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圖說中國節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容簡介】

    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冬去春來,歲月遞嬗,時光如流,一個個的中國節在井然有序地輪替著。人們依照時節,付出辛勤的勞作,收穫豐稔的果實,感受生活的美好,緬懷逝去的親人……

    鞭春勸農,新正拜賀,元宵花燈,三月踏青,端午競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嘗新,重九登高,冬至餛飩,臘八佛粥,糖瓜祭灶,團年守歲……《圖說中國節》敘說了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淵源、豐富寓意,展示了中國節日的各種民俗活動。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樣、精美有趣的插圖,一個個中國節便形象地再現於我們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節日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都是一首歡樂的歌。閱讀本書,品味節俗,伴隨著一個個的節日,我們的生活將更快樂、更美好!

【目錄】

一 陽春歌娛歡
 立春日
    一 幡勝迎春
    二 鞭春勸農
    三 咬春祈福
 春節
    一 元旦繹釋
    二 雞日貼畫雞
    三 椒酒頌新
    四 拜年賀節
 破五
    一 破五送窮
    二 祭神開業
 人日
 十不動
 老鼠嫁女日
 元宵節
    一 上元概說
    二 節俗原始
    三 食元宵
    四 鬧元宵
    五 元宵俗信
 燈節
    一 燈節由來
    二 花燈與燈市
    三 打燈謎
    四 旖旎元夕
 冰燈節
    燕九節
 填倉節
 天穿節
 中和節
 龍抬頭日
 社日
 花朝節
    一 花朝與花神
    二 賞紅、種花、撲蝶會
 挑菜節
 寒食節
 清明節
    一 掃墓祭先
    二 插柳戴柳
    三 鞦韆風箏
 上巳節
    一 上巳溯源
    二 臨水祓禊
    三 曲水流觴
 踏青節
    三月三
二 三夏勞作忙
 立夏日
 浴佛節
    一 佛祖誕辰
    二 浴佛行像
    三 結緣放生
 竹醉日
 浣花日
 端午節
    一 端午名實
    二 端午由來
    三 百計避毒
    四 食粽寄情
 龍舟節
    一 節俗緣起
    二 龍舟競渡
    三 龍舟戲游
    四 射柳擊毬
 浴蘭節
    一 蘭湯沐浴
    二 呆葯鬥草
 女兒節
 夏至節
 分龍節
 雨節
 半年節
 六月六
    一 曝書晒衣
    二 洗象浴犬
 天貺節
 魯班節
 觀蓮節
三 秋來佳禾登
 立秋節
 嘗新節
 七夕節
    一 七夕始原
    二 祭拜織女
    三 乞巧種種
 中元節
 盂蘭盆節
 地藏節
 中秋節
    一 月節月圓   
    二 拜月玩月
    三 月餅、兔兒爺
    四 中秋俗信
 觀潮節
    一 江畔觀潮
    二 月下賞桂
 天醫節
 孔子聖誕
 重陽節
    一 重陽由來
    二 節俗概覽
    三 重陽花糕
    四 持螯會
 登高節
    一 登高原始
    二 登高會
    三 插茱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6:57 | 只看該作者


一 陽春歌娛歡

    立春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個與傳統年節最為接近的節氣——不只在於時
間接近,更在於去舊迎新意念的接近。由於我國傳統上是一個以農立國的農業國,
且" 一年之計在於春" ,所以每當春天來臨——立春的時候,禮俗活動就多了起
來,節氣之一的立春也就儼然成了一個節日。

    立春日的節俗活動,概括起來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表現的主要是歡
慶春天到來、勸勵農耕、祈求一年豐稔的主題。

    一 幡勝迎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春天的開始。因此在這個日子有迎春、慶
春之舉。

    迎春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節俗活動,早在先秦就已經存在。《禮記。月令。孟
春之月》說:" 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
賞公卿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 這裡的迎春是一種國家祀典,後來和鞭牛勸春結合在了一起,一直延續到晚近。

    民間士庶的迎春,要簡單卻有趣得多。貼宜春帖、戴華勝、掛春幡,表達迎
春慶春之意外,也在百花綻放之前就把春天裝扮得爛漫多彩。

    宜春帖也叫" 春帖" 、" 宜春方字"." 宜春" ,大意為春天是個很相宜的季
節,是祝頌春天的語彙;宜春帖,就是寫有這兩個字的帖。南朝梁宗懍《荊楚歲
時記》記載,晉代已有貼宜春帖之俗,只是未說明貼在何處。唐代孫思邈的《千
金月令》,則明確指出是貼在門上:" 立春日,貼宜春字於門。" 後來,這天所
貼的帖子,不僅寫" 宜春" 二字,也有" 福" 、" 喜" 等字。這種習俗現在在一
些地區仍然存在,所寫為" 宜春" 或" 迎春接福" 等字樣。

    《荊楚歲時記》所記載的貼宜春帖,是和" 剪綵為燕以戴之" 聯繫的。這裡
的彩燕,與人勝、華勝同類,是一種燕子形的婦女裝飾品。所以用燕形,大概是
與燕回春到的候鳥習性有關。當然也有不用燕形而用別的形狀的,如蝶形、錢形。
又因為是在立春日簪戴,所以也叫" 春勝".還有一種剪成旗幡形狀的立春裝飾品,
叫春幡。它有戴在頭上的,也有掛在樹上的。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說:" 立
春日,士大夫有剪紙為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
春勝以戲之。" 在唐代,這些用品不僅流行於士大夫家,宮廷還以此賞賜宮娥、
臣下。孫思邈《千金月令》就說:" 唐制,立春賜三宮彩勝,各有差。" 宋代一
仍其制。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說:"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監、長貳
以上皆賜春幡勝,以羅為之;宰執、親王、近臣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
第。" 當然,春勝、春幡更多地還是存在於民間,而且不僅自己簪戴,還可以送
人。《熙朝樂事》說:" 立春之儀……民間婦女各以春幡春勝鏤金簇彩,為燕蝶
之屬,問遺親屬,綴之釵頭。" 而且不只婦女簪戴,男子也有戴的——蘇軾立春
日簪戴的幡勝多過了弟弟蘇轍,侄兒們打趣他:" 伯伯老人也簪那麼些幡勝么?"

    二 鞭春勸農

    立春的另外一種節俗是鞭春,這種節俗雖然也源自上古的迎春慶春,但中古
以後則更多指向祈祝豐收——向春神乞求,向土牛禱祝。

    先秦時代的迎春,並未涉及什麼春神、春牛,典籍里只提到迎春於東郊。到
漢代,開始有土牛耕人、青帝句芒的記載。《後漢書。祭祀志》說:" 立春之日,
迎春人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 《禮儀志》也說:
" 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令史皆服青
幘、立春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儀俗中之所以" 車騎服飾皆青" ,
是因為當時的觀念中春屬東方,東方為青色,春神之所以叫" 青帝" ,也正是這
個原因。句芒神本為木神,因為樹木盛於春天,他也被當成了春神;而在後來的
鞭春牛之俗中,他又充當了那年執策(鞭)打牛的角色。

    漢代的立春節俗中雖然有" 施土牛耕人""以示兆民" 催勸農耕,但還未提到
鞭春。唐代以後,出現了" 執杖鞭牛" 之舉,這也就是所謂鞭春、鞭春牛、打春
牛。宋代及其後的鞭春之舉由皇帝、官吏或句芒神進行,因其所在地及規模、時
代而不一。此外,進春、饋贈小春牛、以春牛碎片饋贈或祝吉的習俗也已經形成、
流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鞭春習俗說: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
牛于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
儀。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各相
獻遺。

    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國朝會要》和《皇朝歲時雜記》也說:《國朝會要
》:令立春前五日,都邑並造土牛耕夫犁具於大門外之東,是日黎明,有司為壇
以祭先農,官吏各具彩杖,環擊牛者三,所以示勸耕之意。……

    《皇朝歲時雜記》:立春,鞭牛訖,庶民雜沓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
攘奪,以致毀傷身體者,歲歲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蠶,亦治病。

    關於土牛的形制及顏色等,宋代曾由官方頒布了一部《土牛經》,宋邱光庭
《兼明書》以及近世《長沙縣誌》等都有詳盡記載,並且鞭打部位還因立春日在
年節前後而不同。《長沙縣誌》說:" 歲前立春,芒神執策當牛肩,元旦后立春,
當牛腹,上元后立春,當牛膝,示農事早晚。" 《歲時廣記》引《刪定月令》也
說:" 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前,策牛人近前,示農早也;月晦及正旦則中,示農平
也;正月望則近后,示農晚民。" 不過,老百姓似乎不大注意什麼部位,為了豐
收,只管盡情地鞭打了去:

    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
登,六打六合同春。

    三 咬春祈福

    歲節活動多與飲食相關,立春也是如此,相關的飲食活動叫咬春。所謂咬春,
就是吃某些生菜或春餅。這種習俗與貼宜春字一樣,《荊楚歲時記》都曾予以記
載,可見當時已有此俗。

    咬春也叫" 食春菜" ,所食大多是生菜,諸如蘿蔔、青韭菜、芹菜等。盛這
些生菜的盤子,也叫" 春盤" 或" 五辛盤" ,所以咬春之舉也" 薦春盤" 、" 獻
辛盤".總的來說,春盤中的生菜,最初比較簡單,愈到後來就愈豐富。比如據周
密《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朝廷后苑製作的春盤," 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各極
精巧,每盤值萬錢".春菜最初是否整吃,不得而知,但後來卻肯定是切成絲條食
用了。杜甫《立春》詩中有" 春日春盤細生菜" 的句子,可見當時已經是切絲食
用了。後來更有用麵餅卷了菜絲食用的,叫春餅或春卷。在宋明時代,還有朝廷
立春日賜百官春餅的。今天,春餅、春卷也還是人們的節令美食。

    關於咬春的用意,有說是迎新的,如《齊人月令》說:" 凡立春日食生菜,
不可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 有說是排解春困的,如《燕京歲時記》說:" 立
春日,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去春困。" 也有說可以免除疥疾、預防
病患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01 | 只看該作者
春節

    在我國歷史上,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 元旦" 的。民國以來,我國實
行公元紀年,元旦一詞專用於公曆新年,而傳統的元旦則稱春節。不過,兩千多
年的傳統印痕畢竟難以遽然抹去,我們這裡的敘述中,提到的更多是元旦;何況,
在我國,還有一個與" 春" 之節令關係更為緊密的節日——立春。

    一 元旦繹釋

    元旦的" 元" ,是" 初" 、" 始" 的意思," 旦" 本來指太陽剛剛出來,這
里可以解釋為" 日子" ,元旦合稱即是" 初始的日子"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梁代蕭子云詩云:" 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元旦還稱作" 三元" ,唐徐堅
《初學記》引隋杜台卿《王燭寶典》說:" 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旦,……亦
雲三元" ,三元的解釋為" 歲之元,時(季)之元,月之元".當然," 三元" 一
語意義頗多,如歲時稱謂中除指元旦外,還指正、七、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

    同樣從年、季、月三個方面考慮,元旦還稱為" 三始" 、" 三朝" ,《漢書。
鮑宣傳》:" 今日蝕於三始,誠可畏懼。" 註釋引用如淳的話說:" 正月一日,
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猶朝也。" 此外,元旦還有端日、歲朝、正日、
正旦等別稱。又有" 新正" 之稱,既指元旦,如唐代僧皎然《送鄔參之洪州覲兄
弟》詩云:" 外別經離亂,新正憶弟兄" ;也指正月,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詩
》云:" 白須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 從元旦的所有這些別稱中,可以
看出人們對元旦的認識。

    二 雞日貼畫雞

    元旦的一些節俗是從除夕延續下來的,但更多的是有著獨立寓意的新的習俗,
諸如貼畫雞、飲椒酒、拜年等等。元旦也叫" 雞日" ,這也可以說是古人對新正
的一種樸素的認識。古人以陰陽觀念來解釋事物,認為雞是陽物,元旦也屬陽,
有著同樣的屬性。基於這樣的認識,雞也便在元旦的禮俗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
色。

    首先是用雞辟邪,方法是殺雞著門上或貼畫雞於門,《太平御覽》引裴玄《
新言》說:" 正朝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斫雞以副之,俗說以厭厲。" 《風俗
通》也說:" 以雄雞著門上,以和陰陽。" 宗懍《荊楚歲時記》還說:" 貼畫雞,
或斫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元旦用雞
辟邪,顯然是源自雞的特性,如《花鏡》所言:" 雄能角勝,目能辟邪。" 正像
我國的許多信仰活動都經歷了由消極禳解到積極祈祝的過程一樣,元旦以雞辟邪,
後來也發展為以雞祈福。清人周亮工《書影》說:" 正月一日,貼畫雞。今都門
剪以插首,中州畫以懸堂,中州貴人尤好畫大雞於石,元旦張之。蓋北地類呼吉
為雞,俗雲室上大吉也。" 這裡所談雞的吉祥意義,是由於" 雞" 和" 吉" 的諧
音而來的。此外,這種吉祥意義的產生也還在於雞的德行。古人認為雞有文、武、
勇、仁、信五德(《韓詩外傳》),《花鏡》將它具體化說:" 五德:首頂冠,
文也;足博距,武也;見敵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時,信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01 | 只看該作者
三 椒酒頌新

    元旦別稱雞日以及貼畫雞之俗,都有民俗信仰為其基礎,其他的節物和節俗
也是如此。這裡主要談談元旦的獨特飲食。

    元旦的獨特飲食,主要是飲品,諸如桃湯、柏酒、屠蘇、椒酒等。它們有的
意在驅辟不吉,更多的則是祈春祝頌。

    屠蘇是古代詩人多曾吟詠過的一種元旦飲品。相傳屠蘇是村外草庵之名,有
人曾住在其中,每到除夕就送村裡人一種藥劑,讓人們把它裝在布囊里,浸入井
水中,元旦取井水放在酒樽里飲用,說是這樣就不會得瘟疫(《歲華紀麗》注)。
這種屠蘇酒,也寫作酴酥、屠酥。

    桃湯。這是一種用桃煮的湯。原本是借桃驅鬼辟邪的功能煮湯揮灑的,《漢
書。王莽傳》說:" 又感嘆高廟神靈,遣虎賁武士高廟……桃湯赭鞭,鞭灑屋壁。
" 後來,用於揮灑的桃湯變成了飲料,在元旦時飲用,以辟邪祈福。宗懍《荊楚
歲時記》說:"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
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柏為長青之樹,葉后凋而耐久,被古人取作長
壽的象徵;其中柏葉又可以服食,故有柏葉酒,其用意也是祝福長壽。《漢官儀
》說:" 正旦飲柏葉酒上壽" ;《荊楚歲時記》也記載有這種習俗。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則又指出辟邪的作用:" 柏特后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及多壽之木,
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日以浸酒避邪,皆取於此。" 椒酒。這
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俗元旦日子孫向家長進椒酒,意在祝吉祈壽。唐人徐堅《
初學記》引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說:" 正月之朔,是謂正日……子婦曾孫,
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椒是一種香草,漢代宮廷取其溫、香、
多子特點,和泥塗抹宮室,後來則用於祈春祝頌。據說晉代劉臻的妻子陳氏曾在
正月初一獻《椒花頌》,因而後世通稱新年祝詞為" 椒花頌".此外,元旦還有獻
五辛盤之俗,這顯然與立春的節俗聯繫起來了。

    四 拜年賀節

    飲食之外,元旦的節物當然還有許多。就節俗活動而言,最主要的無疑是拜
年賀節了。這項節俗從古至今盛行不衰,蔚為大觀。其中有些尚有實際意義,有
的則純粹是禮節性的,徒具虛文。就歷史的發展來看,大抵早期的拜年賀節實際
一些,細民百姓的實際一些,官場里的拜賀多是虛文俗套,且越到晚近越是虛妄。

    從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的宋代習俗看,那時拜年多還比較實在:" (正月)
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而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
載的情形就不同了:京師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
謂之" 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受不專。如東
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
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門,則皆卻而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在京師仕者,
有每旦朝退,即納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後,始暇拜父母。不知此何
風俗,亦不知始自何年,聞順天間尚無如此之濫也。

    有清一代仍然是虛文浮風熾盛。《燕京雜記》說: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門,
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忽忽馳去,多不晤主人。司閽者記其姓名於外,多有不識
者。倘無司閽者,客到嫌於啟門,貼一紙囊於門外,外寫" 請留尊柬" 四字,拜
者投刺於中即去。浮文無當,一至於此。

    誠如陸容所說," 士庶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舊時,百姓人家,小孩兒剛
睜開夜,就興高采烈地向父母尊長拜年;無論大人小孩,在村街里相遇,老遠就
要高聲道上一聲:" 過年好!" 之後,是給住處較近的親朋拜年;破五以後,則
是出遠門拜年。一個正月里,要拜的都要拜到,不能親往,也要捎了話、帶了禮
去。

    如今,無論親朋還是同事,甚至是不相識的人,不出正月十五,見面或通話,
也總要相互拜年,道聲" 過年好".這裡面,飽含著對對方的衷心祝福,也飽含著
對民族、祖國的祝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04 | 只看該作者


