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7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複製鏈接]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2-4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般人都以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種宗教的一種,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異,其實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著大大的不同,在今日人類思想紊亂,彷徨,各種宗教都在聲嘶力竭想挽救這個崩潰的趨勢的時候,這些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點,正是說明佛法為什麼是頂偉大,徹底,積極,足以擔當起挽救狂瀾,解脫人生痛苦的最上法門。

  我這裡所謂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這些宗教,在他們的教徒之間,也許認為彼此的教義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們如用佛教的教義來和這些宗教的普遍宣傳的教義比較,則覺得他們的基本教義,實很少大不相同處,因此為易於說明起見,我將佛教以外的宗教系,列為一個系統,而拿佛法來和這個宗教系統作比較。

  我歸納比較的結果,認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個大不相同之點: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一個不相同點:『佛法否認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開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創造人類,上帝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卻不承認有這麼一個創造世界萬能全能的上帝,因為佛法在基本理論上,根本不承認有一個創造世界的最初開始。佛法的理論:『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係,為其本身的假定罷了。

  讓我舉一個例子來幫助說明。譬如講今天這個演講吧,大家都說,是八點鐘開始,九點鐘終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演講絕不是一個最初的開始。因為顯而易見地,在演講開始之前,還有其他許多『因果相續』關係的存在。八點鐘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紛紛到這裡來。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前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八點鐘的演講是終了而不是開始。演講會之後,各位又紛紛散去,坐車的坐車,走步的走步,這些都是在演講會以後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而論,九點鐘的散會是開始而不是終了。因此『開始』這個概念,只有在對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時,方有其意義,否則就沒有意義。最初的開始,或絕對的開始,是根本無意義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論,即是犯了這個錯誤。將漫漫無究無盡的宇宙『因果大相續流』硬生生地憑著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將它截斷,硬說有個開始。因為有這麼一個最初開始的假想,所以接著就弄出一個創造世界的萬能上帝來。問題是:上帝如果是萬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為什麼不把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這些苦痛的眾生,當皮球一樣,一腳踢上極樂天堂,豈不痛快!可是事實上,他沒有這樣做。

  實則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這個概念,是由於古代人民震懾於宇宙間許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如雷電、地震、海嘯、瘟疫等而來。人類創造出來這個『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現象的奇妙,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人類實際的需要,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這種觀念,在人類政治社會的進展上有它的價值。可是要談真理,這種人為的假定,就很難自圓其說。佛法不但說明『最初的開始』是人類有限性思維的產物,而且告訴我們,這個創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類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過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義,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個區別。

  佛法和其他宗教第二個不相同點:『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卻絕不許可人成上帝』。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為佛。在歷史學家的眼光里,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餘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裡,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里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在無盡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我這裡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下的『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覆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要憑自己的努力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則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遠二個對立的單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這位萬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後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卻永遠不能成為上帝,上帝與人之間,始終有一條鴻溝。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謂神秘主義派,雖也能達到很高的所謂:與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Unification with God』,始終意味著一個二元,人畢竟不能完全成為上帝,只能與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對立『Dichtomy』概念,實為其基本教義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許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聖哲,如埃克爾(Master Eckhart) 及回教聖哲阿哈那佳(Ai Hallaj) 皆被指為異端。前者受到教會的嚴厲譴責,後者竟身遭遇害而被處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其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總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三個不相同點:『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築在人人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的理論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誡中的第一條:『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認基督教徒的上帝為邪神。彼此都說,你不可信奉假神。問題是哪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呢?這一個爭端,競致用戰爭去求解決,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的新舊教戰爭,都是歷史上的實例。佛教就沒有這種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沒有排外和專橫的氣氛。進一步說:佛教的大包涵性與大容納性,能包涵容納一切宗教的教義。任何宗教中所講的理論,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卻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來。例如就慈悲救世這一點來說: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講法,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教義中找不出來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種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和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發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安樂。但如果要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宗教,只有深淺的區分,頗少邪正的差別。對任何一個問題,佛法都有幾種不同深度的解說,來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佛法這種包涵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難測其底。

  再舉例來說: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們,都能了解和容攝低級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卻難夢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攝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學家能了解涵攝普通人的常識,但普通人卻不能了解,更談不上涵攝物理學家們的見解與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廣的佛法,能攝盡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四個不同點:『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煩惱和有我見的;佛卻是無煩惱的大自在解脫者』

