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辛格的經驗之談:對中國人施壓「徒勞無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6-7 12: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76期       摘自2011年5月15日美國《新聞周刊》       作者:尼爾•弗格森 

    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認為中國政府「害怕」阿拉伯之春。她在接受《大西洋雜誌》採訪時說:「他們試圖阻擋歷史的進程,這是徒勞無益的。他們辦不到。」

    你很難想像,她的前任亨利•基辛格也會發表這種言辭激烈、缺乏外交圓滑、很可能產生反作用的言論。

    當年基辛格為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歷史性訪問做準備而秘密訪華,如今已經過去了40年。從那時起基辛格先後50次訪問中國。如果說他從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真正徒勞無益的是對中國人施加壓力。從基辛格第一次訪華到現在,世界改變了很多。但在美國外交政策中至少有兩件事保持不變:經基辛格之手從20多年的寒冰中解凍的美中關係,還有基辛格本人——從肯尼迪到奧巴馬,歷任總統均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諮詢過他。

    基辛格的新書《關於中國》讓人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的領導者仍然想藉助於他的智慧。這位本月就滿88歲的老人仍然是一位無可匹敵的戰略思想家。

遠交策略與聯盟

    美國對中國開放的故事,基辛格以前曾經講過:他和尼克松如何認識到這個國家可能成為一支與蘇聯制衡的力量;他如何在巴基斯坦假借染恙而秘密飛到中國;他和總理周恩來如何為尼克松的正式訪問擬定了外交基礎(《上海聯合公報》)。其結果正如他所說,一個以遏制蘇聯為初衷,最後卻宣告了冷戰時代結束的「准同盟」形成了。

    但在這本書中,基辛格得以藉助最近的研究,在上述講述中加入中國那邊的故事。美國對中國的開放同時也是中國對美國的開放,而後者的促成因素主要是毛澤東對包圍形勢的擔憂。1969年的一天,毛澤東問他的醫生:「你想,我們的北面和西面是蘇聯,南面是印度,東面是日本。如果敵人都聯合起來,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進攻中國,那麼中國怎麼辦呢?」這位醫生答不出來。毛澤東說:「日本的後面實際上是美國。我看,還是照我們老祖宗的辦法才好,叫做『遠交近攻』。」正是為了研究同美國聯盟這個選擇,毛澤東召回了被下放的4位陸軍元帥。彼時蘇聯和中國軍隊已經在烏蘇里江地區發生衝突。1970 年10月,毛澤東命令中國高級領導人撤離北京,並要求人民解放軍保持「一級戰備狀態」。當時改善中美關係對中國來說利益攸關——比對美國利益的影響還要大。

    毛澤東與中國歷史上的領導者持有一個相同的觀點:中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它有著世界1/5的人口,是「中國」:中央之國。有時候它甚至就像「天下」:普天之下的土地。對這樣一個帝國來說,最好的外交政策就是「讓蠻子跟蠻子打」。如果這種政策行不通,那麼就接納最強大的蠻族並教化他們(就像對滿族那樣)。

歷史靈感與智慧

    「既專橫又強大……既無情又冷漠,既是詩人又是鬥士,既是先知又是禍患」——毛澤東真正的偶像不是列寧,而是專制的、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後者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基辛格寫道,類似地,當今一代的中國領導人則從孔夫子的教導中獲得了靈感。他說,他們的目標不是稱霸世界而是實現大同。

    這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1971年,當基辛格第一次訪華時,美國經濟差不多是中國的5倍。40年後,由於毛的繼任者鄧小平開啟了工業革命,中國可能在今後10年內超越美國。這是蘇聯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僅如此,中國現在是美國債券在海外的最大持有國,這些債券構成了中國3萬億巨額外匯儲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會怎麼使用它新掌握的經濟影響力,這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沒有哪個美國人比基辛格更有資格回答這一問題,因為他同四代中國領導人打過交道。