破五

    我國傳統的年節,元旦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
續。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這一天也就成了一個
獨特的節日。

    正月初五,也叫" 破五".之所以叫破五,是因為此前幾天的禁忌,到今天全
都可以破除。而這裡的所謂禁忌,有不倒垃圾,有不出遠門,有不動碾磨碓臼,
有不事女工針黹,甚至有不汲新水……但最核心的,是這幾天不向外傾倒垃圾。
但到了破五,一切禁忌皆可破除,不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可以進行,商
鋪也開始營業了。

    一 破五送窮

    元旦期間的上述諸禁忌中,不倒垃圾最為突出。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
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 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
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 送窮".送窮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
窮、送窮土、送窮灰、送窮媳婦出門。顯然," 五" 關係到日子,而" 窮" 則正
是元旦以來積聚起來的垃圾。此時,人們通過傾倒垃圾來送窮,如此則一年與窮
無干,當然也就富貴有餘了。

    送窮的方式頗多。簡單的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
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
外;更有破五飽食或汲水滿瓮的,稱" 填窮" ,或者把別人家的窮媳婦拿走,稱
" 得富".有地方志記載道: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自背
紙袋,裝屋內穢土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 送五窮".(河北《張北縣
志》)

    五日,晨起擔水入瓮,謂之" 填窮".剪紙作五窮婦送之,謂之" 送窮".(安
徽《壽陽縣誌》)

    五日,剪綵紙為人,小兒擁抱戲通衢,曰" 送窮" ;有攫而去者,曰" 得富
".(山西《大同府志》)



二 祭神開業

    破五的另外一項節俗,是商鋪祭財神之後開始營業。而俗傳這一天又是財神
的生日,祀神自然必要,選在這個時間開市也非常合適。

    一般來說,商鋪營業到年三十兒打烊后,就要歇業數天。舊時老北京的鋪戶
這幾天都要在門窗護板上掛起繪有《水泊梁山》、《陳州放糧》、《桃園三結義
》、《三請諸葛》、《精忠報國》、《濟公傳》等連環畫的窗帘,表示過年休息
;只有油鹽水糧店在門板上開個小洞,對外營業。而開市又有相關的儀規,且多
與財神有關。

    關於財神的生日,有說是正月初二的,有說是正月初五的。說在初五,怕與
所謂" 五路財神" 有關。五路財神的前身,也是財神的原型之一,為元末的何五
路,後來也叫五顯神、五通神。他本來只是一個,但後人因其" 五" 字而附會為
五個。——財神爺自然是越多越好,東南西北中五路來財,豈不更好?因為是五
路財神,生日當然不應該在初二,而應該在初五了。

    財神在年節幾天是十分要緊的,香火不絕。除夕夜五更時分接神,接灶神之
外,更主要的是接財神。之後的幾天都要祭財神,尤其是初四或初五。開業前祭
財神有一種特別的儀俗,那就是掌柜的打算炒哪位的魷魚,就不讓他拜神,以儀
俗來處理辭工的問題。老北京的這項祭財神之舉在初五,初六的祭財神則叫" 送
神" ,實際是把張掛、供奉的神禡兒燒掉,以示開市。這種送神開市的儀式也是
比較隆重的:送神之後," 鞭炮齊鳴,夥計們都猛勁地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
屋裡屋外響成一片,謂之' 響響噹噹,大吉大利'.這時便有乞丐們來唱' 喜歌' ,
掌柜的少不得要賞他們幾個' 喜錢'.在強烈的祝願氣氛中,店鋪打開了護窗板,
露出早已貼好的' 開市大吉,萬事亨通' 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 (常人春《
老北京的風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10 | 只看該作者


人日

    人日指正月初七。舊時關於正月的幾天,都被人們與常見的事物聯繫在了一
起: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不
過,諸多日子中,除元旦之外,最被看重的是人日,其他僅僅是以當日陰晴占某
物是繁盛還是有災而已。

    人日也叫" 人七(日)" 、" 人慶(日)" ,唐代的時候還叫" 人勝節".按
道家的解釋來說," 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 ,
以人為尊。人日的主要節俗活動也多體現了重視人的意念,明人楊慎的《藝苑雌
黃》就說:" 古人七日貼人於帳,重人也。" 人日最主要的節俗是作人勝,或戴
在鬢髮,或貼在屏風床帳,或用來饋贈。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這種風俗就比較
風行了。《荊楚歲時記》說:"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
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勝本來是婦女的一種
首飾,取意" 優美" 、" 優勝".傳說中的西王母曾戴過這種首飾,《山海經。西
山經》就說:西王母" 蓬髮戴勝".勝有許多種,如人勝、方勝、寶勝、花勝、春
勝等,人日主要用人勝和花(華)勝。人勝一般剪刻成人的形象,婦女戴在鬢邊
或者用來送人。花勝一般以花鳥為題材,形狀近似於現代的花結。

    人日裁剪人勝、花勝插鬢或送人之俗在漢代就已見端倪,到南北朝時有了明
確的文字記載,並有相應的解說:" 剪綵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荊楚歲時記》)既然人日戴勝、饋勝之俗表示對人的重視,同時又有美化裝
飾的實用功能,它的流傳自然是長久不衰了。至近代,這種習俗仍然流行,《江
南志書》說:" 人日,婦女剪綵為人,或為燕雀相饋遺,以為鬢髻之飾。" 歷史
上有關人日剪綵的詩詞不少,都約略地談到了這種習俗,李商隱《人日即事》詩
以詩人慣常的情調寫人寫事,詩中" 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 一句,
談到了人勝的淵源。同是唐代的徐延壽有《人日剪綵》詩,專從婦女角度來寫,
頗具韻致: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

    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

    貼燕留妝戶,粘雞待餉人。

    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13 | 只看該作者
十不動

春節期間,傳統民間習俗里有許多忌諱,有些要到正月末二月初才能徹底解
除。十不動就是一種禁忌習俗,它的日期是正月初十。而由於禁忌主要是使用石
碾磨等石制用具,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 石頭生日".實際上,正月初十的諸多節
俗,都與諧音有關,如十、石、實、食,節俗活動都是如此。這一天除叫石頭生
日外,還叫石不動、石磨生日、石頭神生日。又叫十日子,也叫實日子。此外還
有食烙餅的習俗,不僅以十諧食,而且還以" 烙" 諧音" 落" ,形成落得錢財的
彩頭。

    十不動的主要習俗,就是舉凡石制工具都忌諱搬動。碌碡這個時節是用不到
的,此外的碾、磨、碓臼都不能動,捶布石也忌諱動用。不僅如此,有的地方還
有向這些石制用具設供燒香祭拜的。此外還要食烙饃,討彩頭。《中華全國風俗
志》記載河南沘源的此種風俗說:" 初十日為石頭生日,名曰十不動,家家向石
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謂之石落。……初十日食此烙饃,一年內遇何事,
必十分落錢也。" 有的地方也可以動石頭,但那是用於占驗預卜的。如山東一些
地區,初九晚上把一隻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子系罐
耳,由十個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落地
則可能歉收。

    正月初十誕辰的石頭神,幾乎是名不見經傳,但一些方的民眾還創造出一位
女性的石頭神,叫石婆婆。相傳這一天石婆婆要睜眼,所以忌動針黹。實際上,
在民間所說的" 大新正月" 里,碾磨、針黹之類的幾乎並不需要動用,所以多些
禁忌也無妨。如果不得不動用,就證明當事人在忙年的時候沒有把年根下、正月
里的事情準備好,偷了懶;而這些禁忌,似乎也就成了對這類人的提醒和警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15 | 只看該作者
老鼠嫁女日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老鼠算得上一個重要角色,它不僅是十二生肖中首屈
一指的一個,還搬演了一幕幕娶親、嫁女的熱鬧景緻,並且上了民間的年畫,成
了孩子們的遊戲,而民眾還專門給它們的嫁娶留出一個日子來。

    實際上,老鼠嫁女的日子因地方的不同而多有差異,包括了正月里的數個日
子:初一、初三、初十、十二、十六、二十四。不僅節期不統一,名稱和節俗也
顯現出很大的反差。如名稱:叫老鼠嫁女,也叫老鼠娶親(文雅一些則叫" 鼠納
婦" );如節俗:有的要安靜,有的要鼓噪。不過,指歸卻是一致的:一年中早
早就如此這般地禳除鼠災。在鼠,有嫁自然有娶,那是鼠們的事情;在人,則只
是要把老鼠早些" 嫁" 走——嫁出去的老鼠潑出去的水,再也別回來!