  一般宗教都說:如果人不信從上帝,或是觸犯了上帝,上帝就會發怒,會處罰人,甚至於會將他永遠打入地獄受苦。在各種宗教的記載中,很容易見到上帝震怒,降災懲罰世人這一類的故事和訓誡。基督教的最後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為這個最後審判,可能將你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如果這些話是真實的,人類當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該造人,而被製造出來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禮,就被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獄,去永遠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們姑且先退一萬步,假定有這麼一個全能上帝存在。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會發怒送人入地獄,他就是一個有嗔恨心和報復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煩惱種子,尚未斷盡。各位現在聽我演講,也許此時此刻,並沒有發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這並不表示,各位沒有發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來,無緣無故的,在你臉上,打一個耳光,你馬上會發怒。這說明貪、嗔、痴的潛能(種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滅,一遇外緣,馬上就起現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會發怒,會懲罰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斷盡嗔煩惱種子的人。他在本質上還是一個凡夫,根本還未解脫,更說不上是圓滿至善的神!

  佛不會發怒,不審判眾生;佛不會發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決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法決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發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法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眾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我們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勝和偉大了。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五個不相同點:『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

  因為佛法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寬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只是寬容和民主精神,與其他宗教的獨斷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沒有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絕對自由的發言權,都可以隨便發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態度,發揮到盡致時,竟至於『呵佛罵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時,居然說佛是『乾屎橛』,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徹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種其他宗教里,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只許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經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向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總是勸導聽眾,研究真理,注重理性,從沒有用威嚇強迫口吻或手段來叫人聽從的。《妙法蓮花經》上明白的載著:在佛要講上乘難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聽眾,自以為已經得到了解脫了的,不願聽講,離席而去。佛陀不但沒有發怒,追究或責罰,而只是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偉大!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六個不相同點:『佛法的愛是無限的;其他宗教的愛,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聖經上說:『你要愛你的鄰居』,『你要愛你的仇敵』。這些訓示,都是很偉大的。由於基督教的教義,已統超越了國家,種族人類和現世,所以能夠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義,雖多能超越國、族、人類和現世,卻不能超宗教。愛仇敵可以,但是決不能愛異教徒!一切可以忍讓寬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寬容不博愛的精神,就馬上暴露出來了。最根本的問題是:這些所謂異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來的人類嗎?同是上帝的『子女』,為什麼無端製造了出來,又要送他們下地獄去永遠受苦?他的博愛,究竟在哪裡呢?佛法的博愛和大悲,則是無限的,絕對的,無條件的。佛法的愛,不只及於全人類,而且及於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愛仇敵,而且叫人要愛異教徒。恆沙(印度恆河的沙,這是佛經里常常引用代表極多數的意思)眾生,若不度盡,誓不成佛!進一步從哲理的觀點來說佛法的愛,它是超越一切相的。這超越一切相的愛,和不可思議的空性合一,於了達一切法不可得中,無緣大悲,任運興起;這個空悲不二的哲學,是佛教教義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議之處。這些教義,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但我想趁這個機會,在這裡提一提,使各位有個印象。

  西藏嘎馬巴大師的『大手印』原文中,有幾句說明上述的教義,非常有力;

  眾生自性雖常為佛性 由不了知無際飄輪迴

  願於苦痛無邊有情眾 恆常生起能忍大悲心

  難忍悲用未滅起悲時 體性空義赤裸而顯現

  此離錯謬最勝雙運道 願不離此晝夜恆修觀

  諸法與此心的無生空性,是法爾現成的。情感至極的同體大悲,也是本來具足的。悟證諸法空性時,大悲心會不假做作,任運生起,這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事情!對於被無明習氣所覆蓋,不能開顯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會生起無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見我們眾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覺得眾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夠圓滿,所以他會自然地盡未來劫,去成熟一切眾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業。有修證的學佛人,能常常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時時刻刻在『我與眾生同一體』的境界中。唯有從這種高深的法爾境界里興起的大悲與博愛,方才是平等的,無偏私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分別和限量的愛。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七個不相同點:『佛法所教的往生凈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夠了解佛法的人說:基督教祈禱上帝,死後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凈土,並沒有什麼不同,這話表面上看來,好像不錯,但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別。

