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huiridangkong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1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 21:33 | 只看該作者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這個就是因為他只知道無了,所以就亂講。無論是有,他也說『無』;無,他也說『無』。你問他什麼,他就『無』;你再問他什麼,他還是『無』。無、無、無,就是說這一個字,第二個字他不講。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他觀察自己的心,『互互無處』:在這十二類的眾生裡邊,他覺得行陰這個心,互相都沒有;在他看見這個沒有的地方,他就『因無得證』:他覺得因這個『無』字,他得到智慧了。其實他不明白,這就叫矯枉過正,根本沒有道理的。他自己就執著這是無,互互都無,互互無處,他就覺得他開悟了。開什麼悟?悟這個『無』字了。

  『有人來問』:譬如有人來請問法,一看他是個老修行,一天到晚也不講話,在那個地方閉目養神,甚至也不吃飯,就吃點香蕉之類的。一般人以為這是個世間的聖僧了,於是乎就來向他問法,他也就裝模作樣、裝腔作勢的,這麼就答了,『惟答一字』:就答一個字,這一個字就是一字禪。這一般人也不明白他說的道理是什麼道理,所以就給它取名叫『一字禪』。無論你問他什麼道理,『但言其無』:他就『無』。

  你再問他:『我怎麼樣修行?』

  『無。』

  『我念佛不念佛?』

  『無。』

  『我持律受戒好不好呀?』

  『無。』

  什麼都是『無』。啊!他這個『無』字,這一套『無』,把你弄得也矇頭轉向的,東西南北也找不著了,也就是遺失章句了。你也不知道,盡想:『他說的無,什麼道理呢?什麼無?無什麼呢?』於是就周圍找,也找不著東西。啊!真是無了。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無論你再問他一個問題、十個問題、百個問題、千個問題、萬個問題,他都是一字『無』,就答你一個『無』字。所以你這個問的人,就想:『啊!他講的這個禪理太高了,我們都不明白了。』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這是第三種矯亂的顛倒,矯亂的虛論。這個人『諦觀其心』:他也觀看自己的心,看這十二類的眾生,『各各有處』:各各都有生有死的這個『有』處,『因有得證』:因這個有,他就覺得他證果了。其實呢,他不是證果,經上這麼說,是形容他這種錯誤。他看一切眾生都有,他就:『啊!都有了。』他看見這個道理,他就認為他開悟了、證果了。哈!

  『有人來問』:有人來問他,『惟答一字』:無論問什麼法,他就答一個字。『但言其是』:他說什麼呢?說『是』。

  你問他:『我出家做和尚好不好啊?』

  『是』

  『我受五戒好不好?』

  『是』

  『我應該做什麼好?』

  『是』

  無論問他什麼,他就答一個『是』字。

  『除是之餘,無所言說』:除了『是』字之外,他不講了。所以你覺得:『啊!這真是一字禪,這個真是高僧啊!他說這個法真是妙到極點,我也不懂。』你不懂那就是妙了。所以,好像我現在講這個經,你們懂了,那就不妙了。你若說不懂,『啊!講來講去,法師說什麼呢?』哦!那就是妙了。因為你不懂,就是妙;你若明白了,就不妙了。為什麼不妙呢?你明白了嘛!你沒明白那個東西就是妙。所以你若想『妙』,就不要學佛法了,你不學就不知道,這就是妙。

  他就只說一個『是』字,你無論說什麼,他還是說一個『是』字。為什麼?他以為他就由這個『是』字上開悟了,那麼他也這樣告訴你,傳給你法——Transmit Dharma to you。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2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 21:34 | 只看該作者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這第四種的矯亂,就是有無矯亂。什麼叫有無矯亂呢?他又說是『有』,又說是『無』;又說『無』不是『有』,『有』就不是『無』。他也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無,這就好像那喝酒喝醉了的人那麼亂講。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他在這個行陰裡邊,也見到有,又見到無。見到這個行陰,像水波浪似的這麼行,遷流不息,他說是『有』。在這個遷流不息的時候,有斷的地方,他又說是『無』。

  『其境枝故』:他這個境界生出來一個叉枝,就好像木頭生出一個旁枝來。所以他說這『有』也是,『無』也是。『其心亦亂』:他這個心裡也亂了,為什麼他心裡亂了呢?就因為他自己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定力。這智力和定力,他不平等、不平均,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生出一種執著,自己也找不著頭緒了,就有個錯路,他也不知道哪一條路是對了。

  『有人來問』:若有人來請法,向他請開示,『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他說,也有,也就是沒有。『亦無之中,不是亦有』:可是沒有的,就不能是有。亦有就是沒有,但是沒有可就不是有,你說這究竟是個什麼道理?『一切矯亂』:這就是個矯亂的道理,矯枉過正,說得自己也不知道說些個什麼。所以我說這是他說醉話。

  『無容窮詰』:無容,你不能和他講道理的,這個樣子怎麼辦呢?就是我那個辦法,你打他兩個嘴巴,看看他還說是有、是沒有?你這麼打他一個嘴巴,他若說:『你怎麼打我?』『你沒有嘛!我打你也是沒有啊!』還有那個辦法,你拿刀把他殺了說:『嘿!殺了你。』看看他有沒有?這無容窮詰,就是不可以和他講道理,沒有道理可講的,也不要問他了。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因為上邊這四種矯亂的虛無,這種虛無飄渺的道理,講得無有是處,講這個沒有真實的道理,『墮落外道』:所以就墮落外道。為什麼叫他外道?就因為他那個理論不正確,邪知邪見,所講的道理,都不是究竟、不是徹底的。『惑菩提性』:那麼就把這個真正的菩提覺道給迷住了,給遮蓋住了。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這個就叫做第五種外道四種的顛倒性,就是前邊那四種。

  第一種就說他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第二種,你無論問他什麼法,他就用一個『無』字來答覆你,一天到晚,旁的字他不說,就說無、無、無。有人和他一講什麼話,他就說『無』。你千問萬問,他就是無、無、無,千無萬無。

  第三種就是那個『是』、『是』,你無論說什麼,他都說『是』。

  你說:『我可不可以做賊?』

  他說:『是』

  『我可不可以受戒?』

  『是』

  『我可不可以吃屎?』

  『是』

  『可不可以喝尿?』

  『是』

  『你可不可以死?』

  『是』

  『可不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活著?』

  『是』

  無論你講什麼,他都『是』,也是千是萬是,千萬都是『是』。沒有一個不『是』,他這個『是』就是有。什麼都是有,一切一切都是有,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就是現在講的這一個,他又說亦有亦無,有就是無,無又不是有,究竟這是個什麼道理?他就講這種道理——這四種矯亂的性,不清楚、顛倒性、矯亂,『不死矯亂』:他這個道理講得是矯亂、不清楚。

  『遍計虛論』:他遍計虛無。以前講過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種道理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什麼是遍計執性呢?就是好像晚間,沒有什麼月光,在地上有一條繩,你看見這一條繩,本來這是一條繩,但是你懷疑,『噢!這是不是一條蛇?』這就叫遍計執性。根本不是蛇,它是一條繩,你就妄加計度,說它是一條蛇。

  又好像晚間,看見一棵樹的黑影,或者一株花的黑影,沒有月光,你出去,突然間見這麼一個黑影,『噢!這是個鬼吧?』本來是一棵樹,或者一株花,或者一塊木板,你看了就『噢!這是個人呀?是個鬼呀?』就害怕了。

  或者晚間看見一隻狗,你就『噢!這是不是狼呀?是不是老虎呀?』就生出這種遍計執性。結果你看清楚了,噢!這原來是只狗啊!不是狼,也不是老虎。這原來是只狗,這就是依他起性。因為你依照這狗,你就生出一個遍計執性。原來是只狗,那狗是個什麼呢?狗就是一般的畜生,因為你有遍計執性,就以為它是狼、是虎啊,或者是個什麼妖怪。那花草樹木,也都是這樣的。

  那麼這條繩,你以為是蛇,你看清楚了,原來是一條繩,這就叫依他起性。這條繩是什麼做的呢?是麻做的,這麻就叫圓成實性。怎麼叫依他起性?麻可以造一條繩,這叫依他起性。依著圓成實性而起這個依他起性;這依他起性,然後你看不清楚,認不明,就生了一種遍計執性。

  現在這個外道,他也根本不是這樣子,他就生出一種遍計執的虛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在這個定中,這一切修定的善男子,『堅凝正心』:他堅固他這一種定力,『魔不得便』:因為他堅固定力而有正心,所以魔王就沒有辦法了,魔術已窮。雖然魔術已窮,可是他心裡又生出來自心的魔。這自心魔呀,是最不容易降伏的。

