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孤獨九劍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名山(不斷添加中)

[複製鏈接]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1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1 | 只看該作者
[c]廬山[/c]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相傳在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

  廬山區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牯嶺街1167米,巍巍的廬山,遠看有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看鐵壁鋼牆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雲間,正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於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岭,懸崖峭壁,千姿百態,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龜行大地,雄偉狀觀、氣象萬千。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走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極便於旅遊。

  廬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盛夏季節是高懸於長江中下游「熱海中」的「涼島」。廬山的年降水量可達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則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有時山巔高出雲層之上,從山下看山上,廬山雲天飄渺,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從山上往山下看,腳下則雲海茫茫,有如騰雲駕霧一般。有時山上暗無天日,山下則是細雨飄飛,情趣異常。

  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得廬山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佈,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廬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我國7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1996年12月廬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文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2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2 | 只看該作者
[c]文化名山[/c]

    廬山是集風光、文化、教育、宗教、政治於一體的千古世界名山。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12月6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給予高度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入了具有突出坐標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廬山地處我國華中腹地,長江中游,交通十分方便,故自古以來就吸引著八方遊客前來觀光賞景。其中尤其是許多文人學士、達官顯宦和名道高僧,他們為這雄秀奇麗的山水風光所迷戀陶醉,或吟詩作賦,或著文繪畫,有的題刻於崖壁,有的述寫於書卷,洋洋大觀,留傳後世,為廬山增添了豐富的文化色彩。所以人們說,廬山不僅是一座山水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
   
    據史書所載,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登廬山的著名文人是西漢的司馬遷,他既是文學家,又是史學家,在他著述的《史記》中就寫道:「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而最早在廬山築舍而居的是東晉的王羲之,他建屋於廬山南麓金輪峰下的玉簾泉旁,一面養鵝習字,一面游山覽水,怡然自得。后他離開廬山,將所居獻作歸元寺,這就是廬山自古以來見諸於記載的第一座寺院。
   
    自此以後,來廬山遊覽的歷代文人學士、騷人墨客更是絡繹不絕。他們不但在廬山留下了足跡,還在游山的同時有感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為廬山的山水文化添加了光彩。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不朽名著,都是在隱居廬山時寫成的。著名文人謝靈運、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遊、王守仁、袁枚等人讚賞廬山的詩篇,一直流傳至今。大詩人李白更是踏遍了廬山的山山水水,並在九疊屏築「李太白讀書堂」隱居,寫出了許多豪氣橫空、傳誦千古的佳作。山上的「花徑」是與白居易的名詩有關,白居易謫居九江四年,與廬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歷代詩人題寫廬山和九江的詩文中,他的篇數最多。《琵琶行》、《與元九書》、大林寺桃花》、《廬山草堂記》等都是傳世之作。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題西林碧》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詠嘆,至今依舊是人們經常引用的哲理名言。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廬山重建了白鹿洞書院,設帳授徒,講經傳道,對後世影響很大。而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對廬山山水的精闢評價,更為世人所折服。
   
    廬山不僅以其「俊偉詭特」的自然景觀「秀甲天下」,而且又以其豐厚璀燦的文化內涵極富魅力,成為我國名山中融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著名文化名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3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3 | 只看該作者
[c]三疊泉[/c]



   三疊泉又名三級泉、水簾泉,古人稱「匡廬瀑布,首推三疊」,譽為「廬山第一奇觀」。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澗水匯合,從大月山流出,經過五老峰背,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故名;勢如奔馬,聲若洪鐘,總落差155米。瀑布分三疊,各異其趣,古人描繪曰:「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可惜這一壯觀瀑布,直至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樵者發現。但自此往後,各代詩家名流皆競相前來觀賞,並留下諸多名篇佳作。立於泉下盤石向上仰觀,但見拋珠濺玉的三疊泉宛如白鷺千片,上下爭飛;又如百幅冰綃,抖騰長空;萬斛明珠,九天飛灑。經陽光折射,五光十色,瑰麗奪目,恰似銀河九天飛來。立於「觀瀑亭」可又俯視三疊。聽瀑鳴如擊鼓,吼若轟雷;見瀑像噴晶拋珠,水灑濺玉,連垂素練,落入深谷。仰看與俯視各蔚壯觀,自成美趣,故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4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5 | 只看該作者
[c]五老峰[/c]



   廬山東南,距牯嶺街10餘公里處,有五座山峰相連,南面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支,上頂蒼穹,下壓鄱湖,削壁千仞,綿延數里,俯視城廓川原,歷歷在目;遠觀則洪湖遙山,相錯如綉,這便是廬山著名的五老峰。如從山麓海會寺仰望群峰,似五位老人並坐,故有此名。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五老蜂,那就會發現它們幾個峰巒,或像乘風飄逸的詩仙,或像雄心未已的暮年壯士,或像豪情奔放的學者,或像閱盡滄桑的老僧入定,或像垂釣鄱陽湖的鶴髮漁翁。而且,五峰中,峰峰有景,各有特色,氣象萬千。清晨,從鄱陽湖正面仰視五老峰,在絢麗朝霞的映照下,鐵壁染翠,丹崖流金,猶如簇簇芙蓉,在雲霞之中怒放。如果登臨絕頂,朝下府視,卻另有一番景象:那波濤千頃的鄱陽湖,恰似奔來眼底縱橫馳騁的峰壑,頓生五色煙雲。對此奇觀幻景,歷代文人無不為之傾倒,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遊覽五老峰之後,不禁發出讚歎:「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峰頂有「日近雲低」、「俯視大千」等石刻。五老峰前又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雲峰和旗竿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5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6 | 只看該作者
[c]含鄱口[/c]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海拔1211米,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山勢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對著鄱陽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含鄱口中的含鄱嶺是一座長達數公里的狹窄的嶺脊,有如口中的舌頭,前面有一牌坊,正中上方有「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二字。嶺上中央為一座攢塵式雙檐圖亭叫含鄱亭,再后是一方形樓台。為望鄱亭。倚亭四望,浩浩蕩蕩,胸襟頓時為之開闊。這裡是看鄱陽湖日出的絕妙佳境,每當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金光萬道,絢麗多彩,景色迷人。這裡也是觀看廬山雲霧的佳地,遊客常一飽眼福,定使你留連忘返,回味無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6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7 | 只看該作者
[c]牯嶺街[/c]



   在千姿百態的廬山諸峰中,有一形似牯牛仰天長嘯的奇特山嶺――牯嶺,環嶺形成一座山中小鎮,這便是牯嶺鎮;山鎮海拔1167米,因常有雲霧瀰漫,故有「雲中山城」的稱謂。牯嶺鎮面積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1.3萬,為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所在地,是廬山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接待的中心,世界上少有如此繁榮的高山嶺鎮。街道乾淨整潔,兩旁綠樹成蔭,芳草萋萋,鳥語花香,街區有眾多的商店和餐廳。電影院、圖書館、戲院、游泳池、燈光球場、學校等建築點綴谷中。環嶺而設的賓館、飯店、療養院、醫院、旅行社、郵局、銀行等服務設施,錯落有致地分佈在綠葉叢中。設計獨具匠心的街心公園在正街中段,成半月形。園內有一牯牛雕塑為牯嶺標誌。周圍花香木茂,綠草如茵。園中又設有多種石桌、石椅供遊人休息。這裡終日遊客不斷,或散步消遣,或較量棋藝,或促膝而談,各得其樂,各得其所。白天可在這裡憑欄遠眺浩浩長江和九江秀色,入夜,可在這裡欣賞廬山、九江燈火,美如幻境,恰似人間天堂。
   
    牯嶺街又是廬山風景區的交通中心,從這裡出發有南北兩條登山公路與廬山機場、九江、長江航道、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相連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7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18 | 只看該作者
[c]仙人洞[/c]



    沿錦繡谷小道西行約500米即可到達仙人洞。洞系自然風化天生石洞,高6米,寬12米,深14米。洞頂為參差如手指的岩石覆蓋,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洞外石上「佛手岩」三字乃南宋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洞中有清泉自洞頂石縫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圍以石欄。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稱為「洞天玉液」。泉邊「山高水滴千年不斷,石上清泉萬石長流」一聯正是其寫照。至清代,佛手岩才成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稱「仙人洞」。洞中央有座石雕純陽殿,內置呂洞賓塑像。洞右邊的「太上老君殿」則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據史書記載,呂洞賓確有其人,他「曾拜潯陽(今九江)令」,原名李瓊。戰亂中,由於四子皆亡,僅存夫婦二人,故改稱「呂」,住在山中,乃名「岩」。夫婦在洞中修鍊時相敬如賓,後人遂稱其為「呂洞賓」。現存「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的呂仙塑像和神龕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
   
