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06 | 只看該作者

得道無系靜躁無干

得道無系靜躁無干
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
【譯文】
一片浮雲從群山中騰起、毫無牽拴自由自在飛向天際;皎潔的明月像一
面鏡子掛在天空,人間的寧靜或暄囂都與之毫無關連。
【註解】
孤雲出岫:陶淵明詠 《貧土》詩: 「萬族各有岫,孤雲獨無依」。李善
註:孤雲,喻貧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巒。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中有 「雲無心以出帕,鳥倦飛而知還。」
【評語】
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不可能像孤雲朗月一樣無牽無掛,必須受人
類自己創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為規範的約束限制。處在原始社會
的人們,在精神上是公平和 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幫助,當生存問題得
到解決,私有制一出現,社會就開始有了種種矛盾。一些制約、規範為適應
人類社會生活而出現。又不斷被人們揚棄其不適應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
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會的發展,並沒有使人們一無所系了無牽自由自在
地生活,於是人們便尋求一種自我內心的平衡與調節,求得內心加流雲,如
朗月,使人世間的靜躁與我無關,藉以保持一份悠閑雅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07 | 只看該作者

短淡中趣長悠長之

濃處味
短淡中趣長悠長之趣,不得於釀釅,而得於啜菽飲水;惆恨之懷,不生於枯
寂,而是生於品竹調品。故知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
【譯文】
能維持久遠的趣味,並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來,而是在粗茶淡飯中得到;
悲傷失望的情懷,並非產生在窮愁潦倒中,而是產生於美妙聲色的歡樂中,
可見美食聲色中獲得的趣味常常是顯得很短,粗茶淡飯中獲得趣味才顯得純
真。
【註解】
釀釅:釀,味道醇厚的酒。釅,香味濃厚之茶。釀釅是說具有特別濃厚
的滋味。
啜寂飲水:啜作吃。菽是豆類的總稱。啜菽飲水比喻生活清淡。
品竹調絲:欣賞音樂。
【評語】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這話對也不對。有財富使物質生活
過得好些總比貧窮好,但為財富豐厚不擇手段貪得無厭而淪為財富的奴隸,
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謂深處味短,淡中趣長,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
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說是有人窮,窮得只剩下錢;有人富,富得除了書本
一無所有。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錢達到痴迷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空虛,
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夠做到真趣盎然,但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是沒有體力來體會樂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楊都要有辯證的態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08 | 只看該作者

動靜合宜出入無礙

動靜合宜出入無礙
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得,悟出有入無之機。
【譯文】
江河水泥不停,但是兩浮的人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這樣反倒能發現鬧
中取靜的真趣;山峰雖然很高 7 卻個妨礙白雲的浮動,這景觀可使人,悟出
從有我進入無我灼玄機。
【註解】
有:指有形的、具體的事物。
無:指無我的境界。
【評語】
動中之靜方見靜。一個人的本性己定,就不會被愛憎和是非所動,就能
保持一種靜態。喧處可見寂趣,高山流雲中可悟出進入無我之境的玄機,達
到」 「動靜合宜」; 「出入無礙」境界。例如 《莊子・大宗師》篇就對此種
道理有所描述: 「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
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人生
在世能達到這種高超境界,就是禪家所說 「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08 | 只看該作者

心有繫戀便無仙鄉

心有繫戀便無仙鄉
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
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矣。
【譯文】
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戀,就會把勝景變
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騷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
貪戀念頭,就會把風雅變成俗不可耐的市儈。所以一個人只要心地純潔,絲
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內心的仙境;反
之一旦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山間的樂境。也會使精神墮入痛苦深淵。
【註解】
營戀:營當迷惑解。
市朝:市是交易場所,朝是君臣謀划政事之處。此處有庸俗喧囂之意。
【評語】
雅俗苦樂並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
種感受。所以 《維摩經》中才有 「心靜則佛土也靜!」,意思是說俗雅完全
出於心的反應,苦與樂、雅與俗都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浸於
琴棋書畫本為雅事,一沾上金錢買賣,便雅氣無存;浪跡山林江河本為樂事,
可讓俗世的苦惱始終佔據腦海,樂又從何而來呢?心態的調整,道德的修養
才是能否擺脫凡塵俗也的關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09 | 只看該作者