  其他宗教里所宣傳的天堂,地獄,似乎是和這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天堂,人世及地獄,似乎包括了整個宇宙。人世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地獄,才是真正人生之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及消極的論調。佛教所講的凈土,卻根本與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莊嚴法界時,明白地說明宇宙的無限性。恆河沙數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的一粟罷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個,而佛法中的凈土,卻多得不可思議。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中的一處凈土罷了。進而言之,佛法中了義的凈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也可以即是這個世界。維摩詰經里說:『心凈則國土凈。』你能自凈其心,此土即是凈土。所以往生凈土,與投身這個世界,本質上並無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

  其他宗教里所講的登天堂,所謂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樂的。佛法根據因果的原理。認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掉下來的。像仰天射箭一樣,勢力盡了之後,箭就又回跌下來。佛法的往生凈土,是說憑藉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夠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凈土)里去而已。在諸佛宏願的感應下,整個環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願力,並不一定永遠住在這個凈土,而是要到他方無盡世界去和再到這個世界來度脫眾生。

  綜結的說:往天堂去享樂實在是有限宇宙論者的自私和消極的幻戀;而往生凈土再去修行,則是無盡悲願菩薩的方便莊嚴!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教義,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而所列舉的七點,只是檢最普通及比較容易懂的來說,目的想用襯托的方法,幫大家對『什麼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現在進一步從另一方面來研究:


[ 本帖最後由 和而不同 於 2008-10-2 21:33 編輯 ]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3-28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貼作者的簡介

張澄基博士(一九二O ~ 一九八八年)湖北安陸縣人,十五歲學佛,十六歲即在江苗蘆山閉關,十七歲遠赴西康貢噶雪山,追隨貢噶仁波切學習大手印八年,其成就曾獲得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讚許。1948年由印度赴美國定居。

  張澄基博士早年在康藏和印度等地修學藏傳之顯密各宗多年,對於中國、印度及西洋各宗教及哲學,皆有廣泛之輿趣及認識。精通中、英、藏、梵等文。其藏文造詣之深亦為藏人所讚佩,因其在國學、藏文和佛法三方面之深厚學養,故成為中國近代能直接由藏文翻譯經論之大譯師,金剛乘行者蒙受其譯著嘉惠者不計其數。

  譯著有《密勒日巴大師全集》與《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甚為佛學界所推崇。其所撰《佛學今詮》,以客觀態度探討佛學中的某些根本理論,也風行一時。此外,又以英文撰有《華嚴哲學》(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Totality-The Philosophy of Hwa Yen Buddhism)一書,為國人以英文著作的少數佛學作品之一。張澄基博士曾回台灣執教,且其中文譯著都在台灣出版,因此頗為台灣佛學界所推重。

  特別該介紹的是張澄基譯自藏文的《密勒日巴大師全集》,此書共三冊,包含《密勒日巴尊者傳》一冊與《十萬歌集》兩冊。這是描述藏密白教(嘎居派)大師密勒日巴之思想及傳記的最主要作品。尤其《十萬歌集》是第一次譯成中文(傳記部分,前此已有《木訥傳》一小書行世),在藏密歷史上及修持上,這部書都相當重要。加上張澄基博士在每章末尾,都加上極扼要、清楚的註釋,也頗便初學。因此,這部書可以說是四十年來佛學界的重要翻譯之一。這些書對台灣佛學界的西藏佛學研究,頗有拓荒性的影響。

  張澄基博士曾任印度泰戈爾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美國紐約新學院、美國Nabraska大學及台灣中國文化學院哲學系教授等職。後任美國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宗教學系教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3-28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一起謝謝張澄基先生吧,呵呵。

原帖由 散落的雪 於 2008-3-17 10:24 發表
謝謝這麼詳細的資料,今天還和朋友討論佛教和基督教的區別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4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畢格善知識,你好。

非常感謝你對此文的閱讀。我總以為,一個真正的宗教信徒,不應該局限於自己的信仰。所以,雖然我自稱為佛教信徒,但我也總會抽空去讀讀新約、舊約、轉法輪之類的東西。我不僅僅只是去讀,而且我還會儘力去試圖理解耶和華為何這麼說,耶穌為什麼這麼作,李教主為什麼這麼優秀等等。雖然我不一定真的能夠以自己的淺慧對此作出深刻的理解,但我的確是有做這麼樣的努力和嘗試。
我說這些的目的,只是想說明兩點:
第一:作為一個基督徒,你能過來閱讀一些佛法的內容,足以說明你的開明和通達。
第二:作為一個非佛教徒,你的佛學知識還很有待加強。就佛法方面的知識,我只能簡單地這麼對你說一下,聖經里認為萬物為上帝所造,佛法里卻是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勉強解釋一下就是,佛法認為一切唯所心造,天堂如是,地獄亦如是。心若善,不生地獄;心若惡,難處天堂。
我想就我對佛學的掌握程度,還很難對你進行一個圓滿的講解,但相信會有人能用深入淺出的話語告訴你一個高深的佛理,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的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5 03:09 | 顯示全部樓層

