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chico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0 tiancai 的帖子

南無阿彌陀佛!
我不勸人信佛,或者信神。我只勸人孝敬父母。「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19 02:2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202
Crossing 發表於 2007-5-19 05:07 | 只看該作者
看到一個分析凈空的帖子,不知道是真是假。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p;skin=0&page=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5: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2 Crossing 的帖子

攻擊凈空法師的東西很多。 比這過分多的都有。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自己過去世所造口業的果報。如果真相是那個帖子說得那樣,國內也不會讓他在廬江搞傳統文化教育了。
http://www.dfg.cn/gb/lujiang-net/lujiang-jianjie/jianjie-3.htm

我勸老弟咱們還是以弟子規那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謝謝。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主題

2031

帖子

123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2
204
Crossing 發表於 2007-5-19 07: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3 chico 的帖子

是啊,連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和尚都能被如此褻瀆,更何況耶穌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7:4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rossing 於 2007-5-19 07:22 發表
是啊,連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和尚都能被如此褻瀆,更何況耶穌呢?


老弟,你著急也沒用

《地藏經》里說得很好:「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說多了讓人不信的人毀謗的更厲害。如果真慈悲,就像你現在這樣,不去辯論,非常好。 善根,福德, 因緣成熟,人們自然就會回頭。

就是信佛,信神的又有幾個是真信的。大多數都把學的東西都放到手電筒里照別人去了。所以佛門有句話叫迴光返照。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19 08:33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06
NYLASH 發表於 2007-5-19 08:51 | 只看該作者
  正好想到上次討論有關「認爸爸」的帖子。
有人侮辱隔壁叔叔是不好,但可以忍。
有人侮辱自己爸爸也忍的話,那就是不孝了。    

這本來就是和兩個宗教的教義有關,是有些不同的approachi。所以基督徒對於褻瀆他們的神靈特別在乎也是有其根源和道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07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19 08:55 | 只看該作者
今天的收穫是真誠的放開胸量,謝謝chic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08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5-19 09:06 | 只看該作者
  chico,《講經》讀到現在,越來越感覺這本經是要人放開常規意義上的小我,胸懷廣闊,真心付出。
  假牙常批評俺有一些小女人的習氣,所以只能讀到這個層次了
  阿彌陀佛,謝謝chico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09: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08 子竹青青 的帖子

那就做個大心善女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10
NYLASH 發表於 2007-5-19 09:54 | 只看該作者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211
Servant 發表於 2007-5-19 12:3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7-5-19 01:35 發表
我是向老師,和幫助自己的學長,在整個宇宙眾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不是求他們「赦免」,求他們幫助修正身語意的錯誤行為。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都是人。他們學業有成,得到了菩薩的學位。我是初入校門,正在學習當中。

得到菩薩學位的人,沒有固定身相。眾生有感,他們就有應。根據不同種類的眾生,現同類的身相。佛菩薩不是神,不能「赦免」或者「遮蓋」別人的「罪」。


也就是說,還是在向「我」在說。。。(也就是說,「我」認為是向」老師「說,就是向老師說;」我「認為是向」學長「說,就是向學長說。。。)

不知仁兄在向他們」說「的時候,」他們「是如何」感應「到的????

也就是這個」他們「,這個所謂的」相「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物質「世界的東東嗎?

如果是屬於物質世界的東東,那「他們」是如何感應(知道)到你所「說的」的東東呢?

如果不是,那「這個他們」到底是什麽呢?是否就是基督教所說的「靈界」的東東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19 13: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11 Servant 的帖子

老弟,你如果真有興趣,請耐心把這部講紀看完。你的問題就解答了。
其實前面的章節中,也有談到這個問題。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5-20 00:07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0 11:55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24-1

凈空法師主講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第五十六頁: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這是說生產時候應該如何修福。這一類的事情,在現代衛生醫藥比過去發達,狀況比過去好轉太多了。在古時候,特別是在農村落後的這些地區,生產實在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來,教給我們怎樣修學,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決定有深厚的因緣,不是偶然聚合的。因緣非常複雜,佛將這些複雜的因緣歸類,結歸四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它聚集成為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總離不開這個關係,宿世的因緣這才變成一家人,諺語裡面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很有道理。可是覺悟之後,你的一家人就變成法眷屬,這個好,無比的殊勝。不覺悟,這一家人是恩怨輾轉相報的一個場合,那真是叫苦不堪言。畢竟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所以世間人的一生,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所以兒女之來,一定要懂得他宿世的因緣。
果報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賤,經裡面所舉的「剎利」,這在印度過去是王族,「婆羅門」這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宗教家,「長者、居士」都是有福報的。底下講「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包括的範圍就很廣,將印度四姓階級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中國人講的貧富貴賤。無論哪一種身分,無論哪一種地位,生產決定是不能避免,而且生產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富貴人家照顧周到一點,貧賤人家照顧差一點。總而言之,這個苦是不能夠避免的。佛教給我們方法,「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這早讀。最好如果家裡人對佛法能信仰,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應該在什麼時候讀?懷孕的時候就讀。每一天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一千聲地藏菩薩名號,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念誦,福報就很大了。縱然懷孕的小孩是來報怨,冤家債主來的,你能夠這樣照顧他,怨結就化解了。你對他有恩,他就不報怨,他來感恩,轉變要從一開端。這個地方說的是最低限度要在生產七天之前,當然你提得愈早愈好。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最好是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讀,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做母親的人,心平氣和,真誠恭敬,清凈平等,起心動念決定影響胎兒。在現在用科學的理論來說,大家更容易明了,這也是屬於波動的現象。
在佛法裡面講,像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萬法都放光明,不但人身上放光,萬物都放光。其實極樂世界光明遍照,我們世間又何嘗不放光?假如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人物,不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光明遍照,一真法界就講不通了。哪有這個地方光特別大,那個地方沒有光,那怎麼能講得通?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包括我們這個法界在內,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法界之後,另外有個一真法界,沒這個道理!經上講的是一樁什麼事情?那個地方光明遍照,大家都能夠親身感覺到,我們這個地方光明遍照我們沒有感覺,就這麼個道理,不是光明不照。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心不清凈,心太亂了,妄念太多了,所以這個境界你見不到;不是沒有,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無二無別。用現在物理的講法就很容易理解,光是什麼?光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只要動就有波,現在科學家稱之為波,我們佛家叫光,光就是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現在都知道,物質怎麼組成的?分析到最後變成原子、電子、粒子。這些基本的物質它是什麼樣狀態?動的。佛不需要這些科學儀器,佛看得很清楚,現在最先進的儀器還觀察不到的,佛都看得很清楚。佛給我們說出這個現象,他老人家所講的委曲婉轉,說出這個真相出來,沒有人相信、沒有人接受。所以那個說法就很微妙、很高明,我們稱之為善巧方便。

佛講物質現象,給我們講了四個原則: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說的是什麼?說是基本的物質,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一定有這四個現象。地是什麼?它是一個物象,你能夠看得到,這叫地。地就是代表物質,我們肉眼不能看見,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發現,看到這個東西。佛無需要借儀器,佛的眼睛叫五眼圓明,他能看見,我們凡夫不能看見。所以他眼睛比我們銳利,他見到這個現象。基本的物質怎麼組成的?它帶電的。所以火大,火大就是陽電,水大是陰電,我們今天講它有溫度、它有濕度。風大是什麼?它是動態的,它不是靜止的,這是講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人細胞的組織,都是這個現象。你想想看它怎麼會不動?基本的粒子它也在那裡運動。動就產生波,波動能夠多大範圍?給諸位說理論與事實都一樣,這個波動遍及盡虛空法界。然後你再想想,天地萬物這麼多眾生起心動念,波就更顯著,波動幅度就更大了。物質它的波動比較微細,比較小,你才曉得我們生活空間那個波多複雜。佛經上講善念善心,波動是平穩溫和的,你接觸之後生歡喜心,接觸感覺得很舒適。惡念噁心波動也很強烈,你感觸到人一身不舒服。現在有的人講這都叫磁場,也行,說磁場也行。在中國內地氣功的人講氣,都可以,都是這麼一樁事情。你說氣也行,佛法裡面講光、講波動、講磁場,一個道理。
由此可知,這一個神識來投胎他有念頭,他有念頭他有波動,所以母親起心動念、一切舉止就影響他,所以中國古時候講究胎教,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懂得古書裡面講的胎教,說了一些原理,但是說得沒有這麼詳細,沒有這麼透徹,我們讀了半信半疑,不知道這個影響的嚴重性,不曉得!我們今天明白波動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起心動念影響胎兒太大太大了,所以作母親在懷孕期間這個階段當中,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清凈的,胎兒受利益就太大太大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好,孝子賢孫。怎麼教他?在懷孕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行孝、要盡孝,孝的波就影響他。我們修凈,修清凈、修福,這才真正叫他種下了深深的種子,不是沒有道理,決定不是迷信。