  他『窮生類本』:窮這一切十二類眾生的本元,『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他觀看十二類眾生,幽隱而清輕的這個本性,這個本性就是行陰。行陰在這個時候,有一種微細的動相。『於無盡流,生計度者』:這微細的動相,就像水波浪源源而來,這種流是無窮無盡的。他在這個時候,就生出來一種計度。什麼計度呢?『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就生出這一種死後有相的計度。他認為死後也有相,所以又生了一種顛倒的思想,顛倒的心。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生出這種妄執的這一等人,他或者自己就執著,要堅固自己的身體,他說這個四大之色都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者見著我自性圓融無礙,十方的國土,都在我這圓融性裡邊包括著。他就說我有這個色,有什麼色呢?有大色。

  『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者他說這是一種前緣,隨著我這麼回復,也就是來回來回這麼周而復始的。他說這四大之色都屬於我的,『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或者是我所依的;在這個行陰中相續,他說我在這個色的裡邊。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皆計度言』:前邊所說這個色和前邊的緣,這有四種。他說四大之色都是屬於我的,四大之色就是我。又說這個色在我中,我大色小;這個色是小,我是大。又說離開我,無色。總而言之,他這個就是亂講,講的都是不合理的,有四種。從這四種,他就計度,『死後有相』:他說死後是有相的。

  『如是循環』:他像前邊所說這個道理,這麼循環,來回來回地轉,在色、受、想、行這四個裡頭,每一個裡頭都是有四種這樣的理論,『有十六相』:所以四四一十六,就分出來有十六種的相。在這色、受、想、行和地、水、火、風之間,他分出有四四一十六種相。根本你就不要問他,這個相是怎麼樣子分的,它根本就不合理的,沒有道理的。所以我也弄不清楚它,因為它根本就不清楚。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從此或計』:從這四四一十六相,他看色、受、想、行這四陰,各有四相,這地、水、火、風和色、受、想、行,每一個有四相。所以從這個地方,他或者就計度,『畢竟煩惱,畢竟菩提』:他說煩惱永遠是煩惱,菩提也永遠是菩提;煩惱即菩提,這是不對的。

  『兩性並驅』:這兩種性是并行不悖的。並驅就是并行,并行而不相悖的。『各不相觸』:就是并行而不相悖,它們兩個是合作的。根本這是不對的,根本就沒有這個道理,他就這樣講,為什麼他這樣講?就因為他惑菩提性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3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 21:34 | 只看該作者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由前邊色、受、想、行這四陰,四四變成十六相,他這樣計度,就說『死後有故』:死後是有形相的。『墮落外道』:所以他就墮落到外道裡頭了,『惑菩提性』:也是迷惑了他本有的菩提覺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這一種的人就給他取名字,叫第六種的外道。『立五陰中』:在這五陰裡頭,這說是五陰,實際上就是四陰,這只是舉五陰的名字。就在色、受、想、行裡邊,沒有識。『死後有相』:他說人死後還有形相的。『心顛倒論』:這個心顛倒不正常,他立這種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修這種定力的這一些人,『堅凝正心,魔不得便』:有這一種堅固的定力,又有智慧,所以魔就不得便。但是他這個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不過魔王是沒他法子了。但是他那自心魔,還不能降伏。

  『窮生類本』:窮一切十二類眾生的根本,『觀彼幽清』:他觀看一切眾生幽隱而清輕的這種根性,『常擾動元』:在這個裡邊有微細的動相,『於先除滅色受想中』:在先前除滅的這色受想三陰裡邊,『生計度者』:他又生出計度來了。『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這個人會墮入死後無相,他就說死後無相、發心顛倒這種的論議。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消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見其色滅』:見到這個色陰滅了,『形無所因』:他這個身形無所寄託了。

  『觀其想滅,心無所系』:觀這個想陰滅了,想陰沒有了、破了,這個心也無所系了,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掛著這個心了,妄想也都沒有了。

  『知其受滅,無復連綴』:知道這個受陰滅了,和外面就沒有什麼連綴了,也沒有什麼聯繫,沒有什麼聯絡了。『陰性消散』:色、受、想這三種的陰性都消散了。『縱有生理』:縱然有少少的生理,就是有這個行陰,『而無受想』:也沒有受,也沒有想了。『與草木同』:因為沒有受,也沒有想了,他覺得自己和草木是一樣了。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他說現前這個色心。這個質,不是單單指的色,也指的心。他說有形質這種的色心,這種色現前猶不可得,現在也沒有了。他這就是色、受、想、行四陰,前邊那兒他不是說形同草木嗎?草木就沒有知覺,那麼現前在生的時候沒有,現前猶不可得,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都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那麼生前都沒有相了,求這個實在的形相,都了不可得,死後又怎麼可以有諸相呢?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因為這個就推勘檢校,就這麼翻過來看,調過去看,來回研究這個問題,說生前沒有相,那麼死後怎麼會有相?死後也沒有相。色、受、想行這四種,生前也沒有相,死後也沒有相。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來回這麼推求,他變成了八種無相。色、受、想、行,在生有四種無相,死了也是四種無相,都沒有的。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從此或計』:因為他推求這四種都無相了,所以根據這八種無相的道理,他就或者計度了,『涅槃因果,一切皆空』:他說也沒有涅槃,也沒有因果,撥無因果。啊!要是這樣子,人都不要修了,也不要什麼成佛了。為什麼呢?他按著這種理論,什麼都沒有的,『徒有名字』:只有這麼一個名字,『究竟斷滅』:究竟都是沒有的,他就這樣講。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由這個,他計度『死後無故』:他說死後什麼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墮落外道』:就墮落到一種外道,『惑菩提性』:也是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這個叫做第七種的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在這個五陰中,他說死後無相。『心顛倒論』:他的心有這一種顛倒的論議。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修定力這一切的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堅固他的定力,而有正心,這個魔沒有辦法他了。可是自心魔呀,是很不容易降伏的。『窮生類本』:他窮盡了一切十二類眾生這個本元,『觀彼幽清』:觀看彼幽隱而清輕的這個心,『常擾動元』:在這時候,行陰裡邊有微細的動相。

  『於行存中,兼受想滅』:在行陰存在的這個地方,受、想這兩陰都滅了,『雙計有無』:這時候,他又說是有,又說是無;又說是無,又說是有。『自體相破』:他的自己都弄沒有了,自己也不存在了。你說是有,他自己是有了;說是沒有,他自己都沒有了。這個自體相破了,自己都破了,自己就把自己的這種理論都不成立了。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他死後也沒有『有』,也沒有『無』。那你說有個什麼?也沒有個『有』,也沒有個無』,那麼說這就是中道了?不是的。他根本也不講中道,也沒有中道的。因為這樣,所以這就錯了。『起顛倒論』:就顛倒了。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

  『色受想中』:他在色、受、想這三陰都破了這個裡邊,『見有非有』:他見到這個有,又不是有。『行遷流內』:在行陰遷流有微細的動相這裡頭,『觀無不無』:他看見沒有,又好像有。所以這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他建立這種的理論。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好像前邊,他說觀看這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這一種的情形,『如是循環』:他來回來回這麼循環推求這個道理。『窮盡陰界』:對色、受、想、行這四種陰界,他都窮盡了,就把它研究、追究,翻過來,調過去,互相這麼研究。『八俱非相』:他說這八種都是沒有相,『隨得一緣』:他就得到一個答案,『皆言死後,有相無相』:他說死後,色、受、想、行也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這有相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訛,可以說是改變,也可以說是訛錯。他又研究行陰的這種性質。因為行陰有一種微細的動相,遷流的緣故。這個性遷訛,它遷流而訛變。

  『心發通悟』:在他心裡發出這一種的邪通邪悟,他就判斷,『有無俱非』:有相、無相,都沒有。那麼都沒有了,是不是中道呢?不是,因為他不明白中道了義的道理,所以他也不講中道,只講有無。因此他就『虛實失措』:也不是虛的,也不是實的。你說實的,他又說非實;你說虛的,他又說非虛。所以他這樣非實非虛,非虛非實,這都失措。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后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由上面這種種的計度,所以他說『死後俱非』:也有相、也無相。

  『后際昏瞢』:這個行陰的后際,他也不知道,『無可道故』: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指出來、說出來的。