    由仙人洞左側拾級前行,松杉挺拔,並列兩旁。前一圓門,門外三尺處即是懸崖。岩壁間一石凌空突起,形如蟾蜍,名「蟾蜍石」。石隙縫中,一勁松插石而生,是為「石松」。錦繡谷中雲霧騰起時,石松飄忽隱現,如臨仙境。石上「縱覽雲飛」、「豁然貫通」等鐫刻,出於名人之手,有畫龍點睛之妙。立於石上,似入雲層之中,如離石而飛起。
   
    仙人洞北一小路,與錦繡谷小道相接,兩旁儘是懸崖與竹林,名「仙路」。循「仙路」前行,可欣賞路旁懸崖上諸多摩岩石刻,著名者有「竹林寺」、「雲海」、「天在山中」、「同舟共濟」等。路邊貼近壑谷一段有「訪仙亭」、「遊仙石」諸勝,傳為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訪恩人周顛仙之地。其中,遊仙石為一突兀巨石,丹崖懸空,在此縱覽錦繡谷全景,氣勢極其壯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8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18 07:20 | 只看該作者
[c]黃山[/c]



  黃山雄踞於安徽南部,屬黃山市,橫亘於黃山區、徽州區、歙縣、黟縣和休寧縣之間,南北約40公里,東西約30公里,風景區方圓154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號稱五百里黃山。黃山風景區被譽為國之瑰寶、世界奇觀,已成為中華民族壯麗山河的象徵。

  黃山古名黟山,唐代時,傳說古代軒轅黃帝曾在這裡修真煉丹,得道升天,於是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由唐玄宗親自下令,改名為黃山。

  黃山素有「中國第一奇山」之譽,山脈延綿25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勢峻極而險幻,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三十六大峰,巍峨峻峭;三十六小峰,崢嶸秀麗。「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三,高聳雲外,稱為「三天子都」。黃山又是天然動、植物園,亦是文化山。山中林木茂密,古樹繁多,森林覆蓋率達86.6%,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亭閣、寺廟、摩崖石刻多達200餘處。

  黃山巍峨挺拔,雄奇瑰麗,尤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古人評為「具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集天下奇景於一體」。難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罷黃山後,發出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讚歎。黃山有如天造的畫境,她沒有富麗堂皇的廟宇,也沒有宏偉壯觀的禪院宮觀,全憑自己毫不雕飾的天姿國色。

  黃山在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目錄,現已成為全人類的瑰寶。     


[c]名勝景觀

黃山溫泉
人字瀑
慈光閣

玉屏樓
天都峰
蓮花峰

天海
光明頂
文殊台

蓮蕊峰
鰲魚峰
北海

清涼台
排雲亭
始信峰

松谷庵
翡翠池
五龍潭

芙蓉嶺
雲谷寺
九龍瀑

百丈泉
翡翠谷
手指峰

牌坊峰





    黃山奇松

迎客松
送客松
鳳凰松

黑虎松
接引松
連理松

蒲團松
麒麟松
雙龍松

探海松
貼壁松
團結松

盼客松
倒掛松
卧龍松

豎琴松





    黃山怪石

醉石
龍頭石
試劍石

青獅石
象鼻石
松鼠跳天都

羊子過江
玉屏卧佛
仙人飄海

鯽魚背
蒲團石
仙人下棋

仙人背包
丞相觀棋
十八羅漢朝南海

夢筆生花
猴子觀海
飛來石

關公擋曹
仙人觀榜
喜鵲登梅

老僧採藥
武松打虎
仙女彈琴

仙人踩高蹺
蓬來三島
天鵝孵蛋

老僧入定
險石
童子拜觀音



    黃山奇觀

黃山四絕
晚霞
日出

霧淞
天樟
峰掛百練

佛光
華彩
月夜觀潮



    黃山傳說

黃帝煉丹的故事
夢筆生花奇峰來

[/c]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29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2 07:34 | 只看該作者
[c]武夷山[/c]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公里,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景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這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武夷山風景區內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點。不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陰晴風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測,瑰麗多姿。現全區分為武夷宮、九曲溪、桃源洞、雲窩天游、一線天――虎嘯岩、天心岩、水簾洞七大景區。它兼有黃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華岳之險、西湖之美。



   武夷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古人稱:「東周孔丘,南宋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武夷」。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居住四十多年,設帳授徒,著書立說,使這裡成為我國東南文化的中心,被譽為「道南理窟」。道家也把這裡稱為「第十六洞天」。歷代文人雅士在此寫下的讚美詩文不下二千多篇,題鐫摩崖石刻有四百多處,這些豐富的人文史跡,也為名山增添風采。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漢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窯遺址和元代的御茶園等,使武夷山更成為人們訪古探奇,尋幽覽勝之地。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武夷山主要景點:

玉女峰  



   玉女峰在二曲,是武夷山最迷人的山峰。「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天姿絕色,獨立溪畔,有人謂之含情顧盼,有人謂之顧影自憐。而凌霄、三髻、虎嘯和鏡台諸峰,則森然挺立,狀若叢筍。重重峰影,倒映水中,宛然如繪。


大紅袍

    聞名中外的茶中之王「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幽深險要的九龍窠內,有關大紅袍的由來,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比較一致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據說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進京趕考舉子的病,後來舉子金榜題名,為感謝武夷神茶的救命之恩,特將皇帝所賜大紅袍披在老方丈所摘茶葉的茶樹叢上,故這叢茶樹得名「大紅袍」。二是相傳古時有一位皇太后因肚疼腹脹,卧床不起。皇帝啟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均不見效,後用九龍窠岩壁上的這叢神茶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痛,為此,皇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龍窠向神茶致謝,把御賜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並賜此茶為「大紅袍」。當然,傳說歸傳說,而大紅袍茶樹之所以能得到「茶樹之王」的美譽,主要在於它生長在環境幽奇、氣候獨特、土壤適宜,終年雲霧繚繞、細泉潺流的九龍窠內,再加上茶農的細心管理和精工製作,遂使大紅袍具有獨創的品質和藥效而聞名遐邇。這一叢「大紅袍」茶樹一共四株,常年產量半斤左右,最好年景也不出1斤。

宋街  

    武夷宮的仿古宋街全長約300米,南北走向,模仿宋代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富有宋代遺韻。街旁有五銖錢莊、茶觀、戈壁藝術館、武夷山市博物館、碧丹酒家等,其中武夷山市博物館設有「武夷文化之謎」展廳,藏有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的文物和模型,還有令人稱奇的「架壑船棺」等,極具觀賞價值。   

武夷碑林  



    武夷碑林位於星村竹筏3號碼頭附近,到星村乘坐竹筏進行九曲漂流的遊客可前往觀賞。碑林佔地面積1.5公頃,以仿古迴廊建築布局,虛實結合,錯落有致。碑林的內容以武夷山水名勝、朱子學說、宗教文化、武夷岩茶等為題材,通過碑刻藝術,光大武夷精神,弘揚八閩文化。其中有迄今全國最大的卧碑,氣勢宏偉,給遊人帶來美的享受。碑林內有茶室供遊人品茗小坐,還有傳統獨特的茶藝表演,讓遊客領略到武夷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淵源。

桃源洞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位於九曲溪六曲之北,四圍北廊岩、三層峰、蒼屏峰環列。由於位置幽深偏僻,一般遊人較少前往遊覽,但實為一處值得觀賞的佳境。順六曲溪北的山徑沿松鼠澗婉蜒上行約一華里,突見亂石嶙峋、澗水斷流,似已山窮水盡。然定睛細看,巨石下有一洞穴,僅容一人通過。穿過小洞,又見小澗流淌,跨過漳上石橋,史見洞門石刻聯曰:「喜無樵子復觀奕,怕有漁郎來問津」,相傳為一隱士依據仙凡在此對奕,樵子戰敗仙翁的故事所撰。進入洞門后,眼前豁然開朗,四面群峰環抱,中間谷地阡陌縱橫。春令時分,滿谷桃花拂春風,獨此佳境驚遊人,真可謂是「洞天絕境」、「世外桃源」。      

