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霍華德的自由黨上台以來,就開始了改革.總體來講已改變了「劫富濟貧"的方向.十幾年前只要在工廠里找一份Full time 工作,就可以買房買車,老婆不必上班在家看孩子就優哉地過日子.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澳大利亞大的製造業大部已轉移到亞洲或中國去了,剩下的不多了.本人住墨爾本,親眼看到那些大的工廠一個個關閉.從1994年開始:日產汽車,Dunlop Tyres,NEC,Bosch,Hoover,Fujisu,Arnott's都消失了,這些工廠里的工人大多拿著$20~30的時薪.他們丟了這樣的工作,很難想象再能找到相當薪金的新工作.霍華德上台以來,削減公立大學投資(大學大量吸收海外留學生,也是教育產業化以彌補資金短缺),大量增加私立貴族學校的資助,提高最高稅率(47%)的Income門坎等等...,這一切都是窮人受損而富人得益,怎麼能說「劫富濟貧」呢?我懷疑寫這篇文章之人,根本沒有看到這十幾年來澳大利亞的變化,也許沒有在澳洲住過幾年,完全是照本宣科誤導讀者.我本人不反對霍華德的這種改革,因為這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改革,澳洲就沒有出路.「劫富濟貧"和「劫貧濟富」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我相信澳大利亞正在找出它們之間的平衡點,或正在朝這個方向走.我希望大家能發現澳大利亞的經濟或社會形態不同於美國和歐洲,而是介於二者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