為什麼佛陀教給我們讀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孝經,這一部經裡面所講的精神歸納起來就四個字—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教學大根大本。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裡面的寶藏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福德,能是技術能力;無量的才藝,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寶藏,這稱之為地藏。寶藏埋在地下,像我們今天講的金銀礦產,如果不開採埋在地下,雖有我們得不到受用。你要懂得去開採,用什麼方法開採?開採自性的寶藏一定要用性德,要用這個工具,與它相應才能開發出來。性德裡面第一殊勝的就是孝敬,所以孝敬才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哪裡學起?先學《地藏》,從這裡下手。先學孝道,從孝道裡面建立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我在早年見到有一些法師到美國去弘法,我給他們送行,勸勉他們,到美國不要建寺廟,我勸他們建祠堂,提倡孝道。為什麼?如果孝道沒有,佛法決定不能紮根,佛法的道場建不起來,沒有基礎,佛法是師道。建祠堂好,建祠堂弘揚佛法,比建寺廟效果要大很多。因為你建寺廟人家一看是佛教,不信佛教的他不進來,這個緣就斷絕了。我建祠堂每年祭祖,中國人不管信什麼宗教,老祖宗他沒忘記,他要來參加祭祖。在祭祀裡面就可以講解佛法,可以講解中國傳統的教學,這樣慢慢的才能夠感化一切大眾。所以利用祠堂來做道場,比寺廟要殊勝很多。可是這些人出去,也都沒有接受我的建議。所以日本人、中國人在美國建的道場都很多,實際上都是度中國僑民,真正當地人進來的非常非常之少,原因就在此地,我們把本末倒置。雖然經歷一百多年,以美國做例子,佛法傳去一百多年,今天沒有辦法生根,沒有辦法弘揚,許多人不曉得原因在哪裡?
我在美國各地方講經提醒大家,我們自己沒有福報,力量非常薄弱,我提倡的是現代化與本土化。你在美國建道場,道場的形式一定是美國的建築,決定不能把中國宮殿式的這種建築帶到美國,美國人一看這是外來的,外來的文化,排斥的心立刻就產生,就不會進來。所以我勸大家在美國建道場建什麼樣子?建白宮的樣子,建美國國會的樣子,他一看是本土的文化,他就很容易進來。裡面的佛菩薩形像,一定要造美國人的面孔,他一看這是我們自己人,這才能度得了那些人。我們要曉得,古代兩千年前佛法傳到中國,印度這些高僧聰明,造的這些佛像中國人的面孔,建立的道場中國人的形式。中國人最尊敬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這種宮殿式的,模仿這一種方式來建道場,老百姓看到喜歡。誰有福分一生能夠到皇宮去參觀一下,沒有這機緣、沒有這福分,到寺廟去轉轉,也等於跟皇宮差不多,所以他一定會走進來。這個道理要懂,這是個硬體的設施。

裡面的內容一定要教孝、要教敬,從孝敬下手,古代人懂得。佛教傳到中國,為什麼會被朝野熱烈的歡迎?就是它教學基本的理念,跟中國古聖先賢不謀而合,儒家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也如此。而且佛法比儒家講得詳細,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朝野熱烈歡迎,道理在此地。它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人民,確確實實有利益、有好處,決定不是迷信。當年修學佛法,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是哪些人?士大夫階級。那個時候所說的士大夫階級,就是今天講的知識分子,不是普通人。真正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們修學佛法,他們接受佛法,信仰佛法,依教奉行。這才能真正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帶動民間的風氣,這風氣是善良的風氣。

現在寺院變質,不是教學,以前寺院就是學校,是教學的設施。現在變質,變成超度亡人的場所,這是完全變質,變得太大了。超度這個事情在佛教裡頭本來沒有,怎麼會演變成這種現象?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親近道安法師,那個時候我們在一起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佛事什麼原因起來的?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他給我說了一段話,我想想也有道理。他說這個起源可能在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那個時代,唐明皇的晚年因為寵愛楊貴妃,遭受朝野的議論引起安祿山造反,几几乎乎亡國。幸虧得力於郭子儀,把這一個動亂平息,傷亡軍民很多。所以這個動亂平定之後,朝廷就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廟,都叫『開元寺』,開元寺是這麼建立的。建立這個道場追悼死難的軍民,請法師誦經做超度,那是叫追悼的法會,是這麼一個開端。朝廷國家提倡追悼死難亡魂,民間就上行下效,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之後,也請法師來做超度佛事,在當時是附帶的。道場里還是講經說法,領導大眾修行,這附帶的事情。現在變成正規正經的事情,正經事情見不到,沒有了,把副業變成正業,這顛倒,這樣就趨向於迷信了。這些事實怎麼樣演變形成的,我們要懂得。
實在講那些超度的理論方法、原理原則,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超度的人如何真正叫被超度的人,能夠離開惡道,能夠生天享受天福。經上講得很清楚,超度的人本身要證果才行,本身的人不能提升自己境界,不能夠證果,被超度的得利益就很有限了。像這個經上舉的例子,像光目女,這是一個孝女,知道自己母親在生的時候,造了許多罪業。她懂得佛法,要是如佛所說,她母親做的行業,一生所做的事情,將來一定墮地獄,墮地獄就太苦了,地獄是容易進去不容易出來。她要想救她的母親,那就只有求佛。佛教她用什麼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沒有教她用別的。婆羅門女用念佛的方法,光目女也是用念佛的方法,不是用其他的方法,用念佛。
婆羅門女一日一夜,我們今天講精進念佛,她是一個凡夫,一天一夜為了救度她的母親,念得很真誠、很懇切、很如法,一天一夜就得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得一心不亂她就證果,所以她在定中就到地獄,地獄鬼王看到她來,合掌稱她菩薩。她從凡夫,一天一夜的修行,超凡入聖,道理在此地。就問她:菩薩,你到這裡來幹什麼?她問鬼王:這什麼地方?鬼王告訴她:這是地獄。地獄只有兩種人能來,一個是造業受報,一個是菩薩,不是這兩種人見不到地獄。所以她就問,打聽她母親的下落,那鬼王告訴她:你的母親三天之前已經生忉利天,不但你母親生,跟你母親一起受罪的人統統都生忉利天了。聽說她有個孝順的女兒給她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個福報她生天了。
這個福報怎麼講的?假如不是她母親造罪業墮到地獄,婆羅門女一生可能都達不到這個境界,平常念佛懶散,怎麼可能念到一心?這是為了救母親拚命!所以一天一夜把自己的境界轉變提升。她能夠轉凡成聖是什麼力量?是她母親這個緣幫助她的,她母親生天是這個道理。如果她只做一個形式上的超度,沒用!自己得不到福,被超度的人也得不到福。惡道的法界,跟我們人道的法界,沒有兩樣。如果說你這個家庭,你的兒女受到很好的教育,在社會上被大家所尊重,你做到總統、做到部長,你這個作父母的走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家的尊敬,一樣的道理。你自己沒有成就,你的父母怎麼會得到鬼神恭敬?所以經上講超度,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被超度的人只得到一分。自己念佛一天一夜,念到一心不亂,這是你自己得到的功德,你母親沾一點光,得你的福生忉利天,這是七分之一的功德。所以自己要不成就,對方就得不到這麼大的福。
通常布施那只是請他們來吃飯,像放焰口,放焰口是請客,請吃飯,他得到飽暖而已;得到個溫飽,不能幫助他離開惡道。真正離開惡道,超度法事裡面,做法事的這些法師隨文入觀,這一堂法事做了之後,他自己真的就作菩薩,他境界就向上提升,那個超度的效果就大,所有超度的人必定生天。你說為什麼生天?因為這個超度的佛事,這些法師們這麼樣認真,以清凈平等心來修學,他自己超凡入聖,從凡夫地提升到菩薩,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佛事做完之後,你還是個凡夫,你就沒這個力量。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做超度佛事要認真,念的這些經文、念的這些偈頌,一定要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之後要不退轉,功德無量無邊,得到福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可以說敷衍塞責,不可以。超度哪裡可以談價錢?做生意買賣,那是什麼功德都沒有,完全流於形式,這錯了。不僅是超度亡靈,真的超度自己,自己超度,亡靈就跟到超度了,自己沒有辦法超度,亡靈是決定超度不了的。佛法常講的,自己未度,要想度別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婆羅門女真的自己得度,自己得度之後這才能度人,這些亡靈乘她的福力超生。超生頂多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一定要自己有修行的功夫,別人幫忙幫不到的。
做超度佛事,中國在早年規模最大的是梁武帝,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主持這個超度法會的人是寶志公,那是當代的高僧;寶志公,以後我們曉得,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超度的法會,等以後傳下來就是梁皇懺。觀世音菩薩主持這個法會,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到忉利天,諸佛如來要來主持也如此。靠別人的福報,只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再往上去一定要靠自己的修行,自己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藉別人的福報最高到忉利天。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所以自己修行真正轉了境界,真正有了功夫,超度的佛事可以不需要形式。

我們在《影塵回憶錄》裡面讀到,倓虛老法師所說,當年他們有三、四個朋友在一起研究《楞嚴經》,他裡頭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這是在家居士,每一天還要為工作、生活去奔波,並不能專心。但是八年時間用在一部經上,多少他有一點定力,如果八年時間學個十部、八部,沒有效果。八年時間在一部上,心定在這一部上,他的冤親債主找他超度,來求他。他原來看到這些鬼魂來,害怕了,這都是過去冤家,怕來找麻煩的。結果這些冤親債主走到面前,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心就安了,不來找麻煩。怎麼超度法?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個鬼魂踩到他的膝蓋、踩到他的肩膀生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你自己達到這個境界,有了這個功夫,他就藉你的福報,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所以超度亡靈你要曉得,全憑自己的德行,全憑自己修行的功夫。
我們今天居士林的超度法會,跟我們的講堂、跟念佛堂結合在一起,這個力量大。下面超度佛事做形式的,裡面真正內容依靠靠念佛堂,所以這個超度就非常殊勝。決不是往年那種超度可以相比的,確確實實有諸佛菩薩在道場,有護法善神在道場。我們做超度的這些法師同修,以真誠清凈心感應不可思議,真正是修無量無邊的福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了心電的感應,實在講就是這一些思想,起心動念這個波,起心動念都是善的純善,這個力量強、波力量強,能夠把這一些,世間一些眾生,包括這一些鬼神,他們惡念的波,我們干擾他,我們把他惡的波拉平,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效果。這裡頭確實有道理。
這一段是講生產,念這個經有好處。念經如果對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能夠明了,力量就更殊勝。因為你明了,你讀的時候隨文入觀,平常我們境界轉不過來,至少在讀誦的時候境界能轉一點,你能轉個一分、兩分都能產生效果,效果都在波動裡面顯示出來。如果體會得更深,平常能夠依教修行,力量就不可思議。下面講果報,「是新生子」,出生的小孩,或者是男孩或者是女孩,「宿有殃報,便得解脫」,過去生中他要是造的有罪業,這一生要來受報,這個罪業就消掉了。確確實實給這些嬰兒消除業障,這個時候消除業障好消。小孩長大了,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時候你想消除業障,幫不上忙。這個時候他完全聽話,所以消除業障都要在這個時候。於是我們才體會到,古聖先賢講的胎教是多麼重要,這是佛門講的胎教。下面說「安樂易養,壽命增長」,這個小孩業障消除,災難也就消除了,很好養,他壽命增長。假如這個小孩要是承福而生的,他過去生中修的福,就是我們講他報恩來的,跟父母過去生中有恩德,自己也修福。「轉增安樂,及與壽命」,你能夠這樣教導他、幫助他,他福報就更大,壽命就更長。註解裡面也注得很好,可以做參考,我們就不必多說。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在卷中第五十九面: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科題裡面講『齋誦感報』,經上講十齋日,也有經上講六齋日,日期都是算農曆,現在用農曆愈來愈少,整個社會全世界現在通用的都用陽曆。這個地方講六天,「於月」,每一個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月小有二十九,月大有三十。這些日子佛告訴我們,都有一些天地鬼神在這世間巡察,所以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造善的、有造惡的,這一些鬼神在那裡記錄,他們在那裡調查,這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這些東西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都列入檔案,到臨終的時候要是沒有福德的,這是見了閻羅王,這個檔案拿出來的時候,那就定你果報的輕重。這些事情到底有沒有,是不是迷信?給諸位說真有。為什麼?我們世間也是如此。每天警察在巡邏,你要犯罪的時候,刑事警察要調查你,要搜集你犯罪的證據,然後再判斷。我們世間人定一個人罪,找一個證據很難不太容易,鬼神來找你這些證據,你沒有辦法隱瞞,我們可以欺騙人,欺騙不了鬼神。現在用科學來辦案,用科學來測謊,殊不知這些鬼神不要用這些科學工具,他直接從你發出電波訊息裡面來去結案,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只能夠自欺欺人,欺騙不了鬼神。