三仰峰  

    三仰峰在小桃源北面,是武夷山風景區內最高的山峰,海拔717.7米,相對高度在300~400米以上,雄峙天際,巍然壯觀。這是一座單面山,岩層上、中、下三層,由東向西傾斜,形成向東仰首的三個岩頂,分別名大仰(上層)、中仰(中層)、小仰(下層),故名三仰峰。在小仰峰半壁有碧霄洞,洞口有閣,古為道士所居,洞旁有煉丹井,洞內刻有「武夷最高處」五字石刻。站在洞前觀武夷景色一覽無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30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2 07:36 | 只看該作者
[c]雁盪山[/c]



   雁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溫州市樂清縣境內,處在雁盪山脈的北部,故人稱北雁盪山。風景區面積為450平方公里。東起方岩頂,西至鋸板嶺,南起筋竹澗口,北達六坪山。境內重山疊翠,群峰崢嶸,溪清潭碧,洞幽瀑奇,向以山川奇秀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並有「東南第一山」之譽。1982年被列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雁盪山古名芙蓉山,山下有芙蓉村,唐初始改今名。主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第二主峰碓湖崗,海拔1046米。因雁湖崗頂上有湖,結蘆成盪,每年秋雁南飛,多在此棲息,故名雁盪山,也稱雁山。

    雁盪山景點豐富,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二十八潭、十八瀑、十四嶂、十三坑等等,集奇峰、巨嶂、飛瀑、幽洞之勝,在國內尚屬罕見。加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終年可游,四季換景,實是一個旅遊、觀光、避暑、休養勝地,每年遊人不絕。

    雁盪山風景區以山區中部的響嶺頭為中心,分為靈峰、靈岩、大龍湫、三折瀑、雁湖、顯靈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共有可游景點五百多處,峰岩嶂石座座秀奇,洞瀑泉澗處處幽勝。其中奇峰、巨嶂、飛瀑、幽洞稱為「雁景四絕」。而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景觀更為集中,景色更為奇麗,是風景區內最精華所在,簡稱為「二靈一龍」。

    雁盪秀色自古有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盪,贊稱:「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難圖錄」,嘆為「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近代名人康有為在游雁盪后,更認為「雁盪山水雄偉奇物,甲於全球」。

雁盪山主要景點

觀音洞  

    觀音洞藏於合掌峰之中,洞高113米,深76米,寬14米,依岩構築九層樓閣,為雁盪山第一洞天。進入山門即見天王殿,內塑天王和四大金剛像;第二至第八層為寺僧專用的廚房、僧舍、佛堂、客廳等,最高第九層為正殿,內供觀音菩薩坐像和十八羅漢佛像。從下到上鑿有377級石階,在第九層洞頂有泉水三處,名洗心、石釜、漱玉,凌空直瀉,散如珍珠。仰望洞頂,中開一小罅,闊尺余,長三四丈有一線天光瀉下,名叫「一線天」。在第七層朝外面岩壁觀看,左手面可見一指觀音,當中可見側面觀音像,右手面可見地藏王像。觀音洞寺院建造華麗,雕樑畫棟,氣宇不凡,但在洞外觀之,只見洞而不見屋,構築奇妙,巧奪天工。鄧拓游后贊口不絕,並賦詩一首:「兩峰合掌即仙鄉,九疊危樓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線,此中莫問甚炎涼。」

    合掌峰由靈峰與依天峰合成,峰高 270米,在群峰環拱中直插雲天。夜色朦朧中的合掌峰,變化多姿。站在靈峰飯店西南角仰望此峰,恰似一對豐滿的乳房,因稱「雙乳峰」。往前稍移幾步,雙乳峰變成了一位身著旗袍的苗條少女,面容憂鬱,凝思遠望,人稱「相思女」。再走到靈峰飯店屋檐前反身仰望,相思女又變成了一隻斂翅高蹲的雄鷹。有郭沫若的詩云:「靈峰有奇石,入夜化為鷹,勢欲凌空去,蒼茫萬里征。」再站到花壇東側仰望,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對緊緊偎依的情侶,這叫「情侶峰(夫妻峰)」。靈峰夜景最富有詩意,實為雁山一絕勝。
     
接客僧



   接客僧又名石佛岩、老僧岩。觀賞此景的理想地點是石佛亭。老僧禿頂披裟,朝東南方,拱手做迎客狀。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的語句,就是寫這個景緻的。   
   
北斗洞  



    北斗洞為雁盪山上最大的道教洞天,原名伏虎洞,因洞口正對著伏虎峰而得名,后因道家禮拜北斗元君,而改今名。位於觀音洞左側。洞內有凌霄殿。洞口高大寬敞,洞內光線充足,冬暖夏涼,為雁盪山諸洞所不及,洞內建有道觀一座,有凌霄殿、海會樓、八仙樓、集賢閣等建築,富麗堂皇;洞外有美女梳妝、金童玉女、金蟬脫殼等勝景。      

石門潭  

     在大荊鎮西南約一公里處,斷崖削壁,屹立如門,上游十八灘水徑流百折,彙集於此,形成一個巨潭。潭長400餘米,寬100餘米,深30餘米,為雁盪第一大潭。春秋佳日,微風過處,潭面波光粼粼;如遇波平,一潭澄如鏡,岩松飛鳥,倒映可數,天光水色,上下爭輝,極為明麗可愛。
     
三折瀑  

    三折瀑是指在一條溪流上由於地形斷裂跌落,形成三個斷崖而出現三條瀑布的總稱,分別名為上折、中折、下折三瀑。相互連接,各具特色。其中以中折瀑景色最優,被評為「雁盪第一勝景」。
   
    下折瀑處在一個三面環山的山谷中,瀑水從山崖上下落,水氣迷濛,銀珠飛濺,人在谷中仰視。天成葫蘆形,水如從葫蘆中倒下,十分有趣,人稱「葫蘆天」。
     
雙龍谷



    雙龍谷位於湖霧鎮興上村的東面,離羊角洞約3公里。因谷中有白龍潭和烏龍潭,故稱「雙龍谷」。白龍潭,是一個橢圓形的深潭,潭水經幾折之後,沿著下面的險峻突兀的狹谷饞岩而瀉注成為瀑布。瀑布下面的那個碧澄澄綠油油的瓮形潭,即烏龍潭。在雙龍谷附近,還有雙蓮洞等許多優美的景觀。雙龍谷引人注目的年代比較早,從谷口右壁的宋朝宣和六年(1124)的摩崖題刻來看,早在800多年前已經有人對這一帶風景發生興趣。
      
萬象嶂  

    萬象嶂又名金屏嶂,壁立千仞,南北橫亘300餘米,氣象闊大森嚴。看上去嶂間確有幾頭大象模樣的岩面,但這不是此嶂得名的由來。「萬象」者,乃「萬象更新」、「包羅萬象」的「萬象」是也。此嶂萬象森羅,有石燭、紗帽、母雞、雛雞、仙人犁、相思女、樓閣殿字、遊客進香、煙雲繚繞等等眾多的事物和現象的景觀,故稱為「萬象蟑」。觀賞此嶂宜細細仰望凝思,才能有無窮之趣和會心之得。
     
紫庭嶂  

    紫庭嶂俗名羊角嶂,它位於蛤蟆坑左側的羊角洞後壁。相傳漢朝汝陽(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卑陽、)紫陽真人周義山曾修道於羊角洞,從那時開始直到後來,此洞都是道家的十方叢林,而道家崇尚「紫」字,凡與仙道有關事物,常帶一個「紫」字。清朝同治年間,羊角洞建有紫庭樓,紫樓后一嶂因名庭嶂。紫庭,即紫宮,原指帝皇宮庭,這裡是指仙人居所。此嶂略高於萬象嶂。嶂下多洞壑,又有葫蘆岩、葫蘆瀑和葫蘆池,嶂背有白鶴生蛋和八仙桌等景緻。

