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滿獨運動大事記(5)

[複製鏈接]

26

主題

70

帖子

8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北國風光 發表於 2013-5-28 15: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七)辮子飛舞

  1990年5月,因為被舉報與海外勢力勾結,61歲的英若誠被免去文化部副部長(正常離休年齡是70歲),被迫回家養老。
  1990年6月,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成立,圍場縣在秦長城以內,早在春秋戰國就是漢族的土地,國務院研究室主任袁木認為:歷史上,圍場曾是著名的清代皇家獵苑,康熙爺曾設「行圍狩獵」,故立滿族自治縣。
  1990年6月,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成立,寬城縣秦漢時屬右北平郡,隋代屬遼西郡、唐時屬歸饒樂都督府管轄,明朝設寬河守御千戶所,屬北平府管轄。國務院研究室主任袁木認為:1933年寬城被日軍佔領,成為納入滿洲國的最後一塊領土,故立滿族自治縣。
  1990年7月,金默玉任日本「東京滿學協會」總裁,日文自傳《生為清朝王女》謳歌滿洲國,感謝日本皇軍,同情姐姐川島芳子,後來被作家出版社翻譯成中文《末代王女的一生》,刪去了一些不和諧的章節。
  1991年9月,滿獨頭子余秋雨發表《這裡真安靜》,余秋雨作為一個華人,完完全全在歌頌侵略新加坡的日軍墓碑,把日軍墓碑如數家珍般說得那麼愛不釋手。還花大篇幅仔細描寫了修墓的過程與艱辛,最後還不忘表達一番他的崇拜敬佩之情。余秋雨對日本慰安婦自作多情多愁善感一廂情願的憑空想象,文字表達極其俗不可耐。
  1991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研究員、漢軍鑲藍旗胡鞍鋼等人推出了《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提出了禍國殃民的中央財政集權的分稅制方案。
  1992年4月,「四方會議」 在土耳其召開,「藏」、「滿」、「蒙」、「疆」四獨拉手,組織同盟。蘇聯東歐劇變后,國際敵対勢力把「民族問題」作為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加大了支持力度。
  1992年5月,因為被舉報對多名女學生進行流氓活動,滿獨頭子余秋雨被迫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
  1992年8月,在滿獨魔頭袁木的支持下,李HZ(漢軍正白旗)創立了FLG,一時間,東北的遺老遺少開始歌頌「康熙再世」。
  1992年8月,第四屆全國滿族傳統體育珍珠球邀請賽在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舉行,FLG教主李HZ出席,會場上偽滿五色旗高高飄揚。
  1992年11月,韃系文化漢奸二月河創作了小說《雍正皇帝》,陰鷙殘忍的雍正成了治國有方、勤政愛民的「改革者」。
  1993年3月,滿人鈕茂生任水利部部長、書紀,五年任期中,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滿獨魔頭袁木的支持下(袁木曾起草過三峽工程論證的重要文件),把「三峽工程」上了馬,四川、湖北、重慶人民深受荼毒。
  1993年4月,27日,滿獨魔頭、國務院研究室主任袁木在濰坊市副市長王在輝等陪同下,到壽光縣視察計劃生育,十天後縣委召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傳達貫徹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和省計劃生育工作座談會議精神,總結工作情況,部署下步工作任務和措施,兌現1992年度人口目標責任獎懲,簽訂1993年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書》。
  1993年5月,英若誠參與拍攝法國影片《小活佛》並飾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影片中,西藏居然是獨立的國家。
  1994年1月,漢軍鑲藍旗胡鞍鋼主持「分稅制改革」開始,根據童大煥的《被分稅制改變的中國》:分稅制把財力向中央集中,造成地方債台高築,直接導致三農問題,催生了醫療產業化和教育產業化,撈計劃生育的錢撈得光明正大,漢族老百姓養育孩子的成本大幅提升,漢族生育率從1990年的2.2下降到2000年的1.2。
  1994年5月,《人民日報》刊登舒乙偽造的《毛論康熙和滿族功績》的文章(老舍曾經說過「我們滿人對中國是有罪的」),中央文獻辦公室、當時的黨報黨刊和黨辦沒有記錄,毛在官方場合的所有言論是被隨時記錄的。舒乙沒有提供老舍親筆文字為據,也沒有提供這次會面的具體時間、會議記錄、時間長短、新聞攝影記錄,既然老舍在1978年就平反了,為什麼舒乙不在當時就提出這段重要講話而到了1994年。
  1994年6月,在袁木、英若誠的扶持下,滿人王中軍回國和弟弟王中磊一起創立華誼兄弟廣告公司,滿獨勢力開始壟斷了影視文化。
  1994年9月,北京衛戍區第三師中尉田明建在建國門使館區造成了重大傷亡,擊斃伊朗大使館一秘尤素福和他的兒子,田明建懷孕7個月妻子,被當地計生辦強製做人流手術,導致一屍兩命(是個男嬰),計生辦的說法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但田妻生的第一孩子夭折,這次生的是第一胎。
  1994年11月,李HZ在大連一次座談會上講:滿洲國是配合天象應運而生的。那個抓中國人去給日本人做人體試驗的「滿洲國」,竟被李HZ說成是「配合天象應運而生」。
  1994年12月,法/輪/功的《Z*F*L》一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26