  『墮落外道』:於是乎,這也墮落到外道裡頭去,『惑菩提性』:迷惑菩提的本性了。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這個就給他取個名字,叫第八種的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在這個五陰中,他說死後也有相、也無相。『心顛倒論』:他這個心非常顛倒,就立出這麼一種的論議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后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又修定的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堅固這定力,而又有一種正心,魔就沒有辦法來擾亂他。

  『窮生類本』:他研究十二類眾生的根本,『觀彼幽清』:觀察這種幽隱清輕的體性,『常擾動元』:這時候,在這行陰裡邊有微細的動相。

  『於後后無,生計度者』:在行陰的後邊,他觀察不到有什麼境界,所以就生了一種計度。『是人墜入,七斷滅論』:這個人就會墮入這七種的斷滅論。

  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

  『或計身滅』:或者他計度這個身,在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四大部洲,再加上六欲天,所有有身的這種眾生,這個身他觀察它將來是滅的。

  『或欲盡滅』:或者是在四禪天的初禪天,他欲盡滅。初禪天是離生喜樂地,離這個眾生的染污,而生出一種喜樂,這叫離生喜樂地。

  『或苦盡滅』:或者在二禪天,他苦盡滅。二禪天叫定生喜樂地,這時候有一種定力了,生出一種歡喜。

  『或極樂滅』:他計度或者三禪天這種極樂的境界也會滅的。那麼三禪天就叫離喜妙樂地,離開歡喜,而生出一種妙的快樂,這是三禪天。他計度這三禪天也會滅的。

  『或極舍滅』:或者他計度四禪天這個舍念清凈地,也會滅的,他生出這種計度。

              ※            ※            ※

  光陰是過得非常快的,在不知不覺把暑假的時間就過去了。在中國孔子說過,這個人生就好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過去時光就不會再回來了。

  又有的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說這一寸的光陰,就好像一寸黃金那麼樣寶貴。可是這黃金,你若丟了,還可以想法子再把它找回來;這光陰過去了,就沒有法子再把它找回來了。由這樣看來,這光陰比黃金更貴重。所以在佛教里說:『一寸時光就是一寸的命光。』這個時光已經過去了,這個命光也就少一點。所以才說:『時光減處命光微。』時光減少了,命光也就少一點了。所以我們對這時間一定要看重了,不要把它隨隨便便地就放過去了。

  在我們這個暑假的時間,由早晨六點鐘就開始,或者打坐,或者研究佛經。那麼由早晨到晚間九點鐘這段時間,每一個人都很認真地去用功修行,我相信在這個期間,比這個黃金更貴重,比鑽石也更有價值,所以大家能以在一起聞薰聞修。在我們每個人生命裡頭,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一個時間;可惜這個時間不太長,那麼轉眼之間就過去了。過去了,可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學的佛法,在每一個人的腦筋裡頭,在每一個人的八識田裡邊,都種下去一個寶貴的金剛種子。那麼這個種子種下去了,等到將來一定會結金剛不壞的果。金剛不壞的果就是佛果,就是成佛。

  那麼在什麼時候成呢?這就看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耕耘灌溉。這個種子種下去了,但是好像種田似的,種到地裡頭,你必須要譬如給它灌一點水,除一除草,把這個地耕得掀騰起來。那麼你把這個地的草除去,就是怎麼樣呢?怎麼樣叫除這個草呢?就我們每一個人要時時刻刻防微杜漸。

  怎麼叫防微呢?防微就是防備、預防這個微細處,我們的心念不要打妄想,不要令它生很多雜念。不要有妄想,不要有雜念,這叫防微杜漸。防就是防備,防備著這個很微細的念頭生起來;杜漸就是杜絕,杜絕這一切的妄想,這個妄想把它沒有了。

  這是每一天這樣地用功,每一天這樣去修行,栽培灌溉。就好像種田,我灌一點水,我再把這個地收拾得沒有草,那麼一天一天的,你這個金剛種子種到地里去,就生這個菩提的芽。你菩提樹生出來了,這就是菩提芽生出來了;菩提芽生出來,將來就結菩提果。可是你要保護這個菩提芽,保護這個菩提果,你不要也不管它了,也不灌水,也不去栽培它,那麼它就會枯槁了,會幹了。

  你能以灌溉,怎麼叫灌溉呢?你就天天學習佛法,用佛法的法水來灌溉這個菩提芽,那麼這樣呢,久而久之,你這個金剛的果也就會成就了。

  如果你過去了這個時間,就不繼續地理它,這個金剛的種子種下去了是種下去了,它也不容易生出來的。你必須要好好地保護著你這個金剛的種子,不要再做以前所歡喜做的事情,就是要守規矩——循規蹈矩,不要再像以前那麼樣子不守規矩,做一些個不守規矩的事情。那麼你守規矩,這就合佛法,不守規矩就不合佛法,所以我們做人一定要循規蹈矩,要依照規矩去做去,不要太放逸了,不要太浪漫了,這是我對每一個人的期望都是這樣子。

  在這個暑假的期間,講這《楞嚴經》,這一定是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經耳朵一聽這個經典的道理,永遠在你八識田裡邊,有這種菩提的種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4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 21:35 | 只看該作者
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消滅。滅已無復。

  『如是循環』:像前邊所講的這七處,他這麼循環推究。『窮盡七際』:他把這七個地方都研究遍了。『現前消滅』:現前也沒有什麼相,『滅已無復』:那麼已經滅了,也不會再生出來,不會再有的,所以這是七種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由前邊這七種的推究,窮盡『死後斷滅』:他說死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就斷滅了。『墮落外道』:這種的人就墮落外道裡邊,『惑菩提性』:對菩提正覺的性迷惑了。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這種的人就名叫第九種的外道,『立五陰中』:在色、受、想、行這五陰裡邊,他立這種『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在修定的裡邊,這一切的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他有堅固的定力和純正的正心,所以這魔王也沒有法子他。

  『窮生類本』:他窮究十二類眾生的本元,『觀彼幽清』:觀看眾生幽隱而清輕這種的心,『常擾動元』:這個微細的動相。『於後後有』:在行陰以後,他又觀見有了。『生計度者』:他因為這個行陰念念遷流不停,他就認為是有了,所以生出一種妄執的計度。『是人墜入,五涅槃論』:這個人就墮入這五種涅槃的論裡邊。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或者他以欲界天,做為一個正當的轉依。他到那個地方去,以欲界做他所依的一個處所。為什麼呢?他『觀見圓明,生愛慕故』:他因為看見欲界天有一種圓明的體相,就生出一種愛慕,生愛著了。所以,他就要到那個地方,以欲界做為他的一個歸宿,做為他涅槃的處所。因為他以為這欲界是真正樂的一種境界,所以他就生出一種愛慕的心,以這欲界做為他的涅槃處。

  『或以初禪』:或者他覺得初禪天這一種天人,『性無憂故』:因為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眾生的憂惱了,生出一種歡喜,所以他說性無憂故,因此他歡喜生到這個地方。『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者有一等人修到二禪天,他二禪天這個定生出來了,是定生喜樂地。『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者以為三禪天非常快樂,遂心滿願,他要以三禪天做為他的涅槃處。『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或者他以四禪,苦也沒有了,樂也沒有了,苦樂雙亡,再不輪迴到這個三界里來。這個舍念清凈地,是非常清凈的,所以他歡喜以這個地方,做為他涅槃的皈依處。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凈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他迷惑這有漏的天,本來這個天都是有漏的,他就認賊作子,認為這是無為,做無為的來解釋。

  『五處安隱,為勝凈依』:他覺得這五處都非常安穩,為一種特別殊勝清凈的所依處。

  『如是循環』:他像這樣子來周而復始地循環。『五處究竟』:他認為這五個地方都是究竟處,都是可以涅槃的。他這也是因為不知道這個天都是有漏的。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由以上這五種的計度,他現出五種現前的涅槃,這種的計度,『墮落外道』:就墮落到外道裡頭,『惑菩提性』:迷失了菩提覺性。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這種就名叫第十種的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在五陰的裡邊,他立出五種現在涅槃,這種顛倒不正確的論議。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像前邊所說這十種靜慮的狂解,這種不正確的誤解,『皆是行陰』:這是什麼毛病呢?這都是在行陰沒有破的時候,『用心交互,故現斯悟』:你修行,這定力和行陰互相來交戰,如果你自己這種正知正見勝了,那麼就可以打破這種關頭;行陰如果勝了,你就著魔了,所以現出來這種狂解狂悟。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眾生頑迷不悟,他自己也不想一想自己是個什麼人,是個什麼根性?『逢此現前,以迷為解』:遇到這種的境界現前,以迷為悟,本來是迷,他自己因為也沒有明師指點,也沒有善知識教導,所以自己就以迷做為他的解釋了。

