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Djogchen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談談凈空」末法唸佛是唯一法門「

[複製鏈接]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21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0 0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0樓 的帖子

1.脫離六道輪迴就出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菩薩度眾生如法華經普門品描述觀世音菩薩那樣,以何身得度,即顯何身,並非六道輪迴。
3.念佛本是方法,是因,證無生忍是果。證無生忍后,是否念佛,我就不知道了。但菩薩主要任務是度眾生,悲智雙運。
總結一切這個討論,我認為不管什麼修持方法,都是減少自己妄念,心不被妄念跑,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因為自性是無念的。如果修的法門讓自己妄念紛飛,今天見到這個,明天見到那個之類,很激動,至少這個辦法不適合自己,糟糕的情況是修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2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0 09:19 | 只看該作者
各位仁兄討論的很熱烈啊,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關乎我們如何解脫的大問題!其實凈空所倡導的「念佛」確實偏離的祖師的教誨,更偏離了佛經!而且末法時期不止念佛法門,各法門中成就的人很多啊,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都是我們要修學的,五戒十善也是我們要遵守的,都是善法,還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戒定慧成就正定,正智!怎麼能說念佛時唯一法門呢?!
         《阿含經》中佛陀教我等佛子如是「念佛」

  原始佛教的念佛不僅明顯不同於現在流行的念佛,而且原始佛教的「十念」指的是「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也被歪曲為臨終「十念」阿彌陀佛了。當然,原始佛教的念佛是可以究竟解脫的。在《增一阿含經》中有如下經文:

  「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

  「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凈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掛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
  
「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念廣分別修行。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憍慢.無明。云何為十。所謂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比丘。有眾生修行此十念者。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一切無明.憍慢。皆悉除盡。 」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
 
 「舍利弗報曰。如今。長者當憶佛。是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亦當追憶念法。如來法者。極為甚深。可尊可貴。無與等者。賢聖之所修行。亦當念僧。如來眾者。上下和順無有諍訟。法法成就。聖眾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見慧成就。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盡之處。 」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處天上.人中。然後。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不起於聲。不依聲而起於識。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於識。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不起今世.後世。不依今世.後世而起於識。不起於愛。莫依愛而起於識。所以然者。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是謂有此五苦盛陰。無有我.人.壽.命.士夫.萠兆.有形之類。若眼起時。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所謂因緣法者。緣是有是。無是則無。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而生。已有而滅。亦復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是謂。長者。名為空行第一之法。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3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0 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3樓 的帖子

解脫靠的是智慧,只有斷惑才能證真,所以一句佛號不能熄滅貪嗔痴,佛陀49年講法,告訴我們如何修行,觀無常苦,空,無我,還有戒律讓我們遠離惡法,自凈其身,自凈其意,佛教中有各種對治法門,如不凈觀對治貪,慈心觀對治嗔恨,白骨觀。。所以一句佛號不是「萬能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4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08: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20 19:40 編輯

回復 圓宇妙心 23樓 的帖子

斷惑證真無論是見惑或者是思惑最基本條件是須要「制心一處」所以歷代宗師想出了
不少法門去把這隻脫繩猴子拉回來,好比,坐禪,瑜珈,不凈觀,以至一句佛號等等,所以
沒有直接關係也有間接的關係。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5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 09: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4樓 的帖子

慧解脫也是存在的,俱解脫必須具有禪定,斷惑證真無論是見惑或者是思惑最基本條件不是「制心一處」而是要斷結,如初果要三結斷,四不壞凈。阿羅漢要斷十個結。禪修的目的也是要修觀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0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圓宇妙心 25樓 的帖子

仁兄比如你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是甚麼你的思維認為她是美麗?是你的心亦或是你
的結?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27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1-21 11:10 | 只看該作者
沒有定,如何斷結。沒有定可以斷結就等於說沒有定,可以有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8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 2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6樓 的帖子

無我亦無我所,當我見破除之後,凡所有相,即是虛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29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 2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27樓 的帖子

慧解脫的阿羅漢是沒有禪定的,但是也是斷結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21: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21 09:46 編輯

回復 圓宇妙心 28樓 的帖子

這就是楞嚴經里所講的客塵中的「客」好比你看到美麗的姑娘,你的心動,你就是旅店的客
人,你的心不動你就是旅店的主人,這就是見惑,所以回歸我們討論的話題「制心一處」只是針對見惑
一種法門,與你所講的「結」是兩回事,你講的「結」是一種微細的「思惑」是客塵
中的「塵」,平時是很難覺察得到的,當早上的太陽從門縫裡,一線光里,你看到飛動
著的塵埃,那就是你的思惑。。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1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1 22: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1-21 22:54 編輯

回復 Djogchen 30樓 的帖子

結並不只是思惑。
初果斷的三結就是身見,戒禁取,疑結三個結。
達到初果的聖人,已經斷盡對三界內一切現象在見解上的迷惑,即了知一切皆眾緣集起,都是無常、無我、苦的生滅之法,此時又稱法眼生或見諦,即見真理之意。
關於見惑和思惑:

初果,只是「見道」的聖者,也就是僅僅在道理上破除了見解的迷惑——見惑,對緣起法生起了毫無疑惑的清凈信心,而骨子裡那些與生俱來的貪、嗔、痴等思惑(或叫修惑)煩惱卻並未斷除。只有「見道」之後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道」,這時所要修的就是斷除思惑直至滅盡。比如,佛陀說:「見諦所斷。身見、戒取、疑。何者修道所斷。薄欲界貪慾、嗔恚、無明。得斯陀含果。斷欲界貪慾、嗔恚、無明盡。得阿那含果。斷色無色界貪慾、無明盡。得阿羅漢果。」(《阿含經》)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2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圓宇妙心 31樓 的帖子

如果你認為「身見,戒禁取,疑結」是不熟于思惑的話,那我沒有再和你討論的餘地
了。那就求同存異吧!就此到此為止!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2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圓宇妙心 31樓 的帖子

初果,只是「見道」的聖者,也就是僅僅在道理上破除了見解的迷惑──見惑,對緣
起法生起了毫無疑惑的清凈信心

但緣起法與身見,戒禁取,疑結是兩回事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4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22 08: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33樓 的帖子

末學認為是有關聯的,如果不了解緣起法是斷不了身見的,佛經是標月指,是指導我們究竟解脫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1-22 09:20 | 只看該作者
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學生只要不斷唸校長的名字就能畢得了業的。如果有這樣的學校,腦筋正常的人也不會將自己的子弟送去就讀。可笑的是,世間法誰都知道的常識,出世法反而糊塗,只因提倡的人是大師。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6
jiandao 發表於 2012-1-22 09:52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1-21 20:20
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學生只要不斷唸校長的名字就能畢得了業的。如果有這樣的學校,腦筋正常的人也不會將自己 ...



老兄春節快樂,全家幸福健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7
jiandao 發表於 2012-1-22 09:5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1 10:42
回復 圓宇妙心 31樓 的帖子

初果,只是「見道」的聖者,也就是僅僅在道理上破除了見解的迷惑──見惑,對緣 ...

老兄春節快樂,全家幸福健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1-22 09: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36樓 的帖子

春節快樂!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22 1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37樓 的帖子

春節快樂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0
chico 發表於 2012-1-22 20: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1-22 20:3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35樓 的帖子

同意這個說法。同盤起腿來數息,隨息,玩什麼長,什麼短。。。。沒區別。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6: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