尤其我們讀《無量壽經》,經上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太多,沒有辦法計算。這一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十方諸佛世界修學念佛法門去往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不曉得有多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神通道力,幾乎都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我們在經上讀到的。那些人他們的天眼、他們的天耳,用我們現在的話都是最厲害的,盡虛空、遍法界他們都看得到,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他們有他心通。鬼神這種小神通能力有限,他們的能力決定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的能力能知五百世,一個人五百世之內,生生世世的情況阿羅漢知道。這些鬼神沒有這個能力,大概你很近所做的事情他們知道,一兩年、幾個月的事情,他很清楚,他有這種能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能力太強太強了,我們在這個地方起心動念都知道,我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間斷,將來還是不能去。念佛何以不能往生?你每天執持名號是口善,你心不善,你的行不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要三業清凈,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心,心凈則佛土凈,心善你的言行一定善,這樣才能往生,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0 12:02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24-2

《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說一句老實話,真正發菩提心,沒有念佛也能往生。經上講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為什麼?菩提心。菩提心是心善,心善、行善一生沒念佛,到臨命終時念一聲、念十聲,都決定往生。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心不善、行不善,天天念阿彌陀佛,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不善跟他格格不入,沒有法子相處,他們都是上善,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每天拚命念佛?怕臨命終時忘掉了。每天念佛就跟訓練一樣,所謂是『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不斷的訓練,時時刻刻提起這句佛號,提起這句佛號用意很深很廣,不但是不能把佛號忘記,不能把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行忘記,我們的心要跟佛心一樣。所以聽到佛號、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的心要跟他一樣,我的願要跟他一樣,我的行要跟他一樣,你就決定得生。心、願、行相應就是發菩提心,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正能夠說心、願、解行與阿彌陀佛都相應,這是圓滿的菩提心。
所以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然放下,榮華富貴不能常保,一定要修德,要看得遠,要看得大。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生命很短促,世間很苦,我們望遠處看、望大處看,前途一片光明。今天我們的生活空間拘束在地球上,科技雖然發達,交通便捷,我們還是不能離開地球。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生活空間,你說那多自在,那才叫真正幸福!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智慧能力都恢復,像諸佛菩薩一樣隨類化身。像《梵網經》裡面所說千百億化身,他有這個能力,同時到一切諸佛國土聽佛講經說法,有能力分身去,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真有這個能力。
佛在這個經上提倡,一個月六天、十天,一定要斷惡修善。不是說平常就不必,這幾天鬼神來考察特別做一點好事給他看,這是講到不得已。如果天天這樣做?當然就更好、更殊勝。怕你做不到,一個月叫你修十天,更少的修六天,比不修好。如果能天天修,你的福報就太殊勝了。我們今天修行的方法念佛就好,念佛長齋。『齋』本來的意思是修清凈心,齋心是求清凈心。以後變成持午,是過午不食,『午』兩個小時,從十一點到一點,這都是午時。按照佛法裡面嚴格來講是過中,過中不食才叫做持齋。日中每一天時間不相同,而且每一個地區又有時差,現在常常旅行這事情很麻煩,當地幾點、幾分、幾秒是日中,你一定要搞得很清楚,這個事情就相當麻煩了。從前一生住在一個道場比較容易,當地日中的時間,在古時候用日晷來測量,晴天的時候可以測量日中的時間,每一天相差四秒,這是一定要懂得。現在有方便用天文日曆,你只要知道經度,當地的經度,用天文日曆那是一點都不會錯。所以執著這類事情,也很不方便、也很麻煩,對生活實在講也產生了壓力,那不如我們天天如法,那最好。了解這些事實真相,自行跟化他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在沒有到台中之前,我也是持午,過中不食。我那個時候用的是天文日曆,我從小對天文就很愛好,所以到哪個地方天文台跟我一定有關係,也常常喜歡觀測星象。所以每一年天文台一定送天文日曆給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看到我這麼執著,有一天就教訓我,你這樣自己修可以,你不能度眾生。我說:為什麼?你太執著了。他說你到一個地方去弘法,這個地方的信徒,尤其現在工業時代,他們恭敬法師要請你去吃晚飯,請你去吃飯;可能中午一定是十二點鐘以後,過了午,或者請你吃晚飯。你要是不答應,一定要固執你自己這個修法,別人產生一個什麼心理?你這個法師架子太大了,我們想供養求福都做不到;反而叫人退心、叫人毀謗。他說這是小乘人的作法,決定不是菩薩行。我說那怎麼樣?隨緣。李老師本身他是日中一食,他一生他一天吃一餐。可是有信徒請他吃飯,晚上他也照吃,吃得大家很開心、很歡喜。我在台中的時候有這種機會,他一定把我拉著一道去,跟大家結緣。這些人聽到李老師是持午,一天吃一餐,晚上也跟我們熱鬧,他感激的心就加倍,才知道老師這麼慈悲,很能攝受眾生。
菩薩一切為眾生,地藏菩薩只要眾生能得度,我入地獄也甘心,這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所以不斤斤執著這些小節,這做得如法。佛法裡頭,再重的戒律都有開緣,這叫開戒、開齋,不是破齋、不是破戒。如果你自己有貪心,你找的信徒,我不好意思你們常常請我,你就破戒了,那就錯了。決不是有意自己這麼做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大乘法裡面,這是方便多門,歸元無二路,跟小乘人思想見解這些行持不一樣。大乘確實是開放,它掌握到原理原則,一切以利益眾生為第一,利益眾生真正利益自己。
像現在經上所講,農曆對我們是相當不方便,但是要懂得它的意思。現在一般都用星期,如果我們每一個星期,能夠修齋戒一天、兩天,那功德就非常殊勝。雖然不一定是在這個日期裡面,但是一個月的時間不長,這些考察的鬼神一定都能夠看見。現代人要過現代的生活,我們不必拘泥在經典上所說,但是精神一定與經上講的相應,這樣就好。一定曉得通權達變,利益現代人的生活,讓他在生活上不至於感到有壓力,這樣就好。請看下面這段經文,在六十一面: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全經記不住,重要的經文一定要記住,一定要能把它背過,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南閻浮提」就是指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的眾生,確確實實舉止動念都是在造業,都是在造罪,起心動念都不善,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業、就是罪。堅固的我執,世間人不懂,好像為自己的利益、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大家都認為這是正當的、這是正確的,這哪裡有錯誤?這是世間人的妄想執著。佛說出這是錯誤,而且錯得太離譜了。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是自私自利我執變現出來的。你妄想執著要不能夠破除,不能夠放下,你就永遠在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佛經講得太多,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三善道就好比出來度假,觀光旅遊;三惡道是老家,出去幾天又要回老家了。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佛說這是大錯了。怎麼樣才是正確?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你就能夠永遠擺脫六道輪迴,超越三界,這是正確的。

佛教給我們教我們真的,真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樂不是三界裡面的樂,三界裡面沒樂。超越三界才真正得樂,佛講三界統苦;天上也有苦,苦少一點,但是還是苦。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對於佛陀的教誨,真正感恩戴德。我們真是幸運,世間人講運氣真好,遇到佛法,佛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遇到這一生真的得解脫。要遇不到佛法,我們跟經上講,我們起心動念還是造業、還是造罪。明了之後,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希望佛法普遍的流通,希望佛法久住世間,能令一切眾生得佛法的利益;要發這個心,念念要想到一切眾生。不但全世界人類,還有畜生、還有餓鬼、還有諸天,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心量就拓開了。

