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路面打滑及視野不良的雨天駕駛技巧

[複製鏈接]

95

主題

1082

帖子

322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高級會員(十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4-9-26 0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雨天駕駛,車外環境改變,路面打滑及視野不良是所有駕駛者都必須小心對待的。

  雨中要提前制動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雨天制動要提前,但倒底要提前多少呢?大體上,在雨天制動要將制動距離延長3倍。那麼為什麼要延長3倍呢?

  從制動動作的流程來看:從駕駛者意識到需制動到車完全停住會經過4個階段。

  (1)發現前方有障礙,到判斷需停車約需0.3 s。

  (2)右腳從油門移到制動踏板約需0.3 s。

  (3)當您踩下制動到油壓開始作用約需0.3 s。

  (4)制動發生作用到停車。

  其中第一到第三階段,還在駕駛者的反應動作期,制動未發生作用。在這段時間內車輛仍然繼續前進,這中間行駛的距離叫空走距離。第四階段中,制動器開始動作到車完全停下來之間的行車距離叫制動距離。一般所說的制動距離就是指兩者之和。

  空走距離是隨駕駛者的反應而變化,和天氣無太大關係。可是在下雨時,因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減半,制動距離也會隨之增加到2倍。

  再者下雨路滑,緊急制動易造成輪胎抱死,制動的信心顯然會較晴天低得多,這也就是制動距離變長的主要原因。

  降低胎壓,制動更不好

  有人每逢雨季,就將胎壓降低一些,使輪胎和地面間的摩擦面積增大,進而增大附著力。這個看似有效的方法不僅不正確,甚至適得其反!仔細想想,每個輪胎所承受的車重一定,接地面積的增加,會降低每單位面積輪胎對地面的壓力。如此一來排除輪胎與地面形成水膜的力量會減弱,而這層有潤滑作用的水膜,會使輪胎更容易打滑。

  因此,降低胎壓增加接地面積絕不可行;反之增加胎壓,制動反而會好一點,故在雨天保持較高的胎壓比較安全。

  地面未濕透時更容易打滑

  近年來輪胎的發展神速,若從胎紋的設計著手,可有效排除水膜。可是地上如果布滿粒狀的細石,那可比下雨很久的濕地更容易打滑。

  在剛下雨時,路面的灰塵及沙土還沒有被雨水沖走,這些塵沙吸收了雨水后,變成粘土狀的膜,使輪胎更容易打滑。所以在剛下雨、路面未濕透時也要當心,以免輪胎打滑而產生事故。

  視線就是安全

  若你常在大雨中開車,那視線不清必定是最大的隱患,尤其是左右側及後方的視野更為重要。視線的好壞在於車窗玻璃,當然除雨刷的刮水動作外,也可以亮起前燈讓來車看清你的位置。當在暴雨中,即使雨刷高速擺動,還是無法擦凈玻璃上的雨水。這時的玻璃上所形成的水膜折射,會使你無法看清前方,沒有雨刷的後窗玻璃,情況則更差。若雨大到雨刷也無法擦清視線的時候,你最好趕緊靠路邊停車等待(不過記住開雙蹦燈)。

  下小雨時雨刷不要持續打開

  在不斷精益求精的汽車科技中,雨刷的功能始終不變,但其結構卻不斷改進。從手動到自動,雨刷始終是消除玻璃上水滴的最佳方法。

  近年來汽車車速越來越快,當車輛在高速行駛時,雨刷便會因風壓而飄起來,以致無法有效地將玻璃上的水珠刮乾淨。為防止這點,加壓板出現了,可是加壓板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當汽車在小雨中低速行駛時,車前玻璃上只有一些小雨點,若雨刷壓力太強,膠皮與玻璃的摩擦係數會太大而使其無法順利擺動,而有顫動的情形發生。另外當有小沙石附著在玻璃上時,雨刷帶動沙石摩擦玻璃,那即使很硬的玻璃也會被刮出許多小痕迹。據悉,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時,發生風擋玻璃突然破裂的情形,很可能就是因日積月累的小傷痕所導致的後果。

  總之,在小雨中低速行駛時須要慎重地使用雨刷,特別在雨刷顫動時就趕快停止。另外,若充分利用噴水器也可以保持玻璃和雨刷之間的潤滑,對保持良好視線有很大的幫助。

  遭遇大雷雨

  在夏季駕車遇到大雷雨時應該怎麼辦?