    人們在老鼠嫁女日的作為,一是不打攪,一是湊熱鬧,形成靜噪不同的兩種
節俗。不打攪,就是在那個日子裡不點燈、早睡覺,以免打擾老鼠的親事。《中
華全國風俗志》引《延綏鎮志》說:" 十日名老鼠嫁女,是夜家人滅燭早寢,恐
驚之也。" 這說的是北方。南方也如此:" (正月初一)遇雨,晚不燃燈而卧,
曰' 老鼠嫁女'." (《光緒武進陽湖縣誌》)對於這種習俗,還有另外一種解釋,
就是這一天點燈會導致一年消耗。有地方志就說:" (正月)二十四日,曰' 鼠
會親'.是宵燃燈,一歲作耗,故禁火。" (《永平府志》)湊熱鬧,是要幫助老
鼠準備喜糖,在晚間把糖果、糕餅、米花一類的東西放到暗處或老鼠出入的地方
;還要敲打鍋蓋、簸箕等,為老鼠催妝。《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湖南寧遠的這
種風俗說:" (正月)十七日,忌鼠。俗稱是日為老鼠嫁女,忌開箱啟櫃。前一
夕,孩提輩將糖果花生置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類,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
為了禳解鼠害,民眾更有老鼠嫁女日單純的餉鼠之俗——給老鼠吃好。比如《張
北縣誌》說:" 正月初十日,謂之' 十至'.是日,為老鼠娶媳婦之日。各家蒸糕,
或煮以米飯,撒於各處以為鼠食,焚香禱祝,免鼠攪擾。" 《泌州志》則說:"
初十日,俗雲' 鼠娶婦'.用谷面作蒸食,名曰' 十子團' ,夜則置諸壁縫、土穴,
以餉之。" 這裡的舉動,幾乎就是對老鼠的賄賂了。

    老鼠嫁女(娶親)之舉由於其戲劇性和趣味性,還被民間藝術和遊藝活動所
吸收,成為它們的主題。在民間年畫和剪紙中,老鼠嫁女是常見的題材之一。比
如天津楊柳青年畫,畫中描繪一群穿紅戴綠的老鼠,扛旗打傘,敲銅鑼吹嗩吶,
花轎抬著鼠新娘,鼠新郎則身著官服,胸戴紅花,一派熱鬧的娶親氣象。然而,
在這熱鬧之中,總是有一隻大肥貓在旁邊,或者竟是正在捉了老鼠吃。整個年畫
構思奇特,頗具戲劇性,又反映了人們除鼠去害的信念。

    而在民間遊戲中,人們則把老鼠直接嫁給了貓新郎。遊戲由十多個孩子組成,
其中一個男孩扮貓新郎,一個女孩扮鼠新娘,其他男孩扮轎夫和鑼鼓嗩吶手,女
孩則扮伴娘。遊戲時,兩個男孩雙臂交叉,雙手互握,構成轎子,抬著新娘送給
新郎,吹鼓手則在旁邊用兩手攏成喇叭狀,邊走邊吹,同時大家一齊高唱民謠:
" 老鼠嫁女,嫁到哪裡?嫁到貓公肚裡。" 這遊戲雖然不必在老鼠嫁女日來玩,
但也與民間除鼠去害的信念不無關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17 | 只看該作者
元宵節

    元旦之後,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隨著熙來攘往的賀年步邁,又一個大節
日來到,那就是元宵節。泛而言之,元宵節是整個年節的一部分,是整個中國社
會一年中最紅火熱鬧的時節。

    一 上元概說

    元宵節,日期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叫上元,因此這個節也叫上元節。元宵
節的" 元" 當然是指上元,宵指晚上,就是說,這個節日與除夕、中秋節一樣,
也是一個以夜間活動為特色的節日。而夜間的節俗活動主要是放燈、觀燈,所以
這個節日也叫燈節、燈夕。

    雖然說元宵節的正日子是正月十五,但節期可遠不只十五一天。正月十五,
只可以說是元宵節的正日子,節俗活動的延續時間前錯后挪,要長得多。在唐代,
在十五前後各展一天,為三天;到宋代,由三而五,又加上了十三和十八,十三
叫試燈,十八叫收燈。據王詠的《燕翼貽謀錄》記載,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主意,
這位皇帝老子在乾德五年(967 )正月下詔:" 上元張燈止三夜,今朝廷無事,
區宇乂安,方當年穀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
燈。" 此後,元宵燈期五日便成為慣例。到明代,元宵燈期又增加到了十天,自
初八至十七,當時朝廷還要給官員們放十天假。不過,史上最牛的恐怕要算宋徽
宗,他" 預借元宵" ,要從頭年臘月初就開始張燈,一直要持續四十天。《宣和
遺事》記載說:" 宣和五年(1123),(都城)從臘月初一日,直點燈到宣和六
年正月十五夜……故謂之預借元宵。" 不過,這種近乎胡鬧的事情並不多,元宵
燈期一般也就三到五天。

    元宵作為燈節,節俗當然多與燈有關,比如開燈市售買花燈、街衢張燈挂彩,
人們逛燈市、賞花燈、猜射燈謎,婦女乘月光燈影走橋摸釘,與夜有關的還有放
焰火,還有晝夜都可以鬧的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當然還要吃元宵……

    二 節俗原始

    關於元宵節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粗具雛形。史載漢武
帝的時候,漢室要在夜裡祭祀一位叫" 太一" 的神明。《史記。樂書》說:" 漢
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終。" 太一也叫" 泰一" 、" 泰
乙" 、" 太乙" ,早在戰國時期即被人所奉祀。據稱,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並
有恩於漢武帝。相傳另一位漢代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他是在大將周勃勘
平" 諸呂之亂" 之後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
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

    不過,和前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
的記載。漢代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
觀燈的習俗。漢明帝敕令燃燈與佛教有關(下節詳述)。《西域記》稱古印度摩
揭陀國正月十五日有觀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舉,屆時僧徒俗眾雲集,頗為可觀。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 燃燈表佛".元宵節的形
成,還關係到古代國家制度的一些調整。中國歷史發展到漢代,已經遠離了自由
的、朝氣蓬勃的先秦,社會管理趨於嚴格。當時的都市實行" 宵禁" ,專門有執
金吾者站崗執勤。但宵禁不利於元宵玩樂,所以朝廷調整為金吾不禁。《漢書》
說:" 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 放夜'." 漢代以後,戰亂
連年,民生凋敝,娛樂活動難以展開。至隋,國家又趨於統一,節俗活動也就盛
行起來。而當此之時,卻有人出於禮教和國力的考慮,上疏奏請禁止元宵活動,
結果隋文帝" 詔可其奏" (見《隋書。柳彧傳》)。史載文帝在位期間,還有官
吏因元宵夜禁不力而被罷官的,可見當時禁令之嚴。富有喜劇色彩的是,隋文帝
禁元宵,他兒子隋煬帝則一改父制,大開元宵之禁,帶頭大肆鋪張元宵的張燈、
遊玩活動,以至於後人稱" 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於此" (《資治通鑒。隋紀》
胡三省注)。

    唐朝是自漢以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國力之雄厚、社會之繁
榮則更是空前絕後。唐都長安也和西周兩漢一樣,例行宵禁,但唯獨元宵節期間
特許弛禁放夜。《太平御覽》引韋述《兩京新記》說:" 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
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 此後的宋元明清,元宵節一直是熱熱鬧鬧,花樣翻
新,新意疊出,一代盛過一代。今天,無論鄉村還是都市,元宵節也仍然是一年
里最為熱鬧的節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22 | 只看該作者
三 食元宵

    談元宵節不能不涉及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節日同名,顯然是因借而來。元
宵形如圓月,所以還有" 圓宵" 、" 湯圓" 、" 水圓" 、" 湯糰" 、" 糰子" 等
別稱。此外,元宵還叫元子、糖元、湯元等,這裡的" 元" 大概是和上元之元聯
系著的。而關於元宵的名稱,還有一則與袁大頭有關的故事。據說民國年間,時
任大總統的袁世凱覺得元宵和" 袁消" 同音,很不吉利,所以下令稱" 湯元".然
而,民意難違,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該消還是消了。

    元宵節食元宵,其來歷有諸種說法。一種說法與后羿、嫦娥有關:嫦娥奔月
之後,其夫后羿晝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來求見,說是" 夫人知
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
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嫏嬛記》所記的這則傳說,即說明了元宵" 團團如
月" 的形狀,也隱約透露了食元宵求團圓的意念。另一種說法與唐太宗有關。相
傳大將李靖率部出征,歸朝後春節已過,太宗為了犒賞出征將士,便在上元節設
宴款待。宮廷廚師用糯米做成糰子,吃起來又香又滑,頗受歡迎和稱讚。於是,
這種食品被稱為" 唐元" ,象徵唐王朝的一統江山。