  『自言登聖』:自己說自己證聖果了,自己說自己開悟了,自己說自己成佛了。『大妄語成,墮無間獄』:這真是,真真實實地打大妄語。既然打真大妄語,那麼一定是要墮無間地獄的。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后,傳示末法』:阿難,你們在會大眾,必須把如來我所說的話,等我將來滅了之後,傳示給末法時代一切的眾生。『遍令眾生覺了斯義』:普遍令所有的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

  『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不要令自心魔——自己生起來這種深的孽,造這種孽。孽,也就是業,起這種的罪業。『保持覆護,消息邪見』:你們保持佛法,擁護佛法,把邪見消滅了它。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凈標指。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你們教末法這一切眾生,身心都開覺這真正的了義,『於無上道,不遭枝歧』:對於這無上的道果,不遭受枝末。枝末就不是根本的法。不遭受盡去求末梢的法,而不求根本的法。遇著歧路,這歧路就是不知道走哪條路是對的。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不要令這一些個心裡祈求無上覺道的人,得到一點點,就知足了。

  『作大覺王,清凈標指』:應該做大覺之王,做一個清凈的榜樣,清凈的模範,清凈的領袖。不要得少為足,應該向前加功進步。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總。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就是修行陰的這個善男子,他修行這個定力,『行陰盡者』:在行陰盡了的這個時候,『諸世間性』:所有世間一切十二類眾生的這個性,『幽清擾動』:幽隱輕清那個微細的動相,『同分生機』:在十二類眾生這個同分的生機。機,就是那個處,也就是那個地方。

  『倏然隳裂』:倏然也就是忽然。忽然就隳裂了,就破壞了這個『沉細綱紐』:沉,就是深沉;細,是微細;綱,就是網的一個大綱,那個大繩;紐,就是身上衣服的紐扣,還有那個樞紐、總樞的地方也叫紐。

  『補特伽羅』:翻譯過來叫『數數取趣』,就是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就是那個『中有身』,又叫『有情』。我們所有一切有情的眾生,活著的這個身,都叫中有身;死了,就叫中陰身。中有身就叫補特伽羅。

  『酬業深脈,感應懸絕』:在這互相酬報、業果交流這種深深的脈絡,因果懸絕,沒有了。感應,也就是因果;懸絕,好像在空中忽然間就斷了。因為在行陰盡了,這個生死已經了了,所以這因果也就斷絕了。在這個地方,這是行陰終了,識陰開始的時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25
zjd713 發表於 2012-5-2 06:48 | 只看該作者
辛苦了,多謝師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6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8 13:31 | 只看該作者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后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於自性的涅槃天,在要開悟了。『如雞后鳴』:好像什麼呢?這有一個比方,就好像雞第一次、第二次報曉的時候,東方還沒有白,天還沒有亮,沒有光呢!現在這第三次,這是最後的雞鳴,就是最後雞叫的時候,『瞻顧東方』:這時候你向東方顧盼,你向東方看一看,『已有精色』:精色就是天將要光的時候了。

  『六根虛靜』:受陰盡的時候,六根無所受了;沒有領受,所以就虛了。想陰盡了,沒有妄想;沒有妄想,所以就靜了,所以說六根虛靜。這個時候,這六根也沒有所領受,也沒有妄想各處跑了,『無復馳逸』:行陰盡了,已沒有遷流變化。行陰的遷流變化,好像波浪,常流不斷的。那麼現在行陰這種微細的動元也沒有了,所以就無復馳逸,哪個地方也都不跑了。

  『內外湛明』:這時候,只剩一個識陰沒有破,已經內外明湛,內也光明,外也光明,這是內外明湛,湛明了。『入無所入』:因為這根塵都斷了,六根和六塵合而為一了,也沒有根,也沒有塵,根塵不偶了。既無所緣,所以根塵就不偶了,沒有相對的地方。因為沒有相對的地方,這時候六根和六塵都互相沒有分別了,所以入流也沒有所入了。

  這時候『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深深地通達十方,這十二類眾生它生命最初的根元、由緒。『觀由執元』:觀察它這種根本的元由,『諸類不召』:這時候,也不受這十二類眾生所招引,它就不能把你牽引動了,不能來和這十二類眾生再有來往了,這叫諸類不召。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於這個十方界,已獲同體的這種情形,和十方界虛空都同體了,『精色不沉』:這種的精色、這種智慧不沉沒了。『發現幽秘』:最幽隱的、最秘密的、最不容易發現的這種境界也發現了。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這個名字,這種境界,這種情形,就是識陰的一個區宇,在識陰的範圍領域之內。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凈。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在這十二類眾生的因果已斷,已經得到和十二類眾生雖然同,可是不為它所召了,和它已經斷了來往,斷絕和它的輪迴。

  『銷磨六門』:這個時候,六根門頭都沒有用了,銷磨了。可是,怎麼叫沒有用?這個沒有用,不是說眼晴不會看,耳朵不會聽,鼻子不會聞香,舌頭不會嘗味。不是的,是怎麼樣呢?就是六根互用了。你若把行陰破了,就有這種境界現前。

  六根互用,眼睛雖然是看,但是它又可以聽,又可以說話,又可以吃東西。這個耳朵,它以前只能聽,現在也可以看了。可以用耳朵來看,可以用鼻子看,可以用嘴看。這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種的作用,這叫銷磨六門,以前這種塵相,都沒有了。

  『合開成就』:合,就是六根合而為一了;開,就是一根能開出六種的作用,這叫合開成就。『見聞通鄰』:這個見聞都是通著的,就好像鄰居似的,可以互相幫助,可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互用清凈』:六根互用,而且還是清凈的,你說這多微妙啊!到這種境界上,唉!那是很妙的。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十方的世界和這個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就好像青色的琉璃寶似的,裡邊也可以明徹到外邊,外邊又可以明徹到裡邊,玲瓏透體地那麼明徹,這個『名識陰盡』:若到這種程度上,這叫什麼呢?就是識陰也盡了,五陰完全都盡了,沒有了。

  你到這種境界上,這是識陰盡;若不到,那還沒有盡呢!若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這個人就可以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罔,不是有,所以叫罔,就是沒有;象,不是沒有,就叫象。有、無這種的情形,也都虛無飄渺。以這種顛倒的妄想,做為得到這種情形、這種境界的本。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阿難,你應該知道這個修定的善男子,他雖然有這麼多魔的境界,無論是天魔、心魔,種種的魔,也沒有搖動他的定力。或者他修定,根本就沒有起這種魔境界。或者他已經起這種魔的境界,但他能覺悟,他能不迷,所以就打破這種的迷關了。這種迷的關頭打破了,行陰也就破了。行陰破了,現在是識陰的開始,所以窮諸行空,這行陰已經空了。

  『於識還元』:現在在識陰上又要還元了,又要把識陰也都破了。識陰如果破了,就近本還原,回到如來藏性上了。

  『已滅生滅』:他已經滅了生滅這種的境界。『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而於寂滅的這種性,這種精妙處,他還沒有得到圓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7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8 13:31 | 只看該作者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吻。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他在識陰生出一種妄想,說在前邊精妙未圓這個境界上,這個修道人他能令自己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六根的能力。那麼,眼睛也會說話,又會聽聲;耳朵又可以吃東西,又可以嗅味聞香。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互相都可以通用。

  你說耳朵不能吃東西嗎?這回六根互用,它可以吃東西了。那麼說:『它的牙在什麼地方長著?』那你問那個耳朵去!它吃東西,不是我們吃東西。它會吃東西,自然有個牙,它不會掉牙的。或者它不用牙,現生出來也可以,這是真正科學的作用,真正科學的一種能力。

  每一根都有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合,就是六根合而為一了,六根變成一根了。開,那麼雖然一根,能有六根的作用,你說是不是神通?這是科學?你科學再研究,就算能換人的心,能換人的肝,能換人的......,也不能令人的每一根都有這六種的作用,這是辦不到的,我相信科學再發明,也不會有這種能力的。那麼這自性的科學發明了,就有這樣的作用。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這個不單他自己六根互用,有開合這樣的能力,就是和十方的一切眾生,也都有這種的互相通覺,彼此相知。『覺知通吻』:這種覺知性,能知道十方一切眾生的根性,『能入圓元』:他能入圓滿的那種根元本性。

  『若於所歸』:假設他於所歸的這個地方,生出一種妄執。什麼執呢?『立真常因』:他說這一個就是真常了。『生勝解者』:他既然認為它是真常,就生出一種勝解脫、勝知見。可是他不生出這種的知見,還沒有什麼毛病;一生出這種知見,『是人則墮,因所因執』:他以真常為因,根本是不對的。

  他以為這個地方就是真常的,其實這還在一個識上,並不是真常,他就變成因所因執。本來不是這個因,但是他立這麼一個因,立這麼個因,就生出一種執著。生出這種執著,他就和外道合而為一,和外道歸伙,合股做生意去了,好像股份有限公司。他跑到外道,和外道去做股份有限公司了。

  和什麼外道呢?『娑毗迦羅』:就是那個黃髮外道。以前講過,就是摩登伽女她媽媽的師父,他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這個就叫黃髮外道。這種黃髮外道,他『所歸冥諦』:冥,就什麼也沒有了。他這個冥諦,就是第八識在現在這個境界上變化出來的。他說一切萬物都從冥諦上生出來的。『成其伴侶』:這個修道的人一執這個非因——因立得不對了,所以就和黃髮外道做了朋友,開了有限公司了。這個有限公司,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完。這有限,不知道是有限?還是無限?