卧雲弄月絕俗超塵

卧雲弄月絕俗超塵
蘆花被下,卧雪眼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
萬丈紅塵。
【譯文】把蘆花當棉披,把雪地當木床,眠於浮雲中,就會保全一分寧
靜的氣息;用竹子作酒杯。一邊作詩填詞一邊盡情高歌,這樣自然能遠遠逃
開塵世的繁華喧囂。
【註解】
蘆花被:用蘆葦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
吟風弄月:此指吟詩填詞。
萬丈紅塵:指熱鬧繁華的地方。佛道兩家均稱入世為紅塵。
【評語】
「卧雲弄月,絕俗超塵」這種充滿著雅趣的田園生活是頗為引人的。被
舉例子最多的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世人看來,陶淵明遺離萬丈紅塵,像神仙般的隱居生活確實令人羨慕。但
是,是否所有的隱者都不願留其
名,或者全都是為了終南捷徑,不得而知。
真的隱者的確世木多載,為隱而名的人卻不少。陶淵明的可貴在得自然之趣,
並不是為隱而隱,並不是追求那種不沾人間煙火的表面形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10 | 只看該作者

俗不及雅淡反勝濃

俗不及雅淡反勝濃
袞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瞧路上,著一袞衣的朝
土,轉添許多俗氣。故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
【譯文】
在冠蓋雲集的高官顯貴之中,如果能出現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
雅士,自然就會增加清高風采;在漁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個朝服華麗的在
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氣。所以榮華富貴不如淡泊寧靜,紅塵俗世不如山野清
雅。
【註解】
袞冕:袞,古代皇帝所穿綉有卷龍的衣服。冕,古代天
子、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禮帽。袞冕此處作官位的代稱。藜杖:指手
杖。王維持有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為官的人。
【評語】
古有清流與朝官兩立的傳統,彷彿一為官便為俗,一人林便成清。從形
式上來講在朝在野是不一樣的,但決非在朝無雅士,山林無俗輩,這都不是
絕對的,而在於人的品性修養如何。從形式而言,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山野
之中,布衣之內,猛地來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勢賣弄之嫌,而朝
士中猛地站一位漁父樵夫確也顯眼。清淡濃俗於此襯托無遺,但這僅是就形
式而言,關鍵還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還是低俗,朝眼是權力的象徵,平民
之服卻是大眾自然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11 | 只看該作者

身放閑處心在靜中

身放閑處心在靜中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
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譯文】
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榮華富貴與成敗得
失都無法左右我;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靜寐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
祿與是是非非就不能欺矇我。
【註解】
瞞昧:隱瞞實情。
【評語】
老子主張 「無知無欲」, 「為無為,則無不治」,否定一切聖賢愚智。
世人常把 「無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
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這時
如果能達到佛有所謂 「六根靜凈,四大皆空」的境界,就會把人間的榮辱得
失,是非利害視同烏有。這利於幫助自我調節,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
難以自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1 23:11 | 只看該作者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
【譯文】
我如果不希望榮華富貴,又何必擔心他人用名利作餌來引誘我呢?我如
果不和人競爭高低,又何必恐懼在官場中所潛伏的宦海危機呢?
【註解】
香餌:餌是可以達到誘惑人目的的東西。
競進:與人爭奪。
【評語】
古代官場中四處布滿陷階充滿荊棘,因此才有 「善泳者死於溺,玩火者
必自焚」, 「香餌之下必有死魚」的說法。所以作者勸戒人們為人處事要想
不誤蹈陷阱誤踏荊棘,最好是 把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都看成過眼煙雲。的確,
一個人如果不希冀官場的升遷就自不會去投機鑽營,不會去阿決奉承,就會
無所畏懼,那權勢又奈我何?陷餅對於想圖功名者來說才是陷耕,而對於輕
名利者則不是陷阱,權勢對於小人,對希圖榮達者自有一番誘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0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37 | 只看該作者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倘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
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
【譯文】
人如果經常漫步山川林泉岩石之間,就能使凡念漸去)人如果能經常留
連在侍詞書畫的雅境,就會使俗氣消失。所以有才德修養的人,雖然不會沉
迷於飛鷹走狗而喪失本來志向,但是也需要經常找個機會接近大自然來調劑
身心。
【註解】
倘佯,徘徊閑適貌。
夷猶:徘徊留連不進的意思。
潛消:消失於無形。
玩物喪志:沉迷於玩賞珍奇寶物而喪失了本來志向。 《書經・旅獒》篇
中: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評語】
有才德有修養的人隱居林泉是為超凡養性,沉浸字畫是 為寄情抒懷,融
匯自然則是為調節身心情悅情緒。有的人建別墅庭園,藏書畫古玩,養珍禽
異獸,表面看來風雅脫俗,回歸目然,但貪念不消,本質不改也只能算是附
庸風雅。而沽名釣譽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變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居侖環境的雅俗,也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雅俗。一個坐擁產業的人,平
日無意中就會讀很多書,他的談吐見解自然也就漸漸不凡。可見人不但要借
山林泉石的幽雅環境來培界自己的氣質,同時也要用書香氣氛充實自己的內
在素質才行。在一種高雅脫俗、充滿書卷氣的環境里,耳儒目染於其中的人,
也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38 | 只看該作者

