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yourwrite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察 筆記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1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12 | 只看該作者
甚麼是「秩序情結」?  

  社會學者張德勝在他的著作「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主要的重點是一種「秩序情結」。這是由於春秋戰國以來,中國處在動亂中的時間太多,以至許多大思想家,都在研究如何使中國和平安定,脫離動亂的境地。
  孔子嚮往秩序,極度熱忱。一切其他學問,他都不重視,只注重如何在中國人社會中重新建立禮制秩序。他說:「予道一以貫之」,那就是「禮」。至於其他諸如農耕之類,自然更不會重視。他的問題是「如何」二字。這就提供了中國哲學思想的架構了。中國人向來重視仁義道德,多於科學和法制,是有原因的。
  秩序情結,是否無形中塑造了中國數千年發展的方向呢?值得深思。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2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14 | 只看該作者
749 人何以需要真性情?

  在「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中有一段話,是殷海光的學生林毓生寫的。
  「我覺得你應該憑良心和知識,對於老先生們的虛妄,予以不客氣的批評。中國一切都積習太深,非用越格手段不能改良,這種作風可能招致許多個人的不便,但人生不過百年,個人的不便算得甚麼呢?有人說把人生看穿了容易變得cynical<玩世不恭>。我卻覺得只有把人生看穿了的人,才能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也只有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才有批評社會的權利。
  「這些話,自然是建立在對於生命具有信心的基礎上,我覺得誠懇或欺詐,努力做人或玩世不恭,都和對於生命是否具有信心有很大的關係。生命的前提必須預設在某一種意義上,至少我們要去尋找,去發掘生命的意義。……」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3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16 | 只看該作者
   「利潤」是否不道德

  在許多哲學和宗教的典籍中,都把利潤當作是不道德的行為。中國古代的孟子,曾把「利」和仁義對舉來說。孟子見梁惠王,便對梁惠王說過,「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似乎,講了仁義,便不能講利益。似乎,利益是不道德的。而馬克思更認為,利潤是一種「剩餘價值」,是資本家以不正當手段得來的。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利潤是風險及努力的合法報酬。在市場上,私利的貪婪會變為大眾的利益。

  經濟學者史賓沙(M.H.Spencer)指出,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中,利潤是最重要的動力。如果沒有了利潤,就不會有人從事生產活動了。甚至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支持下去!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4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19 | 只看該作者
    追逐利潤,有何好處?

  有人以為,追逐利潤,是不道德的。所以要想追逐利潤的人,老是背著非常大的心理包袱。好像以為自己是做壞事。或甚有一種心理,要豁開去了,索性做壞事了,寧願入地獄了。
  實質上,尋找利潤是對社會非常有益的行為。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認為,追逐利潤的行為,可以刺激創新。在一種靜態的經濟體系中,一般的經濟活動都是重複進行,順利運作的。但如果有人從事一種創新活動,就立時對社會經濟產生衝擊了。
  例如:忽然有人想出了一種好主意,要開設快餐館。本來沒有快餐館的市場,立時便被搞亂了。創新的成功,會使許多企業經營者跟進,社會經濟於是便產生波動,社會也就進步了。如果沒有利潤作為動力,社會進步會有那麼快嗎?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5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21 | 只看該作者
     利潤掛帥,有何不對?

  傳統的中國人觀念,總以為「利」是不好的。營營苟苟,追逐蠅頭小利,或為五斗米而折腰,都要不得。
  西方資本主義發生初期,有許多經濟學者提出這方面的理論。亞當斯密(Adam Smith)認為,利潤是風險及努力的合法報酬。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經濟學家耐特(Frank Knight)更加詳細研究了「風險」的意義。風險尚可藉著保險業擔承,但世上還有更多無法投保的不確定因素。例如要開業作某種生意,是賺是餂,無法肯定。
  社會上有許多事情是根本無法預測的。如果沒有人勇敢承擔,社會就沒有進步。利潤就是承擔這種無法預測事項的報酬。社會鼓勵人不斷探索。而損失就算是代價。
  利潤掛帥,使企業家不斷努力,推進社會。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6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23 | 只看該作者
     「利益」是否「仁義」的相反詞?  