  『迷佛菩提』:他迷失了佛的菩提覺道。『亡失知見』:因為他所立的這個非因,非因計因——不應該立這個因,而他立這個因。這因所因執,他立得不對了,所以就沒有真正的智慧,這叫亡失知見。亡失知見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把真正的智慧丟了。丟到什麼地方去了?那你想要幫他找找,你也會丟了!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這是第一種,他立這個有所得的心,成他所歸的一個果。他這種的宗旨就錯了,怎麼錯了呢?

  『違遠圓通』:和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的這種道理完全相反了,完全都不合了。為什麼?因為他生出一種執著,『背涅槃城』:也違背涅槃的那個大城市。什麼是涅槃的大城市呢?在什麼地方呢?涅槃的大城市在常、樂、我、凈涅槃四德那個地方。『生外道種』:他這種非因立因,就變成執著的外道了,變成黃髮外道那個冥諦,和黃髮外道去合股,做朋友去了。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阿難』,『又善男子』:又這個修定的善男子,『窮諸行空』:他把行陰已經研究窮盡了,已經空了。『已滅生滅』:他已經滅去了生滅的這種境界。『而於寂滅』:而於寂靜、寂滅的這種境界,他『精妙未圓』:這種的寂滅樂,他還沒有得到完全,因為現在這個識還沒有盡。

  這個識,就和真如差一點點,識是有生有滅的,真如就是不生滅的。那麼現在在第八識上,有這種生滅的、微細的相,和真如這個不生滅和合起來,這有個名字叫和合識。就是生滅的這個識和不生滅的真如,非常接近,互相和合起來,這叫和合識。因為它是個和合識,所以就精妙未圓。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所歸』:這個修道的人,假設在他這個所歸宿處,所歸宿是什麼地方呢?就是還在八識這個生滅的識上,『覽為自體』:把本來不是他自己的,就拿來認為是他自己的一個身體了。

  『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他又生出一種妄執,什麼妄執呢?他覺得盡虛空這所有十二類的眾生,由卵生到非無想這十二種的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他說:『啊!這所有的眾生,你知道是從什麼地方出來的?都是從我自己這個身體跑出去的,是我生出來的。』也就好像前面說的那種情形,說這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兒子,甚至於連佛、菩薩、阿羅漢,都是我造出來的,我可以造佛、造菩薩、造阿羅漢。你看!生了這麼大的這種我執。

  『生勝解者』:他生出來一種勝解。可是這不是正當的勝解,是一種邪知邪見,不過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勝解。如果真是勝解,就合佛法了。所以這修道,你就是看經,也要看清楚了。

  『是人則墮』:這個人就墮落了,墮落到什麼地方?墮落到『能非能執』:變成有一種能,他說他能生一切眾生。根本不是的,這是他一種妄識的揣測。非能執,本來他不能,但他有這種執著,這種執著就是誰呢?

  『摩醯首羅』:就是大自在天王。自在天就是天上色界天的頂天,叫摩醯首羅天。這個摩醯首羅又叫大自在,他有三個眼晴,他也有個佛眼,也是在中間這兒長著,這三個眼睛都是肉眼,就中間這個眼晴,也是他生來就有的,這個天有這麼個眼睛。

  那有多少只手呢?他有八臂,有八隻手,前邊四隻,後邊四隻。前邊他可以拿東西,後邊又可以偷東西。他嫌一隻手不夠用,兩隻手偷東西也沒有那麼得力,生了八隻手,這隻也可以拿一點東西,那隻也可以拿一點東西,到了百貨公司,相信稽查員也看不住他,因為他手太多了。他騎著的是一頭大白牛,手裡拿著一個白拂,到處悠遊自在的,非常地自由,這是大自在天。他說:『我最自在了,嘿!你看我,你比不了我,我最自在了。』所以叫大自在。

  『現無邊身』:這個大自在天,他執著他可以現無邊身,他說一切眾生都是他現出來的。那麼現在這個人修的也是這個法門,也有這種執著了。他也說一切眾生是他現出來的。你看他也沒成佛呢,怎麼能現出眾生來了?這就是一種妄執——能非能執。

  『成其伴侶』:他與大自在天王做了朋友,他也跑到自在天去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他對佛真正的覺——正覺菩提——就不認識了,也就沒有真正智慧了,所以就墮落到天魔外道裡頭。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這是第二,他立這個能生眾生,做為他的心,成就他這種遍圓的果。『違遠圓通』:他和修耳根圓通這種法門,反聞聞自性這個道理,相違背的。『背涅槃城』:對涅槃不生不滅這個道理,他也是相違背的。

  『生大慢天』:他將來要生到大慢天,那個大自在天也就是大慢天。怎麼叫大慢天?他就看不起人,總騎到大白牛身上,自己有三個眼睛、八隻胳臂,噢!他覺得他了不起了,覺得騎著大白牛那麼自自由由的,很愜意的,他認為他這個生活非常地優越,所以就生了貢高我慢了,入了『我遍圓種』:說我能遍圓一切,能成就一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又這個修定破了行陰的善男子,『窮諸行空』:他對於行陰已經空了,『已滅生滅』:已經滅了他這個生滅的心了,『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而於寂滅樂,他還沒有得到,還沒有圓滿,沒有真正得到這個寂滅的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8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8 13:32 | 只看該作者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所歸』:假設他於所歸的地方,『有所歸依』:做他一個歸依處,『自疑身心』:他自己就生出一種懷疑心,懷疑他這個身心是『從彼流出』:前邊那個妄計是懷疑自己生出一切眾生;那麼現在,他又覺得自己是從那個歸依處流出來的。『十方虛空,咸其生起』:所有的十方虛空,也都是他所歸依處那裡生出來的。

  『即於都起,所宣流地』:所宣流地也就是他所生出來那個處所。地,也就是個處所,那個地方。即在這個所有一切都是從它生起來的地方,『作真常身』:他認為這個地方就是他的真常身了。『無生滅解』:他說這個地方就是無生滅了。那麼為什麼他生出這個解?就是不對嘛!因為這個地方不是沒有生滅,他卻做這個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在生滅這個識裡邊,他就計度說這是常住,這是不變的。『既惑不生,亦迷生滅』:他既不明白這個不生的道理,那個生滅的道理也不明白了。『安住沉迷』:他執著,又著住到這個地方,就守著這個境界也不放,就在這個地方修行用功,沉迷了。

  『生勝解者』:他若再生出來一種勝解,就是執著上再生出執著來,『是人則墮』,『常非常執』:他執著那個常,但是不是常啊?不是,這不是一個真常。

  『計自在天,成其伴侶』:他計度這個自在天是他一個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也迷失了佛這個菩提覺性,也亡失了真正的智慧。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這是第三種,立這個因依心,做為歸依處所。立這麼一個心,他就成非果計果這麼一種的妄計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這也是與圓通這個道理上,既違背而又遙遠,又相離得更遠了。和涅槃城也違背了,生出來一種倒圓的知見。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又這個善男子,他窮究這個諸行已空了。『已滅生滅』:他已經滅除了生滅的這種性,『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對於這個寂滅樂,他精妙未圓,還沒有圓滿。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假設於他所知的,他說這個知就是遍圓的。因為這個知,他就立了一個見解。立什麼見解呢?他這個見解,你是想不到的,我也想不到的。什麼見解呢?他說『十方草木皆稱有情』: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麼足證明草木是無情的。可是現在他生出這麼一種的見解,他說十方的草木,都是有情的,『與人無異』:和人沒有兩樣的,它也有生命。