仙姑洞

     仙姑洞位於龍湖的北面,離水庫大壩約3公里。這是一個曲尺形的奇洞,洞高約20米,寬約80米,深約40米,有東、南二個洞口。東洞口下臨絕壁,南洞口也極險峻。洞頂似穹窿,洞內幽深而明亮,故稱穹明洞。現在當地人一般不叫它此名,而叫仙姑洞,這是由一個真實感人的悲劇故事生髮出來的。清朝咸豐辛酉年(1861),台州臨海李公嶴的李玉蓮姑娘,避亂至洞中,在同治甲子(1864),為反抗土寇強劫,遂投崖殉身。人們在危崖下發現她的屍體時,只見她膚坐如生,悠然仙逝。後來人們尊她為「仙姑」,並將此洞改稱「仙姑洞」。洞麓的仙姑墓至今還隱約可見。仙姑洞素稱東甌勝地,山水清幽。洞內翠壁丹崖,別開化境,一派瓊樓仙闕的氣象。洞外層巒迭蟑,峭壁萬仞,恍若蓬萊。身臨其境,不覺神清氣爽,心胸為之頓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31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2 07:39 | 只看該作者
[c]千山 [/c]



   有「東北明珠」之稱的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總面積44平方公里,是長白山的支脈,大致分為北、中、南、西四溝。北溝山高峽多澗深,峰陡路險,名勝古迹多。中、西兩溝較寬敞,山高大,易攀登。南溝奇峰異石迭起、懸崖陡壁,峰嶺崢嶸萬狀。千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自古以來亦是遼東名勝。

    千山得名有三:最初叫千華山,是千山和華表山並湊在一起而得名;後來叫千朵蓮花山,是根據峰巒層迭環抱猶如荷花浮水而得名;相傳原先999個山峰,當地居民人工造築一峰,以足千數,最後得名千山。

    千山不僅有秀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千山廟宇始建於唐朝,盛建於明清。千山共有名勝古迹、景點300餘處。有五寺、八觀、九宮、十二茅庵,共計34座。還有「一線天」、「天上天」、「夾扁石」等主要風景點164處。五寺是指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岩寺,合稱為五大禪林。八觀是指無量觀、慈祥觀、青雲觀、合稱為三大道院,加上玄真觀、元通觀、風朝觀、三清觀、武聖觀。九宮是指太和宮、斗母宮、聖仙宮、聖清宮、東極宮、朝陽宮、五龍宮、西海宮、太安宮。十二茅庵是指流金庵、南泉庵、木魚庵、洪谷庵、皇姑庵、伴雲庵、小皇庵、西明庵、雙龍庵、龍泉庵、觀音庵、石龍庵。自古以來,風景秀麗的千山,吸引了無數遊客。許多官宦、學者、名流慕名接踵而來,他們面對奇峰古剎,振衣述懷,吟詩作賦,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描寫千山的詩就有1600餘首。

    仙人台



  俗云:「廟高不過五佛頂,山高不過仙人台」。仙人台在千山東南,為千山第一高峰,海拔708米,在大安、中會、香岩寺之間,由香岩奪東北盤旋數里即可到達頂峰。絕頂有峭石向北伸出,高約20米,狀如鵝頭,三面深澗,只鵝東壁原有石欄木梯可登至鵝頭峰。從鵝頭崖東望,正面有浮雕菩薩一尊,北面篆刻清光緒時余景濤題「仙人台」三字。峭石下一平麓如砥,長30餘米,寬約4米,周圍設有鐵欄。憑欄遠眺,千山奇秀、遼河大平原,盡收眼底,晴天可遠望營口渤海灣,鋼都鞍山,不時有白雲從身邊掠過,使人有飄然如登仙境;每當東方欲曉,登仙人台觀看日,松霞相映,堪稱奇觀。

    五佛頂

    五佛頂,在千山西北部,是千山第二高峰,由龍泉寺緣山路西行3公里,到達五佛頂南絕壁下的普安觀,這是千山最高的廟宇,旁邊有清泉,可供遊人飲茶。再由普安觀東上,緣峭壁石蹬,攀至五佛頂山巔。山頂立石佛五尊,故名五佛頂。登臨峰頂,頭上青天,腳下白雲,西望閭山之顛,北瞰遼陽塔影,瀋陽、鞍山歷歷在目,使人心曠神怡。

    無量觀



   無量觀,又稱老觀或無梁觀,在千山東北部。清康熙六年(1667年)道士劉大琳開始營建。后經重修和改建,成為現在的規模。它是千山八大道觀中最大的廟宇。觀內主要建築有觀音殿、老君殿、三官廟、大仙堂等。觀前有玲瓏塔、葛公塔和聚仙台等,塔影山色,素稱千山名勝。觀右有著名的西閣,依岩築屋,夾護于山林之中,以幽靜見稱。整個道觀建築宏偉壯麗,布局巧妙得體,名勝古迹頗多,山巒重疊,別有風格。無量觀上面,西有羅漢洞,北有玉皇閣、振衣崗,東北有觀音閣、三十三天、八步緊等名勝。

    龍泉寺


    龍泉寺,在千山北溝中部,東距無量觀約1.5公里,立於群峰環抱中,地勢寬闊,建築宏偉,是千山五大禪林中現存最大的佛寺。該寺始建於唐代,金元時期規模還小,明代大興土木,建築較多,後來重修仍保持明代風格。該寺半依峭壁,半築短垣,坐落在幽壑叢林之中。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藏經閣。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寺後有清泉一處,常年流水潺潺,相傳是「龍誕水」,又由於山水下流彎曲似龍,因此得名龍泉寺。壽後山坳有后閣,是明嘉慶年間和尚劉賓創建。寺周圍有松門塔影、瓶峰晨翠、螺峰月夜、黽石朝日、獅口鐘聲等16景,在千山風景區中亦久負盛名。清人王爾烈曾吟詩讚嘆龍泉寺勝景:「一千峰呈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



    大安寺

    大安寺,五大禪林之一,是千山最古的廟宇,位於千山東南部,建於唐代。原建築在嘉慶年間失火燒毀,現存有釋迦、韋馱兩殿。依山築廟,廟前開闊寬敞,左右懸崖陡峭。寺西有通明、金剛二山,雄拔聳峭,狀若屏障。

    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是五大禪林之一。建於唐代,明清都有擴建。寺建於雙崖夾護之間,前有將軍峰,左有錦繡坡,右為仙人晴,寺宇分前後正殿和左右配殿。殿宇壯麗輝煌,彩畫秀麗,木工藝術很高,是遼寧罕見建築。香岩寺四周尚有名勝多處,後有仙人台,旁有金代磚塔。在後殿庭院中有古老的盤龍松。由於寺建山上陽坡,山花很多,春夏花開滿山,香氣撲鼻,故曰香岩寺。

    中會寺  

    中會寺,五大禪林之一,寺建於山腰,分上下兩部分,四周多果樹。寺內建築分正殿、前殿、禪堂、水亭、后閣等。寺內原存碑刻十一方,現存二方。寺後有犀牛望月峰,形如牛首;寺前山勢重疊有如層樓,名曰海市蜃樓;寺西一峰螺旋峰;寺東一峰,山顛有塔,遠望如瓶,名曰凈瓶峰。明人詩中的「花香浮塔院,霞影落立岑。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就是詠中會寺勝境。

   越祖寺

    越祖寺,在無量觀西閣之下,五大禪林之一。現存大殿三間,寺宇背靠摩崖,刻有「獨鎮群岳」。在祖越寺和無量觀周圍有24景。其中八步緊有石階八蹬,僅容一人納足,循石磴匍匐而上,越七步緊、夾扁石,即可一步登天。此處,別有一番勝境。

   玉佛苑



   玉佛苑,座落在中國遼寧省鞍山市城區東山風景區內,是去往千山的途中景點,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玉佛苑營殿主體建築高33米,寬66米,縱深58米,紅牆碧瓦,氣勢恢宏。創造了園林和古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殿內有260多噸的「玉石王」雕刻的玉佛,玉佛正面為高5.2米的釋迦牟尼佛,背面為渡海觀音,堪稱世界玉佛之最。這座宏偉的建築群經過2年零6個月的建設,於1996年9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
   
    玉石王是在公元1960年,中國「玉鄉」遼寧省岫岩縣發現的。高7.95米,寬6.88米,厚4.1米,重260.76噸。整塊玉石集赤、橙、黃、綠、青、藍、紫為一體,色彩斑斕,潤澤明麗,屬於特種玉料,堪稱稀世珍寶。當時,周恩來總理曾明確指示,一定要妥善保護好玉石王。
   
