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父母的沒有願意讓孩子到別人家過日子的.但有時候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讓我特有感觸,說有個小孩一歲左右就走丟了,找到的時候已是七歲.這麼些年,他被賣給一個很富有的家庭,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而他生父母的家呢,為了尋找他,已經傾家蕩產,家人一身的傷病.這孩子被生父母找回來后,意味著從富裕的環境中一下子掉到了貧寒的環境里去.
結果是個什麼情形呢?他非常討厭生父母的家,不喜歡自己的親手足,他提的要求生父母基本上都無法滿足,回家這麼久,全家都不開心.要說誰的錯,大人都很明白,這是人販子的錯,不怪養父母也不怪生父母.可就算是人販子的錯,人販子受到應有的懲罰,又能改變得了目前的事實嗎?能讓這個孩子愛上自己的父母,接受這個貧窮的環境嗎?
既然不怪孩子,既然生養父母都愛這個孩子,那就齊心協力把最好的給孩子吧.他願意去哪就去哪吧,他想在哪過就在哪過吧,順著他的心吧,這是天意啊.
那這家生父母何嘗願意再把孩子讓出去?可留住孩子又是什麼動機呢?滿足了誰的願望呢?是生父母自己的.留住孩子,只是為了維護生父母自身的利益而已,但這個利益不一定是孩子的利益.那麼父母到底是愛自己多一些還是愛孩子多一些呢?這決定了這家生父母將如何對待這孩子.
現在說回賀梅.賀家真的那麼好嗎?貝家真的那麼壞嗎?這個衡量標準是成人自己的,不一定是賀梅自己的.可到底是賀梅在過日子還是大人在過日子呢?大人怎麼可以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呢?所有的紛爭,不管什麼立場,民族啦,正義啦,良心啦,都是大人自己的事,有一丁點賀梅的事嗎?父母把她生下來,有問過她想不想來嗎?是父母想把她生下來的.父母把她送出去,有問過她想不想走嗎?是父母要把她送出去.父母把她要回來,有問過她想不想回來嗎?是父母想把她要回來.父母帶她回中國,同樣有問過她嗎?也許這回孩子們來美國,是問過他們的了.可大人們怎麼可以再繼續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她?父母想留住賀梅,一定是為了她的利益嗎?
而賀梅要跟誰過,是不是該體諒賀家,這跟捐款沒有關係.我到現在也沒搞清這回捐款的目的,動機都是些什麼.每篇文章都寫得好啊,因為愛啊,因為善啊,可面對疑問的時候,就成了"你想捐捐,問那麼多幹嘛".本來說得好好的,是集體行動,還整了個"貝殼人捐助貝克"(應該是這個id)的名頭,可面對疑問的時候,就成了"個人行為".這大大小小前前後後的自相矛盾我才沒工夫疏理呢,我也對此不再感興趣.鬧劇而已,鬧去吧.網路的用途不就是鬧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