  『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草木可以做人,人若死了,又去變十方的草和樹木。『無擇遍知』:他沒有智慧來選擇這個遍知一切。

  『生勝解者』:在這個時候,他又自己標異現奇,生出來一種邪勝解法,『是人則墮』:這個人就會墮落,『知無知執』:他說他知道這個道理,其實他是無知,他是不知道的,但是他執著說他知道。

  這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有一種外道——『婆吒、霰尼』,這是兩個人。

  婆吒是梵語,中文的意思就是『避去』。他怎麼叫這麼個名字呢?因為他以前是個牧童,是個放牛的,或者放豬、放羊的一個童子。那麼在毗舍離王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也在外邊玩。玩哪,就拿婆吒當床鋪,在他身上睡覺。他就很不高興的,回去對他母親講:『這個毗舍離他拿我當床,睡在我的身上。』他母親知道這是個未來的皇帝,也不敢怎麼樣,因為他有勢力,就說:『那你以後不要和他在一起,你避去,離他遠一點,避開他。』於是他的名字就叫避去。

  霰尼也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有軍』。大約他就歡喜去當軍人,他有軍人這種的氣概,所以叫這個名字。

  這兩個外道,『執一切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這個修行人就『成其伴侶』:成為他們的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他也迷惑於佛這個菩提覺性上,失去他的正知正見。

  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是名第四』:前邊所說這種的情形,是第四種的執著,執著什麼呢?『計圓知心』:他說他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其實他是一種執著,他對於一切都不知道。『成虛謬果』:他就是成,也成個虛謬的果,就是沒有這麼回事。謬就是沒有這麼回事。

  『違遠圓通』:也與耳根圓通這個法門相違背,而離得太遠了。『背涅槃城』:也違背涅槃城這種不生不滅的道理。『生倒知種』:他生出一種倒知的種。倒就是顛倒,顛倒這個知。

  就好像草木,任何人也都不能把它算計到有情裡頭;而他把草木都算到有情裡頭,說人就是草木,草木也可以做人。那麼有的人就說:『有的樹木有靈啊,那它豈不是有知嗎?』那不是的,因為那是有一個精靈附到那個樹上了,並不是那個樹本身有知,是一種有情。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又有這種修定的善男子,『窮諸行空』:研究這個諸行空,行陰已空了。『已滅生滅』:他已經滅了這個生滅了,『而於寂滅』:雖然說滅了生滅,但是他於寂滅這種的境界上,『精妙未圓』:他還沒有圓滿,還有很少很少這種生滅的種子在這兒。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凈。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假設於圓融這種境界上,在六根互用這裡,已經得到遂心滿願這種隨順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就執著在這個圓化一切發生這裡邊,『求火光明,樂水清凈,愛風周流,觀塵成就』:他對於火有光明,非常崇拜;這個水性清凈,他也非常崇拜;他又歡喜風的周流這種性質,他也崇拜。塵就是地,觀這個地的成就。

  對地、水、火、風四大這種種情形,『各各崇事』:他向火叩頭,向水叩頭,向風叩頭,向地來叩頭,他說這真是不可思議,這火它怎麼就會有光明呢?啊,水它這麼清凈的,真值得我崇拜,我給它叩多一點頭。

  他一天到晚給水磕頭,給火磕頭,給風磕頭,給地磕頭。就崇拜這四大,又供養四大。事,就是供養。火有火神、水有水神、風有風神、地有地神,那麼於是乎,他就把地、水、火、風這四大的神,當他的老祖宗了。摩訶迦葉以前也就是事火的外道,專門向火來叩拜。

  『以此群塵,發作本因』:他以地、水、火、風這四大的塵象,發作他自己的本因。『立常住解』:他說這個都是常住的。不錯,地、水、火、風都是這個如來藏性,可是你應該恭敬如來藏,不應該去恭敬地、水、火、風,這就是頭上安頭,不在根本上用功,不去恭敬如來藏性,不去恭敬佛,卻去恭敬末梢,跑到末梢上去了。

  『是人則墮,生無生執』:他想要了生死,而實際上,不能了生死,就生這種執。

  『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大龜氏迦葉波,和梵志婆羅門,修清凈行這一類的人,他們『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勤苦其心而役使其身,就是修種種無益的苦行,給火上一上供,給水上上供,來叩幾個頭。以事奉供養地水火風,來求得了生死。『成其伴侶』:這個修定的人,就和這一類的人做為朋友了,做為伴侶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見』:這也是迷惑了佛這個菩提真性,而亡失真正的智慧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9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8 13:32 | 只看該作者
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是名第五,計著崇事』:這是第五種顛倒的種,他計度這個執著,來崇拜地水火風這四大,來事奉、供養這四大。『迷心從物』:他把自己這個如來藏性、常住真心迷了,跟著物跑了。

  『立妄求因』:他立這麼一個妄的知見,求出生死的這種因,『求妄冀果』:他用這不正確而妄希冀了生死這種的果。

  『違遠圓通』:這是違背圓通法門了,『背涅槃城』:也違背了涅槃的城。『生顛化種』:生出一種倒化的種子,不正確、顛倒的這種造化的種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又者修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的善男子,『窮諸行空』:研究行陰已經空了,把行陰破了,『已滅生滅』:已經滅了這生滅之道,『而於寂滅』:而對於寂滅之樂,『精妙未圓』:還沒有得到圓滿。

  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圓明』:在這個圓融而光明的境界上,『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他計度這個明中虛,不是實在的。這不是把一切的造化都滅了,所以也不是永遠滅的一個依歸處。『為所歸依』:可是他用它為所歸依處。『生勝解者』:他生出一種的狂悟。

  『是人則墮』:這個人就墮『歸無歸執』:他本來想歸依,但是無所歸依。這個不是永遠的生,不是永遠的滅,所以他不能拿它來做所歸依處,可是他以這個做所歸依處,這是無所歸依。

  『無想天中』:這一種執著就是在無想天,可是這不是四禪天那個無想天,是非非想天。那麼非非想天中『諸舜若多』:那些個只有一個空的空神,『成其伴侶』:這個修定的人就做他們的伴侶了。『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他也迷失這個菩提,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這個名字就是第六種狂解——圓虛無心,他這種的果也是空亡,沒有的。『違遠圓通』:和圓通法門相違背,『背涅槃城』:和涅槃這種妙果,也相違背的。『生斷滅種』:生出一種斷滅的種來。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又修定的這個善男子,『窮諸行空』:這行陰已空了,『已滅生滅』了,『而於寂滅』:而對這個寂滅的妙樂,他還『精妙未圓』:沒有圓滿。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圓常』:假設於圓滿而常住的這個時候,『固身常住』:他堅固其身,願意常住在世,願意得到長生不老,『同於精圓』:在精微而圓滿的這個壽命裡邊,『長不傾逝』:很長的時間,他也不會死的,這傾逝就是死。『生勝解者』:在這個時候,生出一種邪勝狂解。

  『是人則墮,貪非貪執』:他貪長生而不得長生,這叫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阿斯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無比』,沒有再可以比的;這是在天上的一種外道,貪求長命這樣的人。這修定的人『成其伴侶』:就成他們的眷屬。『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與佛的菩提這種法門他是迷了,失去了正知正見。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這個名就是第七種,他執著他這個命的根元,命的元由,『立固妄因』:他立出這麼一個堅固的妄因,『趣長勞果』:他想要得到長生不老的這種果。長生不老又可以叫長勞。『違遠圓通』:他與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這個法門,相違背的。『背涅槃城』:不單違背耳根圓通,而且又違背涅槃城。『生妄延種』:生出來一種妄想延長壽命的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這個修定的男子,他把行陰已破了,『已滅生滅』:已滅了生滅這種的道理,『而於寂滅』:而於這個寂滅的妙樂,『精妙未圓』:他還沒有圓滿。

  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觀命互通』:這個人觀他這個生命,和一切眾生互相通著。『卻留塵勞』:他就不願意把塵勞去盡了,想留這種塵勞,『恐其銷盡』:他恐怕塵勞銷盡了。

  『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就在這個時候,他坐在一個蓮華宮裡邊。在這個蓮華宮裡,『廣化七珍,多增寶媛』:他化出七種珍寶,又多增加他的妃嬪、美女。寶媛就是美女。就『恣縱其心』:他也恣縱他這種愛欲、貪慾。『生勝解者』:在這個時候,他又生出一種勝解了。