繁華之春不若秋實

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駘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
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譯文】
春天萬象更新,大地百花齊放一片繁華一派生機,使人感到精神舒適暢
快;但是卻不如秋高氣爽時的清風拂面,蘭桂飄香,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
天朗氣清大地遼闊,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輕快異常。
【註解】
駘蕩:舒放散發。
馥:香氣。
空明:比喻天地晴朗的狀態。
神骨俱清:指精神和形體都感到舒適暢快。
【評語】
唐勒劉禹錫有名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 排
雲上,便引詩清到碧霄。」正好說明了這段文字表達的景象。因為秋天會給
我們帶來肅殺之氣。作者於此並非比較春與秋孰美。夭地萬物有生必有死,
有盛必有衰。斤過人對景物的愛憎,也完全是基於心情和觀念。春天的清新
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時代,雖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卻顯得下成熟;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萬物走向衰亡的開始,萬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
到秋天已度過了那雍容華貴萬紫千紅的夏季,此時已漸漸顯出本來之面目,
尤如人到本性顯現而達到凈沽的境界,秋高氣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
在此中神骨俱清。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39 | 只看該作者

來去自如融通自

來去自如融通自
在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術,何妨刀割香塗?
【譯文】
身體像一艘沒有纜繩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隨波逐流盡性而泊,內心就像
一棵已經成灰的樹木,人間的成敗毀譽又有什麼關係呢?
【註解】
不系之舟:指不用繩索縛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語出
《莊子・列禦寇》篇: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
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
【評語】
心頭功名利祿慾望太強,個人榮辱得失計較太多,必然總處在一種憂鬱
與不滿之中。從做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嚮往追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如
果僅僅環境能使你追遙自在,而內心卻不能排除世俗的雜念,不論任何好的
環境也無濟於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修養上下工夫,達到 「老僧人定」的
不動心境界。孔子說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屬於 「來
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養工夫,其實做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貴自知;
不屈於自己的東西不應強求,即人貴自然。這樣,才可能有超凡脫俗不計是
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灑脫的氣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進而達到不動
心無所求的自如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39 | 只看該作者

欲心邪念虛心正念

欲心邪念虛心正念
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
其喧。
【譯文】
內心充滿慾望,能使平靜心湖掀起洶湧波濤,即使住在深山古剎也無法
平息;內心毫無慾望,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會感到渾身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
不會察覺喧囂。
【註解】
波沸寒潭:指深寒平靜的潭水被揚波起浪。
【評語】
人的精神往往會產生出難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難以忍受的困難。精神上
能把握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即使身臨大難也不會苟且偷生,一
切艱難困苦都不會使他們屈服,故佛教有 「行人修德,雖火坑亦是青蓮」的
說法。有道高僧如法顯、玄類,鑒真,為了信仰,為了傳教,克服了無數常
人難以忍受之難,最終達到目的。他們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來自他們內心的
純靜和信念的執著,故不遠萬里去迫求他們嚮往的目標。這種精神用之於常
人,可欽佩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如變法英雄譚嗣同在危難之時決不苟且,
鎮定自若,臨終還留下千古絕唱。人雖逝矣,精神不死。正由於有崇高的信
念支撐著他,才使他面對生死同樣心靜如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0 | 只看該作者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多
藏暑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乏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
【譯文】
財富聚集太多的人,總憂慮自己的財產被人奪去,可見富有不如貧窮那
樣會使人無憂無慮;身分地位很高的人,憂患自己的宜位被人爭走,可見為
官不如平民那樣逍遙自在。
【註解】
厚:堆積、增多。
高步:指地位尊貴的人,形容走路高視闊步目空一切。
疾顛:跌得炔。
【評語】
一無所有的人了無牽掛,足以瀟灑自在。無官一身輕,無財不擔心。人
生就這麼怪,生於治世,無下太平,貴者難盡,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難得不
義之財;處於亂世,暴富顯貴多了,賊盜也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多
藏厚亡,懷肇其罪,財富招禍。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無數人眼巴巴地在看著
他的權位,爬得起高踩他的人越多,一旦從金字塔上跌下來,就如掉進無底
深淵,爬得越高摔得起重。孔子說: 「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人處富貴之中能思貧
賤之樂足見其平日修養,但許多人在貪求富貴時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
此時不須想貧賤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時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
在白雲下散散步的情形,爭名求貴,奪財爭富之心自然會平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1 | 只看該作者