  西方有句話說,「愛使地球旋轉」。中國古代,也有先義後利的講法。孟子以為,如果人人只顧私利,國家就危急了。所以,應該把仁義放在第一位置。
  一七七六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追求利潤的動機,會無形中誘使企業經營者依據消費者的偏好而經營生意,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率的分配。西餐館顧客得到滿足,不是因為店東仁慈,而是因為店東有利己的動機。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ble hand),在暗中調節市場。自由競爭,使市場自動調節。
  仁慈和追求利潤,是否必定矛盾?講究利潤的企業家,是否必定是毫無道德心的威尼斯商人,猶如莎士比亞筆下貪狠之徒?值得深思。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7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1 08:25 | 只看該作者
     利益和仁義是否不可兩存?

  不單止中國人有這種奇怪觀念:輕視商人,也因此不重視商業。以為「利」和「義」是誓不兩立的。講利益,就不能講仁義。
  義利不兩立的思想,造成了兩種人:
  一種人根本輕利,主張做人就是要清高。應該儘量避免講求利益。只注重物質以外的「崇高」理想。他可能是偽君子,但也可能是真的君子。
  另一種人,本來是有道德的好人,但因為處身商業社會中,也相信了義利不兩立的道理。自嘲是「真小人」。雖然,這位自認「真小人」的人,可能有高尚的品格。
  兩種人都相信義利不兩立,兩種人都錯了。在他們身上,都是義利並存,儘管他們自己未必知道。據昨天和前天的分析,利益和仁義,未必是矛盾的呢。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8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21 01:21 | 只看該作者
755*星期日童心* 林肯結婚的原因是甚麼?  

  林肯是解放黑奴的偉人,他的生命,充滿光采。但據傳記作家戴爾卡奈基的「林肯外傳」所記載,林肯有非常不快樂的婚姻。林肯和一個他所不愛的女子結合,似乎就是他憂鬱的根源。
  林肯的錯誤,也許是他不該在婚禮中缺席。全體賓客,在婚宴中等他,但他始終不見影。後來,大家分頭去找他,直到次晨才找到。原來他躲在辦公室中呆坐,語無倫次,人人都以為他精神崩潰了。他的新婚夫人陶德女士,是性格剛強的女子。兩年後,林肯再次求婚,她要他當日立刻結婚。結果,一段全無幸福的婚姻開始了。婚後,陶德女士變得野蠻潑辣,竭斯底里,林肯吃了極多苦頭。也許,婚禮失蹤一事,使陶德女士性格異常起來。
  為甚麼林肯又肯回頭和她結婚?據林肯的一個友人詹姆斯馬賽尼說,是出於保持信譽的道義!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49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23 10:24 | 只看該作者
    創新怎樣帶來利潤?

  為甚麼資本主義較能創新?是因為利潤掛帥。
  在較為靜態的完全競爭環境中,商業是無利可圖的。因為無數的競爭者,會把利潤帶到最低點。一家商店賣一種有利可圖的貨品,其他商人馬上跟進,結果是割價傾銷,最後大家都無利可圖。
  創新能夠打破這種不利的局面。新的發明品一出,取得市場優勢,利潤滾滾而來。例如發明蘋果電腦的Steven  Jobs,發明 Lotus 電子試算表的 Mitch Kapor,都是打破市場僵局的人。
  利潤高,是因為他們能夠製造一種暫時的壟斷。短期內沒有競爭對手,市場獨佔,利潤豐厚。社會亦會受到推動而進步。因此,如果否定個人的私利觀念,就打擊了創新活動,社會必定受到大的損害。所以:私利觀念,有益社會。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0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23 10:25 | 只看該作者
    是否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李察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兩百多年前主張,在放任的經濟政策下,每個人追求私利,會做成社會的整體進步。這就是有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這一隻仁慈的隱形手,會自動調節社會,使社會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下,滿足每個人的要求。
  他的理論,近年已被不少經濟學者提出修正。完全的不干預,很容易做成貧富懸殊的現象。由於健康,能力,運氣,甚至種族岐視,都會使社會不平等,競爭也不會絕對公平。事實上,看不見的手是不存在的。社會福利還是必要的。政府也需要提供許多必要的社會保障計劃。
  但是,他所提出的私利觀念,畢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跟孟子在兩千三百多年前所提出的「義」、「利」觀念,完全不同。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1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23 10:26 | 只看該作者
    孟子怎樣提出「義」和「利」的觀念?