菩薩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最殊勝的無過於建立佛法,而建立佛法就是依教奉行。就在我們生活裡面建立,在我們自己行業裡面建立,在我們工作上建立,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建立,使整個社會,大家生活當中,各行各業當中,統統建立起佛法。所謂建立佛法,大家都知道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現在人講法,做出犧牲奉獻,那就是菩薩;真正這樣做,得福無有窮盡。福報現前,佛教給我們要舍,不要去享;一享福就迷了、就糊塗了,佛教給我們捨得。舍是因,得是果,舍財得財,舍福得福,舍什麼就得什麼,得到之後又要舍。所以捨得第二層意思就更深,把你所得到的再舍掉,那你得到的就更殊勝、更圓滿了。永遠自己不享受,有福報,福報給一切眾生享受,這是真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世間有沒有?有。懂得佛法的人,真懂他就依教奉行,他就這個作法,做得完全相應,這就是菩薩示現。
這是說出一切眾生沒有人教導,那就是這個現象。所以教學比什麼都重要,世出世法都是建立在教學上。中國古代這一些帝王都是聰明人,他們治理國家,希望政權鞏固,希望國家長遠,從哪裡做起?教學為先,先要把教育做好。教育里最重要的勸孝,讓這些人民懂得孝道,教導人民知道尊師重道。每個人都修養自己的德行,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所以他們著重教育,把教育列在國家施政第一條。從前國家這些制度,宰相底下有六個部,古時候分工沒有現在這麼細,它只分了六個部。六個部裡頭排名第一是教育部—禮部,從前叫禮部;六部裡面禮部尚書是第一,教育擺在第一,對於這種事情看得多麼重。而佛教教育是另外設一個機構,更加尊重,皇帝自己來推行。這個教育的機構稱寺,所以寺這個名稱怎麼來的?『寺』是皇帝下面辦事機關的名稱。為什麼取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永久建設建立的,不會改變,要代代相傳傳下去。這種機構,永久設立的機構才稱之為寺,決定不能改變,決定不可以廢除,用這名稱。皇帝他是希望他這個朝代永遠下去,不會被人家推翻,希望傳宗接代,代代傳下去,所以這個機構是永久設立的。

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主管稱為卿,所以九卿,三公九卿;三公是皇帝的顧問,現在講的國策顧問,他有疑難的問題要向他們請教;寺今天講的是一級單位,直接歸他管轄的。佛教的機構也稱寺,歸皇帝直接主管,皇帝直接來推動佛教教育。中國從漢朝以後,教育是兩個體系,一個是佛教育,一個是儒家的教育。儒家教育由宰相負責來推動,佛家教育是以皇帝自己來主導、來推動,所以佛教育推廣超過了儒家的教育。這是從前人民對皇帝尊敬,以帝王力量把這個教育推動到每一個省、每一個縣市、每一個鄉村,都建立有佛寺。而儒家的教育頂多一個縣才設一個縣學,沒有佛法推行得這麼廣,道理在此地,重視教育。而佛法變質變成宗教,變成為死人服務,這歷史很短,大概在清朝中葉以後才變成這個樣子,清朝初期不是如此,初期還是教育。我們看到康熙、乾隆、雍正時代,佛教依舊是教育,依舊是教學,所以連宮廷裡面讀經。
清朝這些帝王非常高明,他們怎樣?他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能夠讓這些人民服服貼貼,享國兩百六十多年,有他的道理。他用什麼方法統治?他用《無量壽經》,這一招高。皇帝說不是你聽我的,我們統統聽佛的,我也聽佛的,你們大家統統聽佛的,這個方法高明。不是我統治你們,佛統治我們大家,還有什麼話講?所以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也請法師講解《無量壽經》,大家都依教奉行。滿清把讀經,宮廷裡面讀經廢除是慈禧太后,大概慈禧聽到《無量壽經》上講的都是她的毛病,大概聽了很不舒服、很不高興,就不讀了。不讀之後,她就是恣情,胡作妄為,把國家搞亂了。假如她要還依祖宗的成法,老方法不改變,還是依教奉行,大概今天還是大清帝國,不會改朝換代,人民不會造反。可惜的是把祖宗這些教誨成法捨棄掉,自己胡作妄為民心失掉,所以革命軍一起來,才會被人推翻,這是她一生造的孽!我們曾經聽說,慈禧在死的時候後悔,知道自己做錯事情,好像有這麼一句話,『希望女人永遠不要干政』,臨終才知道女人干政,造出這麼大的災難出來,但是後悔已經太晚了。
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文,「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就好像是講我們現代社會。從前人讀經讀到這些,沒有見到這個現象,現在這個現象在世界上太普遍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沒有不恐懼的,眾生造作這些罪業哪裡說沒有果報?今天整個世界這些災變,現在人歸咎到自然災害,非人力所能為,這個想法就是錯誤的。自然災害怎麼來的?人心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細細去思惟,所有一切萬物,剛才講它都在動,只要是個物象,它的原子、電子都在動,動它就有波。我們人心起心動念,殺害、竊盜、邪淫、妄語,這是極惡的波,而且這個波一切眾生都造,你愈想這個惡的波是多麼強大。這個強大的波改變了物質,你影響它、你改變它,使它正常的組合都被破壞。這是我們佛法裡頭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山河大地,隨著人心轉,人心善環境就善,風調雨順,人心不善就發生種種災變。

可惜現在一般人他不相信,他認為這個說法是迷信。等到哪一天搞清楚、搞明白,來不及了,世界毀滅了。不相信佛的真實話,你要承受這個果報。這是極不好的這些波,現在講的磁場,佛法裡面講光,中國內地講氣;極不好的、極惡的,你接觸到身心不安,幾乎我們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有這個感受,哪個地方人生活能過得安穩?都是憂患憂慮,不知道哪個地方好。都知道災難要現前,不曉得災難怎麼形成的?這些都是波動的影響。諸佛菩薩的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每一個人心地都清凈善良,所以居住依報的環境那麼樣的殊勝。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去的都是上善之人,你心不善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在佛法裡面講,它是一個很新的世界,阿彌陀佛建立到現在不過是十劫而已,十劫在無限的時間裡面講是很短暫的時間,所以它是一個新興的世界。裡面的人不是土人,裡頭沒有土人,都是外面移民過去的。移民的條件,阿彌陀佛很聰明,移民什麼條件?心地善良、心地清凈,他選擇這些人進去;心地不善良的不准你進去,所以這個世界這麼美好。
不像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娑婆世界裡頭有土著,沒有法子,這些人心地不善,所以說五濁惡世。眾生造作這麼多罪業,諸佛菩薩來勸導勸化,勸了也未必聽,也未必能依教奉行。可是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不聽也來勸,勸告永遠不間斷,永遠不停止,總希望有一天你覺悟回頭。所以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這個環境不好修行,佛就勸你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是教給我們移民。這些道理我們搞清楚,方法也懂得,我們就有很深的信心,知道自己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我們換一個環境去生活,換一個環境去修行。我們也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所以移民到極樂世界,然後要幫助這一些六道眾生,跟諸佛菩薩一樣慈悲,一樣有智慧,來教導這些眾生。底下一段,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個果報太殊勝了,所以有許多人看到經上這樣說懷疑,說經上講得太誇張,與事實真相不符合。這個說法實在說是有過失,他沒有了解佛經所說的義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是大乘經,這不是小乘經。大乘經是菩薩修的,凡夫可不可以修菩薩行?可以。《華嚴經》是最殊勝的,裡面當機就說到大心凡夫,凡夫可以修學,凡夫可以學菩薩法,可以學如來果地上的法門,這個佛法才是圓融無礙。但是你一定要發大心,大心就是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大心,大心就能修學大乘菩薩法。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讀經一遍」,『讀』決定不是說,我們看著本子把經念一遍,那果報決定達不到。要怎麼讀法?讀了要能解其義,解了要能依教奉行。每一部經到最後『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一天讀一百遍也沒用處,念佛古德諷刺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也一樣,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要依教奉行,念佛也要依教奉行,聽到這一句佛號,看到這一尊佛像,就要想起佛在經典裡頭的教誨,是藉這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在生活裡面去兌現。不但自己要這樣做,還要勸導別人一起來做,這叫讀經。意思就是說,一個月當中你去念十遍,你不會忘記。

佛教我們出家人持戒,戒經每半個月要念一次,為什麼?怕忘掉了。半個月再誦一次複習一遍,要依教奉行,不是說念給佛菩薩聽的。寒山、拾得諷刺半月誦戒,諷刺的意思是什麼?只會半月念一遍,平常一條都做不到,那有什麼用處?應當是條條要遵守,條條要做到才對。讀經也是如此,《地藏經》上教導我們,這些理論原則方法要做,比半月誦戒還要殊勝。戒經一個月才念兩遍,這一個月教你念十遍。我們現在不念《地藏經》,我們改念《無量壽經》行不行?行。《無量壽經》包括《地藏經》,《無量壽經》實在講無所不包,整個佛法都濃縮在《無量壽經》上。

我有一年在美國講《地藏經》大意,在美國東岸幾個城市,就有同修來問我:法師,你不是一直都是在講凈土,你怎麼又講《地藏經》?你是不是在夾雜?我說:沒有,我還是講《無量壽經》,講凈土法門。他說:《地藏經》怎麼是凈土法門?我說:凈土法門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你承不承認?他說:承認。三福是《觀無量壽經》的,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對不對?對!我說:《地藏本願經》就講這四句,這個經就是四句的註解;他才明了。所以我們講這個經是凈土的基本法,凈土經裡面十六個字就包括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講這十六個字。你要不懂《地藏經》,三福裡頭第一福的意思你就不曉得,你也不知道怎麼修法。所以我講《地藏經》是講凈土經、是講往生經,我沒有離開凈宗,沒有離開阿彌陀佛。