主題

70

帖子

8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5
3
 樓主| 北國風光 發表於 2013-5-28 15:59 | 只看該作者
1994年12月,法/輪/功的《Z*F*L》一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穆靜原名穆振興,筆名霍青、嚴凌,遼寧海城滿人。
  1995年4月,北京市書紀陳希同落馬,滿獨魔頭袁木篡黨奪權的陰謀破產,轉而支持FLG。FLG一開始就被滿獨控制,其中的骨幹分子李昌、姚潔、紀烈武是漢八旗,葉浩、王治文是滿洲人,張爾平是滿矇混血,李HZ出生地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的公主嶺(陵),為乾隆三女「和敬固倫公主」冢,當時東北不允許漢人進入,公主嶺就是旗人守墓聚居地。
  1995年5月,英若誠將溥儀骨灰從八寶山遷葬於清西陵崇陵(光緒陵)西北面新建的「華龍皇家陵園」。
  1995年7月,辮子戲《慈禧西行》開播。
  1995年11月,辮子戲《宰相劉羅鍋》開播,劉墉是乾隆的鷹犬,大搞文字獄,屠殺各地漢族起義。
  1996年3月,福建石獅舉辦的「洪承疇在清初的歷史作用」研討會上,遼寧社科院女研究員何溥瀅說,「我是滿洲人,如果將說洪承疇是漢奸,那我就不算中國人」。
  1996年9月,韃系文化漢奸二月河推出《乾隆皇帝》,昏聵奢糜的乾隆成了體察民情、大興善舉的「開明領袖」。滿軍屠殺全部七十五萬蒙古準噶爾部,從此準噶爾成為了一個地名。《清高宗實錄》:諭令前線將領:「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徹底剿滅,永絕根株」,清軍「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屠殺的總指揮就是乾隆爺,鮮血染紅了衛拉特草原,「數千里內,遂無一人。