    現實生活中的食元宵也正是從唐代開始的。據載,唐代的元宵叫油,以麵包
棗,用手擠丸子似的擠入湯鍋中煮熟,撈出放在井水中浸涼,然後再放入油鍋中
煎炸。這其實就是今天的熱元宵。宋代人除食油外,還食圓子,有乳糖圓子、澄
沙圓子、珍珠圓子、山藥圓子等名目,這與今天的元宵已無二致了。南宋時,元
宵已是上元節通行的節日食品。明代也是如此,《明宮史》記載說:" 其製法用
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 清代的元宵
更是名目繁多,花樣新奇。今天,元宵因所包餡料的不同,分出香、辣、甜、酸、
咸五味,元宵皮除了江米面之外,還有黏高粱面、黃米面、荷包面等。形制上,
有大如核桃的元宵,也有小似黃豆的百子元宵。

    元宵如同月餅一樣,家制者少,市賣者多。舊時的北京,市賣的元宵是當眾
搖的,糕點鋪用這種方法招徠生意,邊做邊賣,形成了一道難得的民俗風景。《
老北京的風俗》記舊京此俗云: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餡。(有山楂白糖、桂花白
糖、棗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摻上果料,等著凝固成坨后,切成骰子
形的方塊,一顆顆放在大笸籮內的干糯米粉上,搖晃笸籮使餡粒滾來滾去而蘸上
糯米粉,撈起蘸水,再下笸籮搖滾,餡粒便一層層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
元宵。店夥計們邊搖邊跳,儼然是在舞蹈,逛燈人不免要駐足圍觀,人越多,搖
元宵的夥計們越起勁,甚至有的還即興唱起了小曲。

    元宵節吃元宵,與中秋節吃月餅同一用意,取意在於闔家團圓、和睦,表示
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的心愿;而送親朋元宵,則是藉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
願。現在,元宵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節日食品,而成為一種人們喜愛的日常食品
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25 | 只看該作者
四 鬧元宵

    "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俗活動的最大特點是" 鬧".所以說" 鬧" ,是
因為節日里有許多熱熱鬧鬧的社火百戲,人們也參與、沉浸在這熱鬧之中,如醉
如痴。

    一般來說,初十剛過,十一二三的時候,百戲社火便搬演開來,走街串巷,
穿村越寨,直鬧到十六七。不僅鬧的時間長,鬧的名目也多,明人劉侗、於奕正
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雜耍、弦索:" 鼓吹則橘陽律、撼東山、海青、
十番,雜耍則隊伍、細舞、筒子、斤斗、蹬燈、踢梯,弦索則套數、小曲、數落、
打碟子。" 到清代,這類雜戲更多,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云:元宵雜戲,
剪綵為燈,懸掛則走馬盤香,蓮花荷葉,龍鳳鰲魚,花籃盆景;手舉則傘扇幡幢,
關刀月斧,象生人物,擊鼓搖鈴。迎風而轉者,太極鏡光,飛輪八卦;擊拽而行
者,獅象羚羊,騾車轎輦。前推斡旋為橄欖,就地滾盪為繡球。博戲則竹馬,撲
蝴蝶,跳白索,藏矇兒,舞龍燈,打花棍,翻筋斗,豎蜻蜓;閑常之戲則脫泥錢,
蹋石球,鞭陀羅,放空鐘,彈拐子,滾核桃,打尜尜,踢毽子。

    以上所引《帝京景物略》、《帝京歲時紀勝》所載,大多是雜戲,也就是現
代所謂雜技,僅是元宵之鬧的一部分。此外就是社火,這是規模和影響更大的,
諸如踩高蹺、跑旱船、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打腰鼓……一位民俗者學曾經
記道:一隊社火過來,除了聲震四野的鑼鼓聲以外,踩高蹺的裝扮出《八仙過海
》、《西天取經》、《白蛇傳》等故事來,八仙、唐僧師徒、許宣白蛇小青以及
蝦兵蟹將儼然其中,孫猴子自然是跑前跑后、吆五喝六的,更有一個耳戴紅辣椒、
手拿笤帚的老太婆扮演丑角,一忽兒逗端莊的白蛇,一忽兒逗古板的唐僧,洋相
出盡,引人發噱;跑旱船的自然是年輕閨女媳婦,手提船幫搖風擺浪,搖櫓板船
的則毫不費勁,同時又要顯出上波峰下浪谷的情形來,讓船里的年輕女子前仰后
合、樂呵呵美滋滋地擔驚受怕;也有推車子的,情形與跑旱船相近,車上女、推
車男造出一番故事來,乃至丑老推美婦,追求戲劇效果。在這之後,或許還有騎
驢的、背妻的,前者自然又是婦女,人從驢身子中間穿過,把那驢扎在身上,下
邊的拖地帷幔把驢腿(其實根本沒有)人腿都遮起來,彷彿真是驢子在奮揚四蹄,
趕驢的又必定調皮,讓那驢一忽兒跑、一忽兒停、一忽兒踢;後者或是啞老背妻,
或是老夫背少妻,其實只是一個人——上半截裝成婦女,而男人的上身和女人的
下身都是假的,那男人的脖子下有一機關,可以不時地轉過來與女人親吻……

    至於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打腰鼓,在當今的現實中並不鮮見,那情形
自然可以想見。就這樣,我們熱熱鬧鬧地過了元宵節。

    五 元宵俗信

    元宵節習俗儘管最初與祭祀等信仰活動有關,但後來的主要性質是遊玩娛樂。
不過,在這個節日子裡,也有一些信仰習俗留存到近、現代,那就是走橋、摸釘
等。

    走橋一般在正月十六進行,所以這一天也叫" 游百病日".走橋習俗有許多別
稱,著眼於除病、去病,稱" 走百病" 、" 除百病" 、" 散百病" 、" 烤百病"
等,而其中的走、散、烤、游以及橋等則顯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
言,游、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參與者是婦女,並且需是" 聯袂出遊".明清兩代
的婦女們是罩白綾衫,成群結隊,肩並肩、手挽手地出遊,打頭的一人舉香開道,
其他人尾隨其後。烤則不同,它和火聯繫,也叫跳火。十六日夜晚,攏一堆小火,
孩子先跳,大人隨後,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兒也要象徵性地烤一下。有些地區的游
走還規定了地點,即需過橋(如北京)或走城牆(如南京)。北京的走橋,不過
是" 凡有橋處,三五相率以過,謂之度厄" (《帝京歲時紀勝》)。江蘇的走橋
則另有關目:" 十六日落燈,夜靜婦女出遊,攜瓦罐,拋棄於橋樑之畔,以禳災
雲。" (《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六合》)不論北京走橋還是六合走橋,參加者
都是婦女,而南京轉城牆則士女都參加:" 十六日,士女均上城頭,人多如蟻。
" (《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南京》)不過,無論游、走、散、烤,還是郊外、
橋上、城頭,這種習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驅除百病,保佑健康長壽。《大
同府志》說:" 俗傳是日出門,一年可免百病" ;《北京歲華記》則說:" 正月
十六夜,婦女群出門走橋,不過橋者,雲不得長壽。" 走橋之外,舊日北京還有
摸釘的習俗,也是婦女參加,兩者其實是相關的。所摸的是正陽門的大門釘,俗
說如此" 識宜男" ,就是有利於生男孩。馮溥《元夜春詞》同時寫到了北京的這
兩種風俗,其詞云:" 一望平沙萬里遙,月明何處尚吹簫?旁人爭說前門好,姐
妹牽衣過小橋。" 元宵節的占驗習俗,有俗諺" 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朝元宵雪打
燈" ,是說頭年中秋節夜裡是陰天,來年元宵節必定下雪。靈驗與否,有心人不
妨留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28 | 只看該作者
燈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突出的節物是燈,在節日前後的幾天里,整個中國大地都
市、村鎮就成了燈的海洋。人們流連於燈光月影間,觀賞花燈,享受快樂,少男
少女們或者還搬演著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年之中,沒有哪一天的夜晚比得上
元宵節夜晚這般紅火,這般逍遙,這般浪漫的了。