此地『讀經一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果然讀能明其理、能行其道,真正經典末后信受奉行,這才真正叫讀經。你真去做,真做到,就有這個效果了。「東南西北,百由旬內」,由旬它不算多不算太大,算小由旬。小由旬古時候,一由旬是中國的四十里,古時候的度量衡比我們現在短。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古人身長一丈二尺,其實一丈二尺這樣大的個子,現在人有沒有?多的是,太多了。我們看弘一大師『周尺考』,他在戒律三十一種裡面,諸位去看。古時候的一尺,大概現在五寸多一點,不到六寸,這樣一合的時候,一丈二合現在大概只有七、八尺,七、八尺的個子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曉得那個時候長度計算的單位,跟現在不一樣。一由旬如果算起來,大概最少也是現在應當是十里,大概這個是不會相差的。百由旬就大了,至少差不多是我們今天講一百里的方圓,或者差不多是四百里方圓,這麼大地方沒有災難,一個人有福。如果說大家都修福,這個力量就更大了。
我們一個人修的福薄弱,今天居士林建念佛堂,大家都在裡面共修,諸位能看到。我想你們學佛也走過不少地方,也見過不少道場,我們今天講氣,中國人講氣,這個氣氛旺盛,可能在一生當中,你看到居士林這第一。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那裡真念,他離開念佛堂則不論。進念佛堂的時候他真念,所以磁場就特別殊勝,進入這個道場人能生清凈心、能生歡喜心,這個力量就保佑這一方。這一方的人,這麼大的一個磁場在這裡發出這個波,影響這個地區。所以這個念佛堂,在我想像半年之後,會影響整個新加坡的氣氛,讓新加坡的居民每一個人都會生歡喜心。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心裡面就很安靜、就很快樂、就很歡喜。什麼力量?這邊這個電波發射的太大了,超過一般人的胡思亂想,把你那個波,這個波大了,把你那個波拉平,產生這麼大的效果。現在世間人講思想波,我們這個思想是佛的思想、菩薩的思想,這麼大的波,我講經的時候說,我們的頻道跟阿彌陀佛的頻道相同接通,所以這個波藉著諸佛菩薩的波,產生極大的效果,這個效應很大。此地雖然是三、四百萬人沒有關係,這一個磁場可以蓋過它,可以把他們那個波產生大的變化,讓他們心情平靜,心情安和,真正得到歡喜,感覺得這個地區安穩,這個地區太平。佛法這樣殊勝的利益可惜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真干!

我們真的要感激李木源居士,沒有他大力支持,我怎麼講、怎麼勸都很難產生效果,講的時候,人不相信。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相信,一切條件都具足,這麼樣的熱心認真努力來做這一樁事情。我們想能做上個半年、一年之後,社會大眾見到這個現象自然就肯定,自然就發生歡喜。現在我們看居士林人愈來愈多,昨天李居士告訴我,參加這一次超度比去年的人多得太多,念佛的人也多了。聽說有一些中元參加其他的法會,他們不去,都到這兒來,好現象,感應不可思議!這個示現確確實實有這個效果,我們今天看到這些事實,更是能夠斷疑生信。「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現在是現前的利益,「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這是說明影響之深、影響之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1 10:49 | 只看該作者

舍 得

現在人講法,做出犧牲奉獻,那就是菩薩;真正這樣做,得福無有窮盡。福報現前,佛教給我們要舍,不要去享;一享福就迷了、就糊塗了,佛教給我們捨得。舍是因,得是果,舍財得財,舍福得福,舍什麼就得什麼,得到之後又要舍。所以捨得第二層意思就更深,把你所得到的再舍掉,那你得到的就更殊勝、更圓滿了。永遠自己不享受,有福報,福報給一切眾生享受,這是真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世間有沒有?有。懂得佛法的人,真懂他就依教奉行,他就這個作法,做得完全相應,這就是菩薩示現。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2 11:58 | 只看該作者

讀經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個果報太殊勝了,所以有許多人看到經上這樣說懷疑,說經上講得太誇張,與事實真相不符合。這個說法實在說是有過失,他沒有了解佛經所說的義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是大乘經,這不是小乘經。大乘經是菩薩修的,凡夫可不可以修菩薩行?可以。《華嚴經》是最殊勝的,裡面當機就說到大心凡夫,凡夫可以修學,凡夫可以學菩薩法,可以學如來果地上的法門,這個佛法才是圓融無礙。但是你一定要發大心,大心就是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大心,大心就能修學大乘菩薩法。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讀經一遍」,『讀』決定不是說,我們看著本子把經念一遍,那果報決定達不到。要怎麼讀法?讀了要能解其義,解了要能依教奉行。每一部經到最後『信受奉行』,這四個字做不到,你一天讀一百遍也沒用處,念佛古德諷刺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也一樣,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讀經要依教奉行,念佛也要依教奉行,聽到這一句佛號,看到這一尊佛像,就要想起佛在經典裡頭的教誨,是藉這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要把這些教訓在生活裡面去兌現。不但自己要這樣做,還要勸導別人一起來做,這叫讀經。意思就是說,一個月當中你去念十遍,你不會忘記。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00:07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25-1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第六十二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
這經文是講讀經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很多,可是這個意思實在說是無有窮盡。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千萬不要把它看作迷信,那我們當前,甚至於來生後世的利益,往往當面錯過,這是非常可惜,真正是無法彌補的。我們是凡夫,諸佛菩薩他們的心比我們清凈,他們的智慧比我們高,他們無論是看人、看事、看物,都比我們看得透徹,比我們看得深遠。我們對於這些聖賢人的話,聖賢人的教誨不能夠深信,不能接受、不能奉行,常常依照自己的妄想去做,哪有不犯過失的道理?所以佛在此地講,閻浮提眾生,真正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句句都是真實話。經到這個地方,這是勸我們每一個月把經典溫習十遍,真正的意思是叫我們不要忘記佛菩薩的教誨,時時刻刻想著要依教奉行,真正目的是在此地。
產生的效果我們也深信不疑,這一個地方真正發心修行,正是中國古人所說,一個人有福大家沾光,這個人的福愈大,那他的功德影響力就愈廣。這個地方是講,真正得諸佛菩薩的威力加持,這個修行人住在這個地方百由旬之內,照古印度的講法百由旬範圍就很大,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是四千里,那這個範圍多大。在新加坡修行,幾乎連整個中國大陸都包括在其中,四千里,有這麼大的力量。諸位要知道,真修才有這個力量,如果不是真干,四十尺的距離都達不到,別說四百由旬。這是實實在在,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現在人實在講,比從前人更容易理解,從前人讀這個經他能夠念得懂、能夠相信,我們真的是不能不佩服,他的善根福德深厚。因為古時候的解釋,沒有辦法到很詳細,又找不到證據。現在我們得到科技的進步,用科學這些方法來證明,比從前容易懂得多了。這個道理前面曾經為諸位說過,希望大家細細的去思惟。
真正的道理,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講波動的現象。前面跟諸位說過,凡是物象都會產生波動的現象,但是所有物象產生的波動,它那個波是平和的。所有的物質,我們講植物、動物,這個波是很溫和的、很正常的,波的幅度震動不會太大,它在一定的範圍。因為它永遠保持這個狀態,這個狀態雖然變化,它變化的很微弱,這說明它波動的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近代的科學家已經認識清楚,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什麼?物質確實是波動的現象。這一個認知很了不起,跟佛法講的太接近。佛法講宇宙、眾生怎麼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從無明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可見得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這是真正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源頭找出來,哪裡有事實存在?我們感覺得有事實存在,這是波動的相續相,《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露是相續相,電是剎那生滅相。剎那生滅實在講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波動的現象是生滅同時,所以佛講不生不滅。我們要能體會到,不生不滅不是真的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它確實是生滅,生滅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同時的,生滅同時。佛在經上用閃電來做比喻,是說它的速度太快了,這個問題以後我們在《華嚴經》上會詳細說明。
可是有情眾生的波動,超越物質發射出來的波,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很難懂。依報是我們物質環境,我們生活環境,佛講生活環境是隨著你的心在轉,隨著你的念頭在轉,很不好懂。《楞嚴經》上又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轉境是物質環境能夠隨心所欲,佛說那你跟諸佛如來是同一個境界。這些話我們在經文上讀到的時候確實很迷惑,其實我們用科學來證明,就很好懂。今天講我們以電波來做比喻,電波的干擾,所有物質發的波弱、平和,我們思想發的波強大,起伏懸殊,這個波可以干擾它的波,我們這個波發出的波強,就蓋過它,這個樣子就改變物質的結構。物理的結構是從波動產生,你只要能夠改變它的波動,物質的結構,甚至於星球的結構都會改變,星球在太空運行的軌道也會改變,能產生這麼大的波動。
一切有情眾生的波,有善、有惡、有無記,分成這三類。無記性的波,可以跟一切物質的波能夠打成一片,非常平和,這是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這一切眾生的波就有善、有惡,所以造成物質現象巨大的變化。正因為這個道理,因為這個事實真相,古聖先賢對於一切眾生特彆強調教育,佛家教育說得最透徹,跟我們講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人與一切動物的關係、與植物的關係、與礦物的關係、與大自然的關係,最後再超越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與一真法界的關係,佛教里講的就是這些事情。你都明白、都通達,然後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體,哪有沒有關係的道理?我們身體上任何一個細胞發生問題,都會覺得全身不舒服,它不是一個地方。一根很小的針刺,刺到我們皮膚任何一個部分,全身都感覺到。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都有感覺。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我們現在身體麻木不仁,別說針刺你不知道,刀割的時候你都不知道,麻木了。麻木就是迷,迷而不覺,麻木了。諸佛菩薩身體健康正常,他清醒的狀態,所以一點點小的疼痛,他統統知道。所以諸佛菩薩是個健康人、正常人,我們是個不正常的人,是麻木不仁的人。我們用這種比喻,諸位是比較上容易理解。
然後你就能肯定,真正依教修行,這個波動它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在這樣距離當中,你的波很強,能把這個範圍之內不正常的波蓋過,你把它壓倒,你可以干涉它,它不能干涉你。你這個波是善的、是好的,那個地方縱然是有惡的,惡的波招來的災難,你這個善比他那個惡強,能夠化解他的災難,讓他的災難不起現行,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修行要認真,要用真誠心,這個力量強大。世間人用的是妄心,我們用真心,用真心就非常非常可貴。你用真心力量就太大了,因為一切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你這個心跟他一樣;換句話說,你震動的頻率相同,就跟他接通。接通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加持,世間人講的保佑,你的頻率跟他相同才能夠接通,這才得到加持、得到保佑。我們的頻率跟他的頻率不相同,怎麼樣也起不了感應,起感應也是沾一點邊緣,受一點點影響,沒有直接接通。這些事情用電波來說,諸位就很容易體會。
真心決定就沒有妄想,大小乘經論,佛苦口婆心、千言萬語,無數次的勸我們要斷除妄想,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妄想裡面我執是最根本的妄想,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妄想的根。那要修什麼?這個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有,不是沒有。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我,佛說這話人不相信。不但一般人聽了不相信,出家人學佛學一輩子,學到老死他還不相信。如果他相信,他就成佛了。他為什麼成不了佛?他不相信。為什麼說相信,他就成佛了?相信他就證得清凈法身。清凈法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這個身叫體、一體。諸位常常聽到,佛法裡面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怎麼講?虛空法界跟自己同一個體,就是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清凈法身。法身哪有生滅?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諸佛菩薩沒有身能現一切身。我們明了,要真幹才行,這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佛法學到頭來是一回什麼事?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而已,除這之外一無所得,真是楞嚴會上所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過是恢復你自己本來面目而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契入這個境界,你看到眾生得樂自己得樂,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那個慈悲心不是勉強的,自自然然生出來的。為什麼?虛空法界是跟自己一體,決定沒有差別。這是這段經文裡面我補充這一點意思,希望諸位同修認真細心去揣摩、去體會。這一生能夠入佛境界,大幸!這也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所以經典我們要有信心,能信能解,真正能夠理解,最後要實行,要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經典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經典,這叫修行證果。再看下面經文:

【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益。】
小科題裡面『釋現世福利』,釋是解釋,你現前得到的福、得到的利益。我們看此地跟前面有一字之差,前面講『讀是經』,這個地方講『轉一遍』,前面用『讀』,這裡用『轉』。這地方沒有用讀,不是說能於十齋日每讀一遍。什麼叫轉?轉跟讀的差別在哪裡?讀是從因上講,修因上講;轉是從果上講。你讀了之後你的念頭轉變,你的思想轉變,你的行為轉變,這一轉變災就轉變成福。如果你學佛轉不過來,那災難你還是轉不過來,你還是要受災難,這個字在此地是關鍵的字眼。轉要從心上轉、從行上轉,這意思就很深了。
所以讀誦一定要解義,為什麼經要講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要講清楚、講明白,讓聽的人覺悟明白。明白之後,他思想觀念行為就轉過來,轉惡為善,轉染為凈,因上一轉果上當然就轉,這就是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從哪裡轉?境從心上轉;現在就講是我們思想波,從思想波上去轉。從前我們思想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嗔痴慢,都是損人利己,都這種波。現在我們這個波換了,我們起心動念利益眾生,捨己為人,波放出去都是大慈大悲,清凈無染,他怎麼會不轉環境?境界本來沒有善惡的,本來是清凈的,說實在的話原本是個凈土。為什麼凈土變成五濁惡世?是我們惡的念頭把環境改變,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的道理。我們愈想佛的話真的是愈有理,我們自己試驗試驗果然有效,所以一定要奉行才能夠得利益。清涼給我們講解《華嚴經》,他老人家是用信、解、行、證這四個綱領,來給我們介紹。這四個字要同時去做,不要有先後,有先後效果就很緩慢。現在災難臨頭,這種緩慢的方式來不及了,所以同時來做。
今天居士林,我們就是用這個方式。我們講堂每一天講經兩小時,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這是信、解;念佛堂天天念佛不間斷,那是行、證。我們今天信、解、行、證同時進行,解門幫助行門,行門幫助解門,解行相輔相成,效果就很大了。果然能夠依教奉行,利益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深深相信,經是我們自己心裡面的經。世尊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世尊的真心就是我們的真心,心是今之心,二而不二,所以他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說的「現世」,就是現前我們居家平安幸福,沒有任何災難,豐衣足食,可以得到這個效果。這個效果是很小的效果,哪有得不到的道理?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這是總結。「地藏菩薩」,「如是等」這三個字,總結前面所說信受奉行種種利益,結歸到地藏菩薩的威神加持。地藏菩薩是表法、是象徵,他真正的內容就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寶藏。寶藏,經典裡面常講,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講德相,一真法界依正莊嚴,那是德相;能是能力,就是此地講的「大威神力」;這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不但這一部經,佛說所有一切經,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由此可知,讀經面對著佛菩薩,以真誠恭敬心就能夠開發自性,讓自己的性德也能夠現前。這就跟諸佛菩薩,我們波動的現象就溝通,頻率就相同。我們在這個時候,所有一切疑慮才能夠斷掉,斷疑才生起真正的信心,信心是成就佛事;佛事就是自利利他的事業。
信心是根源,《華嚴經》上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聖達到究竟圓滿是成佛,信是根源。功德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從信心上建立的。我們今天做,做得不夠,做得不圓滿,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在信心沒有建立,信心不夠,信心不夠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解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解,行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行,雖然講信解行證,講四個字,其實一樁事情;每一個字裡面必定含攝其他三個字,如果不含攝其他三個字,那就不能叫信。信裡頭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信;解裡面如果沒有信、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解。佛法是圓融的,圓修圓證,進展就快了。下面說: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
(它這裡有個錯字,諸位把它改過來。是閻浮眾生不是閻凈,這是個錯字。你們影印的那個本子是不是?對的,閻浮。我這個本子錯了,我們本子不一樣。這個本子是老本子,可能你們這是後印的改過來了,閻浮眾生。)「閻浮」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地球上這些眾生,跟地藏菩薩有大因緣,有緣見面就歡喜,沒有緣就很難接受。這個事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能夠體驗到。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特別像觀光旅遊,第一次到那個地方去觀光,我們遇到很多的人,有人一看很順眼,看得很歡喜,有人一看就討厭,跟他從來沒有往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宿世的緣分,看到歡喜的,我們看他也歡喜,他看到我們也歡喜,這是宿世有善緣。我們一看覺得很不順眼,他看我們也不順眼,宿世有惡緣。可能我們這一生當中,就這麼幾秒鐘、幾分鐘的時間,一生就會見這一次面,第二次就很不容易碰到,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雖有緣,緣分很薄,一面之緣,一生當中一面之緣,時間非常短促,我們能體會到有宿世的因緣。
還有一種情形也能夠證明,我們決定有過去世。我們到一個地方去旅遊,這個地方從來沒來過,一生當中確實是第一次來的,可是突然之間覺得這個環境很熟,似曾相識,什麼原因?你過去生中在這個地方住過,要不然你怎麼會很熟?從來沒有人介紹過,你怎麼會很熟?證明人決定有前世。我在美國德州,有一個同修蔡文雄居士,他說他學佛的因緣,真正體會到有過去世,他知道了。他也是偶然有一次,在舊金山附近開車迷路,走到一個小鎮,從來沒有去過這個小鎮,他忽然感覺得這小鎮很熟悉,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走得果然一點沒錯。事後愈想愈奇怪,如果不是前世在那裡住過,他怎麼會熟悉?怎麼會有那麼深刻的印象?總在那裡住了很多年,他印象這麼深刻,這是他親自給我們說的。大概前生沒做什麼壞事,這一生又投胎得人身。所以確確實實人有過去生,有過去就有來生,這是講因果輪迴的事實真相,許多人經歷過。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經歷,但是沒有蔡居士那麼明顯,那麼樣的深刻,沒有。再看下面經文:
【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這是極力的讚歎,說明聞名見像的利益,經典的文字簡單,含義深廣。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於接觸到這一部經典,利益各個有淺深不同。有些人完全沒有接觸過佛法,像現代觀光旅遊,特別是到中國去觀光,中國觀光旅遊寺院是旅遊的重點,也是外國人非常喜歡去看。他們多半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還有其他宗教的信徒,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藉著觀光旅遊,見到這些佛像,見到菩薩像,當然他們不會有信心,甚至於他們看這個是迷信,層次高一點的看這個是藝術品,把他當作藝術品來欣賞。有沒有利益?有。正是佛法裡面所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歷耳根跟一歷眼根一樣的意思。耳根是聽到念佛號的音聲,聽到讀經的音聲,那是耳根;見到佛菩薩形像這是眼根,阿賴耶識裡頭永為道種。無論是有意、無意,無論是讚歎、毀謗,都成金剛種子,就怕他一生沒有緣接觸到,那就非常可惜。毀謗都無所謂,他真接觸到,毀謗他要受毀謗之果報,果報受完了之後,將來有緣再遇到他就信了,他就能得度了。
由此可知,給眾生結法緣這是好事情,在世出世法真的叫第一等好事。廣結法緣的時候,不要有任何顧忌,不要認為這是褻瀆佛菩薩形像,造作種種罪業,那你就不敢動了,你怎麼能跟眾生結緣?對於佛菩薩起尊重之心、敬仰之心,那是已經入門來的,我們對於佛菩薩形像要尊重,以恭敬心供養。但是我們介紹給別人,那你就不必有這些顧慮,介紹給別人是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種子,即使他毀謗侮辱都無所謂,佛菩薩哪有見怪的道理?見怪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絕不見怪。所以在現代,我們有一些看到,包裝紙上印佛菩薩形像,報紙裡頭常常也印佛菩薩名號,也有佛菩薩形像。有一些同修看到這個情形來問我怎麼辦?這報紙能不能丟?我們怎麼處理?他就慌張了。這是起分別執著,要曉得報紙上做是給許許多多眾生結緣,結法緣,種善根。我們遇到怎麼處理?就看你自己。如果你家裡面有地方放,你可以把報紙上的佛像、佛名剪下來,或者是把它貼在一個本子裡面,做一個紀念也是好事情。如果不願意這樣子做,照一般報紙處理就行,不必要執著、不必要計較。特別是在這個世間造惡的人多,佛菩薩的名號、形像愈普及愈好。發心不相同,我們這個心是利益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種下佛菩薩的種子,這是好事情。不要常常想到這是不恭敬,把這個緣斷掉,那就可惜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00:10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25-2