賜教不敢當,相互交流一下吧

原帖由 畢格 於 2008-6-14 20:15 發表
謝謝大師賜教。

我在學生時代又跟朋友到學社(?)學了一年(大乘)佛法,雖然當時的師兄講的精彩,但是學習短暫,資質淺薄,又停止學習多年,所以佛法已經淡忘。如有失言之處,敬請糾正。

佛教唯心,耶教唯物。其實 ...

原來你這位善知識對佛法還曾有過修學啊,不簡單!也就不難理解你為何這麼開明和通達了。就你在此提出的觀點,我有兩個意見提出來和你探討一下:
一是佛教的輪迴觀。佛教的東西,理解起來可深可淺。法無高下,人有利鈍。同樣的法,淺人作淺法看,高人作高法看。對於輪迴這個法來講,也是如此。如果以我作為一個標準點來衡量你對輪迴的理解,客觀地說你的見解沒有超出我之上。如果你有興趣想要和我探討佛教的輪迴觀,我將非常樂意和你作進一步的交流。在這裡,我只是簡單地說一句: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為他超越了輪迴;如果還有輪迴,就不會是佛。
第二個是基督教里的輪迴觀。基督教本身沒有明確的輪迴觀念,但基督教是一個不斷更新和完善的宗教,所以近現代開始在教義上有吸納輪迴觀念的趨勢。我要講的意思是,即使沒有輪迴觀念,基督教里還有墮落的觀念。人會墮落,所以被逐出了伊甸園。屬靈的天使會墮落,因為有撒旦的誘惑。即便是屬膏的天使也會有墮落,所以上帝的國要湊滿人數后再進行最後審判,但現在還沒有湊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屬膏洗的也在墮落了,上帝不得不重新選人,然後又墮落,又再選,所以審判的日子也就一拖再拖了。所以,依據聖經本身來看,不要以為進入天堂就徹底得救了,因為你還有再墮落的可能。
另外,你對本貼里提到的七個宗教現象存有異議,對此我沒有什麼要說的,因為現象的東西是一個客觀存在,只是一種描述而已。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譬如你說到明朝朱元璋屠殺開國功臣,想要以此來說明佛教的排外性。但就據我所知有限的歷史學知識來看,明朝是有漢有來,唯一一個崇尚道教的朝代,而其它如南北朝、唐、宋、元、清等朝,佛教是非常興盛的。對於你其它的一些觀點,我就不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了,歡迎其他的師兄們加入討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5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 本帖最後由 metrotown 於 2008-6-15 12:33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6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你有恭敬,我有謙卑,大家各守家寶,相互增上。

原帖由 畢格 於 2008-6-16 07:33 發表
謝謝 metrotown 大師賜教,

謝謝 一說實相 大師賜教,

謝謝 木公 大師賜教,

再請賜教,何謂須陀恆,
何謂佛法著,即非佛法----- 不著佛法,不就是沒有佛法?

須陀恆者,梵語也,漢譯「入流」。初見空性,離粗重煩惱,始入聖流,得名「須陀恆」。《金剛經》云:「須陀恆。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恆。」

所謂佛法者,如筏喻者,能濟生死苦海,得至菩提彼岸;所謂非佛法者,既已至岸,筏須棄也,否則仍為筏所系縛,不得自在。打個比方,我因學佛,得以破除心中之愚暗,若今日執謂我之佛法較你高深,則起驕慢,即非佛法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6-17 05:4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畢格 於 2008-6-16 15:15 發表


非也,應該是:不與你說佛法,這樣才是非佛法。
起驕慢,是執佛法,著佛法。
----- 希望我的理解是對的。


畢格善知識,你不僅熟悉基督教義,而且佛法上的造詣也是頗是深厚,實乃不可多得之人才。希望可以多得到你的指點。關於你所指出的張澄基先生對於基督教的誤解,雖然張先生已經不在了,但我想他靈下有知,知道今天有人指出他的過失,以他的修為和德性來講,我想他會感到欣慰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8-7-22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31樓 qionghua 的帖子