人為乏趣天機自然

人為乏趣天機自然
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落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
自若,自是悠然會心。
【譯文】
花栽植在盆中便缺乏自然生機,鳥關進籠中便減少天然情趣;不如山間
的野花那樣顯得艷麗自在,天空野鳥自由飛翔,讓人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
【註解】
翱翔,鳥飛的狀態。據 《淮南子・覽冥訓》篇: 「翱翔四之外。翼一上
一下日翱,不搖曰翔。」
會心:內心領悟。
【評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庭苑和盆景為人所稱道,但與山林野趣天地間飛翔
的烏兒相比,就喪失了大自然的生趣,任由世人擺布。世間萬事萬物,假如
破壞了自然生機,就不會有天然妙趣。以此比之於人,盆中花、籠中鳥則喻
意束縛了人的自由。歷史上為自由而奮爭以至獻出生命的人成千上萬。因此
自由之可珍貴就顯得更加明顯。人們一般都喜歡小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愛。故李白高歌 「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
為名山大川如畫的美景更能顯出自然之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2 | 只看該作者

乾坤自在物我兩忘

乾坤自在物我兩忘
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
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
【譯文】
高捲起窗帘望見煙霧迷濛著青山綠水,才明白大自然多麼追遙自在,窗
前花木茂盛翠竹搖曳生姿,乳燕鳴鴻冬去春來凌空飛過,使人理解到物我一
體人我兩忘。
【註解】
簾攏:以竹編成用來作窗或門的遮蔽物叫簾。攏是寬大有格子的窗戶。
扶疏:枝葉茂盛。
乳燕鳴鳩:燕與鳩都是侯鳥,春天南飛,冬天北飛,此代表春秋季節。
【評語】
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打開窗戶所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聽到
的是喧囂塵埃的喀雜噪音,故爾城裡人到了田園,進了山林,會馬上產生一
種舒但開心的情懷,回歸大自然竟有一種憶舊之感。故在現代文明的城市裡,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不可取,遠不會有 「悠然見南山」的
真趣。住在農村的山邊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門戶,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綠水,
足以體會陶淵明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詩 句,體會乾坤自
在天地真如的境界。但是,生活在這種足以物我兩忘境界中的人卻往往嚮往
現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計要擠到城裡去體驗城裡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條件
艱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脫離生活環境會談天地真如,卻又難以克服
都會與田園兩難選擇中的矛盾心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3 | 只看該作者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知成之必改,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
【譯文】
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敗,能洞悉此中道理,凡事就不必太積極於求成;
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能明白這種道理,對於自己的養生之道就不必費盡苦
心過於強求。
【註解】
勞:過分的費心思。
【評語】
成敗之論從古到今何其多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有生必有死,
旱終非命促。」人們於生死既有 「人生幾何」之嘆,也有 「江山如畫,一進
多少豪傑」之美,還有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胸懷。此外,作者從
事物的自然規律來談生死成敗,告誡人們做事勿以一時的得失來下結論,要
「學會等待時機,而不是憑一切心就足以成事。生死之道,不能以為
過分追求養生就可以長壽。人在精神上不充實就必然會去追求各種私慾的滿
足,這實際上百違養生之道,可能還會加速死的降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3 | 只看該作者