    1992年11月,鞍山市政府決定動用現代化裝備,經過8個日日夜夜,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將玉石運抵鞍山市內。又經過18個月的精雕細刻,將當今世界最大的玉石雕刻成世界第一玉佛,充分體現了玉文化、佛教文化的精華,令海內外遊人稱奇叫絕。   

   一線天

    卧虎峰下的一線天,罅縫長32米,寬不滿一米,深10餘米,仰首而望,兩側懸崖凌空,中間藍天一線,景色十分壯觀。位於鸚鵡洞北山峰南側的一字天,長30餘米,最寬處為0.7米,最窄處僅為0.4米,為蹬無量觀的七重天,九重天的必經之路。另外還有夾扁石和一步蹬天等,另人嘆為觀止。

    彌勒大佛



  在千山眾多的奇峰中,最為奇特的是千山大佛。1993年發現的這尊形象逼真,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天然彌勒佛,可與樂山大佛相媲美。 千山彌勒大佛(石佛)位於千山風景區北部,是自然造化的全國特大石佛之一。為中國三大巨佛之一。 大佛景區聞名中外的千山彌勒大佛被譽為自然遺產,世界奇觀。使千山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聖地,並定於每年6月9日為大佛節。  

  佛像依山而坐,貌似彌勒,形象逼真,神態可掬,栩栩如生,端坐於千朵蓮花山之中,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大佛身高70米,肩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五官清晰、四肢俱全。大佛基手五指分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壓在腿上。大佛坐東面西,胸前還隱約掛有佛珠,身上有天然山洞形成的佛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32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2 07:42 | 只看該作者
[c]麥積山 [/c]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東部天水市境內,距離天水市區約30公里,地處秦嶺山脈西端,屬於小隴山的余脈。麥積山峰嶺峻拔,疊嶂重巒,林深草茂,泉碧溪清,景色優美,風光奇佳。既有北方峰巒的雄渾氣勢,又具江南山水的明媚秀容,是我國西北內陸的一處風光勝地,被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稱為「隴東小江南」。而且名勝古迹眾多,麥積山石窟更是名聞海內外,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窟、河南洛陽龍門窟並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窟。

     1982年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現在全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個景區和一個街亭古鎮。   

    麥積煙雨

    麥積山地處隴東,位於小隴山的群山之中,周圍有僧帽山、羅漢岩、香積山、獨角峰等環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削,單峰挺立,呈圓錐形,中部較膨大,底部略小,遠看如農家堆疊的麥垛,故名「麥積山」,也叫麥積岩或麥積崖。山高出山麓平地只有142米,但其海拔高度達2000米左右。山上林木蒼翠,雲霧飄渺,洞窟上下堆疊,棧橋傍崖飛架,其景色之幽麗,布局之巧妙,恍如「仙山瓊閣」。尤其在雨過初晴之時,煙霧瀰漫,若隱若現,益增加其神秘幽奇之美,人們稱為「麥積煙雨」。天水古屬秦州,向有八景之名,而「麥積煙雨」被列為「秦州八景」之首。古人在詩中贊之:「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現有各代洞窟194個,大都分佈在山麓以上20~30米和70~80米高的削壁陡崖上,最大的高、寬各約30米,最小的僅可容一人。上下層疊,高低錯落,洋洋大觀。洞窟之間都有架設在崖壁上的凌空棧道相連。棧道蜿蜒曲折,上下左右盤旋,人行其上,既驚險,又新奇,無不欽佩我國古代工匠們的大膽設想、精心設計和高超手藝。在五代士人范資著《玉堂閑話》一書中寫道:「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雖自人力,疑是神工。」當地群眾也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諺語流傳。
   
    公元734年(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麥積山遭受其害,使一山分裂成東、西兩崖。洞窟佛像也受損害。現在東崖上有洞窟54個,最高為牛兒堂,高出山麓60多米,龕外有三尊大佛,各高10餘米,神態安詳,雄偉壯觀;西崖上有洞窟140個,最高為天堂洞,高出山麓70多米,構築精巧,古樸雅緻。在東、西兩崖之間有一座40多米長的天橋,有利往來。
   
    此外,在麥積山石窟中,還有一些石雕和壁畫,壁畫共有一千三百多平方米,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同期的藝術作品中,有著獨特的風采。
   
    七佛閣和「散花樓」

    登上麥積山半山的七佛閣是麥積山最大的洞窟,高16米,寬31米,深11米。位於西崖上,高出山麓70米。窟內有七龕,佛像雕塑精緻。洞前有廊,為一仿宮殿式建築,形式美觀,其欄前有「擲花飛舞」奇景,人們若在此隨手撒下花瓣或紙片,不但不會下落,反而會凌空飄舞,越飄越高,故稱散花樓。
     
     仙人崖



     仙人崖在麥積山東北,相距約15公里,是近年來新開發的景區,離天水市區約40公里。這裡三崖鼎立,五峰環繞,草木翠青,溪流清澈,峰崖聳峙於溪邊,佛寺紛陳於崖側,風光明媚,環境清幽,古代傳說是個神仙出沒的地方,故名「仙人崖」。每當月夜風清,崖上常出現明滅的「燈火」,當地稱「仙人送燈」,列為「秦州八景」之一。
   
    仙人崖的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各高几十米,崖壁陡立,十分峻險。崖上有許多洞窟,洞內還保存著不少唐宋以來的塑像和壁畫。崖下各有一庵,分別名東庵、西庵和南庵,東崖內原建有白蓮寺,寺旁有小徑可直上崖頂白蓮洞,洞內有石桌、石凳、石灶、石爐等物,還塑有一披髮老人坐於石上,神態安祥,傳為劍客修練處。在東、西兩岸之間有獻珠山、高80米,孤峰挺秀,山上原建有望雲樓、無量殿、鐘樓、懸永樂鐵鐘一隻,現均留遺址。在三崖下有凈土寺,處在群峰環抱之中,松柏森森,清幽雅靜,山風吹過,松濤陣陣,亦扣人心弦,人稱「凈土松濤」,列入「秦州八景」。三崖以南有羅漢溝,兩岸分列著十八座山峰,形似十八尊羅漢正襟危坐,自稱為「十八羅漢朝玉帝」,也是一處名勝。
     
    石門山



    石門山位於仙人崖以東約10公里。石門山奇峰羅列,如刀削斧劈,山體雄渾、挺拔、險峻,向有「隴南小黃山」之稱。南、北兩峰最高,拔地擎天,相對而立,險不可攀,中間只有一條小路穿過,形似兩扇石門,山亦由此得名。每當中秋之夜,一輪皓月從東方升起,站在峰西的聚仙橋上觀之,正好月從「門」中冉冉上升,照得「門」中山谷通亮,而四周山色朦朧,隱隱約約,另有一番景象,人稱「石門夜月」,亦是「秦州八景」之一。為此,當地清代文人張進英在聚仙橋頭的橫額上題寫了「隴月先得」四個大字,意為這裡先得到月亮的光輝。
     
    曲溪

    曲溪景區位於麥積山以南約20公里,離天水市區約50公里,處在小隴山右的余脈之中。曲溪是嘉陵江上游一條山間小支流,屬長江水系。溪水奔流在重山疊嶺之中,特別彎曲,故而得名。曲溪景區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不足1~2公里。溪流彎彎曲曲,林木鬱鬱蔥蔥,峽谷陡峭險要,嵐霧繚繞瀰漫,一派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在曲溪中有許多巨石,顯露在水面之上,有的如水牛卧潭,有的似蛟龍過江,有的像青蛙撲食,有的若水貂沉浮……形態奇妙,引人遐想,還有色彩斑斕的大小卵石,卧伏於清澈的溪底,絢麗多彩。

    街亭古鎮

    街亭古鎮位於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東北,處在天水市區與麥積山之間,是從天水雲麥積山風景區的必經之地。此鎮相傳三國時蜀將馬謖因駐守不當而戰敗失守之處,京劇《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指此地此事。現在鎮上許多民居建築還保留著古代秦州風貌,民風古樸,山川奇勝,氣候宜人,也是一處遊覽勝地。
   