八)秋雨時分

  1996年12月,文匯出版社出版蕭朴的《感覺余秋雨》,批判滿獨頭子余秋雨是媚俗。
  1997年3月,韃系女導演胡玫的《雍正王朝》推出,徹底美化雍正爺。
  1997年8月,滿獨頭子余秋雨發表《一個王朝的背影》,公然讚美滿清。說什麼: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清朝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統觀全部中國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總體上還算比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使現代漢族中國人感到驕傲。既然說到了唐太宗,我們又不能不指出,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他更可能是鮮卑族而不是漢族之後。如果說先後在巨大的社會災難中迅速開創了「貞觀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兩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帝王都不是漢族,如果我們還願意想一想那位至今還在被全世界歷史學家驚嘆的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麼我們的中華歷史觀一定會比小學里的歷史課開闊得多。
  1997年10月,辮子戲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出品,滿清王朝統治中國,明明是個黑暗、愚昧、殘暴的種族奴役與暴君時代,但已經被「演員」們改編成中國歷史上有史以來最繁榮最昌盛最令人驕傲的黃金時代。
  1997年10月,FLG教主李HZ發表《游清東陵》:「三百歲月似水流,舊殿荒冢滿目秋;誰知今日又來世,他日法正萬古留。」自稱是康熙轉世,而康熙是李HZ唯一一個已經點明直接可以進入新宇宙的聖人。
  1997年12月,閻崇年在北京FLG的法會上歌頌康熙爺《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在帝王當中,康熙爺是最「勤」的,康熙爺的親政就是從他十四歲的時候開始的,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每天早上八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康熙爺第二個就是「慎」,康熙爺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
  1998年1月,辮子戲《琉璃廠傳奇》開播。
  1998年4月,辮子戲《御前雙雄》開播。
  1998年5月,辮子戲《一品夫人芝麻官》(又名《風流巡撫》)開播,歌頌盤剝寶島人民的漢奸劉銘傳。
  1998年8月,魏瑞興擔任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郭東坡揭發魏瑞興與台間碟有來往,甚至出現在FLG的聚會上,魏瑞興被召回審查三個月,因為恩師吳建民的力保才化險為夷。魏瑞興是乾隆爺的內務府管領魏清泰的餘孽,賜漢八旗魏佳氏,辛亥后逃在虞山鎮,因清軍製造了常熟大屠殺,魏瑞興一家不敢恢復旗籍,一直冒充漢族。《海角遺編》是這樣描述常熟大屠殺:「通衢小巷,橋畔河干,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
  1998年9月,李治亭在《清康乾盛世》一書中,否定明史泰斗顧誠對滿清的揭露,繼續無原則的吹捧所謂的「康乾盛世」。
  1998年11月,雍正帝九世孫愛新覺羅•啟驤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1999年1月,《新青年》發表四川作家余傑的《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揭發滿獨頭子余秋雨是「上海寫作組」中最年輕的、「立場堅定」、「有一定理論水平、鬥爭經驗、分析能力和寫作技巧的、有培養前途的革命青年」(姚文元語),他在寫作組中的態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因為他的出色表現和突出成績,他深受張春橋、姚文元等人的青睞。他寫作大批判文章的才華並不比姚文元低,假如被領袖看上,定然青雲直上九千尺。
  1999年1月,《作家論壇周刊》刊出彭公亮《余秋雨可能反思嗎?》一文:「既無魯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又無卓越的筆力,瞎寫文章,假託先生之名,實行其賣國之事,他人用刀劍,此人用筆桿,腐蝕心靈,毒害思想,實屬古今第一罪人。」
  1999年1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了中國作家批判余秋雨的文集《秋風秋雨愁煞人:關於余秋雨》:搜集有王永飈《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李新武《余郎才盡》、吳錫平《字少書厚》、周澤《最酷的作家》、張雋《聽余秋寸談霜冷中年》、解曉《余秋雨,行者的閑談》、余開偉《余秋雨是否應該反思》、陳沖《思維遊戲》、劉飛《秋雨心態:批評的誤讀》、楊早《余兮余兮奈若何》、裴文《<山居筆記>剝皮》、韋之《<山居筆記>的筆記》、丁國強《批評的恐懼症》、古耜《過於隨意的歷史讀解》、衛建民《談「小人」》、吳海發《致余秋雨教授的一封信》、安波舜《誰維護公眾的閱讀利益》、俞人傑《余秋雨同學上課了》和《遙遠的絕響》、李秀生《對余秋雨要講求理性》、李書磊《余秋雨評點》、李庸《余秋雨兩處「硬傷」》、《余秋雨教授的上、中、下三策》和《為名人諱》、齊忠亮《從余秋雨的遭遇說起》、薩其瑪《余秋雨春遊獅城》、徐民《近訪余秋雨》、朱國華《別一種媚俗》、馬風《遲讀余秋雨》、程念祺《望沙興嘆》、黃敏《<文化苦旅>「七氣」》、湯溢澤《<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散的標本》、壯壯《余秋雨:甭跟我玩文化》、陸昕《文化時空中的藝術想象》、丁啟陣《難以令人信服的評價》、陳聚仁《祭奠還是弘揚》、高恆文《關於「硬傷」答余秋雨》、周澤雄《塞南古、余秋雨、同里鎮》、甘鑄華《迷信名家》、胡曉明《知識、學養與文化意識》、錢洲軍《文學、史學及其它》、侯軍《塑造新時代的文化角色》、王京生《從百家爭鳴到深圳學派》、馬翰如《深圳文化角色的定位》、楊長勛《余秋雨的深圳文化論何錯之有?》、閆晶明《魯迅:吃了也不嘴軟》、朱健國《學者為何容忍?》和《余秋雨「深圳讚歌」質疑》、王強《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學問及文章》、林希《傍著女性走、傍著名人走》、林連德《文化的悲哀:議論與武斷》、楊長勛《捏造與謾罵不是學術批評》、饒禺《余秋雨現象:從捧殺到罵殺的誤區》、熊玉鵬《似是則非的「任性」批評模式》、魏明倫《答余秋雨書》、程光煒《疲憊的閱讀》、韓石山《散文的熱與冷》、古耜《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誤區》和《平心靜氣話秋雨》、何滿子《盜版與批評》、《文化散文:「卓派滑稽」》和《筆名談屑》、李景陽《也說文化散文》、龍應台《龍應台評余秋雨》、高恆文《學者的架子》、東方生《嚴肅與荒誕的巨大成功》、曾令存《賈平凹與余秋雨:文化翔中的缺陷互補》、百姓《被余秋雨認定的批評》、 北方朔《余秋雨會不會被「謀殺」?》、懷冰《有關余秋雨散文的論戰》、譚璐《余秋雨:一聲不吭也不好》、白重暄《做21世紀中華文化建設的有心人》、戴佩良《余秋雨一次性情感很冒險》、紅導《香港最有資格成為亞洲文化中心》、沙林《百年文藝似有「失職」之嫌》、林子《余秋雨回答》、劉策《余秋雨為何批評錢鍾書》、從維熙《「炸炒」新析》、潘麗瓊《余秋雨的自甴論》、趙秋立《似是而非余秋雨》、陸高峰《何立偉啊余秋雨,你們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施有朋《淋在余秋雨頭上的那盆水》、解璽璋《余秋雨的文化試驗進退兩難》、關正文《余秋雨加馬蘭:夫妻店盪鞦韆笑沉浮》、劉朝《余秋雨:設壇千年學府遭質疑》、吳崇明《文化人該怎麼當》、江煒《秋雨失語》、李方《秋雨走好,祖先就不陪了》和《我沒寫過大批判文章》、張文中《余秋雨如是說》、張育仁《余秋雨的「攵革寫作」》、王堯《余秋雨與<胡適傳>》、謝泳《正視自己的過去》、丁東《「寫作組」初探》、沙葉新《「書生」及「梁效」評議》、李國文《猶大之悔》、李元洛《余秋雨的「危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