    一 燈節由來

    關於元宵張燈的習俗,一般認為始於漢明帝的" 燃燈表佛".據載,佛教從印
度傳入中國,是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相傳漢明帝某天夜裡夢見一個金人,身長丈
六,飛繞白光,項佩白光。第二天,明帝詢問大臣,有人說陛下所夢有些像西方
的佛。於是明帝派蔡愔、秦景等十幾個出使天竺,拜取佛法。後來這些人在路上
恰遇傳法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永平十年(67),漢使與梵僧用白馬馱佛
經、佛像,回到洛陽。這一年,也就被後人視為佛教初入中土之時。翌年,明帝
又敕建洛陽白馬寺,這寺也就被後人視為中土佛教的祖庭。篤信佛教的漢明帝聽
說古印度摩揭陀國正月十五有觀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舉,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
廷和寺院燃燈,以弘揚佛法。

    漢明帝" 燃燈表佛" ,就如同重陽節的" 桓景避災" 一樣,對節俗給出了圓
滿的答案,但卻並不十分確鑿。同在漢代,漢武帝時祀太一在夜間,勢必燃燈;
漢文帝在上元夜出宮遊玩,又勢必要在室外燃燈。而據正史記載,漢武帝時金吾
弛禁," 放夜" 讓老百姓娛樂,燃燈恐怕是免不了的;而讓朝廷解除宵禁,可見
遊玩的人不少,因而燃的燈也少不了。這些,不能說與上元燃燈無關。

    二 花燈與燈市

    花燈是燈節最突出的景觀,也最能概括這個節日的活動,而其餘的燈市、觀
燈游賞以及社火百戲等節俗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此發展引申出來的。

    上元花燈經過近兩千多年的傳承,展現了一個從獨立到組合、從靜止到活動、
從單純到裝飾的過程。最初的燈是單純、靜止的,它不能運動,也較少裝飾,並
且多是單個獨立的。其後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裝飾最先邁出步伐,燈的里裡外外
都被加以雕琢、修飾。首先是燈的形狀變得五花八門起來,各種幾何形狀如圓、
短、方、角等出現了,仿生的如龍、馬、黃瓜、柿子以及人物等也出現了;同時
是燈的裝飾性加強,除燈框多加雕飾外,燈籠上又有了彩繪,所繪內容或吉慶圖
案,或花草動物,或小說戲曲故事。

    燈自身的裝飾性加強的同時,相互的組合也實現了,唐有燈樹,宋有鰲山。
所謂燈樹,也就是一種形狀如樹的燈架。相傳燈樹始見於唐玄宗時的宮廷。《開
元天寶遺事。百丈燈樹》說:" 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
元夜點之,百里皆光,光明奪月色也。" 唐玄宗時不僅置有燈樹,還結有燈樓。
據韓鄂《歲華紀麗》及《燈影記》等書記載,當時的能工巧匠毛順曾在宮廷用繒
彩結為燈樓,廣達二十間,高達一百五十尺,燈樓上懸掛著珠玉、金銀穗,燈上
又繪有龍鳳虎豹,極盡綺麗和韻致。唐代的燈樹、燈樓不過一樹、一樓,至宋,
更有兼具山林形勝的鰲山(也叫燈山)出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 正月
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燈
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這燈山上繪的是神仙故事,更有結綵而成文殊
菩薩跨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等造型,並且菩薩們的手臂還能活動自如,手指又
能出水。組合型的元宵花燈自唐宋大盛以後,受到各代朝野士庶的青睞,人們匠
心獨運、心裁別出,更加宏偉壯觀、精緻巧妙的此類花燈不斷湧現。今天,這種
組合式花燈更是重大燈會所必不可少的。

    上元花燈在組合的過程中,也開發了" 活動" 的渠道。宋代燈山上菩薩的手
臂已經是活動的了,後來利用機械手段製作的活動花燈越來越多,極盡其妙。更
為絕妙的是所謂" 走馬燈" ,它的動力不是機械能,而是熱能——在一個紙輪上
粘貼紙剪的人馬形象,燈點著時,火焰驅動紙輪下的木杆轉動,人馬也隨之而轉,
往來不停,所以叫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談到其原理說:" 走馬燈者,剪紙為
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這種燈在唐代已經存
在,叫" 影燈".後世的走馬燈並不專以人馬為題材,此外的戲劇人物等也是其內
容。在機械化、電器化的今天,花燈的活動已經不再是難事,舉凡自然界及社會
所有的能夠運動的東西,花燈都可以模擬,並且因為用電燈,明滅閃爍也成為運
動的一種形式,為花燈增色不少。

    古來上元花燈的種類、名目多極,真可謂數不勝數。這裡引明代《金瓶梅詞
話》第十五回" 佳人笑賞玩月樓" 寫吳月娘、李瓶兒、潘金蓮游燈市所見花燈,
以見其概: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樓燈,見一片珠璣;
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繡。繡球燈,皎皎潔潔;雪花燈,拂拂紛紛。秀才燈,
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姜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
柳翠相連;通判燈,鍾馗共小妹並坐;師婆燈,揮羽扇,假降邪神;劉海燈,背
金蟾,戲吞至寶。駱駝燈、青獅燈,馱無價之奇珍,咆哮吼吼;猿猴燈、白象燈,
進連城之秘寶,玩玩耍耍。七手八腳螃蟹燈,倒戲清波;巨口大髯鯰魚燈,平吞
綠藻。銀娥鬥彩,雪柳爭輝……轉燈兒一來一往,吊燈兒或仰或垂。琉璃瓶映美
女奇花,雲母障並瀛洲閬苑。……

    上元張燈之盛、花燈之多,必然要形成販賣花燈的燈市。宋代都市業已形成
這種燈市。周密《乾淳歲時記》說:在都城,從年前孟冬開始," 天街茶肆漸已
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宋以後的燈市自然是格外發
達,史志多有記載。

    張燈之外,使元宵不夜天更為增色的是煙花。煙花不像燈火可以長明,而只
是一霎閃爍,但這短暫的閃爍比燈光卻要耀眼、絢麗得多;況且煙花的發展也和
花燈一樣,由簡單而到複雜組合,可以構思設計得宏大、持久;此外,煙火的動
感遠較花燈為勝,可以急如流星,可以爛若花開,且有聲有色,頗能激動人心,
撼人魂魄。

    煙花與爆竹是一個家族的,但後者較前者的出現要早一些。據宋高承《事物
紀原》說,火藥的雜戲始於隋煬帝,後世逐步完善,達到今天這種聲色俱佳的境
界。爆竹只有聲響,無多可觀;花燈只有色彩,沒有聲響;煙花則綜合二者,既
可觀,又可聽,並且有像爆竹一樣迅捷或像某些花燈一樣舒緩的動感。簡單的煙
花也只有可動可觀卻無聲響的,正與爆竹相對。清代京城孩子們玩的" 滴滴金兒
" 不爆不響,只噴花,就是如此。複雜的煙花則好像現代的實戰模擬,可以構擬
一曲" 炮打襄陽城" 的活劇。煙花的名目也像花燈、火炮一樣,複雜多樣、五花
八門。明沈榜《宛署雜記》記述當時的煙火情狀說:元宵游燈市……放煙火,用
生鐵粉雜硝、磺、灰等為玩具,其名不一。有聲者,曰響炮;高起者,曰起頭;
起火中帶炮連聲者,曰三級浪;不響不起,旋繞地上者,曰地老鼠。築打多有虛
實,分量有多寡,因而有花草人物等形者,曰花兒。名幾百種。其別以泥函者,
曰砂鍋兒;以紙函者,曰花筒;以筐函者,曰花盆。總之曰煙火雲。勛戚家有集
百巧為一架。分四門次第傳爇通宵不盡,一賞而數百金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5 17:32 | 只看該作者
三 打燈謎

    張燈觀賞、施放花炮煙火是燈節最主要的娛樂活動,與燈相關的另一項娛樂
活動是比較後起的打燈謎。據傳,漢代大將李廣曾有射虎故事,而燈謎又如虎一
樣難" 射" ,所以也叫" 燈虎".謎語實際上是一種隱語,古時候也叫" 庾詞".到
宋代,謎語和元宵燈賞張燈活動結合出現燈謎。據王文濡撰《春謎大觀序》說:
" 舊籍相傳,宋仁宗時……上元佳節,金吾放夜,文人學士相與裝點風雅,歌頌
昇平,拈詩成謎,懸燈以招猜者。" 《東京夢華錄》及《武林舊事》也都談到了
宋代的這種習俗。

    所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供人游賞時的猜度,中者扯下紙條,領取
謎贈。由於燈謎有一定的文化蘊涵,又頗能撩人興緻、啟發智力,後世便長足發
展,成為元宵的重要節俗活動,尤其盛行於文人雅士、大家閨閣之中。劉延璣《
在園雜誌》記述清代康熙時的這種習俗說:燈謎本遊戲小道,不過適興而成。京
師、淮、揚於上元燈篷,用紙條預先寫成,懸一紙糊上棚,上粘各種,每格必備,
名曰" 燈社".聚觀多人,名曰" 打燈虎".凡難猜之格,其條下亦書打得諸贈某物,
如筆墨、息香、白扇之類。