  『是人則墮』:這個人就會墮落到『真無真執』:他想他是得到真了,但不是真——這種的執著。

  『吒枳迦羅,成其伴侶』:這個吒枳迦羅,怎麼叫吒枳呢?吒枳翻譯成『結縛』。結,就是用一條繩把它拴個結子;縛,就是用一條繩把它綁上了。這就言其用繩子把眾生綁往了。迦羅,這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叫『我所作』,這是我所作的,什麼是我所作的呢?言其一切眾生的這個結縛,這個不自由,都是我所作出來的,我教他不自由的。

  對於這種的外道,這樣的思想,成其伴侶,這個修定的人,就成他們的眷屬。『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迷失佛這個菩提,也就把正知正見都丟了,只剩邪知邪見。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這個是第八種,他發一種邪思的因,立出來這種熾塵——熾然而盛,這種塵勞非常盛的這種果。

  『違遠圓通』:這與耳根圓通的法門相違背的,『背涅槃城』:也違背涅槃這個道理。『生天魔種』:生到天魔的種族裡頭。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又者這個善男子,研究一切諸行是空的,『已滅生滅』:已經滅了生滅的這種性,『而於寂滅』:而於寂滅的妙樂,『精妙未圓』:還沒有得到圓滿。

  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凈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在他這個命虛明的裡邊,分別哪個是細的,哪個是粗的,選擇真的和假的。『因果相酬,惟求感應』:這個因果互相那麼酬報,惟求因果的感應。感應也就是因果。『背清凈道』:他違背這種清凈的道。

  『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也是知苦。這個苦就是苦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集是集諦,就是一切的煩惱。斷集,斷了這個集諦。滅就是修道得到證滅了,得到這種涅槃的妙樂。道就是修道。這就是所謂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他在這個滅的時候,就不往前再進了,『生勝解者』:生了這一種狂勝解這樣的人,『是人則墮定性聲聞』:什麼叫定性聲聞呢?

  定性聲聞前邊已經講過,就是他不回小向大,他就裹足不前,不往前走了,就在那個地方停止住了,這叫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和無聞比丘,以四禪為四果那種的無知一樣,增加這個增上慢。『成其伴侶』:做為他的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迷失佛這個菩提覺性,失去正知正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是名第九』:這是第九種,『圓精應心』:圓精而有這一種感應的心,『成趣寂果』:造成一種趣寂的果。

  『違遠圓通』:這也與耳根圓通法門相違背,也『背涅槃城』,『生纏空種』:什麼叫纏空呢?他耽空滯寂,就在這個地方,也不願意往前進,也不願意往後退,就認為這個空是他生活里最需要的。那麼,他就在這個地方,好像纏綿纏住了,和這個空纏到一起。空本來什麼也沒有,他又在這空上,又加出一個空來,所以在這個地方,他也是一種執著。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又這個善男子,窮盡了行陰這種境界,行陰已空了,已經滅了生滅的這種境界,『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而對於寂滅之樂,他還沒圓滿。

  若於圓融。清凈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若於圓融』:假設於圓融這種境界上,『清凈覺明』了,這時候他『發研深妙』:發研究深妙這種的理性,『即立涅槃』:在識陰還沒有破的地方,他就立成涅槃了,『而不前進』:也不向前再去修行了,『生勝解者』:他就生一種狂解——狂妄的勝解。

  『是人則墮,定性辟支』:這個人就會墮落到不回心——不回小向大的這種定性辟支佛。『諸緣獨倫』:和緣覺、獨覺,這兩種的種類,『不回心者』:不回小向大的定性羅漢,『成其伴侶』:做為他的眷屬,他的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也迷惑於佛這個菩提覺道,而亡失正知正見。

  是名第十。圓覺吻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是名第十』:這是第十種,是在識陰裡邊最後的一種,把這一個關頭通過,就不要緊了,就沒有什麼危險了,可惜這一步也不容易過去。那麼在這個地方,所相差的也就很微細了。所謂『差之絲毫,謬之千里』,也就是差一根頭髮這麼多,等到果位上就相離有一千里這麼遠。

  在這個時候,『圓覺吻心,成湛明果』:他這個圓覺的道理,和常住真心已經將要吻合了,成很清凈光明的果。『違遠圓通』:雖然是這樣子,但是與耳根圓通這個法門,還是不相合的,因為他也還有所執著,『背涅槃城』:也是違背涅槃的這個妙果。『生覺圓明,不化圓種』:他生出來一種覺圓明的執著,所以叫不化圓種。

  這是在識陰沒有破以前,他還是有這麼一點點沒有明白。那麼在這個地方若一破,不被這個狂解所變,這就是把五陰都破了。五陰破了,那時候就可以證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果位。你就可以成佛,有把握成佛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0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8 13:33 | 只看該作者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難』,你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特別明白『如是十種禪那』:像這十種靜慮的法門,十種靜慮的境界,十種靜慮的功夫,所顯現的魔境,你都應該認識。『中途成狂,因依迷惑』:在半路上,成了一種狂解,因為他所依據的事,他迷惑了。

  『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在未滿足的這個時候,未證言證;就是沒有得道,沒有證果,他說:『噢!我證果了。』

  沒有證初果,他說證初果;沒有證二果,他說證二果;沒有證三果,他說證三果;沒有證四果,他說證四果。那麼沒有成佛,他說他是佛了。你問他怎麼樣成的,他也不知道。你說成佛都不知道怎麼成的,這真是一個糊塗佛了。可是佛都是明白的,沒有糊塗的。這若是糊塗,就是妖魔鬼怪,他不明白真理。

  『皆是識陰』:這都是色、受、想、行、識中的識陰作怪呀!『用心交互』:你用功夫的時候,這識陰就和你的功夫來作戰。如果你稍微生出一種貪心、一種慾念、一種妄想,這就會入魔的境界。

  前幾天我不是講走火入魔嗎?你著到這個境界上,這就叫走火入魔了。【注三五】【注三六】【注三七】生出一種狂解,這種狂解,你很不容易把它破了。就是旁人指破他說:『你這個不對!』他都不相信的。他說:『嘿!你懂什麼?我現在就成佛了嘛!你講那個都不對的。』你告訴他,他也不相信。『故生斯位』:所以生出這種境界。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眾生頑迷』:眾生這種頑固不化的迷惑,『不自忖量』:他也不想一想自己是個什麼東西,狗皮還沒有脫,豬皮也沒有掉呢!就說是佛了,唉!自己太不自量了。

  『逢此現前』:逢這種種的境界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各以他所愛著的、所貪著的這種愛——這是他以前生生世世愚痴的迷心——在這個地方他休息。

  他以為這個地方就是寶所了,其實是住到化城上。化城不是寶所,因為這個人向前去想要取寶,走、走、走,走到半路上就覺得太辛苦了,啊!不去取寶了。於是乎,一個有神通的人,就變化出來一個化城,說:『前面那個地方就是寶所了,我們到那個地方去,就拿到寶貝了。所有的奇珍異寶,都可以拿回來。』那麼到那個地方休息完了,還要再向前走。

  現在這一些個人,就是到這個化城——變化城——卻以為是寶所,再不向前進,所以就休息了。『將為畢竟』:這一些個人說就是畢竟了,『所歸寧地』:這就是他們的所歸宿、究竟處,他們想要去的地方。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自己就說自己滿足了,已經證得無上菩提了,已經成佛了。『大妄語成』:沒有成佛,他說他成佛了。你說若是聰明人,誰說這個愚痴話?沒有到那種果位上,就說是那種果位,這是愚痴的!