主題

70

帖子

8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5
沙發
 樓主| 北國風光 發表於 2013-5-28 15:58 | 只看該作者
1994年12月,法/輪/功的《Z*F*L》一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主編穆靜原名穆振興,筆名霍青、嚴凌,遼寧海城滿人。
  1995年4月,北京市書紀陳希同落馬,滿獨魔頭袁木篡黨奪權的陰謀破產,轉而支持FLG。FLG一開始就被滿獨控制,其中的骨幹分子李昌、姚潔、紀烈武是漢八旗,葉浩、王治文是滿洲人,張爾平是滿矇混血,李HZ出生地在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的公主嶺(陵),為乾隆三女「和敬固倫公主」冢,當時東北不允許漢人進入,公主嶺就是旗人守墓聚居地。
  1995年5月,英若誠將溥儀骨灰從八寶山遷葬於清西陵崇陵(光緒陵)西北面新建的「華龍皇家陵園」。
  1995年7月,辮子戲《慈禧西行》開播。
  1995年11月,辮子戲《宰相劉羅鍋》開播,劉墉是乾隆的鷹犬,大搞文字獄,屠殺各地漢族起義。
  1996年3月,福建石獅舉辦的「洪承疇在清初的歷史作用」研討會上,遼寧社科院女研究員何溥瀅說,「我是滿洲人,如果將說洪承疇是漢奸,那我就不算中國人」。
  1996年9月,韃系文化漢奸二月河推出《乾隆皇帝》,昏聵奢糜的乾隆成了體察民情、大興善舉的「開明領袖」。滿軍屠殺全部七十五萬蒙古準噶爾部,從此準噶爾成為了一個地名。《清高宗實錄》:諭令前線將領:「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徹底剿滅,永絕根株」,清軍「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屠殺的總指揮就是乾隆爺,鮮血染紅了衛拉特草原,「數千里內,遂無一人。