    這裡的謎語是掛在長棚上的,而能組織為燈社,足見規模之盛大。江南蘇州
一帶還稱燈謎為" 彈壁" ,顧祿《清嘉錄》記述其情說;好事者,巧作隱語,粘
諸燈,燈一面複壁,三百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
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葯,隨意出之。中
者,以隱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謂這謎贈。

    所謂謎贈,按《在園雜誌》的說法,只是難猜的才有;就是有,一般也是文
房四寶、巾扇香囊一類雅緻的物什。有時候,機巧的人們,還設置謎中之謎,標
出的獎品是" 蘋果三千" ,給的卻是一顆蘋果上插三根牙籤,以資笑樂。文人雅
士的謎自然儒雅一些,買賣商號為招徠顧客製作的燈謎則要" 下里巴人" 一些,
比如" 八戒洗澡" 打" 豬下水".此外,燈謎這種雅緻的娛樂形式還頗受閣閨女子
們的青睞。《紅樓夢》多次寫到賈府的姑娘媳婦們猜謎,以至於宮裡當妃子的元
春還在元宵特地差人送個燈謎來讓眾人猜。

    四 旖旎元夕

    如前所述,我國古代的大都市長年宵禁,誰都無法暮夜閑逛逍遙,閨中女兒
白日里都足不出戶,更不用說夜間外出了。唯有上元節期間,金吾不夜禁,任人
遊玩,也包括閨中女兒。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太難得了,於是少女們如同出籠的小
鳥,振翅飛出,歡喜中不免幾分懵懂衝動,燈節的夜晚也便更加風光旖旎。

    旖旎在二八少女的俏打扮。平日里蹙居閨中,為誰打扮為誰妝?今日里鳥兒
出籠,精心妝扮顯俏容。宋代詞人史浩寫到了這種旖旎:" 一箭和風,穠熏許多
春意。鬧蛾兒,滿城都是。向深閨,爭剪碎,吳綾蜀綺。點妝成,分明是,粉須
香翅。玉容似花,全勝故園桃李。最相宜,鬢雲秋水。" 旖旎在出籠女子的純情
表露。閨中少女並沒有見過多少世面,出籠初飛,難免慌慌忙忙,跌跌撞撞。因
此,丟了弓鞋的,墜了寶釵的,比比皆是。而她們並不在意這些,只是珍惜著分
分秒秒的美好時光,以至於" 寶釵驟馬夕遺落,依舊明朝在路旁" (唐人張蕭遠
《觀燈》)。更有的竟然拉起手來圍成圈,一睹俊美男子的姿容。

    旖旎在兩情相悅的約定。燈影婆娑,月華浮動,被激情鼓滿的少男少女也許
就會私許終身。他們或者並肩私語,或者解佩留念,情誼纏綿,天欲曙而興未盡,
於是又約明年相會此日中。

    燈總有收的時候,來年的約定也未必能夠如願,燈節的情愛也就有悲有歡。
但無論是悲歡,只要真情在,依然旖旎,正如歐陽修的這首《生查子》所寫:去
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如
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

主題

3017

帖子

69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海外苦力(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8
14
細細小雨 發表於 2009-2-5 21:40 | 只看該作者
記號,慢慢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21 | 只看該作者
冰燈節

    冰燈節是一個地域性的節日,時間一般在正月間,而且多與元宵燈節重疊,
可以視作這些地區元宵節的一部分。近年來,冰燈節日益紅火,雖說仍然局限在
北方地區,但影響已經波及全國乃至世界。

    所謂冰燈,就是用冰製成的燈。其製法有冷凍和冰雕兩類。冷凍,就是給不
同形狀的模具注滿水,放在室外凍結,待模具中部的水尚未完全凝凍時便取回室
內,將剩餘的水倒出,取其冰殼,中間燃蠟燭,便成了冰燈。冰雕,就是用現成
的冰塊堆砌、雕刻,再經過燈光、裝璜等,成為燈光映射的冰雕。

    冰燈主要流行於冬季氣候嚴寒的東北地區,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清人西清
的《黑龍江外紀》就記載說:" 上元,城中(齊齊哈爾)張燈五夜。有鏤五六尺
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 清代以後,隨著清政權入主中原,冰
燈隨之傳入京師。《燕京歲時記》即記云:" 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栽麥
苗人物,華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觀也。" 不過,由於氣候的原因,冰燈節今
天仍以東北地區為主。

    歷史上的冰燈,最早的形狀大多是隨形就物的,後來則形狀大為豐富,有冰
龍燈、冰獅子燈、冰花燈、冰孔雀燈、冰塔燈、冰城燈等。今天東北地區的冰燈
節,屆時各式冰燈、冰雕交相輝映,遊人如織,成為享譽中外的" 冰凌奇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26 | 只看該作者
燕九節

    燕九節是北京地區流行很廣的一個紀念性節日,時在正月十九。它別稱煙九、
筵九、宴九、宴邱,這些別稱大都是音轉而來。這個節日源於紀念邱處機,相傳
他的生辰是正月十九;又傳他為拒絕娶成吉思汗的女兒做妻子而在這一天自腐,
所以也叫" 閹九".邱處機是道教全真教的教主,人稱長春真人。相傳他生在金皇
統戊辰(即宋紹興戊辰),後來創立全真道教,主要活動在山東地區。元太祖成
吉思汗為了自己的宏圖大略,曾召他做謀士。但邱處機不贊成征戰殺伐,屢次向
成吉思汗提議戒殺少刑。《帝京歲時紀勝》說:" 考元大師宗長邱處機赴元太祖
詔,拳拳以止殺為戒。時有事西征,則雲' 一天下在不嗜殺人' ;大獵山東,則
雲' 天道好生,數畋獵非宜' ;念西河流徙,則持牒招來,全活不下三萬人。"
由此深得成吉思汗信任,賜號" 神仙" ,封為大宗師,總管天下道教,居住在大
都(今北京)長春宮(原名太極宮,元改長春宮,明改白雲觀),死後葬於宮內,
塑像紀念,由此而演成燕九節。

    邱處機不僅得到元人的崇奉,明清人也是如此。清聖祖康熙曾為白雲觀題過
四次額,即" 紫虛真氣" 、" 大智寶光" 、" 駐景不長" 、" 琅簡真庭" ,可見
對邱處機的崇仰。民間則在邱處機去世后即有謁廟進香之舉。明人所著《帝京景
物略》說:" 今都人正月十九,致漿祠下,遊冶紛沓,走馬蒲博,謂之燕九節。
" 清代這種習俗似乎更為盛行,《燕京歲時記》說:" 每致筵九,皇上幸西廠子
小金殿筵宴,看玩藝摜跤——民間無事可紀,游賞白雲觀者,謂之' 會神仙' 焉。
" 不過,民間也並非" 無事可紀" ,比如燕九會就十分熱鬧:" 或輕裘緩帶簇雕
鞍,較射錦城豪畔;或鳳管鸞簫敲玉板,高歌紫陌村頭。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
亂,歸許多爛醉之神仙矣。" (《帝京歲時紀勝》)由此,或許也就可以體會出
紀念邱真人的這個節日為何叫" 燕九" 、" 宴九" 、" 筵九" 了。

    舊時北京除了正日子的燕九會外,還有十八日的" 會神仙".傳說十八夜至十
九日凌晨,仙人或化作遊人,或化作乞丐,下界超度有緣者,遇到神仙的人可以
" 延年卻病".因此,十八晚上,無論觀里的道士,還是民間的善男信女,多有在
廊下趺坐、徹夜不眠的,期望能幸運地遇到神仙。遇到沒遇到,誰也說不明。但
時至今日,白雲觀的香火依然熾盛,燕九節依然敬香拜仙者如織,會神仙的習俗
也依然存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30 | 只看該作者
填倉節

    填倉節是正月里鬧過元宵以後迎來的又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它的節期有兩
個日子,一個是正月二十,一個是稍後幾天的正月二十五;為了區別,前者叫小
填倉,後者叫老(或" 大" )填倉。填倉也寫作" 添倉" ,都是填充、填滿倉廩
的意思;也寫作" 天倉" ,與原始的倉神有關。

    無論是老填倉還是小填倉,習俗活動基本一致,不外乎作倉打囤,象徵性地
填糧,或是焚香禮拜倉神。所謂作倉打囤,不過是用爐灰在院子里圍出圓的、方
的糧倉、糧屯來,或者用秫秸搭個" 倉庫" ,然後放些五穀雜糧或金錢進去,以
表示老天爺填了倉、來年豐收有望。顯然,填倉之舉意在祝禱、祈求豐收。這種
習俗進一步巫術化,有些地方的人們更專門在這天買米買面,裝滿箱櫃,意圖以
這種手段達致糧食豐收。