  二千三百多年前的中國,諸侯交侵,天下大亂。當時,許多哲學家,都企圖提出一些辦法,使天下安定。
  孟子的義利觀念,主要出自「孟子見梁惠王」一章。梁惠王問他,你不遠千里而來 ,可有利於我國嗎?孟子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人人只顧個人私利,人人都以利益為第一位,國家就危急了。因為,孳孳為利的人,一定有「爭奪」之心的。人人爭奪,天下不安。
  所以,孟子就發展了一套以「義」為人生價值的哲學了。後代的中國人,亦因此而輕視爭權奪利的行為。以為私利是要不得的。在士農工商這四種行業之中,商業的價值是最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觀念,雖然不是孟子的本意,但已是深入人心了。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2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3-23 10:29 | 只看該作者
    列寧的思想,有何危險性? 香港李察

  列寧的主張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社會。然而,他的思想,危險性並不在此。
  他主張工人階級的革命,他相信解放社會是工人階級的歷史任務,這也沒有甚麼。
  據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的分析,列寧對工人和農人的行動沒有信心。列寧認為,工人階級,要由一小部份精英份子來領導,才有力量。這一部份只佔少數的「精英」,就是共產黨。因此,列寧的思想中,從來都只是強調工人階級要由共產黨領導,並不強調民主。
  對人沒有信心,對他所常常稱許的工人階級沒有信心,是最危險的。就是因為這一樣,便發展了現代的獨裁專制了。要是有信心,事事民主,便不會產生後來那樣大的悲劇。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3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yourwrite 於 2011-4-19 16:34 編輯

    甚麼叫做疏離?

  一個例子,是參加旅行團。一切都安排好了,吃甚麼,看甚麼,在甚麼角度拍照,都是一定的。旅行完畢,身心收益,一無所有。
  據心理學者弗洛姆指出,現代人並不覺得自己是有主動能力的「人」,只覺得自己是一件東西。工人只是機器的附庸。每天限定在某個狹窄的空間活動。而經理也只是在應付四方八面的各種「機構」而己。他並不是在和「人」打交道。商業來往,絕無真感情。
  在現代社會,人依賴甚麼而活著?是依賴自己的「需要」。而這些「需要」,多半是廣告商製造出來的。本來沒有的需要,忽然有了。一個人所做的事,不是他自己真正想做的。這些做出來的事,對他的身心,可能全無好處,但他仍是常常照做的。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4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yourwrite 於 2011-4-19 16:34 編輯

    為何柏拉圖主張共妻共產?  

  最早提出共產共妻理論的人,不是馬克思。是柏拉圖。這位素受尊崇的西方哲學始祖認為:在「理想國」中,「妻子兒女和一切動產都屬公有財產。任何屬於個人和私有的事物都要排除。」
  因為,柏拉圖認為,自私是人類社會最大的毒瘤,必須去除一切自私,才可能達成理想的國度。
  中國的孟子誕生於公元前372 年,約當柏拉圖的同時期。孟子也主張去除私利的思想,不過是跟柏拉圖不同。孟子認為,應把仁義放在第一位,用仁義來指導自己。柏拉圖的方法,在經濟方面是共產分工,而在社會方面是嚴分階級,共妻,保持血統的優越,永遠不變。所以近代哲學家巴柏(Karl Popper)認為柏拉圖是極權主義始祖哩!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5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6 | 只看該作者
    柏拉圖為甚麼不相信民主制度?