八)秋雨時分

  1996年12月,文匯出版社出版蕭朴的《感覺余秋雨》,批判滿獨頭子余秋雨是媚俗。
  1997年3月,韃系女導演胡玫的《雍正王朝》推出,徹底美化雍正爺。
  1997年8月,滿獨頭子余秋雨發表《一個王朝的背影》,公然讚美滿清。說什麼:滿族是中國的滿族,清朝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統觀全部中國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總體上還算比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使現代漢族中國人感到驕傲。既然說到了唐太宗,我們又不能不指出,據現代歷史學家考證,他更可能是鮮卑族而不是漢族之後。如果說先後在巨大的社會災難中迅速開創了「貞觀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兩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帝王都不是漢族,如果我們還願意想一想那位至今還在被全世界歷史學家驚嘆的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麼我們的中華歷史觀一定會比小學里的歷史課開闊得多。
  1997年10月,辮子戲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出品,滿清王朝統治中國,明明是個黑暗、愚昧、殘暴的種族奴役與暴君時代,但已經被「演員」們改編成中國歷史上有史以來最繁榮最昌盛最令人驕傲的黃金時代。
  1997年10月,FLG教主李HZ發表《游清東陵》:「三百歲月似水流,舊殿荒冢滿目秋;誰知今日又來世,他日法正萬古留。」自稱是康熙轉世,而康熙是李HZ唯一一個已經點明直接可以進入新宇宙的聖人。
  1997年12月,閻崇年在北京FLG的法會上歌頌康熙爺《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在帝王當中,康熙爺是最「勤」的,康熙爺的親政就是從他十四歲的時候開始的,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每天早上八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康熙爺第二個就是「慎」,康熙爺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
  1998年1月,辮子戲《琉璃廠傳奇》開播。
  1998年4月,辮子戲《御前雙雄》開播。
  1998年5月,辮子戲《一品夫人芝麻官》(又名《風流巡撫》)開播,歌頌盤剝寶島人民的漢奸劉銘傳。
  1998年8月,魏瑞興擔任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郭東坡揭發魏瑞興與台間碟有來往,甚至出現在FLG的聚會上,魏瑞興被召回審查三個月,因為恩師吳建民的力保才化險為夷。魏瑞興是乾隆爺的內務府管領魏清泰的餘孽,賜漢八旗魏佳氏,辛亥后逃在虞山鎮,因清軍製造了常熟大屠殺,魏瑞興一家不敢恢復旗籍,一直冒充漢族。《海角遺編》是這樣描述常熟大屠殺:「通衢小巷,橋畔河干,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
  1998年9月,李治亭在《清康乾盛世》一書中,否定明史泰斗顧誠對滿清的揭露,繼續無原則的吹捧所謂的「康乾盛世」。
  1998年11月,雍正帝九世孫愛新覺羅•啟驤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1999年1月,《新青年》發表四川作家余傑的《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揭發滿獨頭子余秋雨是「上海寫作組」中最年輕的、「立場堅定」、「有一定理論水平、鬥爭經驗、分析能力和寫作技巧的、有培養前途的革命青年」(姚文元語),他在寫作組中的態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因為他的出色表現和突出成績,他深受張春橋、姚文元等人的青睞。他寫作大批判文章的才華並不比姚文元低,假如被領袖看上,定然青雲直上九千尺。