猛獸易服人心難制

猛獸易服人心難制
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云: 「猛
獸易伏,人心難降;谷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
【譯文】
眼看著武功最盛的西晉,已變成了雜草茂盛的荒鞠之地, 可還有人在那
里炫耀自己的武力;親貴皇族,身體已屬於北郵山陵墓間狐鼠食物,還何必
那樣愛惜自己的財富呢?俗諺說: 「野獸雖然易制伏,可是人心卻難以降服;
溝壑雖然容易填平,人的慾望卻難滿足。」經驗之談呀!」
【註解】
荊榛:草木叢生。
矜白:白是兵器,矜,自誇。
北邙:洛陽以北有基地曰北邙,由漢代起即是有名的墓地。有一首 《邙
山》詩中曰: 「北邙冊上列墳瑩,萬苦千秋對洛城。」
【評語】
人的生死有其自然規律,有人因此而珍惜生命,多作益事;有人卻嘆人
生苦短微不足道、而及時行樂,欲整難填,人心不滿。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
處,從古至今歷史的榮耀有人津津樂道,歷史的教訓卻無人去真的吸取,以
至 「猶矜白」者代代都有,北邙枯骨者大有人在,人只管身前,顧不上以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4 | 只看該作者

人生無常盛衰何恃

人生無常盛衰何恃狐眠敗砌,兔走荒台,儘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
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譯文】
狐狸作窩的殘壁,野兔奔跑的荒台,都是當年美人歌舞 的勝地;菊花在
寒風中抖擻,枯草在煙霧中搖曳,都是以前英雄爭霸的戰場。興衰成敗如此
無情,而富貴強弱又在何方呢?想到這些,就會使人產生無限感傷而心灰意
懶。
【註解】
砌:台階。
黃花:菊之異名。李清照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評語】
勝跡懷古,各有清懷。世事滄桑,情隨境遷,李白在樂游原上唱出 「年
年柳色,灞陵傷別」, 「西風殘照,漢家陵閥」。東坡臨赤壁而詠成千古佳
句: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劉禹錫的名篇 《烏衣巷》和本段的意境
不謀而合: 「朱 雀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玉謝堂前燕,飛入尋常
百姓家。」人生無常,盛衰何足恃?歷史似乎總是循環的,但千萬不可持 「好
了傷疤忘了疼」。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態度,這種態度
太過悲觀。但去爭殺,在名與利中爭來奪去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人要修
身養性,免蹈故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1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5 | 只看該作者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譯文】
對於榮耀屈辱無動於衷,心地安寧,欣賞庭院中花開花
落;對於升遷得失漠不關心,冷眼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
【注 解】
寵辱不驚:對於榮耀與屈辱無動於衷。
去留:去是退隱,留是居官。
【評語】
中國人積累了幾千年的人生經驗,就像一本厚厚的書。開卷便覺觸目驚
心,名利場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貴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雄心萬
丈地在仕途進取的同時,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準備,免得從金字塔一落千
丈時萬劫不復。官場少有長青樹,財富總有用盡時,若練得寵辱不驚,去留
無意的功夫,又怎會有凄涼與悲哀的心境出現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6 | 只看該作者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晴空朗月,何處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果,何物不可飲啄,
而鷗號偏嗜腐鼠。噫!世之不為飛哦鴟號者,幾何人哉?
【譯文】
晴空萬里,皚月當空,哪裡不可以自由自在飛翔呢?可是飛蛾偏偏撲向
夜燭自取滅亡;清澈泉水,翠綠瓜果,什麼東西不可以飲食果腹呢?可是鴟
鴿卻偏偏喜歡吃腐爛的死鼠。唉!人間不作飛蛾鴟鴿事的人,究竟有幾個呢?
【註解】
鴟號:一種像黃雀的小鳥,俗稱夜貓子。
【評語】
看飛蛾撲夜燭,鴟號食腐肉覺得很奇怪。那裡明明是火坑偏偏向死亡中
撲,明明有鮮美之物卻棄而不用。看物易,看人同樣。人由於時代的局限,
認識的局限,很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牛角尖自己卻偏向裡面鑽,有的事在以
后看來是錯的、可笑的,當時卻毫無顧忌,引以為正常。更可嘆的是明知有
害的,如物慾憎欲的過度追求決無好處,可人們偏偏難以克制私心雜念,縱
容慾望。知苦海而不回頭,實可悲嘆,有時甚至還不知苦海在哪裡就更令人
嘆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7 0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