    倉囤本來只是存貯糧食的倉庫,並不能生產、增殖,但倉滿囤圓畢竟是人們
所嚮往的,於是農人們創造出倉廩之神。最早的倉神應當是被視作靈物的倉星,
《晉書。天文志》說:" 天倉六星,在婁南,谷所藏也。" 後來的倉神則像其他
民神那樣無一例外地人格化了,並且往往附會為歷史人物。漢代鼎鼎有名的大將
韓信就曾被附會為倉神:" 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不
知何所根據而然。其神像系一青年英俊者,王盔龍袍,頗具一種雍容華貴之象。
" (清韶公《燕京舊俗志》)

    相比較來說,由於老填倉在倉神生日,所以其節俗要豐富一些。這一天與糧
倉有關的行業都要祭倉神,民間也間有享祭者。山西《介休縣誌》說:" 二十五
日,為' 大天倉'.造作面人如倉神狀,燃燈於首更。造面雞,置於內外房屋及碾
磨井灶之處,蓋以衣食不窮之意。" 又河北《固安縣誌》說:" 正月二十五日,
俗以為' 倉官誕辰' ,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囤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
之' 漲囤' ,又謂之' 填倉'." 填倉的節俗活動,體現了人們祈盼豐收的願望,
也真實地反映了傳統農業社會的特點。時代的變遷,使我們不再重視這個節日,
但古人甚至是我們長輩的祈願,似乎不應忘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32 | 只看該作者
天穿節

    天穿節是一個紀念性的節日,與我國的古老神話有關。它的節期不一,一般
在農曆正月二十五前後,而以二十為多。由於主要節俗活動主要是象徵性地補綴
穿孔的天,所以此節也叫補天節等。

    天穿節源於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傳說女媧創造人類以後的數年,和顓頊大
戰的共工努觸天柱不周山,結果天穹傾斜,還裂開了窟窿。為了挽救天穹和人類,
女媧挑選五色石子,煉成石漿,補好了天上的窟窿。相傳女媧補天的日子正好是
正月二十,所以後人就把這一天叫做補天日,並用象徵性的習俗活動紀念女媧補
天,從而形成天穿節。

    天穿節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存在。舊題東晉王嘉《拾遺記》說:" 江東俗號
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絲系餅餌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
也。" 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對此也有記載。此後唐宋各代均有此俗,至
清代仍然流行。康熙《廣東通志》說:" (夏曆正月)十九日,掛蒜於門以辟邪,
廣州謂為天穿日,作餺飥禱神,曰' 補天穿'." 現在,這種習俗已經不那麼流行。

    天穿節的主要節俗是象徵性地補天,補天的工具則是薄而圓的煎餅、烙餅,
叫" 補天餅" ,典型習俗是把補天餅放在或撕了扔在屋頂上。《荊楚歲時記》記
載說:" 江南俗正月二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 補天穿'."
宋代人的《堅瓠集》也記載說:" 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 所以,蘇軾有
" 一枚煎餅補天穿" 的詩句。

    補天穿也叫補天漏,也叫補天地,這又與民間的風俗傳說有關。相傳神話時
代,是" 二十日天穿,二十一日地穿" ,所以不僅要補天,也要補地,所以有"
補天地" 之稱。補天是把餅向屋頂上放,補地則是把餅擱在地上或扔在井裡。又
傳天出了窟窿時,大雨傾盆,洪水成災;而天穿日又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時間
接近,人們以補天穿來祈祝" 雨水之日,屋無穿漏" ,所以也就有了" 補天漏"
之稱。

    同樣的是煎餅,有些地區則是以吃來代表補天。《荊楚歲時記》記載的北方
習俗就是如此:" 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薰天,未知所出。" 就是說,
煎餅要在院子做,而且要搞得煙熏火燎的。這裡,煎餅並未放在屋上,民俗信仰
的意思,大概是它已經隨油煙升上天空完成了補天的使命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36 | 只看該作者
中和節

    中和節與天貺節一樣,是古代的一個官方確立的節日,時間在二月朔(初一)。
不過,這個由唐德宗批准的節日比由宋真宗敕許的天貺節,要和民眾貼近一些,
也長命一些。

    中和節是廢止一個舊節日而誕生的新節日。據《舊唐書》記載:貞元五年
(789 ),李泌上書改正月晦的節日為二月朔的中和節,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
唐德宗准奏,下詔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為三令節。此外,尉遲樞《南
楚新聞》也記載了這件事:" 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
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 " 中和" 是儒家中庸之道
的一個重要範疇,認為能達到中和,則萬事萬物都能達到和諧的境界,所謂" 致
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節俗所謂" 獻生子" ,就是建立在這種信仰以
及節令特點基礎上的。二月初,大地回暖,春耕春種就要開始,人們互相饋贈五
谷瓜果的種子,正是時候;這樣達致中和," 萬物育也" ——莊稼蔬菜能夠生長
茁壯。也正因此,後世雖然不提什麼中和節," 而民間猶以青囊盛五穀瓜果之種
相送,謂之獻生子" (《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

    中和節晚近一些的時候雖已不存,但民間仍以二月朔為節,那就是所謂" 太
陽生日".民間認為,農曆二月初一是太陽星君誕辰,所以有一定的紀念、享祀活
動。太陽星君即太陽神,與月亮神太陰星君相對,也叫炎火帝君。人們出於對太
陽神的崇拜和農業生產的需求,祭祀太陽星君。這種習俗源於上古,當時曾有春
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國家典禮。享祀太陽星君一般用太陽糕,也叫" 太陽雞糕" ,
因為俗傳太陽中有雄雞(或說烏鴉)。清代祭太陽之俗頗為盛行,太陽糕也就成
為一種節物。

    舊京供太陽時,家家戶戶在院內設香案,掛太陽星君神禡,供太陽糕三五個,
遙向東方日出處膜拜。更有持齋誦《太陽經》的。日轉西時,將太陽糕等供品撤
下,分給小孩吃。又將春節門首五彩掛錢揭下來與神禡一起焚化,叫" 太陽錢糧
".除一般的祭拜之外,各地還建有太陽宮、太陽殿,二月初一前後開放幾天,"
修崇醮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2-6 18:39 | 只看該作者
龍抬頭日

    俗語有云:" 二月二,龍抬頭。" 舊時民眾以為從二月初二開始,龍要抬頭
行雲作雨,因而圍繞這種俗信形成了許多活動,龍抬頭日也就成了一個節日。

    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俗雲" 龍不抬頭天不雨" ,龍抬頭意味著雲行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行雨作是萬
物生長的條件。此外,古人以為龍是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
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
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鬚、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
忌磨等禁忌,以此來助龍抬頭,祈求龍布雲作雨,保佑豐稔。

    龍抬頭日的節俗活動主要是兩個方面的,一是扶龍、引龍等正面活動,一是
熏蟲、除蟲等反方向的活動。引龍也叫引青龍、引錢龍,引龍的方法大致有二。
其一是清晨汲水回家,叫" 引青龍" (龍在水中);或放古錢在水桶中,叫" 引
錢龍".另一種方法是撒灰作龍蛇狀,從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叫" 引龍
回" ;或者再用紅絲線系一枚銅錢,從門外拖入室中,也叫" 引錢龍".熏蟲、咬
蟲是民間在龍抬頭日採取的防蟲、除蟲活動。熏蟲一般是油煎食物,以其油煙熏
燎出蜇蠢動的蟲蠍,並把油煎食品吃掉,俗謂此舉可以免除蟲蛀、蟲災。咬蟲是
更進一步的巫術行為,即炒了豆吃,或者吃蠍子狀、蟲狀的油煎食物。舊時北京
還有" 照房梁" 之俗,即把過年時祭祀用剩下的蠟燭點燃,照射房內各處,以驅
逐蠍子、蜈蚣等毒蟲。民間說將要出蜇的蟲子被亮光晃照及油煙熏燎后,自動掉
落,即可除滅。所以俗諺說:" 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 而此外的
拍打、清掃、撒石灰等方法,則要科學、實際得多。

    眾所周知的二月二節俗,還有剃龍頭。這當然不是給龍剃頭,而是給人剃頭,
民俗以為這一天剃頭是" 剃龍頭" ,可以求得一年好運。時至今日,這種習俗仍
然盛行——既然有民俗信仰的好兆頭,而春節前剃過的頭到此時也真該再修理修
理了,那何不去剃我龍頭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30 05: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