此地說的利益非常明顯。我們得利益的人,隨著他的心、隨著他的願,如果他能解能行,利益就很殊勝,利益就很大。他聞名見像不解,也不能行,這個利益是含藏在他阿賴耶識裡面,現前不能得利益;這個地方「現在殊妙安樂」,他得不到。什麼時候他能得到利益?來生後世他有這個緣,有緣再遇到。再遇到的時候,那個緣要是殊勝,遇到善知識、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來幫助他,能解能行,他殊勝安樂的利益才能夠現前。所以這裡頭沒有迷信,這裡面差別因緣無量無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遇到有人來問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解答,幫助他斷疑生信。凡是來問的人,都是過去生中有這個種子,過去生中曾經聞法,聞名見像這個緣分。我們自己細細想想,我們過去生中,甚至於久遠劫前,我們種下來的,到這一生我們才遇到緣,緣才成熟了。所以看到這一部經,他能生歡喜心,愈讀愈歡喜,能解歡喜,不解也歡喜,緣深。緣一定是宿世種下來的,不可能是這一生當中,一接觸就生歡喜心,沒有這個道理。
現前有許多大眾,接觸不能生歡喜心,還不就跟我們過去生中情形一樣,我們是過來人很清楚,經歷了許多生、許多世,這成就了。現在我們幫助他們種因,我們很清楚,也必須要經過來生後世緣成熟,他才能得度。在世間人心裡面想,這個時間太長了,可是真正在事實真相裡面,時間是假的,沒有時間。時間跟空間,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決不是事實。《華嚴經》上講『念劫圓融』,一念可以把它延伸成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大乘經上常講,『十世古今,不離一念』,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沒有看到真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只看到銀幕上那個現象,沒有看到放映機後面的底片,銀幕上有前有后,如果看看放映機的底片,拿出來一大盤沒有先後。由此可知,我們看到有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是錯覺當中看到這個幻相。你要把它看成了解真相,那你就好像電影放映機裡面,看到它的底片一樣,沒有先後。
所以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修菩薩行,成菩薩道,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而且要積極去做,無條件的幫助大家去做,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以清凈心去做、以平等心去做,這樣子功德自然就圓滿了。經上講的利益,「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這是一般世間人所希求的,舉出一個例子而已,真正的功德利益,比這個殊勝太多了。青蓮法師在這一段經文的註解注得很好,他引用經典裡面所說的,比較上深一點,可是我們在講席裡頭說了很多,諸位如果能懂得這個意思,看他的註解就不難懂。請看下面經文,在六十六面: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這是菩薩代替我們請示世尊,世尊講了這麼多,題目應該是什麼?到這個地方來請問經名,將來集結的時候應該用個什麼名字?就跟世間人做文章一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人寫文章,文章寫完之後再定一個題目,這是很正常的一種作法。當我們做學生的時代,老師出個題目叫我們做文章,我們要依照這個題目做,那很難,那個練習。真正做文章的是文章做成之後,再看全篇內容定一個題目。像我們現在每天早晨,吃完飯之後跟大家談談話,隨便談,你們把它錄下來,再把它寫成文字,然後看這個內容給它定一個題目,讓人看到這個題目,就曉得這一次講演的內容。佛說經原先都沒有定一個題目來講,應機說法,題目集結之後才定。但是佛經有許許多多,都是與會大眾聽完之後,或者聽了一半,有人來請教,請佛開示;這種情形在佛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也有沒有人問,佛也沒有說,集結之後,集結的人給這個經定一個題目。但是在佛經裡面這種情形比較少,多數都是佛說出來。這是普廣菩薩為我們請示,這個經的經題、經名。
「爾時」,是世尊給我們說,地藏菩薩種種的修行、化他這些功德事迹。說完之後,普廣菩薩「胡跪合掌」。『跪』在從前是禮節當中最隆重的,中國人行跪拜禮跟外國人不一樣,胡跪是外國禮節,不是中國禮節。中國的跪是兩個膝蓋統統跪下去,在古印度的跪是跪一個膝蓋,跟我們中國不一樣;右膝著地,跪一個膝蓋。這種跪法它有用意,便利於承事老師,老師有什麼吩咐的話,動作比較敏捷,起來得快,很容易站起來,替老師服務;念念不忘奉事老師,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是很恭敬的一個態度。『合掌』表一心,都是表法的。十個指頭表我們的心散亂,胡思亂想,合掌就是收心,所有一切妄念這時候統統放下,一心專註,合掌表這個意思。合一了,表這個意思,表恭敬。「白佛言」,『白』是下對上,敬詞。從他言詞裡面我們知道,普廣也是等覺菩薩,也不是普通人,也是諸佛如來的示現,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牟尼佛就像唱戲來唱主角,那些諸佛如來來唱配角,把這齣戲唱好,希望看戲的這些眾生,看了之後都能夠覺悟,所以佛法確確實實是在演戲。
我手頭上還有一套劇本,正是現在這個時候,七月目連救母。那一套本子真的是個大戲,很可惜現在沒有人去表演,劇本在,沒有人表演。在古時候佛門裡頭這些劇本很多,我們是沒有留意去搜集,留意搜集的確很多。現在如果能用現代劇的方法來表達,做成電視連續劇,用這種方式來弘法利生,產生的效果就非常之大。佛家常講方便多門,不拘於一個形式。如果我們真的有這些人才,對文學有修養、有愛好,有真正懂得音樂,懂得戲劇,我們來編這些劇本,送給這些影劇界,讓他們在電視台表演,弘法利生的利益就大了。效果比我們在講台上講經說法,不知道殊勝多少倍,應該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這些影劇的導演、演員先來聽經,聽明白之後去寫劇本、去表演,用這種方法才行。現代化、本土化,我們今天講本土是講地球,現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地球變小了,今天講本土已經不拘於一個地方,整個世界是本土,一定要走向現代化,才能收到效果。
所以這菩薩都是如來的化身,「我久知是大士」,『是大士』就是指地藏菩薩;我對他知道的太久、太清楚了。「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講,普廣菩薩早就知道,哪有不知道的事情?他在此地為什麼要問?「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他這個問是明知故問,唱戲的、唱雙簧的,這一問一答。眾生不知道;不知道,眾生問不出來,一定要內行的人才能問出來。我們讀這個經我們要學、要學習,任何場地、任何時間;非常可惜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沒覺悟,度眾生這種方法沒有學到。說老實話,也沒有度眾生那一種懇切的願望,所以還是生死凡夫。如果這一套你學會了,你也有這個弘願,時時刻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沒有間斷的。走路散步聊天,前後都有人,我們明知故問,這一問一答,讓別人聽。我們在公共場所,在餐廳裡面吃飯,四周圍很多人,從來沒有問:法師,什麼叫做佛?你懂得,我也懂得,我們一問一答唱雙簧給別人聽,那些人不懂得。那個餐廳我們在吃一餐飯,那就是道場,來參加吃飯人都是聽眾,幾個人懂得?
在中國大陸寺院裡面,你們都住在寺院,每一天觀光團多少?帶隊的導遊給他們介紹道場、介紹歷史文物,給這些觀光客,我們就不懂得在裡面去插一腳。我碰到一次,在上海浴佛寺,我是離開的時候走到天王殿,正好有兩個團,我看到那都是外國來的,他們的翻譯給他們在介紹。我也是拉著旁邊,那是浴佛寺的一位知客,我跟他講解,天王殿四大天王是什麼意思?表什麼法?我跟他一講,那兩個團體都不說話,都圍過來聽,機會教育,我們就給這些觀光客上一堂課。所以一定要懂得機會教育,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就像普廣菩薩在地藏法會,這一問一答,哪有不知道的?都知道,明知故問,唱戲表演,給那些人看,讓那些人看到之後覺悟明白。所以要曉得大陸上這一些寺院,如果能利用機會教育教導全世界的眾生,他們到這個地方來觀光旅遊,真正得到利益回去。回去之後他又會宣揚,自己聽到明白這些佛法,介紹給他的親戚朋友。他那些親戚朋友聽了之後,又會到中國來觀光旅遊,來想學一點東西回去。他到這個地方來觀光,花了一筆錢那是學費,還真學到東西回去,我們沒有辜負他,好事情。
所以我不在中國沒法子,我在中國一定建議中國佛教協會,把所有出家人要集合起來辦培訓班,培訓他們機會教育,每一個人都會說。不必多,只要把這些表法的東西搞清楚、搞明白,天天為這些觀光團體來講解、來說明,讓這些外國人到中國來走這一趟,知道中國不但是歷史悠久,藝術水平那是世界希有的,中國學術之精湛更讓他佩服,這是宣揚固有文化,宣揚大乘佛法。佛法確確實實在中國,已經不在印度,印度沒有了。佛法也移民移到中國來,印度沒有了,所以全世界要想學佛,一定要到中國來。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很有感慨,一定要知道自己怎麼樣去做,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這不是找麻煩,所以不要怕老法師很辛苦,老法師很累,不在乎這些!如何能令眾生得利益,明知故問。「故問如來,唯然頂受」,『唯然頂受』四個字非常恭敬,決定依教奉行,有這個意思在裡頭。下面他就正問: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你講的這些怎樣把它定個題目,好讓我們輾轉流通,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推薦給一切大眾,「流布」的意思,流通宣布。流布的方式很多,無量無邊,決定不是一種形式。我們要看環境、看形式,怎樣做最有利益,我們用這個方法去做。我們在講堂裡面講經,講堂很小,聽眾不多,如何把講經的效果擴大,當然最理想的就是電視,電視這個緣我們不成熟,沒有這個關係。尤其電視是由國家政策限制住,緣不具足。我們也沒有財力,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我們自己每一次講經,把錄音帶保留住,我們可以做到;有緣的道場、有緣的同修,沒有緣到現場來聽,我們可以將這些錄音帶拷貝送給他們。佛法這是布施供養,決定沒有買賣的,所以我們印的經書、錄音帶、錄像帶、CD,從來沒有買賣的行為,都是贈送。
這兩年來因緣逐漸成熟,台灣自從第四台開放之後,有許多人問我要錄像帶。有人要,好事情,我們很歡喜,我們提供,他們拿去播放。所以現在在台灣,幾乎每一天有三、四個小時,播放這些錄像帶。在美國,每天有一個小時,最近夏威夷電視台也開始播放,每一個星期兩次,好像是兩個小時,一個星期兩個小時。風氣逐漸開了,我們的錄像帶派上用場。只要他們向我們要,我們儲存的東西很多,我相信兩、三年他都播不完。我們儲存這麼多東西在,我們早早想到要利用科技的方式。現在電腦的網路開放,這對我們來講也是最好流布的方法,許許多多這些資料都在網路上。我們看科技的趨勢,在我想像當中十年之後電腦的時代,可能這些電視都會被淘汰掉,每一個人帶一個小電腦,電腦就像一本書那麼大;十年之後的電腦,可能變成一個很小的小盒子,可以裝在口袋裡,愈做愈進步。每一個人打開電腦的時候,你隨時都可以看到,只要有空閑的時間,你想聽經的時候,你都能夠收到,太方便了。
所以將來對全世界弘法利生,需要多大地方?我們現在這麼大地方足夠了,地方小省事,開銷小不求人,所有這些力量統統做弘法的工作,做幫助一些苦難眾生的工作。我們自己衣食足就很快樂、就很自在,有志同道合的,有七個、八個足夠了,人不要太多。我們專攻大乘,每一天在講台上鍛煉,利用科技的方法把它普及到全世界,我們用這種方法來流布,把心定下來專門干這一樁事情。我們不必掛個什麼招牌,那是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實質。真正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們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希望把如來的事業做好,這一生就過得很充實,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我也是幾十年以來,從學佛以來就有這個願望,希望有幾個真正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共同來做這個事業。同心同願的人難找,古人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那是一種比喻,你這個鋒利能夠切斷鋼鐵,有這麼大的力量。同心的人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大家把名利看得太重,這就沒法子。如何能把名聞利養、人我是非捨得乾乾淨淨,只有一個念頭: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樣的人難找,太難了!我深深相信能有五個人,就能把佛法再興旺起來,跟釋迦牟尼佛時代無二無別。世尊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能起家,今天能夠有五比丘,決定能夠把佛法興旺起來。這五個人真正有道心,跟此地所講真正能把觀念、言行轉過來,與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這個事業才能做得圓滿。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