  1999年1月,《作家論壇周刊》刊出彭公亮《余秋雨可能反思嗎?》一文:「既無魯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又無卓越的筆力,瞎寫文章,假託先生之名,實行其賣國之事,他人用刀劍,此人用筆桿,腐蝕心靈,毒害思想,實屬古今第一罪人。」
  1999年1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了中國作家批判余秋雨的文集《秋風秋雨愁煞人:關於余秋雨》:搜集有王永飈《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李新武《余郎才盡》、吳錫平《字少書厚》、周澤《最酷的作家》、張雋《聽余秋寸談霜冷中年》、解曉《余秋雨,行者的閑談》、余開偉《余秋雨是否應該反思》、陳沖《思維遊戲》、劉飛《秋雨心態:批評的誤讀》、楊早《余兮余兮奈若何》、裴文《<山居筆記>剝皮》、韋之《<山居筆記>的筆記》、丁國強《批評的恐懼症》、古耜《過於隨意的歷史讀解》、衛建民《談「小人」》、吳海發《致余秋雨教授的一封信》、安波舜《誰維護公眾的閱讀利益》、俞人傑《余秋雨同學上課了》和《遙遠的絕響》、李秀生《對余秋雨要講求理性》、李書磊《余秋雨評點》、李庸《余秋雨兩處「硬傷」》、《余秋雨教授的上、中、下三策》和《為名人諱》、齊忠亮《從余秋雨的遭遇說起》、薩其瑪《余秋雨春遊獅城》、徐民《近訪余秋雨》、朱國華《別一種媚俗》、馬風《遲讀余秋雨》、程念祺《望沙興嘆》、黃敏《<文化苦旅>「七氣」》、湯溢澤《<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散的標本》、壯壯《余秋雨:甭跟我玩文化》、陸昕《文化時空中的藝術想象》、丁啟陣《難以令人信服的評價》、陳聚仁《祭奠還是弘揚》、高恆文《關於「硬傷」答余秋雨》、周澤雄《塞南古、余秋雨、同里鎮》、甘鑄華《迷信名家》、胡曉明《知識、學養與文化意識》、錢洲軍《文學、史學及其它》、侯軍《塑造新時代的文化角色》、王京生《從百家爭鳴到深圳學派》、馬翰如《深圳文化角色的定位》、楊長勛《余秋雨的深圳文化論何錯之有?》、閆晶明《魯迅:吃了也不嘴軟》、朱健國《學者為何容忍?》和《余秋雨「深圳讚歌」質疑》、王強《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學問及文章》、林希《傍著女性走、傍著名人走》、林連德《文化的悲哀:議論與武斷》、楊長勛《捏造與謾罵不是學術批評》、饒禺《余秋雨現象:從捧殺到罵殺的誤區》、熊玉鵬《似是則非的「任性」批評模式》、魏明倫《答余秋雨書》、程光煒《疲憊的閱讀》、韓石山《散文的熱與冷》、古耜《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誤區》和《平心靜氣話秋雨》、何滿子《盜版與批評》、《文化散文:「卓派滑稽」》和《筆名談屑》、李景陽《也說文化散文》、龍應台《龍應台評余秋雨》、高恆文《學者的架子》、東方生《嚴肅與荒誕的巨大成功》、曾令存《賈平凹與余秋雨:文化翔中的缺陷互補》、百姓《被余秋雨認定的批評》、 北方朔《余秋雨會不會被「謀殺」?》、懷冰《有關余秋雨散文的論戰》、譚璐《余秋雨:一聲不吭也不好》、白重暄《做21世紀中華文化建設的有心人》、戴佩良《余秋雨一次性情感很冒險》、紅導《香港最有資格成為亞洲文化中心》、沙林《百年文藝似有「失職」之嫌》、林子《余秋雨回答》、劉策《余秋雨為何批評錢鍾書》、從維熙《「炸炒」新析》、潘麗瓊《余秋雨的自甴論》、趙秋立《似是而非余秋雨》、陸高峰《何立偉啊余秋雨,你們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施有朋《淋在余秋雨頭上的那盆水》、解璽璋《余秋雨的文化試驗進退兩難》、關正文《余秋雨加馬蘭:夫妻店盪鞦韆笑沉浮》、劉朝《余秋雨:設壇千年學府遭質疑》、吳崇明《文化人該怎麼當》、江煒《秋雨失語》、李方《秋雨走好,祖先就不陪了》和《我沒寫過大批判文章》、張文中《余秋雨如是說》、張育仁《余秋雨的「攵革寫作」》、王堯《余秋雨與<胡適傳>》、謝泳《正視自己的過去》、丁東《「寫作組」初探》、沙葉新《「書生」及「梁效」評議》、李國文《猶大之悔》、李元洛《余秋雨的「危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3 22: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