  好像民主國家人人都可以做總統。不錯!人人都可以做總統,但不是人人都是總統,得要大家選你出來,你才正式做了總統。不是說人人都是總統,那麼哪個是正總統?哪個又是副總統?所以就是這個道理。你也沒有讀過書,也沒有研究過什麼道理,你就去做總統,你連簽自己的名字都不會簽,你怎麼做總統啊?這個成佛也是,你也沒修行,也沒有受過雪山六年、菩提樹下四十九天,這種的功夫你一天都沒做,你就成佛了?那你真是太容易了,所以這就是一種狂妄。

  『外道邪魔』:這就是一種外道邪魔的思想,『所感業終,墮無間獄』:他所感的邪魔,這種魔業終了之後,將來這個魔也有壽命終了的時候。壽命終,他那個靈性也墮落到無間地獄去。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如果他是定性聲聞和定性辟支,這兩種雖然打妄語,但是他不會墮地獄的,但是也不能往前有所進步了,所以不成增進。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后。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阿難,你們這些在會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大比丘、大富長者等,秉承著如來所說的這個道理,『將此法門』:把我《楞嚴經》所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種圓通法門,『於我滅后,傳示末世』:在我滅度之後,你們要天天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令所有的一切眾生,覺悟明了這種的道理。

  『無令見魔』:這個見魔,又有見愛魔。見魔是被境界轉了,有的見著就生出一種愛心,被這境界轉,這都是見魔和見愛魔。你不要令見魔和見愛魔『自作沉孽』:你自己墮落。沉,是墮落;孽,是造的罪業,造的這種罪孽。『保綏哀救』:你保護而安綏這一切的眾生,來哀憐救度他們。『消息邪緣』:把這種邪的、不正當的狂心野性、邪知邪見都停止了它。

  『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令他身和心,到佛的知見這裡邊來。『從始成就,不遭歧路』:從一開始,乃至於到成就,不要遭受這個歧路。始,就是開始;成就,就是末、終了,到終點。由這開始到終點。歧路,就是在正路上分出一個岔路。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像《楞嚴經》這個法門,這是過去世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劫裡邊,像微塵那麼多的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都是秉承著這個法門,這個楞嚴大定,而得到心裡開悟,成就無上的道果,都是從這條路來的。

  所以現在我們也要研究這條路,把這條路修好了,我們才能成佛呢!不是一步也沒有邁,就走到佛那個果位上去了,沒有這麼容易的事。不要說成佛,你就是在世界上讀書,得到個學士,要多少年的功夫;得到個碩士,又要多少年的功夫;得到個博士,又要多少年的功夫,何況得到一個出世的佛的果位?你一步也沒有邁,就成了佛了?這說夢話也不要說得這麼妙,這麼沒有邊際呀!成佛不是那麼容易的。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

  『識陰若盡』:在前邊行陰盡了,到識陰上。識陰本來要是在八識的本位上,這時候已經可以看十方世界,好像凈琉璃一個樣子,無障無礙的。可是現在這個識陰並不是完全第八識,而是第七識這個微細的生滅還沒有了。所以,如果第七識這個微細的常擾動元——這種微細的動相——沒有了,就純粹是第八識,這時看三千大千世界,猶如凈琉璃一樣。那麼,再轉這個第八識,就是佛的大圓鏡智。

  但是在第七識沒有破盡的時候,就不能有這種的境界,所以說識陰若盡——第七識這微細的動相如果沒有了,『則汝現前』:則你現前『諸根互用』:諸根就是六根,就是以前所講的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用途。眼睛本來是看東西的,但是它也可以聽,也可以嗅,又可以嘗滋味,又可以吃東西,又可以有觸覺,又可以有思想。這六根互用,每一根都可以有這六種的用途,這是所謂『成就合開』,成就六根互用的這種能力。

  『從互用中』:從六根互用裡邊,『能入菩薩』:能入到菩薩『金剛乾慧』:金剛是不壞,不壞就是不退了。不退是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證得三不退。干慧是干慧地。『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得到這種圓明精心,在這個裡頭會發生一種的變化。

  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前邊所講的『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在圓明精心裡頭就發生一種神通變化,這種神通變化像什麼呢?『如凈琉璃,內含寶月』:好像沒有塵垢的琉璃一樣,在那琉璃之內含著一個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像這樣子就超過去前邊所講的十信的位,和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位。四加行心,各位記得不記得?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叫四加行位。『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加上菩薩所行的金剛十地,和等覺圓明這種的境界,這種的功夫。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這種境界,就是入到如來的妙莊嚴海裡邊。『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所修的這種菩提,最終就是無所得。為什麼無所得呢?菩提本來是自有的,並不是從外來的。這個如來藏性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自己本有的,所以說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以上所講的是這個識裡邊十種的種子,十種的境界。『此是過去先佛世尊』:以前的佛世尊,『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一個定,這個楞嚴妙定【注三八】,『毗婆舍那』:那個微密觀照,這種觀照的功夫,『覺明分析』:由這個覺明而分析,『微細魔事』:這是微細的魔事,這種的境界很微細的,不是很容易覺察得到的。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魔境現前』:這個魔的境界現到你前面,『汝能諳識』:你能認識這個境界,知道這是魔或者是佛。

  『心垢洗除』:這個境界有的是外魔,有的是內魔。外魔容易降伏,內魔很難降伏了。因為你起了邪知邪見,這不容易解除。所以你外魔認識了,你自己心裡邊這個心垢也要洗除。什麼叫心垢呢?心裡頭的垢,最要緊的就是這個貪慾,講來講去還是這一個貪慾。這個貪慾,也就是淫慾。你要是淫慾心沒有了,心垢洗除了,就不落邪見。如果淫慾心不洗除的話,你就很多的毛病都來了。這些個毛病都是由這種的貪慾生出來的,所以種種的問題,種種的煩惱、無明都生出來了。生出,就落邪見了。『不落邪見』:你如果把這個毛病洗除了,那邪見也沒有了。

  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陰魔銷滅』:以前所講的五陰魔銷滅了,『天魔摧碎』:你有了真正的智慧,不落邪見,那個天魔也摧碎了,把天魔的膽都嚇落了。『大力鬼神,褫魄逃逝』:乃至這個大力鬼神,他雖然力大,不是嗎?他可以把須彌山用手一推都推倒了,推崩了。可是你的正知正見現前,你有這楞嚴大定,那大力鬼神也就跑了,你把他那個魄也都給喪了。他一見到你呀,亡魂喪膽的,結果就那麼恐懼逃逝了,跑了。『魑魅魍魎』:這個魑魅魍魎都是妖怪之類的,前邊都講過了。『無復出生』:再也不會出生了,再沒有了。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一直就到佛的境界上,沒有一點的困難,沒有一點的問題,沒有一點的麻煩。『下劣增進』:就是那種下劣的根性,也會向前增進去,到這個地方。『於大涅槃』:在大涅槃這個妙果上,『心不迷悶』:心不會再像以前那種的迷悶了。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若諸末世』:假設這個世界在末法的時候,『愚鈍眾生』:這個眾生,你看他學好,你怎麼樣教他,他還往那個壞的路上走。你不教他學壞,但是他自己就向那個壞的路上走。學好,好像登天那麼難;學不好,就好像下山那麼容易。為什麼呢?就是習氣太重了,貪慾太多了,這一種的舊習氣、舊毛病、舊業障、宿世的冤孽債太多了,所以你想往上走,它就往下拉你。所以學好就像登天那麼難,學不好就像下山那麼容易,為什麼呢?眾生就是沒有智慧,就是愚鈍。

  愚鈍的眾生,『未識禪那』:他不知道修道這種重要性,不知道靜慮是這樣子地需要。『不知說法』:他也不知道說法。『樂修三昧』:雖然他不曉說法,不知道怎麼修行用功打坐,不知道靜慮。可是他樂修三昧,他歡喜修定。歡喜修定必須要明白道、明白法。『汝恐同邪』:你如果恐怕這種人,入到邪知邪見去的話,『一心勸令』:那你沒有旁的辦法,你就勸他,勸令什麼呢?『持我佛頂陀羅尼咒』:勸令他誦持〈佛頂陀羅尼咒〉,就是〈楞嚴咒〉,你勸他念〈楞嚴咒〉。

  『若未能誦』:假設這個〈楞嚴咒〉,他念來念去也背不出,總要拿著本子來念。你就教他『寫於禪堂』:寫到他坐禪的房子裡邊。怎麼呢?因為經典所在之處皆為有佛,何況這個咒呢?這個咒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就有金剛藏菩薩和他的眷屬及一切的護法善神。『或帶身上』:或者帶到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你若帶到身上,這一切的諸魔,他都沒有法子你。【注三九】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殷勤咐囑,告訴阿難說,『汝當恭欽』:你對於楞嚴妙定、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這個法門,和〈楞嚴神咒〉這個〈佛頂陀羅尼〉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法門,你應該恭敬而欽奉。

  『十方如來』:這是十方如來的心,十方如來的性,也就是十方如來的母親。『究竟修進』:這是最究竟、最徹底、最微妙的一個修進法門。『最後垂範』:也是十方如來最後的垂範,最後所開示的最要緊的法門。垂範,這是最要緊的一個模範,最要緊的一種法則,最要緊的一種開示,令你得佛知見的這條道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1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4 13: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14 13:53 編輯

佛經是照妖鏡,是鑒別真偽的法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