    《關於中國》最發人深省的觀點是心理學方面的。它提出了對中國精英和美國精英巨大文化差異的擔憂:中國精英可以從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尋找啟發,而美國精英能參考的歷史只有兩百年多一點。在基辛格看來,通過制裁來報復中國是非常幼稚的:「對於一個圍繞不同理念建立起來的古老文明來說,西方關於人權和個人自由的概念可能是難以直接理解的。我們也不能對中國人歷來對政治動蕩的擔憂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種過時的荒唐想法,只要通過西方教化來『糾正』就行了。」正如中國能講英語的領導人——江澤民——在1991年對基辛格所說:「我們從來不屈服於壓力……這是一種哲學原則。」

文化差異與困境

    美國和中國在朝鮮半島開戰是由於另一種文化差異。毛下令中國軍隊介入讓美國人大為吃驚,因為軍事形勢看起來對中國太不利了。然而基辛格說,毛的「動機不是一開始就給敵人造成致命一擊,而是改變心理平衡。與其說是要打敗敵人,毋寧說是要改變敵人對風險的評估方法。」毛是玩「空城計」 的行家,這是一種通過做出自信甚至攻擊姿態來隱藏弱勢的戰術。在西方人看來,他堅持說不怕原子彈襲擊似乎是瘋子的表現,至少也是冷血無情(「打核戰爭,肯定要死不少人,我們也許會損失3億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即使那樣,我們還是能最後贏得戰爭……」)但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虛張聲勢,或者說是「攻擊性威懾」。

    基辛格認為:「中國談判者通過外交把政治、軍事和心理因素整合為一個整體的戰略設計。」相反,美國外交「通常傾向於『彈性』;它覺得必須靠新提議來打破僵局——但又無意中為了得到新提議而製造新的僵局」。書中這一節不僅值得美國外交官,也值得美國商人在前往北京之前細細咀嚼。基辛格說,我們可以從中國人那裡學到一兩件事,特別是孫武關於「勢」的理念——它是指整體戰略形勢中的「潛在能量」。我們傾向於制定一份包含10個不同要點的日程,然後分別處理每個要點。他們則制定一份大的戰略方案。我們總是急於結束,焦急地看錶。中國人則看重耐心。正如毛對基辛格解釋過的,他們以千年為單位來計量時間。

    如此深刻的文化差異可能令中美在將來發生衝突。基辛格警告說:「當中國先佔先得的觀念與西方的威懾理念相遇,可能導致惡性循環:中國認為是防禦性的動作可能被外界看作攻擊舉動,西方社會的威懾措施可能被中國理解為包圍策略。美國和中國在冷戰時期曾多次陷入這種兩難困境,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至今仍然沒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辦法。」

    美國和中國是否會再戰?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正如基辛格提醒我們的,100年前當德國在經濟和地緣上對英國構成挑戰時就導致了戰爭。此外,讓美中兩國在20世紀70年代走到一起的關鍵因素——被中國人稱作「北極熊」的共同敵人蘇聯——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兩國在台灣和朝鮮問題上難以調和的舊有分歧仍然存在。剩下的只是「中美國」——一種出於經濟利益而形成的、絕非皆大歡喜的聯姻關係:一方永遠負責存錢而另一方永遠負責花錢。

    用基辛格的話說,中國的崛起可能「再次令國際關係兩極化」,從而帶來新的冷戰(甚至可能是熱戰)。民族主義作家呼籲中國從「和平發展」轉為「軍事崛起」並盼望中美進行「世紀對決」。華盛頓也有一些人——當前顯然包括奧巴馬政府——喜歡更具對抗意味的美中關係。

    然而基辛格仍然對冷靜者在北京佔上風滿懷希望。基辛格建議說,美國與其試圖「在遏制中國的基礎上引領亞洲,或者為了意識形態的聖戰而建立一個民主政權集團」,不如同中國合作,建設一個新的「太平洋共同體」。

    40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早看到了中國的巨大潛力。他思忖說:「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一個人控制了這塊大陸並採用一種適當的管理體系,會發生什麼情況。天哪……世界上將不會有哪個大國能——我是說,如果你讓這8億人在一種適當的體系下工作……他們將成為世界的主宰。」這一預言正在我們這個時代變為現實。事實上,截至目前中國的崛起給美國帶來的是好處而不是禍害。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71

主題

2115

帖子

797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973
沙發
566 發表於 2011-6-7 13:05 | 只看該作者
希拉里•柯林頓跟基辛格比,不過是一個愚蠢的淺薄的政客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