普廣請示經名,世尊說了三個名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三個名字其中之一。這是過去譯經的大師,從世尊所說的這三個名選一個,選了「地藏本願」,所以這個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願』一定有行,所以「本行」包括在『本願』裡面,『行』一定有「誓力」。『誓』大家知道,地藏菩薩的誓願宏深,真正是捨己為人。我們今天所講的犧牲奉獻,捨己為人,地藏菩薩是第一個模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度盡眾生,方成佛道』。我們要問:地藏菩薩有這個大願,值得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眾生景仰,觀音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文殊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此地看普廣菩薩有沒有這個願?有。從這個願來說都叫地藏菩薩,普廣也叫地藏菩薩,觀音也叫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都叫地藏菩薩,從這個願說。如果從大慈大悲上說,地藏菩薩也叫觀音菩薩,統統都是觀音菩薩。千萬不要把一個菩薩看作一個人,那麼死呆板,你就糟了!所有一切菩薩都是表法的。
所以你成就什麼?集一切菩薩之大成,所有一切菩薩就是我一個人,這就對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從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從這個願行那就是地藏菩薩;從慈悲濟世,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從用理智不用感情,你就是文殊菩薩;說到做到,言行一致,那就是普賢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是一個人,不是很多人,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學佛,學到老都不能入門,錯在哪裡?錯在我們把所有菩薩分了家,這個不是那個,那個不是這個,這糟了!所以你不得其門而入。你真正懂得,一切諸佛是一尊佛,一切菩薩是一尊菩薩,《華嚴》上一再給我們提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都是說明這個道理,都是講這個事實,哪裡可以分家?這一分家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斷,你就不得其門而入,說老實話經你也看不懂,你怎麼能得到這個經教的殊勝利益?這是說到地藏菩薩本誓,從誓願產生的力。這個力就是我們今天講動力,勇猛精進,永不退轉。什麼力量在推動他?我們今天看世間人,世間人拚命在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工作?名利。如果他得不到名、得不到利,他就懈怠了,什麼都不想干。
昨天報紙上登了一個小東西,我看了很有趣味。講加州矽谷,那是我在加州住的那個地方,我住在南灣,就是說那個地區。那個地區很多科學家,多半是做電腦、電子的。我在舊金山講經,他們這些人都來聽,這裡頭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我記得我第一次在舊金山講經,聽眾大概有八十多個人,三分之二是博士學位,所以那個同修告訴我,他說:法師,你到此地來開博士班。這些人工作都非常努力,每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什麼?賺錢。錢賺了之後沒地方花,不曉得怎麼花法,真的是如此,拚命努力在那裡賺錢,是為這個他才那麼樣的工作。如果沒有錢賺,沒有利益的話,他一定就不幹了。
世間人動力,工作勞動動力是名利,佛法名利捨棄掉,什麼力量在推動他?本誓,他誓願在推動,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其實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個願力在推動他。他要真正有這個願,他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學法門,一定要成佛道。為什麼?他不斷煩惱、不學法門,他就沒有能力度眾生。由此可知,因為這個願力成就了自己。自己成就之後,他的願力才能兌現,才能普度眾生。所以諸佛成佛,成了佛之後,決定不住在佛位上,再退到菩薩位子上來,行菩薩道。菩薩是學生的地位,佛是老師的地位,因為在老師的地位上就麻煩了。佛道是師道,提倡的是尊師重道,只有學生來求老師,老師不能任意去教學生,老師要隨隨便便去教學生,學生對老師就不尊敬了。所以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中國跟印度古時候都是這樣的。求學,你來求學,沒有老師到你家去教你的,沒有這個道理。誰可以到你家去教你?菩薩。菩薩是同學,同學就沒有這樣尊嚴,同學可以隨便。所以經上講『作不請之友』,你不來找我,我可以去找你,那是菩薩,菩薩方便了。我們關係是同學關係,我們不是老師的關係,你要懂得。表演做老師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表演做同學的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示現成菩薩的身分,來跟我們做同學,來幫助我們。
實在講這些人早就成佛,這是真正的慈悲,幫助佛來教化眾生,不是內行人幫不上忙,不是內行人不能觀機,不是內行人不能問,問不出來。所以我常說,學佛就是唱戲、就是表演,經典就是劇本。諸佛菩薩在此地表演,表演得多活潑。特別是在《華嚴經》上看到,那個法會多少人,如果從經開始到整個經的結束參與的團體,不能算個人,參與的團體總共就有兩百二十八類,有這麼多。我們講從團體,這麼多的團體,每一個團體裡面的人數都是無數無量,無數無量不就讓我們立刻就體會到,這個大舞台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舞台,所以他的人數才無量無邊。哪些人在導演?哪些人在當演員?全是諸佛如來。我們在經上看到,種種不同身分全是諸佛如來變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我們要在經典裡面學會這一套本領,要建立這麼樣的理念,我們也就參與這個法會。這個法會是華嚴法會,華嚴法會無時不在,沒有中斷的,所以經上講『塵說剎說,無間說』,沒有間斷的。華嚴法會是個總法會,所有法會那是小會,大會裡頭分小會,華嚴是總會。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契入這個境界,我們就入華嚴法會。星期六我們遇到一段經文,正好講到『華嚴三昧』,多少跟諸位報告一些。明白之後,確實把我們的觀念轉變,我們的生活隨之也轉變了,轉變我們自己的業力變成願力,這是學佛真正得力。方東美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轉不過來你就得不到,轉過來之後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說到《地藏本誓力經》。後面經文還有兩行,我們把它念下去: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這是世尊的囑咐。「緣此菩薩」,『緣』是這麼一個緣分,『此菩薩』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重』有兩個讀音,念重也行、念重也行。重他的願很重,重是重複,他生生世世都發,所以說兩個音,兩個意思統統具足;你念重、念重都不錯,都講得通,它有兩個意思在裡頭,他的願望完全是利益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這是菩薩的本願;換句話說,也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所以大乘佛法從哪裡修學?一定從地藏菩薩修學,你要沒有地藏的心愿,你決定不是大乘人。在大乘法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那就是一定要普度眾生,真正是眾生未得度,我自己不能成佛。這時候不能成佛是不居佛位,地藏菩薩真的久遠劫都成佛,他的學生都成佛,他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居佛位。也就是說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永遠是以同學的身分幫助一切眾生,就是這個意思。不作師,跟一切眾生作同學,是一切大眾的學長,以學長的姿態出現,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真正的意思在此地。足夠資格作老師,不以老師身分出現,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就是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而退」,『退』一定要照做,不是退了之後就算了,退了之後一定是依教奉行,要認真去做。好,這一品就介紹到此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11:30 | 只看該作者

信心

信心是根源,《華嚴經》上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就是成佛之道,轉凡成聖;聖達到究竟圓滿是成佛,信是根源。功德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也從信心上建立的。我們今天做,做得不夠,做得不圓滿,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在信心沒有建立,信心不夠,信心不夠是因為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解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解,行能幫助信,信能幫助行,雖然講信解行證,講四個字,其實一樁事情;每一個字裡面必定含攝其他三個字,如果不含攝其他三個字,那就不能叫信。信裡頭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信;解裡面如果沒有信、沒有行、沒有證,那不叫解。佛法是圓融的,圓修圓證,進展就快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2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5-23 11:31 | 只看該作者

孝親尊師

這一部經裡面所講的精神歸納起來就四個字—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教學大根大本。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心地裡面的寶藏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是福德,能是技術能力;無量的才藝,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寶藏,這稱之為地藏。寶藏埋在地下,像我們今天講的金銀礦產,如果不開採埋在地下,雖有我們得不到受用。你要懂得去開採,用什麼方法開採?開採自性的寶藏一定要用性德,要用這個工具,與它相應才能開發出來。性德裡面第一殊勝的就是孝敬,所以孝敬才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哪裡學起?先學《地藏》,從這裡下手。先學孝道,從孝道裡面建立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