    街亭臨東柯河,四周群山聳翠,綠樹蔥蘢,風光無限,人稱「東柯積翠」,亦「秦州八景」之一。往西有杜甫草堂遺址。唐代中葉,安史之亂時期,唐大詩人杜甫曾偕其侄子來此,築草堂隱居,在此寫下了《秦州雜詩》二十首,留傳後世。
   
    街亭古鎮東南有石蓮谷,是去仙人崖的必經之地,這裡景色也佳,兩岸奇峰壁立,怪石崔嵬,中間溪水清澈。谷中多白石,倒映水中,如朵朵蓮花,別有情趣。附近有神龍山古戰場,是古代兵家征戰之地,留有一些古迹,可以憑弔一番。
     
    溫泉

    從街亭古鎮往東4公里有溫家峽,這裡山高谷深,環境幽靜,峽中有古溫泉一處,常年水溫在39℃上下,水量較豐。水中還含有氡、硅、鋰、硼、鉬、鑽等多種微量元素,對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心臟病和腦溢血後遺症等頗有療效,而且對關節炎、皮膚病等醫效更顯。現已闢為溫泉浴室,有室內浴池和室外游泳池,在遊覽了麥積山風景名勝之後,來此一浴,可使疲勞頓消,精神愉快。

    麥積山植物園

    距麥積山石窟二公里處,有一座滿目奇花異卉,處處綠意清心,幽景天成的植物王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麥積山植物園。植物園佔地5500畝,薈萃了我國南北兼備的1800多種146個科目的種子植物,大面積青翠碧綠的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形成了生氣勃勃,絢麗多彩的天然美景。植物園西側,有東漢初隴上割據者隗囂的避署宮遺址,使人頓生憑弔幽思之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33
冷f 發表於 2004-10-25 03:1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樓主對此版的支持,山很多然我卻不識,
得眾友幫助想時日不會太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34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6 02:53 | 只看該作者
[c]長白山[/c]



    長白山以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高峰環報的高山湖泊,磅礴的長白瀑布,奇異的火山地貌,珍貴的動植物令人嘆服。

    長白山因其主峰―白冰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位於歐亞大陸東端,吉林省東南部,地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白山地區境內,在中朝兩國邊境上,為中國東北最高的山地,主峰海拔2691米,山體縱橫,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總面積8000餘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圖縣的松江鎮,西始於撫松縣,東止於和龍縣境內南崗嶺,南部一直伸到朝鮮境內。

    長白山人文歷史悠久,其名稱,歷史上曾有過多次變化,秦以前稱作不咸山(意為「有神的山」),漢朝稱單單大嶺,魏稱蓋馬大山,後魏稱徒太山,南北朝稱從太山、太皇山死,唐朝稱太白山,金朝始稱長白山。到了清代,清皇朝把長白山視為祖宗發祥地,又封山,又祭神,並劃為封禁地,不許俗人入進,這裡更成了人跡不到之處。直到今天,長白山還保持著原始狀態,簡直就象想象中盤古「開天闢地」地時的模樣。

    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史料記載,從十六世紀以來,曾有過三次噴發。第一次是1597年8月,第二次是1648年4月,第三次是1702年4月14日。受長白山地形垂直變化的影響,長白山從山腳到山頂,隨著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溫帶到寒帶的4個景觀帶,這種自然多彩的垂直景觀帶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長白山景觀綺麗迷人,有天池,瀑布,大峽谷,溫泉群,銀環湖等30多處景觀。

    長白山資源豐富,物種繁多,有野生動物有1225種,野生植物有2277種,林木蓄積量為4400萬平方米,是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生態系統保護最完整的原始森林地帶,保護區總面積為196465公頃,具有較高的科研、保護和旅遊價值。1980年長白山保護區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成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瑰寶。

長白山主要景觀

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長白十六峰中央,是一座破火山口,經過漫長的年代積水而成湖,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其略呈橢圓,如蓮花露出水面,似碧玉鑲嵌在十六峰間,與天池作伴的還有兩個明鏡似的湖泊,如兩隻眼睛注視著人世間的滄桑。  

長白山谷底林海  

    長白山谷底林海距長白山冰場東5公里,洞天瀑北側。谷壁高50―60米,樹分三層,這一火山口森林取名谷底林海,俗稱地下森林,谷底南北長2500―3000米,多針葉林。谷底谷松參天,巨石錯落,人稱谷底人家。為長白山海拔最低勝景區。      

長白十六峰  

    白雲峰
    白雲峰,是長白山的主峰,聳立於天池西側,海拔2691米,是東北第一高峰,又叫「層岩」。
   
    天文峰
    天文峰俗名鷹嘴峰,位天池北偏東。因1958年於峰頂東側建有長白山天池氣象站,故改稱天文峰。天文峰高出水面476米,海拔2670米,是長白山東側最高峰,長白山的第三高峰。
   
    玉柱峰
    玉柱峰在天池以西,東北距白雲峰一公里,又名青石峰,此峰海拔2664米,山峰高聳,像一根擎天的玉柱,頂天立地,可謂白雲峰之輔弼。
   
    梯雲峰
    長白山西南側有座海拔2543米的山峰,岩石裸露,開狀如梯。此峰北距玉柱峰1.5公里,由天池邊至此峰頂400米,峰頂流淌出梯子河瀑布。山頭終年雲霧繚繞,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頂的輪廓。傳說此峰直通天宮,是天庭和人間相連的天梯,因此叫梯雲峰。
   
    冠冕峰
    冠冕峰又名玉雪峰。海拔2525.8米,從天池至峰頂370.8米,位於天池正南與天豁峰、天池瀑布相望。
   
    冠冕峰背天池一側主要為白色的浮石。遠眺之四季皆白,雪石難辯;向天池一側,有很多終年不化的積雪。復至夏令,山峰在陽光的照耀下,雪光皚皚,下有蔚藍色的天池襯托,別具風趣。
   
    鹿鳴峰
    鹿鳴峰,又叫芝盤峰,在天池西北方,海拔2603米。峰頂有一草甸子,圓形如盤,每天嚴冬的季節,其它各峰已是積雪覆蓋,唯有此峰還露在白雪之外。
   
    華蓋峰
    華蓋峰又名黃岩峰。海拔2640米,從天池至峰頂446米,南連紫霞峰,距天文峰東南350米。峰頂由黃色浮石組成,狀如帝王車輦之華蓋而得名,亦稱黃岩峰。
   
    龍門峰
    龍門峰為長白十六峰之一,海拔2595米,在乘槎河兩岸,與天豁峰相對,因形狀如門,如名龍門。所傳,大禹治水曾到過這裡,旁邊有蝌蚪形柱,名為神碑。
   
    卧虎峰
    卧虎峰,海拔266米,從天池至峰頂411米。位於天池偏西。南臨冠冕峰,北側水平相距梯雲峰1925米。為中朝兩國界峰。
   
    天豁峰
    天豁峰,海拔2620米。在二道白河東岸,與龍門峰對峙。因「峰起雙尖,中辟一線,有豁然開朗,令人不可思義之趣」,故名天豁峰,天豁峰一線縫隙,相傳為大禹治水所劈。峰石多赤色,看去如二龍盤踞。天豁峰下有兩燕觀天、駝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景觀。遊人可從補天石經牛郎渡,越闥門沿八卦廟舊址北側的倒石堆,方可登臨峰頂。站在峰頂,舉目遠眺,群峰倒映,輕波浩渺。
   
    紫霞峰
    紫霞峰,海拔2618米。位於天池東側,西北與華蓋峰相對;南隔雞冠峰與孤隼峰相望。紫霞峰由紫色沙石堆積,遠觀之煙雲繚繞,宛若西天落霞,紫氣生輝,古香古色,因而得名。
   
    錦屏峰
    錦屏峰,海拔2590米。位於天池西。錦屏峰在芝盤、觀日峰中間,其東起龍門,西經觀日、芝盤,南至白雲峰之大馬蹄形內壁(俗稱大簸箕)之正中。峰頂南北各起一峰,五色的翡翠石裝點峰巔;峰前峰后立陡懸崖,宛如錦秀屏風一般,故而得名。
   
    鐵壁峰
    鐵壁峰,海拔2560米。位於天池中心北側。東與天文峰相連;西隔織女峰與天豁峰相望。鐵壁峰怪石嶙峋,石色亦黑,關若鐵壁,故名。沿鐵壁峰西側攀援而上。可俯瞰天池勝景。為從北坡登山觀天池的第二最佳攬勝處。
   