  也許因為柏拉圖的老師死得太悲慘。

  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被當時雅典的民主審判制度判刑而死的。當時的法官都是抽簽選出,而陪審團卻由一群普通人組成。官司的勝敗,往往由於偏見。
  蘇格拉底是最有名氣的智者。他曾說,善是以知識為根本的,而惡是以無知為根本的。但他被判的罪名卻是「毒害青年,不敬神明。」被判喝一種名喚「hemlock」的著名毒葯自殺。他是在牢中喝這毒葯的,喝時,監獄當局還特許他的一班學生隨侍在側,看著他死。其中一位,就是柏拉圖。
  因此,後來的人相信,就是因為這種刺激,柏拉圖放棄了他的政治生涯,從此發展了自己的一套哲學,也從此絕不相信民主制度。他認為,國家統治者應是最有智慧的人,而這統治者應該擁有無限權力呢!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6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6 | 只看該作者
    柏拉圖的三大問題是甚麼?

  據哲學學者鄔昆如指出,研究柏拉圖的思想,最宜首先閱讀他的「費特羅斯」(Phaidros)一書。這部書,是柏拉圖自己的思想大要。
  在書中,他提出了三大問題。「人生從何來?」、「死歸何處?」、「應做何事?」。
  這三大問題,是把人放在宇宙中來考慮的。前兩問是要研究人的前生和來世。而「應做何事」一點,就是研究在社會中所有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哲學思考等等問題。
  柏拉圖的哲學,解決了三大問題,之後就是宇宙論的研究。他有一部書名叫「弟邁阿斯」(Timaios) 專門談及有關問題。至於他的「理想國」(Politeia)  ,是他最重要的政治學理論,也是他的人生哲學了。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7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7 | 只看該作者
    世界是否一個影子呢?(上)

  不少人說過,世界只是一埸夢。
  古代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世界只不過是影子。好比一群在洞穴中被綁著的囚徒,一生只能看見前面牆壁上的影子,以為這些影子就是全世界了。後來,其中一人鬆綁脫身,他才發覺,影子其實是由一些實物造成的。他以為自己已經很明白:影子不是真實的,那些實物才是真實的。不過,他還進一步查得「真相」:咦,實物本身哪會有影子呢,是實物後面的燭火在造影!沒有燭火,就沒有影子,燭火才是真實的,實物不過是種種式式的道具罷了。
  柏拉圖的故事,尚未完結:因為到這位聰明人到達洞外時,另有更驚人的新發現呢。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8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8 | 只看該作者
    世界是否一個影子呢?(下)

  聰明人來到洞外,發現,原來洞中的所謂「實物」,都只不過是道具。洞外的世界,萬物紛繁。洞中道具,都是萬物的複製品模型吧了。
  柏拉圖因此想到,在現實世界中,這許許多多「物品」,是否都該有一個原型?眼前世界,不過是人類感覺器官的產品,看得到,摸得到的,不過是感覺器官的作用而己,應該另外有更加真實的原裝物品的。可能,我們人類是看不見這真實的物品,不過,可以推想得出來。定有一個觀念的世界存在的。
  至此,柏拉圖已經點出「感覺世界」和「觀念世界」的不同。而人的觀念又是從那裡來的呢?他認為,一個觀念的來源,可以是另外一個觀念。最始源的觀念,就是「善」!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259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11-4-20 05:39 | 只看該作者
    世界是從哪裡來的?

  古代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世界好像是一種影子。影子的來源是光,光是影子的產生原因。至於做成影子的實物,不過是一種道具。這些道具,是模擬得來的。就像洞穴中的道具模擬自洞外的真實世界一樣,我們居住的現實世界,其實也是模擬得來的。(詳見昨天和前天的「問到底」)
  據哲學學者鄔昆如的分析,這裡的所謂「模擬」,是西方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較為貼切的講法是「分受」,亦即是「分享」,希臘原文為Methexix,英文是Participation。
  影子分受自光。世界分受自觀念。而觀念,是分受自最始源的第一個觀念,那就是「善」!
  好像是很抽象的思想,但西方哲學就是這樣開始的。世界是從那裡來的?這種提問的方式,是西方哲學特有的。
2011.1.1新年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21: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