以養成這個習慣,而且能夠來到現在世,乃至去到未來世,都可以顯現出他持戒的功德。所以說布施、持戒,也是有它的道理,而這個道理的建立,也都是因為要有如來藏的存在,才能夠建立。這樣的話,我們持戒、布施,才符合道理,才是理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24
 樓主| zhenru 發表於 2012-5-26 13:23 | 只看該作者
那「忍辱」呢,忍辱就是說我們在持戒的時候,或是在行布施的時候,事實上是應該要忍辱,要有耐性的。如果沒有耐性,我們沒有辦法成就布施的。譬如說要布施愛語,可是人家對我們講嘮嘮叨叨——從家裡面的小事講到大事、大事又講到小事、亂七八糟講一堆,如果沒有耐心,沒有忍辱,沒有辦法成就這樣的功德,不能成就傾聽眾生抱怨的這個福德跟功德。那一樣啊,如果說有些人,我們碰到之後,他對我們不好,乃至恩將仇報,我們也要忍辱,因為忍辱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很多人不能瞭解這一點,譬如說有些人,常常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不好就生氣,結果氣壞了自己。可是有智慧的人,他就會這樣想:「如果說我是對的,他是錯的,那他是比較不利,不利的人他應該要緊張才對。那我們是對的人,我們為什麽要生氣?為什麽要緊張呢?為什麽要氣憤呢?」我們會氣憤一定是因為怎樣?還是有貪著。因為他可能對我們不利,損害我們的利益。既然利益是可以被損害,表示利益即使獲得,它終究也是壞滅嘛!既然是可壞之法,由別人來壞有什麽關係?所以修學解脫法,就是能夠看淡於世間的一切法,最後就可以修證忍辱,來邁向解脫。

那「精進」度呢,就是要對這些法瞭解之後,然後精進不懈,然後就可以邁向解脫。因為三大無量數劫,是需要勤苦修行的,是要持續不斷的,所以需要精進度,才可以讓我們的成佛之道能夠延續。

那「禪定」呢,就是對於我們三界裡面的各種境界要能夠瞭解,不是只有人間的這個境界,對於諸天的境界,譬如欲界天、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的存在,都要透過禪定的方法來實證,來證明說確實是有欲界天存在、確實是有色界天存在、確實是有無色界天存在。當我們能夠實證禪定,那我們就可以了知,三界裡面確實是有這些不同的境界,那我們對於世界的了知,眼界就更寬廣。

最後就是「智慧」了,就是解脫的智慧,還有大乘的實相智慧。這個智慧所要實證的根本,還是一樣指向這個如來藏。

所以說在佛法的修行裡面,我們要說出世間的法寶,指的就是「四諦緣生」跟「六度詮旨」,特別是六度裡面的,菩薩所修的「六度波羅蜜」,它是含攝「四諦緣生」的。有人會不瞭解這個道理,以為聲聞人才會有解脫,菩薩沒有解脫,這是錯誤的觀念。菩薩的解脫就在於說,譬如說菩薩對於錢財的解脫,就是因為他願意布施。聲聞人他是三衣一缽,他是把他所有財產,布施之後他出家,他是沒有任何財物可以布施其他人,他只能法布施。菩薩呢,菩薩他能夠解脫於三界的繫縛,就是因他願意布施一切的所謂世間的財富,乃至種種的愛語,乃至種種的法寶,他都願意布施出去。所以說菩薩就因為他對於這些世間的財富、名聲等等眷屬他都不貪著,所以他願意行布施。所以從菩薩行布施,就可以看出來,菩薩他是有解脫的,只是他的解脫的方式,跟聲聞不一樣。聲聞他是把他拋棄之後,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呢,他是繼續去獲得人天的種種資財之後,去布施給眾生,因為他不貪著,因為他解脫於這些財富的繫縛;他也把他所獲得的財寶,他的這個法寶,也都布施給眾生,因為他對於法寶也不吝惜,因為他也對於法的執著,把它去除掉,不被法的貪著所繫縛,所以菩薩也願意布施種種的解脫法、種種的實相法給眾生。所以這是菩薩的解脫,所以菩薩一樣有聲聞緣覺的解脫法。這就是所謂的出世間的法寶。