    觀日峰
    觀日峰,海拔2670米。位於天池東南。西連孤隼峰,東靠白頭峰。三奇峰峰頂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很多五色石,鮮妍光潤,令人愛不釋手。遊人多以拾此石而自豪。置於案,頗具異趣。
   
    孤隼峰
    孤隼峰,海拔2611米。位於天池東南之紫霞、三奇峰之間。
   
    織女峰
    織女峰,海拔2558米,東隔鐵壁峰。  

    長白瀑布  



    長白瀑布位於天池北側,乘槎河盡頭。乘槎河流到1250米處便形成落差為68米的瀑布,因系長白山名勝佳景,故名長白瀑布。由於落差大,在兩條玉龍似的水柱猛烈衝擊下,濺起數十米高的水花,崖下形成20多米深的水潭。湍急的流水注入二道白河,即松花江正源。長白山瀑布掛在群峰競秀的半壁天塹上,景緻蔚為壯觀。
   
    從「長白山莊」入山的遊人,在「望瀑坡」可看瀑布。在觀瀑亭或「高燕吻瀑」處觀瀑則更是最佳之處,水汽瀰漫、虹霓霞霧的瀑布,盡收眼底。若是隆冬時節,那便另有一番風光了。一眼望去,山是雪山,樹是雪樹,就連風也是夾著雪的,簡直就是雪的世界!可是長白瀑布,卻不畏嚴寒,不懼風雪,它傲然從懸崖上凌空而下,飛起萬千水滴,瞬間變成冰粒,眾多冰粒組成一簇水花,這冰花縱橫噴射,看去就象銀光閃爍的焰火!如果此時回頭遙望長白溫泉,那真是一幅「飛瀑撒下千堆雪,林泉升起萬縷煙」的圖畫。  

長白山大峽谷  

    長白山大峽谷位於白山市扶松縣境內,是近幾年剛發現的自然奇觀,堪與美國大峽谷比美。
   
    長白山大峽谷長70多公里,乃火山爆發后熔岩石表面的火山灰和泥土被江水及雨水沖刷所致。北錦江從谷底流下,兩岸怪石林立,奇景疊生,栩栩如生,美不勝收。      

乘槎河  



     乘槎河,長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發源地,天池水從北面缺口――闥門流出后,就稱乘槎河(又稱天河)。
   
    乘槎河曼游在海拔2190多米的峭壁上,流到1250米盡頭時,便突然從懸崖峭壁上跌水直瀉形成高達68米的長白瀑布。瀑布宛若銀河倒掛,蔚為奇觀;又象一條白練從天而降,兩條玉龍般的水柱沖向幽谷底,濺起幾丈高的白浪,恰似雲傾雷翻、鐘鼓雷鳴,勢如萬馬奔騰,不愧為長白山第一勝景。

長白溫泉群  

    我國是世界上溫泉最多的國家之一。長白山因其火山體,斷裂地層較多等原因,成為我國溫泉分佈比較集中的地區。其中比較著名的長白溫泉、梯雲溫泉和湖濱溫泉等,都是吸引中外遊人沐浴的好地方。
   
    此外,還有蘆泉、仙人橋溫泉群、十八道溝溫泉、玉漿泉、藥水泉等等。
      
高原冰雪訓練基地  



    長白山高原冰雪運動訓練基地在長白山密林深處,藏於長白山的峰巒之中,海拔高度為1640―1820米,總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為數不多的集滑冰、滑雪訓練和體育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初,都是冰雪旅遊、運動訓練的極佳時節。這裡的平均雪深為1.5米左右,雪質、雪量和雪期都達到了亞洲的第一流水平,達到了舉辦國際級比賽的標準。
   
    基地共有冰雪運動訓練場地十幾處。高山滑雪場地分佈較廣。位於天池公路左側半山腰的高山滑雪場,線路為350米,平均坡度為20度。一條單座纜車索道為運動員提供了訓練方便條件。小天池滑雪場、溫泉滑雪場都是令冰雪旅遊者和滑雪初學者神往的地方。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場地線路迂迴穿行在密林深處,分別有5公里線路和3公里線路。線路的登高差完全符合比賽規則要求。起、終點設在冰場上,視野開闊、線路清晰。射擊場和處罰圈分別設在兩彎道的內孤里。場地的設備和通訊設備都符合現代化要求,多次受到冰雪運動界專家和外國教練的好評。
   
    冰場經過科學的技術方法處理后,冰質純凈,滑度好,有許多冰上健兒在這裡突破了全國和世界紀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9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2

積分
75
35
 樓主| 孤獨九劍 發表於 2004-10-26 02:55 | 只看該作者
[c]井岡山[/c]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總面積約66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嶺五百多座,地勢上明顯分為兩級階梯,中部高峰疊起,峻拔峭峨,四周低山丘陵,逶迤連綿。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位於湘贛邊界上。

    1927年~1928年間,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秋收農民起義和南昌武裝起義兩支隊伍,在此勝利會師,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首路,從此,中國人民革命的燎原烈火燃遍全國大地,最後推翻了蔣家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因此,人們把井岡山看成是中國人民的「革命搖籃」,在這裡留下的大量革命史跡,成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許多遊人特地前來參觀、瞻仰、學習,是井岡山旅遊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井岡山自然風光也十分優美,山雄、峽險、谷幽、潭清、瀑多、洞異,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林木蒼翠,山花爛漫,集雄、奇、險、幽、秀於一體,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時,贊為「天下第一山」。郭沫若在暢遊井岡山後,揮筆寫下了「井岡山下后,萬嶺不思游」的讚美詩句。

    1982年井岡山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4平方公里。分為八大景區,共有六十多個景點,二百七十多處景觀景物。現在茨坪、龍潭、黃洋界、筆架山等景區已修通了公路,汽車可以直達,每年來游的中外遊人超過50萬人,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是四十佳」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茨坪

    茨坪位於井岡山風景區的中部,海拔840米,是井岡山區最大的山間盆地,也是最大的集鎮。井岡山市政府設在這裡,是全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約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萬多人。這裡在長征以前的革命鬥爭時期,是我國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心,革命史跡非常豐富,如黨的湘贛邊界特委、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紅四軍軍部、湘贛邊界防務處、二十九團留守處、軍械處、紅軍被服廠、邊區政府公賣處、區赤衛隊、紅四軍軍官教導團,黨團訓練班等機構都設在這裡,因此,這也是井岡山地區革命舊赴最為集中的地方。
   
    茨坪風景優美,山青水綠,空氣新鮮,綠樹蔥籠,百花嬌艷。市內有南山公園和水面很大挹翠湖公園,湖光山色,分外秀媚。還可參觀毛澤東、朱德舊居,中共湘贛邊區特委、前委辦公處,紅四軍軍部,工農兵政府防務委員會,軍官教導隊,軍械處,邊區公賣處等革命舊址。1953年在北面山岡上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烈士墓,莊嚴美觀。1959年在市區內建造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內珍藏著大批革命文物和史料,也對外開放。
   
    茨坪附近有大小五井,是五個井狀盆地,分別名大井、小井、上井、中井和下井,其中大井和小井最為有名。
   
    大井在茨坪以西7公里,是五井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四周高山環繞,白雲繚繞,古樹參天,清溪蜿蜒,景色幽麗。這裡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的舊居,紅軍戰士住房及醫務所辯論部舊址等,還有被國民黨軍隊燒毀而解放后重建的毛澤東住房,以及他當年常坐 讀書石和石后的兩棵常青樹等革命文物。
   
    小井在茨坪以北6公里,有紅軍醫院舊址及紅軍傷病員殉難處、烈士墓。1929年當紅軍撤離時,這裡還有一百多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后合部遭國民黨軍隊殺害。故解放后建烈士墓於此。此上,在茨坪以東約一公里有兩塊小平地,名桂花坪和蘭花坪。桂花坪內分佈著成片桂樹,樹齡都在500年以上,每到秋季,丹桂花開,香飄數里。蘭花坪以遍布清香馥郁的名花井岡蘭而有名。  