  首先你可能遇到的問題就是車窗起霧。

  除霧的一種方法就是打開暖氣來防止車窗玻璃產生霧層。開暖氣時可將風口吹向玻璃,使玻璃變熱來蒸發車窗上的水滴,以達到除霧的效果。

  至於後窗,目前大部分的車已經在後車窗加上鎳鉻合金的除霧線,當你打開開關時,玻璃會慢慢加熱,使水珠蒸發。

  不過有些車的後窗是一般玻璃的,那就可將空氣導入口或後車窗打開一點,使冷風吹進來。這雖不如鎳鉻除霧線的效果好,但總可稍微增強視野。 遭遇打雷時,千萬不要下車避雨。倘若閃電擊中汽車,電流會經車身表面傳到地面,在車內反而安全多了,不過車窗一定要全部關緊。另外收音機的天線有避雷針的作用,會吸收閃電,所以一定要收起來。

  路經積水路段時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低估自己愛車的涉水能力,其實以現在市面上的車來說,足夠應付一般雨後的路面積水了。其實只要積水不超過保險杠,汽車行駛起來都沒問題。當積水過車輪一半時,駕駛室會開始進水,但就性能來說,還可以繼續行駛。即使水再深一點,開始進入排氣管,這時雖情況緊急但仍不需緊張。只要掛上低擋,加大油門,用排氣將水噴出即可。否則若因熄火而使排氣管進水,甚至氣缸進水,那可就麻煩了。

    制動如果濕了呢

  這是關係行車安全的一個大問題,可千萬不要忽略了。

  汽車在積水路面或暴雨中行駛后,要小心因制動摩擦片濕透而導致制動失效的情形發生。

  制動鼓進水后,其水膜會使摩擦片和鼓之間的摩擦力明顯降低而無法發揮制動效果。這與慢慢磨耗摩擦片的情形不同,本來很有效的制動會因水的進入而突然失靈。如果你忽略了,而在涉水后大踩油門,那後果真是不可想象。 在涉深水后而制動失靈時,先不用緊張。你可慢慢行駛,並用腳輕踩油門及制動,如此反覆幾次之後,由於摩擦片和制動鼓的摩擦生熱可將水膜蒸發。

  以上情形,在鼓式制動中會很明顯,但如果是盤式制動,因制動盤通常暴露在外,摩擦面上沾上了水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路經泥濘地時

  大雨過後,平常黃沙滾滾的泥土地面變得泥濘不堪,行進艱難。

  想要避免窘狀,可預先判斷這段泥濘地或沙石堆是否能通過,然後再採取行動。方法十分簡單,就是地上有車轍的路線可能就是安全路線。一方面是前車之鑒,另一方面,其土質也比較紮實。當做出判斷後以低速通過,進入泥濘地后絕不可以換擋。因為阻力大,當分開離合器時車就會停止,想再起動就難啦。
   
    陷入泥沙后

  當你萬一陷入泥沙時,千萬不要冒然踩油門,否則驅動車輪只會使車愈陷愈深。

  在這時若無千斤頂或其他墊車輪的東西時,可將打滑輪胎的氣盡量放掉,放到輪胎快要扁了為止。胎壓減少后,輪胎的接地面積自然增加,相對來說摩擦力也較大。放掉胎壓后慢慢加油,大都能順利通過。通過泥地后,立即到最近的修理站或加油站補充輪胎氣壓或更換輪胎便可上路行駛。

  若僅有一側輪胎打滑,則有更好的方式:輕拉手剎加大油門。因手剎的作用,空轉的車輪會停止轉動,而另一邊的車輪增加驅動力,這就有可能輕鬆地駛出泥濘地了。

  在雨季中想要安全駕駛,並不需要駕駛技術上做太多的調整,但在克服車外環境上就必須下點功夫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