你雖知其一,未知其二。

引百度對「宗教」一詞的解釋,其中有特別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這個詞,與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義本來並不對等。本來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術語,並不是現在的內涵和外延。比如歷史上,中國的道教,即不用這個名詞來稱呼。宗教這個詞用來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譯造成的詞義變化。宗教這個詞作為佛教專門術語的含義,即自證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卻了。

說你知其一,是因為你了解到宗教有religous beliefs的含義;
說你不知其二,是因為你可能的確不知在佛法里來講,宗教一詞還有「教義」的意思。

本文作者雖然學識淵深,但終非完人,總會有錯漏之處。以我對他的了解而言,我想作者本人應該會非常高興看到有人能指出他的過失的。但就此標題,以我淺薄之知而言,作者無過。萬望讀者能於「有過中求無過」,不可於「無過中求有過」,如此而來,不負作者撰寫此文之良苦用心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9-1-16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36樓 gorules 的帖子

很高興你從耶穌得到力量,希望憑著耶穌的指導,你能透過黑暗之門,進入心靈的光明。如果你領悟到了心的光明,雖不求佛,佛不遠矣!

通過對新約的閱讀與了解,我對耶穌有了很深的敬仰,我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修行人,他對舊約進行了絕妙的改造和運用。如果耶穌是你修鍊的唯一道路,那麼我要恭喜你,你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你說自己明明知道色即是空,這可能是你自己的體會吧。就我所知的佛學知識而言,真正明了色即是空的道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心經》開篇即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真正明了「色即是空」的道理以後,即可免除一切苦厄,遑論色情淫穢的誘惑了。免除色情淫穢的誘惑,只不是具備了修行佛法的資格而已,佛家稱之為資糧位。如人遠行,必齎糧以為路資也,修行佛法亦是如此,須備福慧二種資糧,以善根功德為根本,資助自身長遠的修行之路。首先是五停心觀的訓練,(即:一多貪眾生不凈觀、二多嗔眾生慈悲觀、三多散眾生數息觀、四愚痴眾生因緣觀、五多障眾生念佛觀。)然後是別相念觀與總相念觀的修行,觀修苦諦,降伏煩惱,才算完成了資糧位的修行。別相與總相念觀我就不說,怕你嫌煩。

也就是是說,伏滅色情的誘惑,還只是積累了一點點資糧而已。資糧位修好以後,再修加行位。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得到四種如實智慧,而入見道位。見道的時候,通達少部分佛法的真理,所以又名為通達位。見道以後,才是真正的修行的開始,名為修習位。在修習位中,不僅是完全斷除煩惱的現形,也同時斷除煩惱的種子,並獲得圓滿的智慧,通達明了一切佛法的道理,進入究竟位。

綜上所述,按照佛法的次第來講,你還在資糧位的修習和積累過程之中,應該是不可能真正明白「色即是空」這個佛法道理的。但不排除你佛性深厚、慧質天成、在資糧位時即能通達一切位的可能性。所以,如果你現在真的就已明明知道了色即是空的道理,我就要恭喜並崇拜你了,因為你已經是佛教中的聖人了。如果你只是覺得自己明白這個道理,而不是真的懂得這個道理,那麼我便要衷心地希望你好好地按照耶穌的指引,早點圓滿自己資糧位的修習,徹底廢除由聲色犬馬等等誘惑所帶來的種種煩惱,讓你的心清凈下來,或許,當你完成你在基督門下的修習以後,就是你真正正確懂得「色即是空」這個道理的開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09-1-17 14:21 | 顯示全部樓層
慚愧得很,我個人並無任何修行。只是憑宿世因緣的關係吧,對佛教有著特別的嚮往與景仰,僅此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387

帖子

421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21
 樓主| metrotown 發表於 2012-11-22 05:29 | 顯示全部樓層
vantigao 發表於 2012-11-19 20:27
從個人短暫的人生經歷來觀察,一味求同或者求異都不如求通來得靠譜

「家」和「教」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就 ...

你口中所謂的「樓主」是寫了這篇文章的張澄基居士,他老人家已經往生西去了。

本樓主只是轉載了這篇文章。因為讀了以後覺得很喜歡,所以就轉載了來與有緣分享。

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你的緣分。

你信仰巴哈伊信仰,希望你在自己的信仰里找到平安與喜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5 2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