     龍潭瀑布群



   龍潭瀑布群亦稱「五龍潭」,位於茨坪西北7公里的五神河上,是井岡山風景最佳麗的地區之一。
   
    五龍潭共有五潭五瀑,從上到下第一潭名碧玉潭,潭上有碧玉瀑,古稱青龍瀑,上窄下寬,凌空飛瀉,落差達67米,是五瀑中最高的一個,下落深潭,潭水碧綠,清澈晶瑩,猶似碧玉。第二潭名金鎖潭,潭上有鎖龍瀑,古名黃龍瀑,兩股瀑水從黃色岩壁上噴涌而出,直落潭中,水勢不大,似蛟龍被鎖,故亦名鎖龍潭。第三潭名珍珠潭,潭上有珍珠瀑,古名赤龍瀑,人未走近,已聞水聲如濤,瀑水從30米高的陡崖上飛下,中間遇一巨石阻擊,水花飛濺,如噴珠吐玉,在陽光照射下,光彩奪目。第四潭名飛鳳潭,潭上有飛鳳瀑古名黑龍瀑,瀑水從數米高的山崖上急流直下,如鳳凰展翅,飛入潭中。第五潭名玉女潭,潭上有玉女瀑,古名白龍瀑,似一窈窕少女,正在翩翩起舞,真是惟妙惟肖。這五龍潭古代傳說是龍王五個女兒變的,還有人作詩戲之:「龍王有女各情情,一情更比一情真,碧玉多情先迎客,金鎖含情在芳心,柔情珍珠化為水,豪情飛鳳作狂吟;惟獨玉女關情竇,恬情理妝半嬌嗔。」
   
    長虹瀑(也稱白龍瀑),此瀑甚為奇妙,每隔幾秒鐘,山崖上「嘩」地一聲飛下一條白練,隨即趨於平靜,悄悄落下,隔幾秒鐘再來一次,終年不歇,蔚為奇觀。其下不遠有水簾瀑,瀑高10米,一條小徑從水簾后穿過,頗有奇趣。再往下有紅軍洞,洞內能窬百餘人,在當年反圍剿鬥爭中,曾住過紅軍傷病員,今遺跡仍在。洞下還有彩裙瀑。
   
    龍潭景區景色優美,除飛瀑外,還有龍女峰、姐妹峰、海螺峰、迴音壁、一線天、琴台、「金龜擊鼓」、人面崖、「定海針」、攬月台等景點。迴音壁人站壁前,呼叫一聲,山鳴谷應,余間繚繞。一線天雙峰夾峙,藍天一線,石級梯道高約百米,僅容一人上下。其一側有巨石高懸峽中如琴,故名琴台,另一側有石似「金龜擊鼓」,也甚肖妙。人面崖位於景區西部,崖似人頭,鬚眉俱備,五官分明。景區北部的金獅面,似一雄獅踞伏山頂,山上奇岩怪石遍布,綠樹蔥蘢,山花爛漫。
     
    五指峰  



   五指峰在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586米,是景區內的最高峰。因山峰並列如五指而得名。山勢雄峻,至今尚無一條登山道路,故人跡罕至。山上林深木茂,是一個原始亞熱帶常綠林區,莽莽蒼蒼,濃蔭蔽日,綿延數十公里。山中一條深谷,谷中有花慶河,也名井岡山河,蜿蜒曲折,湍急奔流。現河上建有井岡山水庫,湖光山色,更添秀姿。半山有飛瀑,名老龍瀑,高150多米,是井岡山區落差最大的瀑布。峰下有天軍洞,相傳曾是太平天國駐軍之地。山上野生物資源也很豐富,多珍禽奇獸,名花異草,是一個天然動植物園,已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當地出產的石魚、石雞、石耳,被譽為「井岡三珍」,是席上名餚。附近有「觀景台」,是觀賞「五指風光」的最佳地點。
   
    五指峰以北有游擊洞,古名龍慶仙洞,后紅軍在此開展游擊戰爭,人們呼為今名。洞內景色幽奇,其西面還有石門奇景、奇虹峽,水口瀑布等,已形成一個新的遊覽區。
   
    筆架山



   筆架山在茨坪以南約30公里,有17個山峰,其中揚眉、望指、觀島三峰並列似筆架,因而得名。最高獅峰,海拔1391米。山上景觀秀麗,有孔雀峰、天燭峰,「群猴聽訓」、「佛手指天」、「瑤台瓊閣」等勝景。而山上的「十里杜鵑廊」更是蔚為奇觀,它以猴頭杜鵑為主體,還包括紅毛杜鵑、江西杜鵑、井岡杜鵑等20多個名貴品種,每當春暖花開,層林盡染,滿山飄香,令人陶醉,令人迷戀。在杜鵑林中還生長著各種形態奇特的古松,出現人們戲稱為「群鵑戀松」、「青松嬉鵑」等景觀,亦引人欣賞。近年來人們又在與筆架山遙遙相對的平水山頂上,發現了廣達千畝的雲錦杜鵑林,為山區增加了更多的秀色。

    黃洋界



   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雄偉險峻,舉目遠眺,群山起伏,雲霧瀰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而黃洋界就象屹立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個海島,時隱時現,因此人們也把它叫做「汪洋界」「望洋界」。
   
    黃洋界氣候瞬息萬變,時而大霧瀰漫,雲煙滾滾;時而陽光燦爛,碧空萬里,有時還可以看到奇妙的「佛光」,一年四季雲霧繚繞,雲霧翻轉時如同奔騰的大海,群山涌動。形成有名的黃洋界雲海。它那「靜如練。動如煙,輕如紗,闊如海,白如棉,平如鏡」的形態,深深吸引著眾多遊人。

    五大哨口

    五大哨口是指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紅軍修築在峻險小道上的五處軍事要塞,即黃洋界、八面山、雙石馬、桐木嶺和硃砂沖,是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五個前哨陣地。
   
    黃洋界哨口在茨坪以北17公里處,海拔1343米,是通往江西寧岡和湖南酃縣的要隘。著名的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當年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憑著這「天險」,打退了敵人四個團十多次的進功,使他們損失慘重而潰退。原有t望哨一所,防禦工事三處和紅軍營房均保存完好。哨口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木荷樹,是當年毛澤東、朱德、陳毅和戰士們一起挑糧上山時休息的墳。站在黃洋界山頭舉目四望,只見群山起伏,層巒疊嶂,景象萬千。這裡經常白雲繚繞,如汪洋一片,故舊名汪洋界,是井岡山觀日出、雲海的最佳之地。
   
    八面山哨口在黃洋界以南,茨坪以西12公里,是通往湖南酃縣的要道。海拔1463米,是五大哨口中地勢最高的一處,山下有小路通上井和大井,山高路險,氣勢雄偉,這裡築有三道防線、三個工事,現均保存完好。
   
    雙馬石哨口在八面山以南,茨坪西南約9公里。是通往湖南柳州的要隘,海拔1200米。1927年毛澤東率領紅軍上井岡山,是從這裡到達大井和茨坪的。哨口建有四個工事、三道防線。路旁有兩塊巨石相疊,形如兩匹馬頭,故名雙馬石,建國后在哨口附近建有休息亭。
   
    桐木嶺哨口在茨坪東北13公里,海拔1000米,四周桐樹滿坡,故名,是通往永新、吉安、南昌的要隘,建國后新修的泰和至茨坪的公路經過這裡。哨所有一個總哨和三個分哨,工事堅固,外圍竹尖,至今遺跡猶存。附近有石燕洞,洞長千米,內有六個支洞,曲折迷離。洞內鍾乳、石筍、石柱、石花等琳琅滿目,奇幻多姿,是一個遊覽景點。
   
    硃砂沖哨口在茨坪東南,相距15公里,是通往遂川、贛州的要道。這裡右傍陡崖,左臨深谷,地勢險峻。設兩道防線,居高而守,固若金湯。崖十路旁有小亭,亭前石壁縫中流出的泉水呈紅色,故名硃砂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
36
baixuerui 發表於 2004-10-28 04:13 | 只看該作者

北嶽呢?

為什麼沒有北嶽恆山的介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221

帖子

6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雙料碩士(九級)

Rank: 2

積分
67
37
yjclzk5781 發表於 2004-11-17 00:15 | 只看該作者
樓主,你真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39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0
38
yangzh 發表於 2004-11-17 00:58 | 只看該作者
真得很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