另外,還有所謂的「僧寶——出世間僧寶」:指的就是四向五果——這通教菩薩所證的這個果位,還有三賢十地的這個大乘菩薩的所證。四向五果指的就是四種聲聞所證的果的向位,譬如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要實證之前,有向於初果的初果向,要進入二果之前,也有二果向,乃至進入三果、四果之前的三果向、四果向,這就叫作四向。那另外還有四果,那為什麼會多一個果而稱為五果呢?因為還有辟支佛果。因為辟支佛果是超越於聲聞,因為他所證的緣覺法、因緣法,是超越於聲聞,所以說他的辟支佛果也要加進去,所以稱為四向五果。如果他是聲聞,那這個四向五果就是聲聞,可是如果是菩薩的菩薩僧寶,那他就是通教的菩薩。譬如說他可能還沒有修學到別教菩薩的法,那他所證的四向五果就是通教菩薩所證。我們說三賢十地的大乘菩薩,他所證就是有別於通教菩薩、有別於二乘,他所證的三賢十地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十地。這個三賢十地或者是通教菩薩的四向五果,通通都叫作「僧寶」,而且這個僧寶是真正的出世間僧寶,是真實的三寶,而不是跟前面所說的世間的這個僧寶是一樣的。事實上他們本質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僧寶他可能是還沒有解脫,他只是依於三皈依戒,依於他的聲聞戒律,所以他成為僧寶,可是對於佛法果位的實修呢?他沒有。可是當菩薩他實證了四向五果或是三賢十地的這個果位的時候,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在僧寶裡面,真實的僧寶,也就是「僧」——出世間三寶中的僧寶,他的位階是高於世間的僧寶。
那出世間的僧寶,這個三賢十地,他的實證是完全依於他的智慧,而稱為「僧寶」,而不是依於他的外相。前面所說的世間的僧寶,他通常要依於外相,還有他的戒律,譬如說如果他受比丘、比丘尼戒,他就要剃頭著染衣,他要示現出聲聞相,所以這個時候他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這種外貌。為什麼?因為要表現出聲聞的解脫,那是為了表法。在這個世間的僧寶裡面,也有菩薩僧,他是不示現出這個出家相的。可是如果說他要稱為真正的三寶,他是要實證果位的,那表示說他才是真正的僧寶,而不是說他不剃頭,他也不著染衣,他也不持戒,而可以說為僧寶,不是這樣子。

那這裡所說的僧寶——這大乘的我們說的這個出世間的僧寶,他是因為有實證了佛法,他有果位,他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他就不依於外相。所以我們可看到一般的寺院裡面,在大雄寶殿裡面最中間的一尊就是所謂的 釋迦牟尼佛(祂是我們的教主),可是兩旁呢就有所謂的 文殊跟普賢。那 文殊、普賢(如果各位有仔細看的話,就可以看到在這個大雄寶殿裡面的 文殊、普賢)祂們都是現天人相,也就是他是長髮披肩,而且他是穿上天衣的,而且有瓔珞的。所以說在大乘的寺院裡面,事實上就是以這個菩薩僧,特別是顯現出天人相的這個菩薩僧為主的,也就是他是只受菩薩戒,而不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實證,因為他有實證的智慧,所以他們不依於這個外相來住持佛法,所以在大乘菩薩裡面,他是同時顯現出在家相跟出家相。可是如果說要顯現出在家相而能夠稱為僧寶呢?他一定是實證佛法,如果沒有實證,不可以稱為僧寶。可是他實證了佛法之後,譬如說他斷我見,或者是說他已經明心乃至見性,那他就可以稱為大乘的菩薩僧,他就是真實的僧寶,而且這樣的僧寶,是真實的出世間僧寶,他是超越於世間的表相上的這個僧寶。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要認清楚,佛法的所修所證都是智慧,是以智慧來論位階,而不是依於表相來說。

所以有些人就會誤會說,特別是有些修聲聞法的他就會說:為什麼有些人(譬如我們同修會的導師),他是沒有出家,可是為什麼要說法?有人就批評說那是白衣說法。事實上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 導師已經實證了佛法,而且把三乘菩提真正的內涵把它講出去,而可以幫助更多人、很多人能夠真正實證佛法,所以祂是真實的僧寶。所有實證佛法都是真實的僧寶,既然是真正的僧寶,那就不是白衣。因為白衣不在於身上所穿的衣服,而在於他的內心是不是真實的出家。如果穿著僧服,可是內心還是一樣貪著名聞利養、一樣不皈依三寶、一樣信受外道的法,那這樣的話他一樣不是僧寶,他一樣是白衣。雖然他穿的是出家的衣服,雖然是剃了頭發,可是一樣叫做世間的凡夫,而不是真正的僧寶。

可是有一類是真實的白衣說法。就是有一些人(他口中會批評這種事情),可是他所聽受的人是什麼呢?是學術界!他相信世間的那些學術界的人。學術界的人,很多他是不信受三寶的,他是毀謗大乘的,結果他們特別信受這些人,而且請他們到寺院去講課、講法,結果他們是出家人,可是他們在下面聽法。然後因為這些人,他也不皈依三寶、他也否定大乘、否定佛教、否定佛陀的存在,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白衣!可是他們是出家人、出家眾,而聽受這一些人在講說佛法,這才是真正的白衣說法!所以我們要說真正的白衣說法——請學術界這種還沒有實證、也還不相信佛法的人,他去講授佛法,這個才是真正的白衣說法,而且是白衣高座說法。那如果說出家眾在下面聽法,那就是違背了他的三皈依戒了,他違背了他自己的戒律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知道,佛法正確的道理,完全在於智慧,而不是在於表相,白衣或黑衣也是要從智慧來論,而不是從表相來論。

因為今天這個單元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